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9
  • 2
  • Tagged with
  • 11
  • 11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在地老化」老人服務模式發展元素初探--以財團法人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服務經驗為例

李秀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臺灣高齡化社會的人口結構現況、失能老人照顧需求倍數成長、再者社會型態變遷家庭照顧功能減弱、加上正式照顧體系尚未完整且社區網絡連結不強,並且「在地老化」的世界政策潮流值得政府及民間重視等社會背景下,本研究以瞭解華山基金會在地老化服務模式歷程及現況、分析該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發展元素並對未來繼續推動在地老化服務提供建議等為研究目的,試圖歸納及分析在地老化服務經驗,提供台灣未來推動在地老化服務參考。 「在地老化」概念與理論在台灣都尚未發展成熟,故本研究選擇質性「個案研究」,立意抽樣「深度訪談」推動者探索其經驗及發展元素。選擇華山基金會為個案的理由 ,仍該會成立至今八年,一直積極從事「在地老化」之老人社區照顧服務,在台灣堪稱極具創新性及代表性。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對本研究主題有深入瞭解之老人實務專家參與,擴充觀察以得充分資訊及確保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分為六個部份,分別為個案現況及歷程的分析、推動在地老化面臨的情境、那些人格特質能力有助在地老化推動、社區網絡經營歷程及成功或失敗經驗、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滿足老人需求、推動在地老化期待增加的助力阻力及瓶頸。在結論中分析華山模式特色及「在地老化」、「社區網絡」、「社區領袖」三者關係,瞭解「在地老化」需求造就社區領袖之形成,社區領袖繼續貢獻老人服務,讓在地老化推動更順利,社區領袖強化社區網絡,社區網絡的建全有助於老人順利在地老化,在地老化的需要促使社區網絡的建立等相關性。並對華山基金會提出人才遴選及培訓、組織管理制度及建站策略等三方面建議;對政策提出規劃多元社區服務方案滿足老人在地老化需求、社區領袖人才的培育、社區網絡資源整合及連結的建構等三項建議。 / As the aged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need to care for the disabled aging persons is increasing fast. Nowadays,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family care functions and the fragmented formal caring systems, “aging in place” is a word trend worth to be referred to ou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study tried to analyze and induce the service experiences of “aging in pla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service model, historic track, servic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asha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and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six points, which are the case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status for dri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and which personal traits that may assist “aging-in-place” servic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experiences in managing the community nets, how to satisfy the old people by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 assisted powers, obstructed factors in improving “aging-in-place” service.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Huashan’s model, charac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ing-in-place”, social network, and community leaders, and list three suggestions to be a reference for both Huashan and policy mak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 Aging in place; Social network;Community leader
2

甘地的非暴力反抗

楊嘉慧, YANG, JIA-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暴力」的概念雖非甘地所創,但在人類歷史上,將「非暴力」的理念與實踐應用 於政治範圍內的,則甘地是古今之第仄。他不僅在「非暴力反抗」的理論上有十分完 備的體系;而在運用的策略上,更展現了他獨創的智慧與技巧。因而「非暴力反抗」 不僅成為印度在爭取自由獨立時之理想,更是一種印度人民在政治反抗中所使用之手 段。甘地所領導的這項運動不但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也為往後的群眾反抗運動 立下了示範。 本文將甘地的「非暴力反抗」的理論與策略,共分為五章來討論。 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的範圍、架構,並略述印度 之社會概況,英滅印度之經過,及印度尋求獨立之過程。 第二章為「非暴力反抗」理論之闡述:針對「非暴力反抗」之意涵、「非暴力」的理 念根源、及人類對暴力的迷思,做探討。 第三章為「非暴力反抗」的策略:主要分為抗法、抗稅、土布運動、罷工、罷市、社 會抵制、及絕食等。 第四章在探討「非暴力反抗」成功之必要條件:甘地的領袖魅力與領導風格、及群眾 之動員、組織與訓練。 第五章為評估與結論:除了檢討印度之案例外,並探討此經驗是否能運用於任何其他 地區?這種反抗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3

北市大學女生服裝意見領袖之消費行為研究

李昌桓, LI, CHA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服裝意見領袖之服裝消費行為,樣本則為北市大學女生,筆者主觀 認為服裝意見領袖及非意見領袖之差別在於主要在於ヾ態度ゝ興趣、知覺ゞ危險認知 々媒體習性ぁ社會化變項等五個構面,故問卷之發展齊往此五構面發展,經由因素分 析方法在以上五構面中,分別由ヾ態度構面抽出九個因素ゝ興趣與知覺構面抽出四個 因素ゞ危險認知構面抽出三個因素々媒體習性構面抽出二個因素ぁ社會化變項構面抽 出一個因素,共計十九個因素,在經由逐次區別分析抽出九個區別變數,並於檢定。
4

行銷資訊與通路領袖關係之研究

謝效昭, Hsieh, Hsiao-C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銷通路的研究,在企業涉及外在資源運用時,變得極為重要,而通路領導的研究又佔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過去相關通路領導文獻中,分系行銷通路系統內行銷資訊者不多,並且對不同的通路角色掌握關鍵行銷資訊產生的影響等問題,尚未有學者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只在更精確的界定通路領導關鍵行銷資訊的意義,並劃分通路領袖與關鍵行銷資訊的類型,以進一步探討關鍵行銷資訊與通路領袖的相關性、分析通路成員應掌握哪些關係行銷資訊以成為通路領袖、採取什麼通路策略的通路成員比較容易掌握關鍵行銷資訊、以及通路角色對於關鍵行銷資訊和通路領袖關係的影響。 本研究為探索省研究,為求深入瞭解此新興的議題,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方法進行探討。本研究針對了十八個案,同時運用深度訪談、次級資料分析、問卷調查、專家評選等方法,以建立關鍵行銷資訊、通路領袖、通路策略、通路角色之研究架構,並實證所引伸出不同的研究命題。為避免研究者所作的推論過於主觀,本研究設了結構式表格彙集整理資料,同時,兼採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例如:比較通路領袖和非通路領袖差異時,是以無母數統計檢定兩者差異的顯著性;在分析通論領袖的領導構面上,是以個案公司的上、下游通路成員以李克特尺五點順序尺度表示同意的程度,然後以t-test檢定這些通路成員意見的顯著性。 經過多方歸納論證,本研究根據研究架構推演出五個主要的研究命題,主要發現與涵義分述如下:第一,本研究發展出兩個通路領導構面(定規程度和互動程度),並可據此分類通路領袖類型(控制型和參與型通路領袖),雖然此分類架構與理想的分類架構仍有段距離,但本研究初步證實其有效性,足以提供後續研究的參考。第二,本研究以一個完整、全面系統的觀念,將關鍵行銷訊分類為成本導向和市場導向兩大類,並且分析出各類型關鍵行銷資訊的內涵,本研究提出關鍵行銷資訊分類架構,將能提供後續研究對行銷資訊分類的參考,同時對行銷資訊理論的精煉與應用有相當的貢獻。第三,本研究提出通路成員可藉由掌握觀關鍵行銷資訊而成為通路領袖的論點,已成功推功推導為理論,並且獲得個案的分析,發展出相關的命題,這不僅對行銷資訊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詮釋,同時也對通路領袖找到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第四,本研究發現通路領袖的經營績效比非通路領袖的經營績效較佳,這也解釋了通路成員想成為通路領袖的主要原因,第五,本研究發現要成為不同類型的通路領袖,必須掌握不同類型的關鍵行銷資訊,因此,根據本研究的論點,通路成員可掌握適當的關鍵行銷資訊類型,而成為通路領袖。第六,本研通路領袖採取的通路策略,與其掌握的關鍵行銷資訊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企業若想成為通路領袖,應審慎評估所採取的通路策略類型,即對掌握關鍵行銷資訊的關係性,而能以最有效的方法,掌握到相關類型的關鍵行銷資訊,成為不同類型的通路領袖。第七,本研究發現不同的通路角色要成為通路領袖,所掌握的關鍵行銷資訊會不一樣,因此,企業在落實應用時,可針對不同通路角色在行銷通路系統中所交換的行銷資訊,各別分析與建立關係行銷資訊及其資訊內涵。
5

利用資訊串流探勘社群網路中的多樣角色 / Discovering various roles from social networks by information cascade

曾智煒, Tzeng, Chih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近年社群網路各種應用網站興起,像是Facebook、Twitter,等,相關議 題也逐漸受到討論,例如越來越多利用社群網路傳播訊息或者病毒式行銷的相關 研究。當我們能夠找出一個社群網路當中,習慣的傳播模式或者是傳播路徑,並 且能從中定位各種角色的重要性,進一步在社群網路中找出這些角色後,在這些 相關的議題的應用將更加靈活。 目前各大社群網路應用網站,使用者都可以與社群網路中的好友分享自己的 動作,例如發佈影片或圖片,評論,按「讚」等,基於這樣的前提使用者的任何 活動是有機會被社群網路中的好友影響,因此我們定義好友間影響的可能性,以 及依觀察合理的定義出社群網路中較為重要的角色。 我們的演算法經由收集使用者在固定社群網路應用網站的各種動作,加上動 作的時間所形成的動作誌(action log),以及使用者們所構成的社群網路,可以從 社群網路中找出主要的資訊傳遞路徑以及各種不同限制下的領袖以及追隨者,並 且將會利用社群網路應用網站驗證分析我們所定義的角色成為結論。 / Recently,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and websites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 are taking more and more parts in our daily life. Issues of in uence propagation have been studied in recent years. To ll in the gap of previous works, we aim to discover the main path of in uence and dene the importance of leader in hierarchy on the social graph. Social networking users are in uenced by the power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as they are able to post and likevideos, pictures and comment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to discover the possibility of a relation and important roles by mining social activities. After collecting performed action and time stamp from dierent user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social network, our framework was able to identify the main in uence paths and leaders under dierent constrains. Most importantly, our approach outperforms both on precision/recall and ranking in realistic data.
6

法西斯主義對中國三○年代政治的影響 / Fasc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a in 1930s

馮啟宏, Feng,Ch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本文研究的主題,國內過去的研究非常地少,因此本文在章節安排上 除了側重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的影響外, 並嚐試將法西斯主 義傳入中國及其興起過程作一清楚釐清。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 」,簡述撰寫本文的動機、過去研究回顧及成果、 以及研究上所面臨的 限制等。第二章「法西斯主義的傳入」, 即是探討法西斯主義傳入中國 及三○年代興起的過程。第三章「國民黨內的態度與爭議」的內容, 即 是國民黨的重要人士的法西斯主義觀,及其在國民黨內引起的爭議, 和 中共在此問題上的因應與策略作一探討與分析。南京中央籌組「藍衣社」 中國的法西斯組織的傳言, 顯然是造成國民黨內反對派系激烈反對法西 斯主義主要原因。 本文第四章「三民主義力行社的成立」,主要係針對 被誤認為「藍衣社」的力行社,其成立的背景、經過、影響及其與法西斯 主義的關係作一釐清。三○年代中國知識份子與國民黨人的獨裁政治思想 內容及其動機分析,即是本文第五章「一元化領袖的確立」所要探討的問 題。第六章「結論」除了將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型式, 與其他國家 的法西斯主義作一比較,試圖演繹出些新意之外,最後並對全文作一總結 ,看看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究竟發生了那些真正的影響。
7

意見領袖購買行為

廖春霖, Liao, Chun-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與過去的購買行為相比較,本文強調人(意見領袖)的購買行為。 第一章:導論。本章說明研究問題、目的,與假設及研究之產品。 第二章:文敵探討及研究架構。本章說明意見領袖的定義及過去研究發現有關意見領 袖的重疊現象、特徵、及本文的莧念架構。 第三章:研究設計。本章說明問卷設計、抽樣理論及分析所使用之工具。 第四章:意見領袖的重疊現象。本章探討意見領袖是否因產品叩不同而有重疊現象。 第五章:意見領袖的共同特徵。本章探討意見領袖在心理變項及人口統計變項上是否 具有共同的特徵。 第六章:意見領袖的購買行為分析。本章探討意見領袖與非意見領袖在購買行為上是 否具有差異。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
8

擴散與行銷整合之意見領袖傳播途徑研究: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個案分析

藍夏萍, Lan, Hsia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著眼於全球生態與環境急速惡化之困境,環保政策成為各國政府傾力推動與執行的核心政策。企圖經由政策規劃與有效執行,達成教育社會大眾、進行社會行為變遷、保護全球生態的終極目標。環保署於2002年開始推動的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即為一例。然而,限用政策通動力時至今,於2004年級2005年宣告部分政策停止執行。事實證明,限用政策之推廣與擴散受到阻礙。本研究為了尋求受阻原因,針對台北市文山區模範鄰里進行深度訪談研究,以及個案分析研究,希冀釐清限用政策執行障礙。 本研究針對政策行銷推廣擴散之面向,結合社會學研究方案中之創新擴散模式,以及政策行銷推廣模式,發現意見領袖之傳播途徑唯一有效影響社會大眾行為習慣之管道。歸納分析Everett M. Rogers曾進行的四個成功個案,發現有效之政策推廣及執行必須長期宣導、採行非強制性政策規劃與推廣、取得意見領袖高度認同、運用實際經驗影響與溝通模式,方能有效影響社會大眾,成功進行社會行為變遷,以利各項新政策運作執行。   本研究針對社區鄰里範圍內之研究分析得知,台北市政府進行限用政策推廣過程,未能妥適運用意見領袖傳播管道,同時礙於社會系絡與文化之差異,無法完全依循個案分析所歸納之各項成功運作因素,可能因此而導致限用政策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其中癥結包含:由上而下政策規畫可能無法運用由下而上之政策執行;限用政策未能取得意見領袖認同;政策宣導推廣時程可能過不足;強制規範性之政策規範可能引發反彈等等。因此,限用政策雖然應用了意見領袖的推廣宣導途徑,但是可能基於上述因素而導致政策推廣僅能達成部分預期目標。未來若能針對受阻因素適度修正,加強政策宣導與推廣工作,責各項環保政策可望能順利執行。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play the magnificent rol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olicy sinc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are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xpectative Yuan (ROC) Taiwan had implemented the Forbidden to Use the Plastic Bag Policy since 2002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ature environment in Taiwan. However, part of this policy had been stop since 2004. There must some problems happened to make this policy incomplete, and this is also the research question.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the Opinion-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Model, which i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nd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could be the most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ath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o implement the public policy. Through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four successful cases adapted by Everett M. Rogers, there are several important elements, including long time to diffuse, no restricted policy, trust from the opinion leader, and experienced influence model, can make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successful.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fer the reasonable repressions for the fail of the Forbidden to Use of Plastic Bag. First of all, the policy marketing time is too short. Secondly, most of the local opinion leaders could not really understand this policy or even trust it. Thirdly, the bottom-up policy implementation model does not work with the top-down policy formation. Finall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olicy is to trigger the social change of the green shopping behavior, and the restricted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uld not only fail, but also get more misunderstandings or complains from the public. The proper modifications shall direct a right way for this policy.
9

中國加入GATT/WTO的談判決策研究 / 無

黃炎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成立以來進行了近30年的集體經濟制度,但是自1978年起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試圖以「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取代原本的集體經濟制度。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在1986年做出決策,正式申請為中國恢復其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會員國地位。在1986年至1988年間,相關的申請程序似乎一切順利,中國復關指日可待;然而1989年的「六四事件」卻使中國的申請復關程序分別在國內外方面面臨到新的困難,一直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取代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前,中國都無法恢復其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會員國地位。1995年至1997年中美關係陷入低潮,嚴重打擊了中美針對中國加入WTO的談判議程,不過1997年至1998年中美領導人江澤民與柯林頓刻意營造有利於中美談判的和諧環境,使江澤民開始積極利用其最高領導人的決策影響力推動中美談判,終於在1999年中美順利完成談判,中國並在2001年正式成為WTO會員。 本論文研究著重於中國加入GATT/WTO的談判決策的國內層次因素,並利用許志嘉提出的官僚組織決策模式、領導集體決策模式與領袖主導決策模式分別探討官僚系統、領導高層與最高領導人在中國對外經濟決策議題方面的決策影響力。本論文認為雖然中國在經濟決策議題方面逐漸受到「分散化威權主義」(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的影響而使得最高領導人與領導高層必須要與專業官僚部門分享決策權力,因而拖累了中國對外經濟決策效率,但是一旦最高領導人介入對外經濟決策議題,他可利用多種政治手段贏得大多數領導高層與官僚單位的支持,進而實現其政策偏好。
10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

林果顯, Lin, Guo-S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透過五○、六○年代臺灣的內外情勢,以及文復會工作的分析,解釋文復運動出現的原因,以及該會所扮演的角色。文復運動之所以展開,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反攻戰事日益拖延的情勢下,為了解決動員戡亂與民主憲政的扞挌衝突,所必須塑造的一套正當性基礎。文復會的角色,則從原先主動塑造政府正當性的地位,在經歷七○年代的國際變局後,轉變為被動配合政府追求現代化的輔助機構。 自1950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即面臨必須號召反攻,卻又不能反攻的情勢。隨著時間的流逝,反攻無望等疑問逐漸上升,以及動員戡亂長久維持所產生的弊病,皆嚴重威脅中華民國政府正當性的基礎。在此情況下,藉由中共文化大革命的發生,遂以文化復興運動塑造政府正當性。其方式是建構臺灣為中華文化唯一寶庫,為保衛傳統文化而需繼續與中共奮鬥,並以蔣中正作為道統傳人,將全民團結於領袖之下,換言之,「道統-國父-蔣公」、「三民主義=文化復興=反攻大陸」成為文復運動的主要內涵。總統兼文復會會長,意味著國家最高的領袖同時肩負文化復興的重責大任,對蔣中正而言,這種身份是繼承國父與道統而來,別人所無法取代。能領導文復會的,是道統傳人,是總統,是蔣中正,而這三者在當時構成了領袖一辭的實質內涵。該運動的工作不一定全是創新,但其鞏固中華民國政府統治正當性的作用,具有領導性與積極性。 文復運動繼承五○年代以來國民黨推動文化運動的手法,黨政機關隱藏在後,動員各式團體響應,使運動蔚為風潮,並宣稱此運動為民間自發的運動。由此,當回頭思考文化霸權的理論時,便發現葛蘭西的分析並不適用於文復運動。葛蘭西強調的是一個自主的市民社會,統治階級必須在此爭取認同,說服市民社會承認其在哲學、道德與知識上的領導權。然而,從背景的回顧來看,臺灣當時根本缺乏所謂自主性的市民社會,反對中華民國政府、需要被說服的勢力早已被剷除,這一點也是先行研究者所共同承認的。用文化霸權解釋文復運動,等於假定了一個不存在的市民社會。而所謂民間團體的積極響應,一種看似社會被統治者說服的景象,實際上也是黨政機構運作下的結果。因此,以文化霸權的概念分析,容易造成理論與事實的誤差。在這個運動中,我們必須注意領袖擁有崇高地位的這項特性,這將在文復會的實際工作中展露無遺。 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發現,文復會所復興的「中華文化」,是經過篩選,而且利於中華民國政府統治。透過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傳達三民主義、愛國意識與擁戴領袖的信念;以推行國語運動等方式,壓抑地方文化,塑造官方同意的國有標準文化;從儒家經典的率先註譯中,又可了解道統學說才是文復會的重心所在。換言之,該運動所復興的「中華文化」,不僅強化三民主義與道統的重要性與普及性,同時亦意欲成為全中國均應學習與維護的唯一文化,成為判別正統中國與「偽政權」的標準文化。 另一方面,文復會制訂「國民生活須知」與「國民禮儀範例」,期望從日常生活當中體現文化復興的精神。貫穿須知與範例的最重要精神,在於嚴格克己與長幼尊卑的要求,將生活上的具體情境化為一條條的行為準則,建立起社會的秩序氣息。文復會採取由上而下的推行方式,期望黨政軍各級首長以身作則,達成上行下效的效果。這種依恃道德表率的思考,以人而言就是向尊長學習,以物而言就是向標語學習,以全國而言就是向政府學習,以運動整體而言就是向領袖學習。而在海外方面,運動的推行對象以華僑為主,這意味著文復會希望全球華人皆能體認正確的「中華文化」,藉由宣傳保衛民族遺產而支持中華民國政府,目的在彰顯世界華人對蔣總統復興文化的全力支持。從文復會海內外的工作來看,文復運動的重心,最終在於促進人民對領袖的擁戴。 然而,到了一九七○年代,外交上的挫折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正當性基礎產生實質傷害,在穩定政權為首要考量下,蔣中正於1972年繼續連任總統,並提名其子蔣經國任行政院長。蔣經國透過多項社會與政治風氣的改革措施,宣示政府革新的企圖與決心,並以建立現代化國家為號召,推動九項建設等重要基礎工程。文復會在變局下,工作內容亦轉而強調現代化的面向,「國民生活須知」的實踐,出現大量維護清潔衛生與交通秩序的工作,透過政府機關的配合,修改法令加強取締髒亂與交通違規的情事。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文復會的工作報告中,出現大量與蔣(經國)院長相關的活動,這對只配合蔣中正言論和政策的文復會而言,顯示在工作上已將蔣經國納入擁戴領袖的對象。整體而言,文復運動從原本具有領導性質的精神動員,在變局之後轉為依附政府對現代化的追求。 文復運動原是為了在不改變既有秩序的情況下,解決民主憲政與動員戡亂的衝突難題,然而變局後中華民國政府的諸多改變,則使文復會的重要性降低。第一任會長去逝之日,正式代表一個以文化命脈與領袖功業相結合時代的過去。文復會見證了此項轉變,但不變的是對領袖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忠誠擁戴。

Page generated in 0.02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