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7
  • 201
  • 26
  • 8
  • 2
  • Tagged with
  • 237
  • 237
  • 64
  • 45
  • 44
  • 41
  • 40
  • 39
  • 37
  • 35
  • 33
  • 33
  • 33
  • 31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流動性認知對民眾重分配政策態度之研究 / The study between prospect of upward mobility and preference to redistributive policy

郭建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enabou與Ok 提出POUM理論架構以分析民眾流動性預期以及重分配政策偏好之間的關係,渠等指出人們即便目前的社經地位低於社會平均,但如果預期將來自己會向上流動到高於社會平均,則這股向上流動的預期會削弱他們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同樣的,Piketty認為人們在成長過程的經歷會影響到他們成年後的重分配政策偏好;也因此人們目前的重分配政策偏好,是受到他們過去的流動性經歷以及未來的流動性預期所形塑。本研究利用TEDS2013年面訪資料庫,以敘述統計與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臺灣民眾的重分配政策偏好是否受到他們的流動性認知所影響,經過實證分析後,有下列幾個研究發現:第一,臺灣民眾的重分配政策偏好會因政策不同而不同。第二,有樂觀的流動性認知者的確較反對政府的重分配政策。第三,個體層級的流動性預期較總體層級的流動性預期更具影響力。第四、和流動性經歷相比,流動性預期的影響力較具有邏輯與一致性。這些發現有助於將來臺灣更多研究來檢視POUM理論以及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的關係。
32

經濟、教育發展、政治民主與所得分配-國家發展指標編製之研究

王保進, WANG, BAO-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濟發展、教育發展及政治民主對所得分配的影響,並嘗試建立其因 果關係;此外,根據所選定指標,以主成份分析編製成-「國家發展綜合指數」,並 探討我國在國際地位為何。 本研究在棋斷面國際比較方面,樣本包括聯合國、世界銀行、美國海外開發協會統計 年鑑中各項指標較齊全及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國家,合計為92個有效樣。所選用指標 包括經濟發展指標7個、教育發展指標4個、政治民主指標2個文化發展指標3個、 及所得不均Gini係數等共17個指。標縱貫面時間系列分析,則以我國民國53年至 76年各項相閞統計指標為分析對象。 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國際比較方面: 1.經濟發展對所得分配有顯著影響。經濟發展程度愈高,所得分配愈均等。此外Ku znets 曲線在本研究中並未獲得支持。 2.教育發展對所得分配有顯著影響,不論在量或質方面的發展,程度愈高者,所得 分配愈均等。 3.所有自變項約可解釋所得分配總變異量的46%。 (二)在國內時間系列方面,支持國際比較之研究,經濟與教育發展均有利於所得分 配均等。 (三)有關變項間的因果關係並未獲得實證上支持。 根據以上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對我國未來國家發展之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33

我國租稅負擔與水平公平之研究

黃細清, HUANG, XI-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所得分配不均是各國普遍存有的事實,經濟學家以福利標準認為分配過度的不均,將 會降低國家整體總合的福利水準。因此,政府莫不努力追求所得分配的均等化,而政 府的租稅與支出,即為經常利用的政策工具。 限於適當的衡量指標,學者於從事租稅對所得分配影響的實證分析時,均著重於垂直 公平或稅制結構的累進(退)性的探討而已,忽略租稅課征另一重大目標-水平公平 。因而,不論對稅制的瞭解或改革均是一缺陷。本文擬使用行政院主計處編印「台灣 地區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資料,研究我國稅制所存在的水平不公平問題,提供有興 趣者參考。文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水平公平基本概念介紹,第三章水平不公 平指標導引,第四章實證分析,第五章結論,全文計約三萬字。
34

欠稅問題之探討

林世傑, LIN, SHI-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財政為庶政之母,租稅為財政之基,現代國家,租稅之課征,除基於財政收入之目的 外,對於資源配置的調整,所得分配之矯正以及經濟穩定之維持,亦扮演著重要之角 色,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之影響,欠稅之發生與日俱增,導至租稅應有之功能, 無法發揮,對於政府威信及納稅風之不良影響,至深且鉅,為期確保稅收,增進社會 福利,對當前欠稅之問題,以提出淺見,俾供改進之參考,是為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 的。 本文共分為六章、廿二節,主要內容如次: 第一章、為導論,略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為欠稅理論分析,首先探討欠稅理論之基礎-租稅法定主義與稅債務,次闡 釋久稅之性質。 第三章、為欠稅之各種影響,分別就政府財政、租稅公平、納稅風氣、所得分配及經 濟效果之影響,逐一研究討析論。 第四章、介紹台省地區欠稅情形,並說明欠稅發生之原因及欠稅之防止與清理。 第五章、為當前欠稅問題之剖析,分別就有關問題,引據外國立法例與我國現制作一 比較,以作為改進之參考。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分別就賦稅法令,稅務管理以及租稅教育等方面,提出可行性 之建議。
35

時差分配模式之研究

陳冠榮, Chen, Gua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說明撰寫本文的動機及大致內容。 第二章:時差分配模式之建立 探討時差分配模式是如何形成,並引進時差運算子使 式子運算簡捷。 第三章:時差分配模式之推導與比較 將各種不同時差分配模式的假設條件與估計方 法做一綜合性探討。 第四章:多項時差分配模式之研討 將較常用的多項時差分配模式特別提出討論,探 討其在實際運用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法。 第五章:結論 提出前數章探討的結果。
36

多元常態分配之研究與發展(應用向量理論)

鄭隆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1)敘述向量空間(vecfor space)部份空間(subspace),同構(isomorphism)與擴張(extension)等之一般定義。 (2)依上述各定義導出並討論下列幾種向量空間之性質與關係。 (a)佈於實數集合R(其元素稱為純量)之向量空間有歐氏空間En(e),R(R)……各元素X=R稱為各向量空間之向量(矩陣向量) (b)佈於集合之向量空間有……則為純量之集合,而……為各佈於之間向量之集合,故依同理可討論佈於……之各種向量空間。 (3)敘述線性變換(linear trans formation)之一般定義,並且依此定義導出各種向量空間之線性變換,計有實數A,矩陣與正射影變換等。 第二章(1)依隨機變數之意義,定義向量(行向量)……為隨機向量 (2)定義各隨機向量x,x之期望值(lexpectatm)E(x),E(x),分散秬陣(dispersion matrix)……互變數矩陣(covariamce mafr,x)C(x,y),C(x,y)之意義。 (3)定義多元常態分配如下:設一隨機向量X'=(X1,.....Xp) 則之任意線性函數 X~Np(μ,ε)<=>x之任意線性函數 t'X=t1X1+...+tpXp~N 同理可定義多元常態分配之隨機向量為 X~Np(μ,ε) 故本章主要目的在於根據上述之定義討論多元常態分配之各種性質,再所得之結果導出其機率密度函數值存在時。 第三章 本章係依上述所定義之多元常態母體X~Np(μ,ε) , X~Np(μ,ε)……中任抽一組簡單隨機樣本On(X1,.....Xn) , On(X1,.....Xn) 後再討論幾種樣本統計量之性質,計有樣本均數向量,樣本分散矩陣,T2統計量及Wisbar 分配,以便作為下一章討論之依據。 第四章 (1)在推定母數方面,先依直接方法推定母數之不偏推定量,再依最*法推定母數之最□推定量。 (2)在檢定虛無假設問題上,主要目的在於討論用一般*度比檢定方法求出檢度比(固依即可建立檢定基準) 故本章主要目的除了討論母體為之各種檢定問題外,亦加以討論母體為之情形時之各種檢定問題。 第五章 列舉幾點說明常態分配在統計學上之應用及重要性。
37

所得分配對捐贈行為的影響-台灣實證分析

倪浩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arr(1983)提出了中立性的說法。即私人提供公共財的數量不會因為所得分配而改變。而本研究便是分析台灣地區的私人捐贈行為是否符合中立性的假說。本研究利用台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為資料,以各縣市為樣本單位觀察捐贈是否會受所得不均影響。而本研究得到的結果則是台灣各縣市的平均家戶慈善捐贈金額似乎不會被所得分配影響。用來衡量所得不均的吉尼係數其迴歸係數對捐贈的影響雖為正向但並不顯著。從實證結果來看,本文支持Warr(1983)的看法,捐贈行為符合中立性的假說。 另外本研究得出的所得彈性和價格彈性其對捐贈影響的方向和一般的實證研究並無不同。所得彈性的大小和其他對捐贈行為的研究差異不大。其他會影響捐贈的特徵變數,教育程度和失業率對慈善捐贈都有顯著的關係。教育程度是正向的關係失業率是負向的關係。婚姻狀況在本研究中對慈善捐贈的影響則並不顯著。而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當年確實刺激了較多的捐贈,證明了突然的天災會誘發更多的捐贈。
38

極端值理論在風險值上的應用

陳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們期待利用一種更為接近報酬分配實際情況的模型來估計風險值,以期望獲得較佳的風險值估計結果,由於市場上的波動因具有異質變異,易產生波動聚集現象(Volatility Clustering),因此我們嘗試以GARCH模型捕捉波動起伏,並結合一般化極端值分配來捕捉財務資料常具有的厚尾現象。 研究中,更進一步地利用模擬比較Frechet與GEV估計尾端係數的優劣,結果發現在資料具有厚尾現象時,利用Frechet分配所估計的尾端係數結果的確比用GEV的結果好,不過利用係數結果估計風險值時,我們卻發現兩者的結果差異不大。而我們亦認為,在窗口大小為1800時,block size為63是合適的。 而實證結果中,除了更加驗證模擬結果外,我們亦發現利用AR(k)-GARCH(p,q)模型與一般化極端值分配作為估計風險值的方法的確可以考慮到波動的趨勢及厚尾現象,因而可以獲得較理想的風險值估計結果。 關鍵字:風險值、一般化極端值分配、厚尾、GARCH模型
39

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探討 / Measuring the equity of distribution on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counties and cities

林虹佑, Lin, Hu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財政公平之觀點出發,探討我國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期能瞭解《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之實施是否確實能夠促進我國國民教育經費縣市間分配之公平性的達成。故本論文與之前的研究不同,著重於針對該法實施之前後年度,就我國各縣市間之實際國民教育經費分配情形,進行公平性衡量與跨年度之比較分析。本論文採用Berne and Stiefel(1984)財政公平向量的多構面模式,以89至93學年度各縣市公立國民中小學之學校基本資料,與2001至2005年度各地方政府國民教育學校教育經費支出預算數據資料相互對應後,分別以水平公平、財政中立及垂直公平三方面,探討我國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 從本論文之研究結果與分析中發現,受到少子化現象之衝擊,我國國民教育之結構正在改變中;而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之分配則逐漸出現M型化的現象,平均每位學生、每個班級及每所學校所能享受到的教育經費數額,會隨著其就讀學校所處的縣市及班級或學校所處的縣市不同,而有相當顯著的差異,不符合水平公平;且此種差異深深受到其就讀學校所處縣市之財政能力(尤其是縣市的自有財源部分)影響,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不符合財政中立以及垂直公平。亦即自有財源充裕、財政能力佳的縣市,其學生、班級及學校所能享有的教育經費亦較充足,而自有財源貧乏、財政能力不佳的縣市,其學生、班級及學校所能享有的教育經費也較不足,呈現出「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M型化教育現象。研究結果也發現《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實施之後,國民教育經費分配M型化的現象反而更為明顯,意味著該法之實施未能確實促進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甚至有導致其惡化的趨勢。
40

台灣各縣市所得水準與所得分配對其國民健康之影響

魏郁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國民健康、所得水準與所得分配之關係,檢視兩者對國民健康是否造成影響,利用內政部戶政司之「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年報,以及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各縣市重要家庭收支指標」之資料,建立台灣地區1998年至2005年23個縣市所得與健康的資料,以標準化總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女性死亡率及嬰兒死亡率作為衡量國民健康之指標,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所得衡量絕對所得,Gini係數來衡量所得不均度,採固定效果模型,實證分析各縣市所得水準、所得分配與各死亡率間之關係。 根據實證結果發現,台灣地區絕對所得對各死亡率影響方向為負,而絕對所得之平方,對各死亡率影響符號為正,但均僅對標準化後之國民總死亡率、男性死亡率及女性死亡率影響顯著,對嬰兒死亡率並不顯著,故可知台灣地區除嬰兒之外,絕對所得增加可降低死亡率,改善國民健康,且隨著絕對所得的成長,呈現邊際報酬遞減效果,支持絕對所得假說。而所得分配對各死亡率影響均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對國民健康影響並不顯著,不支持所得不均假說。此結果顯示所得水準的提升對台灣地區國民健康之改善有顯著的貢獻,而所得分配對國民健康並無顯著影響,因此增加經濟弱勢者之所得水準為提升國民健康之有效方法。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