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
  • 42
  • 2
  • 2
  • Tagged with
  • 46
  • 46
  • 21
  • 20
  • 18
  • 14
  • 14
  • 11
  • 10
  • 10
  • 9
  • 9
  • 8
  • 8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圖書出版之互補性產業演進與產品創新速度關係之研究

劉翰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圖書出版之概念成形到產品上市的過程,根據次級資料之實證,觀察1950年以來圖書出版之環境的演變以及互補性產業如何演進,以「互補性產業演進與產品創新速度之關係」為主軸,探討:1、圖書出版產業在從創意到產品上市的價值鏈為何?2、1950年以來,圖書出版產業之互補性產業如何演進?3、互補性產業形成的原因為何?4、互補性產業演進對於產品創新速度會造成什麼影響?研究發現如下: 一、「法律」及「科技」是從1950到2000年推動圖書出版產業演進主要的環境變因。「法律」的事件歸類為『著作權法』;「科技」的事件歸類為『印刷技術』、『生產作業電腦化』、『網路資訊科技』。 二、根據圖書出版產業的特性,歸納圖書出版產業中所包含之價值活動個別屬於不同的「核心技術類型」。『內容創作』、『載具製作』及『產品流通』等。『內容創作』是要創作圖書內容。『載具製作』是要將圖書內容以載具的形式儲存以便於流通,而一般載具的形式有紙本、光碟電子書及可直接透過網際網路傳輸的數位資訊等。『產品流通』主要是要將圖書產品傳輸、銷售給客戶。 三、「法律」環境變因衍生「內容創作」之互補性產業演進;「科技」衍生「載具製作」、「產品流通」之互補性產業演進。 四、「載具製作」及「產品流通」之互補性產業衍生「內容創作」之互補性產業。 五、隨著環境變因衍生互補性產業,互補性產業形成原因可歸納為:規模經濟利益、知識專精利益、交易成本降低。 六、互補性產業演進影響產業分工,縮短舊有產業價值鍊長度。「內容創作」之互補性產業演進促進價值鏈專業分工,影響出版業價值鏈長度之縮短;「載具製作」之互補性產業之演進促進價值鏈專業分工,影響印刷業價值鏈長度之縮短;「產品流通」之互補性產業之演進促進價值鏈專業分工,影響傳統通路業價值鏈長度之縮短。 七、互補性產業演進加速產品創新速度。「內容創作」之互補性產業演進促進「內容創作」價值鏈之產品創新速度;「載具製作」之互補性產業演進促進「載具製作」價值鏈之產品創新速度;「產品流通」之互補性產業演進促進「產品流通」價值鏈之產品創新速度。 本研究最後呼應Teece(1987) 對互補性產業之看法,(互補性資產會影響從創意成形到產品上市的過程),進一步引進Aaker(1991)「核心技術類型」的觀念,提出『互補性產業演進的模式,以及互補性產業演進對產品創新速度之影響』的觀念性模型。
12

二次戰後奇幻文學的重現:以《魔戒》為例

江沛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奇幻原本只是文學中的隱流,卻在1960年代的美國突然崛起,成為類型小說的新支,並在日後藉各種傳播形式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本文斷限起自1950年代,述論此種類型的文學如何在激進和保守相互激盪的時代氛圍中浮現,大眾在其中找到何種切合己需的事物,並賦予新的解釋。其中並以1965年後造成明顯風潮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為例,藉其出版和解讀的過程,分析當時奇幻文學和時代背景的關連,意圖藉五0及六0年代的社會背景、戰後的青少年文化、以及對工業化、資本化社會的反動,分析奇幻類型文學在此時興起的原因。
13

數位出版業者的經營策略研究-以A公司為例

劉爾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數位資料處理技術發展以來,如何將類比式的資料處理、傳輸與儲存,以數位化的方式取代,一直都是政府、出版產業與學者持續關注的焦點。傳統出版產業導入數位化後,連帶改變整個出版產業的價值鏈及其中的價值活動。而從政策與產業的外部環境與數位出版業者的內部環境的不同角度觀察,數位出版價值鏈的組成份子與價值活動是持續不斷地變動,這些變動又會影響其他組成份子與價值活動的改變。本研究以A公司為個案研究對象,先針對國內數位出版主管機關的政策與產業發展等外部環境予以分析探討,並透過深度個案訪談方法,獲取A公司關於數位出版經營的初級資料,再整合外部環境與個案企業的內部環境,歸納出個案企業採取的專精策略,並嘗試提供個案企業差異化的經營策略思考方向。本研究發現,數位出版業者經營策略形成與選擇,與企業對於數位出版價值鏈與價值活動發展的掌握,以及自我核心能耐的累積與培養,息息相關。最後,本研究針對數位出版外部環境、個案企業與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14

從書籍出版分析台灣傳播學的發展(1947-1999)

許峻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台灣傳播學學術發展史的研究,偏重於分析傳播學專題研究、博碩士論文與期刊論文等三種研究成果,呈現出來的傳播學發展趨勢。在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方面,欲遲遲缺乏研究,填補這一段空白的傳播學書籍出版史,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作為一個研習傳播學的學生,在學習傳播學的基本知識理論,據以向外探求研究人類傳播的各種現象後,對於自身依據的學門基礎與過往發展,不免產生一般濃厚的好奇心,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傳播學者陳世敏在檢討傳播學門入門科目,精闢地指出知識史對學門的重要性,以及他在分析過程中呈現出對傳播學學門建設工程的熱情,是促發研究者以冷闢生澀的傳播學知識出版史,作為研究課題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自政治大學圖書館所有館藏中選取與傳播學相關的分類號後,從中篩選出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在台灣以中文印刷形式出版的書籍,共計一千六百四十三本。 研究者建構「內容主題」、「作者背景」、「出版單位分類」、「書的性質」、「原創程度」等類目,並依照台灣各大專院校建制傳播與新聞科系的時間劃分「年代分期」,依據內容分析歸類的結果,利用統計方法的次數分配與交叉列表,從書籍的出版分析傳播學在台灣的發展。 次數分配統計結果發現,近五十年來台灣在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成果,主題以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廣告與行銷等兩類居多;來自傳播實務界的作者,在對傳播學書籍數量的貢獻上拔得頭籌,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的傳播學術界人士居次,可見傳播學由新聞實務界研究新聞學衍生而來的濃厚實務性格;書籍的出版總量則遲至一九六一年後,才突破每年十本關卡;書籍以創作居絕大多數,翻譯的書籍還不到兩成,書籍的性質則以專論最多,教科書次之;出書最多的出版單位為一般商業性出版社,但非營利的新聞專業團體或基金會,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廣電基金與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在不同年代迭有貢獻。 交叉列表結果顯示,各年代分期中,前述在總量上居大宗的傳播專業技術書籍仍然高踞不下,早期先是新聞專業技術書籍佔絕大多數,到了晚期,廣告、行銷與消費行為的書籍取而代之,形成傳播學書籍的熱門焦點主題;傳播學界與傳播實務界在書籍著作的主題方面,呈現相去不遠的趨勢,大致都偏好以專業技術或大眾傳播為主題,顯示台灣傳播學界仍待加強深耕基礎的學術主題—如傳播理論、傳播哲學與研究方法等。 出版單位與內容主題的交叉分析顯示,學術單位在傳播理論、研究方法與傳播哲學等三個領域的出版數量,不如一般商業出版社豐碩,學術單位出書的主題仍以新聞學與新聞媒體、大眾傳播、媒介實務與新聞專業技術為大宗,與一般商業出版社並無不同的出書取向。 書籍的性質與作者背景的交叉分析顯示,以傳播學術研究為專業的大學專任教師,偏好教科書的撰寫;以傳播實務工作為專業的人士,則雅好翻譯傳播學書籍,其翻譯書籍比例佔所有傳播學譯著的一半,學術界人士翻譯的傳播學書籍僅佔譯著比例的三成三。 本研究建議,國內傳播學界未來應更致力於傳播學學術基礎工程的建設,首要之務為加強傳播思想史、傳播理論等主題的研究,奠定學術根基;同時組成研究團隊長期分析傳播學的發展,並藉此累積學門自身的歷史與研究成果,供學門內外的研究者分享;最後應在出版體制上成立大學出版社,或委託學術出版社系統地出版傳播學書籍,讓學理性較高的學術書籍,有適當的管道向外傳播。
15

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 /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Literary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aiwan: From 1950 to 1990.

莊麗莉, Chuang, Li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八○年代,台灣文化出版界湧起一陣文學已被商品化的譴責之聲。談論文學商品化現象的人士甚多,可是卻少有人詳陳其概念內涵,更遑論深入舉證具體剖析。由文學商品化論述的興起所引發的種種疑惑,乃是促成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簡言之,本論文試圖回答以下研究問題:一、究竟什麼是文學商品化?其在學術上的理論淵源為何?為什麼會產生商品化這種現象?而這種現象真的始自八○年代嗎?二、被商品化的文學究竟是嚴肅文學還是通俗文學,亦或二者?   本研究分為二部分來解答上述問題:第一部分是文學商品化概念的理論探討與歷史實證研究,本部分的研究先由理論探討中抽繹出文學商品化現象的觀察層面,再依據理論的啟示從歷史縱剖面(五○~八○年代)來實際探討該現象濫觴之年代以及發崛其可能之形成(或未形成)原因。第二部分探究第二個研究問題。這一部分的研究乃是以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為橫切面,從中揀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嚴肅及通俗文學出版社(分別是洪範與皇冠兩家出版社),然後根據前一階段中所探討之商品化概念,去檢測九○年代文學出版事業是否有被商品化的現象。   研究結果扼要簡述如下:   從理論探訪中得知:商品化是伴隨現代他工業發展而來的一個現象,面文學商品他應走在工業經濟發展成熟之後才會產生的現象。文學商品化簡言之就是文學成為資本家牟利的工具,作品存在的意義是以交換價值而非美學價值來衡量。文化產品逐漸如同工業產品一般,必須不斷地被產出、交換為資本家積累財富。文學商品他封藝街創作領域造成的最大傷害便是--讓異化現象在文化領域中出現。此外,商品他現象令論者關切的焦點是人的自主性,或者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者自主性的問題。綜合上述,我們在實際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時,觀察的局面當放在文學產銷過程中,究竟有沒有造成文學創作者與消費者自主性逐漸淪喪的問題。   隨者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在台灣社會的深化,文學商品他現象確實有愈來愈盛行的趨向。七○年代時商品化現象僅發生在文學翻譯領域中,到了八○年代創作領域開始受到侵害,八○年代以後,依循出版企劃目標而生產的文學集體創作有增加的趨勢,作者在有限的自主權束縛下,連創作意念的表達亦顯得支離破碎。九○年代之後商品他的情形更加普遍流行。就目前來說,文學商品他現象封傳統藝術創作理念所造成的傷害應是遠遠地超過對文學消費者自主性的危害。   至於嚴肅及通俗文學被商品化的課題,研究結果顯示,皇冠出版社在文學生產方面確有較多商品化市場導向的作品,雖然洪範的出版計劃並非完全無視於市場需求的存在,可是它絕對遵循文人創作者導向的原則,不會為了牟利將理性化作法帶入藝術創作領域中,這一點就是洪範與皇冠最大的差別,至於在銷售模式上,皇冠與洪範倒是相去不遠。   九○年代的台灣社會已進入消費社會階段,文學商品化現象似乎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情勢,如何在當今社會中建立其他文學出版傳播途徑彌補市場機制之不足將成為迫切須要解決的問題。 / In the 1980s, many cultural elites consented to the view-point that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phenomenon was very pre-valent. This phenomenon was often discussed, but the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concept was seldom clarifie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Why does the phenomenon take place? When did the phenomenon originate in Taiwan? (2) Is serious/popular literature commodified?   In order to answer questions mentioned above,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each tries to answer one of those questions. 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historical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concept. The second studies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blishing firms of serious/popular literature.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simply speaking, is that literature becomes a profitable tool controlled by capitalists. Literary works are measured by exchange value, not aesthetic value. Cultural works are gradually like industrial products. Capital -ists accumulate wealth by producing and exchanging those cultural products continuously. When capitalist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s getting mature in Taiwan,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phenomenon is getting prevalent. In the 1970s,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phenomenon took place onl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ield. After the 1980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market-oriented works designed by publishing firms. The authors of those works must conform to publishing firms' requirement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artists' autonomy is infringed seri-ously.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phenomenon is getting worse in the 1990s.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part indicates that "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mainly happens in popular literature field.   In the 1990s, Taiwan has become a consumer society in which commodification will be an inevitable tendency. "Literary co-mmodification" may make literary works more homogeneous in the book market, so how to establish other literary communication chaanel except market will be an urgent issue.
16

應用價值鏈建立台灣暢銷書之成功要素與預測模型 / Applying Vaule Chain to Establish and Predict How to Be the Bestseller in Taiwan

周榆凱, Chou ,Yu-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圖書出版產業的競爭態勢激烈,是由來已久的問題,就以實際的數據顯示,2004年申請登錄ISBN的新書,種類就高達39713種,可是能在像是金石堂這樣的連鎖書店販售的新書,卻只有23195種;同時,在這二萬多本的新書中,能夠獲得消費者認同與購買的書更是少之又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圖書出版產業該如何生存,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圖書出版其實就是藉由文字傳遞作者想要表達的情報,藉以創造利潤的產業。因此,穩定持續比快速週轉重要;要能穩定推出有品質且保障銷售的圖書,例如長銷書以及暢銷書,並建立健全完善的商品規劃與行銷方式,出版社才能有生存的機會與空間。現今出版產業分工清楚,從發行、編輯、業務、行銷、以及印刷管理各功能,都是獨立運作,可是創造出銷售良好的暢銷書,是必須從整體的觀點去審視,透過彼此合作與整合,降低資源浪費或是閒置的問題,產生最大的效益。本研究即以價值鏈各部份做為討論基礎,藉由調查出版從業人員,將市場暢銷書的成功特徵,加以歸納成為成功模式,試圖說明與預測暢銷書所需具備的要件。 圖書產業之價值流程,主要分為「市場資訊蒐集」、「圖書編輯與設計」、「圖書印刷」、「圖書宣傳與發行」、「圖書儲存銷售」、「圖書售後服務」,其各項目都包含了許多項目與因素。藉由因素分析,將價值鏈中『市場資訊收集』歸納出「作者創造需求」與「迎合社會議題」二因素;『文字編輯與設計』則有「內頁呈現與設計」、「書籍內文」、以及「書名與封皮」三因素;『圖書宣傳與設計』是「行銷手法運用」、「市場曝光度」以及「擁有通路力量」。在獲得因素選項後,帶入區別分析與邏輯迴歸模式中,進一步分析何者能成為解釋暢銷書成功之影響因子。 以不分類書種而言,「書名與封皮」、「行銷手法運用」與「市場曝光度」是最後萃取出的重要價值活動,這是導因於目前出版書種過於氾濫,為了讓書籍增加銷售率,出版業者必須讓消費者第一眼就能對書籍有好感,並且配合各樣的行銷方式,利用活動(如:參與書展、研討會等)與廣告,增加書籍在消費者的曝光率,成為市場之暢銷書機會就大增。一般而言,文學類書籍應該是會著重在「書籍內文」,分析結果卻應著重在「行銷手法的運用」,說明消費者對內文接受度已廣泛,如何把書的特性與魅力告訴消費者,才是文學類書籍的銷售的重要條件。受限於財經企管類書籍專業性程度不一,導致進入可能會有障礙。因此,成功之財經企管暢銷書籍,要能在「書名與封皮」給予很親近消費者之名稱,並透過「廣告」與相關議題「活動」之舉辦,向讀者介紹該本書之內容與實用性,增加購買意願。
17

我國電子書產業政策的調整與建議 / Adjust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Books industry policy

辛志鵬, Hsing, Chih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資訊科技的革新,電子書成為出版業的新寵兒,因為它具有許多紙本書所沒有的優勢,並且能提供更多元的內容呈現。蓬勃發展的區域大都有市場廣大、數位內容豐富,以及政府支持等特性,歐美地區發展已接近成熟,亞洲各國則迅速追趕中。 反觀臺灣,台灣目前的出版業者只是把電子書視為紙本書的數位化版本,忽略了電子書的潛在發展性,而大部份的消費者還是習慣進行紙本閱讀,在電子與紙本的內容相同的情況下,還是以選擇閱讀紙本書籍為主。更可惜的是,政府與民間雖努力推動,但在政策上尚未制定完善,對數位出版概念之缺乏,使得台灣的電子書產業無法蓬勃發展,整體市場躊躇不前。 本研究瞭解電子書產業之相關政策、市場發展趨勢、數位出版流程改造面向對於數位出版產業的影響後,其研究目的包括「產業發展狀況分析」、「數位出版改造模式與傳統出版業應對方式為何」、「我國電子書政策的調整與建議」。 在研究架構中,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專家訪談兩種方法進行,第一階段先利用文件分析法進行,針對電子書定義與介紹、相關政策與獎補助辦法、產業及數位出版製作流程改造進行分析,以統整各種相關政策與獎補助辦法之狀況、蒐集產業發展趨勢為何以及分析數位出版製作流程改造為何。第二階段透過專家訪談的方式,了解目前政策與獎補助辦法對業者產生的效益為何、市場發展趨勢對業者投入產業的影響為何、進行出版流程改造對業者的困難及影響為何,以及透過電子書平台業者了解目前電子書市場狀況。 結論與未來建議中,將電子書產業納入數位內容產業做說明,以四大構面做分析。產業組織政策,了解到政策的推行對於產業的影響,希望透過政策的制定,能建置更好的發展環境;產業結構政策,依市場問題、定價問題、數位化成本、出版社優勢及技術標準劃分,提出分析與建議;產業技術政策,對電子書及數位出版流程分析,出版社當前最應建立的是數位化之概念,並擁有數位出版編輯之能力以及數位發行企劃之能力;最後為產業區域佈局政策,本研究提出傳統出版業面對電子書數位出版時可能面臨之困難。 最後,對於未來電子書數位出版的發展,分別在「政策法規」、「出版流程與數位授權」、「人才與觀念培養」、「培養閱讀人口」、「推動重點」這五方面提供建議,提供後續研究者、對數位出版方面有意願投入或開發的業者與政府單位做為參考。
18

進口出版品代理業務之長期經營策略-以獨家代理英語教材為例 / The Long Term Businessb Strategy for Imported Publications Agent - The example of Exclusive Agent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張慈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資訊充分流通的世界潮流下,根據行政院文化部統計,截至2010年止,台灣進口出版品總金額達31.5億新台幣。書籍種類眾多,亦分別由多家本土廠商或出版社代理進口並經營台灣市場之銷售。基於出版品著作權法規定,進口出版品之代理商對於產品內容的調整空間有限,因此代理之業務經營需考量原廠所能提供的資源與能力,加上代理商對本身的資源與能力的評估,從中發掘代理商可發揮的價值,進而規劃有效的行銷策略,形成本研究之架構。 有鑑於台灣進口教材代理產業正處於變動的時期,包括教材的型態與代理合作模式都在轉變當中。本研究以獨家代理英語教材為例,探討代理業務之長期經營策略。文獻探討之主要理論根據為資源基礎理論和行銷管理理論,從理論架構分析中,考量代理業務之核心資源與關鍵因素,進而導出相關之策略方向。 本研究之方法採個別深度訪談法,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架構擬出訪談大綱進行訪談,分別採訪個案國外原廠主管與進口代理商主管。訪談結束後將內容彙整並進行與研究相關之分析與驗證,得出結論為: 1 進口教材資源與本土教學資源需求具有差異性; 2 進口教材之經營應做市場區隔並聚焦經營目標市場; 3 不同的目標市場應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與組合; 4 進口代理商與原廠穩定的品牌共營關係,是長期經營的關鍵因素。 對進口代理商提出之建議,作為長期經營之參考: 1. 深耕目標市場,建立長期顧客關係管理; 2. 加強處理與國外原廠之溝通機制; 3. 規劃數位產品行銷之商業模式; 4. 累積代理營運經驗,發展長期經營優勢。
19

日據時期檢閱制度下的台灣左翼文學

徐千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日據時期殖民地媒體檢閱制度的要素,來觀察台灣左翼文學的發展,試圖對前行研究指出台灣左翼文學於發展歷史中所呈現的特點,作一補充性論述。首先,針對當時台灣檢閱制度來龍去脈和殖民地前期媒體實際概況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檢閱制度如何作為當時日本帝國殖民地特殊政策的一環,在媒體環節上發揮嚴苛於內地的箝制作用。這種影響不僅使得由殖民地台灣人自辦的刊物直至1920年才出現,而且能發展的空間在總督府密切關注下也一直相當有限。這種情況在1927年台灣政治運動的突破(分裂)局勢中獲得了轉機,一些具左翼色彩的刊物藉由「出版物」的合法型態取得發行機會,替台灣左翼文學打開了契機。但相對來說,檢閱制度因應著殖民地文化空氣的轉變,也提升了媒體檢閱工作的細膩度和專業度,其中特別是針對這個時期開始增加的中國輸入出版品。在檢閱制度下,原本這些期待能運用出版物合法型態來推動左翼思潮的刊物也一一面臨查禁停刊的命運,使得台灣左翼文學被迫走入一種最低程度的左翼文學類型。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局勢,進一步內縮了台灣的媒體空間,台灣左翼文學開始在文學領域中尋求與右翼文人的聯合,但這種聯合卻也曝露出路線不明確、或自我淡化左翼色彩來保住發言權的現象,左翼文學必須受限於種種掣肘,最終在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升級後再也無法堅持下去。
20

中美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比較研究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Government Publication Depository Library System Between Taiwan and United States

蘇美如, Su, Mei-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出版品是探討一國政府施政運作與績效的重要紀錄,也是民眾瞭解政府施政成果的主要憑藉,被視為現代圖書館重要的參考資料之一。此類出版品無論從內容、資料來源、出版及發行等層面來看,都具有相當程度的權威性、時效性、廣泛性及非營利性等特性,可視為國家重要的資產。由於政府出版品具備上述重要特性,使得一國政府能否建立公開、即時且平等的政府資訊傳佈政策,乃成為民主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及基本要求之一。從政府出版品管制度層面而言,先進國家對於政府出版品多規劃有「寄存」及「銷售」兩大途徑,作為提供政府出版品的主要服務窗口。 審視美國地區政府出版品聯邦寄存制度建置迄今已擁有百餘年的發展經驗,而我國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度初期的規劃藍圖,大體輪廓皆源自於美國的經驗,惟受到國情、社會文化與經濟條件上的差異性,使兩地區在規劃寄存圖書館制度運作策略上仍各有特色,且彼此間具有可比性。因此,為瞭解中美寄存圖書館制度的形成與未來電子寄存服務的發展及角色定位,本研究擬以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為論述主題,利用比較研究法對中美寄存圖書館制度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據以瞭解其制度的發展歷程。 本研究採比較研究法,配合文獻分析法進行。分別運用「描述」、「解釋」、「併排」及「比較」四個主要研究步驟,探討中美兩國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發展。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四:一、分析中美兩國寄存圖書館制度發展的歷史沿革及制度形成之宗旨、任務與功能;二、探討中美寄存圖書館制度運作的相關法源依據、主管機關組織、管理作業運作現況及電子化寄存服務之發展趨勢;三、探討中美政府資訊公開理念及政府出版品著作權的規範現況,對寄存圖書館制度發展之影響;四、比較中美寄存圖書館制度規劃與運作現況之異同與未來發展趨勢,並據以提出對國內未來規劃寄存圖書館制度之具體建議。為達成前述研究目的,研究者分析、報導中美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相關文獻後,綜合歸納制度的比較研究結果,提出六項結論暨十項建議,茲分項臚列如下: 一、結論部份 目的在於綜理上述各章所作的現況探討,具體比較中美兩國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在規劃與現況運作上的差異性、現況發展及趨勢,並歸納提出免費提供政府出版品之寄存圖書館制度,未來仍有其繼續存在的必要性。比較分析的項目分別有: (一) 中美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發展歷史;  (二) 中美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相關法源;  (三) 中美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管理現況;  (四) 中美政府資訊公開政策與寄存制度之發展;  (五) 中美政府出版品電子化寄存服務之發展趨勢;  (六) 政府出版品寄存圖書館制度之存與廢之探討。 二、建議部份  (一)積極爭取上級機關重視與經費支援;  (二)健全政府出版品管理制度法源基礎;  (三)建立正確的政府資訊利用觀念;  (四)暢通寄存圖書館制度的溝通與合作管道;  (五)訂定明確的寄存圖書館作業標準及規範;  (六)釐清政府出版品著作權的授權與合理使用;  (七)建構完善的寄存制度績效與評估獎勵模式;  (八)規劃並建置我國電子化寄存服務環境;  (九)重視寄存館員在職訓練與服務內涵的提昇;  (十)強化政府出版品之灰色文獻的整理與利用。

Page generated in 0.02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