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1
  • 1
  • Tagged with
  • 12
  • 12
  • 6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晚唐史傳名人小說化之研究

黃炳秀, HUANG,BING-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胡應麟云: 「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本篇文探討的即是唐人創作小說 的意圖究竟為何, 創作過程中又受到那些觀念的影響。 本篇論文以宋人編輯之太平廣記收錄的唐人單篇傳奇及專著作品為主, 參酌叢書所載 而廣記漏略之篇章, 加上小品的雜錄筆記為基本素材, 再以近人所作單篇問題之考證 , 某一主題之探討所得的成果, 以為分析之依據。 從歷史人物的小說、傳說化論起, 那些名人特別容易被小說化, 成為某種典型化人物 , 從中亦可探知中國傳說的傳統、故事的模式, 以及演變的經過。再者, 六朝的史傳 文學發展到唐人的小說創作過程中, 一窺正史雜傳與民間文學間的關連。 中晚唐時期黨爭之亂頻仍, 遂有了以小說當作宣傳工具, 或自述一己的真實故事、或 揭發他人的真實事蹟, 甚而偽託, 作品以為攻訐, 打擊對方名聲, 以達「敵消我長」 之效。其次, 文人本著儒家「文章不苟作」的思想, 又受到佛教報應觀的影響, 不少 唐人的作品以勸善戒惡為目的, 希望不負教化社會的責任。再者, 由於道教風氣之盛 , 唐人作品中不難發現「謫仙」的觀念; 本篇敘述從早期道教至唐代, 「謫降」觀念 的意義、演變與運用, 並分析謫仙傳說的五個結構: 不知其為何許人, 具有特殊奇異 之能力, 修道贖罪、入世接受試煉, 點破謫降之由, 最後歸返天界。此外, 探討謫仙 主題中涉及的人際關係所顯現的情緣觀、宿緣觀, 可知道教中人的人生觀特重「緣」 字。 小說中的故事題材、發生背景、傳達的意旨, 不僅反映了唐代政治的黨爭之亂, 文人 登進士第、娶五姓女、汲汲追求社會地位, 以及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融合、文化的 匯集, 其運用實事敘述與幻設筆法、有意識的創作, 交織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遂 形成唐人小說的特質。
2

「毒‧戒」-名人毒癮的新聞再現

賴奕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每隔一段時間娛樂圈就會爆出藝人吸大麻或服食禁藥、毒品的零星事件,直到2006年,一連串藝人因疑似吸食大麻,引起演藝圈一陣風波,也造成媒體對於名人毒癮新聞的大幅度報導,引起社會大眾對名人毒癮的討論與重視,但每篇新聞所再現出的名人毒癮樣貌並不一致。故本研究欲透過觀察這些名人毒癮的新聞,探討媒體如何再現此議題?對於名人毒癮新聞中的消息來源引用為何?不一樣的報導主題呈現了什麼樣的報導語氣與輪廓?而這些分佈與內容是否會因媒體不同而有差異? 本研究以《蘋果日報》與《聯合報》兩報為分析樣本,分析期間以2006年12月至2007年年底,名人毒品相關新聞作為分析樣本,共取469則新聞,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兩報名人的毒癮新聞的呈現,並觀察此類報導的特性。 研究結果發現,名人毒癮新聞因名人身份有九成為娛樂圈人士,故版面最多分佈於「影視娛樂」版,其次因為名人身份的可看性與聚焦性,版面分佈也多為「頭版/焦點/要聞/話題」版。而國籍分佈有九成為「台灣地區」的名人,顯示台灣媒體仍偏好報導台灣地區的名人為主的毒癮新聞。 從名人毒癮新聞的主要議題分佈,可以得知其主要議題多圍繞在「道歉、懊悔的告白、戒毒後向善或以此作為反毒宣導」、「違法行動之偵察」以及「受此牽連的負面程度」這三項,由此可知,這些名人毒癮的新聞報導的主題與重點並不在於提供毒品的相關資訊或是健康、政策議題,而是注重在名人在毒品事件中的發生過程、影響與其自身告白。這也表示媒體藉著框架的過程,凸顯名人在毒癮事件中其態度而非健康議題。 在媒體差異方面,儘管兩報都偏好引用或是採訪當事人的意見為新聞之主要消息來源,但《蘋果日報》引用「當事人」為消息來源的比例最高,而《聯合報》則偏好引用「檢警調或司法人員」;在新聞版面上,《蘋果日報》多將此類新聞置於「影視娛樂」版,亦即小報的特徵在於投注相對較多的注意力在運動、醜聞和流行娛樂,以及名人或一般人的私生活。從報導主題而言,《蘋果日報》報導主題最多的為「受此牽連的負面程度」,而《聯合報》則以「道歉、懊悔的告白、戒毒後向善,提倡反毒或作為反毒宣導」為最多,前者多強調吸食毒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多為揭露個人隱私或負面消息;而後者則是藉由這些道歉、戒毒向善的新聞來做反毒宣導,表示其給名人改過的空間較多,也相較傾向於向善正面的報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兩報在報導此類新聞時,在「毒品或毒癮健康或政策等方面的相關資訊」的報導主題上都是偏低的比例,表示兩報對此類新聞多僅限於事件的追蹤或單純的後續報導,皆未能提供民眾更深一層的健康資訊。 本研究主要研究報紙媒體如何呈現名人毒癮新聞,檢視新聞媒體在處理名人與毒品議題時,著重的面向與關心的議題,但對於受眾對於此的觀感與影響並未多做著墨,建議日後研究者可以朝閱聽人對此議題的看法與理解去研究,或是朝「毒品與病犯的社會建構」面向進行探討,並可進一步與媒體再現的歷時性變化對照比較,如此才能對藥物濫用有更客觀全盤的瞭解。
3

藝人如何利用部落格修護形象之分析:以伊能靜為例 / An Analysis of Entertainers’ Image Remedy in Blog: A Case of Yi Neng Jing

游智翔, Yu, Chih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個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二。第一,探討台灣藝人如何使用部落格進行形象修復;第二,試圖了解當名人開始使用部落格之後,媒體、名人、與閱聽人之間互動的改變。本研究使用台灣藝人伊能靜為研究主體,並以內容分析法調查她如何在2008年發生的婚變風波中,使用部落格修復形象,以及相關的媒體報導與閱聽人反應。 研究顯示伊能靜使用bolstering, transcendence, attacking one's accuser 以及 denial 作為主要修復形象的策略。研究結果也顯示,大眾媒體並不一定將名人在部落格上發表的內容,視為事實的呈現並客觀報導。反之,媒體常將藝人的部落格內容加上自己的詮釋。因此,藝人使用部落格修復形象所做的努力,往往容易被抵消不見,當媒體早就對該事件或人物本身,設定好特定的報導框架。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aiwanese celebrities’ use of blogs to repair their image and the change in the interaction among media, celebrities and audiences when celebrities start to blog. In conducting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intend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three actors in the new media era,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how celebrities attempt to repair their image in cyberspace. Yi Neng Jing (伊能靜), a Taiwanese celebrity, is chosen as the case study in this research. A content analysis is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way in which she remedied her image in a blog when it was jeopardized by news of her extramarital affair in 2008. Apart from her blog content, the mass media’s coverage and audience’s response to her in a specific time segment are also analys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Yi used bolstering, transcendence, attacking one’s accuser and denial as the major strategies to restore her image. These strategi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Benoit’s research into Hugh Grant’s case of lewd behavior (1997). The research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the mass media does not necessarily take what celebrities say as being fact and often makes its own interpretation of celebrities’ blogging texts. Thus, celebrities’ efforts to repair their image tend to be offset in a mass media framework.
4

從媒體中介到社群中介──名人和粉絲透過社群網站的觀展和想像 / Exploring the Dynamics of Mediated Celebrity Culture: The Imagination of Spectacle and Performance between Fandom and Celebrities through Facebook

謝靜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社群網站如Facebook的加入,對於現存的「名人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改變。借用觀展表演典範的概念,試圖描繪媒體、名人、粉絲崇拜三者間,從媒體景觀到媒介上身的轉變。 研究先以參與觀察的方式,直接面對社群網站的文本進行資料搜集,針對熱門名人社群專頁進行觀察歸納,以作為深度訪談的依據,並與受訪者的經驗觀察相互對照。再透過深度訪談,了解使用者對於此一文化現象的觀察、看法,以及實際參與的情形。 研究發現,在大眾媒體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名人文化」,在Facebook加入後,確實對名人文化產生攪動和改變,預示著在「名人文化」中,由絕對的大眾媒體走向個人媒體的趨勢。 研究發現新科技平台進入「名人文化」後,主要帶來四個層面的影響:第一,Facebook此一元素進入名人文化後,使用者會透過自身的使用經驗與需求,重新詮釋Facebook所扮演的角色。第二,Facebook進入名人文化後,相對削弱原本得以決定名人形象、面目,掌握訊息內容的大眾媒體權力,形成一種權力關係的重組。名人扮演主導的地位,得以為自己發聲、平反、形塑自己的新形象,引導使用者的關注行為。第三,Facebook造成名人形象與資訊更為完整,成為觀視與展演的重要資源,而名人頁面形象,也成為粉絲溝通的共享語言符碼和默契。第四,與在媒體景觀下提出的觀展表演典範進行對話,延伸「界線模糊」的特質,Facebook的進入,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混淆「公共」與「私人」領域訊息的手段,以達到表演的效果,使Facebook成為了名人與粉絲共享的「表演新舞台」。
5

明星球員與球團特性對球隊態度、滿意度及忠誠度之影響-以中華職棒La New熊隊為例

張肇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名人代言的行銷方式,在各產業中都經常看到。2005年底,旅美球星陳金鋒以3年三千萬的高額年薪被La New球團簽下,創下中華職棒有史以來的紀錄,而這股「金鋒熱」也造成La New熊隊相關產品瘋狂熱賣,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本研究除了探討球團因素對於球迷觀看行為的影響,並將以品牌管理的觀點,來探討明星球員(成份品牌)與球隊(主品牌)的影響效果。 過去文獻指出,消費者對於較熟悉或高知名度品牌的產品會有較高的品牌態度與購買意願,並且對於其態度與滿意度都會造成影響。若有一個具知名度的明星球員加入球隊,應會對其球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作用。此外,相關文獻也指出,球迷對於職棒的支持會受到球隊戰績與各項行銷相關活動的影響。 本研究以中華職棒中的La New熊隊為例,在電子佈告欄(BBS)中的各棒球板,以網路發放問卷的方式獲取資料,藉以分析探討明星球員特性(可信度與適配度)、球團因素(知覺戰績與知覺行銷努力)對球隊態度、滿意度以及參與程度的影響,並進一步了解對球隊忠誠度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在球迷態度方面,會受到明星球員可信度、適配度、知覺戰績、知覺行銷努力的正向影響。在球迷滿意度方面,會受到適配度、知覺戰績、知覺行銷努力的正向影響。在支持球隊參與程度方面,會受球迷知覺戰績的正向影響。在忠誠度方面,會受到其態度、滿意度、支持球隊參與程度的正向影響,此外,隨著球迷所得的增加,態度對忠誠度的正向影響會增強;滿意度對忠誠度的正向影響會減弱。 本研究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管理意涵以做為實務界參考之用;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者在職棒行銷相關領域上一個研究方向。
6

憂鬱症的美麗與哀愁:名人VS非名人的憂鬱症新聞報導再現 / The Beauty and the Sadness of Depression- How Newspapers Present the News of Celebrities and non-celebrities with Depression

吳孟津, Wu, Meng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名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憂鬱症自殺導致死亡的消息不斷見報,使得媒體對於憂鬱症的報導大幅度增加,也引起了大眾對此類精神疾病的高度重視,但每篇新聞再現的憂鬱症樣貌似乎並不一致。故本研究欲探討在憂鬱症漸受媒體與輿論重視的大環境裡,媒體如何形塑「憂鬱症」此特定精神疾病?對於憂鬱症論述的消息來源引用為何?不一樣的消息來源呈現了什麼樣的報導輪廓?報導語氣偏向正面溫馨還是負面?呈現憂鬱症的醫學真實與社會真實的情形為何?而在不同新聞主角身分是否會導致報導方式及面貌呈現差異? 本研究嘗試以2003年5月1日《蘋果日報》發刊為起點,至2006年12月31日止,四年內《蘋果日報》與《中國時報》的憂鬱症新聞為樣本,共取1,371則新聞,用內容分析法檢視兩報憂鬱症新聞如何呈現憂鬱症,並觀察此類新聞報導有何特性。 研究結果發現,憂鬱症新聞的版面分佈會因報別、主角身份呈現差異。《蘋果日報》憂鬱症新聞較常出現在頭版、影視娛樂版、生活消費版、論壇版,且其名人新聞亦較《中國時報》多;而《中國時報》憂鬱症新聞則較常出現在健康醫療版與地方版。在新聞性質方面,《蘋果日報》評論類新聞較《中國時報》多,但卻不因主角身份而有異。 憂鬱症新聞主要議題裡,兩報各議題排名順序雖小有差異,達統計顯著,但皆以「非以憂鬱症為主軸的議題」新聞為最多,而名人新聞有較非名人高許多的比例,新聞內文出現和憂鬱症無關聯的議題。 消息來源方面,《蘋果日報》引用憂鬱症患者本身與親友話語的比例比《中國時報》高許多,《中國時報》則仍注重「專業人士」話語的援引;名人新聞超過一半以上引用患病者話語,然而非名人新聞卻是患者與專業人士話語並重。 在生物醫學模式呈現方面,《中國時報》提供較多關於「醫師診斷」、「就醫後之果」、「非醫學治療後之果」、與「預防」的資訊;尤其是名人新聞出現「醫師診斷」與「就醫後之果」兩項目的比例,較非名人新聞低。其餘生物醫學模式呈現和憂鬱症社會真實各面向所造成的報別和主角身份差異則不大。
7

網路名人蛻變過程—從互動性到媒介特性 /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Internet Celebrity in Taiwan-from interactivity to media properties

顏婕妤, Chieh, Yu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宗旨在於闡析、幫助網路創作者深入調查,除了創作之外,如何從精準運用媒體特性、持續與閱讀者互動裡,一步步蛻變為網路名人。線上社群網絡提供了虛擬世界,讓個人得以紓發思想、意見或創作,也讓一些網路創作者,在持續的深耕作品與他人的互動關係下,逐漸累積出一定規模的粉絲數及網路能見度。本文也探討在台灣現況的社會、文化脈絡下,網路創作者如何慢慢累積、獲得不同的社會資本、進而成為網路名人。 這篇研究採取半結構式面談,汲取六個成功經營的網路名人親身經驗,希望能全面且完整的提供台灣網路名人的蛻變面向。 /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o positively help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become Internet celebrities besides from continuously produce contents---by appropriately utilizing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medium and constantly interacting with the audience in Taiwa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have provided a cyber space for everyone to express thoughts/opinion/creation, some content creators have gained loads of followers, fans and visibility due to continuously developing and cultivating the content and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how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acquire social capital through practical performance to the path of becoming Internet celebritie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in Taiwan. To fulfill the purpose, this study conducts face-to-face semi-structure interviews with six successful online content creators, in the hope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and factors of becoming Internet celebrities in Taiwan.
8

「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馬英九不同從政時期新聞報導之比較 / How newspapers frame political celebrity? The case of Ma Ying-jeou

邱宜儀, Chiu,Y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政治人物馬英九為例,探討台灣主要報紙是否出現「名人政治」現象,並探討「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為何?有何主要特質?呈現的方式是否和傳統政治新聞報導不同?研究對象為自由時報、聯合報及中國時報三家報紙從馬英九從擔任台北市長起至卸任國民黨主席止的新聞報導。以等距抽樣法抽取864則新聞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三家主要報紙報導馬英九新聞時都出現「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其中以「政治風格」的框架最為顯著,報紙重視政治姿態、品行道德的領導能力描述,另外,報紙也常用「背景故事」把名人私領域的生活面向帶入公領域。「馬英九現象」和「個人特質」、「背景故事」和「社會互動」等框架的論述密切相關,因此確實減少了公共政策或政治議題的報導數量,不過不同報紙的框架仍有差異,隨著馬英九政治位置的重要性,名人政治的新聞框架也有所變化。但就馬英九這位政治人物來說,台灣主要報紙確實出現個人特質和政治風格鮮明的「名人化」現象。 / In a time when it is commonplace for political celebrities to garner media attention as much media attention for their political performance as for their particular personal life. The author wanted to analyze a famous political figure Ma Ying-jeou to learn the process of celebrification coupled with Gans description of the norms of news reporting,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would suggest celebrification of political content. The author used the news stories from three major newspapers in Taiwan as sample to find out elements of a celebrity that would attract the journalists as well as media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trategies were utilized to sell the political celebrity wa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Western media.
9

名人代言人的品牌權益之相關影響因素探討 / The study of the celebrity endorcers' brand equity

王菀菱, Wang, Wa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運用代言人來為品牌進行代言已成為普遍的廣告行銷手法,在各種不同類型的代言人當中,又以「名人」做為代言人的現象最為普遍。由於名人本身具有鮮明特殊的形象與個性,又受到大眾的信任與喜愛,同時任何一舉一動都容易吸引媒體與社會的高度關注,因此,邀請名人為品牌代言,就可以輕易地利用其高知名度來獲取消費者的矚目,並以名人相關的豐富聯想來塑造品牌形象,更可以將消費者對於名人的喜好一併移轉到品牌身上。 本研究觀察了名人的代言現象,發現過去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皆以「企業」觀點出發,探討企業應該如何挑選代言人以提升品牌權益,卻忽略了在名人為品牌進行代言的同時,名人的品牌權益也會因此正向提升或負向削弱。因此本研究以「名人」的角度出發,將名人視為一個品牌,探討名人擔任品牌代言人的過程中哪些因素將影響名人的品牌權益,希望提供企業挑選品牌代言人、以及名人面對代言邀約時的參考依據。 在研究設計方面,首先挑選台灣近十年來代言數量多、知名度高、而且較沒有明顯政治立場的名人,最後選擇蔡依林做為研究客體。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便利抽樣方式在台北市信義商圈發放紙本問卷、在台灣大學BBS討論區PTT上發放網路問卷,最後總共回收有效問卷共300份。 研究結果發現,名人形象與品牌形象的差異、名人與品牌間的關聯程度,以及名人代言品牌產品的知覺品質會影響消費者對於代言關係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名人的品牌權益。當名人形象與品牌形象越一致、名人與品牌的關聯程度越高、代言產品的知覺品質越佳時,消費者對於代言關係的認同感越高,而名人的品牌權益便因而提升。
10

小報文化中的影劇新聞產製策略與權力關係 ── 以《壹週刊》為例 / The production strategy of celebrity journalism and dominance relation in tabloid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next magazine

劉于甄, Liu,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壹週刊》的影劇新聞為例,以批判論述分析法(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思考精神為啟發,從性別角色、發言權、新聞的語言特色等面向分析《壹週刊》文本。接下來,以明星、經紀人/宣傳的和小報記者的訪談,釐清台灣小報影劇新聞的產製方式,以及明星體系小報文化當中的運作過程,從中分析小報影劇新聞中誰掌握了發言權,明星和經紀人會使用哪些媒體策略來獲得正面助益。   本研究結果發現,小報媒體在全球不同文化間依循著類似的軌跡發展,從單元、圖片與題材編排的類似手法,將明星八卦、醜聞、性等細節無限制放大,透過主觀、嘲諷的口語敘事與大量圖片,讓讀者看到明星報導的幕後感與故事性。小報記者參與新聞製作時的立場是正向高度肯定的,因為小報調查式的新聞手法需要長時間籌畫、收集資料、蒐證,因此,記者認為小報才是為讀者揭發社會真相、真正敢言的媒體。另一方面,記者與明星的互動關係是多種權力交織而成的動態協商,多數時間記者掌握了報導發展的詮釋空間,但是,佔上風的角色會隨著藝人實力產生變動。操作過程中,經紀人為了徹底保護明星形象,將明星視為必須保護的文化商品,控制了明星對外發言的權力,也拉開了明星和媒體的距離。面對小報新聞可能造成的傷害,通常經紀人會預先設定立場、準備模板答案,來維護明星聲望在小報文化的侵入下能順利運作。 / Taken the entertainment news of Next Magazine as the example, the main research frame is inspired b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d the text of Next Magazine from the roles of gender, the voices and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s of news to clarify the production logic of Taiwanese tabloid news. Next, from the interviews of entertainers, agents /publicists and tabloid journalists, the study tried to figure out how celebrity news production and Star system work within tabloid culture. Who take the initiative of speech and utilize what kind of strategy to manipulate media relat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abloid media has developed along a similar path even in different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By using similar manners of the arrangement of units, images and subjects, the tabloids unlimitedly enlarge the details of the gossip, scandals and sex affairs of entertainers; additionally, a colloquial description in a subjective and mocking way and plenty of pictures are utilized to give readers a feel of behind-the-scene and narrative to the entertainers’ news. Nowadays, tabloid journalis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manner of digging out newsworthy materials, which requires a long time planning, information-gathering and evidence-collect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entertainers is a dynamic negotiation established by a variety of powers. What’s more, the agent may regard stars as a cultural goods, then control the power of speech of stars in order to completely protect the media image of stars. At the same time, agents block the n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rs and media. To prevent the harm caused by tabloid, the agents might pre-set position and answer the template answer to maintain the reputation of stars.

Page generated in 0.01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