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宋代詠花詞研究俞玄穆, YU, XUAN-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五章,都九萬言。
第一章:緒論。分述詠花詞之義界、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宋代詠花詞之先聲。就宋以前詠花詩、賦、詞作一介紹。
第三章:宋代詠花詞之盛行。就詠花詞盛行之因素作一探究,並概述北宋、南宋,及
宋末元初遺民詠花詞之發展與演變情況;同時選列各期詠花大家數人,舉證以明之。
第四章:宋代詠花詞之研析。就詠花詞之題材、寫物、寄興等表現法,分別闡述之。
第五章:結論。就詠花詞於文學上之價值作一論評。
|
12 |
兩宋孟子著述考趙國雄, ZHAO, GU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考述兩宋有關孟子著作之初步面貌,期能藉此辨章兩宋各學派研究孟子之流
源本末,並可由各家討論孟子仁義、心性、王霸等問題,得以探尋宋代理學之一端。
全文分序例及總論、現存書目考述、亡佚書目考述、結論四章,約十萬言,各章大旨
如下:
一、總論:總述歷代有關孟子著述之情形,略於漢唐,詳於兩宋,而求其影響元明清
者。兩宋之部,則分列學派以述,並及於其間之關係,俾便探究兩宋孟子學術。
二、現存書目考述:不予分類,惟以作者寺代先後排列,就作者、宗旨、內容、評述
、版本(著錄)分項敘述,期能便於學者尋檢。
三、亡佚書目考述:分可輯佚書目及不可輯佚書目二類。可輯佚者,則於後人著作中
搜羅,以補闕失,並予評述。其不可輯佚者,則查考文(集墓誌銘)、史志、方志等
資料,詳其作者,探其孟子著述旨趣,以見其書之大概。惟里氏生平不可考,又無文
集留存,後人亦未述及者,則列目以存,俾為參考。
四、結語:綜述全文,分述兩宋孟子著述之特點並其影響。
|
13 |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韓中慧, HAN, ZHO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六萬餘元,茲略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賦的諷喻作用,繼而由此指出賦彙喻類設類所造成之
困擾。
第二章「諷喻類賦篇真偽及其作者之研究」,本章分為二節,第一節討論宋玉之生平
,及標曰宋玉所著各賦之真偽;第二節則依序對其餘諸位賦家之生平加以探究。
第三章「諷喻類賦篇內容之探討」,本章將諷喻類賦篇之題材加以歸納,分為七項,
然後逐項立節,分析說明。
第四章「諷喻類賦篇形式之探討」,本章分為四節,由謀篇、章法、句式、修辭等方
面,對諷喻類之形式加以討論。
第五章「賦彙諷喻類設類之商榷」,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以探討歷代總集對賦篇之
分類為主,第二節則將諷喻類所收之賦篇重新歸類,章末再根據以上兩節之分析,對
諷喻之設類,作一商榷。
第六章「結論」,本章承襲前述,對本論文所探討之問題作一總結,並由作品本身肯
定諷喻類賦篇之價值。
|
14 |
宋代樞密院之研究胡鴻仁, H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八萬字。分五章十節。
第一章及第節敘述樞密院制度在宋代中央政制的重要性,並述及研究本題所使用的歷
史研究法、衝突理論及流動理論。第二節敘述唐、五代藩鎮與宦官如何掌握樞密之權
。
第二章第一節敘述宋之樞密制度承唐、五代之制,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成為維制君
權的正規制度。
第三章第一節進一步分析,樞密的職權與中書省職權相互間的衝突。第二節則再分析
在中書、樞密相互衝突的過程中,君權的角色究竟如何?
第四章則於第一節先就樞密院官員之出身加以分類分析,再於第二節討論樞密院官員
升降流動之情形。
第五章結論,分兩節。第一節檢討樞密院與君主集權的關係。第二節則對整個宋代樞
密院的利弊得失全面分析。
|
15 |
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之探討黃夙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朝的歷史,以「靖康之難」為分界,將其分為南、北宋二代。高宗是南宋嗣統皇帝,肩負著承先啟後,延續宋室命脈的重責大任,素有「中興君主」之稱。在中興的世代中,凝聚家國意識是首要的課題,藉以生聚教訓;藉以救亡圖存。對文學的發展來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說明了「文變」與「世情」的關係,在宋高宗朝自然生成世變中的文學旋律。
在家國意識的界說上,包含了空間的觀念、倫理的定位與權利義務的關係等三方面。影響的因素則有,地理環境、政治環境與文化環境等,三者環環相扣,循環相因。
本論文收錄詩作六四二首,高宗朝詩人一一四位,相關詩歌的題材,概可分為政治社會、空間地域、民族文化等三類,各類詩歌中又分為若干子目,詳加探討。在作者方面,概略區分為時間分期、籍貫區分與政治態度等三個面向,對作者的生平事蹟、文學創作、藝術風格的轉變作進一步討論。
關於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的意涵,綜論為「中原夢斷的痛苦」和「士不遇合的悲鳴」兩個主題。詩歌中的愛國精神以「捨生報國」與「忠君思想」為主;在詩壇上,呈現了「江西詩風丕變」與「遺民詩歌的先聲」的特色與影響。
有人稱「宋代是我們的鏡子」,以文學作品與時代精神相互驗證,感受先烈先賢犧牲奉獻的精神,體認文學中愛國的光芒。宋詩教人體會深刻,更值得吾人探索玩味,學習借鏡。
|
16 |
北宋宰相與三司之關係林柏州, Lin,Po-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太祖在政治制度設計上,有意將宰相權力削弱,將軍事權交由樞密院管理,而沿續唐末以來三司理財。經由本篇論文研究,雖然在制度上分宰相理財之權,但在實際上宰相仍可以對財政問題提出意見,或在皇帝的指揮下協助三司業務。因此在元豐改制前,我們仍可以說在制度上宰相不預財政,但在實際政治運作上,宰相是逐漸深入影響財政及三司人事、事務,尤其是在真宗之後,皇帝相當倚賴宰相給多建議及協助執行財政決策,仁宗之時,三司更是需要和中書機構給予財政方面的協助。至神宗時,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開始即進行一連串財政改革,自此中書完全掌握財政大計。
|
17 |
歐陽脩詩詞比較研究秦泉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陽脩集官僚、學者、詩人於一身,身兼政治領袖與文化領袖,又是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作家,比較其詩詞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觀察其詩詞關係,更深入了解這位大文豪的精神風貌,也藉此觀察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狀態,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詞的士大夫化和雅化過程。
我們分別從主題、意象、章法和修辭進行比較,發現歐陽脩的詩與詞在主體形象的突出方面有深刻的關聯性,其詩詞有許多重要的共同意象,這個發現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歐陽脩多情的性格,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證明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也發現歐陽脩在表現方法上有他個人一貫的特殊偏好,如擅用層層深入的結構安排來深化詩詞情感,及在文字風格上同樣呈現平淡意遠的特色。
歐陽脩的詩與詞又有著異趣而互補的現象:詩詞在各類主題的比重及呈現的細膩度和情調不同,詩的意象比較豐富,詞的意象比較細膩,詩開頭取景狀闊,詞則著力描寫細緻而具動感的場景,詞的顏色較詩艷麗等等。歐陽脩詩詞的相異處,體現了詩和詞作為不同文類的體性要求,如何影響及規範作家的創作活動。
歐陽脩對詞雖強調娛樂功能,所以多遣興之作,但在不經意間流露其個人學識襟抱於詞中,提高詞的抒懷價值。他將自己擅長的詩文作法引入詞,也許不像蘇軾是有意識的,但就詞史流變來看,確實是某種回歸,既而影響文人詞的成立。他以政治領袖及文化領袖的身分喜愛創作小詞,並提高詞的格調,讓文人作詞的束縛減少,影響所及使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投入詞的行列,他帶動文人作詞的風氣,文人將學識修養寫入詞中使詞雅化,形成與柳永為代表的俗詞格調絕然不同的文人詞,後來蘇軾對詞的革新成果豐富,不得不追溯到歐陽脩的開創傳承之功。
|
18 |
宋代的童蒙敎育 = A study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關慧茵, 01 January 1999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9 |
南宋前期的財政策略 / The financial strategy of the early period in South Sung林偉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王朝成立於軍荒馬亂之際,當時因為北宋亡於金人入侵,高宗趙構的朝廷對於局勢的控制力,顯得十分的薄弱。當時高宗朝廷外有金人追擊、內有群盜叛亂,兩者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幾乎瓦解了朝廷的財政的運作,讓南宋初期的財政運作,面臨開支龐大但收入銳減的困境。
隨著王朝南遷,金人的武力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南宋在恢復元氣的過程中,財政也漸漸有起色。南宋財政經過高宗和孝宗六十多年的發展,朝廷的歲收達到了相對的高峰。這段期間南宋朝廷擋住了金人的攻擊,並分別在高宗紹興十二年和孝宗隆興二年,二次與金人簽訂了停戰的和約。朝廷利用官軍掃蕩了國內動亂的武力集團,讓朝廷對南方的控制力量大為增加,並且還順利地收回軍事將領的權力。南宋完成軍事和政治的中央集權,讓趙宋王朝穩定地在南方生存和發展,並延續了一百五十三年。
南宋前期朝廷能夠完成這些工作,耗費大量的資金,尤其是宋代採用募兵制,軍費開支的金額相當高。由於北宋變法帶來黨爭和紛亂,南宋朝廷並沒有採用大幅度的財政改革,為了解決財政支出的壓力,政策上只是利用微調財政制度,和擴大賦稅的徵斂,來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並且在財政收入增加上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南宋王朝到了孝宗時期的財政,基本上已經少有財政赤字的大問題。
本文要探究的是失去北方國土的南宋王朝,在經濟和社會受到嚴重破壞,面對兵荒馬亂、需錢孔急的情勢下,朝廷如何進行財政運作,方能取得應付政府的支出的能力。為了探討南宋政權和財政關係,本文研究的主軸放在討論各項財政政策的推行狀況、各項稅務的推行和收入、朝廷的總收支狀況,並探討朝廷的財政策略和軍事、地方、社會經濟的關係。
|
20 |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黃文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