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
  • 25
  • 2
  • 1
  • Tagged with
  • 28
  • 28
  • 28
  • 28
  • 18
  • 15
  • 11
  • 8
  • 8
  • 7
  • 7
  • 6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功能定位之研究: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觀點 / On the Functions of Xinyi Assembly Hall in Taipei:A Local Governance and Civic Engagement Perspective

鄭嘉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為發展各行政區之人文史蹟、地方文化及產業特色,特別仿效日本「公民館」於各行政區設置公民會館,提供市民參與公共生活之場所,活化地區文化、營造地區與社區特色,積累地方文史資料,將之建構為鄰里社區人際網路交流的平台。然而由於初期使用率低落,市府為提升使用率已傷透腦筋,無暇顧及公民會館原本被賦與作為市民與公部門溝通平台的期許,以致陷於功能角色定位曖昧不明的危機,使其流於僅止於場地租借及辦理一般性活動之場所。加上公民實質參與的匱乏及經營人力與經費困窘等問題,使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思索未來發展願景上成了極大的挑戰。 本研究以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理論的觀點,檢視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功能定位,瞭解行政機關執行營運管理之資源與能量多寡、存在價值認知、經營模式及困境、地方參與意識等,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柯市府上任開啟的政治機會,強化信義公民會館的公民參與機制,促成形塑公民社會的契機。 研究發現如下:(1) 公民會館功能定位遭質疑;(2)預算與人力編制不足;(3)缺乏與地方的交流與互動;(4) 柯市府公民參與理念落實的可行性。 而針對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對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未來發展提出以營運管理、活動規劃、行銷推廣、人才培育及社區發展等五個不同面向觀點呈現的具體建議,冀能提供地方政府未來政策方向擬定之參考,讓信義公民會館能真正發揮其設置初衷的功能。
12

臺北市女性新移民公民參與之研究 / The study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aipei City

欉俊杰, Tsung, Chun 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民參與可謂是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概念,它並非是一句空泛的口號或名詞,而是真切、實在地遍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舉凡社區關懷、集會遊行、陳情抗議、選舉投票等皆屬之。而公民參與的重要性,可歸納有四:提供政府治理的正當性、更加順遂推動公共政策、促成公共利益的形成,以及促進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隨著民主政治的蓬勃發展,國人對公共利益的追求與實踐,公民參與課題將愈發重要。 新移民是臺灣新興的一類族群,大多以婚姻關係進入我國社會,並且以女性居多。長久以來,民眾對於新移民的議題,只著重在生活適應、子女教育等議題上,對於公民參與課題的關注,相對較少。本研究以臺北市女性新移民為研究對象,採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以公民參與概念建構臺灣社會與新移民的關係,探討臺北市女性新移民的公民參與情形,並期能提供可行的具體建議。 / Civic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democratic politics. It is not a vague slogan or noun, but something real and all over people’s daily life, such as community care, assembly and parade, petitions and protests, ele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civic participation generalize to four factors which are offering legitimacy of government govermance, promoting public interests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Because democratic politics is flourishing and people chase and practice public interests, the subjective of civic participa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New immigrant is an emerging group. Most of them join our society through marriage and most of them are female. People focus on life adaption and children education more than civic participa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female new immigrants in Taipei city. Using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society and new immigrants by the concep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research the circumstance of female new immigrants’ civic participation in Taipei. Hope to provide concrete and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13

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之研究

李子偉, LI,Z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民主理論當中,有關政治參與和公民參與訓練的問題。比較學者所 提出的理論及其爭論之重點,歸納、整理 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與地方自治主張,以 中山先生之觀點處理參與問題之爭論,並且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的經驗,與國 人的政治態度,參與行為,對中山先生的理論作初步的驗證。本文除緒言和結論外, 共分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后: 第一章探討古典民主理論對政治參與的主張。首先釐清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一辭所賦 予之雙重意義,其次簡述盧梭、彌爾與杜威,關於大眾參與、代議制度、地方政府、 工業民主及公民參與訓練等主張,說明三者彼此之異同。第二章介紹當代民主理論者 的主張,包括修正理論與批評修正理論的幾位較著名學者,了解關於民主理論之參與 問題,其爭論何在。並且對目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工業民主作為訓練公民參與之功能, 就其理論與實際情形予以討論。第三章歸納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從民權、自由輿平 等諸概念討論參與之意義,以權能區分原則說明 中山先生對民主系統中,大眾與菁 英關係之看法,研討四項民權之意義與實施方式。第四章討論中山先生對地方自治作 為訓練公民參與能力及基層參與單位之主張,分別就參與訓練功能、地方自治實施階 段及實施內容予以說明。第五章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之經驗,與學者對國人政 治參與及政治態度之調查,從民主制度建立與運作之整體角度,初步驗證中山先生之 理論。
14

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

陳翠娥, Chen, Tui-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社區大學從民國八十七年九月文山社區大學開辦至今,各縣市陸續開辦或積極籌備,短短二年多的時間,目前(民國九十年六月)全國已有三十所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的設立,意味著台灣社會歷經近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匯聚了對教育改革的深切期盼,以及對深化民主,重建社會的理性認知,以逐漸成型豐沛的民間活力為支撐,並結合地方自治、社區發展的潮流。社區大學的創建,旨在深化民主,重建社會,引導社區人民積極公民權(active citizen)的行使,鼓勵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指供終身學習的場域,進而促成公民社會的實踐。 透過教育途徑喚起公民意識及培養公民能力,在社區大學中學習民主社會中公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巧,唯有建立公民的社區意識、公民意識,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才不會淪為空談。社區大學提供公民公共參與的機會,朝向自我管理;同時,激勵公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認知。社區大學這個另類大學,不僅本身即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同時其亦結集了不同的社區團體來共同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故本研究以目前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並以「公民資格」、「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理論」為社區大學的基礎理論,來探討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的策略與實踐。 社區大學設立的終極目標乃是希望建構一個公民社會,其所使用的策略主要可分析為「課程型塑」、「公共論壇」、「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社團觸發」、「社區參與」五個面向,經由個案分析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 1.社區大學的推動理念,主要乃希望藉由相關課程來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培養人民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引導新的社會價值重塑生活形態。然普遍發現各社區大學的學術性課程及公共性課程不好經營,而影響社區大學課程規劃方向最大的主力,實乃取決於各社區大學負責人(主任)的治學理念。 2.「公共論壇」對大部份的社區大學而言,有其正面的功能,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民眾多瞭解公共政策的場域。 3.對非營利組織而言,社區大學提供一個交流的場域,讓非營利組織至社區大學授課以傳達組織理念,社區大學亦提供了非營利組織成員再成長的機會;對社區大學而言,非營利組織可提供其豐富的師資來源。 4.最具活動力和自主性學習的社團活動課程,對各社區大學參與文化的型塑有其正面的意義。 5.對社區大學而言,在地的社區是它要開拓、耕耘的場域;對在地社區而言,社區大學引進了社區營造的資源及支援,有助於社區工作的開展。
15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

陳佩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70年代以降,各國政府普遍面臨財政緊縮及民眾對公共事務需求增加的雙重壓力,為解決此一困境,並符合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之趨勢,「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乃應運而生。公私部門協力不再是傳統威權式政府管理經營觀念,而是強調公、私部門間,應以平等、分工、共享的態度相互合作,整合各方資源與優勢,為共同目標及願景而努力,以創造共贏局面。 為能瞭解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基礎與理念,筆者乃從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等整體政經結構體制之改變展開,探討此種改變所造成公私部門關係及互動關係的演進,並漸進形成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需求的產生。另為使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結構更臻完善,除對公私部門之差異與特質進行研討外,亦將公民參與、民營化、合產及企業型政府精神等理念納入。此外,在應用方面,藉由對美國及我國實施公私部門協力之實證經驗與個案研究,探討其可能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而整合理論與應用,嘗試建構一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以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相關政策時之參考或思考方向。 藉由本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 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影響:包括傳統行政體制與行政生態的轉變(隨整體環境改變,傳統僵化的官僚行政體制受到挑戰,行政運作漸走向彈性化及動態化,並與私部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及國家角色的轉變(由「大有為」萬能政府角色轉變為僅扮演導航功能,但仍保有治理、監督、評估與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等責任)。 二、 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之前提:包括相關原則的把握(如合法性、責任確認、民主、效率、主動、可預測性、彈性、共贏、創新及鄰里與社區發展等原則),並認清協力關係之本質(即參與的成員雖居於平等地位,但目標不一定全然一致,但仍可因目標結合,成為堅強盟友。公私部門協力是種彈性、因地制宜的關係,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將發揮不同功能)。 三、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建構之程序與步驟:在本文中,筆者試著從Ken Cherrett、Sandra A. Waddock、Robert J. Bennett及Gunter Krebs等學說中,擷取相關要件,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運作模式,並將之分成孕育、肇始、執行與成熟及評估等四大階段,每一階段中皆有其工作重點,亦均受其所處政經環境之影響。 四、 公私部門協力所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是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趨勢,但其並非解決當前政府問題的萬靈丹,仍存在著限制與難題,諸如公部門角色的矛盾、對參與之疑慮、適法性問題、政府公共職責及相關知能與人之才欠缺等,均為推動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及克服的問題。 此外,本文亦試著對政府未來在推動公私部門協力相關政策時,提出若干建議: 一、在政府方面:應繼續宣導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加強公民教育、提供私部門參與公共事務適當誘因、調整政府組織及行政程序、相關法令鬆綁與管制解除、暢通參與管道等。 二、 在民間企業方面:包括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參與能力、對政府施政廣提建言及邀集相關企業與學者等共同籌設公部門協力中心等。 三、 在民眾方面:促使民眾對自身角色轉變的體認,明瞭參與公共事務是權利,亦是義務;並引導社區及鄰里發揮應有功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係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且必要之趨勢。鑑於我國目前相關研究並不多見,本文乃對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作一廣泛性探討,藉此拋磚引玉,俾為爾後相關研究參考與斧正起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限制…………………………………4 第四節 相關名詞界說……………………………………………8 第五節 相關論文檢視……………………………… … … …16 第二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探討……………………………………20 第一節 公私部門差異與特質…………………………………20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基礎……………………………24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由與效益…………………………51 第四節 小結……………………………………………………54 第三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應用探討………………………………57 第一節 英美兩國實施情形……………………………………57 第二節 我國目前實施情形……………………………………70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面臨之限制與難題……………………87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 … ………96 第一節 觀念認知與建構原則…………………………………96 第二節 協力關係之來源與運作模式……………… ………102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步驟……… … …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書目………………………………… …………………………130 附錄一 公民參與相關論文比較……………… …………………141 附錄二 政府再造綱領……………………… ……………………143 附錄三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草案條文…… ………………148
16

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的都會治理整合途徑-以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為例 /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of urban governance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Zhonggang main drainage

林芝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業革命以後開始形成所謂的都會化現象,都會化現象雖然促使了都會的快速發展,但也因為都會短期內湧入大量人口,造成都會內的公共建設、公共設施、住宅等不足供應給民眾,因此也產生了都會環境惡化等問題。此外,都會化也使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以及需要回應的公共需求,從過去只須面對單一行政區域內的事務,轉變為必須面對多面向的跨區域事務,諸如河川整治、水資源利用管理、衛生管理、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問題,都是所謂的多面向跨域事務,是故如何良好地運作都會治理已成為現今重要的議題。而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即就是一種都會中的水資源利用管理,亦即也就是一種都會治理,透過公部門、私部門和公民社會彼此的合作協力和相互競爭等方式來解決都會所面臨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背景,本研究將嘗試以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此兩觀點來分析並檢視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之運作,本研究也將以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為個案並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來探討本研究的五個研究問題,分別為:港大排改造計畫做相關分析與討論,期本研究可回答如下幾個研究問題:一、何謂都會治理?何謂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對都會治理有何重要意義?;二、要有效推動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成功要件為何?;三、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做為一個都會治理的個案,其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推動過程為何?整個運作結果又為何?;四、除了本研究所歸納的條件與要素,在本個案中還有哪些其他條件與要素會影響都會治理之運作?
17

新公共服務視野下探討公民參與在公共建設中之角色-以臺北縣政府水利局個案為例 / The Rol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onstruction from a View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Case Study of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Water Resources Bureau

許少峰, Hsu, Shao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民參與是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對於公共建設而言,因為公共建設要解決的問題涵蓋面較廣,從概念構想經過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施工、使用、營運的期程較長,總經費也高。公共建設牽涉的利害關係人層面較廣,以往民眾參與困難,近年來民眾要求更深入的參與,除了環保、生態的顧慮之外,對於建設要解決的問題、建設目標、建設方式、建設內容、替代方案的選擇都要求參與。深度化參與之後,政府機關推動公共建設的難度也提高,對於公共建設的決策模式也需要考量增加公民參與的程度。 新公共服務的主要核心概念是將「人」作為公共政策的核心,重視公民的參與過程勝於行政本身重視的績效。強調與民眾分享權力,共同解決問題之外,公務人員更需要著重治理過程負責參與的角色,在民主、社區、公共利益系統中建構公民參與及責任共承的架構。公共建設所追求的公共利益是經過公民不斷地對話、價值分享而形成。公民的對話內容因涉及公共建設的專業性、不確定性與複雜程度,因而對於公共建設計畫執行交易頻率的高低產生不同的效果。 本研究發現:公民參與公共建設適合前階段為完全參與;後階段為形式參與。前階段是指公共建設生命週期的企劃調查階段、規劃階段和使用管理階段,以建設功能探討、自然現象科學調查、住民經驗蒐集、公民偏好討論為主;後階段是指公共建設生命週期的設計階段、工程採購階段和施工竣工階段,以專業技術團隊的技術工作為主,透過細部設計圖、工程規範、施工標準的表現,移轉給施工廠商以誠實、成熟的工藝技術達成公民所託付的公共建設完成。辦理公共建設的公務人員具有新公共服務的核心概念—服務公民而不是顧客,願意與民眾分享權力,後現代公共行政需要公民參與來啟動解決問題的過程。公民參與對於公共建設的執行效率初步是降低的,但是整體效率可能是提昇。沒有公民支持的公共建設是無法執行。公共建設的專業技術團隊要增進公民參與首先要以公民為公共建設的主人,接著要設法以模型、3D影像等新方式,讓民眾易於明瞭公共建設的內容,來增進公民參與程度。專業技術團隊要忠實的幫利害關係人推估出各個替選方案的優勢和缺點,提供民眾充分討論了解以利明智選擇。 /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exs about degree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For the complexity of public construction, from the original concept, feasibility study, planning, design, implementation to the operation, it takes time and cost a lo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onstruction is not a easy way to involve in many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cology, construction content, the alternatives. There are more difficulties in decision making to public construction the more deeply degre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people” is the core concern in public policy from a view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haring power and co-solving problem with the public, civil servant needs building a structure between democratic, community and public interests during the governance process. The public interests for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come from the dialogue of the public and sharing values. The contents of public dialogue about the public construction are professional,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It makes different effects when the trade-off frequence in public construction is chang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st suitable access about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construction is fully participated in pre-stage of construction and tokenism participation in late-stage of construction. The pre-stage of public construction life cycle is from investigation to planning and the operation. The late-stage of public construction life cycle is from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completion. The civil servant who is in charge of public construction knows that serve in the public not customer, sharing power with the public and encourage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solve problems. Efficiency in public construction pre-stage is lower than ever for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but it is grown up in public construction late-stage for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 professional engineers must translate their planning into easy understanding by model or 3-Dimension drawing. Be a faithful designer to serve in the public in order to make a good choice in public construction.
18

電子化參與指標之建立與機制分析 / A Study of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Indices and Mechanism for E-Participation

孫悅耘, Sun, Yueh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各國政府無不追求成為更好的政府的途徑,電子化政府(e-government)的規劃與發展儼然成為一條終南捷徑,從一開始的電子化政府演進至今,當下最新發展趨勢則是「電子治理(e-governance)」,背後所蘊藏的意涵,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乃在於孕育新的公民精神,強調民眾需求與責任,在數位治理的時代下,政府不再只是唯一權威價值分配者,一個更完善的政府治理應該是由多元的角色來投入公共治理參與網絡的建置。在良善治理成為當今公共行政的治理典範脈絡下,此一終極目標將引領各國的電子治理走向電子化民主(e-democracy),電子化民主中缺一不可的即是電子化參與(e-participation)課題,UN、世界經濟論壇(WEF)、國際電信聯盟(ITU)、早稻田大學(Wasada University)、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等諸多國際組織皆將電子化參與列為主要評估項目,顯示電子治理不再只侷限於一國電子化政府的整備度,如何創造新的電子化參與途徑而提升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涉入,已成為當務之急。 有鑒於電子化參與的重要性已不言可喻,但現今對電子化參與的評估多以UN的架構為主,但其指標架構並未進一步明確指出在該參與層次下如何對各國進行評估,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與持續深化UN電子化參與指標架構,之二在於提出與分析現今為各界所採用的電子化參與機制,並探究其對公民參與的重要性與貢獻度。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來建立評估電子化參與的架構,之後透過專家德菲法問卷來確認與建立指標,並分析現今電子化參與機制的重要性,最後將受訪專家分成兩大群體,比較兩類專家對指標看法的意見差異。 本研究透過德菲法建立電子化參與指標架構,第一層架構包括3大構面:電子化資訊(e-information)、電子化諮詢(e-consultation)與電子化決策(e-decision making),第二層則共有20個次項指標。並整理出13項現今較常使用的電子化參與機制,建構出其與電子化參與層面間的關聯性,此外,依據研究結果對我國未來電子化參與政策提出提升政府資訊公開的內容豐富性與來源多元性、重視並善用社群媒體傳播訊息與溝通聯繫之效等建議。 / E-government has been a necessity for the countries aiming for “better” governanc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government is “e-governance”, which puts emphasis both on citizenship and the needs and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ublic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governance, government acts not merely as a player which is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but as a actor creating more public values that will bring varieties of utility for multi-stakeholders. Moreover, good governance has become the paradig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eading every government towards e-democracy with e-participation as its core. Undoubtedly, e-participation is adopted to assess e-government/ e-governance development by man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United Nations (UN),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and International Telecomminication Union (ITU). It implies that e-governance refers not only to e-government readiness but also the extent to which governments promot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ffairs. However,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from UN currently used doesn’t include sub-indices further. As a result,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stablish and deepen UN’s framework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ing e-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y of Delphi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volve two main parts. One is e-participation assessment framework with 3 dimensions (that is e-information, e-consultation and e-decision making) and 20 indices (such as accessibility, completeness and currency). The other one is the integration of 13 e-particip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this research made few of suggestion for our future e-participation policy,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content and source diversit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sp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19

網路公民參與機制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公所臉書「當我們同在一起」為例 / On the Internet Citizen Participation Mechanisms:A CaseStudy of Datong District Office Facebook, Taipei CityGovernment

游淑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因應資訊科技時代,政府機關在早期推動電子化政府,從第一階段的政府網路基礎建設一直到第三階段著眼於社會關懷、提供民眾無縫隙的政府服務,直到目前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規劃面向,著重在主動全程服務、行動電子化政府、結合社會網絡以及e化服務宅配到家,強調政府服務無疆界,期望政府能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服務。然而,隨著Web2.0時代的來臨以及家戶連網率的普及,政府提供的網路服務不僅僅只是單面向地提供下載及閱讀服務,還必須提供互動及分享的服務,使能讓電子化政府品質更加完整,並能達到網路公民參與之目的。 本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公所成立之所屬臉書粉絲專頁「當我們同在一起(臺北市大同區公所)」為個案研究對象,利用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網路公民參與機制之文獻,加以歸納綜整,並採深度訪談法,以立意抽樣的的方式選定粉絲專頁的積極參與者和粉絲專頁經營者進行深度訪談,其主要研究目的為:(1)探討臺北市大同區公所所屬臉書粉絲專頁「當我們同在一起(臺北市大同區公所)」的建立目的;(2)探討該粉絲專頁之運作機制、民眾的互動性及回應性為何;(3)探討該網路公民機制達到公民參與的哪個面向。 依據其研究結果,就該網路公民參與機制若欲提升其公民參與度,提出相關研究建議:(1)積極招募粉絲,以提升參與率;(2)配合用戶背景發佈貼文訊息,以提升粉絲黏著度;(3)科技是否可以落實直接民主。期望能作為其他機關建置網路公民參機制-臉書粉絲專頁之參考。
20

公民參與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促進作用之研究 :以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為例 = A study on the role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promo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using the case of Macau'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 Study on the role of citizen engagement in promo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 using the case of Macau'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譚霽蕓 January 201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5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