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07
  • 498
  • 68
  • 27
  • 9
  • 4
  • Tagged with
  • 606
  • 606
  • 381
  • 314
  • 249
  • 246
  • 214
  • 191
  • 187
  • 184
  • 172
  • 150
  • 100
  • 93
  • 8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

牛萱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是所有生命體的構成要素亦國家發展的資產,如何使用資訊決定了如何生活及運作、社會如何發展。資訊政策的發展可追溯至16世紀時政府管制資訊的政策,直至1960年代起資訊政策的內涵才由「規範資訊的移動與使用」轉至「資訊相關議題」,美國政府於1993年大力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之後,世界各國無論發展程度均開始正視「資訊化發展」對國家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如何利用有限的國家資源來增加國家競爭與建全社會發展便成為各國關注的重心。因此,本研究從資訊政策中發展出「公共資訊政策」的概念,並分為理論與應用兩個層面進行討論,以呈現公共資訊政策的面貌。 公共資訊政策,強調具有國家整體性與國際性的宏觀視野,從國家整體發展與公部門的立場著眼以發展出一套管理「資訊生命週期」的整體策略,即針對資訊的取得、生產、處理、傳遞與應用等過程所制定的一套公法、管理規則與政策。 一、理論面 首先先介紹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方法論的內容,期望能透過各種內涵與政策制定理論的呈現;並透過公共資訊政策的定義與範圍的釐清,將政策的內涵區分為法律、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等五大層面,並針對各個層面提出相關的議題內容進行討論,提供研究與發展的基礎。 二、應用面 經由公共資訊政策內涵與理論面的發展,提出六項公共資訊政策的原則作為政策發展的指標,並應用本文建構出來的公共資訊政策架構,針對「國民卡」之個案進行研究。 近年來,公共資訊政策在實現社會發展上的重要性,逐漸為世界各國肯定。公共資訊政策的目的在於透過前瞻性、整體性與計畫性的規劃以減輕資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建構出資訊社會的發展藍圖,以引導政府重新思索其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 目 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文獻探討 第3章 法律面之議題 第4章 社會面之議題 第5章 經濟面之議題 第6章 政治面之議題 第7章 科技面之議題 第8章 結論與建議
12

美國公共部門勞動關係之研究--兼論我國未來相關法制之展望

丘周剛, QIU, ZHOU-G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3

組織文化與組織公共關係行為相關性探討

陳蕙芬, CHEN, H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組織公共關係行為模式與組織文化相關聯的情形。研究可分兩步驟:首先依美國學者古魯尼與杭特(Grunig & Hunt, 1984) 所提出的公關四模式量表,將由國內企業界所挑選出的十二家企業組織,依四模式運作特性區分為三種類型群,分別是:偏媒體宣傳模式群、偏雙向不對稱模式群和偏雙向對稱模式群。第二 步驟是在三群中各找一家組織代表該行為模式(共計三家),依丁虹(民七十六年)發展的企業文化問卷,測度其企業文化。 這十二家組織的選取方法是,根據中華徵信所民國七十六年所編「中華民國大型企業排名」,在服務業前一百大和製造業前一百五十大的名單中,調查其公關業務狀況,並據此選取已成立正式公關部室的包括聲寶等十二家企業。 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集群分析,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考驗,t考驗,雪費事後檢定,皮爾森相關和典型相關等。 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依SAS套裝軟體中集群分析的群內最小變異法(華滋法),可將由國內企業界挑選出來的十二家組織分為三種類型群─「偏媒體宣傳模式」群,「偏雙向不對稱模式」群,和「偏雙向對稱模式」群。 二.各群代表組織,組織文化各有其特性: 甲公司(代表媒體宣傳模式): 公司實際的情況是,較偏向傳統式權威管理,不太重視個人生活和經驗,而員工從欲的情況是,傾向公司能有一種人本主義的導向,和主動影響法政環境的精神。 乙公司(代表雙向不對稱模式): 公司實際的情況是,重視「具理想、務實際」的價值觀,偏向團隊參與式的管理方式,並不贊成要順從主管觀點;而員工所欲的情形是,對各個所欲的文化因素都有接近於「同意」的程度。 丙公司(代表雙向對稱模式): 公司實際的情況是,偏向團隊參與式管理,重視「具理想、務實際」和「就事論事、追求創新」的精神,不贊成要順從主管觀點;員工所欲的情形是,傾向公司能有人本主義的導向和彈性分工,上級協調的精神。 三、三家公司互相比較之下,結果發現: 公司實際的情況是,除「就事論事、追求創新」和「主動影響法政環境」和「保專集權」因素外,其餘五個因素在不同的公司上都有顯著的差異。甲公司最傾向傳統式權威管理,最不「具理想、務實際」,最順從主管觀點。乙公司最傾向於「具理想、務實際」,最重視個人生活、經驗,丙公司最傾向於團隊參與式管理,最不重視個人生活、經驗。 員工所欲的情況是,除「彈性分工、上級協調」因素外,其餘七個因素在不同的公司都有顯著的差異,且其差異均達0.01以上的顯著水準。乙公司最不重視「人本主義導向」,最「重視個人生活和經驗」和最重視「各盡本份」,較丙公司重視「秉公持」和「主動影響法政環境」。丙公司最不重視「理性權威」和「視人為工具」和「各盡本份」。 四.當以公司為單位,作組織內員工組織文化因素與公關四模式之相關探討,簡單相關和典型相關的結果,顯示了都沒有相關。而由員工對公關模式的評分居中的趨勢看來,似乎可推測公司員工對公司公關運作的情形並不甚瞭解。 五.為了瞭解公司內,員工與公關人員對公關看法有無差異,將各公司內員工與公關人員在四模式上的平均分作t考驗,結果發現,只有甲公司(代表媒體宣傳模式)在媒體宣傳模式上,員工與公關人員有顯著差異。丙公司(代表雙向對稱模式)在雙向對稱模式上,員工與公關人員有顯著的差異。不一致的原因有兩種可能,除了員工對公關運作可能不甚瞭解之外,另一種可能是公關人員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工作。 最後,綜合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進一步研究與實務界參考。
14

公共財之供應與訂價政策

段仁傑, DUAN, REN-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五章,大約萬字。第一章為緒論,分別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 、方法與內容,以及研究架構。第二章則介紹公共財歷年來的文獻回顧,將早期的觀 念加以闡述,而後介紹最新的研究趨勢。 第三章及第四章則足進入本文重心所在,本文所探討公共財的性質是定義為『可排他 性的公共財』,於是在這定義的財貨下,在第三章提出完全競爭的公共財供應,而第 四章則為獨占下的公共財供應,分別討論不同型態下的市場,供應公共財的效率及訂 價的情況。第五章則為結論。
15

環境污染問題的經濟分析及有關公共政策

曾康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成長對人類當然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但是,其所帶來的附產品-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本文鑒於國內少有關於此類問題的探討,乃著手研究之。 全文共分成四章、十三節。第一章為環境污染問題概述:說明問題的嚴重性、產生的原因及研究範圍的限制。一般而言,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可分為健康、美觀、經濟成本及自然系統四方面;產生污染的原因主要為人口增加過速,社會對經濟成長有偏好,技術的進步,稀有資源配置錯誤,私人支出遠超過公共支出等五項。環境污染可從許多角度分析,本文僅限於經濟面的探討,且僅以空氣污染及水污染為例。就經濟上而言,環境污染引起效率及公平的問題。 第二章說明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首先駁斥羅馬俱樂部於經濟零成長的呼吁,因為:國民生產毛額本身即有若干的限制,同量的國民總生產不一定造成同量的污染,廢棄產品有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且經濟零成長絕對不為大多數低度開發國家所願接受。 環境污染是在一個分別抉擇的社會中,各人分別追求其最大利潤或效用,忽視本身行為加諸他人的影響而產生。亦即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發生差異。傳統經濟理論並未考慮此項問題,因此而產生的價格指標亦不完全,致使社會的凈利益可能為負值。為消除此種現象,必須將外部效果內在化,亦即將外部效果納入價格體系內。 環境污染與產權問題具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公有財產資源不被賦予財產權,必然導致過度使用,直至平均生產力等於平均成本為止。此時,使用者的邊際生產力可能已為負數,資源分派亦被扭曲。在公共財產資源中,以空氣與水最易發生問題,因其具有流動性且不易分割,在使用上不具排他性,所以此類財產宜屬政府所有。若將公共財產資源賦與財產權,則此類財產的污染程度,將決定於自此類財產所獲的利益是否超過此類財產本身價值的降落。適度的污染程度將可達到。但財產權的定義不易明確訂定,產權移轉費用亦很高昂,所以污染程度常超過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此外,筆者對於密山(Mishan)所謂的「分別便利法」亦提出反駁,認為在實際上不可能實行。 環境標準的設定係以不超過最高可容忍限度為原則,亦即比較欲達到特定污染水準所需要的成本與所產生效益而定。須求得總成本與總效益的極大,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的一點。 第三章是說明外部效果內在化的方法,本文提出六個工具,即直接管制、補償、誘導及補貼、合併、發售污染權、課稅法。在特定的情況應採行特定政策,因為各項工具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所以應該配合採行。 在討論反污染政策時,不僅要注意防治污染費用的大小,尚有誰來負擔這筆費用的問題。據估計,多數工業在實施嚴格的污染管制後,生產成本的增加尚不到百分之五。反污染費用最後的負擔,須視競爭情況、需求彈性而異。通常將以增加租稅、提高產品價格、減低工資、改變消費形態、降低消費等五種形態表示,各方式對所得分配的效果亦不相同。反污染費用若來自所得稅,則費用歸宿較具累進退性;反污染費用若來自貨物稅、財產稅、或以提高產品價格支付,則負擔呈累性,但筆者認為反污染成本的重分配效果不應作為選擇財源的主要決定因素。 假若經濟零成長,當人口增加率大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增加率時,則每人產出成長率仍為負值;若人口成長率低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成長率,則人口零成長是不必要的。同理,若維護人口零成長,只要產出水準增加率小於反污染技術進步成長率,則經濟成長亦不必要。 環境污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甚少有人提及,本文係假定污染單獨的發生在進口部門或出口部門中,就進口國而言,對進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會改善落後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其對進口國家的商品貿易帳,已開發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若進口國對進口競爭品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則進口國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 就出口國而言,對出口財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可使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改善,至於對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需求函數的價格彈性而定。若出口國對出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對出口國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財課的邊際成本情況而定。 第四章是說明台灣目前的環境污染情形,並對已採行的措施提出檢討及建議。我國目前產業對於污染防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率很低,政府對於防治環境污染的重心是垃圾及水肥的清連及處理,對於空氣、水污染僅限於設置監視站而已,並未研訂具體的管制辦法送交各縣市衛生當局執行。此外,目前所採措施不外直接管制,缺乏經濟上的誘因且易造成資源錯誤分配。 本文最後提出幾項建議,以供有關當局作為改善生活環境的參考。即征課污染稅、減免財產稅、加速折舊、研究實驗費用的減除,目前租稅減免政策的修正,降低或免除防污器材的進口稅捐,外人投資生產事業的管制,鼓勵出口輕污染、進口重污染產品,建立同類工業集結區等。
16

臺糖公司公共關係制度之推行與檢討

賴茂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糖公司自民國四十三年設立公共關係部門,推展公共關係業務,協助公司業務發展以來,至今已有十六年的歷史。本論文即在研究該公司在這十六年□,推行公共關係的經歷過程。 第一章緒論,首先解釋本論文所稱公共關係的定義,及其與企業管理的關係;並說明筆者研究本論文的動機、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介紹台糖公司。台灣糖業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潛力、與台灣之經濟、社會關係至為密切,但因國內蔗作推廣環境日益艱難,國際糖價無法把握,致成無法穩定經營的難題,台糖公司基於經營上的需要,並在政府倡導、輿論指責下,設立公共關係部門,以協助公司發業務,凡此本章均作詳細介紹與說明。 第三章描繪台糖公司現行之公共關係制度的輪廓。台糖公司的公共關係,組織散漫、事權不專。秘書室設公共關係組,雖名為公共關係,卻不是推行公共關係業務的惟一機構;事實上,人事處、業務處另負責企業界二大群眾—員工與顧客—的關係,只是其本身不自覺,筆者特加以提醒。 第四章說明台糖公司如何向有關大眾推展它的公共關係業務。有關大眾中,以員工與蔗農與該公司關係最為密切,特以較多篇幅加以討論並冠以其名,以示其份量特重。 第五章□提出筆者在研究該公司之公共關係制度的過程中,所發現之應加以改進的組織散漫、事權不專、人員素質不高、偏重親身接觸方式等現象,並進而提出筆者認為該公司公共關係制度,為適應公司未來發展,應更為重視顧客關係、重新調整組織、提高人員素質、多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看法。 第六章結論,為台糖公司十六年來推行公共關係的成果,作一總結。筆者以為台糖公司的公共關係制度值得商榷、改進之處不少,但在公共關係在國內尚未蔚成風氣的情形下,該公司能確實致力推行,不僅是幾分耕耘有幾分收獲,且足以使它成為國內公共關係界的老大了。 所謂公共關係,實即意見溝通的過程,為企業發展業務的一種管理職能。作者在學校研習大眾傳播學,對所謂意見溝通,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欠缺企業(或機關)組織與管理的學養,故對企業機構管理階層如何將公共關係,轉換為管理職能的實際運作情形,不甚了了,成為本論文寫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幸好作者指導教授楊博清師為台糖公司公共關係實際負責人,不時給予指教,或給予觀念上的啟示,或親為說明制度的運作情形,使作者遇著之難題,都能迎刃而解;該公司主管公共關係的副主任秘書張在山先生,以其豐富的學養與經驗,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啟示,為作者擬訂大綱的主要依據。謹在此向二位師長致最大的謝意。 作者並感謝台糖公司的許多朋友,尤其是秘書室公共關係組組長施振雄先生。本論文大部份資料皆係施先生代為收集提供,並撥冗為作者填覆「公共關係有關資料問答」,使作者撰寫工作得順利進行,熱誠可感。 最後感謝本論文摧生者閻沁恆老師。作者初以我國國營企業公共關係制度為研究對象時,曾請教閻師意見,蒙閻師贊許、勉勵再三,並代為引介有關資料,啟導作者研究重點與方向,後作者雖改以台糖公司為題,仍師承其意,為本論文的參考。
17

行政機關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

方胡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8

相互性對公共財實驗中合作行為的影響

黃裕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公共財實驗中,受試者決策行為存在著「相互性」的考量是用來解釋受試者出現合作行為的原因之一。本篇研究以三人一組的實驗驗證受試者確有相互性之考量。受試者欲以較高的貢獻去「回報」同組成員的高貢獻,而受試者亦欲以較低的貢獻去「報復」同組成員的低貢獻。此外,當受試者同時面對的組員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貢獻態度時,受試者的「相互性」卻並非是正負中和而完全抵銷,受試者行為會受兩股相反方向力量的影響而顯得變動較為劇烈,且受試者傾向有較深的報復情緒,這樣的情緒會凌駕互助的情緒而影響受試者的決策。
19

企業網路公關之研究

陳怡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分析對象為「天下雜誌」2002年公布的台灣前五百大服務業,針對這五百家企業的網站內容,做一個整體性的內容分析,並從樣本中選取17個涵蓋各產業類型的樣本進行深度訪談,以及另外尋找5個媒體調查公司、公關公司等專業人士進行深度訪談,期望能運用質化調查來輔佐量化調查,獲得更深入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有:(1)台灣企業網站利用網路來推動公關實務工作的現況為何?(2)台灣企業網站公關效果指標可區分為哪些面向?其面向為何?(3)企業的組織性因素與其網路公關應用程度之相關性為何?(4)企業網站呈現公共議題的比例以及與組織相關的因素為何?(5)不同產業類型企業網站實際在推動網路公關上的方式有何異同?本研究的公關效果指標,以Kent& Taylor(1998)列出的網路公關效果五大原則為衡量基礎,並參考Kent, Taylor& White(2002)的衡量組織網站互動性評估方式為參考基準,列出三個研究假設:(1)組織性因素(產業別、員工人數、營業額)與企業是否建置網站有顯著關連。(2)組織性因素與企業網站是否有討論公共議題有顯著關連。(3)企業網站的公關效果指標可分為:介面人性度、資訊實用度、創意/吸引度等三大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介面人性度」和「資訊實用性」為重要的網路公關效果面向。其中「資訊實用性」更以目標公眾為區分標準,分為:一般消費者資訊實用性、媒體資訊實用性和投資人資訊實用性等。本研究也發現,營業額比較高的企業有較多的資源配置於對外溝通的企業網站,因此溝通效果較佳。在深度訪談的結果也顯示,網路的內容多由公關負責,網站維護多由資訊部門處理,網路已經企業對內及對外溝通的重要工具,大多數企業期望網站發揮「建立企業形象」與「拓展業務」的功能。而在網路發展迅速之下,網路公關效果的評估越來越受企業所重視。
20

桃園縣不同規模國民中學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

李汝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依研究目的,首先,經由文獻探討閱覽有關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相關文獻,並擬定研究架構。進而,以桃園縣國民中學校長、主任、兼任組長、教師為取樣對象、實施調查,並訪談校長、主任、兼任及專任組長、教師等10人。根據資料分析結果與討論,提出結論及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學校行政領導、學校教職員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不同規模國民中學在整體內部公共關係和各層面,皆屬於「中」到「中上」程度的表現,在五個層面中學校成員知覺以「訊息傳達程度」為最佳。訪談結果顯示,受訪學校成員皆認為學校應安排多元性質的各項聯誼活動,以利增進同仁間之情誼。在調查研究與訪談中發現,學校成員對於學校事務的參與態度,是屬於積極的;但是能參加的機會卻偏少,許多的決策是由少數人所決定,學校成員會因不瞭解與認知不足而排斥,造成政策或計畫之執行與推動上遭遇困難,學校行政單位應重視此一現象與問題。 二、不同規模國民中學學校效能就整體學校效能和各層面而言,均達「中上」程度,在六層面中以「師生的互動關係」最佳、其他依序為「成員在職進修」、「行政溝通與協調」、「成員的工作滿意」,而「學校氣氛與文化」「學生學習與行為的表現」表現較差。小型學校較其他規模學校對學校成員經常談論調校或離職它就的事感受強烈,小型學校多位於桃園縣偏遠之山區或海邊,交通不便,學生學習意願低,教師在小型學校取得任教資歷後,每年5、6月及忙於學校調動與介聘。中型學校則因班級數適中,學生人數較大型與特大型學校少,學校成員對師生之間之相處感受到融洽 特大型學校各項會議其會議功能不彰。除此之外在受訪者之訪談中亦表示,學校會議多數為代表制,常無法代表多數成員的意見,學校成員無法直接參與意見,會後之決議常與多數成員之意見與想法不符合。 三、不同「人口變項」的學校成員,在不同規模國民中學內部公共關係量表與學校效能量表的得分與差異各有不同,以職務、年資與年齡較顯著。在整體及各層面的表現,均屬「中上」程度的得分表現。 四、不同規模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整體學校效能及各層面具有高度密切的正相關。整體學校內部公共關係之各層面對學校效能各層面之相關影響顯著,不因學校規模不同而有所不同。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表現程度愈高,學校的效能也愈佳。研究結果顯示:小型、中型學校之內部公共關係表現優於大型、特大型學校。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幾點建議: 一、因應學生人數逐年遞減,教育當局整併學校時,應整體考量學校之規模以利學校內部公共關係之推展,創造溫馨、和諧之學習環境。 二、為營造溫馨校園增進同仁間之情誼,應將學校內部公共關係之具體活動與工作列入校務評鑑項目中,如此方能落實促進內部公共關係之活動確實執行。 三、應編列預算計畫性之辦理有關公共關係知能研習,以幫助同仁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之增進。 四、建立師徒制;資深年長之教學優良教師,協助帶領新進教師認識教學場域之相關事宜,幫助新進、資淺教師熟悉教學相關事務,增進同仁情誼。 五、攸關學校成員之學校政策或措施,應架設意見溝通平台,充分溝通、彼此瞭解,透過民主方式決議,公告週知後方能執行,以避免校內衝突之發生。 關鍵字:學校內部公共關係、學校效能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