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掙脫美杜莎的眼睛:海德格的現代性解決方案紀金慶, chi, chin-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基調大致如此,海德格認為現代性的病徵為何?這個病徵的病因為何?如何對症下藥?
這三個答案分別是:
一 現代性的病徵為存有的遺忘所導致的計算性思維
二 這個病徵的病因則有二,遠因源於柏拉圖哲學展開後的兩千年形上學傳統,近因則是笛卡兒以來主體哲學的傳統。
三 如何對症下藥?海德格認為關鍵在於如何甩開主導性前理解的束縛,因而將目光轉向柏拉圖之前的先蘇時期,在那裡海德格找到了另一種理解存有的方式。
本篇論文大致依此一論理邏輯鋪展開來,而在最後一章裡說明海德格在返回先蘇時期的開端後所尋找到的出路,如何體現在他其他時期的系統論述當中。
|
2 |
女性遭受婚姻暴力中性強迫經驗之研究邱曉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為探索婚姻暴力被害婦女處於父權文化脈絡下,在婚姻中遭受配偶性強迫的經驗,包括理解婚暴下的受暴婦女,遭受婚姻中性強迫的成因與情境脈絡,以及婚暴下的受暴婦女,面對婚姻中性強迫的因應方式與影響。本研究不僅期望對受暴婦女的經驗有更真實的理解,以充實對台灣婚暴下的婦女遭受婚姻中性強迫傷害之本土經驗的理解,亦希望能開啟國內對婚姻中性強迫議題的關注與省思。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相關研究資料,探索八位受暴婦女經歷婚姻中性強迫的經驗,研究發現如下:
一.婚姻中性強迫的成因與受暴婦女經歷婚姻中性強迫的情境脈絡
本研究以受暴婦女自我對婚姻中性強迫的解釋,來探索婚姻中性強迫的成因。研究發現受暴婦女對為何發生婚姻中的性強迫有不同的解釋,如性強迫是男人天性使然、性強迫是先生控制的手段、妻子義務觀、以及床頭吵、床尾合的文化信念。另外,本研究發現父權文化與婚姻暴力脈絡下致使受暴婦女經歷不同型態的性強迫,婚姻中的強迫除了是外顯可見的暴力行為,也可能是無形的壓迫,本研究受暴婦女歷經婚姻中性強迫的處境是多重的,包括:性文化之社會範定型的性強迫、兩性性別角色權力不平等型的性強迫,以及在暴力婚姻的脈絡下之暴力威脅型的性強迫。此外,受暴婦女婚姻中性強迫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婚姻存續中重複發生的傷害
二.受暴婦女面對婚姻中性強迫的因應方式與影響
本研究受暴婦使女大多使用個人取向的因應方式,少求助社會支持系統。本研究八位受暴婦女大多未將自己在婚姻中性強迫的經驗告訴別人,遑論求助正式或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她們而言婚姻中的性行為是羞於啟齒、或不知能向誰說,或怕不被相信而難以啟口的。然而仍有幾位受暴婦女曾經將婚姻中性強迫經驗告訴一兩位親友,但皆未因此得到實質的協助或是反而得到負向的回饋。本研究受暴婦女使用的個人取向之因應方式包括:消極迴避、調整協商、覺察抵抗。
本研究發現婚姻中性強迫對受暴婦女造成的四種影響分別是生理、情緒、認知與性態度的影響。生理方面的影響包括身體上的多處傷害、性行為當下的痛苦、性器官發炎、撕裂傷、生殖器的重傷害以及睡眠被影響;情緒方面的影響包括感覺痛苦、無奈、無助與憤怒,以及恐懼、壓力與威脅;認知方面的影響包括羞恥與自責;對性態度的影響包括降低性愉快與性慾望,對性的聯想就是負向、壓迫與痛苦,致使婦女就算離開暴力婚姻對性仍感到恐懼或痛苦。
本研究從受暴婦女的女性經驗出發,探索她們在婚姻中遭受配偶婚姻中性強迫的經驗、因應方式與對她們的影響,並從父權文化與暴力婚姻脈絡來解構她們的經驗,期待從婚姻中性強迫不被看見、不被視為重要的社會漠視中,提出從社工間接與直接服務兩方面改善現況的反思與建議。
|
3 |
可愛暴力角色流行因素初探 / The study on the popularity of adorable and violent cartoon characters詹婉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針對可愛暴力角色進行綜觀性的文化脈絡探討,並依據研究目的提出三大研究問題:一、可愛暴力角色風潮背後可能的文化脈絡,即為什麼可愛暴力角色會被產製並造成流行、二、可愛結合暴力的角色特質是如何形成,兩者在角色建構上如何互相影響,形成溝通魅力、三、閱聽對可愛暴力角色的意義建構為何,即閱聽人如何看待可愛暴力角色,又如何解讀角色中的暴力特質?而考量研究目的與需求,本研究選擇以質性取向作為研究方法,以四個可愛暴力角色角色:奈良美智娃娃、暴力熊、監獄兔、快活林的角色愛好者作為研究樣本的母體,透過滾雪球抽樣的方式,與八位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結果發現,可愛暴力角色的產製乃奠基於可愛流行文化帶來的意識壓迫,可將可愛暴力角色視為現代人的縮影,角色中的可愛特質可視為觀者社會我的展現,暴力特質則為觀者真實我的展現。
|
4 |
家庭暴力防治法實務問題研究--以婚姻暴力為研究重心蘇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研究方法部分,首先,本文針對國內現有之文獻加以蒐集,包括相關之教科書、專書、期刊雜誌相關文章、論文,以及一些具代表性的重要外國文獻,目的在整理及分析有關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礎理論之問題,例如為何會有此法的形成、此法的架構及爭議問題何在等等,並進而提出本文之看法。
再者,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實務運作機關,最主要為警察機關、社政單位、以及法院。這三個機關間的工作配搭,是否天衣無縫,抑或尚有需改進之處,都是本文中欲探討的對象。筆者並將以能力內所能取得的警察機關筆錄、法院判決書、社工人員意見為資料,一一探討這些實務機關對家暴案件的處理態度,是否切合當事人需要,這些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為何、是否有性別偏見,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對家暴案件之處理有何影響。至於家暴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觀點,例如受虐者所需救援措施、加害人的處遇計畫,也將藉由理論與實務的文獻資料予以探討。
|
5 |
甘地的非暴力反抗楊嘉慧, YANG, JIA-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暴力」的概念雖非甘地所創,但在人類歷史上,將「非暴力」的理念與實踐應用
於政治範圍內的,則甘地是古今之第仄。他不僅在「非暴力反抗」的理論上有十分完
備的體系;而在運用的策略上,更展現了他獨創的智慧與技巧。因而「非暴力反抗」
不僅成為印度在爭取自由獨立時之理想,更是一種印度人民在政治反抗中所使用之手
段。甘地所領導的這項運動不但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也為往後的群眾反抗運動
立下了示範。
本文將甘地的「非暴力反抗」的理論與策略,共分為五章來討論。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的範圍、架構,並略述印度
之社會概況,英滅印度之經過,及印度尋求獨立之過程。
第二章為「非暴力反抗」理論之闡述:針對「非暴力反抗」之意涵、「非暴力」的理
念根源、及人類對暴力的迷思,做探討。
第三章為「非暴力反抗」的策略:主要分為抗法、抗稅、土布運動、罷工、罷市、社
會抵制、及絕食等。
第四章在探討「非暴力反抗」成功之必要條件:甘地的領袖魅力與領導風格、及群眾
之動員、組織與訓練。
第五章為評估與結論:除了檢討印度之案例外,並探討此經驗是否能運用於任何其他
地區?這種反抗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
6 |
親密伴侶暴力的媒體再現(1988-2008年)施馨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嘗試以1988年6月24日至2008年6月24日之間,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前後十年,《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親密伴侶暴力新聞為研究樣本,經分層抽樣後共取1,010則新聞,以內容分析法檢視兩報呈現親密伴侶暴力新聞的方式,並觀察此類新聞報導有何特性,而家庭暴力防治法通過前後,親密伴侶暴力新聞的報導方式有何轉變?
本研究以責任歸咎方式、消息來源、親密伴侶暴力迷思、主要議題、「社會關注」指標與「廣義親密伴侶暴力」指標檢視1,010則親密伴侶暴力報導,並依新聞分布特性分為「議題醞釀期」、「法案倡議與通過期」、「法案實施初期」以及「法案實施三年後」四個時期。
本研究發現親密伴侶暴力報導主題面向上以「暴力事件與個案」為主,不同時期中的主題分布達統顯著差異,「法案倡議與通過期」及「法案實行初期」為四時期中「防暴落實過程」比例較高者,而「防暴執行阻礙/困境」在四時期的比例均在一成以下。個案導向的新聞報導於社會關注面向上以「立法規範與庇護/援助」、「當事者外的援助與介入」與「議題專家作為消息來源」上有明顯進步;但四個時期皆有90%以上的新聞未提到「施暴者終止暴力的方式」。
在親密伴侶暴力的歸因方式上,「個人框架」以「暴力事件與個案」為議題主軸。「體制框架」的議題較平均的分配在「防暴落實過程」、「相關政策/法令」以及「防暴執行阻礙/困境」。「文化/社會結構框架」超過五成的主題為「防暴落實過程」。「整合框架」中排名第一亦為「防暴落實過程」,其次是「相關政策/法令」。
媒體文本中呈現迷思為「責備受害者」,「加害者脫罪」,「美滿家庭價值」與「霧裡看花」。「議題醞釀期」僅近四成未提及迷思,而「法案倡議與推動期」有超過六成五的新聞未提及任何迷思,表現最佳。「責備受害者」在各時期皆為比例最高的迷思。
「未提及迷思」的消息來源以「專家與倡議團體」佔最多數,其次為「官方消息來源(政策層面)」。其他四種迷思「責備受害者」、「加害者脫罪」、「美滿家庭價值」與「清官難斷家務事」中,「官方消息來源(執法層面)」皆為最主要消息來源。不同框架間的迷思分布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體制框架」、「文化/社會結構框架」與「整合框架」皆超過九成未提及任何迷思。「個人框架」中有超過四成的迷思為「責備受害者」,其次為「加害者脫罪」。
消息來源方面,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且達顯著差異。「議題醞釀期」前三名消息來源依序為:「官方消息來源(執法層面)」、「受暴者」與「專家與倡議團體」。而「法案實施三年後」排名第一轉為「受暴者」,其次為「官方消息來源(執法層面)」與「專家與倡議團體」。「法案倡議與通過期」及「法案實行初期」裡「專家與倡議團體」消息來源引用較其他二時期明顯提升。四個時期的「當事者人際網絡」比例均極低。
「個人框架」前兩大消息來源為「官方消息來源(執法層面)」與「受暴者」。「體制框架」中以「專家與倡議團體」(45.5%)排名第一。「文化/社會結構框架」中有超過五成的消息來源為「專家與倡議團體」,其次是「官方消息來源(政策層面)」,「其他與純粹記者描述」排名第三。「整合框架」中排名與「文化/社會結構框架」相同,且比例分佈亦類似。
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嘗試對對媒體實務工作者與社政專業提出建議:在媒體報導上須延展報導的廣度與深度,與社政團體配合定期製作專題報導,引用暴力倖存者的現身說法,輔以專家或倡議團體的評論或意見以供參酌,以達到引發讀者興趣與教育知識兼具的成效。在報導暴力事件時,避免擷取與事件本身無關的敘述,並與社會新聞路線之外的其他記者整合,搭配相關議題進行報導。社福團體在近用媒體時可尋求另類發聲管道,並成立專業小組,及時回應媒體需求。並與媒體保持合作關係,定期提供其專業領域的各項資訊,適時提出澄清,掌握議題的定義與解釋權。
|
7 |
家庭暴力互為相對人案件之處遇模式研究 / A study on intervention model for couples with mutual violence史惠姍, Shih, Hu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家庭暴力或親密關係暴力為主題的相關文獻相當豐富,但關於互為相對人案件的探究仍屬少數,因此,本研究以互為相對人案件的處遇模式為題,希望能更加瞭解互為相對人案件的情況,以及整理出社會工作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會運用到哪些資源,以及透過哪些服務方式滿足互為相對人個案的需求。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訪談了八位分別在被害人服務單位以及相對人方案任職的社會工作者。研究結果如下:
社會工作者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服務時所面臨的價值議題包含:
1.互為相對人案件的樣貌差異:社會工作者必須面對互為相對人案件中的兩造,在權力彼此抗衡下所呈現出的樣貌,包含「被害人不再弱勢;相對人不再強權」以及許多「工具性的通報進案」。
2.相對人社工角色的衝突:受訪的相對人方案社工在以被害人為服務主體的家暴體制之下,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服務時必須面對的便是與被害人體制的衝撞,以及「要以誰為案主」的價值選擇議題。
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服務時所運用的處遇觀點則包含
1.選擇能夠接受的處遇觀點:受訪社工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服務的過程中,最常以女性主義觀點、優勢觀點以及系統觀點等三個處遇觀點作為提供服務的依歸。
2.服務方向:整理出社會工作者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的服務過程中包含了六個面向,包含釐清哪方為相對人、保持中立超然立場、評估的面向依對象而異、促進兩造達成共識、轉介相對人服務以及夫妻協談,每一個面向都是受訪者在提供互為相對人案件服務時所會運用到的。
最後,研究者結合上述研究結果以及受訪社會工作者的建議,在最後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提供實務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Since past till today, there has a great number of family violence or intimate violence literature and analyses, but mutual violence.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is studying with the intervention model for couples with mutual violence, in order to much more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violence cases, and sort out how social workers use resources or service model to meet service user’s need. This research interviewed 8 social workers vi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ho were worked in victim service organizations or batterer progra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issue about personal value will be met when social workers provide mutual violence cases services include:
1.The different pattern between mutual violence cases: social workers need to face the both side of mutual cases, and have to figure out the pattern of power contention.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s ” victim no more weakness and batterer no more powerful” and a lot of “ instrumental purpose report”.
2.The conflict of batterer social worker’s role: under the family violence system, the batterer program social workers need to fight with the victim system, and deal with the issue of “who should be the service user?”
The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 including:
1.Choose an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 can be accepted: Feminist perspective, Strength perspective and System perspective are the most often used in mutual violence service process.
2.The service orientations: clarify who should be the batterer, maintain neutrality, different service user with different evaluation, promote the consensus between both side of service users, referral to batterer program services and couple counceling. These six orientations were applied in social workers provide mutual violence cases services process.
At last, this research lis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which are according to all of the results and social workers’ advises to social workers, policy maker and researcher in the future.
|
8 |
中共土改小說研究(1946-1978) /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Reform Novels from 1946 to 1978 in China劉文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選擇寫作於1946年至1978年正面描寫中共土地改革運動,且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指導方針的小說為主要研究對象。由於土改小說數量眾多,因此本論文將以長篇土改小說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尤其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和《暴風驟雨》兩部公認為土改小說扛鼎之作的作品,並參酌具有代表意義的短篇小說和少數溢出意識形態之外的異質性作品做為對比,一方面可比較出不同作家之間的審美差異,另一方面藉由這些異質文本及其寫作者的遭遇,看出文學話語如何在不斷改造與批判的過程中逐漸純潔化,直到合乎黨的要求。
第一章導論。說明主要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共土改運動的文學、政治背景,藉由重新建構土改時期的時代環境,以便於和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文本分析互相對照。
第三章進入實際上的小說文本分析。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歸結出土改小說幾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探討土改小說中政治動員的功能,也就是號召農民「翻身」對於中國傳統鄉村倫理的衝擊。其次,聚焦於「階級」。最後一節則探討土改小說反封建的主題書寫。
第四章主要針對土改小說的人物形象進行探討。土改小說有著相當鮮明的政策指導色彩,在塑造人物上便是以階級理論為依據,以階級成分為標準來決定人物的品性的優劣和思想覺悟的高低,這樣的描寫手法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便是二元對立與類型化的特徵。本章將以土改小說中的地主、知識分子、農村幹部、農村群眾等人物形象為代表分別討論之。
第五章試圖歸納出中共土改小說主要的敘事特徵。中共土改小說既是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特定的歷史環境的影響之下的產物,其文本有著大致相仿的敘事脈絡,大抵可以歸納出鮮明的意識形態、線性的敘事時間與進化史觀,以及中共土改小說對於暴力情節的敘事策略等,並一一探討之。
第六章歸結上述各章的論述,總結全文,並指出中共土改小說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寫作原則,因此政治宣傳與教化的氣味濃厚,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實踐品,有著人物類型化、敘事單純化和歷史平面化的特徵。
|
9 |
對被強姦者態度與歸因過程研究胡崇慈, HU, CHONG-C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被強姦者態度與歸因過程研究一公正世界信念深討」主要是研究人們為何會形成
對被強姦著的偏見態度以及形成這種態度的歸因過程。研究分為二部分,第二部分以
人口統計變項,公正世界信念、女性角良刻板印象及內外控為研究變項,探討這些因
素對人們形成對被強姦者態度的影響。第二部分操弄了被強姦者的職業以及強姦是否
認職二個變項,以了解此二因素對人們將強姦事件歸因於被強姦者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不認識任何被強姦者、男性、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低、已婚、較具
公正世界信念、較具女性角色刻板印象及內控的受試者較不接受被強姦者。在被強姦
者從事較不受尊敬的職業以及不認識強姦者的情形下,人們會認為被強姦者應該負較
大的責任。
|
10 |
暴力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黃德福, Huang, De-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闡述當代暴力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澄清暴力的義涵;並說明進行本論文之
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 說明政治參與的角色及其義涵;並分析社會變遷與政治參與的關係,以及
政治參與與暴力的關係。
第三章 說明政治制度化的角色及其義涵;並分析社會變遷與政治制度化的關係,
以及政治制度化與暴力的關係。
第四章 進一步分析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兩者間的差距,與暴力的關係。
第五章 綜合本論文之研究發現,並檢討方法論上的得失,以為總結。
#2810308
#2810308
|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