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國際資本流動與聚集經濟林春利, Chun-Li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新經濟地理模型為研究架構,針對國際資本流動與經濟聚集現象進行探討。新經濟地理利用Dixit and Stiglitz (1977)模型技巧,假設消費者具有多樣化偏好、生產技術具有廠商層次的報酬遞增、與市場結構為Chamberlin式的獨占性競爭等特徵,應用在經濟活動的空間決策問題上,建構合乎理性行為模式的一般均衡模型。
本文延伸新經濟地理模型的假設;將生產函數分為互補與替代兩種型態,並將生產要素區分為可於國際間移動的國際要素,與不能於國際間移動的國內要素兩類,並考慮各國國內要素市場的供給情況、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相對調整速度、與生產技術中要素產出彈性等因素,對資本在國際間配置均衡與廠商在國際間生產區位選擇的影響。
利用數值方法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新經濟地理中降低國際間的貿易成本或區域間的運輸成本將促使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產生聚集的傳統命題,只是本文模型中的特例;唯有在生產要素彼此互補、各國國內要素市場供給彈性無窮大、且不引起要素價格上漲的條件下才能成立。當我們考慮更廣泛的各國國內要素市場供給條件時,國內要素供給條件將會對國際要素的移動產生制約、則上述命題不再成立。此外,我們發現國際經濟活動空間分佈上的聚集或分散,除了與各國國內要素的供給情況有關之外,尚關係到生產要素彼此之間的替代性或互補性、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彼此間的相對調整速度、與生產技術中要素產出彈性的相對大小等。因此,本文的研究指出貿易成本的高低只是影響經濟活動空間上聚集或分散的因素之一,經濟活動是否聚集或分散並無必然性,需考慮生產技術的型態、各國國內要素的供給條件、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相對調整速度、與各國市場規模的大小與分佈等因素,彼此之間交互影響的淨效果才能看出端倪。
|
102 |
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尹者江, Yin, Che-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這複雜且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充滿了各種大小不同的挑戰。自17世紀台灣經由西方海權東來而進入了國際社會,分別由不同的政權治理一段時間,其作為均由統治者決定,不同的政體即有不同的企圖與思維,不同的企圖與思維既改變了台灣的處境與命運。是基於何種因素,才導致此種現象?是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是強權爭奪利益決定了台灣的命運?抑或是有其他因素呢?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下,我們應如何看我們所處的國際局勢,要如何透過台灣歷史上地緣政治的發展,來探索冷戰前、後台灣的地緣政治的改變,在此一變化中,是否有其可遵循的脈絡?藉以找出一條開拓國家發展的生存空間。
研究地緣政治須瞭解,此處所指的「政治」這一概念,是指「單一國家與其餘國家間的相互關係。換言之,在區域地理及政治環境和他們所構成部份的物質世界及人類整體之間,存在更爲廣泛的關係」。再加上地緣的因素,使地緣政治已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甚至在內政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但分析的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冷戰後,在經濟、社會、文化、宗教、環保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日益重要。
回顧台灣在早期歷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緣政治地位,受國際局勢及台灣對區域或世界的影響。台灣在16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回到中國懷抱前,一直是一個無主體性政權統治之地。台灣的統治主體由明、清的北京、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至日本的東京,其一切地緣政治作為皆視其主體政權的利益與政策而定,台灣是毫無喙啄的餘地。這些對台灣具有主體性統治的政權,除中國外,皆與台灣為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傳統風俗習慣,因此,一直把台灣視為其爭取利益之地,對台的建設,亦是以母國利益為導向。四百年前台灣因靠近中國的地緣位置而受到世人的注意,從此以後開始了東西海權圍繞著台灣而展開的互動,台灣的歸屬就在每一次的互動最後上升到戰爭的階段之後被決定了。
在冷戰時期,台灣雖被納入了美國圍堵共產集團的前鋒島鏈中,但美國的主要作為仍是以此一島鏈對抗具有陸權之利欲向海洋發展的共產集團,是封鎖大陸陸權向海洋發展的一種圍堵陸權的思維。而當時台灣一切的努力,是為了要運用外國勢力協助確保台灣安全,準備反攻大陸,要回到大陸上,認為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與希望均在大陸,台灣只是一個暫棲之地。一切作為仍以大陸為主體,作為台灣未來發展的方向。忽略了此時中華民國的主體及政權影響所及僅止於台灣地區,應站在台灣島上以海權的眼光來看未來的發展,利用台灣所具有的海權之利,向海洋延伸,發展貿易,藉以厚植國力,加強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互賴的程度,提升我國家在區域內,甚至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並充份運用國際局勢,結合週邊國家的利益,擬訂適切的地緣政治作為,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在適切的發展方向上。
由於世界地緣政治及亞太地緣政治形勢的變遷,經濟全球化、新科技的發展、民主與人權的抬頭,衝擊了冷戰後的地緣政治,亦衝擊了台灣的地緣政治。全球化與新科技的發展,使得一個以全球做為範圍的市場更形緊密,資金的往來可以無視國界的存在,導致傳統國家主權的鬆動,國家在參與國際活動時甚至必須適度交出主權、國家疆界已再不顯而易見。在此一改變下台灣最好的策略,就是將台灣開放的社會和民間旺盛生命力的優勢儘量發揮,並儘速加入全球化,將自已與全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暫時擱置代表中國的主權爭議,讓台灣成為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成員、多國公司、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舞台,以為台灣累積維特台灣安全所需的能量,則台灣的國家權力必將會相對擴大,在國際間國家的權力增大,對國家安全亦多一分保障,更進而可能獲得所望之主權。台灣應利用此一機會,可不必然的依循著海、陸權的思維模式,確立國家主體位置,重新規劃與定位台灣在全球的角色。運用民主的普世價值與中國的王道精神,為台灣價值取得戰略制高點,發揮台灣海洋性格彰顯台灣主體性特色,以充實台灣的實力。
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經由地緣政治的發展與冷戰前、後台灣地緣政治比較研究發現,人權、環保議題與經濟、科技發展,已超越國家主權,成為地緣政治要素下的一項。就全球化的地緣政治而言,給予台灣在地緣政治上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台灣或許無法擺脫因地理位置,成為強權體系在地緣政治運作上佈局的歷史宿命,但卻可掌握台灣的特殊地理位置與在東亞地緣上中轉的重要性,利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優勢,自我定位,在強權體系的地緣政治運作上成為互利的中介,而非其運作的工具。因此,在全球化發展下的地緣政治,台灣具有何種機會,則應從地緣政治的要素上加以觀察。
|
103 |
金融機構地理擴張與財務績效指標之實證研究吳建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大型金融機構在四個大內金融中心建立的據點來分析金融中心之間彼此互相交流的程度,以及金融中心的銀行家數來衡量金融中心對各家大型金融機構的吸引力,並試圖運用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與財務績效指標找出對大型金融機構到海外建立據點的決定因素。
首先,針對金融機構的地理擴張進行研究,整理全球銀行的產業特性、業務、組織型態與其在海外建立據點的動機之相關文獻。其次並研究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成因與衡量金融中心的相關條件,並選擇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區域金融中心作分析,並依所得高低分為已開發國家城市、開發中國家城市及新興市場,結果發現據點個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是歐美系的銀行對於亞洲新興市場的據點增加最為快速。
最後本研究以世界排名前三百大之銀行分為美洲、歐洲、日本與亞洲大洋洲等四大區域,並以其財務資料對各區域金融中心的據點數進行簡單迴歸;從資料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地區銀行的績效最差,但對於亞洲開發中國家的金融中心投資最為積極,較偏好勞力成本低廉的地區進行投資;歐洲地區銀行資產規模龐大,較重視據點對股東權益的保障與獲利性,國內存放款愈少,將增加往海外設立據點的動機;美洲銀行的績效指標最佳,獲利對據點的設立有顯著的吸引力,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亞洲與大洋洲其他地區銀行較重視對已開發國家金融中心的投資,在這些地區較能增加獲利,減少產生備抵呆帳的風險。但最能解釋大型金融機構的因素,為資產的大小,資產排名在前一百名者,對於進行地理擴張的策略佈局最明顯,尤其是上海和倫敦。引力模型對金融業的對外投資獲得良好的結果,能清楚地解釋金融機構在金融中心設立據點的個體財務因素為何。
|
104 |
人口統計、心理層面及市場環境對消費者所願意付出最大交通時間及消費行為之影響─以美髮店為例 /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Psychographic and Geographic Factors on Consumers’ Transportation and Consumption to Beauty Salon郭曉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體店面的腹地大小一直是每個開店業者所關切的議題,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哪些因素會影響消費者至實體店面時所願意花交通時間的長短,並進而規劃出腹地範圍。這些影響消費者交通時間的因素包括「人口統計變數」、「心理層面變數」及「環境變數」三大變數。在人口統計變數上,分為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可支配所得、騎機車習慣的有無、開汽車習慣的有無;心理層面變數包括產品涉入度、忠誠度、合理價格認知、時間壓力、財務壓力;市場環境變數包括居住地家庭式、連鎖式及高級式美髮店店數,以及對居住地此三類型美髮店消費滿意度。
本研究以東區美髮店消費者做為問卷發放對象,共計434份,透過多變量回歸分析,驗證出在探討影響消費者花費交通時間及其他行為的因素時,三種類變數共同考量可使整體解釋力提高,若三類變數個別討論時,只能解釋一小部分原因。
研究顯果顯示以下幾點:第一,影響消費者至美髮店交通時間的變數為「可支配所得」、「機車有無」及「涉入度」,意指當可支配所得愈高、有騎幾車的習慣或產品涉入度愈高者,將花愈久的交通時間。第二,影響消費者至美髮店頻率的變數為「可支配所得」及「美髮店種類」,意指可支配所得愈高者至美髮店頻率愈低,而高級式美髮店消費者比連鎖式美髮店消費者消費頻次更高。第三,影響消費者更換髮型頻率的變數為「年齡」,即年齡愈高,更換髮型頻率愈高。第四,影響消費者美髮花費佔每月可支配所得比例的變數為「年齡」及「涉入度」,意指年齡愈小、產品涉入度愈高者,花費支出佔比將愈高。此外,對於「外地消費」有幾點特別發現,第一,在性別上,離東區愈遠的都市消費族群中,男性消費比例愈高;第二,在年齡上,離東區愈遠的都市,年輕族群比例愈大,但忠誠度卻會因離消費地點愈遠而愈低。第三,住在遠距區的消費者,當決定要去外地消費時,七成以上會以高級式美髮店為主。
最後,從研究實證中,勾勒出台北市東區美髮店的腹地範圍,並從研究結論中對東區高級式及連鎖式美髮店提出行銷策略方案上的建議。 / Every company considers the potential of marketpla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know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psychographic and Geographic factors on consumer’s transportation and consumption to Beauty Sal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e gender, age, education, motorcycle and car. Psych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e product involvement, loyalty, reasonable price sensation, time pressure, and money pressure. Geographic variables include high level, chain and beauty salon store number near consumer’s house and the satisfaction for the beauty sal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llustrated three points. First, people who are of higher income group, or have motorcycle, or have higher product involvement will spend more transportation time. Second, people visit to beauty salon more often if they have higher income or visit elite level beauty salon. Third, older people change their hair style quickly than younger people. Fourth, people with younger or have higher involvement will spend less percentage of income on beauty salon.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special findings for out shopping consumer behaviors. First, the percentage of male population is higher where their houses are far from eastern area. Second, the percentage of young people is higher if their houses are far from eastern area. Finally, people with far from eastern area, seventy percent people decide high level beauty salon rather than chain beauty sal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marketplace and whom they could target.
|
105 |
論戰國時期的推卸責任-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及分析 / Buckpassing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a view and analysis from Offensive Realism黃柏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文最主要討論的核心在於研究國際體系中,國家在何種情形下會偏向抗衡,何種情形下又會偏向於推卸責任?由此本文從攻勢現實主義出發,列出主要三大要素:極性、相對地理位置、有無潛在霸權,針對戰國時期各主要大國的互動行為觀察。本文利用個案分析法,透過控制類比與個案內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總共整理戰國時期的兩百次戰爭紀錄,並且區分為四個主要時期:BC419-360、BC359-318、BC317-260、BC 259-221。藉由衡量潛在霸權國,並且分析各時期的聯盟、戰爭參與國家,證明:一)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如理論所預期,傾向於選擇推卸責任;二)戰國時期的主要大國在多極體系下,其戰略選擇會受潛在霸權國、相對地理位置的影響,在有潛在霸權國、地理位置接近時,大國會選擇抗衡,其餘則傾向於推卸責任。本文同時發現,潛在霸權國的存在不影響戰爭發生的頻率。
關鍵詞:攻勢現實主義、推卸責任、戰國、相對地理位置、聯盟
|
106 |
基於社群聯盟並有地理輔助之耐延遲網路的路由協定 / A novel DTN routing by social ally with geographic enhancement羅文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這類的網路架構下,無線節點之
間的通訊連線是採非連續性建立的。DTN 路由協定中, 決定中繼節點
方式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依地理位置考量的路由協定(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al)和依社交模式考量的路由協定(Social-based Routing Portocal)。
由於人與人間的互動是透過社交關係, 但是真實的資訊傳遞又須 仰賴當時的地理位置。因此我們提出的演算法將網路拓墣分成社交層與地理層, 在社交層中利用Social Ally Selection Algorithm 挑選出合適的社交盟友(Social Ally)。在地理層中利用Geographic Messenger Forwarding Algorithm 挑選合適的節點將訊息傳送給朝向目的地或是社交中繼站的節點。根據實驗模擬結果, 我們的路由協定能有較佳的傳遞成功率, 並降低了延遲時間。 / Delay Tolerant networks (DTN) may lack continuous network connectivity. Most of these DTN routing protocol, which attempt to make better routing decision, could be divided in two categories: Geographic routing protocols and Social-based routing protocol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through social behaviors and message transmissions rely on geographic position information, we proposed a routing protocol which network topology is divided into two sub layers: social layer and geographic layer. In social layer, we propose a Social Ally Selection Algorithm to decide social allies that are controlled to improve delivery performance. In geographic layer, we propose a Geographic Messenger Forwarding Algorithm to transmit message to the nodes moving toward to social ally or dest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 could show that our routing protocol have higher delivery ratio and lower delay latency compare to other protocols.
|
107 |
地理資訊系統在不動產查詢與分析上之應用王琬宜, Wang, Wa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整合不動產相關之資訊及相關之空間資料,以使用者的觀點,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建立一套結合不動產本身條件及其空間關係的不動產查詢分析系統。
本研究所開發之不動產查詢分析系統,在地理資料庫之建置上採用ARC/INFO軟體,納入了購屋考量之基本屬性因素及空間環境屬性因素,以兼顧不動產之「點」及「面」的資訊。系統的開發則採用Visual Basic(VB) 6.0中文企業版。
本系統在開發上未使用任何商業地理資訊系統軟體,而是以Visual Basic撰寫程式方式開發完成,除了具有開發使用之載台成本低廉,工具取得容易等優點外,其最大的效益在於系統的可攜性及可推廣性。本系統最大之功能特色在於使用者可自行選擇所需的個案條件,以及依據其對各因素之重視程度自行決定各因素之權重。
|
108 |
Important Factors for Designing Digital Maps from a Marketing Perspective木原直子, Naoko Kihar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革命對我們的生活型態有很大的影響。網際網路是影響我們生活型態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改變了人們做生意,蒐集資訊,以及溝通的方法。
在數位革命中,數位地圖解決了許多傳統地圖所無法克服的問題。以往數位地圖通常只被研究者所使用,現在使用的族群更為廣泛,而影響生活中對「地點」的感知。以往,有關數位地圖的研究往往限於技術層面,對於其市場行銷方面的研究卻付之闕如。故作者有興趣研究最有效提供數位地圖之方式。
作者假設數位地圖的市場在通訊,交通等建設相似而且發展良好的相似的大都市之間,其成功特點有其相似之處。這篇論文回顧了日本與台灣電信建設的詳細背景,並且透過由面談及問卷調查之方式,著重個人與都會地區,對台灣之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
這篇論文同時使用了定性與定量之方法。首先,混合封閉式與開放式問題被用在經挑選的面談對象身上,以求得他們深入的想法。然後,使用問卷調查以取得考慮性別、年齡,以及身分狀態的包含八種不同族群的量化資料。由於過去文獻並無有關數位地圖之差異變數,所以作者使用「卡方分析」(Chi-Analysis),以求得影響數位地圖使用者的消費行為之關鍵變數。從過去的研究與觀察中,下列的變數被這篇研究使用選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性質、收入、家庭週期,以及八個假說群組。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居民對所有四種數位地圖皆有強烈需求。受訪者中僅1.8%(109位之中2位)對數位地圖不感興趣而尋找服務。所有的受訪者(109位)對其他兩種服務有興趣。使用較大面積之LCD顯示螢幕與無線網際網路地圖之需求也很強。最重要的三個變數,分別是八個假說群組、年齡,與工作性質。此研究也以台北為例,指出了都會地區的整體需求。
進一步之研究包括其他大城市之關聯性研究和城市與鄉村之比較研究。 /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nfluences our lifestyle and way of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 various fields. The Internet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how it changes our lifestyle, the way people do business, the way people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the way people communicate. Map, concept of loc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 areas, where people would more likely change the way of accomplishing some tasks. Digital maps would solve the major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maps. Now, some web sites provide digital map services using GIS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digital map service is gradually spreading to ordinary people.
Since the concept of digital mapping itself is not widely known, there are some related studies from the technology aspect of digital maps, but not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e author was motivated to find out successful factors, which are helpful for all related vendo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to design and provide digital map products/services in the most effective manner.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the successful factors of digital map are similar between big cities where not only life styles but also the infrastructure of telecommunication and traffic are almost the same. This thesis reviews in detail the situation in Japan as well as Taiwan, followed by an in-depth study of Taiwan through person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study focuses mainly on private us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In this thesi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employed. First, the author asked key persons to have a mixed style interview (using both closed and opened questions) so that this paper can includes the key person’s ideas and feeling in depth. Then,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obtain quantitative data for eight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his eight hypothesized clusters were form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sex, age, and status. There was no such a relevant study to specify the most differentiating variable for the digital map in the past at the tim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erefore, this paper used Chi-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key variables, which influence consumer and user behavior toward digital map. From this study and observation, the following variables are selected for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 sex; age; education level; type of job; income level; family cycle, and eight hypothesized clusters.
From the result, Taiwanese indicted a strong desire for all four types of digital map services specified in this paper. Only 2 out of 109 (1.8%)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services of map and searching a specific genre of service. Everybody wants to use other two services. The connecting method to use larger LCD (20%) was also wanted. Interests on wireless Internet map services were also strong. The top three variables, which indicated significance to many questions, were 8 hypothesized group, age, and job type. Overall needs of digital map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Taiwan (Taipei) were recognized by this study.
Correlational studies among other metropolitan areas and the one between city and rural areas are left for further studies.
|
109 |
台北市居住環境品質之評估-地理資訊系統(GIS)之應用王淑妮, Wang, Shu 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居民為都市生活之主體,因此,居住環境品質之衡量除必需以居民之主觀感受為出發點外,居住環境之客觀綜合評估亦是必需納入考量方是一完整之架構。過去相關研究之實證分析受限於技術之層面多未能將空間資訊納入整合考量,例如公共設施可及性,因此,評估結果實不甚完整,而地理資訊系統結合空間與屬性資料之綜合性分析,正是解決此類問題之強有力工具。
因此,本研究從居住者之角度出發,以主計處「台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報告」中對住宅狀況之抽樣調查為主,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對鄰里環境之評估,涵蓋主客觀因素建立居住環境品質指標,進行台北市居住實質環境之評估工作,期使評估結果能作為政府住宅政策之擬訂及住宅資源分配之參考;並以評估結果與房價及居民居住滿意度做交叉分析,以作為改善或提昇居住環境品質之方向。
居住環境品質評估之結果,各樣本里之品質分數差距不大。整體而言,以松山區及中山區樣本里居住環境品質較佳,而以南港區樣本里居住環境品質較差。
居住環境品質、房價與居民居住滿意度之交叉分析結果:在高房價地區,居住環境品質與居民居住滿意度兩者間有較高之一致性;在低房價地區,居住環境品質與居民居住滿意度兩者間之關係則較不明顯。
|
110 |
以交換及容積移轉解決河川地徵收問題之研究--以新店市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之間河段為例游適銘, You, S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河川整治與築堤防使人民免於洪氾的災害,又可對邊際河川土地加以開發利用,效益誠屬可觀;惟上述皆需徵收河川地,而目前徵收經費業以累積千億,徵收財源既不足,只有研擬替代方案解決。又針對河川整治產生浮覆新生地的特性及民國五十八年公私地交換禁令的解除,河川地交換即為本文研究的方向之一。另外,關於私有浮覆地受益部分該如河回饋?本研究應用容積移轉觀念,研擬一公平回饋模式來落實防洪受益費的課徵,以充裕水利基金、籌措徵收經費,最後並以財務分析來評估地主配合意願。
本論文共有六章,二十一節,重點摘要如下:
第一章 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假設與限制、方法與流程。
第二章 說明河川地徵收立法意旨及補償標準原則,並介紹「水地重劃」辦法以為本文研擬方案之對照,再引用專家意見以為研擬方案之參考。統合了以上方向之後,方藉由第三章理論基礎及文獻回顧來強化第四章研擬方案之完整性。
第三章 介紹地租理論、徵收理論、財產權觀念、發展權移轉觀念及相關文獻並就本研究擷取意念加以串聯。
第四章 說明土地交換方案及購買發展權方案,並對購買發展權方案所擬所需繳納發展權利金數額多寡作業流程進行論述;並對目前河川地徵收相關權利清理論法略作介紹。
第五章 以新店溪秀朗橋至碧潭橋間河段為例,調查河川地地籍資料,首先進行河川整治前後徵收負擔情況比較;次估算河川浮覆新生地所產生交換價值,以明瞭換地效益;再假設浮覆地分區以就第四章購買發展權模式預估水利基金可獲得之總發展權利金;最後並以法令、財務、財稅觀點進行研擬方案之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說明研究總結、研究貢獻與政策意涵、研究建議與後續研究。
|
Page generated in 0.04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