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9
  • 216
  • 13
  • 7
  • 1
  • Tagged with
  • 238
  • 238
  • 93
  • 80
  • 72
  • 67
  • 53
  • 47
  • 45
  • 40
  • 39
  • 37
  • 36
  • 36
  • 3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台灣地區勞動力統計之研究分析

易小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一般概況 1.台灣地區人口增加率逐年下降,六十三年底人口總數為15,852,224人,其中男性8,317, 967人,女性7,537,257人。 2. 人口出生率降低,國民壽命延長,使十五歲以上工作年齡人口比重逐漸增加,六十三年時共有9,114千人入武裝勞動力除外,佔58,13% 3. 六十三年平均勞動力達5,383千人,勞動參與率為59,06% 4. 六十三年平均潛在勞動力作十五歲以上人口之32.31%,多因家務□課業太忙而無法參與勞動;因衰老□身心有殘疾之不能勞動人口則佔8,647% 第二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就業狀況 1. 六十三年平均就業人口有5,301千人,就業率高33,81%,失業人口有146千人,失業率為1.52% 2. 近年來就業人口逐漸由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表現出經濟型態之改變。六十三年十月之就業人口中,屬第一類行業者佔30,37%,第二類門業者佔34,47%,第三類行業者佔35.16% 3. 從事生產作業,運輸設備操作及體力方面之職業者快速增加,六十三年十月達一百八十九萬人,佔就業總數之36.37%,多屬於最近新興之製造業,農業工作者漸減,佔30.17%;管理人員及□技人員比率低;各佔1.870%及4.42%,均有待訓練培養。 4. 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所佔比重大,近年雖已逐漸減少,但六十三年平均仍達41.70%,可先台灣地區小型家庭企業組織及自耕農者極多,而一般企業規模亦小,平均一雇主僅雇用19人,今後當積極發展大規模企業經營。 5. 自各區織就業人口者第一類行業偏重於西南部,第二類行業集中於北部,第三類行業以北部,東部較發達。 6. 歷年來失業率顯著降低,六十三年下半年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失業情形較為嚴重,十月份失業率增至2.31% 第三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之年齡組合分析 1. 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屬增進人口型,主要工作年齡人口之負擔員相率,因人口出生率之降低而漸減,六十二年時為167.54 2. 六十三年十月就業人口之年齡中位數為32、21歲,失業人口大多為年輕人,約有百分之八十在30歲以下 3. 製造業之就業人口平均年齡最低,中位數為23、73歲,農業最長,中位數為38、88歲,商業35、40歲,服務業30、21歲 4. 各職業中,以管理人員平均年齡最長,中位數為40歲,生產作業等人員及體力工人最年輕,中位為26,12歲 第四章 台灣地區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分析 1. 台灣地區近年來教育日漸普及,學校增設,學生增多,國民教育程度日漸提高,尤以職業教育發展最為迅速 2. 各級教育程度人口,參與勞動情形,以師範畢業生之勞動參懷率最高,達80,85%,不能讀寫者參與率最低,僅30.44% ;另與大專以上程度者為53.51%;小學程度者則為 69.21% 3. 大專以上程度之就業人口,大多擔任管理,經理或專技人員,小學以下程度者,則大部份為農業工作者,生產程序工作體力工人等。 4. 小學程度以下者失業率低,高中生因無專長,職校生因未臻標準,大專則無文法科學生多,均不易順利就業而失業率反高 第五章 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力分析 1. 婦女之勞動參與率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逐年提高,六十三年平均達40,23% 2. 婦女勞動參與率,自年齡方面看,以20∼24歲者為最高15∼20歲次之;自婚姻狀況看,乃以未婚者之80.95%為最高,表現出婦女之參與勞動往往受婚後家務的牽制。 3. 婦女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勞動參與率亦越高,師範畢業者更因職業之關係,潛在勞動比率最低 4. 開發運用婦女潛在勞動力,可調節勞動巿場中之勞力供需,有助於經濟成長。 第六章 未來十年勞動力的推計 根據過去十年勞動力的增長狀況及針對其未來發展趨勢,推計台灣地區之勞動力,於民國六十七年時,將超過六百萬人,民國七十三年時,達約七百三十萬人
12

台北縣國民中學家長會男性會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之研究

楊麗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國民中學男性家長會長瞭解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理由?瞭解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程序性歷程?探究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所帶來的改變?本研究係採質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深度訪談為分析資料的來源,依據訪談台北縣九位男性家長會長所蒐集的資料,試圖來描述及詮釋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現況並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理由,包含了:(一)個人因素:成長經驗;回饋鄉里;母校之情。(二)環境因素:老師邀請;社區請託;親戚影響。(三)家庭因素:配偶影響;子女要求;兒女成就等遍及個人、家庭、環境層次的多元因素。而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的程序性歷程,也含有:(一)國小未參與:其原因有太太參加或沒有機緣。(二)國小雖參與,但並不積極:其原因為事業正在發展或參與歷程斷斷續續的。(三)國中初步參與,即當選會長:國小時,曾擔任會長或國小雖參與,並不積極。(四)一般程序:由委員至副會長至會長;由副會長至會長。呈現多樣的參與歷程 男性家長會長參與教育事務所帶來的改變:(一)對家人的變化其優點有:情感遞增、配偶的支持、增進了解;其缺點有:子女感到受人注目、時間的付出、金錢支出、採低調處理自己兒女的班級事務。(二)對學校的變化:社區與學校溝通的橋樑、為學校教育爭取資源、協助學校與配合學校、結合社區家長與學校、增進對學校信心。(三)對自己的變化:(1)知識遞增:瞭解教育改革方向、汲取新知領導與法規、了解教育方式與政策。(2)能力遞增:處事更圓融、拉近與子女的距離、獲得快樂、肯定自我。(3)行政能力:凝聚家長、教師、社區與學校的力量、整合各方意見、社區與學校的橋樑、充分授權。(4)人脈活化:社交圈擴展、累積人脈。(5)增強榮譽:增加自我的榮譽感、將會長視為最高榮譽。 本研究並提出數項建議,以作為家長會長及家長會參考之用。 對家長會長的建議:(一)權變開明的領導風格;(二)民主公開的作業程序;(三)公正開明的財務管理。 對家長會的建議:(一)發揮學習型組織的特性;(二)強化社區的公共關係;(三)增進公益服務的特性;(四)建立合法的捐贈制度。
13

國際婦女勞動參與之研究 /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蘇孟瑜, Su, M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n tandem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female participation in the labor market has been growing. In 1980,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 Taiwan was only 39.25% but it increased about 10 percentage points in the following 27 years, rising to 49.44% in 2007. Compared with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OEC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his research draws on past patterns in Taiwan and OECD member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OECD countries and in Taiwan, and to know the impact of the new economy and atypical work on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From this study, it is obvious that internationally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has grown from 1980 to 2006. By age groups, it indicates that the highest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in OECD countries was in the age group of 40-44 while in Taiwan it was in the age group of 25-29. By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t brings out that education has improve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since the highest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were in the group of tertiary education in OECD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Taiwan. By sector and occupation, 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more and more females are employed in the service sector, working as service workers and sales workers. Moreover,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and the atypical jobs have lowered the entry barriers of labor market for females and have improve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14

學齡前幼兒父母親職參與及親職壓力相關之研究

吳蕙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父母親職參與程度以及親職壓力之關係。以台北縣、市公立幼稚園為媒介,採立意取樣法,以育有4-6歲學齡前幼兒之父母為研究對象,總計回收有效問卷共191份。研究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調查表」、「親職參與量表」,以及「親職壓力量表」,其中基本資料調查表為研究者自編;親職參與量表採用了陳富美和利翠珊(2004)所編之親職分工量表與林惠雅(2005)親子互動時間問卷;親職壓力量表採用了翁毓秀(2003)修訂的版本。調查結果係採取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下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學齡前幼兒父親親職參與程度大致良好,以「親子教養」層面之參與程度最高;在親子互動時間方面,父親平日一天獨自與子女互動時間約為2.46小時,假日約為3.18小時,主要以「以大人為主或不同活動的互動」為互動時間之主要項目。 二、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參與程度非常良好,在親子互動時間方面,母親平日一天獨自與子女互動時間約為4.48小時,假日約為6.05小時,以「照顧孩子的互動」為互動時間之主要項目。 三、學齡前幼兒父親整體親職壓力普遍偏低,其中在親職壓力中的「夫妻關係」、「社會孤立」、「父母健康狀況」三層面上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略高。 四、學齡前幼兒母親整體親職壓力偏低,其中在親職壓力中的「親職角色限制」、「憂鬱」、「夫妻關係」、「社會孤立」以及「父母健康狀況」等層面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較高。 五、不同職業類別、配偶是否就業、配偶是否支持的學齡前幼兒父親在親職參與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工作時數、職業類別、配偶是否支持的學齡前 幼兒父親在親職壓力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六、不同職業類別、配偶是否支持的學齡前幼兒母親在親職參與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職業類別、配偶是否就業、配偶是否支持與子女數的學齡前幼 兒母親在親職壓力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七、學齡前幼兒父母親職參與程度和親職壓力間呈負向的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建議如下: 一、學齡前幼兒父親應多參與育兒勞務工作,一方面可分擔母親之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做為下一代的父職模範。 二、學齡前幼兒父母之親職壓力在「夫妻關係」、「社會孤立」、「父母健康狀況」等層面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較高,因此,父母在夫妻相處上應互相支持與鼓勵,並能在假日適度安排家庭性的休閒活動,不僅能達到休閒娛樂、放鬆心情的效果,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夫妻關係與人際關係。 三、由於學齡前幼兒母親在「親職角色限制」與「憂鬱」層面上比父親感受到較大的壓力,建議父親能時常給予母親情緒、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並能適時 協助母親一同分擔工作。 四、建議雇主能在工作時間上給予彈性調整的空間,使父親能夠兼顧工作與家 庭,並滿足其身為父親的心理需求,建立更為幸福的家庭。 五、建議園所舉辦親職教育相關活動,並鼓勵父親參與子女的學習。 六、建議未來研究者可納入不同家庭類型的父母親、不同年齡層之父母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方面,採隨機抽樣、擴大取樣範圍、增加樣本人數的方式 選取研究對象,並採用訪談法以探討影響父母親職壓力的各種相關因素。 關鍵字:親職參與、親職壓力
15

基層行政組織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臺北市內湖區戶政事務所為例 / The research of the basic administration organizes volunteers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service : a case study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fice Neihu District Taipei City

林雅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基層行政組織之戶政愛心志工團隊參與志願服務的經驗過程,並藉以瞭解志願服務者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對戶政志工做深度訪談,訪談對象為長期參與戶政服務的愛心志工,探究其服務的經驗歷程,並瞭解參與志願服務工作所帶來的成長與收穫,並提出相關建議。
16

台北市公民預算參與意願之研究

蔡智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與公共政策最攸關的因素之一即公共預算,其常被稱為「數字化的公共計畫」,預算配置牽動一國或一地的整體政策規劃與發展趨勢,因此亟需民意的投入與關懷。然而國內無論中央政府或各地方政府的公共預算過程皆將民意排除在外,而相關預算文獻也將焦點放置於「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的互動」,民眾意見極少直接呈現在公共輿論中。 本研究受到美國各地方政府之「公民預算參與」諸多文獻的啟發,欲探究一般民眾能否在公共預算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其在參與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種限制,以及影響參與力的重要因素。由於在國內尚屬初探性研究,因此將研究對象設定為教育程度及經濟水準較高的台北市民眾,在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之戶所進行問卷發放,共取得有效問卷260份,經過統計分析後呈現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依變項為「公民對參與台北市政府預算過程的意願」,共分為三個子面向:認知、態度,及行為。以「認知」而言,對公共事務較熱衷、男性、年齡較長者對於公民預算參與之認知程度較高;就「態度」而言,政府舉辦活動時所扮演的角色、選擇議題的重要性、程序正義等皆會影響民眾對於此類活動的支持度;而以「行為」來說,對於公共事務態度較熱衷、年齡較長者,其對於公共預算過程也較具有參與意願。 二、台北市民眾偏好之公共預算參與機制與誘因:在參與機制方面,較受歡迎的方式為「公聽會」、「諮詢會議」與「問卷調查」,另有多人提出以電腦、上網的方式來公佈資訊最佳;而參與誘因方面,有超過一半的民眾都選擇「意見能反映在預算決策中」為最佳的參與誘因,另外較受歡迎的方式為「提供政府運作資訊」與「能與市府人員或市議員對談」。 三、台北市民眾偏好之公共預算配置:建議為增加的政事別預算主要是「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等支出,然增加幅度並不多,亦即整體而言,民眾大致上贊同目前的台北市公共預算配置。 經過問卷分析後,本研究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著手規劃基礎的公民預算參與活動,尤其以「公聽會」或「問卷調查」較為可行;此外,如何將繁瑣的預算資訊簡化以達公開且便民的目標,更是當代政府須思索的重要課題。
17

非政府組織國際參與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YWCA)為例 /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 A Case Study of Young Wo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Taiwan(YWCA of Taiwan)

李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就研究發現: (一) 在國際救援工作的技術、能力、人力與物力各方面之欠缺,國際性婦女團體少有國際救援與國際援助之直接參與。 (二) 憑非政府組織一己之力,要永續參與國際,在組織財力及物資上是一負荷。 (三) 參與國際事務所面臨之組織治理問題:非政府組織在參與國際運作時,管理之內容較單一機構更為複雜,其面臨之管理問題如募款能力薄弱、財務規劃不足、人力配置管理不當、總管理處與分支機構之分工是欠缺效率、每一層級及相關工作有無評核計畫、資訊管理及設備不良、行政管理是否已邁向現代化? 國際計畫執行之深度、延展性與持續性等接皆需更長遠的規劃。 (四)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事務,是否有自籌經費的能力?政府是否可以經費或人力支持非政府組織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以共同達成效益。 (五)政府組織欠缺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的明確政策,且政府部門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 (六)政府、企業界和非政府組織如何協力成為夥伴,大量引介國際新興議題,讓台灣不因為非聯合國一員,或任何政治因素而仍然在國際間具備一個長溝通、能對話、可協商的角色。 因此本研究之建議為: (一)政府應積極投入資源,支持民間團體參與國際事務 (二) 在女青會的國際參與方面:    女青年會(YWCA)因有著國際母組織(World YWCA)的根源,得天獨厚即是個國際性的組織,在後繼領袖的堅持下,中華國基督教女青會協會仍認為國際參與是其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使得台灣女青年會成為台灣地區歷史悠久,國際參與根基最深厚的組織。但如何加強國際議題的討論、深化;在國際連結上更主動擴大,以期更有力於未來之發展。同時更要善用新興科技,無論以實體或虛體廣於連結其他國際組織,發揮綜效,帶領運動,成為國際間的領頭羊。
18

民眾參與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之研究──宜蘭縣反六輕個案之分析

林聖慧, LIN,SHE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數十年,台灣地區在有計畫的建設之下,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經濟上的 成就,已普遍得到國際上的肯定與讚譽。但是在蓬勃快速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呈現出 許多政策失調的現象。尤其是近年來,環境保護成為一項熱門的議題,各地反對公害 污染的地區性自力救濟活動層出不窮,在在顯示決決策當局擬定的政策,無法有效反 應民眾利益,以致發生政府立場與民眾利益相互衝突與對立的現象,陷入所謂「政策 窘境」的情形。一方面可能是政策內容未畫周延充實,致使政策標的團體持疑;另一 方面可能是因為決策過程不畫符合民主程序,缺乏民眾參與管道,導致衝突抗議事件 不斷發生。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政策的決定已不是由以往個人的知識思考而來,而是經由政策相 關者彼此互動、衝突與妥協而形成。「參與民主」的觀點也認為,民眾是政府政策的 直接消費者,對於本身的需求比政府決策者來得敏感,所以民眾參與決策過程應可增 進公共政策的品質,並充分反應民眾的需求。因此,決策過程的適當性往往影響標的 團體的順服,亦是一重要的研究課題。 綜觀近年來環保運動中,參與反對活動的民眾大多是污染的直接受害者,透過有組織 的活動,有計畫、有系統的表達需求、匯集力量、擴散議題,最後進入議程。因此, 許多具有潛在污染性的建廠投資計畫多遭遇到建廠預定地民眾的劇烈反對,而紛紛撤 銷原計畫。本文即針對這種現象,以宜蘭縣反對台塑在利澤工業區舋建第六輕油裂解 廠的計畫,作為分析個案,探討政策議程建立過程中,民眾參與的程度、扮演的角色 、運用的策略、發揮的功能,及所造成的影響。 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題目界說、研究現況、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理論探討;探討議題產生的動態關係、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及符號以擴散議題 的策略,並檢視三種建立議程的模型,發展本文的分析架構。 第三章:參與過程分析;主要參與者在各階段的參與情形。 第四章:策略運用分析;民眾所使用的參與策略分析。 第五章:互動分析;除民眾以外其他參與者,使用策略及互動關係的分析。 第六章:結論;針對主要發現,加以檢討,提出展望與建議。
19

台灣選民選舉參與之研究:總體與個體資料的結合

黃桃芳, Huang, T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台灣地區選民投票參與及選舉參與的影響因素,以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在個體變數中,加入總體變數,透過交叉分析、變異數分析、T檢定、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期能瞭解選民所在的環境系絡、人際網絡與選民本身的社會背景、政治態度對其參與行為有何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中年、中上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強度愈強、政治興趣愈高的選民,被動員的頻率愈高,參與社團活動的頻率也愈高。政治動員與參與社團活動皆有利於鼓勵選民參與投票及選舉活動,雖然選舉區政黨競爭程度及地區農業人口比例與投票參與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當政黨競爭程度被控制時,可以發現在選舉期間未被動員的選民,在高競爭程度地區的參與程度比較高,表示環境中的政治性刺激會鼓勵選民參與。農業人口比例與投票參與之間存在正向關聯,與選舉參與之間存在負向關聯。中年選民的投票參與與其被動員的頻率沒有關聯;教育程度與投票參與存在負向關聯,與選舉參與存在正向關聯;政治態度與選民的參與之間均存在正向關聯,但是當政治態度被控制時,政治動員對政黨認同強度中等、政治興趣中等的選民影響較大,而無政黨認同、政治興趣低,以及政黨認同很強、政治興趣高的選民,其參與則是比較不容易受政治動員影響。 環境因素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發生的,而是會透過個體的人際網絡及其它條件的中介作用,進而產生影響力,因此研究個體政治行為時,總體環境的條件也是重要的解釋變數。
20

地方自治與政治參與之研究

李子偉, LI,ZI-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當代民主理論當中,有關政治參與和公民參與訓練的問題。比較學者所 提出的理論及其爭論之重點,歸納、整理 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與地方自治主張,以 中山先生之觀點處理參與問題之爭論,並且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的經驗,與國 人的政治態度,參與行為,對中山先生的理論作初步的驗證。本文除緒言和結論外, 共分五章各章內容簡述如后: 第一章探討古典民主理論對政治參與的主張。首先釐清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一辭所賦 予之雙重意義,其次簡述盧梭、彌爾與杜威,關於大眾參與、代議制度、地方政府、 工業民主及公民參與訓練等主張,說明三者彼此之異同。第二章介紹當代民主理論者 的主張,包括修正理論與批評修正理論的幾位較著名學者,了解關於民主理論之參與 問題,其爭論何在。並且對目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工業民主作為訓練公民參與之功能, 就其理論與實際情形予以討論。第三章歸納中山先生的參與理論,從民權、自由輿平 等諸概念討論參與之意義,以權能區分原則說明 中山先生對民主系統中,大眾與菁 英關係之看法,研討四項民權之意義與實施方式。第四章討論中山先生對地方自治作 為訓練公民參與能力及基層參與單位之主張,分別就參與訓練功能、地方自治實施階 段及實施內容予以說明。第五章根據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之經驗,與學者對國人政 治參與及政治態度之調查,從民主制度建立與運作之整體角度,初步驗證中山先生之 理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