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管制措施解除後對旅行業之衝擊與影響張耀宗, ZHANG, YAO-Z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首先透過觀光市場特性來談旅行業發展之概況,由於旅行業者所銷售旳乃屬無
形性商品,是故容易因資訊不對稱引發若干弊端,政府為此採取數次管制措施,希望
能藉此規範輔導業者間之競爭行為。然因旅行業本身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因而管制
措施仍引發靠行等若干問題。政府鑑於國內外觀光人口逐漸提昇,以及經濟之快速成
長,於是在民國七十七年元月一日起全面開放旅行社執照申請,希望能透過自由市場
的負性競爭,進而使觀光事業蓬勃發展與提昇國人旅遊品質。
於是本文乃使用民國76年至78年由觀光區普查所得之資料,希望藉由r 「結構--行為
--績效」產業經濟學理論之模型來探討管制措施解除後,旅行業市場結構改變對業者
績效之影響。此外,並參酌觀光客透過消基會對旅行業糾紛之多寡,了解旅遊品質是
否真正透過管制措施的解除而提高。
研究結果發現,經由旅行業財劮結構、資產規模、薪資成本及廣告支出額等因素進行
分析,結果發現旅行業者因市場競爭之淚烈而使經營效率有改善。然而,觀光客對旅
行業者之糾紛件數卻因產業體質之不佳而惡化,但其在七十七年以後,其惡化程度有
減緩跡象。由此可見牌照管制措施之解除能促進整個旅行業者的經營效率,但仍需政
府、業者及消費者共同努力,如此旅遊品質才會提高。
|
2 |
市場結構與獨占力之研究吳明益, Wu, M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五章,大約撰寫三萬字。
第一章為研究目的與動機,研究方法與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共四節,從市場結構的經濟因子予以分類:賣者集中、買者集中、區域性集中
、阻礙新廠商進入、產品差異、需求成長等,然後就這些因子測字之方法作一整理,
以便實證時量化之用。
第三章共有三節,首先就獨占力之衡量方法作一個描述:Lenear指數、Briefer 指數
、Rothchild 指數、Saving測定S-B-P 。其中只有最後一種能充為實證之用。從市場
結構的差異、透過廠商行為、檢定其績效之差異與結構因子的關係是否顯著,如
果顯著S-B-P 成立。此外第二、三節,則是國外實證研究結果之整理。就學者採擷之
模型差異列出,及實證結果是否顯著作一比較。
第四章只有三節,是針對台灣巨型企業的績效──結構關係作研究。首先分析近年來
台灣大型企業發展狀況,次比較中、美、英大型企業之結構,說明集團中之差異。最
後,就大廠商的利潤來源驗證結構因子之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
|
3 |
台灣平板玻璃市場結構研究王玉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平板玻璃工業乃台灣主要製造工業之一,由民國四十五年三月「新竹玻璃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廠正式開工生產平板玻璃以來,即開始蓬勃發展,成長迅速,生產量年有增加,不但供應國內市場有餘,且可大量外銷。五十五年底「東亞玻璃廠股份有限公司」加入生產行列,五十六年二月又有「台灣玻璃公司」建廠完成,開工生產,於是產量更形大增,至民國六十一年台灣平板玻璃的生產量已達二百一十八萬七千餘標準箱,銷售量二百一十一萬四千餘標準箱約空前記錄。然最近數年來,不僅平板玻璃的國內需求,因市場缺乏開拓,似已臻飽和;即在佔總銷量三分之二的外銷方面,亦由於原為我國外銷市場之東南亞地區國家,如泰國、韓國、菲律賓等均已自行設廠,其生產量不但足供自給,且有餘裕輸出,加上日本、意大利、比利時、西德、英國等與我國在美、加市場的激烈競爭,及美國保護主義的抬頭,而迭遭困難,因此,供過於求的現象於焉產生。 就生產者的市場結構觀之,東亞玻璃公司與台灣玻璃公司的加入 ,打破了新竹玻璃公司壟斷市場十年的局面,市場結構由「獨占」轉變成「寡占」狀態,同業競爭,乃在所難免。至於中間商的市場結構,則或為寡占或為純粹競爭,視其種類與地域而別,咸信在最近的將來,此等市場型態不致有太大的改變。
於此種市場結構之下,台灣平板玻璃業界產生了三方面的問題,即競爭問題,生產問題,與行銷問題。
在競爭問題方面,台灣平板玻璃不但在國際上遭遇強烈的競爭,在國內市場更因市場狹小而尤為激烈。國內市場的競爭,來自橫的與縱的兩方面,並構成六種主要的方式。
在生產問題方面,雖然台灣生產平板玻璃的天然條件極為有利,但是,由於生產者市場寡占競爭,廠商易趨妥協,阻礙了生產者求進步的決心與行動,致生產方面呈現著如下的特徵:(a)技術落後,(b)品質低劣,(c)生產成本偏高。
在行銷問題方面,生產者所實施的是一種「生產導向」的管理,不注重行銷,於是分配通路之選擇、定價政策之訂立、市場之開拓、產品之發展等行銷策略多半付諸闕如或一成不變,隨之而起的是經營效率的不如理想。至於中間商所實行的,則為一種得過且過,盲目無方的經營。總之,無論那一階層的經營者均缺乏遠大的眼光,所孜孜矻矻以求的是獲得短期利潤,但實際能獲得者卻屬有限。
凡此種種,使台灣平板玻璃業普遍蒙上一層悲觀的氣氛,業者多覺前途黯然,而不知所措。故針對以上的情況與問題,本文研究目的可述之如次:
本文研究目的之一,乃就公正客觀的立場,剖析台灣平板玻璃生產者的市場結構、競爭狀況、政策得失、產銷情形等,以作改善發展之準據。
就經濟學的觀點,在獨占市場之下,獨占者享有獨占利潤,消費者福利被剝削殆盡,故而,取締壟斷,提倡競爭,以提高消費者之議時有所聞。台灣平板玻璃工業既由獨占進入寡占局面,是否果使消費者福利增進呢?實有加以測度之必要,此本文研究目的之二。
分析行銷系統,發掘中間商經營困難的主因,並尋求其解決之道,期能提醒業者採取正確行動,突破難關,又為本文研究目的之三。 目前,台灣平板玻璃約有三分之二是用於外銷,在國際市場上遭受日本、意大利、英國、比利時、西德等國的強烈競爭,以及韓國的威脅。研究這些國家的一般既況與美、加市場的情形,藉供本省業者比較參酌,以收知己知彼之效,乃本文研究目的之四。
台灣平板玻璃既已進入競爭激烈,生產過剩之境,然則,其最適度的規模與產量究應為何,方能配合市場之需要,故本研究之五,即在循計量途徑,預測未來約市場需求量,俾作業界今後配合發展的指引。
二、研究方法
本文係兼採「描述研究」與「探測研究」兩種懂方法,以個體經濟學與行銷學的理論為構架,運用統計及簡單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台灣平板玻璃之市場結構及成長趨勢,由於上述各學科同屬經濟學的範疇,故不互悖,反可收相輔相成之功。
三、內容
本文共分成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提出問題之說明、研究目的、及本文研究方法與所受限制。
第二章為生產者市場結構與產銷分析,首先敘述台灣平板玻璃工業之發展沿革,其次將各生產者簡介與比較,然後分析生產、市場競爭與銷售情形,最後將價格作一分析,並測度市場結構的轉變對消費者福利是否有所影響。
第三章為行銷系統分析,依次介紹中間商種類及分配通路結構,中間商組織型態與規模分析、行銷成本分析、現存分配問題及一般問題的探討,以及解決分配及一般問題的方案。
第四章為國外重要平板玻璃工業及市場概況,分別就東亞地區、美加地區、及歐洲地區的國家略做說明,必要時並與我國比較之。
第五章為模型分析,先以簡單計量經濟方法建立平板玻璃內銷需求模型,進一步從事預測。然後,根據趨勢值預測平板玻璃外銷量,最後將內外銷量預測加總,成立銷售總量之預測。
第六章為結論及建議。
四、結論及建議
本文的結論及建議,已分別在各章提及,並在第六章做一總括,於此,僅簡單摘要之:
(甲)有關結論部份:
1.台灣平板玻璃生產者市場結構的演變,係由獨占而寡占競爭再成寡占勾結,「勾結」乃阻礙生產者求進步之決心與意願的最主要原因。
2.台灣平板玻璃對外銷的依賴性極大,且集中於美、加等少數地區,所遭受的競爭壓力也大,但業者並不能以有系統、有步驟的方法進行外銷開拓工作,國內廠商且將競爭延展到國外,影響成長至鉅。
3.市場結構由原先的獨占局面轉變成二大一小的寡占情況,單以價格而言,由短期觀之,並未令消費者的福利增加,但若由長期觀之,則最後消費者確蒙其利。
4.平板玻璃的行銷系統未臻理想,代銷制度令市場分配通路趨於複雜,徒增運銷手續及行銷成本。此外,中間商的相互競爭、價格紊亂、人員素質低落、經營不得其法等,致內銷市場形成一片黯淡景象。
5.與國外重要平板玻璃工業國家比較,台灣平板玻璃的市場結構並無特殊之處,即同屬寡占型態,所異者在於外國平板玻璃生產者的勾結情況並不嚴重,未受政府的保護、對外銷依賴不大、品質較優、行銷系統也較健全。
6.由模型及趨勢驗證預測的結果,台灣平板玻璃的未來發展,仍大有可為。
(乙)有關建議部份:
I.對於生產者的建議
1.實施外銷聯營,停止內銷勾桔—由生產者共同設立一個統一的外銷機構,實施外銷聯營,集兩公司之力,進行國際廣告、開拓等工作,以建立台灣平板玻璃的信譽,奠定堅固的外銷基礎。在內銷方面停止協議劃分市場,俾提高國內消費者的福利。
2.縮短內外銷價格差距——長久以來,台灣平板玻璃一直保持內外銷價格相距懸殊的現象,廠商以內銷貼補外銷,國內消費者長期承受高價玻璃的負擔,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生產者實應設法逐漸減少內外銷價格的差距,內銷減價,外銷價格透過品質之提高而逐漸上揚,使兩者逐漸拉平。
3.取銷代銷制度——因為在內銷市場代銷商僅做形式的轉手,鑑於零售商對於各玻璃公司並不陌生。由零售商直接向生產者訂購已屬可行,故取消代銷制度以增加行銷效率,乃生產者改進其營運所必需的步驟之一。
4.採取綜合性的經營方式——建議各玻璃生產者自行集資附設純石咸工廠、採石工廠、其他玻璃原料工廠,甚至於包裝用的木箱工廠等,以確保原料來源無虞,裨益台灣平板玻璃工業的發展。
5.新產品發展——為適應需求的高級化,應積極發展平板玻璃的新產品,如磨板玻璃、浮式平板玻璃、有色平板玻璃、吸熱平板玻璃等,以延展平板玻璃的生命循環。
總之,吾人所期望於平板玻璃生產者的,仍是利用行銷組合——價格策略、分配通路策略、產品策略、推廣策略,來使其經營現代化,提高效率,己利而利人利國。
II.對中間商的建議:
吾人對於中間商建議為盼其能實施現代化的經營,減少彼此的競爭,如欲競爭,則應以非價格的方式來進行。至於一般規模太小的零售店,吾人建議不妨實施合作,以減少小規模的不經濟,增強議價及營業能力。
III.對政府的建議
1.開放平板玻璃進口—停止對平板玻璃生產者的保護,促進其改善品質,健全行銷。
2.扶植成立強有力的公會—扶植公會使其成為強有力的組織,使之統籌玻璃業界之事宜,影響其成員,則一切問題可大為減少。
3.以貨款或為之保證方式,協助建立浮式玻璃工廠。
|
4 |
以市場結構及經濟管制之觀點探討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陳進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以市場結構及經濟管制的觀點探討如何健全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在理論探討中,由市場結構的特性分析,得知建築經理公司是屬寡占的市場結構;在管制理論的探討中,得知為使房地產風險合理分配及提升購屋者效用水準,政府有必要對建經公司加以適當的干預。但在探討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之前,宜先確立其角色定位,以期有助於課題的分析探討。
在建經公司現況的探討中,本論文就建經公司的沿革與發展、組織型態、規模、經營型態及與相關運作角色之關係等進行探討,發現建經公司與一般的寡占廠商的特性未盡相同,同時也伴隨著有關行業發展、管理輔導及與相關角色關係之問題。經過問題原因的分析探討後,推演出未來管理輔導上所應探討之課題,而為求進一步落實管理制度,除了就這些課題進行對策分析探討外,並根據這些對策設計的問卷調查及與業者數次的座談結果,提出適當的建議策略,再依據這些建議策略研擬管理辦法修訂之立法要旨,惟為求管理辦法的修訂能具體發揮效果,故再將其修訂之影響與配合措施以探討。
最後,本論文結論歸結有關角色定位、主要課題與策略、業者反應、立法要旨及管理制度健全後對各角色的正面效益等重點,再予以簡要述明;並分別對政府、建築經理公司及其他相關配合角色提出建議,以期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能更周延。
|
5 |
金融自由化,銀行業市場結構,支出偏好行為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 Deregulation, A study the Bank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Expense preference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張麗娟, Chang, Lee-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自由化,係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過程,也是政府多年來追求的政策目標,其主要的動機,是藉著市場機能代替政府的管制,加速改善金融機構之經營體質,提高經營效率,發揮銀行業應有之仲介功能,進而增進資金有效分配與經濟的穩定成長。
銀行部門的風險, 對日後金融檢查構成重要的挑戰。 由 S-C-P的分析中,確實在銀行產業,存著相互的關係。尤其是金融自由化、國際化,銀行主管者有更大的
權衡行為,這種行為可以透過組織中的制度設計,消除經理人的費用偏好與風險規避的誘因,以成立「費用中心」對於各部門的費用進行考核,再利用分紅持股方式,消除經理人支出偏好的行為。其次,本國銀行的利潤明顯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本國銀行應設法降低利率的風險,其途徑:
(1) 業務多元化:以減輕對中小企業或消費性放款的依賴,應另闢財源, 如:增加證券、金融商品的創新,開發低利資金來源(如 NOW 帳戶,公債存款),以減低成本。
(2) 建立風險檢控制度,成立「利率預測」及「資產負債管理」等專責組織的機構,以掌握未來金融環境的脈動與擬定因應策略。
銀行管理者在決策「市場佔有率」的多寡與分行家數有顯著之關係而與利潤率無明顯相關,本研究重點在於銀行間的差異,而非銀行內的差異,可以推論:急於擴張新分行據點或海外分支機構,其結果與獲利性無關。管理者經營目標非以短期利潤最大為考量。可能因為公營銀行很少關心其競爭者的存在,不太考慮其競爭者究將採取何種相對的行動。有時雖知悉其競爭者所採取的行動與決策,除非是有重大事件,不然公營銀行不會考慮猜測適當的反應行動以採取應付或抵制的方式。 由
於公營銀行 (1): 規模、資產都很大,組織頗為複雜, 參與決策者人員很多,花費相當的時間,因此,除非市場競爭者之行為,確實會嚴重影響到市場,(包括市場佔有率及利率價格),銀行不會有什麼猜測反應。(2): 業務管理上, 已形成一定規程, 都不願因競爭者行動而反應,破壞其管理程序。 (3): 最高決策與管理者,希望過安定而恬適生活,不願多事, 蓋恐風險太大,得不償失。 所以從 S-P (結構-績效假說), 市場結構會影響銀行長期獲利能力,具有獨占力之銀行,會以損失風險最小作代價,有系統降低風險。在承貸放款時,其大多持有風險性資產較小,只針對安全性高,有充足抵押品放款貸放。
|
6 |
俄羅斯銀行業競爭程度之研究 / The analysis on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in Russian banking industry吳靜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衡量俄羅斯銀行業競爭程度的變化,探討2003至2010年間,其銀行行為、政府政策和國際情勢對俄羅斯銀行業競爭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以非結構法的Panzer-Rosse模型為研究主軸,並輔以結構性指標來衡量俄羅斯銀行業的競爭程度,發現俄羅斯銀行業在2003至2009年俄羅斯的銀行市場大多處於獨占性競爭。但是2010年以資產標準化的總收入為被解釋變數時卻無法拒絕市場存在獨占力或銀行間存在聯合勾結的寡占之需無假設,可能與俄羅斯政府因應全球金融危機所作的政策調整有關。
為使結果更具可靠性,本研究排除可能影響檢定結果知極端值進行敏感性檢定,將可能對市場具有獨占力的俄羅斯最大的國有銀行Sberbank排除在樣本之外,結果2010年的俄羅斯銀行市場仍然存在獨占力。另外,考慮不同地區銀行密集度的不同,將研究樣本分成中央聯邦區與非中央聯邦區,結果發現在銀行密集度較高的中央聯邦區在2005至2009年為完全競爭,但是該地區2010年的銀行市場依然存在獨占力,而非中央聯邦區的競爭程度變化較小。相較於過去的文獻,本文發現俄羅斯銀行業在考慮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之競爭程度有所不同,尤其在2008至2010年間的差異更為明顯,而俄羅斯銀行業的競爭程度在金融危機期間也確實因為採用的被解釋變數不同,致使兩者的H統計量與市場檢定結果呈現不一致的趨勢。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gre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Russian banking industry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bank activity, government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ver the period of 2003-2010.We use the P-R model as well as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Herfindall-Hirschman Index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competitive behavior on market. Evidence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3-2009 the Russian banking industry is characterized a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But in 2010, the market becomes monopolistic due to the change of government policy by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 do our sensitivity analysis, we exclude the outlier that might influence the results such as Sberbank, the biggest state bank of Russia. But our results remain the sam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separates the region into Central Federal District and non- Central Federal District, and we find that market is perfect competition in Central Federal District in period 2005-2009, but monopoly still exists in 2010.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paper finds that some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results when dependent variable is interest revenue and the result of total revenue, especially in period of 2008-2010.
|
7 |
我國液化石油氣市場之法制與實務問題研究-借鏡日本的管制經驗 / A study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the market of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in Taiwan-a lesson from Japan孫雅娟, Sun, Ya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家庭熱能的主要來源,除電力以外,最主要的兩項來源為天然氣(Natural Gas,簡稱NG)及液化石油氣(Liquid Petroleum Gas,簡稱LPG)。
該兩項能源產品,雖同屬我國家庭熱能主要來源,惟因該二產品所產生之熱值、輸送、交易方式等之不同,在管理法規上之產業分類及競爭法上之市場區隔,均將該二產品視為不同市場。
由於天然氣自生產或進口及至輸送至家戶端之相關管理規定,已甚完備,再加上天然氣事業層級及營運型態較為單純,管理方便,衍生之問題亦相對較少。而液化石油氣須經加壓分裝為桶裝瓦斯,始能供民眾使用,該產品在運送、分裝及使用上,給予外界較不安全之觀感,故被歸類為危險物品,且因該市場結構甚為複雜,廠商家數多,欲對於該產業架構完整之管理法規當甚為困難,故目前對於該市場之相關管理規範係散見於不同法規中。
故本論文將先由我國液化石油氣市場開放經過、市場界定、產銷結構與競爭情形著手,接著說明我國對於該市場開放以來之相關監督管理措施及競爭法制規範,並透過重大違法個案之介紹,瞭解競爭法主管機關之介入情形;之後藉由日本法制沿革及實務作法之研究,俾洞悉我國液化石油氣市場因結構性或制度面所引發之問題,提出監督管理機關是否應整合為單一專責機關,以及究應由監督管理機關加強管理或提供更適切之配套措施,抑或由競爭法主管機關施以更嚴峻之處罰,始能妥適規整該市場交易秩序之解決方法或執法建議。 / The major household heating resources in Taiwan, in addition to electricity, include natural gas (NG) and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LPG). Traditionally, the two energy products are deemed different products in law regulations and market segment as their heating values, ways of transportations, and transaction patterns are different.
As the natural gas is included in the public undertakings, 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operation and security affairs has been unified. On the contrary, th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is considered as high-pressure and flammable, it is categorized as a dangerous item. The responsibility of regulation system involves many authorities concerned. Therefore, it derives many problems of regulations in Taiwan.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market, we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regulation systems, and norms, market structure materials in Taiwan and Japan.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article, there is a room to rethink which mechanism is more adequate for regulating th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industry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policy and competition polic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e liquefied petroleum gas industry should be supervised by a single administrative agency, and the agency should try an adequate and different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in Taiwan. In the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competition authority should gain trust from stakeholders, the general public and other agencies, and to improve its independence and expertise to enhance antitrust enforcement ability.
|
8 |
台灣總代理制度下境外基金市場進入障礙分析及後進入市場者的突破障礙策略 / The Taiwan market entry strategies for the offshore fund companies陳遠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基金市場在1983年開始發展,隨著經濟起飛,國人財富累積,理財的需求大增,境外基金公司也陸續來台灣發展業務搶食財富管理的大餅。但目前台灣市場已經有73家基金公司,現在才要進軍台灣的後進市場業者應該採取何種策略才能在已經相當擁擠的市場中後發先至,產出令人滿意的銷售成果。
本研究認為後進入市場者進入台灣基金市場要處理兩個關鍵議題,第一是總代理人合作模式的選擇; 第二則是要如何有效突破由於市場結構、先進入市場業者及主管機關所構築的進入障礙。
本研究使用文獻探討、法規研究及實地訪談等方式,來探討相關問題的解答。個案分析部分則是以潛在的後進市場者BBVA為例,探討該公司的進入台灣市場的利基, 並參考在總代理人制度上路後才進入台灣市場的鋒裕基金、木星基金及荷寶基金的經驗作整理歸納。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後進市場者來說,比較好的總代理人的合作模式的選擇是與獨立背景的總代理人合作,並且搭配反制措施,等到建立市場知名度後,再自行設立投信或投顧自行運作總代理業務; 在突破市場障礙部分,則分別在產品、目標市場、銷售通路等方面差異化策略會得到比較的成果。
|
9 |
國際間政策協調與控制-動態賽局模型之研究紀建平, JI, JIAN-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的開放性總體分析不外乎小型開放經濟體系模型與大型開放經經體系模型兩種。
前者假設小國無力干預世界物價水準,分別在不同匯率制度下探討政策有效性及其程
度大小,可以Mundell-Fleming 命題為代表。後者則認為在大型開放經濟體系下對國
外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為出發,研究國際間經濟互賴關係的特性;通常借用所謂兩國模
型來分析國際干擾的傳遞與政策對本國政策目標影響。(Mussa (1979))。本
文嘗試建立一兩國模型並融入動態賽局的概念分析國與國之間互動的關係。
首先建立一不連續時間的兩國模型,經濟個體為完全預期(Perfect foresinght)且
每一期各市場皆達成結清(Market cleaning );就生產方面,兩國個別生產不同商
品且兩國人民皆費這兩種商品。在資本市場方面,各國均為資本可完全移動,兩國匯
率取決於兩國利率高低,各國決策單位皆以社會利損失函數為其標的,以利率政策為
其控制變數,在不同經濟結構下進行其政策之釐定。
跟據Coper 的分類(Coper (1985)):在互賴經濟體系下,若為政策目標對峙
的情況(Economic object conflict),我們常可利用賽局的觀念來進行分析。政策
形成的過程中將視對手國的行動與各類經濟指標變化而定。我們在這些前提下,利用
六種賽局概念來分析國際間經濟互動的現象,這六種分別為(i )Open Loop Nash -
Game(ii)Feedback Loop Nash Game (iii )Open Loop Stackelberg Game(iv)
Feedback Loop Stackelberg Game(v )Open Loop Cooperation Game(vi)Feedb-
ack Loop Cooperation Game ,分別在這六種概念下獲得反應函數與政策均衡解。
最後我們將利用電腦模擬的方式探討不同結構下之參數,分析體系穩定性與政策的效
果,以及據此觀察各個賽局概念其均衡解的收斂性質,並希望藉此探討政策上的涵意
。
|
10 |
報業通路的產業組織經濟分析 /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Newspaper Distribution Channel平秀琳, Ping, Shiou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報業的通路結構及影響通路結構的相關產業結構因素。本研究以產業經濟分析架構中有關市場結構與市場行為互動關係(Scherer, 1990)切入,探討報業市場結構變項對報業通路行為變項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也借用通路政治經濟學派(Stern & Reve, 1980),對於通路外部環境與通路內部環境互動的概念,探析市場結構影響通路結構的外部經濟因素。
在本研究中,以「組織規模」、「所有權型態」、「市場集中度」為市場變項,以「通路結構」為市場行為變項。
本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及立報五個個案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五個個案的發行部門及其派報經銷商,蒐集有關報社通路運作的實際狀況。所得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一、報業通路結構方面
本研究所探討之通路結構,包括報業組織所採用之通路類型、通路長度、通路密度及通路競爭。五個個案報社在零售通路類型方面,大都僅採用直營人員或經銷商。訂戶通路類型則較複雜,五個個案大多採多重形式,透過經銷商、批報販、發行公司等類型發送報紙。
在通路長度方面,零售通路呈現兩極化發展,可分為一階通路和三階通路二種。訂戶通路則相當多樣化,各種通路長度都同時存在。在通路密度方面,不論零售或訂戶,各報皆採密集配銷策略。在通路競爭方面,一般來說都屬於中度或高度競爭。
二、組織規模與通路結構之關係
在組織規模與通路結構的關係上,本研究中的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屬於大規模,自由時報屬於中規模,中央日報和立報屬於小規模。整體來說,五個個案所呈現的通路結構,顯示規模愈大的報社愈傾向垂直整合,對通路的控制能力較強。
三、市場集中度典通路結構之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在集中度愈低的市場(亦即市場競爭愈激烈),報業組織會傾向採取開放性的通路策略,同時採用多種通路形式,零售密度會因競爭而達到飽和數字,訂戶通路也採取密集配銷的策略。
|
Page generated in 0.02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