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0
  • 243
  • 44
  • 27
  • 3
  • 1
  • Tagged with
  • 317
  • 144
  • 83
  • 77
  • 67
  • 63
  • 60
  • 59
  • 50
  • 45
  • 43
  • 43
  • 42
  • 40
  • 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企業藝文理念行銷——台灣區初探性研究

陳羽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對台灣區企業施行藝文理念行銷活動作實證研究,以建立企業藝文理念行銷行為模式之觀念架構,並以Sull之關鍵成功因素模式,求得企業藝文理念行銷之關鍵成功因素。本研究選定誠品書店、裕隆汽車、Agnes b.、圓神出版事業機構、以及荷蘭銀行等五家施行藝文理念行銷的企業作深度訪談,除提出企業藝文理念行銷修正後之觀念架構,並發現當理念行銷以「藝術文化」為主題時,應將Kotler主張的參與形式重新定義。 本研究另針對藝文理念行銷的構面影響提出命題,概述如下:企業主題推廣仍為企業建立品牌、知名度塑造時的基本方式,但現有的趨勢漸漸向聯合議題推廣靠攏;企業最在意藝文夥伴與其形象及目標市場是否相合,最重視企業夥伴或公部門夥伴的資源多寡;企業藝文理念行銷動機強調經營者興趣與認同者,活動類型較為多元,最重視議題的獨特性,較不重視議題與產品的關聯性;藝文理念行銷動機強調短期自利或長期自利的企業,活動類型較單一固定,最重視議題的社會顯著性與產品關聯性;另,對議題性質的謹慎選擇搭配靈活的時間運用、整合行銷傳播、本身及合作夥伴的資源分享,為台灣企業施行藝文理念行銷最重視的共同關鍵成功要素。 本研究並對實務界提出以下建議:1. 具通路特質的企業,可善用體驗行銷並持續性舉辦長期或短期活動;2. 注重與合作夥伴目標市場的分享以擴大市場;3. 掌握整合行銷傳播的關鍵為:快速的內部溝通及不輕易更改的核心策略。
32

台北市國中英語教師對多元評量信念之研究 /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in Multiple Assessments

許馨方, Hsu, Hsin-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化評量在國中英語科實施之情況。教育部於民國93年所提出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提及,學生的成績評量可參酌建議之十二項評量評定之。本研究藉由問卷設計及訪談的方式進行,旨在了解目前國中英語科老師對多元評量功能的信念,常使用之評量方式,以及評量最常遭遇之困難。其中問卷調查是匯集143位台北市公立國中英語科教師之意見,以統計軟體SPSS 10.0進行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薛費法事後分析,並訪談其中5位自願受訪的老師,以質性資料補充說明,獲得結果簡述如下: 1. 國中英語科老師對多元評量功能上的信念,抱持正面的看法; 2. 國中英語課堂上最常採用的三種評量方式依序為:紙筆測驗、作業、口試;教學年資不同的老師,對測驗的選擇有顯著性的差異; 3. 國中英語科老師在實施多元評量時,最常遭遇的困難依序為:學生程度差異大、班級人數多、施測費時;性別、教學年資、以及是否參加過與多元入學相關的研習,對於實施多元評量時的困難,造成顯著性的不同差異。 最後依據所得的結論,對教育相關單位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做為未來落實多元評量的參考。 /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assessments (MA) in the English class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MOE proposed the Guidelines of Assessments for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2004, suggesting 12 modes to evaluate students’ performances. The researcher endeavored to find out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in MA, the assessments practiced most often in class, and the difficulties hindering teachers in employment. Bot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ere used to collec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from 143 English teachers in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Statistic computerization,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ANOVA with Scheffe as the post hoc test if needed, were analyzed, and the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briefly as follows: 1. In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functions of MA; 2. The most common used assessments, in order, are: paper-and-pencil tests, homework, and oral tests;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seniority reflec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oices of MA in use; 3. In applying MA in class,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re most hampered by the divergent levels of students in the same class, the large class sizes, and a time consuming; the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seniority, and workshop-attendance,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teachers are encountered with different difficulties in applying MA in class.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concerned to develop a more mature environment for practicing MA in the future.
33

情人果電影劇本的創作與理論 / Substitute Lover script & thesis

湯素貞, Tang, S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安在2007年舉辦的「世紀電影講座」中表示:「世界沒有自由,電影可以讓人躲在框框(電影院、鏡頭)裏求自由。電影是夢想,創作者要盡量把夢經營得很吸引人。」他和多年的美國搭檔;製片兼編劇的James Schamus共同提到《臥虎藏龍》之所以能在美國大賣,是因為剛好迎向了美國次文化(subclture)轉型的需求;1943年美國戰爭時期上映的戰爭電影《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並未受到觀眾的青睞,卻在70年代新好萊塢時代來臨之後重映掀起了「cult」(特定群眾狂熱追捧的次文化類型)的熱潮。James Schamus認為一般人所認定的好萊塢就是大而奢華的代名詞,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錯認,有很多型態的經營方式在好萊塢進行著,但他認為李安唯一不變的信念就是「創新」,雖然是躲在框框裏圓夢,卻不斷的打破框框。「電影小子」Steven Spielberg,也對電影的「點子」(idea)著迷。 美國是全世界電影事業發展得最蓬勃的地方,也是佔領我國及亞洲票房的最大贏家,此等成功並非偶然,美國也曾經面臨片場制瓦解之後的危機,但隨即能夠在電影敘事技巧(類型走向高概念)及發行體系的調整後更上高峰。近幾年,香港導演、明星進軍好萊塢及李安《臥虎藏龍》效應之後,東西方電影界似乎有了新的合縱連橫機制,這也率先挑戰了編劇的跨文化敘事技巧,正如李安所言:「在創作這類的題材時,要常常考慮到,並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檢視自己的文化。」 電影劇本是電影企劃案的最先鋒,和完成的電影之間還有一大段距離,編劇得在擇善固執與纳百川意見之中展現過人的智慧。
34

李銳小說研究

劉文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銳是當代中國大陸頗為特殊的作家,在大陸新時期以後迄今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文學思潮此消彼長,變化急速,但李鋭的作品依舊始終奉行以表達自己的思想及體驗來創作的主旨,堅持自己的風格,不隨波逐流,隨著一次又一次新作的推出,可以觀察出李鋭對歷史及生命更深入的思考,這使得他的作品頗具哲學的意味,在大陸文壇中獨樹一格。他李鋭的小說創作,可以說有著豐富的意涵,他對於人類困境的哲學性探詢或是「敘述就是一切」的敘事風格,都值得進一步的探究,而本文擬從李鋭小說的主題、悲劇意識、歷史觀念、敘事技巧與創新嘗試等幾個範疇,詳細探討李鋭作品。 首先關於李鋭小說的主題。李鋭的作品有強烈反映現實生活的色彩,因此,在主題之下,要還原的是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環境,以及李鋭個人經驗對作品的影響,藉由這樣的背景,對於其作品的主題展開梳理。 其次探討李鋭小說的悲劇意識。李鋭作品中有十分濃重的悲劇氛圍,不論是形而下,對於生存環境、生理需求的無法滿足;還是形而上,對於追尋理想的幻滅,在李鋭的小說中都存在著,藉由李鋭小說中悲劇意識的探索,可以發現,李鋭試圖從人類困境的發掘找到人的價值所在。 次之分析李鋭小說的歷史觀念,新時期以來,中國由一封閉保守的環境逐漸開放,走向現代化及全球化,傳統穩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受到挑戰,李鋭作品一方面有著這樣的思潮環境作為背景,另一方面文革的經歷使他不再相信所謂的「真理」,因此其作品中有著對歷史的強烈地懷疑和質疑,也隱隱含了歷史觀念的變革。 再者針對李鋭小說的敘事技巧及創新嘗試進行探析,近代中西方敘事理論的研究迅速蓬勃的發展,透過李鋭作品中敘事方式的解析,可以看出:李鋭在處理呂梁山系列和銀城系列時,採取不一樣的敘事手法,呂梁山系列主要描寫農民的生活,李鋭將敘事者的聲音壓到最低,讓筆下的人物自行發聲;而對於歷史題材的銀城系列,則採取全知觀點,在敘事時間的運用上,也常使用預敘,企圖營造出歷史感。 最後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試圖找尋李鋭小說的核心價值,發現李銳的小說創作由自己的經歷出發,以表達「人」為重點,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
35

從理念到實踐: 台北地區高中英語教師文法教學之信念與實踐

鍾雅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地區高中英文教師對於英語文法教學的信念與實踐。本研究的對象為台北市的高中英文教師,研究方法以質量並重的問卷和訪談為主。問卷共回收146份,主要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訪談人數為6人。研究重點如下:(一)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二)教師信念與教學實務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三)教師的教育背景和研習經驗如何影響教師的信念與實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 教師在文法教學的角色為幫助學生正確地溝通。 2. 教師的文法教學法主要採取演繹法且經過課前設計。 3. 教師的教學內容主要取決於學生程度及教材。 4. 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實踐大致符合。 5. 教師的學術背景主要影響教師針對文法教學的時間問題上; 6. 而參加研習會影響教師的信念較顯著,表現在文法教學的方法和內容上。 本研究有助於認識高中英文教師教授文法的信念與教學情形。本研究可促進教師、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教育有關單位對於文法教學實施情形的瞭解,並啟發教師作更有效能的文法教學。
36

留學英美教師及國內進修教師:對英語教學之溝通式教學法的信念及教學行為 /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vs.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龔怡禎, Kung, Y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溝通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界蔚為主流已有數十年之久。過去的研究亦指出此教學法的實施成效與該實施國家一貫的學習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關係。本研究旨在瞭解曾至海外留學的英語教師,因其受到溝通式教學法的影響可能多於在國內進修的教師,他們的信念是否比在國內進修的教師更清楚地顯現在教室行為中。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選擇了三位曾至英美等國取得碩士學位的教師,以及三位在國內進修取得碩士學位的教師。二組教師中各有一位任教於高中一、二、三年級。資料收集主要來源為問卷、訪談及課室觀察。資料分析後比較(1)曾至國外進修教師之信念及教學行為;(2)國內進修教師之信念及教學行為;(3)兩類教師之相同處;(4)兩類教師之相異處。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有:所有教師,包括國外及國內進修者,對溝通式教學法都傾向認同,但在課室中卻不是經常用到此教學法,反而是融合傳統的及溝通式教學法的折衷現象較為普遍。至於在教學時,限制溝通式教學法的使用,主要因教學環境因素所致,例如來自考試的壓力、有限的教學時數、及班級人數。另外,海外留學經驗並未對教師信念有所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四個議題討論結果,在文末進一步提供建議,作為教育學者們參考。 /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has dominated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for decades. Previous research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LT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in the country where CLT is implement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foreign-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who are presumably under more influence of CLT than locally-trained teachers, have manifested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more explicitl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are 3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and 3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who teach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In this study, the instruments for collecting data included questionnair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 (1)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LT, (2)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LT, (3) the similarities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etween US/UK-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and (4)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etween US/UK-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ll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oth foreign-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teachers, claimed to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CLT. However, CLT was not used frequently in class. It was an eclecticism that was mostly adopted, instead. As for the major constraints from applying CLT, all participants agreed the contextual factors, such as pressure of exams, limited teaching hours, class size, mattered a lot. In addition, the oversea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made no difference to teachers’ beliefs. Finally,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37

框架為本之分類詞分析:以台灣華語為例 / A Frame-based Approach to Classifiers:A Case Study of Taiwan Mandarin

謝禎田, Hsieh, Chen t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從認知語意學的角度來探討分類詞的本質,並且結合了Fillmore (1975) 的框架 (frame) 理論和Langacker (1987) 的顯影(profiling) 概念,作為分析的理論基礎,說明語言如何透過分類詞機制來凸顯名詞在認知上的某些語意特徵。本論文所嘗試提出的理論架構最終目的在於解釋所有的分類詞語言,但為提昇語料的可信度,語料來源以台灣華語中的分類詞為主。 研究分析主要建構於名物框架 (N-frame) 的認知基礎上,進而檢視台灣華語中不同類別之名詞藉由不同之分類詞所彰顯的語意特徵 (feature),同樣重要的是不同的語意特徵在台灣華語分類詞系統中的優先排序。最後我們從其他的分類詞語言中,如閩南語及日語,論證名物框架系及彰顯機制統的普遍性;唯不同的分類詞語言或不同方言中所選擇顯影的語意特徵以及其優先排序都可能有所不同,分類詞系統也因此呈現複雜多樣的面貌。 /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rame, proposed by Fillmore (1975), and the models of profile and base segregation, proposed by Langcker (1987), this thesis aims at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explain how languages manifest certain cognitive features of a noun by means of classifiers. In additi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ries to explain all the known classifier languages and to foster a greater accoun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data,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wan Mandarin. The data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an N-frame, whereby it is found that Taiwan Mandarin categorizes nouns by profiling different features of noun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classifiers. A hierarchy or ranking of classifier features in Taiwan Mandarin is also provided. Finally, in all known classifier languages, such as Southern Min and Japanese, it is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se of an N-frame is consistent and universal in human cognition. The only thing that varies is the profiling system that each language employs and the hierarchy of features it selects. Thus, the use of classifiers manifests varied and complex aspects.
38

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 A Study on Constructing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紀盈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建構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透過文獻探討作為指標建構的理論基礎,初步分析歸納57項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並以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教育學者專家及行政主管為問卷調查對象,採用模糊得菲術篩選及修改指標,建立31項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再以概念構圖法與集群分析整合專家學者們對指標之重要性評估與分群,以建立構面,並求得各構面及指標權重,完成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建構。根據研究之結果與分析,歸納主要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建構之我國大學生通識能力指標,共計31項能力指標及五大構面。 二、五大構面及權重為「構面一:知識運用能力」(平均權重為3.39分)、「構面二:自我管理能力」(平均權重為4.12分)、「構面三: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平均權重為3.96分)、「構面四:人際互動與溝通交流能力」(平均權重為4分)、「構面五:社會責任感與多元認知能力」(平均權重為3.75分)。 三、在「知識運用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1-3學習整合能力(佔構面權重16.84%);其次為1-6資訊倫理能力(佔構面權重15.44%);再者為1-2跨領域能力及1-5資訊科技與媒體能力(佔構面權重15.09%)。 四、在「自我管理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2-1健康管理能力及2-2情緒管理能力(佔構面權重21.05%);其次為2-5自我學習能力(佔構面權重19.84%)。 五、在「理性思辨與問題解決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3-6問題解決能力(佔構面權重17.54%);其次為3-2批判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佔構面權重17.19%);再者為3-1邏輯推理與思辯能力及3-5獨立思考能力(佔構面權重16.49%)。 六、在「人際互動與溝通交流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4-2能與他人溝通能力(佔構面權重36.11%)。 七、在「社會責任感與多元認知能力」構面中權重最重的指標為5-1倫理道德與實踐能力(佔構面權重10.89%);其次為5-2公民責任能力及5-8國際視野能力(佔構面權重10.67%);再者為5-7多元文化認知、理解與尊重能力(佔構面權重10.44%)。 期望此項研究成果能提供我國高等教育主管機關、大學校院行政主管、教師及對未來研究之參考。 / This is a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indicator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I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57 categories were initially proposed. Guided by the surveys of College Directors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s, Education scholars, and Administrators, also adapting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as evaluation and revision model, competency indicators of 31 categories thus established. Concept mapping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then applied to divide the 31 indicators into 5 separate dimensions as well as to obtain the weighting score of each indicator in its belonging dimen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ly as follows: 1.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mpetency can be represented by 31 indicators and 5 dimensions. 2.The 5 dimens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were self-management(4.12),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4),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3.96),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ultiple cognitive abilities(3.75),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3.39). 3.Th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consisted of Integration of learning(16.84%), information ethics(15.44%), areas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dia(15.09%). 4.The dimension of self-management comprised of healthy-management(21.05%), emotional management(21.05%), and self-learning(19.84%). 5.The dimension of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lving problem consisted of problem-solving(17.54%), capac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value judgment (17.19%), logical ration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16.49%). 6.The dimension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as composed of capacity of communicating with mates (36.11%). 7.The dimens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ultiple cognitive abilities was composed of ethical practice (10.89%), civic Responsibility (10.67%),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10.67%), multicultural and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10.44%).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s highly anticipated to be utilized as a reference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lastic researchers, and additional future studies.
39

戰爭動詞在報紙媒體上之隱喻使用 / Metaphorical Use of War-Related Verbs in Newspapers

陳奕蓁, Chen, 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隱喻研究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認知模式,觀察人類運用身體經驗學習抽象概念的過程。戰爭隱喻與人類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過往研究顯示至少有七種概念會運用戰爭隱喻來凸顯事件競爭的本質,但是過去研究無法說明戰爭隱喻涵蓋的概念種類,並且缺乏有效的語言證據來證明隱喻映射的豐富程度。因此本研究將從來源域的角度出發,以語料庫為本,透過戰爭動詞在報紙媒體上的長期使用情形討論戰爭隱喻的使用分布及詞彙語意顯示之意涵。 本研究分析戰爭動詞在台灣報紙媒體上的隱喻使用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戰爭隱喻的主題分布與事件概念性質相關,特別是體育、財經、政治等三個主題大量運用戰爭隱喻,顯示追求競賽勝負、利益和權力的概念都常用戰爭加以描繪。在語意梳理後則得到台灣報紙新聞使用的六個主要戰爭隱喻:追求愛情是戰爭、治療病體是戰爭、資安防護是戰爭、投資交易是戰爭、政治競爭是戰爭、競賽活動是戰爭。政治競爭、競賽活動和投資交易的語料數量與主題分布成正比,資安防護是因應網路時代來臨而產生的新興目標域,最後治療病體及追求愛情則是反應人類對於肉體以及精神上維持滿足的生存需求。至於各隱喻共同使用的概念元素顯示戰爭行動以參與者和交戰過程的描述最為重要。最後由其他隱喻詞彙分布和語意關係的比較,可以發現表達戰時攻防行動的詞彙最多,除了再次證明行動的重要性,也強調行動過程的攻擊性和結果。而大量使用近義詞、反義詞象徵漢語對描述競爭細節的需求。 最後,本研究針對以上發現對華語教學提出教材編排、教學設計與詞彙教學之建議,認為隱喻教學有助學生習得新詞彙,且透過詞彙網路的概念連結可提升學習效率。建議未來可針對口語語料進行調查,並分析語意之外的言談篇章要素,同時落實戰爭隱喻之教學設計用於課堂實際教學,以檢視教學成效。
40

從王念孫的《廣雅疏證》看他的聲訓理論及其實踐. / Cong Wang Niansun de "Guang ya shu zheng" kan ta de sheng xun li lun ji qi shi jian.

January 1989 (has links)
陳雄根. / 手稿本, 複本據稿本影印, 並分訂兩册.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1989. / Shou gao ben, fu ben ju gao ben ying yin, bing fen ding liang ce.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251-1328). / Chen Xionggen.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1989. / 論文提要 --- p.1 / 目錄 --- p.23 / 序言 --- p.44 / 凡例 --- p.47 / (第一冊) / Chapter 第一章 --- 《廣雅疏證》成書的背景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王氏生平和著述 --- p.6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的學術淵源及《廣雅疏證》成書經過 --- p.20 / 第一章注釋 --- p.59 / Chapter 第二章 --- 王氏的古音學與聲訓理論 --- p.85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85 / Chapter 第二節 --- 古韻分部問題 --- p.87 / Chapter (一) --- 古韻二十一部 --- p.87 / Chapter (二) --- 古韻二十二部 --- p.111 / Chapter 第三節 --- 古代聲調問題 --- p.115 / Chapter 第四節 --- 合韻問題 --- p.123 / Chapter 第五節 --- 王氏的古音學與《廣雅疏證》的關係 --- p.128 / Chapter 第六節 --- 王氏「因聲求義」的主張 --- p.133 / 附論:王氏「以聲為義」說述評 --- p.150 / 第二章注釋 --- p.171 / (第二冊) / Chapter 第三章 --- 王氏以「聲同」求義說研究 --- p.188 / Chapter 第一節 --- 有關「聲同」求義的用語闡釋 --- p.188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近人上古擬音的標準對有關文例再考察 --- p.202 / Chapter (一) --- 具雙聲關係 --- p.202 / Chapter (二) --- 具旁紐關係 --- p.214 / Chapter (三) --- 具準旁紐關係 --- p.221 / Chapter (四) --- 聲母關係複雜 --- p.222 / Chapter (五) --- 聲母不近 --- p.227 / 小結 --- p.233 / 「同聲」字聲音關係統計表 --- p.240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論定「同聲」的依據 --- p.247 / Chapter (一) --- 以異文為據 --- p.247 / Chapter (二) --- 以諧聲為據 --- p.250 / Chapter (三) --- 以聲訓為據 --- p.254 / Chapter (四) --- 以《說文》讀若為據 --- p.256 / Chapter (五) --- 以古注意為據 --- p.257 / Chapter (六) --- 以古今字為據 --- p.259 / Chapter (七) --- 以假借字為據 --- p.260 / Chapter (八) --- 以反切為據 --- p.262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論定「同聲」依據的得失 --- p.266 / Chapter (一) --- 材料允當 --- p.266 / Chapter (1) --- 異文例 --- p.267 / Chapter (2) --- 諧聲例 --- p.267 / Chapter (3) --- 聲訓例 --- p.268 / Chapter (4) --- 《說文》讀若例 --- p.269 / Chapter (5) --- 古注音例 --- p.269 / Chapter (6) --- 古今字例 --- p.270 / Chapter (7) --- 假借字例 --- p.270 / Chapter (8) --- 反切例 --- p.271 / Chapter (二) --- 依據失準 --- p.273 / Chapter (1) --- 「同聲」的界定過寬 --- p.273 / Chapter (2) --- 古音的時代斷限太長 --- p.279 / Chapter (3) --- 過信古書材料 --- p.282 / Chapter (I) --- 異文方面 --- p.282 / Chapter (II) --- 諧聲方面 --- p.286 / Chapter (III) --- 聲訓方面 --- p.288 / Chapter (IV) --- 《說文》讀若方面 --- p.290 / Chapter (V) --- 古注音方面 --- p.293 / Chapter (VI) --- 古今字方面 --- p.295 / Chapter (VII) --- 假借方面 --- p.297 / Chapter (VIII) --- 反切方面 --- p.300 / Chapter (三) --- 王氏定音依據對近人構擬上古音系的補苴 --- p.304 / 第三章注釋 --- p.312 / Chapter 第四章 --- 王氏以「聲近」求義說研究 --- p.344 / Chapter 第一節 --- 有關「聲近」求義的用語闡釋 --- p.344 / 小結 --- p.365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近人上古擬音的標準對有關文例再考察 --- p.369 / Chapter (一) --- 具雙聲關係 --- p.369 / Chapter (二) --- 具旁紐關係 --- p.378 / Chapter (三) --- 具準旁紐關係 --- p.384 / Chapter (四) --- 具鄰紐關係 --- p.389 / Chapter (五) --- 聲母關係複雜 --- p.394 / Chapter (六) --- 聲母不近 --- p.398 / 小結 --- p.405 / 「聲近」字聲音關係統計表 --- p.411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論定「聲近」的依據 --- p.417 / Chapter (一) --- 以聲訓為據 --- p.417 / Chapter (二) --- 以諧聲為據 --- p.420 / Chapter (三) --- 以異文為據 --- p.423 / Chapter (四) --- 以轉語為據 --- p.424 / Chapter (五) --- 以假借為據 --- p.426 / 小結 --- p.430 / 第四章注釋 --- p.432 / (第三冊) / Chapter 第五章 --- 王氏以「聲轉」求義說研究 --- p.449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楊雄《方言》到王氏的轉語理論 --- p.449 / Chapter 第二節 --- 有關「聲轉」求義的用語闡釋 --- p.461 / Chapter (一) --- 一聲之轉 --- p.461 / Chapter (二) --- 聲之轉、聲轉、轉聲 --- p.467 / Chapter (三) --- 甲即乙之轉 --- p.472 / Chapter (四) --- 語之轉 --- p.474 / Chapter (五) --- 方俗語轉 --- p.478 / Chapter (六) --- 其他 --- p.480 / 小結 --- p.481 / Chapter 第三節 --- 從近人上古擬音的標準對有關文例再考察 --- p.491 / Chapter (一) --- 具雙聲關係 --- p.491 / Chapter (二) --- 具旁紐關係 --- p.507 / Chapter (三) --- 具準旁紐關係 --- p.515 / Chapter (四) --- 具鄰紐關係 --- p.519 / Chapter (五) --- 聲母關係複雜 --- p.525 / Chapter (六) --- 特殊聲轉例 --- p.530 / Chapter (1) --- 轉語保持叠韻關係 --- p.530 / Chapter (2) --- 聲母不近而韻轉 --- p.536 / Chapter (七) --- 其他聲轉關係 --- p.540 / Chapter (1) --- 語之侈弇 --- p.541 / Chapter (2) --- 語之輕重 --- p.547 / Chapter (3) --- 語之緩急 --- p.557 / 小結 --- p.567 / 「聲轉」字聲音關係統計表 --- p.577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的轉語理論及其淵源 --- p.583 / Chapter (一) --- 戴震的「同位」、「位同」、「正轉」、 「變轉」說 --- p.583 / Chapter (二) --- 王氏的「同位相等」 、「異位相轉」說 --- p.592 / Chapter (三) --- 王氏的「正轉」、「變轉」說 --- p.599 / 小結 --- p.604 / Chapter 第五節 --- 轉語之間意義上的聯繫 --- p.609 / Chapter 第六節 --- 轉語的類推 --- p.622 / Chapter (一) --- 義相近者聲轉之理亦比之而同 --- p.622 / Chapter (二) --- 事雖不同而聲轉之理相同 --- p.630 / Chapter 第七節 --- 王氏推求轉語的方法 --- p.636 / Chapter (一) --- 直接引用楊雄、郭璞的轉語材料 --- p.636 / Chapter (二) --- 在楊雄、郭璞的說解基礎上再加闡釋 --- p.638 / Chapter (三) --- 繁徵博引以證轉語 --- p.640 / Chapter (四) --- 以今語證轉語 --- p.644 / Chapter (五) --- 以類推求轉語 --- p.648 / Chapter (六) --- 利用異文、對文、上下文、連文等材料以求轉語 --- p.651 / Chapter 第八節 --- 王氏轉語理論的評價 --- p.655 / 第五章注釋 --- p.666 / (第四冊) / Chapter 第六章 --- 王氏聲義相通說研究 --- p.697 / Chapter 第一節 --- 有關聲義相通的用語闡釋 --- p.697 / Chapter (一) --- 甲與乙通 --- p.697 / Chapter (二) --- 甲通作乙 --- p.702 / Chapter (三) --- 古通用、古同聲而通用 --- p.705 / Chapter (四) --- 甲古通作乙 --- p.711 / Chapter (五) --- 古聲近而通用、聲近而通用 --- p.715 / Chapter (六) --- 義通 --- p.719 / 小結 --- p.725 / Chapter 第二節 --- 從近人上古擬音標準對有關文例再考察 --- p.731 / Chapter (一) --- 聲音全同 --- p.731 / Chapter (二) --- 具雙聲關係 --- p.734 / Chapter (三) --- 具旁紐關係 --- p.744 / Chapter (四) --- 具準旁紐關係 --- p.749 / Chapter (五) --- 具鄰紐關係 --- p.753 / Chapter (六) --- 聲母關係複雜 --- p.755 / Chapter (七) --- 聲母不近 --- p.760 / 小結 --- p.762 / 通用字聲音關係統計表 --- p.765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論定通用字的依據 --- p.771 / Chapter (一) --- 以異文為據 --- p.771 / Chapter (二) --- 以聲訓為據 --- p.775 / Chapter (三) --- 以古書文義及注疏為據 --- p.778 / 小結 --- p.782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聲義相通」說的評价 --- p.792 / 第六章注釋 --- p.816 / Chapter 第七章 --- 王氏論「之言」聲訓探賾 --- p.848 / Chapter 第一節 --- 王氏對「之言」聲訓的繼承及創新 --- p.848 / Chapter (一) --- 援引舊例 --- p.851 / Chapter (二) --- 引錄古聲訓,並出新說 --- p.855 / Chapter (三) --- 古聲訓不可從,自立新說 --- p.857 / Chapter 第二節 --- 王氏所立「之言」聲訓的理論根據 --- p.862 / Chapter (一) --- 直據舊有聲訓 --- p.862 / Chapter (二) --- 以古書異文為據 --- p.864 / Chapter (三) --- 以通用字為據 --- p.866 / Chapter (四) --- 受古書文句啟發 --- p.868 / Chapter (五) --- 以今語為據 --- p.870 / Chapter (六) --- 以《廣雅》原文互證 --- p.871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所立「之言」聲訓中釋詞與被釋詞的聲音關係 --- p.876 / Chapter (一) --- 具諧聲關係 --- p.876 / Chapter (二) --- 具雙聲關係 --- p.880 / Chapter (三) --- 具旁紐關係 --- p.884 / Chapter (四) --- 具準旁紐關係 --- p.887 / Chapter (五) --- 具鄰紐關係 --- p.888 / Chapter (六) --- 聲母不近 --- p.889 / Chapter 附錄: --- 《廣雅疏證》「之言」聲訓統計說明 --- p.892 / 王氏「之言」聲訓上下字聲音闗係統計表 --- p.894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之言」取訓的方式 --- p.895 / Chapter (一) --- 以單音詞為訓 --- p.895 / Chapter (二) --- 連用兩聲訓為訓 --- p.897 / Chapter (三) --- 舉聲訓後略加解釋 --- p.901 / Chapter (四) --- 以叠語為訓 --- p.902 / Chapter (五) --- 以連語為訓 --- p.906 / Chapter (六) --- 以複音詞為訓 --- p.907 / Chapter 第五節 --- 王氏以「之言」聲訓探求物名之義考 --- p.910 / Chapter (一) --- 以事物的作用為據 --- p.918 / Chapter (二) --- 以事物的性質為據 --- p.920 / Chapter (三) --- 以事物的形狀為據 --- p.921 / Chapter (四) --- 以事物的狀態為據 --- p.922 / Chapter (五) --- 以事物的顏色為據 --- p.924 / Chapter 第六節 --- 王氏「之言」聲訓的評價 --- p.927 / 第七章注釋 --- p.934 / (第五冊) / Chapter 第八章 --- 王氏連語理論探賾 --- p.950 / Chapter 第一節 --- 連語的定義 --- p.950 / Chapter 第二節 --- 王氏對連語的界定 --- p.958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的連語理論 --- p.963 / Chapter (一) --- 語音方面 --- p.963 / Chapter (二) --- 語義方面 --- p.982 / Chapter (1) --- 義存於聲 --- p.982 / Chapter (2) --- 連語上下字同義,不可分訓 --- p.985 / Chapter (3) --- 一詞多義 --- p.994 / Chapter (三) --- 字形方面 --- p.1006 / Chapter (1) --- 字無定體 --- p.1006 / Chapter (2) --- 連語上下字靈活的組合性 --- p.1019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與同時學者對連語研究的成績的比較 --- p.1031 / Chapter 第五節 --- 王氏連語理論的評價 --- p.1044 / 第八章注釋 --- p.1056 / (第六冊) / Chapter 第九章 --- 王氏「因聲求義」理論再評價 --- p.1081 / Chapter 第一節 --- 王氏「因聲求義」的特色 --- p.1081 / Chapter 第二節 --- 王氏論定古音的標準 --- p.1088 / Chapter (一) --- 以古韻二十一部及古書材料為據 --- p.1088 / Chapter (二) --- 「同」、「近」、「通」、「轉」聲音的分合 --- p.1095 / Chapter 第三節 --- 王氏「因聲求義」的成績 --- p.1098 / Chapter (一) --- 繫聯同源字 --- p.1098 / Chapter (二) --- 明通假 --- p.1105 / Chapter (三) --- 求轉語 --- p.1111 / Chapter (四) --- 闡明重言及連語 --- p.1114 / Chapter 第四節 --- 王氏聲訓理論在乾嘉學派的地位 --- p.1121 / Chapter (一) --- 因聲求義,不限形體 --- p.1121 / Chapter (二) --- 轉語的研究 --- p.1130 / Chapter (I) --- 轉語的聲轉條件 --- p.1130 / Chapter (II) --- 轉語形成的先後 --- p.1135 / Chapter (III) --- 轉語細微的音變 --- p.1146 / Chapter (IV) --- 轉語的類推 --- p.1155 / Chapter (三) --- 連語的考察 --- p.1158 / Chapter 第五節 --- 王氏「因聲求義」的缺失 --- p.1170 / Chapter (一) --- 論定古音方面 --- p.1171 / Chapter (I) --- 古韻分部未臻完善 --- p.1172 / Chapter (II) --- 界定「同聲」的標準過寬 --- p.1179 / Chapter (III) --- 過信古書材料 --- p.1183 / Chapter (IV) --- 古音的時代斷限太長 --- p.1184 / Chapter (二) --- 用語的混淆 --- p.1187 / Chapter (I) --- 「同」、「通」有時不分 --- p.1187 / Chapter (II) --- 聲轉用語的混淆 --- p.1188 / Chapter (III) --- 「聲同」與「聲近」 --- p.1191 / Chapter (IV) --- 「義同」與「義近」 --- p.1191 / Chapter (三) --- 例證不充分 --- p.1196 / Chapter (四) --- 不能完全擺脫字形以說義 --- p.1201 / Chapter (五) --- 繫聯字源欠缺系統 --- p.1205 / Chapter (六) --- 聲訓理論的缺失 --- p.1213 / Chapter 第六節 --- 餘論─歷來有關《廣雅疏證》的研究 --- p.1217 / 第九章注釋 --- p.1224 / 參攷書目 --- p.1251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