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5
  • 65
  • 5
  • 2
  • 1
  • Tagged with
  • 72
  • 28
  • 25
  • 20
  • 17
  • 17
  • 16
  • 16
  • 14
  • 14
  • 13
  • 11
  • 11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宋代詠花詞研究

俞玄穆, YU, XUAN-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五章,都九萬言。 第一章:緒論。分述詠花詞之義界、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宋代詠花詞之先聲。就宋以前詠花詩、賦、詞作一介紹。 第三章:宋代詠花詞之盛行。就詠花詞盛行之因素作一探究,並概述北宋、南宋,及 宋末元初遺民詠花詞之發展與演變情況;同時選列各期詠花大家數人,舉證以明之。 第四章:宋代詠花詞之研析。就詠花詞之題材、寫物、寄興等表現法,分別闡述之。 第五章:結論。就詠花詞於文學上之價值作一論評。
12

兩宋孟子著述考

趙國雄, ZHAO, GU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考述兩宋有關孟子著作之初步面貌,期能藉此辨章兩宋各學派研究孟子之流 源本末,並可由各家討論孟子仁義、心性、王霸等問題,得以探尋宋代理學之一端。 全文分序例及總論、現存書目考述、亡佚書目考述、結論四章,約十萬言,各章大旨 如下: 一、總論:總述歷代有關孟子著述之情形,略於漢唐,詳於兩宋,而求其影響元明清 者。兩宋之部,則分列學派以述,並及於其間之關係,俾便探究兩宋孟子學術。 二、現存書目考述:不予分類,惟以作者寺代先後排列,就作者、宗旨、內容、評述 、版本(著錄)分項敘述,期能便於學者尋檢。 三、亡佚書目考述:分可輯佚書目及不可輯佚書目二類。可輯佚者,則於後人著作中 搜羅,以補闕失,並予評述。其不可輯佚者,則查考文(集墓誌銘)、史志、方志等 資料,詳其作者,探其孟子著述旨趣,以見其書之大概。惟里氏生平不可考,又無文 集留存,後人亦未述及者,則列目以存,俾為參考。 四、結語:綜述全文,分述兩宋孟子著述之特點並其影響。
13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

韓中慧, HAN, ZHO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六萬餘元,茲略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賦的諷喻作用,繼而由此指出賦彙喻類設類所造成之 困擾。 第二章「諷喻類賦篇真偽及其作者之研究」,本章分為二節,第一節討論宋玉之生平 ,及標曰宋玉所著各賦之真偽;第二節則依序對其餘諸位賦家之生平加以探究。 第三章「諷喻類賦篇內容之探討」,本章將諷喻類賦篇之題材加以歸納,分為七項, 然後逐項立節,分析說明。 第四章「諷喻類賦篇形式之探討」,本章分為四節,由謀篇、章法、句式、修辭等方 面,對諷喻類之形式加以討論。 第五章「賦彙諷喻類設類之商榷」,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以探討歷代總集對賦篇之 分類為主,第二節則將諷喻類所收之賦篇重新歸類,章末再根據以上兩節之分析,對 諷喻之設類,作一商榷。 第六章「結論」,本章承襲前述,對本論文所探討之問題作一總結,並由作品本身肯 定諷喻類賦篇之價值。
14

宋代樞密院之研究

胡鴻仁, H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八萬字。分五章十節。 第一章及第節敘述樞密院制度在宋代中央政制的重要性,並述及研究本題所使用的歷 史研究法、衝突理論及流動理論。第二節敘述唐、五代藩鎮與宦官如何掌握樞密之權 。 第二章第一節敘述宋之樞密制度承唐、五代之制,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成為維制君 權的正規制度。 第三章第一節進一步分析,樞密的職權與中書省職權相互間的衝突。第二節則再分析 在中書、樞密相互衝突的過程中,君權的角色究竟如何? 第四章則於第一節先就樞密院官員之出身加以分類分析,再於第二節討論樞密院官員 升降流動之情形。 第五章結論,分兩節。第一節檢討樞密院與君主集權的關係。第二節則對整個宋代樞 密院的利弊得失全面分析。
15

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之探討

黃夙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朝的歷史,以「靖康之難」為分界,將其分為南、北宋二代。高宗是南宋嗣統皇帝,肩負著承先啟後,延續宋室命脈的重責大任,素有「中興君主」之稱。在中興的世代中,凝聚家國意識是首要的課題,藉以生聚教訓;藉以救亡圖存。對文學的發展來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說明了「文變」與「世情」的關係,在宋高宗朝自然生成世變中的文學旋律。 在家國意識的界說上,包含了空間的觀念、倫理的定位與權利義務的關係等三方面。影響的因素則有,地理環境、政治環境與文化環境等,三者環環相扣,循環相因。 本論文收錄詩作六四二首,高宗朝詩人一一四位,相關詩歌的題材,概可分為政治社會、空間地域、民族文化等三類,各類詩歌中又分為若干子目,詳加探討。在作者方面,概略區分為時間分期、籍貫區分與政治態度等三個面向,對作者的生平事蹟、文學創作、藝術風格的轉變作進一步討論。 關於宋高宗朝詩歌中家國意識的意涵,綜論為「中原夢斷的痛苦」和「士不遇合的悲鳴」兩個主題。詩歌中的愛國精神以「捨生報國」與「忠君思想」為主;在詩壇上,呈現了「江西詩風丕變」與「遺民詩歌的先聲」的特色與影響。 有人稱「宋代是我們的鏡子」,以文學作品與時代精神相互驗證,感受先烈先賢犧牲奉獻的精神,體認文學中愛國的光芒。宋詩教人體會深刻,更值得吾人探索玩味,學習借鏡。
16

北宋宰相與三司之關係

林柏州, Lin,Po-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太祖在政治制度設計上,有意將宰相權力削弱,將軍事權交由樞密院管理,而沿續唐末以來三司理財。經由本篇論文研究,雖然在制度上分宰相理財之權,但在實際上宰相仍可以對財政問題提出意見,或在皇帝的指揮下協助三司業務。因此在元豐改制前,我們仍可以說在制度上宰相不預財政,但在實際政治運作上,宰相是逐漸深入影響財政及三司人事、事務,尤其是在真宗之後,皇帝相當倚賴宰相給多建議及協助執行財政決策,仁宗之時,三司更是需要和中書機構給予財政方面的協助。至神宗時,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開始即進行一連串財政改革,自此中書完全掌握財政大計。
17

歐陽脩詩詞比較研究

秦泉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陽脩集官僚、學者、詩人於一身,身兼政治領袖與文化領袖,又是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作家,比較其詩詞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觀察其詩詞關係,更深入了解這位大文豪的精神風貌,也藉此觀察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狀態,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詞的士大夫化和雅化過程。 我們分別從主題、意象、章法和修辭進行比較,發現歐陽脩的詩與詞在主體形象的突出方面有深刻的關聯性,其詩詞有許多重要的共同意象,這個發現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歐陽脩多情的性格,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證明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也發現歐陽脩在表現方法上有他個人一貫的特殊偏好,如擅用層層深入的結構安排來深化詩詞情感,及在文字風格上同樣呈現平淡意遠的特色。 歐陽脩的詩與詞又有著異趣而互補的現象:詩詞在各類主題的比重及呈現的細膩度和情調不同,詩的意象比較豐富,詞的意象比較細膩,詩開頭取景狀闊,詞則著力描寫細緻而具動感的場景,詞的顏色較詩艷麗等等。歐陽脩詩詞的相異處,體現了詩和詞作為不同文類的體性要求,如何影響及規範作家的創作活動。 歐陽脩對詞雖強調娛樂功能,所以多遣興之作,但在不經意間流露其個人學識襟抱於詞中,提高詞的抒懷價值。他將自己擅長的詩文作法引入詞,也許不像蘇軾是有意識的,但就詞史流變來看,確實是某種回歸,既而影響文人詞的成立。他以政治領袖及文化領袖的身分喜愛創作小詞,並提高詞的格調,讓文人作詞的束縛減少,影響所及使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投入詞的行列,他帶動文人作詞的風氣,文人將學識修養寫入詞中使詞雅化,形成與柳永為代表的俗詞格調絕然不同的文人詞,後來蘇軾對詞的革新成果豐富,不得不追溯到歐陽脩的開創傳承之功。
18

宋代的童蒙敎育 = A study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關慧茵, 01 January 1999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9

南宋前期的財政策略 / The financial strategy of the early period in South Sung

林偉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王朝成立於軍荒馬亂之際,當時因為北宋亡於金人入侵,高宗趙構的朝廷對於局勢的控制力,顯得十分的薄弱。當時高宗朝廷外有金人追擊、內有群盜叛亂,兩者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幾乎瓦解了朝廷的財政的運作,讓南宋初期的財政運作,面臨開支龐大但收入銳減的困境。 隨著王朝南遷,金人的武力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南宋在恢復元氣的過程中,財政也漸漸有起色。南宋財政經過高宗和孝宗六十多年的發展,朝廷的歲收達到了相對的高峰。這段期間南宋朝廷擋住了金人的攻擊,並分別在高宗紹興十二年和孝宗隆興二年,二次與金人簽訂了停戰的和約。朝廷利用官軍掃蕩了國內動亂的武力集團,讓朝廷對南方的控制力量大為增加,並且還順利地收回軍事將領的權力。南宋完成軍事和政治的中央集權,讓趙宋王朝穩定地在南方生存和發展,並延續了一百五十三年。 南宋前期朝廷能夠完成這些工作,耗費大量的資金,尤其是宋代採用募兵制,軍費開支的金額相當高。由於北宋變法帶來黨爭和紛亂,南宋朝廷並沒有採用大幅度的財政改革,為了解決財政支出的壓力,政策上只是利用微調財政制度,和擴大賦稅的徵斂,來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並且在財政收入增加上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南宋王朝到了孝宗時期的財政,基本上已經少有財政赤字的大問題。 本文要探究的是失去北方國土的南宋王朝,在經濟和社會受到嚴重破壞,面對兵荒馬亂、需錢孔急的情勢下,朝廷如何進行財政運作,方能取得應付政府的支出的能力。為了探討南宋政權和財政關係,本文研究的主軸放在討論各項財政政策的推行狀況、各項稅務的推行和收入、朝廷的總收支狀況,並探討朝廷的財政策略和軍事、地方、社會經濟的關係。
20

宋明儒學「良知/知覺」之辨研究

黃文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明儒學」是為人們所習焉而不察的名詞,但其中卻有極其博大精深的內容,待我們去探究。我們所熟知的「朱陸異同」或者「朱王異同」,都已經是思想史上的老題目了。就學界的研究來說,即使連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已經對這些所謂的「異同」興致缺缺。更遑論一般大眾,似乎再也沒有談的興趣了。 即使如此,宋明儒學是否已經完全沒有談的空間或價值?其實仍是一個有待探究的課題。1980年以來,所謂的「東亞」一詞開始被廣泛討論,一種屬於東亞的特殊價值,開始被許多海內外的學者所關注。這些關注的焦點,在在都指向了:「儒家」為東亞現代文明起了什麼作用? 在此同時,有這樣的一種聲音:儒家的學問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但這僅僅是一般人的俗見,在我看來,儒家的生命力一直在東方的社會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管你喜不喜歡,你都得面對這個不爭的事實。但,儒家並不是「一言堂」,而是一個有機的活動的整體,其中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這個力量有時則表現為儒者之間的論爭,有時則表現為儒者為了「道」而犧牲自我的決心與實踐。 從整個宋明儒學的脈絡看下來,「良知/知覺」這一組概念,便是在宋代以至於明代的思想論爭中,最關鍵的名詞。在宋代,儒者們大多單題「知覺」,而對於「良知」一詞甚少著墨。因為我們知道,「良知」一詞是王陽明據《孟子》的文獻,所提出的功夫法門。由於陽明的名氣極大,他所提出的教法風行天下,今日我們對於「良知」一詞習焉而不察,良有以也。但,雖說如此,良知一詞的內容,並非到了明代才有,除了先秦的孟子以外,北宋的周濂溪、程明道、張橫渠,南宋的胡五峰、張南軒等湖相學派及陸象山都有相似的提法。 但,我們不能忘了,宋代還有一個影響力極大的儒者:朱熹。他的學問路向,完全與前面所述的幾位不同,他自己就是一條道路,他自創一個法門。那麼,朱熹究竟怎麼看良知這個概念呢?他對知覺的看法又是如何?這都是我們在論文中所要進一步釐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扭轉朱熹的學問路向,回歸到了另一條心學的脈絡。他還有一個弟子叫歐陽德,他在陽明過世之後,開始與當代朱子學者羅欽順展開「良知/知覺」關係的論辯。由於他們的論辯,讓我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僅在宋代發生,一直延續到明代甚至到當代還方興未艾。由此可見,這個論題的確是一個「新」題目,而不是一個老題目,的確值得我們好好再次參詳。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