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3
  • 60
  • 13
  • 10
  • 2
  • 2
  • 1
  • Tagged with
  • 88
  • 88
  • 35
  • 23
  • 20
  • 20
  • 19
  • 18
  • 16
  • 15
  • 15
  • 14
  • 13
  • 13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工資扭曲下,關稅自由化果之研究

劉正松, LIU, ZHENG-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Harris and Todaro 發展出一種要素扭曲的移動,設有鄉村及城市兩部門,城 市部門沒有最低工資。鄉村部門真實工資等於城市真實工資乘以就業率。因此城市部 門有失業存在。 而後Corden and Findlay 把上述H-T模型修正,成為一小國,資本於部門間完全移動 的長期模型。近年來開發中國家的關稅保護政策逐漸成為主張自由貿易者的攻訐口實 ,各國不得不逐漸降低其關稅稅率。 值此關稅自由化之際,本文研究目的,便是以Corden and Findlay 修正之類似模型 ,探討工資扭曲下,有失業存在時,關稅自由化的效果。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相關理論的評介;第三章:供給面模型的分 析;第四章:需求面模型的分析;第五章:結論。
32

中國大陸失地農民問題研究 / A Study of the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Land-Requisitioned Peasants in Mainland China

何治民, Ho, Chih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問題在中國始終是一個大問題,1949年國民黨失去大陸政權,最主要原因就是未能處理好農民與土地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迅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國掀起土地開發的熱潮,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被大量徵收,失地農民成為新興弱勢群體,面臨著嚴重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大旗之下,各地政府以「開發區」的名義,占去大量耕地,造成了至少4000萬「種地無田,就業無崗,低保無分」的失地農民。本文認為目前中國大陸失地農民問題集中表現在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標準太低、土地「農轉非」速度太快、土地徵占浮濫而且範圍太廣。此外,目前的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失地農民缺乏專業技能導致失業問題嚴重。本文經由分析造成失地農民的原因與現況,比較海峽兩岸農地改革的模式,提出實施合理徵地補償、制定法律規範、擴大社會保障、嚴格土地管制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問題。因為中國大陸因徵地問題引發的群眾抗爭事件與日俱增,如果不能妥善處理相關問題,勢必影響中國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發展。 / Land problems concern China all the time. The major reason resulting in KMT’s losing of regime in 1949 consisted for the most part in its being unable to deal with the thor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asants and their land properly. Paralleling the rapid growth in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the 1990s was the surge of land exploitation. As a result, a large part of collective-owned land has been requisitioned. As the newly emerging minorities,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were confronted with the dilemma of survival and that of development.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land is what the peasants are concerned abou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some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name of exploitation region, took possession of a large part of land, bringing about the truth that at least 40 million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had become landless, jobless and what was more, penniless. What is explicated in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presents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in Mainland China lie primarily in the prerequisites that the standards for the reparation made to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are unsatisfying, the time for the land use changed from agriculture to non-agriculture is press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land requisitioned is extensive and overabundant. What is worse, the deficiencies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the peasants’ lack of special skills add up to the high percentage of unemployment. The research is so conducted as to bring up,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and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rouble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comparison on the land reform model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ome reasonable ways to make up for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to set up standards for legislation, to reinforce intensified protection in society and to carry out precise control over land, 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completel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treet protests arising from the land requisitioned peasants in Mainland China. To tell it like it is, the problems should be attended with care and in detail so that the stability in society an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can thus be maintained.
33

城市智慧資本指標分析及比較-以臺灣之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及臺南市為例

許嘉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的 本研究主要著眼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及全球化的發展,衝擊者城市的發展及治理,而競爭的層級也由企業趨向國家及城市屬於整體環境面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理論基礎主要是以智慧資本為主,來延伸探討城市的智慧資本的衡量指標,並以臺灣城市為例來分析及比較臺灣城市之城市智慧資本的現況。 研究方法 先以文獻探討找出城市智慧資本的指標及城市競爭力指標,依智慧資本之各項資本構面,取出這兩者指標中共同性較高者,並由專家法確認每項資本構面的指標。此外,研究標的城市以直轄市及縣轄市為主,再以人口多寡取出前四大城市,分別為:臺北市、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 發現 以城市智慧資本來看,本研究蒐集的指標資料及研究標的城市,來做各項城市智慧資本構面的相關性分析,其中以城市市場資本、城市的財務資本及城市更新資本的相關度最高。 研究限制 本研究在制定城市智慧資本指標時會因為政府統計資料的缺漏而捨去文獻中證明的重要指標,或因為某些指標政府統計沒有調查,或者該指標以城市的角度來看沒有意義,以致於在有些資本構面可能無法涵蓋該構面的意涵。 實證顯示 在這四個城市中,以臺北市的智慧資本最高也是最平均,其次是高雄市、臺中市、臺南市。 研究價值 本研究是較早使用城市智慧資本的角度來分析比較臺灣四個城市的智慧資本,並依城市智慧資本指標來加以描述城市的競爭力。
34

「照慾症」:城市漫遊中的數位攝影實作 / Shutterbug : a syndrome of being a "flaneur" with digital camera

洪瑞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源於數位攝影的「遍在」,欲處理的是有關「照慾」的問題。數位相機促成了生活方式化的攝影實踐,而數位攝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恰好是帶著數位相機上路的城市漫遊者們所可以指涉的。 本研究將數位相機視為一種「文化物」,將日常生活的數位攝影行動視為一種具有文化脈絡的「事件」(event)。根據本研究的概念脈絡,「日常生活」是一種「例行」與「變異」間的動態變化過程,而本研究所關注的是日常生活變異的潛能。 漫遊與攝影為日常生活的變異提供了可能性的條件,城市漫遊者的數位攝影實作涉及了這兩種變異的潛能。從這類實作中我們探索的是真實的「日常生活」與攝影再現的「日常生活」之間的裂隙如何產生,目的是為了看出日常攝影的「意欲」。 本研究針對六件城市漫遊者的日常攝影案例進行文本分析,從分析中得見,城市漫遊攝影者運用各種「戰術」來面對例行化秩序主宰的日常生活,這些戰術是「城市生理學」、「城市修辭學」與「城市對話」。「城市生理學」進行的是一種城市生活「寫實」,這類戰術採集城市日常生活的細節,企圖拼構城市日常生活的「全景」並加以展示。「城市修辭學」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陳述方法,企圖透過攝影賦予城市日常生活特定的氛圍或意義。「城市對話」則經由與城市日常空間的相互對話,讓漫遊攝影者的主體得以現身。 本研究發現:對日常生活的攝影再現行動已然變成了日常生活本身,此為現代城市日常生活的「照慾症」。「照慾症」具有雙極性的特質:內在感覺包含:1、「照慾」的排解與強化;2、感官經驗的拓展與框限;3、漫遊性的獲得與失去;4、抒解壓力與創造焦慮。外在表現上:1、兼有秩序的混亂(慾望所致)及經營的軌跡(戰術所致);2、使城市熟悉化又陌生化;3、追求主體又趨於整一。 本研究欲稱:「照慾症」是一種日常生活意義的填補與賦予行動。這種行動是微觀政治的,它可能出於主體的自覺,也可能出於不自覺,它或許具有某種進步性,但卻不一定是革命的。
35

地方政府市政刊物風格與城市形象的呈現:臺北、臺中、臺南、高雄之比較 / The appearance of city magazines and city image, by comparing Taipei, Taichung, Tainan, and Kaohsiung.

朱瑞鈴, Chu, J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針對2011年至2015年四大直轄市—臺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所發行的市政刊物的雜誌風格包含封面標題、圖片及色彩,以及封面故事的系列文章進行分析後,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不同城市在雜誌風格的呈現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僅在標題訴求及封面整體明度表現有明顯差異。 二、不同年代所呈現的雜誌風格具有統一性,僅封面整體色彩溫度隨著時間不同而略有變化。 三、改版對於雜誌風格影響不大,僅封面整體彩度及封面整體色彩溫度有大幅度的改變。 四、不同城市所呈現出的城市形象相近。 / In this study,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ity magazines: “Taipei Pictorial”, “Good Living @Taichung”, ”Live Leisurely in Tainan” and “KH Style” published by Taipei City, Taichung City, Tainan City and Kaohsiung City during 2011 to 2015. Studying this case by analysis their cover stories, headline, photo and color express, and the cover stor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ncluded as follows: 1. High similarities showed on the style of magazines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differences showed on the headline approach and cover appearance. 2. The style of magazines is in a similar way, only the cover appearance differs by years. 3. Some magazine had new edition during this study period; however, there is no influence showed on the style of the magazine, only on the appearance of cover photo. 4. Many similarities are found in individual magazines of cities.
36

深圳特區城市化研究 / 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of Shencheng Special Economic zones

王世杰, Wang, Shi J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化是每一個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課題, 近代中國走的尤其辛苦 1978年 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一次會議,因為會中所提的「改革開放 」政策為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一改以前以「階級鬥 爭」為綱的社會發展脈絡, 改採以經濟發展為主的路線, 強調「發展生產 力」, 此舉不但挽救了因為文化大革命而面臨崩潰邊緣的大陸經濟, 而且 也使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有另一次發展的機會.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 政策下的產物, 因為中共在此施行迥異於中國大陸內地的優惠政策, 不但 使深圳經濟特區由沿海小漁村一變而成為現代化城市, 也為中共所提出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找到了理論著力點, 深圳特區的蓬勃發展的的確 確有傲人之處, 但其間也隱含若干社會發展上的危機. 深圳特區內三次產 業欣欣向榮的發展,為深圳特區特區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源源發展的原動 力, 也促使了深圳特區城市化的發展, 眾所周知, 深圳特區能有今天的局 面主要得歸功於外資的流人, 尤其是以港澳台的資金為主, 受到港澳台的 影響當然也最深, 深圳特區居民的生活獲得實質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 但 由於物質水平的提高, 和港澳台消費文化的流人, 深圳特區的社會發展卻 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色彩, 譬如購買股票, 人民競相投人金錢遊戲等,人民 的價值觀念因為生活上的改善而有顯著的改變, 深圳特區的居民不再只是 安於現狀的一群, 對共產主義的神話唯唯諾諾, 而是轉而想爭取生活上的 主控權, 再者, 異於共產主義思潮不斷流人, 更加速深圳特區的人心思 變, 由深圳特區的文化內容己有強烈的消費傾向看來 , 深圳特區不再只 是「經濟的特區」, 也將成為「社會的特區」.「社會」在中國歷史□, 始終缺乏發展的空間, 深圳特區由於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 而有城市化和 工業化的出現, 也出現了所謂的「新興階級」, 由於深圳特區社會結構的 丕變, 特區內的新興階級將成為日後特區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特區內的 社會層面是否會因此而被激化出來, 將攸關日後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成 功的達成現代化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 政治系統必需創新政策 , 二, 政 治系統必需將現代化所產生的新社會意識和社會力量納人體系中. 深圳特 區所帶來的啟示, 不單是經濟體系的完善要求而已, 更重要的是中共政治 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深圳經濟特區, 甚至大陸其它地區 的正常發展.
37

全球城市的地方管理:以上海浦東發展為例,1992~2009年

葉青慈, Yeh, Ching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重點在中國全球城市建設的地方管理模式。上海不同於其他全球城市,深受黨國體制影響,發展出不同的管理模式。除了國家戰略支持之外,城市內部的政治運作與分工,亦有特殊之處。本論文焦點在於納入「區」級政府的分析單位,透過上海、浦東政府的雙向互動,分析地方兩級政府的權變關係,以期完善理解城市發展路徑。 在上海強調服務經濟、試點創新、提升城市競爭力的目標之下,說明浦東區政府的體制、權力配置、空間與功能的佈局、與上海之間的利益分配與政策互動,以及有限的自主性。更重要的是探討浦東的策略選擇,如何謹慎處理與上海的關係,以及保持與中央的距離。最後,以上海發展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為例,探究中央、上海市政府介入的重要性,亦說明浦東區政府發揮的影響力。
38

臺北市政府舉辦聽障奧運之研究:政策行銷的觀點 / A study on the 21st summer deaflympics Taipei 2009: Perspective on policy marketing

陳靜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潮流的趨勢下,國際體育交流日漸頻繁,臺北市以城市之名突破國家外交困境,於2003年2月順利取得2009年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期能藉由賽會的舉辦以展現城市特色,進而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本研究企圖從「行銷」觀點探討「2009臺北聽障奧運」,以期從行銷理論與概念建構政策行銷的基本架構、從政策行銷架構分析2009臺北聽障奧運之特色,以及從政策行銷架構檢視其限制,並據以提供相關建議。該個案的分析從文獻中研擬「政策行銷」、「策略行銷」、「行銷策略」、「城市行銷」等為基本架構加以研究,透過質性研究途徑的深度訪談法與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   經由本次的研究,本論文提出研究發現如下: 一、解讀政策行銷模式中的意涵,在政策行銷的基本立場上,公共政策執行,即便同樣是政策的利害關係人,往往立場也會不盡相同。政策行銷的目的無非在歧異點上求取一平衡與共識,因此,政策的願景成為共識的基礎。而對應策略行銷的觀點而言,策略行銷乃是轉化政策願景成為規劃行銷策略的橋樑。至於行銷策略則必須時時能反映策略行銷與政策願景,並盡量將其具體化、可操作化。最後,個案中城市行銷觀點,基於國際社會中的知名度,奧運的城市光環遠大於臺北市,因此城市行銷的意義方得以彰顯,也就是臺北市因舉辦聽障奧運而提昇國際能見度。 二、在個案分析中,從政策行銷觀點而言,有待更進一步將目標市場擴大,亦即可將政策願景的訴求提高;從策略行銷觀點論之,在市場區隔上,不應只侷限於聽障者,而是應該擴及到社會上的其他族群;從行銷策略觀點而言,由於賽事屬於非實體性產品,運動賽會要能引起消費市場的興趣,應首重產品品質,也就是比賽本身的精彩度。就城市行銷觀點而言,則因聽障奧運的知名度目前遠勝於臺北市,因而臺北市政府藉由舉辦聽障奧運的機會,來進行城市行銷,使得臺北市的城市意象能為世界各國所知。 三、臺北聽奧政策行銷之特色,「聽障友善之都」是一種宣言、一種意象,陳述著對聽障人士的友善政策規劃,進而凸顯臺北市的國際形象、市民認同。但行銷對象絕非僅止於聽障人士,畢竟從本研究中政策行銷的觀點而言,利害關係人的涉及的不同價值相當廣泛,市民、國際人士、聽障人士等,均應納入政策規劃與執行的考量。整體而言,策略行銷與城市行銷層面能掌握聾人特性、運用事件行銷均是本活動成功的因素之一。 四、臺北聽奧策略行銷之限制,則有未突顯正確的目標市場;聾人文化推廣不足,肇因於利害關係人界定模糊;欠缺量化行銷目標等因素。   基於以上發現,本論文從學理與實務提出建議如下:   一、理論上:政策行銷的具體化思維在於如何與城市行銷相得益彰。 二、實務上:臺北聽奧策略行銷相關建議則為:目標市場可加入學生,過程應有聾人的參與;加入量化行銷目標以具體化成效;資源應盡早整合,以及運動賽會遺產的運用。
39

台北市街區中的創意群聚研究 ─以中山雙連街區與師大路街區為例 / Research of the creative clusters in districts of Taipei

古佳玉, Ku, Chia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觀察台北兩所發展較成熟的街區:中山雙連街區與師大路街區。希望透過了解街區吸引創意階級的地理因素條件,和深入探訪聚集在街區中的創意階級,紀錄其生活與工作型態的轉變,解析街區中吸引創意階級的因素和群聚的效果。並且觀察中介團體(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在介入街區經營的活動後,創意階級之間的弱連結人際交流的變化與影響,並且為未來街區的經營找到適當的模式和作法。 亞里斯多德曾說過,「人們是因為不得已來到城市,但是是因為喜歡它才留下來。」創意街區是台北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生態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它可以發揮產業群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讓創意產業的鑲嵌在地理環境中,形成無法取代的產業特色,並拉近與民眾和生活的距離。創意群聚的經營重要的是掌握地理要素,由區域自發形成的共識與力量,著手調整城市文化與經濟策略及實質運作,始能創造一個地方新的生活與經濟型態與新的競爭力。
40

中國大陸城市銀行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分析-兼論地方首長任期之角色 / Determinants of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or's Tenure

蔡宛晏, Tsai, Wan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中國大陸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開放金融服務業以來,外資銀行無不爭先進入這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體搶食大餅,但外資銀行盈利表現仍較本土陸銀遜色,究其原因主要乃是外資銀行通路不若陸銀普遍。台灣自2010年與中國大陸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來,至2013年6月底止台資銀行已有10家在陸設分行,為加速台資在陸布局,解決據點不足之問題,以參股之形態將可快速獲得陸銀已普設據點及深耕原有客戶之好處。 在承作業務限制、營運風險以及持股比例等因素考量下,本文以城市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試圖探究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績效之影響因素,以作為台資銀行參股陸資銀行之參考。本研究蒐集2006年至2011年中國大陸地區城市商業銀行相關財務資料,共計398個樣本,先以資料包絡分析法求得各城市商業銀行效率,再以Tobit模型進一步分析影響其效率之因素為何。實證發現,地方首長任期年數、資產規模、權益資產比及地方生產總值皆對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有顯著正向的影響。而壞帳率則對城市商業銀行之經營績效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另外我們亦加入了城市商業銀行所在地區及時間二個虛擬變數,發現位處沿海地區亦較內陸地區經營績效為高,而在2006年至2011年之觀察期中,城市商業銀行經營效率有相較於前一年,越來越低之趨勢。 / Since China has jo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has opened financial market from 2001, foreign banks strive to enter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ic system.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foreign banks is not as well as China’s banks because service network of foreign banks in China is not widespread. Investing China’s local banks directly become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to get service network rapidly and serve local customers deeply. This research seeks determinants of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to be an useful reference of investing China’s banks for Taiwan. The research collects relative financial data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6 to 2011, including 398 samples. In addition, it uses DEA to get efficiency of every city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n analyzes what the determinants are through Tobit model. Evidence shows that governor’s tenure, scale of asset, equity-asset ratio, and GDP all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however, bad debt ratio has obviousl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Moreover, we find that the offshore banks are normally inefficient than inbound banks. In addition, during 2006 to 2011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city commercial banks show a descending trend.

Page generated in 0.03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