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從法律觀點論BOT與專案融資陳瀅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OT:興建、營運、移轉,為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係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模式之一。要旨為:集合民間發起人力量,在特許期間內負責籌資、規劃、興建、營運、維護一公共建設專案,俟特許期間屆滿,專案所有權自民間公司移轉至當地政府。
由於BOT之標的,涉及基礎建設之興建營運,所需資金龐大,因此,需要有別於傳統融資之方式,而專案融資之特性正符合BOT計畫之需要。所謂專案融資,係指爲一個特定經濟實體所安排,其貸款人滿足於該經濟實體之現金流量和收益作爲償還貸款之資金來源,並以該經濟實體之資産作爲貸款之保障的融資方式。專案融資具有高財務槓桿特性,融資機構承擔專案大部分風險,因此風險之識別及管理為專案成功關鍵。專案公司及融資機構應掌握風險分擔原則,以契約方式將權利義務明確劃分給各參與者。
接著探討於BOT計畫下,主要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專案發起人負責成立專案公司,為專案公司之當然股東。其主要任務,除以原始出資外,係在技術、經營管理方面支持協助專案公司,並依據特許契約之約定,在專案興建營運期間,維持對專案公司一定之出資比例。專案公司具有獨立法人格,為專案興建營運核心,負責管理運作整個專案計畫,並與政府簽訂特許契約,其亦為專案融資之借款人,與融資機構簽訂專案融資契約。
由於融資機構承擔專案成敗風險,因此其債權之保全措施值得探究。專案融資亦為授信種類之一,因此融資機構在進行專案融資時,一般授信原則亦運用於專案融資,以評估專案是否可行。決定給予融資後,融資機構除了要求以專案資產作為擔保外,需透過融資契約約定,要求專案公司設立及維持特定帳戶、讓與擔保、出具反面承諾及專案發起人資金必須即時到位等措施,以掌握專案之進行。且若在專案公司發生重大異常情事時,由最有利害關係之融資機構介入改正異常情形,以避免專案計畫因而中斷甚至特許權被撤銷。
|
12 |
專案風險管理-以新產品發展專案為例 /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 An Empirical Study of NPD Projects吳智富, Wu, Chih-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社會、經濟、技術及政治快速變遷下,專案的管理方式由於具有彈性及可變性,因此較能因應複雜的外在環境。而在未來越來越複雜的外在環境變化中,專案管理者必須學習處理更廣闊的領域,以導引專案至成功的境界(Tuman, 1986)。
而由於專案面臨內在與外在的不確定性及風險,可能不利於專案目標的達成,因此有必要針對專案可能面臨的不利事件加以評估與分析,以瞭解專案風險的衝擊來源,並決定對專案風險的因應方式,以確保專案目標能夠確實達成。本研究嘗試以整體的觀點,涵蓋對專案外在環境特性與內在因應能力的討論,探討如何建立專案風險的管理程序及因應機制,以確保專案風險的發生可能減低,或一旦風險的確發生,風險對於專案所衝擊的不利後果能夠最小。
因此本研究選取新產品發展專案為研究對象,以個案訪談法進行,共訪問七個新產品發展專案後,得出研究結果與命題如下:
一、在專案風險與環境特性方面
命題一 專案風險與環境特性有關,環境特性包括豐富性、集中性與變動性。
命題1-1 專案風險與環境豐富性有關。
命題1-2 專案風險與環境集中性有關。
命題1-3 專案風險與環境變動性有關。
二、在專案風險與因應能力方面
命題二 專案風險因應能力可降低專案風險;因應能力包括資源取得與調配能力及資訊蒐集與處理能力。
命題2-1 專案的資源取得及調配能力可降低專案風險。
命題2-2 專案的資訊取得與處理能力可降低專案風險。
三、在專案風險因應策略方面
根據風險因應時點的不同,專案風險可分事先因應的預應策略,以及事後反應的反應策略。本研究提出預應風險策略包括聯結風險源、降低風險源依賴、增強自身因應能力、配置風險承擔與迴避風險源五種。
命題三 專案風險預應策略可降低專案風險。
命題3-1 風險因應策略依照專案風險承擔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保留型、配置型與迴避型。
四、專案風險、因應能力與因應策略關係
命題四 專案風險因應策略與專案風險型態有關。專案風險型態可依因應能力高低與風險高低分為四種型態,第一型風險為風險高、因應能力高者,傾向採取預應保留型。第二型風險為風險高、因應能力低者,傾向採取預應配置型或預應迴避型。第三型風險為風險低、因應能力高者,傾向採取反應型策略。第四型風險為風險低、因應能力低者,因應策略的採取須視狀況而定。
此外,本研究分別研究並提出專案風險、專案風險管理、專案風險環境特性、專案風險因應能力、專案風險因應策略與因應型態的概念與意義,並釐清環境特性、因應能力與因應策略的關係,以及嘗試建立整合性的風險管理程序。最後依據本研究的專案風險管理程序,針對需求面、通路面、競爭面、技術面、供應面、外包面、資金面、員工面、團隊面九個風險環境構面提出環境特性分析、因應能力分析及因應策略建議。
|
13 |
IT硬體服務專案管理品質改善之研究-以系統整合商為例 / Research of Quality Improve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rdware Services Project Management黃英志, Huang, Ying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要探討IT硬體服務專案的管理過程,因硬體系統專案建置計劃
在時間上總是被壓縮的,因此有效的專案管理是解決專案過程的變更及不確定性,運用先期的溝通取得共識,並提供專案即時資訊給客戶,可以讓客戶事先了解專案遇到障礙,縮短彼此溝通的時間,進而使案件順利進行,更能得到客戶的滿意。
在本文有提到專案管理的各種流程方法,關於專案主要議題,最重要的是關於管理人的問題,專案的成功就是人在專案的掌控,只要責任工程師(Owner)在專案進行中能有能力做一位控盤手在加上有一套完善的專案流程控管系統,則專案要產生大狀況、變更、延誤的機率就可降低很多,如本文個案為例就是施行嚴格的專案控管,專案進行期間雖有小狀況發生但都很快速的解決,建置期及實際演練期只耗用2個月就完成驗收,也不影響客戶的業務營運有中斷現象。
本研究強調協同運作,在專案進行中,必須讓專案團隊是認同在Virtual Team的結構下,將專案執行資訊隨時發佈讓Virtual Team所有組織成員都能瞭解專案進行狀況,適時加入修正偏差,且適時提出解決方案措施。本研究重心也在一個專案管理施作過程中驗證,將專案管理要素中的架構、程序、時間結果等等,透過一套專案管理流程系統和客戶的高層、決策者,在取得一定的共識後,立刻將專案過程進度即時資訊顯示讓客戶瞭解,而專案管理團隊也充份發揮專案技術能力完成專案,讓專案驗收,且獲得客戶對專案品質的最高滿意度。 / This study is for investigating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IT hardware services projects。 Since the time is always in shortage for those hardware system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lans,project manage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project process changes and uncertainties。 Utilizing prior communication to reach a common view and providing real time project information can allow customers to know the projec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advance and shorten the communication time。In addition,the projects can then be processed on schedule and customers can be better satisfied。
In this paper,various workflow methods of project management are mentioned。In regards to the issues related to projects,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ject manager。 The success of a project relied on the managerial skills。As long as the responsible owner of a project has the ability to administrate the project and uses a complet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the chances of large problems、alternations and delays will be lower significantly。The case o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as an example of rigid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Although there were small issues during the project,problems got solved quickly。 Setup and configurations period and live testing period only took two months to credit the customer acceptance。No operation interruption had occurred on the customer side。
This study emphasizes on collaboration。 In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we must make sure that members of the project cooperate in the infrastructure of Vitual Team,We fully disclose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so that members of Virtual Team have a fu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ject progress and status。Timely adjustments can be applied。In addition,proper solutions can be offered。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is study is verified during a project implementation。Via a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information of a project such as infrastructure、process、and time is provided for customer's top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ers。After reaching a consensus,we immediately provide information to the customer。Moreover,the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work professionally with proficient skills to finish the project and credit the project acceptance。The customer is earned with highest satisfactions in terms of project quality。
|
14 |
軟體專案特性對專案管理與專案間互動的影響之研究-以趨勢科技之雲端運算專案為例 / Software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ject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study:the case of Trend Micro Inc.陳彥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商業環境的快速變動,企業為因應市場快速變化,管理階層傾向於將專案規模縮小、目標明確來定義專案的範圍,以助於專案的執行,因此企業大多會執行一個以上的專案,然而專案彼此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些關聯與互動,良好的互動關係對於專案執行成效與企業均有其正面助益,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軟體專案特性對專案管理與專案間互動的影響之研究。
本研究以全球防毒軟體領導廠商-趨勢科技為例,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和指標性的企業管理模式,皆已成為國際型企業的典範。因此探討該公司運用雲端運算技術所成立的兩個專案進行研究,藉以探討專案特性、專案管理、專案間互動之關係。本研究經由個案訪談以及次級資料的分析探討,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1.企業在執行軟體專案管理時,充分授權有助於激進式創新專案的開發進行。
2.領導者在軟體專案管理各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當技術為外部來源時,領導者需要扮演協調溝通角色;當技術為內部來源時,領導者需要扮演技術支援角色。
3.企業在執行軟體專案管理時,會用師徒制來進行隱性知識的傳承;並利用文件管理系統來管理外顯知識。
4.當激進式創新的產品開發專案運用外部技術來源時,提供員工自我學習的空間,並透過知識分享討論會、知識管理系統、非正式溝通的多個群體協調活動,有助於專案間互動。 / In order to adapt to rapidly changing markets, cooperate managers tend to downsize the scales and define specific goals of projects for effective execution. Therefore, cooperates simultaneously deal with multiple projects which are inter-connected to each other. Good interactions benefit both projects and cooperate itself.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ftware projects influence the managements and interactions of projects.
The study subject is Trend Macro Incorporated, the world-wide leading company of antivirus software. Its unique culture and foremost management style have become the model example of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wo projects of this company, which apply cloud comput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and interactions within and between projects. By case interview and secondary databas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Enterpri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the fully authoriz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ad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carried out.
2.Leader in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role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When the technology to external sources, the leaders need to play the role of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en the technology for internal sources, leaders need to play a technical support role.
3.Enterpri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we will use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to carry out transmission of tacit knowledge; and to use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 to manage explicit knowledge.
4.When the radical innovation of th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use of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es, to provide space for staff self-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 through seminar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groups of coordination activities to facilitat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jects.
|
15 |
6σ管理系統中工作環境、專案領導人能力、團隊運作與專案績效影響之研究鄭少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末期,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率先引進六標準差管理系統以改善其產品品質,使得成本大幅下降、獲利上升後,聯訊、德州儀器公司等公司也相繼在1990年代初期導入六標準差管理系統,也從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利益,而真正讓此一管理手法受到重視的則是於1995年時,奇異公司將六標準差全面性的導入奇異公司內部的所有流程中,總裁傑克•威爾許更視六標準差為奇異公司最重要的管理突破,也由於如此之重視,奇異公司所獲得的效益也最大,從此,六標準差管理手法盛名遠播,而從1999年起,國內廠商也陸續跟進採用六標準差管理系統。
由於六標準差管理系統擁有採取專案型式以改善流程的特性,本研究即針對此專案特性,配合過往學者所研究出之六標準差關鍵成功因素,發展出工作環境、專案領導人能力、團隊運作情形以及專案績效等四個構面,採用實證問卷調查方式,並利用線性結構關係模式(LISREL)來探討在六標準差架構下,四個構面之整合關聯性,所得到的結論如下:
1.工作環境對專案領導人能力有顯著之正向關係。
2.專案領導人能力對團隊運作有顯著之正向關係。
3.工作環境對專案績效有顯著之正向關係。
4.團隊運作對專案績效有顯著之正向關係。
5.工作環境對團隊運作以及專案領導人能力對專案績效不具顯著之正向關係。
|
16 |
室內設計業管理資訊系統功能需求分析 / The Analysis o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Architectural and Interior Design Industry楊南南, Nan-Na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期望能為建築室內設計事務所尋找出最有效率使用資訊管理的捷徑;透過與業界與專家的見解,建立默契以及共識;共同為資訊管理系統建置努力。
其中並採用個案推導資訊系統架構,另請教建築室內設計從業人員、檢驗初步成效,由於事務所資訊化層次較淺,對於許多電腦化或是資訊化之觀念、並不清晰,個案深入訪談時、通常要在確認達成專業名詞以及知識的共識之後才能開始進行訪談。否則在基礎點不同的情形之下,無法看出資訊管理系統的功效。
本研究建議事務所由內部行政流程開始進入資訊管理流程、亦可在同時間將以往的作品集以批次作業的方式建入系統,而後再進入專案流程管理的領域,接著是客戶關係管理以及設計管理,專家系統以及策略規劃管理、會放在最後的階段進行。 /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find the best possible solu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architectural and interior design community that is both efficient and user-friendly.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nd experts, it is hoped to better explore inner connections and to establish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the endeavor of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such system.
The case study involved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of 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terviewing the designers to examine and evaluate the initial results. Due to the unfamiliarity of data management methodology by most interior designers, it wa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hat the technological aspects of the project were properly communicated to them prior to conducting any interviews. This was needed to avoid any misconception, which may yield undesirable outcome.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interior design firms commence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by systemizing the administrative workflow, and possibly migrating prior work projects onto system storage in phases, Subsequently, broaden the territory with case management, client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and design management. Lastly, the focus will be on expert system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17 |
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李秋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科會從民國八十一年起,即大力推動產學合作研究計畫,而且在民國八十八年初公布施行的科技基本法,在內容中,政府對於產學合作機制上的協助,如設立技術移轉辦公室(TLO)、創業育成中心等,然而,到目前為止產學合作的成效仍然不佳。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產學合作大學與企業對於產學合作動機、障礙與政府政策、法令與機構的認知,以及專案內部相關影響產學合作的因素。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對企業研發經理人與大學教授給予不同的問卷,回收率超過20%;資料分析方法包含敘述統計、T檢定、相關性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的分析結果摘述如下:
(一)產學合作動機方面
1.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產學合作動機具有較高的認同程度。
2.學校屬性與「參與實務研究的機會」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3.大學教授職等與「提高研究水準與學術聲望」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4.大學教授的教學年資與「增加學生的實務經驗」的產學合作動機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的企業研發經理人對產學合作動機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6.公司員工人數的多寡與「為了解決公司的特殊問題」、「使用學校特殊的設備」的產學合作動機有相關性。
(二)產學合作障礙方面
1.具有業界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大學專業技術不足」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2.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大學需要強調學術性與理論性」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3.學校屬性與「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差異」的產學合作障礙有關連性。
4.大學教授職等與「企業文化與學術文化的差異」的產學合作障礙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研發經理人對「公司缺乏專人負責合作案」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6.公司營業額的大小與「大學計畫主持人整合與管理能力的缺乏」的產學合作障礙有相關性。
7.公司員工人數的多寡與「大學計畫主持人整合與管理能力的缺乏」、「大學缺乏跨領域整合之技術人才」的產學合作障礙有相關性。
(三)政府政策、法令與機制方面
1.具有業界經驗的教授教授對於「『公立大學之教授不得擔任董監事職,只能擁有10%以內的股份』限制之放寬」與「『大學教授無法兼任企業經理人』限制的放寬」的兩項政策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2.具有產學合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對於「政府出資之合作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下放學校/企業」的政策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3.公立學校對於「『公立大學之教授不得擔任董監事職,只能擁有10%以內的股份』限制之放寬」的政策似乎具有高度的認同程度。
4.大學教授職等與「政府出資之合作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下放學校/企業」的政策有關連性。
5.具有產學合作的研發經理人對「『教授只能參與至多二個合作計畫』限制之放寬」的政策具有較低的認同程度。
(四)學校產學合作案相關差異分析
1.合作方式與合作期間具有相關性。
2.合作方式與「需要企業特殊設備來協助研究」、「增加彼此的交流合作」的產學合作動機具有相關性。
3.合作方式與「大學的專業技術不足」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相關性。
4.合作方式與智慧財產權具有相關性。
5.合作方式與「研發人員在企業實驗室共同研究」的交流方式具有相關性。
6.「研發人員在學校實驗室共同研究」的頻率次數與「整體滿意度」對具有相關性。
(五)企業產學合作案的相關差異分析
1.合作方式與「與大學研究人員目標不一致」的產學合作障礙具有相關性。
2.智慧財產權歸屬與智慧財產權滿意度具有相關性。
(六)雙方對產學合作專案的差異分析
1.產學合作專案中,雙方在「電話交流」與「研發人員在企業實驗室共同研究」的交流方式的重要性程度具有差異。
2.產學合作專案中,雙方在「整體滿意度」上具有差異。
|
18 |
專案管理,知識管理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T公司為例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performance : a case study of T company林宗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經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隨著時間的增加,公司內部會因工作的遞增而累積愈來愈多的知識與技術,這些知識屬於企業的無形資本,若能透過管理妥善的保存,對企業內部知識與技術的傳承,以及員工的學習與成長都有很大的益處。而在企業中,專案的進行是累積工作經驗與知識的一大管道,做好專案管理不但有助於專案目標的達成,也能藉此蒐集公司的無形資產,進一步將之知識化,最終對經營績效產生影響。因此,本研究將以專案管理、知識管理與經營績效為主軸,並以個案公司採用的知識管理方法,即技術文件制度,為主要的探討方向,對個案公司進行研究,同時分析三構面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個案研究法,以及深度訪談法。一開始先對研究構面進行過去文獻資料的探討與分析,並以光電產業的T公司為主要的訪談對象,進行與研究主題相關的資料蒐集,將個案資料經整理與分析後,陳述與個案相關的事實於本文中,並在文末對研究結論做總結。
本研究主要的結論為技術文件制度有助於降低工作困難度。經過對個案公司的分析,本研究發現個案公司所執行的技術文件制度確實有助於降低員工間的工作困難度,且因工作困難度的降低,使技術人員的出錯率也降低,因此,對員工來說,技術文件制度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管道與方法;而專案管理有助於知識管理前期知識蒐集的工作,且技術文件制度讓技術人員的出錯率降低,進而使公司除錯成本的支出也大幅減少,對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來說有正向的成長,因此,本研究經由個案公司的實證發現,專案管理、知識管理與經營績效間確實存在著互相影響的正向關係。 / That is a long-term work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s time goes on, more and m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accumulate in a company due to increasing works. Because the knowledge belongs to the intangible capital of the enterprise, if the company can store knowledge through management process, it should be advantage for knowledge inheritance of skills of the company, as well as the growth for staff. In addi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way of accumulating work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nd it not only help achieve targets of project, but also increasing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for the compan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study collects the information by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case study method, and in-depth interview. Based on the collecting past literature,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from interviews for T company are analyzed for the topics of study, and write down the conclusions and findings in the final statement.
The main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is t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dvantage for decreasing difficulty of work. Through the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system in T company exactly helps for reducing difficulty of work among staff, and also decrease defect rate among technician. Therefore,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system is a good way for learning for staff. Additionally, because that project management is good at collecting inform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at knowledge management reduce error rate also debugging costs in the compan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i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
19 |
產品與專案特性對套裝軟體開發活動之影響吳昭勳, Wu Chao Hs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知識世紀中,知識已被視為是生產力的重要來源。軟體產業繼資訊硬體產品之後,為我國最重要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智價經濟體系最具代表性的產業。本論文研究針對我國廠商套裝軟體的開發模式,試圖以較為整體性的方式,來探討套裝軟體產品開發的活動。本研究將整個產品開發的活動,視為一種知識創造的過程,並將產品開發所需要相關技術視為知識,以此觀點來探索套裝軟體開發的活動。
本研究主要是依據產品特性(技術知識多樣性)與專案特性(投入人力的多寡)兩大構面,選擇八家軟體廠商作為深入咎案分析的研究對象,並且以套裝軟體開發專案為研究單位。所選擇的軟體廠商包括遊戲類與幼教類以及工具類兩大類。探討的關鍵活動要素則有產品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專案的組織與分工、專案的領導、問題的解決與溝通、時程的控制與測試、高階主管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的結果顯示,技術多樣性高的遊戲類和幼教類軟體相較於技術多樣性低的工具類軟體,在產品開發的關鍵活動上,較著重整合多樣技術的機制,如使用多元背景的專案領導者,利用團隊討論的方式發展產品概念,在問題的解決與溝通上,方式亦較多樣;而工具類軟體則較著重強化與運用技術知識的機制。如使用具有技術背景的專案領導者,傾向功能式專案開發組織。
另外,專案規模的大小也明顯地影響了專案的運作模式。隨著專案規模的增大,專案與其它部門互動的情形愈多,資訊的輸入來源也愈多,專案規模較大的開發專案,著重各項正式的機制來管理軟體開發專案;專案規模較小的開發專案,則多藉由非正式的機制來管理軟體開發專案。
第一章 緒論 Ⅰ-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Ⅰ-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Ⅰ-3
第三節 論文章節簡介 Ⅰ-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Ⅱ-1
第一節 產品開發活動 Ⅱ-1
第二節 產品特性與產品開發活動 Ⅱ-29
第三節 專案特性與產品開發活動 Ⅱ-34
第四節 小結 Ⅱ-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Ⅲ-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Ⅲ-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Ⅲ-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Ⅲ-7
第四章 個案研究 Ⅳ-1
第一節 個案訪談基本資料 Ⅳ-1
第二節 個案一、T-公司TVCS產品開發專案 Ⅳ-2
第三節 個案二、U-公司PHOTOIMPACT4.0產品開發專案 Ⅳ-13
第四節 個案三、N-公司丹青4.0黃金版產品開發專案 Ⅳ-24
第五節 個案四、L-公司無蝦米產品專案 Ⅳ-34
第六節 個案五、S-公司大富翁四產品開發專案 Ⅳ-43
第七節 個案六、E-公司未來EQ小領袖產品開發專案 Ⅳ-51
第八節 個案七、H-公司富甲天下2產品開發專案 Ⅳ-60
第九節 個案八、I-公司阿毛的ABC第四輯產品開發專案 Ⅳ-69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Ⅴ-1
第一節 個案分析比較 Ⅴ-1
第二節 研究發現 Ⅴ-13
第三節 其它研究發現 Ⅴ-38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Ⅵ-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Ⅵ-1
第二節 實務上的建議 Ⅵ-3
第三節 對後續研究建議 Ⅵ-6
參考文獻 Ⅶ-1
中文部份 Ⅶ-1
英文部份 Ⅶ-4
|
20 |
微型企業輔導模式個案探討 / A Case Study on the Consultant Models of Micro-enterprises李金揚, Lee, Chi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經濟架構中,為數眾多的中、小、微型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所具備的資源優勢,總是缺乏足夠的能力進行企業經營與體質的改善提升。事實上,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於中小企業輔導工作上,但在執行過程上卻仍存在許多待調整之處;在此一情形下,不論從政府輔導資源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的觀點論之,或是就中小企業經營特性與資源需求的角度而言,針對中、小、微型不同規模企業實施分級輔導,在政策上的確有重新評估的必要。
台灣東部因經濟規模不大,工作機會較西部地區缺乏許多,嚴重面臨人口外流及高齡化與城鄉沒落的問題。提升東部產業發展,除善用政府的資源、借力使力,引進先進技術與創新營運模式外,更應結合在地特色自然資源與多元社會文化優勢。而且東部大多數的業者均為5人以下之微型企業,規模小、產值低,很難自行投入技術升級或創新研發,缺乏互相連結交流的資訊平台,更不瞭解政府輔導方案及法人研發能量,形成難以跨越的死亡之谷,很難與西部業者競爭。
本研究逐一檢視政府目前的相關產業輔導方案,找出最適合東部微型企業的輔導模式。同時試圖找出政府輔導資源如何與東部微型企業者的專長結合,找到利基市場,取得適用資源,創造新價值。
研究發現,主動訪視、深入瞭解、客制化輔導是微型或特色產業輔導的關鍵成功因素。而本研究之實務貢獻,則是期望透過對東部微型企業輔導模式的建立,幫助全台灣更多需要的小型或微型企業。
|
Page generated in 0.17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