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5
  • Tagged with
  • 20
  • 20
  • 8
  • 6
  • 6
  • 6
  • 6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郭象的性論及人生、政治思想 / Kuo Hsiang'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olitical thought

鍾芳姿, Chung, Fang-Tz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晉一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自然」與「名教」衝突極為劇烈的時代,而身處在這一矛盾時代裡的知識份子,其個體生命的存在亦產生矛盾和虛無,為了替自己的生命尋找出路,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態度,這些不同的態度則產生不同的人生觀和政治思想,郭象的思想即在這樣的背景下所產生出來的,由於時代的苦難,郭象不得不為生命的困頓尋找出路,由此而提出了其人生哲學和政治的理想;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郭象對性命及生命義涵所抱持的觀點 和看法,而了解其人生政治思想,亦即是先透過對郭象「性論」的了解,進而明瞭其思想中的「適性逍遙」的人生理想和對政治的主張。由於郭象透過「性論」,將「適性逍遙」和「內聖外王」之道作一緊密的理論結合,因此,本論文所探討的順序,乃是由郭象「性論」至「適性逍遙」而「內聖外王之道」的一系列理論。
2

張載教育思想研究

吳昱昶, Wu, Yu-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張載生平事略 第二節思想淵源 第二章基本思想 第一節宇宙觀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節教育功效 第二節學為聖人 第四章教育材料 第一節六經 第二節四書 第五章教學方法 第一節教學起點 第二節教學過程 第三節教學結果 第六章結論
3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

周芳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4

高攀龍易學思想研究

蔡龍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究晚明心學中,經過四句教與四無說以及三教合流思想等衝擊之下,心學所產生的問題、及心學如何被救正的問題。 高攀龍以「易」為體為用,貫串並建立他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易」的種種含義,來建構他的心性論及工夫論。於此論文中,分別探討他的思想淵源、思想核心、實踐精神與事蹟、注《易》的內容概略;並突顯他救正心學之「虛」的過程與回歸心學本質的用心。 此外,本文欲突顯高攀龍以「即體即用的易學」、「易體心學」等思想架構,來說明三個重點:一是高攀龍的思想核心並非一般所言的繼承程朱為主,而是以陽明之心學為體,援程朱工夫為用。二是他的「易體心學」是他的思想特色,徹底的使用「即體即用」的易學,來救正心學。三是強調他的實踐精神與作為;高攀龍除了繼承程朱工夫論而採「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外,更把儒者的使命感實際的運用在他的每項作為上,乃一真正的「實踐之儒」。
5

張載人性論研究

包玉玲, Bao,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是以張載的人性論為中心課題。 第壹章緒論部份,旨在說明人性論是張載思想體系的重心,並以此證明張載人性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從當代對張載思想的研究來看,顯然有將張載的思想視為「唯氣論」的傾向,致使一般人認為張載是因其「氣」的觀念獨樹一格,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然而,張載之被視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係因其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念奠定了理學人性論的基礎,因而得與周敦頤、程顯、程頤並稱「周張二程」。由此可見,張載地位的確定,是因其人性論而來。此外,就張載本人的學思用心來看,開展出他整個「正蒙」、「眨愚」、「訂頑」教化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乃是其人性論,而其「氣化論」則是他用以興繼儒學的手段。近人之所以特重張載的氣化論,而忽略其人性論,可以說是受到大陸唯物觀點的影響,因此,本文的寫作乃嘗試以人性論為重心來探討張載的思想體系,期能凸顯出張載人性論的重要性。 第貳章至第肆章則是本論文的正文部份,係以張載的人性論為重心展開研究。第貳章首先往上推究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第參章接著就探討其人性論的具體內容; 最後第肆章往下探討其人性論落實在人性修養的相關議題,如命、心、變化氣質等等。總的來說,人性根源於氣之性,因此,人性之中也就蘊涵有天性的靈明純善,此即為「天地之性」; 但因稟氣有清濁厚薄之異,所以也就產生了障蔽靈明本性的「氣質之性」。因此,人必需要透過變化氣質的修養過程才能「善反」「天地之性」的純粹至善。 第伍章結論部份,旨在探討張載人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 一則為儒家的人性理論建立了本體論基礎; 一則是成為宋元時期理學家論性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張載的人性論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決了自先秦以來就聚訟紛紛的人性善惡的問題。
6

カマラシーラの無自性性論証研究

林, 玄海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911号 / 文博第857号 / 新制||文||70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宮崎 泉, 教授 横地 優子, 教授 船山 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18世紀オスマン朝アラブのイブン・アラビー学派によるイスラーム伝統擁護-アブドゥルガニー・ナーブルスィーの存在一性論- / A Defense of Traditional Islam by the Akbarian in the 18th Century Ottoman Arab: 'Abd al-Ghanī al-Nābulusī’s Understanding of Oneness of Being

山本, 直輝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1205号 / 地博第234号 / 新制||地||8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グローバ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東長 靖, 教授 藤倉 達郎, 准教授 帯谷 知可, 二ツ山 達朗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8

日本のスキル形成システムと女性の職業キャリアに関する研究 -職業資格とその効用に関する計量社会学的分析-

佐野, 和子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2927号 / 教博第255号 / 新制||教||19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環専攻 / (主査)教授 岩井 八郎, 准教授 岡邊 健, 教授 楠見 孝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9

朱熹之心性論

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10

三民主義人類進化論之人性論基礎 /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Dr. Sun Yat-Sen's Human Evolu- tion Theory

陳述之, Chen, Shu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之研究目的有兩個層次:首先是探討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其次是研究三民主義之人類進化論與人性論的關聯。以見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是以其人性論為基礎。   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的人性論肯定人性為:「人皆有之的自覺認識、自覺實踐能力。但各人所稟程度不同。此一能力是本之生元,源之於生物進化。並使人異於萬物,優於萬物。」   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則是:「主張人類及其所創造物逐漸滿足人類互助圖存的目的之變化過程的理論。」   由人性論與人類進化論的關聯可知,三民主義的人類進化論在其人性論的主導貫串下,成為「人本的人類進化論」。即人類進化乃是人性自然發抒、自我完善的外顯現象。人類進化乃是發於人性,亦為人性所成就。是以人類進化的意義,在於其符合人性。人類進化的一切製作,皆必須有助人性發展。   此外,本研究認為三民主義欲在實際作用中豁顯其正面意義,必須先由學術上加以揚棄、重建,方可修整出可資運用、認知的體系。因此,傳承前賢的研究,將三民主義更加學術化、理論化,應具有為人類未來找尋出路的意義。這是本研究的未來展望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2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