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從創新擴散觀點探討行動行銷─台灣綜合廣告代理商多重個案 / Research on Mobile Marke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Multiple cases of Taiwan Advertising Agencies鄭茹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動行銷將為行銷的未來(Rick, 2005),透過無線科技的應用,消費者可以以隨時隨地接收到廣告主所發送的行銷活動訊息,並產生即時的互動,研究也顯示此科技應用的有效性,雖這群使用者目前正在增加,但仍為少數,在台灣更是如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從創新擴散觀點探討台灣行動行銷為何擴散如此緩慢,此解釋性個案研究將對同件事件提出對立的解釋,並指出如何應用此解釋到其他的創新擴散過程中;以組織層級為主,針對行銷部門,本研究將以多重及嵌入式個案研究,藉由主要影響科技採用與擴散的四因素,包括高階主管的支持、採用單位的專業程度、外界資訊的來源與外部環境所致的壓力,加上與該組織內部與外部環境(包括組織給予的資源與預算、科技廠商給予的專業知識支援、科技廠商對科技環境的教育與訓練,及組織的外部環境對組織策略的影響)來瞭解行動行銷在台灣綜合廣告代理產業的型態。 / Mobile marketing would be the future of marketing. (Rick, 2005). Consumers can receive messages of marketing campaigns from advertisers anywhere and anytime, and make interactions instantly. Studies als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new marketing mix tool. The adopters have continually emerged, though there are still few, Taiwan, in particular.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ain why mobile marketing in Taiwan diffuse slow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 research is an explanatory case study, which would pos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for the same set of events and to indicate how such explanations may apply to other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cesses. Conducted at entire organization level, marketing department in particular, an embedded, multiple case study would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pattern of mobile marketing diffusion in Taiwan advertising agencies by utilizing four important facilitating factors(including Top management support, Professionalism of adopting unit, External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External pressure), and a diffusion circuit(including Resources and budget, Expertise from the professional uni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the host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impact to the host organization).
|
32 |
工作餘命的變遷──兼論教育擴張與退休制度的效應 /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ing Life- Concurrently Discussing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Expansion and Retirement System張巧旻, Chang, Chiao 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作在現代社會中為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此,參與勞動市場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經驗,但勞動參與的行為在今日卻顯得益加複雜。一方面,各種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人們的勞動參與行為,一個人可能經歷多次的「進入」與「退出」勞動市場,在「勞動力」與「非勞動力」之間轉移;另一方面,臺灣在歷經數十年來快速且劇烈的社會變遷後,不同出生世代的人們,也都各自擁有相異的勞動參與經驗,而終其一生投入勞動市場的歲月,可能也會呈現相當不同的樣貌。其中,勞動者的勞動參與歷程,深受教育制度與退休制度之影響,因此當我們在檢視臺灣歷年來勞動者的勞動參與歷程變遷時,也必須了解教育制度與退休制度是如何影響其中的改變。
本研究企圖以鉅視模擬(macrosimulation)之途徑,在生命表方法的基礎上建立「工作生命表」(working life table),並以此探究臺灣歷年來工作餘命的變遷。工作生命表在方法論上係屬「多重遞增遞減生命表」(multiple increment-decrement life table),除了死亡的情形,所有成員皆可以在不同狀態間自由進出而改變其身份。在多重遞增遞減生命表中,由於事件轉移率的數據獲得不易,因此以古典之Sullivan盛行率法最廣泛被使用;但由於盛行率法所建構之生命表,可能不足以呈現現實中複雜且變化劇烈的勞動參與歷程實際樣貌,故本研究將使用1979年到2009年之人力資源調查資料,嘗試以間接估計事件轉移率之方法,以瞭解三十年間臺灣在勞動參與歷程的動態變遷過程,期望能找出在既有資料的限制之下,最能夠確實反應勞動者實際勞動參與歷程之變化情形的一套方式。最終,透過工作生命表的建立,並加入教育擴張與退休制度的效應分析,期能對歷年臺灣勞動者工作餘命的變遷,有更深入的了解。
|
33 |
自殺的經濟分析 / Economic studies on suicide黃勢璋, Huang, Shi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殺議題已成為各國政府非常重視且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觀察日本近20年的自殺率的變化,發現兩種在文獻上未曾被討論的特殊現象。第一,日本自殺率在1998年出現幅度高達34.21%的大幅跳躍增加,本文將此跳躍現象稱為自殺的位移性 (displacement)。第二,自殺率在1998年出現大幅跳躍上升之後,縱使後來經濟情勢好轉,自殺率卻未曾再明顯回跌至1997年以前的較低自殺率,本文將此現象稱為自殺的持續性 (persistence)。不論是位移或持續性效果,目前的經濟相關理論的文獻,在社會經濟變數沒有相對應巨幅變化的情況下,並無法針對上述自殺率的特殊現象提出適當解釋。本文第三章將針對自殺的位移與持續性做深入討論。
另外,儘管世界各國的自殺率高低及趨勢存在差異,但從不同性別的自殺率角度切入,卻存在相當一致的現象,就是男性自殺率都明顯高於女性自殺率。既有的經濟相關理論文獻,就自殺率在性別差異的情況,並無相關理論模型解釋此一現象。本文第四章將針對男女性別在自殺率的差異現象做詳細分析。
第三章根據OECD與臺灣共34個國家的自殺率資料,首先根據實證檢定方法證實位移與持續性等特殊現象,並非僅存在於日本而已,有9個國家的自殺率具有位移與持續性現象。在理論模型分析方面,本文提出自殺的社會風俗模型,用來說明自殺率的位移與持續性現象。模型結果發現,自殺率在理論上可能存在多重均衡解。在社會自殺率很低的情形下,以自殺作為解決問題所必須承受的社會壓力與心理成本越大,此時的個人自殺機率與社會自殺率將維持在一個相對“好”的低自殺率均衡水準。相反地,若一般社會、經濟情況發生惡化,許多人透過自殺尋求解脫,使得社會自殺率出現明顯增加,此時以自殺解決問題逐漸成為一種被默許的社會氛圍時,欲尋求自殺必須承受的社會壓力與心理成本會大大降低。自殺率甚至會出現以跳躍上升的方式,迅速移往一個相對“壞”的高自殺率均衡水準。此時,如果社會經濟變數沒有出現巨幅改善,均衡自殺率將無法回到原先相對“好”的低水準而持續維持在相對“壞”的高水準,如同日本自殺率在1989至2009年間所呈現的位移及持續性現象。
第四章則透過經濟理論模型提出,預期壽命、天生基因以及風險趨避程度,是導致各國自殺率具有性別差異的主要因素。因為,預期壽命越高所帶來個人的預期終生效用現值越大,自殺行為或自殺率越低;使得各國女性預期壽命皆大於男性的情況下,得到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之結果。心理醫學、生物學發現的性別天生基因不同,導致自殺率產生明顯差異的說法,也透過經濟理論模型進一步呈現。而工作選擇的風險趨避程度越低所伴隨工作所得變異性越大,導致個人落入貧窮的機會大增,自殺行為或自殺率提高;使得文獻發現女性風險趨避程度高於男性的結論,得到現實生活中男性自殺率高於女性的結果。在實證分析方面,根據從OECD成員國與臺灣共34個選樣國家資料,透過結合橫斷面與時間序列的統計資料,檢驗預期壽命與自殺率之間的關係是否與理論模型的結果相一致。結果發現,不論在哪一種Panel Data模型下,預期壽命與自殺率之間確實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表示整體國家的預期壽命增加將使得社會自殺率降低。
|
34 |
腦島的功能性連結之年紀差異:基於小世界網路下的探討 / Age-related differences o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insular cortex: An approach based upon small-world theory林俊鴻, Lin, Jun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功能性磁振造影技術發展迅速,使得大腦神經活動關聯性在腦神經科學中逐漸發展成熟。同時,網路理論的發展在近代也引起關注,在生物物理中,小世界網路(Small-World Network)被廣泛運用在大腦神經網路,其群聚性高、特徵路徑短之性質與大腦各個腦區間反應及高效率傳遞資訊的特性相似。有鑑於此,本論文藉由小世界網路的特性探討大腦的老化現象。
本研究以靜息態功能性磁振造影(Resting-state fMRI)量測年輕人及老年人大腦資料,並以右側腦島(Ins.R)作為核心,建構以腦島為核心的正及負相關網路。隨後,我們觀察在小世界特性明顯下的全域網路參數(Global Network Parameters)及區域網路參數(Regional Network Parameters)之老化現象。最後,我們利用多重攻擊策略模擬網路多點受損之情況,以了解網路之脆弱性。
我們研究結果指出,以腦島建立之負相關網路的常規化特徵路徑(Normalized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會隨年紀而減短。並在區域網路參數所選出之重要網路樞紐中發現以腦島所建構之相關網路與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及中樞自主神經系統(Central Autonomic System)具有相關,且正相關網路中左側前扣帶和旁扣帶腦回(ACIN.L)及左側緣上回(SMG.L)隨著老化有顯著差異。期望可幫助醫學上了解中樞自主系統與認知功能在老化下之狀況。
|
35 |
硼素中性子捕捉療法における品質保証・品質管理向上のための多重電離箱システムに関する研究藤井, 孝明 23 May 201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17790号 / 工博第3769号 / 新制||工||1576(附属図書館) / 30597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原子核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伊藤 秋男, 教授 神野 郁夫, 准教授 櫻井 良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36 |
弦の場の理論における位相的構造と反転対称性小路田, 俊子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理学) / 甲第18788号 / 理博第4046号 / 新制||理||1582(附属図書館) / 31739 / 京都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物理学・宇宙物理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畑 浩之, 教授 田中 貴浩, 教授 川合 光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37 |
證券市場個人投資者投資決策行為之研究曾嘉麟, ZENG,JIA-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影響股票價格之因素,基本上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1.市場因素、2.行業因素、3.公
司因素。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台灣地區股票投資報酬率與行業因素之關系。
理論基礎部份,介紹單一指數模式(single-indel model)與多重指數模式(multi-in-
dex model),以了解兩模式之主要內容以及有關研究行業因素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文獻探討部份在說明以往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大部份證實了行業因素之存在,並敘述將
行業因素引入多重指數模式中,以了解是否能降低殘差相關,提高對股價變動之解釋
能力的有關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結果。以往國內有關行業因素之研究皆按現行證券市場
之分類標準予以分類,本研究則以陳發輝依六變數( 包括流動比率、負債比率、 EPS
、資產週轉率、資本額、稅後盈餘成長率、交易週轉率) 所區分出之五種類型( 包括
成長績優型、高度投機型、穩健成長型、保守停滯型、穩定獲利型 )來將研究資料中
上市公司予以分類。
研究設計在說明研究的設計過程,包括證券種類的選擇、研究期間、選樣標準、變數
之操作性定義、資料來源、研究步驟等。
實證結果與分析部份對實證研究的統計結果加以解釋並對本研究實證部分的研究限制
加以說明。
|
38 |
多重準則決定模式之研究張錦文, ZHANG, JIN-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要在探討多重準則決策(Multiple Criterion Decision Making)理論模式
及其相關應用。
MCDM問題可概括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多屬性決策(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
on Making ),一是多目標決策(Multiple 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MADM一般用於選項間之選擇;而MODM則在設計構想中的最佳選項(Alterna-
tive),一般MCDM法則須由下列三者組成:ヾ量化的目標函數;ゝ一組限制式;
ゞ已知資訊的量化過程。線性規劃問題(L.P.)即是MODM的一個例子。
MADM問題通常包含了個數不多且事先決定的選項,此問題旨在經由屬性(Attri-
bute)(或稱準則)之間的比較,對一群特定的選項做一個選擇。此類問題在各學科
都發展出特有的法則;例如:決策理論中的最大最小法則、事前機率、及效用理論;
經濟學中的Pareto最適性、社會福利函數;統計學中的多變量分析、因子分析;另外
在心理學方面也有應用。
本文偏重MADM之剖析,對社會選擇論也有研討,主要研究動機在於探討各學者所
建立之理論模式,如何經由偏好現象尋取一個團體的共識;利用公設化系統誘導出審
慎的(Prudent )結果,使得結果理性化(Rational);我們的目的就在於尋求一個
能得到理性結果的法則。
本文結構計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效用理論,偏好關係,投票行為。第二部分:Electre 法則,Hierarchy
法則,LINMAP法則以及其它相關法則概介。第三部分:多數決法則(Majority Meth-
od),Borda Count ,Condocet法則排名公設、Kohler法則及Arrow-Raynaud's 法則
。第四部分:教育投資方面應用的討論及結論。
|
39 |
全球資訊網大型多重專案管理資訊系統之研究 ─ 以營建業為例 /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Large-scale Multi-Project Management ─ A case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劉昌晟, Chang Shehng,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型及多重專案管理須面對繁複關聯的組織、複雜變動的流程、交疊共用的資源等,其績效控制及資訊系統建置等問題素為專案管理領域中關鍵性的研究課題。本文旨在提出為提昇大型及多重專案管理績效的全球資訊網資訊系統設計方法,並舉出營建業工程專案作為所提方法促成電子化應用之實例說明。系統之應用領域分析採用超媒體方法,概念設計採用物件導向之混合模式方法,系統建置則以全球資訊網為環境,並透過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及軟體整合方法達成。 / Since large-scale and multiple project management involves interdependent organizations, dynamic processes, as well as shared resources, the methodologies related to project performance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critical research topics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domain.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propose a web design method for developing information system to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multi-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es. A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used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how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pplied to enable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business. A hybrid modeling technique is adopt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conceptual design stages that integrates hypermedia node-link model and object-oriented model. As for physical implementation on the WWW environment,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design and software integration approaches are used to achieve the goal.
|
40 |
獨立與非獨立性資料之多重比較李昀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同時比較多個樣本間的差異,可用ANOVA來檢定,但ANOVA只能得到樣本間有差異的訊息,無法明確指出是哪些樣本間有差異,需要使用多重比較找出樣本間的差異。本文主要探討相關的離散型資料的多重比較,以型I誤差與檢定力兩指標找出最適的多重比較法。本文依序探討獨立的連續型資料、相關的連續型資料、獨立的離散型資料、相關的離散型資料,並針對相關型的資料提出修正法。綜合型I誤差與檢定力兩指標來看,在樣本間的平均差異小時,Shaffer’s first procedure Test (1986)、Procedure 4 by Bergmann and Hommel (1988)為兩兩比較下較佳的修正法,Hochberg Test (1988)為多對ㄧ比較下較佳的修正法;樣本間平均差異大時,Bonferroni 為兩兩比較下較佳的修正法,Hochberg (1988)、Simes (1986)為多對ㄧ比較下較佳的修正法。 /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is usually applied to check 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more than two treatments. However, ev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multiple comparison procedures are still needed to determine which pair(s) of treatments are different. In this study, we use simulation to compare the frequently used multiple comparison procedures, including many-to-one and pair-wise, and type-I error and power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performance of procedures. Two types of data were considered, independently and correlated distributed data. I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 are small, Shaffer’s first procedure test (1986) and Procedure 4 by Bergmann and Hommel (1988) are the best in pair-wise case, and Hochberg test (1988) is the best in many-to-one case. I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reatments are large, the Bonferroni procedure is the best in pair-wise case, and the procedures by Hochberg (1988) and Simes (1986) are the best in many-to-one case.
|
Page generated in 0.02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