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0
  • 243
  • 44
  • 27
  • 3
  • 1
  • Tagged with
  • 317
  • 144
  • 83
  • 77
  • 67
  • 63
  • 60
  • 59
  • 50
  • 45
  • 43
  • 43
  • 42
  • 40
  • 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1

嬰兒的選擇性模仿:動作-效果整合或目的推理? / Selective imitation in infancy: Ideomotor theory or teleological reasoning?

楊悅如, Yang, Yueh 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選擇性模仿是指嬰兒在不同情境中選擇性地模仿他人的行為,為當今發展心理學備受矚目的議題。在Gergely、Bekkering與Király(2002)著名的研究中,當實驗者的雙手自由放在桌上,示範以額頭碰盒子開燈,嬰兒偏好模仿此新奇動作;但當實驗者雙手緊抓毛毯示範相同的動作則未發現嬰兒有顯著的模仿偏好。有些研究者認嬰兒可以透過目的推理理解他人的意圖,並認為模仿是建立在對意圖的解讀之上;相反地,動作-效果整合理論則認為動作本身的執行困難度與動作-效果連結的穩定性才是影響嬰兒選擇性模仿的主因。 為了解決兩者長久以來對於嬰兒模仿的爭議,本研究修訂Gergely等人(2002)的光盒研究派典,將焦點放在過去一直未受到重視的因果效能概念,降低示範動作的因果效能,嬰兒在實驗過程中會發現示範動作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讓光盒發亮,藉此釐清目的推理論與動作-效果整合理論對嬰兒選擇性模仿的解釋適當性。實驗1的結果重製了Gergely等人(2002)的實驗結果,實驗2A與實驗2B皆發現18個月大的嬰兒在因果效能較低的情境中很少會模仿示範動作,顯示嬰兒的模仿行為較符合動作-效果整合理論的觀點,主要是受到動作執行的困難度與動作-效果聯結的穩定性的影響。 / Selective imitation refers to a phenomenon which infants differentially imitate the demonstrated action in different contexts. Recently, it has also become a popular research topic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Gergely, Bekkering and Király (2002) uncovered a classic example of selective imitation. They found that infants tend to imitate the action of touching a light box with their forehead when they saw a model perform the action with her hands placed on the table, but not when her hands were restricted by a blanket. Some researchers claim that infants can interpret others’ intention through teleological reasoning, and they consider infants’ imitation is based on decoding of intentionality. Conversely, ideomotor theory argues that imitation depends on difficulty of the action execu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link between action and its effect. To address the long-standing dispute with infants’ imitation, we revised the paradigm in Gergely et al. (2002) and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causal efficacy which had been long ignored in the past. Infant would find that the demonstrated action, sometimes won’t turn on the light during the experimentation. In experiment 1, we replicated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Gergely et al. (2002). Experiment 2A and 2B both found that 18-month-old infants rarely imitated the demonstrated action when the causal efficacy was relatively low. These results are closer to the ideomotor approach viewpoint of imitation, and it reveals that infants’ imitation depends on difficulty of the action execu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link between action and effect.
112

負面口碑影響機制:自我構念之調節與歸因模式之中介效果 /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WOM: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Construal and Mediating Effect of Attributing Pattern

陳靜, Chen, 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銷業者對負面口碑的負面影響已有所共識,它可能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其產品或服務的知覺價值判斷,進而影響產品評價及購買行為。過往研究將負面口碑區分為理由型和情感型兩類,同時,負面口碑中所包含的訊息可能為產品或服務的主要或次要因素,因而在重要程度上存在差異。此外,考慮到消費者決策情境的不同,本研究以為自己或他人做選擇的方式喚起個體的短期自我構念,探討個體特徵在負面口碑對消費者態度與行為傾向影響過程中的調節效果。另,消費者在處理負面口碑時,可能會對其產生原因進行歸納推理,且存在歸因於產品或服務和口碑產製者兩種認知路徑,不同的歸因模式進而又會影響消費者的產品評價、購買意願等面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負面口碑訊息類型如何影響消費者的態度與行為傾向,並考量負面口碑重要程度和自我構念的調節作用,以及在此過程中歸因模式的可能中介效果。 本研究通過內容分析法在實務場域觀察負面口碑訊息類型,初步探討負面口碑訊息類型與產品評價之間的關係。其後,以兩個實驗設計驗證研究假設,實驗一為2(負面口碑訊息類型:理由型vs.情感型)×2(負面口碑重要程度:主要因素vs.次要因素)的二因子受試者間設計,實驗二則為2(負面口碑訊息類型:理由型vs.情感型)×2(負面口碑重要程度:主要因素vs.次要因素)×2(自我構念:獨立型vs.互依型)的三因子組間設計。研究發現:(一)相較於情感型負面口碑,理由型負面口碑對消費者態度與行為傾向的影響更為顯著。(二)負面口碑重要程度具顯著干擾作用,亦即,當負面口碑重要程度為主要因素時,理由型評論所產生的訊息可信度顯著高於情感型評論。(三)在負面口碑訊息類型、負面口碑重要程度對訊息可信度的影響過程中,歸因模式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四)自我構念與負面口碑訊息類型具有交互作用,並連同負面口碑重要程度存在三階交互效果。本研究期望通過負面口碑影響機制理論模型的提出與驗證,對負面口碑傳播效果研究有所貢獻,同時,在實務上為行銷業者管理負面口碑提供參考。
113

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

曾玉玲, ZENG,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智商(學業性向)低成就國中學生及與其智力(性向 )相當的成就生在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上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學習信念 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和國中學生之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主要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為編選及發展適合國中學生使用之學習信念、學 習態度與學業行為量表。第二部份則分析高智商(學業性向)低成就國中學生及與 其智力(性向)相當的成就生在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等三個量表與其分 量表上得分的情形。研究樣本取自民生、螢橋、大同、木柵、南港與三民等六所學 校,以百分等級的方法甄選高智商低成就學生,再選取人數相當的高智商成就生為 對照組受試,計得低成就受試200人與對照組成就生203人。研究資料以電腦 SPSS/PC+套裝統計軟體處理,統計方法包括t考驗、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 以及區別分析。 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高智商成就生與低成就生在「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上 的差異情形而言: 1.高智商成就生無論在「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上均顯 著的優於高智商低成就學生。 2.在「學習信念」各分量表方面,高智商成就生之「自我效能」與「無習得 無助」顯著優於低成就學生,在「控制信念」的方面則二者差異未達顯著 。 3.在「學習態度」各分量表方面,僅「對讀書之態度」一分量表上出現高智 商成就生顯著優於高智商成就學生之現象,在其餘各分量表上則差異的情 形不顯著。 4.在「學習行為」各分量表方面,高智商成就生在「時間管理」、「專心程 度」、「學習策略」、「考驗經驗」、「資源運用」等分量表上均顯著高 智商低成就學生。 二、就影響英語科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而言: 1.影響英語科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學習行為」。 2.影響英語科學習的次要預測變項為「學習信念」。 3.「學習態度」對於學習者英語科的學業成就預測力未達顯著。 4.各分量表中,進入迴歸方程式的預測變項依次為:「自我效能」、「對課 程之態度」、以及「時間管理」。 三、就影響數學科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而言: 1.影響數學科學業成就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學習信念」。 2.「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對數學科學業成就之預測力均未達顯著水準 。 3.各分量表中,進入迴歸方程式的預測變項依次為:「自我效能」、「無習 得無助」、以及「制握信念」。 四、就「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對於學業成就的區別程度而 言: 1.「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均能有效區別高智商成就生 與高智商低成就生。其中,以「學習行為」的區別力最大,其次為「學習 信念」,「學習態度」的區別力則較低。 2.以「學習信念」、「學習態度」與「學業行為」三變項區別高智商成就生 與高智商低成就生,可以有效預測學習者的學業成就,預測的正確率為 62.58 ﹪。 研究者根據以上之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114

由『相互依存』概念檢視美援時期之中美關係

簡美霎, JIAN,MEI-SH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20年代發展的“福利經濟學”認為政府的經濟角色只是在市場失靈(market fail ure)時介入,推行經濟管制、補貼等公共政策,以達到社會福利的極大化,政府並不 帶任何政治色彩;但事實上,假如政府是中性的工具,那將違反“理性經濟人”的假 設;J.E.Alt和K.A.Chry-stal(1983 PP.28-30) 指出政府的經濟功能包括:生產性、 汲取性和保護性的功能。另外,D.Easton認為“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的分配”,準此 欲研究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須考慮政治--經濟的互動性,因此本文擬從公共選擇的架 構--先將政治市場的主要成員:(1)官僚政治(2)民意代表(立法者) (3)利益團體定 位清楚以探討管制政策的形成及影響,分析政府的公共政策,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富有擴展性,此乃本文的目的之一。 其次,公共選擇理論是要建立與市場理論類似的模型,用以說明公共財在民主社會下 所決定的生產及分配過程,其基本概念包括政治市場所有參與者的各種動機及利益。 由於所有政府機構的立法、行政、管制都屬於公共財,因此本文嘗試評估這些機構達 成社會最適結果的程度,使財政政府能更加務實,此亦本文欲達成之目標。 最後,依A.Prest 看法,管制政策會造成隱蔽性賦稅,但如何估計,尚有技術方面的 困難,但本文擬由管制的競租理論作單一產業隱蔽性賦稅的估計,提供決策者參考的 依據。 本文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為研究架構: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第三章則介 紹各種管制的經濟理論;第四章則說明隱蔽性賦稅的定義及影響,並說明估計的方法 ;第五章利用台灣地區的資料嘗試對公務人員做賄賂行為的實證分析;第六章為結論 。
115

政策執行中順服觀念的探討──以台北市交通警察對車輛在道路上違規駕駛取締為例

陳愷, CHEN-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因受限於順服觀念運用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政策執行理論本身的發展、及筆 者能力,故採兩個方向來探討之:首先是從順服觀念在政策執行理論中的發展為著力 點,利用文獻研究方法,依序從傳統理論、行為主義時期、當代最主要政策執行理論 、開發中國家與我們自己國家對順服觀念的發展與運用。來探討順服觀念;其次是從 個案研究的方法,去了解順服觀念實際運用在研究中,所能擴大研究者對問題視野的 可能性是如何,而個案研究所採的對像是,交通警察對車輛在道路上違規駕駛取締為 例 全文一冊,共分5 章, 14 節,約7 萬餘言 第1 章: 緒論研究動機目的和範圍、名詞界定,研究限制 第2 章:政策執行理論中順服觀念的發展研究最後筆者認為順服觀念是隨著公共行政 學的發展而漸次被提出:從早期強調X 理論時期的Obedience Conformity和Docility 到強調Y 理論時期對compliance或Noncompliance 的提出: 從早期強調科學管理而著 重探討組織內上下階層單向關係到強調組織與外部標的團體雙向關係的行為主義時期 . 第3 章: 個案理論架構, 提出從順服角度分析的架構、問題與假設。並強調順服只為 影響政策執行的必要條件。 第4 章:個家研究結果,筆者根據分析架構從順服的角度來看政策執行者與標的群體 在面臨許多足以影響順服或順眼的相關變項時的行為與態度。並依此比較找出彼此間 的認知差異。 第5 章:結論根據全文做回顧與檢討。
116

參與管理在勞資關係中功能之探討

陳石園, CHEN,SH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的勞資糾紛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根據勞委會的統計,民國七十的勞資糾紛 案件共計八九一件,但到七十六年時已暴增為一六○九件。此種趨勢,不但使得資本 家對我國的投資環境抱觀望態度,更使政府相關部門感到憂心忡忡。如何解決日趨嚴 重的勞資爭議,乃成為我國今日勞工問題專家及管理學者所關心及研究的主題。勞工 參與管理乃是歐美先進國家用來解決勞資糾紛的一種制度,對我國而言,許多人並不 熟悉,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有三:第一,希望藉由對勞工參與管理的系統性分析,找出 其成功與失敗因素所在,作為我國企業家實施之參考,第二,分析我國實施勞工參與 管理的生態環境因素,進而提出建議,以作為政府當局推勸勞工參與管理之參考。第 三,探討實施勞工參與管理後對勞資關係之影響,以便我國政府當局,企業家及勞工 三方面在推動工業民主制之勞工參與管理制度時有更進一步的體認和信心,進而加速 我國工業的升級的產業技術革新的腳步,并對管理措施的改善及工作生活品質的提升 能有所助益,使我國早日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 本研究是以概念性,非實驗性之方法為主,而以相關的調查報告和實驗結果為輔,舉 凡過去的相關研究報告和實驗結果均為本研究收集分析之資料,除此之外,相關的中 、英文書藉,論文,期刑及報紙亦均本研究之重要分析資料。本研究之內容共分六章 :分別是緒論,勞資關係的基本概念,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參與管理的功能,我國 企業部門實施參與管理的評估及結論等六章,共分十八節,合計約十四萬余言。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 )我國非常適合推行勞工參與管理,而以往所推行之勞資會 議成效不彰,其最重要原因乃是管理者的態度過於保守,以及員工對參與管理所持不 當之態度所致。( 二 )若從整體的角度來評估則勞工參與管理應是促進勞資合作,達 成勞資和諧的一種良好制度,但如果應用不當的話,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三 )從 歐美先進國家的管理演進型態來看,我國未來的管理型態也會漸漸地走往成熟式且具 人性化的勞工參與管理。因此政府當局,管理學者,企業家及勞工們應對此趨勢有所 體認與共識,并且應為此趨勢的加速到來而共同努力,以減少我國日益嚴重的勞資糾 紛,進而穩定與促進我國勞資關係的更加和諧。
117

從行政立法兩院關係論我國中央政制

張良民, ZHANG,LIANG-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我國中央政制的類型問題, 多年來論者討論不絕。最近, 因憲政結構問題而引起 的政治變局, 更使前述討論至為熱烈。本文系從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的關系及行 憲多年的經驗累積, 自靜態、動態兩方面加以敘述、分析, 以獲致我國中央政制性質 或傾向的結論, 俾供識者的參考。 依薄薛鳳教授之觀點, 具體政治之研究, 可從它的構成要素: 政治現象、政治制度、 政治觀念、政治勢力、政治人物等之交互作用, 得到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時賢與學者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所作的研究, 最普遍的對象與方式, 多集中於憲法或臨時條款的 靜態法制分析, 實在缺乏從政治學之觀點, 對政治現象作實然與動態的研究說明。本 文即構成具體政治的五項因素著眼, 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中行政與立法部門關系的特 質, 作動態與實然的研究, 藉此釐清對我國中央政治體制類型所產生的糾葛與爭議。 在導論部分, 本文首先回顧自清末以來, 立憲建制的事實與歷程所引起的各種爭議, 從不同階段所呈現的政治現象中, 歸納其發生影響作用的基本因素。其次, 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 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 從一般民主國家立法行政兩部門間的關系, 或為二者在相同人物控制下, 團 結以求得和諧合作之內閣制; 或為二者彼此相互獨立, 復相互制衡之總統制; 以及若 干國家兼具兩種色彩之混合制, 了解其政府組織規定與實際運用經驗, 作為觀察我國 中央政治體制之基礎。 第三章, 主要在於闡述我國憲法上行政立法兩部門間之關系特質, 分從孫中山先生五 權憲法、權能區分之構想, 現行憲法之原始規定, 以及臨時條款之增訂發展情形等三 方面予以說明。 第四章, 從政治五因素及影響憲法變遷與憲政成長之主要變項, 分從政治文化、政治 人物、政黨制度, 增額立委選舉結果等方面, 說明我國實際政治運作對中央政治體制 所產生的影響作用。 第五章, 結論。
118

我國青少年非理性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吳松林, WU,SO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編製一適用於本國青少年的非理性觀念量表,用以了解我國青少年非理性 觀念之現況,並以性別、年級、智力、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城鄉地區及學 業成就等自變項,從事與非理性觀念有關之研究。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國中、高中與高職學生為母群體,根據研究目的,以分層隨機抽 樣方式, 分別選取國中46所、高中30所、高職31所為受試學樣,再自各受試學校中以 隨機方式,抽取國中生3000人,高中生1000人和高職生2000人,合計6000人為量表編 製之樣本。相關研究部分則研究需要,分別選取所需之樣本,進行研究。 本研究之工具包括自編之個人信念量表,基氏人格測驗,柯氏性格量表、父母管教態 度測驗、國民中學智力測驗、系列學業性向測驗及理情教育資料等七種。基中個人信 念量表係研究者依據Ellis 的非理性觀念之十個主要類型編製而成,用以測量我國青 少年之非理性觀念。本研究除以典型相關、積差相關分析個人信念量表之信度、效度 ;及以專家評定和因素分析考驗本量表之效度外,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 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分別探究及考驗相關之資料。 本研究獲致以下之結果: 1.編製個人信念表:本量表適用于我國國中、高中和高職學生,共有十個分測驗,每 一分測驗十題,全部共100題,分別測量Ellis的十個非理性觀念類型。其信度考驗採 折半信度及重測信度兩種。效度考驗則兼採專家效度及與基氏人格測驗、柯氏性格量 表作同時效度考驗,另外性別、年齡、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學業成就等作 建構效度之分析。此外,亦建立國中、高中、高職各年級及城鄉學生之常模,將可用 於了解與診斷青少年學生之非理性觀念,並作為輔導上之參考。 2.我國青少年非理性觀念之分析:(1) 國中、高中、高職及全體學生普通存有某些非 理性觀念。(2) 國中、高中、高職及全體學生普遍存有某些特殊的非理性觀念類型。 (3) 男女青少年非理性觀念有差異情形。(4)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年齡有相關。(5)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智力有相關。(6) 青少年非理性觀念與父母管教態度、家庭社經 地位有相關。(7) 適應不良青少年之非理性觀念與一般青少年非理性觀念有差異。(8 ) 理情教材對促進學生之理性觀念有影響。(9) 性別、年級、學校類別、智力、父母 管教態度、家庭社經地位等變項對青少年之非理性觀念具有某種程度的預測力。 基於以上之結果,本研究將建議重視能力分班教學,理情教材、師生溝通、思考訓練 及親職教育諸問題及對適應不良學生的輔導策略,並提出其他相關之建議,以供教學 輔導之參考。
119

中共政權統治下朝鮮族在東北地區的發展

沈泰輔, SHEN,TAI-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分析中共政權建立後,朝鮮民族在大陸東北地區的發展概況。本文試從 朝鮮族的移民背景及中共設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之經過,來看中共政權統治下,朝鮮 民族在東北地區之開發現況,及在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中,朝鮮民族的國家觀念與同化 問題。 在研究方法上,因無法到大陸東北地區做現況調查研究,故只能搜集中華民國、中共 、韓國、日本之資料做歷史文獻分析之工作。 本文約十二萬餘言,分六章十五節,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章為論,就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作一說明。 第二章為「朝鮮族與東北地區之歷史關係」,下分三節,概述東北地區與韓半島的關 係,以及韓民移流東北之經過與定居情況。 第三章「中共政權建立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設立之經過」,共分三節,對中共少數民 族政策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之建立及其演變作一介紹。 第四章為「近年東北地區朝鮮族現代化發展之景況」,共分四節,分別就經濟開發之 情況、教育、文化之發展來加以說明。 第五章「朝鮮族在中共政權統治下之處境及回應」,下分三節,主要在談朝鮮族的地 位、文化特徵與同化問題,以及在中共與南北韓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六章為結論。
120

溝通恐懼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自我坦露之研究

王政彥, WANG, ZHENG-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溝通恐懼的國中生,由於對溝通情境採逃避、畏縮、沉默等消極 方式,對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自我坦露之影響,並提出具體的建議。 本研究採隨機取樣,以台北市南門、和平、萬芳國中;台北縣重慶、五峰國中,五所 學校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計取得有效樣本839人。研究工具包括溝通恐懼量表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自我坦露量表、各科學業成績,以及智力測驗分數。經採MA NOVA、ANOVA 、多元逐步迴歸、典型相關方法分析,得到下列主要結果: 一、高溝通恐懼的學生在學業成就各科的表現比低溝通恐懼者差,尤其在語文、社會 等科差異特別顯著。二、以智力當共變數分析,高低溝通恐懼的學生,在學業成就上 的差異程度減低。三、高溝通恐懼者在自我概念總分及各層的自我分數皆較高,其中 社會我一項,最為顯著。四、高溝通恐懼者在自我坦露總分及各層面的坦露分數均較 低,但只在總分及數量兩層面,差異達到顯著水準。五、兩人互動的溝通恐懼對學業 成就、自我概念、自我坦露的高低最具有預測力。 綜合上面的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與輔導方面的建議: (一)在輔導上,利用系統減敏感法,認知重組等方法,以減低溝通恐懼。 (二)在正式課程上,調整教材組織結椪,以利討論式教學。在非正式課程上,鼓勵 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增加人際互動運用演說辯論等方式培養學生溝通能力。 (三)在教學上,以多向溝通的方式取代單向的演講法。教師對高溝通恐懼的學生應 避免給予負面的期望,以免因負增強而導致自我應驗。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以溝通恐懼為依變項,學業成就、自我概念為自變項,探討其結果的差異。 (二)探討學生溝通能力與溝通恐懼的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