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
  • 38
  • 5
  • 4
  • 1
  • 1
  • 1
  • Tagged with
  • 50
  • 50
  • 22
  • 17
  • 14
  • 12
  • 11
  • 10
  • 10
  • 9
  • 8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女同志親密伴侶暴力初探

林佳怡, Yi, Lin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同志繫因性傾向與社會中大多數人不同所產生的一個群體,因此並不像種族、性別等在社會中明顯可見,同志是一特殊的族群,同時社會大眾對於同志族群並不瞭解。同志伴侶因不同的性傾向,有其不同於異性戀伴侶的相處方式,但在某些部份與異性戀伴侶相處方式無任何差異。 由於本研究中六位受訪者均是遭受親密暴力的受暴者,因此研究者係採取深度訪談方式探索渠等遭受親密暴力的情境,並由受暴者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係自受暴者特質、親密暴力類型、女同志愛情關係與親密暴力情況、受暴者對暴力情境的反應、暴力關係持續與結束的原因切入分析,後續並針對所有受訪者對家庭暴力相關防治措施的看法進行初步剖析,復以從優勢觀點分析受訪者。 本研究初步探索女同志親密暴力發現,女同志伴侶有其特殊性但也有部份相似於一般異性戀。同時回應到家庭暴力防治法將同志納入保護對象,在法律上已有看見同志與社會大眾相似的需求,但對於同志特殊性的需求並沒有瞭解,若能再加強對於同志特殊性需求的回應,家庭暴力防治法應能更有效的幫助遭受親密暴力的同志伴侶。
12

暴力幽靈:閱讀德希達 / A Specter Named Violence: Reading Derrida

陳涵, Chen,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直以來,理論與經驗被認為是學術中兩種重要的研究方向,時至今日,在各個學術領域中仍不時有著理論/經驗二分並且對立的情況。在社會學界,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地存在著。本文意在指出,任何理論作品本身皆帶有實作的面向,從來沒有非實作的理論;反過來說,亦沒有非理論的實作。語言體現一種群體的身體習慣,閱讀是對它的理解、而書寫是對它的介入。假解構之道重新進入暴力問題將有助於我們更為現實地面對近乎無所不在的語言之暴力。本文透過Derrida對現象學/存有論和馬克思主義文本的詳細閱讀和,旨在論證暴力幽靈不失為解構式延異經濟的最佳範例。名為幽靈的暴力意味著人們無法一勞永逸地袪除的東西,總是纏擾著資本主義的精神。本文將指出,作為基進化的馬克思主義,以暴力問題闡明的解構政治哲學能使我們免於陷入古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天真政治和自發哲學的困境,包括天真地相信暴力將隨著文明化和理性化的進步而終結,以及自發地繼承西方神學和形上學的傳統。 / For a long time, the theoretical and the empirical have been regarded as distinctive approache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yet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two lines of study persist until today. . The same case applies to the discipline of sociology.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oint out that every theoretical work carries in itself a practical dimension, at which there is neither a non-practical theory nor a non-theoretical practice. A language is the actualization of bodily habits of a group. We read to understand and write to intervene this linguistic group. Thus it is only by way of deconstruction could we confront the almost ubiquitous violence of language in a more realistic manner. Following Derrida’s 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phenomenology/ontology and Marxism, the thesis seeks to make spectral violence an exemplary case to support the economy of différance. The specter named violence signifies something that could never be exorcised once and for all, always haunting the capitalist spirit. It will be argued that as a radical form of Marxism, deconstructive political philosophy explicated by the question of violence can keep us from lapsing into the naïve politics and spontaneous philosophy of classical sociology and Marxism, insofar as they naively believe in the end of violence via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and spontaneously succeed to Western theological and metaphysical traditions.
13

児童福祉領域における暴力を巡る心理臨床学的論考

佐々木, 大樹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2933号 / 教博第261号 / 新制||教||20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橋 靖恵, 准教授 西 見奈子, 准教授 松下 姫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4

ネパール・カトマンドゥにおけるストリート・チルドレンの日常的実践に関する民族誌的研究

高田, 洋平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0486号 / 地博第205号 / 新制||地||73(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東南アジア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藤倉 達郎, 教授 中溝 和弥, 准教授 中村 沙絵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5

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 / Children's story schema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decoding television violent cartoon

李秀美, Li, Hsiu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兒童的電視暴力行為模仿是存在的,常人由個人經驗和媒體的顯著個案報導對此現象建立表象的印證;而學者透過研究也證實電視暴力具有不良示範作用,和閱聽人─尤其是兒童─日常生活的攻擊行為脫離不了關係。但學界卻忽視了兒童的認知節目能力與電視暴力訊息的互動關係:兒童看過有暴力訊息的節目後,電視暴力訊息在兒童腦海裡會留下什麼印象;並進一步告訴常人如何扼止這些印象可能引起的不當後果。   本研究企圖應用故事基模理論於電視暴力訊息的研究,探討電視暴力訊息如何透過故事基模的運作,在兒童腦海中留下何種的印象。研究方法為場地實驗法配合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等多重方法設計。   研究發現,兒童的電視故事基模具有層級效果,愈上層回憶愈抽象。電視暴力訊息的高低和呈現方式,對兒童組織故事的方式沒有顯著的影響;但視覺呈現的高暴力訊息會使兒童對故事產生較多的推論;如果故事一開始就出現大量的高暴力畫面,則能強化兒童對故事開始情節的記憶。年齡和先備知識是有力的解釋變項。年長的、先備知識豐富的兒童電視故事基模較強,回憶數多、理解高、偏差少、推論多,顯見故事基模的形成一方面是自然的成熟因素,同時也受環境經驗因素的作用。   然而年幼兒童對於最易產生暴力訊息的反應和企圖事件的回憶數及詳細層次,與年長兒童無顯著差異,但對行為後果(施暴下場)記憶較簡略,可能因此產生施暴並無不可的解禁心理。此外,父母教育程度高、社會成績好、電視知識豐富的兒童故事基模亦較佳,尤其是男生可能因興趣使然,對本研究的故事記憶更好,且詳細記得反應和企圖事件。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未來電視暴力研究觀察互動情形、加強實驗設計、進行特定對象研究、進行長期研究;並對電視節目製作者提出加強故事張力減少暴力情節、不得不保留的暴力情節應淡化處理、發展電視識讀材料等實質建議。 / This study applied story schema theory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decoded the violent messages in television cartoon by a multi-method design.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s with 60 subjects immediated after watching a TV cartoon with different violent level and media presented in a experiment. The sam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s again after one week.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effect level'in childern's TV story schema and find the top recall level is more abstrac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y schema and violence decoding were found, but visual-presented high violence may increase inferene and enhance memory on the beginning episode. These result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age and story-relevant previous knowledge. Finally, the author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V program producedr.
16

攻擊行為控制機制之探討 / Exploring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李怡青, Lee, 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嘗試以行為引發機制與行為抑制機制的觀點,探討非法且屬人際層面的男性攻擊行為,從中評估常表現攻擊行為個體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缺陷。由於攻擊行為的特殊性,個體表現攻擊行為時,相關的行為機制包括表現該行為可能得到獎賞的行為引發機制﹔表現該行為可能得到懲罰的行為抑制機制﹔與攻擊他人時,被害者的非語文訊息引發的個體的暴力抑制機制。研究一根據暴力抑制機制的理論內容發展實驗工具,透過違反道德與違反慣例圖片組的呈現,了解高、中、低攻擊組的表現差異。結果發現高攻擊組對兩違反情境的嚴重程度評估較低,同時,在違反道德圖片組刺激下,高攻擊組表現較少的道德情緒與較少的同理行為。研究二則透過研究一發展的圖片組評估個體的暴力抑制機制運作能力,並結合Patterson與Newman的四階段理論發展實驗刺激,透過情境的操弄,了解高攻擊組之行為引發機制與行為抑制機制運作情形。結果發現經由兩套理論(暴力抑制機制與四階段理論)的結合,可將高攻擊組分為兩類,一類為暴力抑制機制運作正常,但行為引發機制運作過強﹔另一類為暴力抑制機制無法運作者。以認知、情緒與行為缺陷評估兩類高攻擊行為者發現,具有認知、情緒與行為缺陷的高攻擊行為者只有第二類。 / Based on a behavioral activation mechanism and two behavioral inhibition mechanisms, unlawful and interpersonal male aggression was studied. Moreover, the possibility of individual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eficiencies was evaluated. Due to the special quality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hen a person acts aggressively, there will be three processes involved. They are the behavioral activation mechanism activated by reward, the behavioral inhibition mechanism induced by punishment, and the Violence Inhibition Mechanism (VIM) triggered by victims’ cues of distress. In order to study these three processes, two sets of pictures were developed from study 1 in order to evaluate how participants functioned their VIM.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Medium, and Low Aggression Group. The High Aggression Group evaluated incidents of moral/ conventional transgression less seriou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did. Also, they showed less moral emotions and less empathic behaviors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did. Based on the sets of pictures developed from Study 1, a group of young offender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ir VIM functioning. Further, a survival game was developed from Patterson and Newman’s four-stage model. By manipulating situations to present reward/punishment, those young offenders showed different aggressive patterns. Young offenders with good VIM functioning behaved more aggressively when there were rewards. Relatively, young offenders with poor VIM functioning were less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either reward or punishment. The implications we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17

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

林津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籠罩於亂離、暴力陰影下完成的女性題壁詩,在明末清初曾喧騰一時。除了與晚明以降以「家族」為主體發展成的寫作、出版形式大相逕庭外,也與閨秀閒情之作有顯著區隔。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書寫家國破碎的悲慘際遇,是在銘刻了歷史記憶與女性聲音的情況下,更進一步提供讀者理解其時亂離氛圍的可能性。正由於此種寫作之獨特性,因而成為明清鼎革被積極保存的歷史記憶。因此,考察此種有關家國離亂與身世飄零的自我敘述,將有助理解女性主體與女性書寫等相關論題。本研究將以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為主軸,主要透過題壁詩的廣泛收集,釐清題壁創作與閱讀間複雜的辯證關係。期望能對於其中所再現的性別意識、女性書寫及主題意蘊有整體的關照與理解,以深入掌握其中的獨特面貌及文化意義。 本論文共計六章:二、三章透過禮教規約與題壁欲望的相互辯證,來展開論述。四、五章則依據歷史社會現象,考察女性題壁再現的文化意義。企圖透過對文本內在與外緣特點的描述與論證,勾勒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全貌。 簡言之,本研究嘗試將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視為一種敘述聲音,在結合性別書寫、暴力、創傷與見證論述之餘,藉此觀察亂離女性的書寫狀態與傳播議題。通過上述議題之考察,不僅有助於接承晚明以降的「才女」發展脈絡,實際上也能開展女性寫作的不同面向。
18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初探研究——以觀護人在網絡中可能扮演之角色及相關配套修法為中心 /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laws, regul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of domestic violence inflicter treatment programs, with focus on networking role of probation officer and relevant regulation required.

周瑋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中與加害人處遇相關之法規範,進行整理摘要,並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入訪談法,探討觀護人在家暴防治網絡及加害人處遇網絡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讓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更加緊密的修法意見。 本論文之架構分為六章,分別為:緒論、家庭暴力防治法所建構的網絡運作、家庭暴力犯罪理論與加害人處遇模式、從觀護人觀點看加害人處遇計畫及家暴加害人之觀護工作、觀護人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可能扮演之角色及加害人處遇計畫法規範修訂方向建議、結論與建議,各章節撰寫重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於此章先敘明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並限定研究範圍及研究架構之方向。 第二章是從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精神與內涵出發,進一步探討家庭暴力防治法所建構的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最後聚焦到加害人處遇計畫法源依據的介紹。 第三章為家庭暴力犯罪之理論解釋及處遇模式的介紹。由於有效的處遇模式必定是從犯罪原因理論衍伸而來,但犯罪行為的原因解式理論通常相當多元且百家爭鳴,因此,本章分別就家庭暴力的犯罪循環、社會生物學、心理學〈個人病理〉、社會心理層面〈人際互動〉、社會學、女性主義〈文化情境〉及系統生態觀點所發展出來的犯罪原因論加以介紹,賦與加害人處遇計畫發展之理論正當性。最後,再針對現有的處遇模式加以介紹。 第四章是從觀護人的觀點,透過對於質性研究訪談內容的分析整理,對於家暴加害人的觀護工作,以及觀護人目前在加害人處遇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暴專股運作情形、與防治網絡之結合情況〉進行描述與討論。 第五章是針對未來觀護人在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上可能扮演的角色、優缺點,提供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觀護工作相關法規範之配套修法的建議,期能讓防治網絡及處遇網絡都更緊密。 第六章為本文之結論。於本章擬做一整合性之歸納摘要,整理出筆者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措施之建議,期能從實務經驗中提供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觀護工作相關法規範修法之淺見。 本文主要的研究發現有幾大部分。首先,從家暴專股觀護人實際從事加害人觀護、處遇的實務經驗看來,家暴防治網絡及加害人處遇網絡對於觀護人的角色其實是有所期待的,但受限於觀護人的工作執掌缺乏行為作用法,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又沒有用特別法的方式,給予觀護人在刑事程序或社區處遇上的法定角色,家暴專股的工作僅能依據著政策的風向球來跑,在法務、檢察系統行政工作資源的相互擠壓下,甚至可能僅採取一些表面校度的作法, 讓觀護人無法發揮、培養其對於加害人監督、輔導的專業能力,相較於受訪者對工作的用心,著實可惜。 再者,目前家庭暴力案件走入司法可能透過民事保護令或刑事程序,加害人處遇計畫目前是屬於民事保護令之一款,處遇前的審前鑑定及後續處遇計畫的執行,目前都是由縣市政府的家暴中心(衛生局)負責辦理、協調各種專業鑑定、處遇的資源。單純走刑事程序進來的加害人,可能沒有機會接受鑑定,也不一定有機會接受處遇計畫。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三章在刑事程序的部分,雖然有課予法務部要負責辦理家暴受刑人之加害人處遇計畫,但對於假釋、緩刑之受保護管束人,甚至是緩起訴的被告所需要的加害人處遇計畫,則漏未規定。雖然法務部有透過政策下達,要求地檢署觀護人每年必須辦理家暴加害人治療小團體,但對於團體的內涵、預期目標成效的要求卻相當鬆散,導致各地檢署家暴專股觀護人各自為政,其中如果是邀請心理師或社工師來帶領類似於加害人處遇計畫中的「認知輔導教育團體」,就可能造成有加害人重複參加民刑事的團體,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卻也可能有另一些加害人完全沒有接受處遇計畫的機會。 最後,本文也針對觀護人在家暴網絡中可能扮演之角色及相關配套修法提出觀察與淺見,期能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19

國際法上海盜行為之研究──兼論南海海盜問題

黃淑芳, Shu-fang 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殺人越貨肆無忌憚的海盜,並未隨著航運科技的突飛猛進而消聲匿跡,反而在九○年代大舉活動,對國際航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根據國際商會國際海事局 ( IC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Bureau ) 統計,1991-1998年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58起海盜案件,估計每年蒙受的財物損失超過2億美元。近年海盜攻擊手法日趨暴戾,船員傷亡人數逐年升高;更值得注意的是,海盜暴力行為可能間接提高船舶碰撞機率,造成無可挽回的海洋環境污染與生態浩劫。以地域而言,當前的海盜活動主要集中在東南亞、中南美洲、西非等地帶,尤以南海地區最為嚴重,幾占全球海盜案件總數之半。南海地區的海盜案件多發生在一國領海以內,經常疑涉一國軍警人員行為,其中又以中共海軍與公安船艦在東海、南海恣意攔檢商船的行為最讓國際社會苦惱。 鑑於海盜行為為害至巨且不易緝拿的特性,習慣國際法早將其交付世界各國普遍管轄,並經1958年公海公約與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認。本論文除說明相關習慣法法典化過程,析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條款規定及其所引發的爭議外,進一步評估該公約是否足以因應當代海盜問題。由於海洋法公約僅規範狹義的海盜行為,九○年代盛行的海盜活動多半發生在一國領海以內,經常疑涉一國軍警人員行為,嚴格而言並非公約規範對象,然而其對海上航運安全的危害不容置疑,國際社會勢須設法因應。以南海地區為例,飽受海盜騷擾的沿海國家除各自掃蕩海盜外,也透過雙邊協定或東南亞國協等多邊機制,在強化海上執法、協調聯合巡邏、交換海上犯罪活動相關情報等方面進行合作。國際組織亦致力阻止情勢惡化,例如聯合國及其專屬機構──國際海事組織 ( IMO ),以及隸屬非政府間組織的國際海事局 ( IMB ) 均在彙整報案紀錄、提供警訊、發布預防及因應策略等面向上有長足貢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海盜行為與國際社會的制約 第一節 「海盜」概念的沿革 第二節 關於海盜行為的國際規範演進 第三節 國際法上的海盜行為與國內法的海盜行為 第三章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海盜行為的規定 第一節 定義與構成要件 第二節 各國管轄權與共同制止海盜行為的義務 第三節 與公海以外海域的關連 第四節 國際法學者對公約規定的評論 第四章 當前南海海盜問題 第一節 地理環境與海盜現況簡述 第二節 領海內的海盜行為 第三節 疑似國家行為的「海盜」 第四節 區域內的執法與對策 第五章 國際社會遏阻海盜行為的努力 第一節 國際法的限制 第二節 國際組織的貢獻 第三節 期許與展望 第六章 結論 附錄1 1958年公海公約第14-21條 附錄2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00-107條 附錄3 1991-1997年海盜案件地理分區表
20

新北市永和區家庭暴力保護令實施之探討 /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n Restraining Order implementation for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 Cases in Youn Ho District, New Taipei City

李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多年,家暴事件數量逐年攀增,保護令是避免家暴事件再度發生的強制力量,而警察機關與社工人員是目前執行保護令的最重要的主體,對保護令實施之探討研究。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式,訪談對象以新北市永和區參與家庭暴力相關勤業務之警察與社工人員及聲請保護令之受暴婦女計10人為主,另增加學者2人之意見,以多面向取得資料。 一、研究發現 (一) 受暴婦女部分:受暴者對暴力行為多半採取隱忍方式承受而 未在第一次受暴後立即報案、受暴婦女直接向社工尋求協助的比例甚少,報案途徑仍以警察為多、婦女在親友的鼓勵與支持下,較會增強求助的動機、婦女因以離婚來結束家暴後,面臨最大的難題是經濟的壓力。(二) 警察人員部分:警察機關的員警以男性成員居多,而家暴案件的被害人又多為女性,在面臨龐雜事務情況下,員警處理家暴案件時態度多趨於保守而不露情緒,反造成不具同理心的誤解、對於家暴法與家庭暴力案件處理內容之瞭解,女性員警較男性員警熟悉流 程且執行態度亦比較積極、警察人員處理家暴案件時,對約制加害人再發生暴力行為具嚇阻成效。(三) 社工人員部分:社工因年輕社會經驗不足有時甚至使受暴者更感到無助、社工人員大多係資淺之聘用人員,家暴事件的複雜性,已超出年輕社工的生命歷練。 二、研究建議 加強宣導保護令的效能、確實執行加害人的「處遇計畫」、簡化處理程序及表格或表單之填寫及提升行政獎勵、安置場所與方式,應符合被害人之期待、建立網絡間聯繫窗口、強化專業程度、縮短審查核發保護令時間及延長保護令的時效。

Page generated in 0.03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