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8
  • 36
  • 3
  • 2
  • 1
  • 1
  • Tagged with
  • 43
  • 43
  • 43
  • 43
  • 21
  • 15
  • 14
  • 11
  • 8
  • 8
  • 7
  • 7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1960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 /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Taiwan Chinlian in1960's

嚴婉玲, Yen, Wan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系統的台獨運動在1950年代發端至1960年代由台灣青年社扛起大旗並引領、啟蒙世界各地的台灣留學生,在1970年代交棒,台獨運動的重心轉至美國。在這樣一個運動興衰的過程中,台灣青年社無疑扮演了 「銜接與轉換點」的關鍵角色。《台灣青年》作為台灣青年社的機關刊物,更承擔起論述台灣民族主義的重責大任。《台灣青年》所呈現的台灣民族主義面貌,在對外的界線上,劃出了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清楚鴻溝,但包納了在海外的台僑,在對內的界線上,曖昧的區分出原住民與漢人,但對閩客問題卻未有更多的討論。在 「台灣人」的內涵中,《台灣青年》試圖以多種方式定義台灣人,有從族群演變的觀點,也有從歷史事實的分隔點,更試圖直接探討抽象理論,希望找到清楚定義的嘗試。而對於台灣人過去的書寫,具有代表性的「列傳」專欄,卻呈現出立場跳動的問題,最後草草收場。在觀察史明等人的共同體論述後,大致可以認定,《台灣青年》主張台灣人意識與中國人意識從未重疊發展,而是在不同的空間下各自發展,而當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發展出具近代性意義的共同體意識時,中國卻尚未形成,這也是兩者無法消弭的界線。而台灣的現在到未來,《台灣青年》也持續不斷的觀察、思考與想像。在國際上,他們堅持要求尊重台灣人民族自決的權利,進而創造出一中一台的國際空間,在國內,他們針貶時政,並在海外對島內的政治反對運動遙相呼應,同時以清晰的表達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立場來為將來定調。 / The Taiwan independent movement in Japan launched from 1950’s.During 1960’s ,it was lead by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to inspire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orldwide. Until 1970’s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was transported from Japan to America. From 1960’s to 1970’s,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played a key role .Taiwan Chinglian , as a journal of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took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defining and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First of all, The defining made by Taiwan Chinglian , it clearly told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but including overseas Taiwanese .Second, it not apparently told the difference of aborigine and Han people , and did not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blem between Minnan people and Hakka people .In the contents of Taiwanese , Taiwan Chinglian tried to use variety approaches to define Taiwanese, someone defined it from the changing of folk ,someone defined from confirm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torical truth ,and someone even tried to discuss the abstract theory . In explana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ve column ‘Biography(列傳)’ failed to find the same standard to define Taiwanese. After observing the community discourse of Su-Bing and the others, we can find that they considered Taiwanese awareness and Chinese awareness has never engaged and developed in different spaces. When Taiwanese had developed the moder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under Japan’s domination , Chinese moder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d not yet .And that is the line between Taiwanese and Chinese that can not be erased. In 1960’s ,Taiwan Chinglian continued to observe and imagine the exist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ese. About international affair , they demanded other countries to respect the Taiwanese right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 and claim one China and one Taiwan . They discussed and cared about the politics and democracy activities on the inside of Taiwan . and clearly stated the stand point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activity to define the future of Taiwan.
32

中國民族主義之話語 : 內容與方向 / Chinese nationalist discourse: contents and orientations

葛樂德, Glockler, Daniel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何謂現當代中國之民族主義? 此種民族主義如何想像出「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 中國民族主義之話語是否在習近平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有所變化? 本論文試圖通過有關民族主義之理論, 中國研究文獻與中國民族主義話語之分析來探討以上幾個問題. 方法論上, 本論文提供兩種二分法: 其一為民族主義話語「公民–領土」與「族裔–文化」之不同內容, 其二為民族主義「尋求建立政體」與「維護既有政體」之不同方向. 本作者適用此兩種二分法來重新解釋幾代中國政治領導層之人物所講出來的民族主義話語之內容與方向. 因此, 此篇論文將打造理論, 敘述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對話來闡明中國政治至關重要方面之一 : 即「中華民族」持續不斷的再定義. 了解到現當代中國民族主義之內容與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有助於我們對中國人民共和國政治之認識, 更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地理解在「大中華」所存在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之一. 不僅如此, 本論文所體現之學習方式具有延伸性, 而因此能夠適用在其他個案上, 使民族主義學之文獻變得更為一致. / What kind of nationalism exis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how does that nationalism imagine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he rhetoric of nationalism in mainland China changed since the ascent of Xi Jinping to the position of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This thesis seeks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by analyzing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s, secondary literature o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a volume of primary sources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nationalist discourse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Xi Jinping era. Methodologically, this study presents a dichotomy of nations as either ethno-cultural or civic-territorial in content and nationalisms as either polity-seeking (state-seeking and revisionist) or polity-based (nationalizing and status-quo reinforcing) in orientation. These distinctions are then applied to reinterpret the content and orientation of official nationalism across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olitical leadership. This study therefore generates a dialogue between theories, narratives, and “social realities” that illuminates a critical aspect of Chinese politics: the ongoing redefinition of “China” as a nation. Discovering the na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is context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but indeed for greater clarity on a key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 throughout “Greater China.” Furthermore, the approach embodied herein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cases to bring greater consistency to the literature of nationalism studies.
33

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早期的反響一九二○年代前後

林明熙, LIN,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有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認為近代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乃是為了解決自門 戶開放以來所面臨的民族危機而產生的,與原本馬克思緣於資本主義的弊端歸結出的 共產主義思想的背景因素大相逕庭。由於時代狀況,中韓兩國的知識份子在尋找救國 救民真理的過程中,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在實際上與民族主義相結合成為革命理 念。 全文共分成七章,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釋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資料、研究方法 等。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演化。探討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變局以及兩國的改 革思想,包括門戶開放以來兩國所遭遇的一連串內憂外患,以及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 而進行的改革的鼓吹、爭論及實際行動(內分四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中韓兩國的愛國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一九一九年在中韓兩國先 後發生的「三一運動」和「五四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十分類似的反侵略、 以帝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它們對於日後的民族主義之發展皆為一項主要的轉捩點(內 分三節)。 第四章:社會主義思潮在中韓兩國的傳播與其發展。論述近代西方社會主義思潮的演 變,以及社會主義思潮傳入中韓兩國的客觀因素與經過(內分五節)。 第五章:國際共黨與東方民族問題。探討國際共黨有關民族與民族問題理論、綱領的 演變,以及列寧和羅易在共產國際第二次大會中所爭論和確定的幾項原則,並說明「 遠東勞動者代表大會」與中韓兩國的關係(內分三節)。 第六章;國際共黨亞洲政策下的中韓兩國共黨運動。以共產國際冪次決議為中心,論 述了國際共黨對中韓兩國的政策,以及中韓兩國的共產主義運動中,共產國際決議之 影響和作用(內分四節)。 第七章:結論。首先評論馬克思主義在中韓兩國傳入的歷史意義;其次總結馬克思主 義在中韓兩國的前因後果,並嘗試從近代中韓兩國的歷史事件中,尋找出歷史的教育 ,以作為兩民族未來發展的鏡鑑。
34

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之建立

張忠正, Zhang, Zhong-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十一節,共計約十七萬言。第一章為緒言;第二章為民族主義與民 族國家;第三章為民族主義之歷史發展;第四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中國之現代化 ;第五章為中山先生民族主義與世界新秩序;第六章為結論。 本論文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及其對世界和平所能提供的貢獻為重心 ,旁及民族主義一般性概念的瞭解。因此,本文在章節的安排上,除了在緒言中說明 民族主義之研究取向與價值之外,第二、三兩章均為有關民族主義一般性問題之系統 性的探討。第四、五兩章分別探討中山先生民族主義之建國方針、特質、及其對建立 世界新秩序所能提供的指導原則。最後以對西方民族主義之得失評估,進一步肯定中 山先生民族主義對建國工作與促進世界和平之理論與實際的價值。
35

原教旨主義政治理論在埃及的發展

陳漢傑, Chen,Han-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原教旨主義是穆斯林世界回應現代化所產生的政治與社會思想,尤其當時代表穆斯林世界的鄂圖曼帝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崩解,不僅結束一統的伊斯蘭社群,同時因財政與內政問題下喪失政治與經濟的主權。現代化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在穆斯林世界投下負面陰影,卻也激發了Jamal ad-Din al-Afghani等人,期望以社群團結回應殖民主義的思想,是為現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濫觴。 al-Afghani的思想為後人繼承,弟子Muhammad ‘Abduh建立了伊斯蘭的理性主義,一方面回應西方對伊斯蘭的誤解,另一方面論證穆斯林及其社群自身權利的來源。Rashid Rida則透過al-Afghani的政治架構來表現‘Abduh對社群權利的肯定,提出「新哈里發制度」作為嘗試。原教旨主義的嘗試,雖然沒有成功,迄至二十世紀,民族主義成為穆斯林爭取獨立的意識形態,尤其埃及受到英國勢力的入侵,企圖更形強烈。埃及民族主義日趨世俗化,卻遲遲未能解決問題,終於導致日後伊斯蘭原教旨躍然而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創立穆斯林兄弟會的Hasan al-Banna以行動發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運動,以積極而群體的方式涉入政治與社會事務,並指出伊斯蘭和民族國家之間的融通,期望以穆斯林社群作為「跨國之國」來統整穆斯林世界的力量。在政治體制上,甚至主張神聖統治下的伊斯蘭民主。這種具有政治與文化歸屬感的政治體制,既是一種追求政治、經濟獨立自主的力量,同時也是文化認同與原生的產物。 然而,原教旨主義的政治理念從未落實。埃及在歷經三十餘年的君主立憲後為軍人推翻,一九五二年由那瑟主導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取代。新政府名義上保留立憲民主,實質上卻走向社會主義的集權統治,引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強烈的批判,視為仿效西方失敗後變形而成的「新暴政」。 其中影響廣泛的伊斯蘭激進主義思想家Sayyid Qutb,重新定義「蒙昧」與「奮戰」(Jihad)的教義,鼓勵民眾用和平或暴力的手段積極參與政治。除了對於西方文明、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以及物質主義等大加撻伐,並試圖從伊斯蘭的宗教內涵提出神聖主權的政治法理與正義的社會型態,逐漸周延原教旨主義的政治、社會、經濟藍圖。
36

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團體與國族認同之研究 / A Study of Ultra-Nationalist Group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Russia

蘇郁雯, Su, Y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雖然得到主權上的獨立,但卻因為土地及人口的減少和經濟問題的浮現,導致以前能與美國抗衡的強權地位喪失,面對蘇聯的瓦解和國內動盪的社會局勢,俄羅斯民族主義開始強烈反彈。 本論文研究方法採用個案分析法及文獻分析法,首先以歷史的發展進程以及政治文化背景的角度檢視為何當代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會興起,接著藉由回顧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與國族認同的文獻,充分了解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的意涵,最後針對「光頭黨」、「民族布爾什維克黨」兩個影響最大的極端民族主義團體的歷史緣起、理念與行為來探討與俄羅斯國族認同的關係。 綜合本論文的文獻可得知「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是保守式的極端民族主義」,懷疑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信仰能夠穩定;「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團體不利於國族認同的發展」,無論是光頭黨或民族布爾什維克黨都不利於俄羅斯社會的凝聚力還有多元社會的發展;俄羅斯政府把打擊極端民族主義團體視為重要目標,因此「政府對極端民族主義的打擊影響極端民族主義團體日後的發展」。 關鍵字:俄羅斯、極端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光頭黨、民族布爾什維克黨 /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Russia assumed independent sovereignty. However, Russia lost its previous power status, which had enabled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of its diminishing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increasing economic problems. In response to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rising social unrest, Russian nationalism began to emerge. For this research, case study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s were adopted. This study first examined the reas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ultranatio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Subsequently, this study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Russian ultra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Russian ultranationalism. Finally,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n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the 2 most influential ultranationalist groups, specifically, the “skinheads” and “National Bolshevik Party”. Summarizing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study determines that Russian ultranationalism can be classified as conservative ultranationalism, and the stability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social beliefs was doubtful. In addition, Russian ultranationalism is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specifically, neither the skinheads nor the National Bolshevik Party contributed to the cohesiveness and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Russian society. The quelling of ultranationalist groups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objective f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 and the efforts implemented by the Russian government to suppress ultranationalist groups have affect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ultranationalist groups. Keywords: Russia, ultra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skinhead, National Bolshevik Party
37

民族主義、排外與近代中國外交-以北伐時期為例 / Nationalism, Anti-foreignis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Diplomacy

張棋炘, Chang, Chi-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8

胡漢民對於三民主義理論闡揚之研究

劉永國, Liu, Yong-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七章,共二十三節,約十萬言,其要旨如后: 第一章「緒論」,先就題目界說,次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架構,再就胡氏生平 、背景作一交代。 第二章「對於民族主義之闡揚」,探討其排滿民族思想、廢約主張、民族復興運動及 民族國際之提倡等。 第三章「對於民權主義之闡揚」,論究其母女平等思想,地方自治與分權主張,而訓 政時期的黨治理論及三民主義之立法尤為其一生思想之特色,本文特為著眼。 第四章「對於民生主義之闡揚」,由其對經濟建設、平均地權與土改方面分析,次論 及教育與民生之關係。 第五章「對於三民主義總體思想之闡揚」,以生之革命哲學為基點,論述民生史觀及 三民主義之連環性。 第六章「其他有關三民主義之重要主張」,諸如革命理論之詮釋,革命工作之進行及 其對共黨理論的批判等是。 第七章「結論」,指出胡氏在主義闡揚方面之特色及貢獻,並就其成就得失加以評析 。
39

舊民族國家,或新公民社會?--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批判 / Old Nation-State, or New Civil Society?-- A Criticism of Taiwan Nationalism

李坤城, Lee, Ku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內容是討論在「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之下,無論是國民黨的「新國家霸權計畫」或是民進黨的「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兩者皆是訴諸台灣人民(新台灣人)對於新國族的認可,但是這樣的一個民族國家,距離現代「公民國家」的形態還非常遙遠,因為台灣並沒有一個健全的憲政體制文化,得以培養出多元的公共領域及民主的公民意識,而這些都是重建新公民社會所必須的。就算人民成為國家主權的最高擁有者,但在缺乏社會性的結社組織之下,卻只能導向生命共同體之內人民普遍意志的集合,而淪為統治者統治正當性背書的工具。所以批判「台灣民族主義」,就是檢視在民族主義的運作之下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影響。最後並提出以「多元公共領域」及「民主公民身份」做為重建新公民社會的基礎,以降低民族主義對於公民社會發展的影響,而穩固的公民社會是民主得以繼續深化的根基。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目的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民族、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13 第一節 「民族」理論初探 15 第二節 民族主義與國(家)族的建構 21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人民身份的建構 26 第三章 台灣民族主義的發展 29 第一節 台灣民族意識的萌芽 31 第二節 威權體制轉型期的台灣原型民族主義 38 第三節 新國家論述之下的台灣民族主義 45 第四章 台灣公民社會的重建 53 第一節 消失的民間社會與興起中的「共同體」 55 第二節 民主公民身份及多元公共領域 64 第三節 公民社會的重建 72 第五章 結論 79 參考文獻 83
40

「喉音三行弁」の観念の成立と日本音韻学の自立化過程に関する学説史的研究

釘貫, 亨 02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2) 課題番号:10610408 研究代表者:釘貫 亨 研究期間:1998-2001年度

Page generated in 0.01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