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我國醫療糾紛民事判決關鍵因素實證分析--以台北、士林、板橋地方法院為例 / The emprical analysis for the major factors of the judgement in medical malpractice civil litigation方莉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台北地方法院、士林地方法院及板橋地方法院民事判決中之符合狹義醫療糾紛定義及其上訴三審共計247筆案件 之相關判決書內容進行研究。主要分析的對象包括判決理由記載內容中,法院對於系爭案件「請求權基礎」、「過失認定標準」、「因果關係」、「舉證責任」以及醫療糾紛案件類型中所特有的「告知義務」等影響判決結果的關鍵因素加以分析。再進一步與學說上針對各該「關鍵因素」在「醫療糾紛」的應用論點相互比較與驗證。並針對各關鍵因素,分別依實務觀點及適用結果加以類型化,或是由醫學觀點提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之建議。
|
12 |
中醫醫療糾紛民事案例之實證研究 / An empirical study of civil court of Chinese medical malpractice in Taiwan: 2000-2010蔡德祥, Tsai, Der S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民健保創下世界奇蹟,但台灣醫界卻是哀嚎遍野,糾紛不斷,同時要應付醫療,行政,民事和刑事司法問題。姑不論健保制度下,醫師的權利義務責任發生的巨大變化。由行政院醫事審議委員會手委託的鑑定案件逐漸年增高的事實來看,由民國79年的104件至民國98年的538件。如何有效的解決醫療糾紛已成為醫界和法界的熱門話題。
醫療糾紛似乎已成為醫師們執業時最大的隱憂,目前西醫方面地方法院民事判決賠償金額最高達3100萬。曾幾何時,一向重視醫病和諧關係的中醫界也發生民事判決賠償金額也達900多萬。此發展趨勢與過去社會認為中醫界較不易發生醫療糾紛的認知,大不相同。由民國88年和99年的統計資料中發現,雖然中醫醫療紛的發生率下降,由5.07%至4.3%,但發生醫療糾紛後進入司法訴訟的比率由5%增至17%,增加3.4倍之多。
筆者為臨床中西醫師,在診所同時執行兩種業務,常思考的問題是中醫師執行中醫業務同時,有無須盡西醫師的注意義務。因為中醫師由學歷、臨床訓練和應考背景可分成五種之多。例如單純的特考中醫師,西醫的基礎訓練不夠,完全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的訓練,這些中醫師有無需盡一般西醫師的注意義務,成為本篇研究的最早動機。於是筆者想透過整理台灣地方法院民事案例有關中醫師醫療訴訟的判決現況,以解決筆者的問題。
本篇研究方法分為文獻分析和內容分析法。
文獻分析包括:
一、 中國傳統醫療、歷代醫事制度和歷代醫療法律
二、 中醫醫療行為、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
三、 中醫醫療過失之民事法律責任
四、 中醫醫療過失之判斷標準
五、 中醫醫療過失之鑑定
六、 中醫醫療糾紛研究之現況
內容分析方面: 是以全國21所地方法院民事訴訟一審判決案件線上電子檔知判決書為研究對象。擷取時間以民國88年1月1日至99年12月1日指,經由判決書進行內容分析。
研究結果方面,經由判決書共搜尋出12個案例符合狹義醫療糾紛之定義。人物部份之統計,非單一被告較多,含醫師為被告身分者較多,被告科別以傷科較多,被害者死亡所佔的比例8.3%;訟訴時間方面,平均訴訟耗費年數為3.42年,民國94年的判決案件最多,有4件;訴訟案件方面,全部和治療相關,單以侵權行為為主要請求權基礎較多,北部地區法院訴訟較多,有委託醫事鑑定較多,病方勝訴佔33.3%,請求賠償平均金和為5,119,.256元,判決賠償平均金額為2,882,215元。另外針對訴訟時間判決結果做研究變項之相關統計。經過統計整理後,對於筆者最早動機問題之解決,即法院對於中醫師應注意的義務範圍,有無包括一般西醫師注意義務或分成若干等級,從法院的判決理由書並無特別提及或明確說明,但從其部份鑑定書和其他刑事判決案件之意見,仍認為中醫師應有一般西醫師之注意義務。筆者希望透過實務判決之實證分析,對中醫界和法界有所助益。 / Between physician and patient the relationship has been changed largely in recent, since the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was executed. Medical malpractice gains increasing attentions in Taiwan as well as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Most of the studie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focused on Western medicine context. Suit for the breach of a civil duty was little studi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past the highest account of civil compensation was up to nine million dollars in TCM malpractice suit..Whether the Chinese doctor must take note of both West and Chinese medicine attention during practicing Chinese clinic or not is my motive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ity of medical malpractice of TCM in Taiwan. A total of 12 cases were identified. Out of the 12 cases, only 4 were won by plaintiffs (33.33%).The average time for the event of medical malpractice to district court decision was 3.42 years. The average monetary compensation award to plaintiffs was 5,119,256 NTD.
I hope that this empirical evidence-based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al malpractice judgment from civil district court can be useful both on medical and law sector.
|
13 |
再探極小極大理論在網球比賽的應用:發球及接球能力如何影響選手的發球策略 / Minimax Play in Tennis Revisited : How Serving and Returning Abilities Affect Players’ Strategic Behavior莊品珊, Chuang, Pin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參考Walker and Wooders (2001)的網球發球模型,並且使用較完整的網路社群記錄的網球比賽資料庫,檢驗網球選手的發球決策是否符合賽局理論中的混合策略理論預測的行為模式。Walker and Wooders (2001)提到要檢視混合策略是否成立,必須通過兩個假設檢定。第一個是無論發球的方向為何,發球的勝率均相等。第二個是發球的方向必須符合序列不相關。
相較先前的論文,我們更改了發球方向和分數的紀錄方式,使資料更符合比賽實際的情形。另外,我們使用了ATP網站上的排名,依發球者和接球者的能力排名將比賽區分為四個子集合,為的是觀察對戰組合對選手策略行為上的影響。
實證結果顯示,當在接發球者能力都很強的比賽中,混和策略並不成立。相對地,其他三個子集合中都符合理論預期。在序列不相關的檢定中,發球能力差的選手容易出現過度變換方向的情形,此可能因為選手要以不可預測來彌補發球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好的發球者的比賽中,被拒絕的序列不相關檢定都是源自過少的方向變換,我們推斷因為發球者的發球品質好,所以更能著重於攻擊對手的弱點而非讓對手無法預測發球落點。 / Using the tennis serving model introduced by Walker and Wooders (2001) and a more comprehensive database obtained from a tennis charting program, we test whether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behave according to the predictions of the mixed strategy. We test two predictions from Walker and Wooders (2001) model: the hypothesis for equality of winning probability and serial independence. We improve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each point in matches and use the rank (serving rank and returning rank) from ATP leaderboards to separate our data to four subsets. We hypothesize that rivalry combination may have impact on the strategic behavior of players. Our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players don’t play mixed strategy in the top-ranking server vs. top-ranking receiver subset, while players conform to what theory suggests for the other subsets. On the other hand, run-test results show that poor servers tend to switch serving directions too often, probably to defend their weakness by creating more uncertainties in serves. However, good servers do not have this tendency because of their high serving quality.
|
14 |
競業禁止和營業秘密之實證研究 -以台北地院民事判決為例(2012年到2015年) / Non-competition and Trade Secret Empirical Research莊苡婷, Chuang, Y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營業秘密係全球化時代下重要的產物,若接觸過此營業秘密的員工在離職後,將此高度價值的商業機密洩漏出去,公司將會蒙受極大的損失,因此公司會想防範離職員工竊取或利用其營業秘密,其中,競業禁止即著重於與員工事先先簽訂好相關的條款,予以箝制員工恣意洩漏其極具經濟價值的商業資訊,以保障公司能更努力投入研發等創新活動,並且活絡市場促進科技和商業發展。
營業祕密之保護和競業禁約款都在於維持雇主之競爭力,但從其構成要件和性質來觀察卻不盡相同,本文在競業禁止部分係著重在僱傭關係結束後之討論,而營業秘密之部分則是包括在職期間和離職後兩種情況,而競業禁止和營業秘密這兩者在某程度之關聯上,除了基本之理論介紹,本文亦會從台北地方法院近三年之相關判決加以探討,藉由統計方法中的量化和質化研究,分析並了解營業秘密和競業禁止之互動關係,並結合理論和實務之運作,提出一些有關於實務上運作之建議。 / Business secrets are the production under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addition, it start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After employees who have been touched the business secrets had left their jobs might lead to leaking out highly valuable commercial secrets making the company suffer great losses. Company will protect their trade secrets and prevent economic losses by asking employees to sign non-competition clauses. With the protection, companies are willing to invest more assets and money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king market more active. Eventually, these kinds of clauses and precautions can promote technological and commerci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and non-competition clauses can maintain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ers. But trade secret and non-competition are not the same due to the original source of law and elements. This thesis related to the non-competition clauses are focusing on the periods of the end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ut trade secrets divided into two situations including employment periods and after-service periods. In fact, non-competition and trade secrets have a certain extent of connec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he thesis explored and extracted judgment from the Taipei District Court ruling during the past three years. With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secrets and non-competition. By combining the theories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we can speculate the results and conclude the suggestions about the operation of the practice.
|
15 |
評價模式、盈餘與股票報酬關係之探討黃秀敏, HUANG, XIU-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年度每股盈餘資訊與股價關係,並以二簡單評價模式推導出盈餘變數,一為“當期盈餘水準除以期初股價”,另一為“當期盈餘變動除以期初股價”。以此二盈餘變數實證臺灣股市,以獲知該變數是否適當?盈餘是否具資訊內涵?並按個別產業分析,了解是否各變數會因產業特質不同而結果互異?
本研究以民國71年至80年,63家上市公司共630 個觀察值為研究樣本。經理論建立與統計分析後,達成下列結論:
1 “當期盈餘水準除以期初股價”是股價報酬的解釋變數,平均盈餘反應係數之t值達0.05的顯著水準。
2 “當期盈餘變動除以期初股價”是股價報酬的解釋變數,平均盈餘反應係數之t值達0.05的顯著水準。
3.“當期盈餘水準除以期初股價”變數比“當期盈餘變動除以期初股價”變數較具
解釋力。
4.“當期之盈餘價比”並非本期股價報酬之解釋變數,其平均盈餘反應係數之t值
未達0.1 的顯著水準。
5.盈餘變數的合併模式,可提高變數對股價報酬之解釋力,二變數之平均盈餘反應
係數之t值皆達0.01的顯著水準。
6.盈餘變數在水泥、機電、造紙三產業對股價報酬有較大的攸關性,即盈餘反應係
數之t值達顯著水準且解釋力較強。而在食品及營造建材業,其盈餘反應係數之
t值未達顯著水準,顯示盈餘在此二產業不具資訊內涵。
7.反回歸模式會造成殘差係列相關的問題。
8.整體而言,盈餘具有資訊內涵,但民國76年為股市操縱期,而79年為崩盤期,因
股市環境特殊結果顯示盈餘不具資訊內涵。而分產業別則顯示除食品及營造二業
外,其餘各產業,盈餘皆具有資訊內涵。
|
16 |
葛蘭西的霸權與民主理論黃富國, HUANG,FU-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是對葛蘭西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作一分析, 并進而提出他對民主理論的詮釋。
資料來源以他的獄中札記, 另外配合他早期在新秩序團體所寫的文章為輔, 寫作順序
如下:
第一章概論, 談到有關整個論文的研究架構及葛蘭西的生平與著作。
第二章葛蘭西理論基礎, 包括批判經濟決定論, 批判馬克思主義中有關實證主義的論
點, 葛蘭西歸結本身理論在求主客合一的實踐。
第三章霸權理論, 由於崩潰理論與列寧主義無法分析及面對資本主義社會, 於是葛蘭
西辟出新的領域, 以詮釋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 說明霸權內涵概念在
於同意, 并以義大利本身的具體實例來剝析布爾喬亞的形式霸權。
第四章民主理論, 有關人性潛能的闡明并尋求意識自覺以解放, 并將之落實於教育與
民主化的過程之中。
第五章結論, 有關葛蘭西的歷史地位, 包括其理論得失, 并說明他在政治社會化理論
中的現代意識。
|
17 |
ARIMA干預分析模式理論架構與實證運用----以證所稅課微為例賴政昇, LAI,ZHE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年來國內股市蓬勃發展,尤其自民國76年起,股價指數與成交量大幅攀升;從最初
的800 至 900點與 100至 200億的成交規模,到近來屢破紀錄,曾達12,000 多點與
1,900多億高指數與高成交量的空前盛況;依目前情景,台灣股市之再創新猷應是指
日可待的。
這三年多來,國內股市也曾呈現空頭現象,但其間指數回檔、幅度之大與速度之快,
均非事先所能料及。亦即這數次回跌,並非總體經濟因素之基本分析所能解釋,亦非
技術指標分析所能捉摸。最明顯的是,這幾次股價下跌,均有理論上非影響股價之外
生因素摻雜其間,造成突發性的利空,促使股價回軟甚至鉅幅下跌。事實上,影響股
價之因素錯綜複雜;國內相關之研究與文獻極多;歸納言之,其特色為:雖均嚐試尋
找可解釋之原因及其間的函數關係,唯大多只考慮單解釋變數或僅探討經濟因素對股
價的影響。而影響台灣股市相當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如制度和政策之施行與變革等突
發性外生變數對股市衝擊之研究卻付諸闕如。
本文之目的,卻在探討一突發事件;如證所稅,對特定現象,如台灣股價指數,干預
後所產生之影響,並開列其一般性的理論架權,俾能推廣於各類政策、制度施行後之
檢討與評估。
論文提要內容:
二. 研究方法:
本文所採方法論為時間序列 ARIMA干預分析模式;在函數型式方面運用BOX-COX 轉換
將 性及對數 性型式一般化,干擾項方面則採用 ARIMA模式將普通最小平方法及一
階自我迥歸的Cochrane-Orcutt 法一般化;且運用轉移函數原理將靜態迥歸及幾何落
差迥歸擴展為一般化的動態轉移函數關係。而其最大特點為除透過多解釋變數對因變
態變數之影響外,並融入虛擬變數,俾能更精確地解釋其間的動態關係。
資料方面,以民國73年1.月起至78年2.月止之台灣股價指數、貨幣供給量、匯率、躉
售物價指數與領先指標等時間序列資料,經由「內差法」(interpolation) 轉成週平
均指數來處理。
本文之研究流程如圖一所示。
三.章節結構: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研究方法予以簡介。第二章由理論與
實證文獻中探討干預分析模式與台灣股價之有關文獻。第三章將建立完整之理論架構
與基礎。第四章為實證分析,擬舉「證所稅」之課徵為外生干預變數,運用所建立之
理論基礎,說明實證分析步驟,並深入分析估計結果,第五章為本文結語,評估本文
所發展之一般化動態股價模式,並檢討政策或制度施行後對股市之衝擊,且由研究限
制中提出後績研究方向與建議。
四. 預期成果:
本研究預計將索性的發展一模式,此模式如果成功可有效地檢討與評估證券市場各類
政策,制度施行後之影響與衝擊。
本文所發展之一般化動態股價模式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可為爾後研究開闢另一方向。
而且以往屬質性之政策問題均乏人探討,本文預計可探討屬質性之衝擊並收拋磚引玉
之功。
|
18 |
華格納及布雷赫法則之檢定--台灣地區都市化對公共支出水準影響研究黃惠玲, HUA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二次大戰後迄今,觀察各國財政規模的發展,移有逐漸增加的傾向。關於政府支出
之演變情形,德國財政等者華格納與布雷赫二人,先後所提出的公共支出法則,正好
說明了都市化對公共支出的影響。本文擬運用此二法則,驗證台灣地區之公共支出是
否受都市化的影響。
本文擬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除陳述華格納及布雷赫二法則外,並扼要
說明苜關之文獻。第三章:實證探討--觀察台灣近三十年來人口分佈,是否受都市
化影響而漸趨不均,同時驗證此種現象是否與公共支出間存有某種程度的關係。第四
章:理論探討。第五章:實證結果分析。第六章:建議與結語。
|
19 |
會計主管參與企業管理之研究林容芊, Lin, Rong-Q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企業環境變遷迅速,生產規模日益拓大與複雜,通貨膨脹問題又持存在
,所以管理上依賴會計資訊的程度與日俱增,而會計資訊品質之優劣及是否充分運用
亦相形重要。因此本研究以主其事的主管為研究對象。
首章分四節略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及限制。第二章共四節,討論會計功
能的演變,趨勢、會計主管的職務及其地位之演變。第三章共四節,探討影響會計主
管參與管理的因素及有關學者的實證報告。第四章實證研究,以調查問卷方式進行,
了解我 國企業會計主管的職務內容及其影響因素。第五章分兩節,為全文的結論及
建議事項。
|
20 |
我國財政部所屬國營事業員工工作滿足之研究莊振輝, Zhuang, Zhe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四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假設,研究對象與限制,
及研究架構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有關文獻之搜集,分四節,首述工作滿足之研究發展、定義、及測量次述工作
滿足之理論基礎,最後探討影響工作滿足的前因變項與工作滿足所弔起的後果變項。
第三章研究方法,分四節,說明樣本之抽最及施測過程,測量工具,統計方法,及統
計特徵之描述。
第四章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實證分析,分五節,分析員工個人屬性特徵、考績、
離職意願、成就動機對工作滿足的影響,及員工個人屬性特徵對考績、離職意願的影
響。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分四節,首述無假設是否通過統計考驗,其次對第四章的分析結
果做解釋與結論,最後分別對主管當局及續後研究者提出改進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