•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8
  • 43
  • 31
  • 5
  • 2
  • 1
  • Tagged with
  • 82
  • 82
  • 28
  • 28
  • 24
  • 17
  • 16
  • 16
  • 14
  • 14
  • 14
  • 13
  • 13
  • 13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兩岸出版交流政策之研究-臺灣的觀點 / Research on cross-strait exchange policies on the printing industry-Taiwan’s perspectives

林麗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圖書出版產業式微是全球共同現象,面對這樣的產業趨勢,惟有『把餅做大』才是維持產業經營最快速且有效的方法;但臺灣出版市場可供做大的空間實在有限,要『把餅做大』就只能「走出去」。 臺灣出版品要走出去,最適合的地區就是中國大陸:因為大陸 13 億人口,是全球最大華文圖書市場之所在,且兩岸同文同種,兩岸出版品間雖存有正簡體字的差異,但相較於華文書籍要進入歐美或其他國外圖書市場所必須克服的文化與文字隔閡,顯然大陸仍是臺灣出版品最適合開拓的市場。 只是事涉「兩岸」,問題就會因兩岸間的體制及意識型態而變得複雜,再加上圖書具有文化傳遞、思想散佈等特性,這正挑動了兩岸間最敏感的神經,所以兩岸彼此互訂了許多不合時宜的法令加以牽制,使得這條圖書出版交流之路走來格外艱辛。 然而,兩岸情勢在近年來有了顯著的改變,不僅互動更加頻繁,連攸關兩岸經貿的ECFA協議都已簽訂並展現初步具體成果;在這樣的氛圍下,兩岸出版是否有更進一步交流與合作的空間?本研究即以兩岸出版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的交流經驗為基礎,探討兩岸出版政策對出版交流所造成之阻礙,並從臺灣的觀點出發,在兩岸互動關係改變之際,為兩岸出版的競合找出一個可行的模式。具體目的為: (一)探討兩岸現行出版政策對出版交流所造成之阻礙。 (二)對大陸出版品來臺銷售、發行與展覽等交流之相關辦法提出修正建議。 (三)對政府如何協助業者在大陸進行出版交流提出具體建議。
2

員工意見交流之研究-障礙因素之分析及解決途徑

施涼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大戰以來,意見交流普遍的受到管理界的重視。美國管理協會的總裁Lawrance A. Appley首先揭露了意見交流在管理上的重要性,他說:「很特殊的的,有效的意見交流乃是管理者完成其工作的途徑。我們可以毫不含糊的說,良好的管理者即良好的溝通者,不良的管理者即不良的溝通者」。 意見交流之受重視係基於下列的理由: 第一、現代的政府機關和事業組織日益龐大,地理的遼闊和層級的增加,上下員工之間的意見交流形成了管理上的重要問題。 第二、行政上的經濟與效率要求。從經濟觀點而言,現代的公司許多金錢上的浪費皆由於不良的意見交流所致。根據美國國際編輯人協會的估計,管理人員每年耗費一一二、○○○、○○○美元之巨,用以印刷刊物來影響工作人員、股東及消費者。次從效率的觀點而言,任一機關,除實作人員而外,所有管理者的活動,有百分之七十用之於意見交流上。 機關中意見交流是每個組織份子的責任。然而身為主管者更負有開啟與引導的主要責任。如巴納德所說的,主管的首要任務在發展並維持有效的溝通系統。機關中意見交流的良窳,關係著員工的工作效率與士氣。因此管理者莫不以改善機關的意見交流為職志。而欲改善機關之意見交流必先了解該機關之溝通問題所在,亦即要找出所以阻礙意見交流之因素,然後針對障礙之因素,而設法予以克服或解決。本文之研究,即根據此旨趣和途徑。 本文共分五章,約七萬言。 第一章緒論。首先確定「員工」的範圍,其次解釋員工意見交流的意義,分析意見交流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最後論述意見交流在組織管理上的重要性。 第二章係就組織結構的觀點,說明員工意見交流的諸種型態,包括下向溝通、上向溝通、平行溝通、指揮與幕僚人員的溝通,以及非正式溝通。從此溝通型態,我們發現員工各階層接觸的情形,以及接觸時所發生的溝通困難。 第三章分析組織中員工意見交流的障礙因素。這些障礙因素,可以分別為人員個別心理的差異,組織的心理氣氛和機械性的障礙。 第四章,我們針對著意見意見交流的障礙或問題,提出克服或解決的途徑。在此,我們特別強調首長之領導,員工需求之滿足,主管感受能力之培養,員工參與之實施,以及健全組織結構,舉辦態度調查等。 第五章結論,檢討我國行政機關所存在的意見交流問題,並建議解決辦法。 「讀書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筆者對此論文,雖然全力以赴,從搜集資料以至完成,至少花費整整一年光陰,但至最後完成,仍難盡己意。不過,經由此次經驗,對於研究之方法,亦得到進一步的學習,則為最大收獲。 本論文之完成,承蒙徐師立德於公務百忙之中,勉強撥冗,逐章批閱。又於撰寫期間,蒙獲雷師飛龍,多次之鼓勵,和提供寶貴資料。謹此特申最大的謝意。同時亦感謝三年來在研究所教導我的諸位老師。
3

2008年後中共對台宗教統戰作為之研究-以兩岸湄洲媽祖交流活動為例 / China's religious united strategy to Taiwan after 2008

林茵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自分治以來,中共為達「促統」目的,隨時視兩岸局勢變遷而調整其對台政策。胡錦濤執政時期,對台政策雖持續以「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基調,但其策略方法軟硬兼施,更顯得靈活而彈性。2008年因應我政黨再次輪替,於同年底提出「胡六點」作為對台工作指導方針,據此,對台統戰工作積極而廣泛融入兩岸民間交流中。現階段「和平」是為中共「促統」之基本宣傳口號,在手段運用上,基於2008年馬總統就職以來釋放出相對的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兩岸間日益熱絡的宗教、文教等交流更為其著力重點。2010年更將吸引眾多媽祖信眾參與的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媽祖文化旅遊節」提升為國家級活動,益增其號召力與影響力,顯見其寓統戰於宗教之用意,其「作台灣人民的工作」逐步產生之潛移默化作用不容小覷。
4

中華民國與日本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研究

河合龍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中華民國與日本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是達成國家戰略目標的手段之一,國家彼此間擁有共同的戰略目標,並進而透過相關的機制達成合作,將來促進雙方的利益。 本研究從中華民國與日本間軍事交流的來源開始探討,認識當時兩國的做法,並分析其後果和正負面意義。論述抗日戰爭與台日斷交的重大事件對兩國交流帶來的影響,透過政治、外交及法律等觀點來追查兩國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上的變化。確認當前台日雙方的國家戰略目標與兩國在東亞擁有的軍事性、經濟性國家利益,思考雙方在國家安全上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對雙方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現狀與國家戰略目標的差距提出看法,思考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並對現存問題的改善做出建議。
5

「キリシタン世紀」終焉期のイエズス会日本管区―ミッション・インテリジェンス・ヒストリオグラフィー―

阿久根, 晋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3973号 / 人博第1025号 / 新制||人||242(附属図書館) / 2022||人博||1025(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合田 昌史, 教授 太田 出, 教授 中砂 明徳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

一九八七年以後台海兩岸民間交流之研究 / A Study on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ince 1987

李孟勳, Li, Meng H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政府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 阻絕將近四十 的 台海兩岸人民打破以往的限制, 開始展開正式的交往, 兩岸關係邁入民間 交流的階段。但是, 由於台海兩岸處於長期的分裂狀態, 加上彼此的歷史 恩怨和意識型態上的差異, 雙方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也朝不同的方向 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 民間交流是消弭雙方認知差距、形成共識的首要工 作, 更是岸邁向未來統一的必經階段; 易言之, 在目前兩岸官方仍處於敵 對的狀態, 民間所展開的經貿、文教各項交流如果能產生良好的互動情 形, 將形未來兩岸政治統合的助力, 亦就是西方學者所說的「擴散」( spill-over效果。本論文即是在探討近五年來民間所展開之各項交流是否 已產生上述之「擴散」功用, 亦就是說, 民間交流對兩岸關係的發展產生 何種程度的響。並且加以檢討民間交流之各項問題與限制, 藉以了解兩岸 民間在交流中所扮演之角色、地位, 及其所能發揮之空間。因此, 本論文 將透過近五年來兩岸民間之經貿、社會文教各項交流之際概況及官方所制 定之相關政策與措施之歸納整理, 以便對於上述問題有所了解。本論文共 分為五章十六節及結論, 共十餘萬字。第一章為緒論, 主要是就研究動機 、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疇及研究資料做一描述。第二章: 分別從國際 外環境、台海兩岸政治態度與立場的轉變、民間方面的衝擊等三方面去探 討促成兩岸民間交流之背景因素。第三章: 主要是歸納整理近五年來兩岸 經貿交流之相關政策、措施及實際交流情形, 並探討其相關問題及限制。 第四章: 主要是歸納整理近五年來兩岸社會文教交流之相關政策、措施及 實際交流情形, 並探討其相關問題。第五章: 將近五年來之民間交流正負 面問題做一省思, 並探討其和兩岸關係發展之互動情形。結論: 將本論文 之研究所得做一歸納整理, 並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提出建議與展望。
7

兩岸文化交流與兩岸文化協議之可行性研究 (2008-2015) / Feasibility study of cross-strai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ross-strait cultural agreement(2008-2015)

余肇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文化上,由於中國與臺灣有共同的歷史淵源,文化背景也極為相似,故中共企圖以文化認同對臺灣實施軟實力,透過文化交流,激發中華文化的感召力,進而提高對台政策的影響力,以達其和平統一之目的。自1980年代初期中共告臺灣同胞書出現後,對台政策之中文化政策也隨之油然而生。本文不使用多數研究文化交流所採納的軟實力概念,而採用新功能主義的觀點來探討。新功能主義認為,在低層次的交流可以帶動到高層次的交流合作之中,從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其開展了與台灣的對話與交流,台灣與中國的依賴越來越深,然而中共各項的惠台政策都沒有把台灣更帶向與中國統一。因此中共近年來著重在兩岸文化及教育交流,希望透過文化交流可以讓台灣在認知與認同更靠往中國,並且大力的倡議簽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 本研究即是由以上面歸納出欲探討之問題,了解中共對台文化交流以及能否簽署兩岸文化協議?以此,本研究的內容主要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探討文化在對台政策所扮演的腳色;其次,說明目前兩岸文化交流的類型;再次,探討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所可能之內容以及如何看待兩岸文化交流協議;最後統合以上。本研究企圖經由上述四個部份的論述鋪陳,進一步增評估兩岸文化交流以及兩岸文化交協議簽署之困難點以及對台灣未來可能之影響。
8

海峽兩岸經貿交流與臺灣地區安全之研究

李茂鑫, LI, MAO-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之影響,並評估大陸經貿政策之利弊得失,進而提出未來政策定向選擇的建議,俾做為今後謀求因應之參考。論文計六章、十九節,約九萬字。 茲就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與資料來源,以及論文的組織與架構。 第二章則採歷史研究途徑 (Historical Approach)。依時序回顧1949年?1978年,30年之間,大陸與台灣兩政治實體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所展現出來的經貿政策差異,並將雙方獲致的成果做一扼要之比較,以判定雙方制度的優劣;同時亦將其做為1979年之後,雙方經貿交流蓬勃發展的背景資料。 第三章針對中共經濟改革的理論、措施和政策取向,以及台灣面臨國際政經情勢挑戰下,所激發出的互動誘因,做一綜合性觀察,並探索雙方經貿政策的演進。最後將多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的成果加以彙整分析,以了解兩岸經貿活動的成長狀況及其呈現的特徵。 第四章,由中共經貿動機之背後尚摻雜著複雜的政治因素切入,分析經貿交流對台灣地區安全所可能造成的影響。闡明經貿活動往往是中共經貿統戰的代名詞,經常被中共做為統戰策略加以靈活運用。因此,在政治上未達互信合作階段之前,貿然擴大經貿交流,不啻為台灣製造一個深懷敵意的經濟競爭對手,同時亦有加速中共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對台實施經濟制裁之虞,從而迫使我方付出慘痛代價,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社會安定與全民福祉。 第五章則從公共政策角度,對大陸經貿問題予以研析,再將大陸經貿政策加以歸納整理後,依政策層次及執行層次二方面分別評估政策的利弊得失,最後提出存活理論 (The Theory of Viability),說明政府如何利用該理論模式的精神,做為未來釐定大陸經貿政策時的定向參考,進而改善國家的生存條件,謀求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總結說明中共雖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力圖塑造開明穩定的形象,但除了改革開放的內容外,尤須注意其整體政經結構的持續性。因此,政府對兩岸經貿關係的擴大與否,應以國家安全為首要的政策考量;第二節則針對未來情勢發展所可能引發國家安全上的顧慮,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決策者未雨綢繆、及早規劃。
9

匈奴與漢朝和戰關係研究

芬達逹, Funda Tugba EYUBOGL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以外最強大,與漢族關係最密切、接觸時間又最長久的民族是匈奴;由於匈奴與漢接壤,而前者行游牧生計,後者採農耕生計,生機類型的差異也使匈漢雙方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上有更頻繁的互動與聯繫。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緣於自然環境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在經濟上必需依存南方的農業民族,貿易上的依存性使匈漢兩民族在兩漢四百餘年間時戰時和,或通關互市或彼此對抗,本論文擬藉由深入探究中國兩漢時期匈奴與漢民族間的和戰關係,以期達成下列目的:(一)證清以往因民族本位主義所造成的偏頗史論;(二)根據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重新定位匈漢和戰關係;(三)歸納出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在歷史、文化上的發展趨勢。 本文範圍以兩漢時代匈奴與漢民族之和戰關係為中心,探討匈奴與漢朝本身的興衰及雙方勢力消長、外交策略運用與和、戰間之關聯。為求歷史研究上有整體的脈絡,先簡介匈奴的起源與早期發展;東漢以後的匈奴史事,則另於「匈奴遺緒」一節中加以敘述。 研究方法以史學為基礎,著重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民族學的分析,兼採取泛文化比教法、整體研究法及文化接觸研究法。 本論文內容分為五章十六節,其架構可簡要列示如下圖: ————————— 匈奴的起源— — — —→ 匈奴與漢朝— — — —→匈奴與漢朝— — — —→ 結論 與發展 和戰關係史 和戰關係分析 ↑ ↑ ↑ ↑ ∣地理環境及 ∣漢初與匈奴的關係 ∣匈奴南侵原因之探討 ∣匈奴遺緒∣魏晉時期之 生活類型 ∣漢武帝與匈奴之戰 ∣漢朝之和親政策評析 ∣ 匈奴 ∣起源∣族稱 ∣匈奴內部分裂及臣服於漢 ∣和戰對匈奴之影響 ∣ 南匈奴之列 ∣種族 ∣匈奴與王莽及東漢之和戰 ∣和戰對兩漢之影響 ∣結語 國時代及滅亡 ∣早期發展 ∣與諸夏的和戰 北匈奴之西徙 ∣頭曼單于時期 入歐 ∣冒頓單于時期 本論文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匈奴自身的史料,探討匈漢和戰關係史不得不侷限於中國史書,例如東漢以南匈奴為正統,致《後漢書》中僅有〈南匈奴列傳〉而無專章載明北匈奴之史事。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運用中國史書提供的史料,而避免其中漢族本位主義的影響;秉持民族史研究之客觀性原則評估匈漢和戰關係。未來的發展可由經濟依存、生機類型差異,以及雙方在西域勢力消長,農業民族對游牧民族和、戰的抉擇等方面繼續研究匈奴史。
10

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

李秋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科會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即大力推動產學合作研究計畫,而且在民國八十八年初公布施行的科技基本法,在內容中,政府對於產學合作機制上的協助,如設立技術移轉辦公室(TLO)、創業育成中心等,然而,到目前為止產學合作的成效仍然不佳。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產學合作大學與企業對於產學合作動機、障礙與政府政策、法令與機構的認知,以及專案內部相關影響產學合作的因素。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企業研發經理人與大學教授給予不同的問卷,回收率超過20%;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敘述統計、T檢定、相關性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的分析結果摘述如下: (一)產學合作動機方面 1.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產學合作動機具有較高的認同程度。 2.學校屬性與「參與實務研究的機會」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3.大學教授職等與「提高研究水準與學術聲望」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4.大學教授的教學年資與「增加學生的實務經驗」的產學合作動機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的企業研發經理人對產學合作動機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6.公司員工人數的多寡與「為了解決公司的特殊問題」、「使用學校特殊的設備」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二)產學合作障礙方面 1.具有業界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大學專業技術不足」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2.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大學需要強調學術性與理論性」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3.學校屬性與「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差異」的產學合作障礙有關連性。 4.大學教授職等與「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差異」的產學合作障礙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研發經理人對「公司缺乏專人負責合作案」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6.公司營業額的大小與「大學計畫主持人整合與管理能力的缺乏」的產學合作障礙有相關性。 7.公司員工人數的多寡與「大學計畫主持人整合與管理能力的缺乏」、「大學缺乏跨領域整合之技術人才」的產學合作障礙有相關性。 (三)政府政策、法令與機制方面 1.具有業界經驗的教授教授對於「『公立大學之教授不得擔任董監事職,只能擁有10%以內的股份』限制之放寬」與「『大學教授無法兼任企業經理人』限制的放寬」的兩項政策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2.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政府出資之合作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下放學校/企業」的政策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3.公立學校對於「『公立大學之教授不得擔任董監事職,只能擁有10%以內的股份』限制之放寬」的政策似乎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4.大學教授職等與「政府出資之合作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下放學校/企業」的政策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的研發經理人對「『教授只能參與至多二個合作計畫』限制之放寬」的政策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四)學校產學合作案相關差異分析 1.合作方式與合作期間具有相關性。 2.合作方式與「需要企業特殊設備來協助研究」、「增加彼此的交流合作」的產學合作動機具有相關性。 3.合作方式與「大學的專業技術不足」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相關性。 4.合作方式與智慧財產權具有相關性。 5.合作方式與「研發人員在企業實驗室共同研究」的交流方式具有相關性。 6.「研發人員在學校實驗室共同研究」的頻率次數與「整體滿意度」對具有相關性。 (五)企業產學合作案的相關差異分析 1.合作方式與「與大學研究人員目標不一致」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相關性。 2.智慧財產權歸屬與智慧財產權滿意度具有相關性。 (六)雙方對產學合作專案的差異分析 1.產學合作專案中,雙方在「電話交流」與「研發人員在企業實驗室共同研究」的交流方式的重要性程度具有差異。 2.產學合作專案中,雙方在「整體滿意度」上具有差異。

Page generated in 0.0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