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劉淑華, LIU, 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雖定名為「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但由於蘇聯是一個「一黨專政」
的國家,表現典型的「以黨領政」政治型態。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實包括此一時期
蘇聯一切重大黨政改革措施在內。
本論文主要就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時期(一九五三∼六四)之黨政、內政、外交及經濟
改革作一全面之探討與深入評析。
本論文之要點如下:
一、黨政改革
(一)設立工、農業黨部之獨立組織
(二)通過「新綱領」─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口號
二、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
(一)反史鄉達林個人崇拜
(二)匈牙利革命事件
(三)中共鳴放運動
三、外交
(一)和平共存政策
(二)與中共關係之惡化
四、經濟─通過「七年計劃」,蘇聯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
|
2 |
史達林時期蘇聯建築藝術的政治思維與發展模式吳佳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漫長的蘇聯歷史中,史達林1932至1953年間的執政歲月,藉由建築藝術的刻畫而深深地烙下不能抹滅的記號。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至1953年史達林逝世止,為蘇聯歷史中一段特別又耐人尋味的時期。二0年代的建築師以飽滿堅毅的精神信念,塑造出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築形象,他們企圖以建築作為書寫歷史的工具。革命成功後,建築營建配合社會大眾的需求,建築的功能更為平民化。同時建築也成為新政府政策的輔助工具,大量新型的公社大樓與城市建設工程反映出二0年代開始的經濟集體化政策。無論是構成主義或是古典主義,建築師以多樣新穎的設計展現革命後初期政治經濟社會短暫的自由氣氛。隨著史達林的掌權,蘇聯官方逐漸統一文藝創作方向,導致二0年代自由創作風氣消失匿跡。1931年蘇維埃宮設計競賽確立三0至五0年代初期整個蘇聯建築藝術發展的方向,古典主義與折衷主義取代先前前衛自由的創作風格,建築設計的一致性突顯出史達林時期的專權政治。當時史達林透過建築空間的營建規劃,擴大人民對社會主義思想的接觸,無論是地鐵站的內部設計裝潢或是建築上的外觀雕刻設計,甚至是建築的命名來源等,藉由這些藝術張力的散佈,建築設計成為史達林傳達思想理念的平台。以蘇聯建築為認識與探索蘇聯歷史變化的媒介,藉著分析史達林時期的圖騰表象來剖視歷史事件的政經背景與時代氛圍,經由建築本身之「永恆性」與「可見性」特質,還原建築「渲染」及「保存」俄羅斯革命後蘇聯社會的精彩面貌與年代風華。
|
3 |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再評價 / A reevaluation of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阮相偉, Ruan, Xia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再評價。透過描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國與蘇聯在戰爭過程當中的決策與關鍵因素,進一步解釋其對於此戰役的影響。全文圍繞著三個討論主題,分別為蘇聯逆轉勝的原因為何?德國戰敗的原因又有哪些?戰役的結果又產生什麼影響?
以戰爭史的角度來評價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現德軍在起初是以經濟為發動此場戰役的考量,但在蘇聯反抗的決心、英美國家對蘇聯提供物資的援助下,使得戰況逐漸對蘇軍有利;也因為德軍在蘇聯戰略目標的不確定、德軍堅持要守住史達林格勒與希特勒錯估戰況的情形下,造成蘇軍最後的獲勝。而這場戰役也帶來許多結果,德國在二次大戰的強勢受到挫折,蘇聯則成功提高自己在同盟國的地位,也間接造成二次大戰後的冷戰局面。 / This thesis reevaluate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is battle, this study analyzes some of the key factors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Germans and Soviets.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ree major subjects, including how the Soviets victoriously changed the course of war, why Germany lost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ttle.
This study reevaluate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r history and discovers that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initially led Germany to start the battle. However, due to the Soviets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along with the materi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UK and the USA, the Soviets gradual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Moreover, because of German’s uncertainty about the Soviet strategy, their insistence upon holding Stalingrad and Hitler’s mistaken battle strategy, the Soviet red army was finally victorious. This battle had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stance, Germany lost its position of advantage in the war and the Soviets increased their status within the allied nations. Furthermore, this battle indirectly led to the cold war which began after World War II.
|
4 |
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徐相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構成如下。從第一、二章探討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三、四章討論中國國內準備軍事介入階段,第五、六章討論中國實際介入戰爭的開始階段。
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如下。從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的改變與持續的觀點,闡明中國人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闡述中國人的認識是怎樣隨著歷史條件與周邊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並持續的。大體上可以以鴉片戰爭為契機分為兩個階段。鴉片戰爭以前,根據傳統的「冊封朝貢」關係形成華夷秩序,使韓半島維持了幾個世紀的和平。其後面臨西力東漸,中國的世界秩序開始動搖,雖然中國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加強了,但中國因自身衰退成為西方侵略的對象,結果使韓半島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隨後闡述了雅爾達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容的公開,與從歐洲開始的美蘇冷戰向東北亞擴散的過程,最後簡述東北亞勢力的重整與中國內戰導致東北亞國際關係勢力重整等問題。
第二章探尋金日成、史達林、毛澤東三角軸形成的過程。具體考察了金日成兩次訪問史達林,要求其承認南侵戰爭,到以獲得毛澤東同意為條件並得到承認的過程,並探究史達林承認南侵後毛澤東同意的背景。
第三章與第四章是毛澤東決定介入韓戰的過程。第三章解析了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對時局的判斷。考察北韓奇襲南侵與韓國政府的對應、共產圈將發動戰爭合理化、美國的軍事介入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擡頭、對「解放」臺灣失敗可能性的危機意識,與毛澤東對美「包圍中國論」的認識,並探尋毛澤東延緩「解放」臺灣的背景與原因等。第四章把焦點放在毛澤東的初期對應上。主要內容有毛澤東將初期韓戰與中國承認問題聯繫起來的過程、為防止防禦與介入出現意外而採取雙重軍事預備措施的過程與內容,還有為進行戰爭建立的各種後方支援體系與防空體制,戰爭爆發後蘇聯與北韓的互相幫助、準備戰時軍事動員等內容。
第五章分析了毛澤東從觀望到介入的背景與動機。探尋1950年9月中旬聯合國軍成功登陸仁川,戰況發生逆轉後,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術指導與決定派兵的時機。然後以金日成因10月初聯合國軍與韓國軍北進陷入危機,向蘇聯與中國申請救援為中心,考察了之前中國對美國的警告、毛澤東將派兵介入提交給中國領導層並最終使其成為黨論的過程、毛澤東與史達林於派兵條件討價還價的內容。
第六章著重說明毛澤東介入韓戰的動機、介入後與美軍戰鬥的勝算與如何對策等問題。在毛澤東介入的動機方面,本文從幾個觀點闡明。首先,考察了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略認識,結果確認「唇亡齒寒」是中國一貫對待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觀點。第二,毛澤東事先判斷美國會攻擊中國東北,為了有效防禦中國東北地區,提出了與其在本土防禦不如直接進入北韓來防禦的論點。在此動機下,採取了派兵進入北韓先發制人的戰術。第三,毛澤東在軍事介入時主要考慮了三件事:為達成群眾運動與社會統一的國內政治目的,而將戰爭轉移到國外;與蘇聯維持關係;中國對北韓政權的報恩觀念。中共的報恩觀念,指對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加入共軍協助中共建立政權的韓人的中華主義感恩意識。此外,毛澤東不屈不撓的性格與主戰意志,也是派兵介入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
5 |
中蘇共兩個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崔翼晚, CUI, YI-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題為「中蘇共兩個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在本
文中,筆者分別從理論與現實兩個方面辯證地考察了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的
社會主義道路。筆者一方面指出了這兩個社會主義體制內在運作的因難及其相應的改
革措施,筆者同時也對他們採行的因應措施的限制提出了嚴格的批判,最終地,並將
此種限制從理論上加以歸結,直言之,即從理論與現實的對照上總結其改革的因境。
當然,兩共社會主義道路各有其特點,因而在改革的作為、成效上卻有差別,但其共
同點則在於無法從上層建築、從政治層面作芔與經濟改革相應的變革。從而改革終究
是一死相同,而從理論層面來攪,這證明「正統」馬克思主義之經濟主義本身有其嚴
重的缺限。從實踐上來說,也訧證明了中蘇共政權已步上了歷史的末路。
本論文分為共計六章,文長近二十多萬這。分別討論:
第一音、多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建設社會主義的古典理論;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與現實;□中蘇甘社會主義體制的特徵。
第二章、黑魯曉夫時期的改革。包括第一節,第二 大清算史達林;第二節,經濟體
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
第三章、布里茲涅找時期的改革。包括第節,經濟體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第
三節,後期改革的理論與實際。
第四章、鄧小平時期的改革。包括第一節,經濟體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
第五音、中蘇共社會主義改革之比較。包括□改革的動機、背景與特性;□改革論之
比較;□政治、經濟改革之互動關係與趨向。
第六章、結論。
|
6 |
當前中共「新時期統一戰線」之研究李奎泰, LI, KUI-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諭文約有十五萬字,共分為五章十六節,針對當前中共統戰策略(包括對內、對
外、對臺統獨)的理論和組織系統加以深入分析。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從馬克思、列寧、史達林以及中共的統戰理論和運作分析統戰的過去和現在
的功能異同。
第三章 「文革」以後中共「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之策略運作及相關問題的分析。
第四章 從中共對內、對外、對臺三方面研究中共統戰組織系統和結構。
第五章 結論、根據前四章之分析結果,研判中共當前統戰之虛和實,以及統戰對中
共政治、外交之影響,並討論未來中共對臺政策的走向。
|
7 |
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之研究陳膺宇, CHEN, Y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試從「間接路線」戰略的角度,來研究中共對我鬥爭之策略模式
;並依內容分析之方法來進行檢證。各章大要如下:
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一章:「間接路線」之涵義及其在整體戰略運用中之地位。乃試從中西各家之名言
檢視,抽離出「間接路線」的原理原則;並評述其地位和現代意義。
第二章:俄共對「間接路線」之運用。乃就前章所抽離之「間接路線」基本原則,分
析列寧、史達林之策略理論,並以個案印證之;以明白共產黨人在「間接路線」運用
上的優越性。
第三章:中共對我「間接路線」鬥爭模式。乃就毛共有關「間接路線」之策略理論和
實例,作一系統剖析,並闡明其對我「間接路線」鬥爭模式。
第四章:「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設計。乃依前章所建立之模式,擬就研究目標
與問題;再依中共近十年來對我之「心戰傳單」內容分三時期,作適切之取樣,並參
考各家學說設定「宣傳題材」、「宣傳策略」、「宣傳技巧」三組類目及其次類目。
第五章「心戰傳單」內容分析之研究結果。乃將傳單內容,依其「題材」、「策略」
、「技巧」三組題目,作三個時期之頻數計算與分析,再運用「相伴分析」的方法,
尋求三組類目間的關聯性,以求主要發現並作綜合解釋。
第六章:結論。乃就中共對我進行「間接路線」鬥爭作一評估,並尋求對策;最後作
此研究之檢討與建議。
|
8 |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一革命理論或發展策略爭議的探討華士傑, HUA, SHI-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鄧小平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中國大陸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
希望能為中共奉行貳的馬列主義與現實環境之間的矛盾,提供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本篇論文的主旬就是從「革命理論」(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
以及「發展策略「(達成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方法、手段)兩個面向,來觀察中共如
何在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建立起社會主義。中共在歷經蘇聯模式、毛澤
東的「大躍進」模式式二種發展策略後,體會出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建設依舊無法解
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門的矛盾,因此在鄧小平上臺後便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
發展生產力作為關鍵。但是為了解決僵硬的意識形態影響改革的問題,而對馬克思主
義採取「發展」的態度終必使得「革命理論」本身也產生修正或改變的現象,仗得發
展策略與革命理論發生辯證的關係。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身就還是一項不斷在發展的體,它未來的走向是一項耐人
尋味的問題。由於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本身繼承了史達林主義以黨和國家控制一切的特
質,因此它處處顯示出「國家主義」的色彩,雖然中共也採行某些市場機制以搞活經
濟,但是基本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然是局限於「國家主義」模式的範疇;這
是由於在資本主義盛行的世界體系之下,社會主義建設本身還是得利用國家機器以爭
取世界分工秩序下一個較有利的地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方面要求堅守社會主義
的原則,而另一方面則要求快速現代化。打破這種僵局的方法,還是在於找尋生產力
和生產關係在某一歷史階段的平衡點。
|
9 |
從中共對台統戰看兩航談判韓國瑜, HAN, GUO-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六章十一節,約五萬五仟字,其扼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在說明撰寫本論文的動機與書寫論文的方法。另外對各章節內容做一概要性解釋
與說明,使閱讀論文者能對全部內容有著基本瞭解。
第二章 共黨統戰的內涵
本章分兩節,目的在釐清對統戰紛雜的解釋與說法。
第一節
統戰的定義一從中共自己對統戰的解釋與其他各具代表性的人物中,各自對統戰的觀
點加以融合,最後再過濾出作者本人對統戰的定義解釋,以求瞭解統戰的基本定義。
第二節
統戰的思想根源。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與毛澤東等從上到下一路探討整
個統戰的思想,以求對其一貫性與差異性之瞭解。
第三章
「武力」與「和平」口號交錯運用時期中共對台統戰。本章分三節,其內容從一九四
九至一九七八年的三十年間將中共對台統戰做一追溯性的說明,以求瞭解到各階段統
戰方式有何異同。
第四章
現階段中共對我運用之統戰策略一兼論一國兩制。本章分三節。
第一節
一國兩制蘊釀時期中共對台之統戰策略一從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一九
八四年一國兩制口號正式提出前,將中共統戰攻勢做一解釋與分析。
第二節
後一國兩制時期中共對台之統戰策略一從一九八五到一九八六年的新情勢做一解釋與
分析。
第三節
一國兩制的析評,對中共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口號做一內容分析,以求瞭解真相。
第五章
兩航談判一本章分三節,從兩航談判的背景與經過做一說明後進而對整個談判做一檢
討,從檢討中來判斷談判本身是否為純粹統戰型式。
第六章 結論
本章除將中共對台統戰做一總檢討與整理外,也將預估未來中共對台之統戰走向及嚐
試著提出些因應之道的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