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內生經濟成長下之最適環境政策顧宏傑, Horng-Jye Gu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效率、公平、穩定、成長是政府部門的四大目標。而由於環境污染具有外部性,在競爭均衡(competitive equilibrium)下將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導致市場失靈。本文主要目的即在探討欲達成經濟成長、社會福利極大及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時,最適環境政策應如何設計;以及不同要素變化對經濟成長、社會福利及環境政策的影響。更進一步的,結合政府支出對生產的貢獻,分析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適環境政策的變化情形。
早在六0年代,新古典成長模型(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發展完備後,七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開始納入成長模型中討論。但以新古典成長模型分析污染問題亦將面臨其所具有缺失。因此在模型的建立上,本文以Rebelo and King(1990)之Ak內生成長模型(Endogenous Growth Model)為基礎,沿用Mohtadi(1996)之研究架構,考慮污染對效用的影響,並加入了對社會福利的探討,進而結合Barro(1990)之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藉由最適控制之分析工具及模擬方式進行分析,而獲致以下結論:
(i)在分權經濟體系中,資本投入產生污染之負外部效果將使私經濟部門低估生產成本、高估資本報酬率;而政府支出之正外部效果將使其低估資本報酬率。兩者皆造成競爭均衡成長路徑下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導致市場失靈。
(ii)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彈性外生固定時,在Ak內生成長模型的架構下,為達成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最適環境政策為課徵資本污染稅;在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的架構下,為達成資源配置效率的目標,最適環境政策為課徵資本污染稅或給予資本(污染)補貼。而課稅或補貼需視政府支出之正外部效果與生產之負外部效果二者大小而定。
(iii)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彈性係由人為控制時,生產效率之污染排放彈性越低,最適污染排放標準越嚴格、資本污染稅稅率(資本(污染)補貼率)越低(越高)。污染之效用權重越高,最適污染排放標準越嚴格、資本污染稅稅率(資本(污染)補貼率)提高或降低則不確定。當污染之效用權重 ≧ 1時,將實施污染排放管制。一般而言,使社會福利極大之污染排放標準較使經濟成長極大之污染排放標準更嚴格,資本污染稅稅率(資本(污染)補貼率)相對較低(較高)。
(iv)在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的架構下,由於加入政府支出正外部效果(污染的可容忍範圍)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當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彈性外生固定時,人們越重視環境品質,在經濟成長與社會福利極大的前提下,達成資源配置效率目標之最適環境政策越趨向環境保護。除非經濟發展初期之污染之效用權重足以使得社會淨外部效果為負,政府才有可能於經濟發展初期便開始環境保護工作。而在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彈性係由人為控制時,當經濟處於中度發展階段時,環保意識的覺醒雖使每單位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大幅減少,但並不保證人民福祉的必然提昇。在高度發展階段由於生產效率、防制污染技術持續提昇及污染之效用權重上升趨勢和緩,使得經濟成長、社會福利及環境保護三者得以兼顧。
(v)在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的架構下,且資本投入之污染排放彈性係由人為控制時。於實施污染排放管制及課徵污染稅階段,若以提升經濟成長(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則污染稅稅收應專用於提升防制污染技術或補貼防制污染支出上。若強調租稅功能及效率,則污染稅應取代所得稅,其稅收統籌分配以支應各項政府支出所需。
本文第一章將對研究問題作一說明,並對研究方法作一簡述。第二章則對相關文獻作一回顧與整理,以做為理論模型之建立基礎。在第三章中對模型之建立做逐一解說,並利用模擬分析方式,以達成本文之研究目的。而第四章則根據本文研究所得做一結論與建議。
摘 要 ------------------------------------------------------------------------------- I
目 錄 ----------------------------------------------------------------------------- Ⅲ
圖表目錄 ----------------------------------------------------------------------------- Ⅳ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 3
第三節 本文架構 -------------------------------------------------------- 4
第二章 考慮污染與環境政策成長模型回顧 -------------------------------- 5
第一節 新古典成長模型部分 ----------------------------------------- 5
第二節 內生性成長模型部分 ----------------------------------------- 8
單部門內生成長模型文獻回顧 ----------------------------- 8
多部門內生成長模型文獻回顧 ---------------------------- 12
第三節 環境稅取代扭曲性租稅雙重利益之文獻回顧 ---------- 16
第三章 內生經濟成長下之最適環境政策 ----------------------------------- 21
第一節 基本理論模型建立及其最適環境政策之決定 ----------- 22
第二節 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之最適環境政策 ----------------- 39
第三節 B值內生可變時Ak內生成長模型之最適環境政策 ----- 52
第四節 B值內生可變時政府部門內生成長模型之最適環境政策 64
第五節 小結 -------------------------------------------------------------- 73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 76
參考文獻 ----------------------------------------------------------------------------- 79
|
12 |
大台北都會區空氣污染指標之時空數列分析廖敏治, LIAO, MI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近年來,大眾對環境保護的覺醒,以致於開始關心周遭的環境問題。而空氣的品質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我們知道空氣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命令的一項重要資源,所以空氣品質問題,值得大家關切,也是刻不容是需要解決的且作。
綜觀統計資料顯示,文台北都會區空氣污染問題已很是重;為了關懷一位居我國之五商、文化等領導重鎮、世界交通重地及企圖重心的所在地。因此,本文乃欲藉助「時空數列的自我連歸移動平均模式J (space-time autoregression moving averagemodels 簡寫為STARMA 模式) ,對大台北地區(包括板橋,三重,永和等三交通監測站)的空氣污染指標值(Pollutant Standards Index 簡寫成PSI) ,來建構一個時空數列接式,並且利用此模式來預測未來大台北都會區空氣的品質。
是後,希望藉此預測所得的資料,能夠喚醒國人及相關人士的警覺,以達到防患於未然之效果。
|
13 |
環境污染防制之最適競爭策略-以『演化性賽局』分析林子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廠商在進行生產活動而使用共同資源時,其所採取之防制策略及其市場均衡。以兩廠模型的賽局分析開始,分別假設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固定關係與成正向關係。在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固定關係下,探討廠商對於防制污染所採取的競爭策略和政府之污染稅政策是否有效;在防制投入與防制成效成正向關係下,分析廠商之間「只對總防制投入達成協議」、「對總產量與總防制投入都達成協議」之兩種勾結合作方式下,其防制污染策略及其均衡情形的不同。最後引進市場上存在有限數目多家廠商的演化性賽局模型,分析有防制污染投入與沒有防制污染投入這兩類廠商的家數比例如何隨時間而變動,並比較單期賽局之均衡與動態分析之長期均衡。
|
14 |
租稅課徵、污染防治與區位選擇之研究紀志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排除中間區位理論(The Exclusion Theorem)是廠商區位理論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份,在眾多研究線型區位模型文獻裡所得到的結論,最適區位多會落於端點的位置,亦即廠商會選擇消費市場或原料供應地為最適設廠位置。
在兩端點分別為商品市場的線型空間區位模型中,除了固定成本、製造成本與因運送商品販賣至市場時所產生的運送成本外,另外把廠商於製造過程中對消費者所產生的傷害予以量化,納入污染防治成本的觀念,並將之併入利潤函數的減項,致使廠址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在運送成本與防治污染成本之間產生了抵換。利用「向後求解」的方法可求得在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與單一運送訂價三種制度下之最適區位、均衡訂價及均衡產量,而最適區位在兩種成本的相互影響下有了內部解的可能性。
既然可得到廠址區位的內部解,便可進一步的探討從量稅與從價稅對於廠商最適區位的影響。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單一出廠訂價時課徵從量稅對最適區位不具影響力之外,其餘的情況下租稅對於最適區位都有所影響。而由於從價稅的課徵會影響到運送成本與污染防治成本佔利潤函數的相對比重,即從價稅率增加時污染防治成本佔廠商利潤的比重隨之上升,這種情況讓廠商在面臨廠址選擇時將會向中心點靠近以期減少污染防治之支出。因此,倘若政府因政策因素考量想讓一些高污染的廠商遠離人口集中的區域設廠,則提高課徵的從價稅率將有助於廠商自行的遷移廠址至人群較少的地點。
而運用數值模擬分析可以探討租稅制度、訂價制度與福利水準的關係。可以發現當稅收限制愈高時,三種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會愈小;倘若給定相同的稅收限制條件,則比較同一種訂價制度下從量稅與從價稅之差異,課徵從價稅會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較小而使福利水準較高,且此時從價稅下的最適區位較趨近直線模型內中心點的位置。而同一稅制下不同訂價制度對社會福利水準的影響並無一致的關係。當單位運送成本為零時,單一出廠訂價下的福利水準恆等於單一運送訂價;而隨著第一市場的需求增加時,同一租稅制度下單一運送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快,差別訂價之福利水準增加最緩,使得單一運送訂價時的福利水準高於單一出廠訂價,差別訂價下的福利水準則為最低。
|
15 |
能源消費與氣候、空氣污染之相關性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ir pollution and climate陳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環境異常,隨之也影響國內整體氣候環境之變化,然其現象之產生,可能係因國內能源消費(包含石油消費、煤油消費、天然氣消費等)的使用過度所致。有鑑於此,本研究擬針對能源消費、石油消費、煤油消費與天然氣消費等能源的使用,對國內氣候與空氣污染的影響,故考慮國內整體的主要氣候因子及國內空氣污染指標變數的變動趨勢,對能源消費、石油消費、煤油消費與天然氣消費間的關係。
本研究導入相關分析及多元廻歸等方法,研究解釋變數(包含懸浮微粒、平均每月落塵、二氧化硫含量、空氣中臭氧濃度、溫度、相對濕度、平均降雨量等)對因變數(包含能源消費、石油消費、煤油消費、天然氣消費等)間的關係,其研究結果發現以下幾點:(1)國內的天然氣消費呈現逐年成長之趨勢;(2)能源消費、石油消費、煤油消費與空氣中臭氧濃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關係,亦指能源、石油及煤油等消費的成長相對會影響國內空氣中臭氧的濃度的增加;(3)石油消費的增加會影響懸浮微粒濃度提高。
|
16 |
總量管制交易之財務會計制度的建置與評估 /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of cap and trade陳巧芬, Chen,Chiao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已有國家與地區開始實施溫室氣體總量管制交易,但對汙染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尚未有一致性的規範。實務上普遍採用美國能源管制委員會設置的酸雨汙染排放權交易系統 (acid rain emission allowance trading system) 的淨額法,或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3號—排放權」 (IFRIC3 emission rights) 的IAS38成本法與IAS38重估法,亦即IFRIC 3。然而,IFRIC 3於2005年3月開始實施後,由於爭議過高,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於當年6月撤回。這些會計處理方法,在認列科目與衡量金額均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對於財務報導也有不同的影響。
目前我國積極建置汙染排放權交易平台,會計制度亦為基礎交易平台的一環。對此,本文介紹污染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並說明不同會計處理方法的特性,可作為主管機關、企業與相關團體的參考。
本文先介紹污染排放權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並說明不同方法對資產、負債與政府補助的認列及衡量的處理以及爭議;然後,透過模擬分析,檢視在不同之廠商規模、廠商生產型態方式及價格波動情況下,在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對污染排放權、提交義務及淨利的影響。
模擬分析結果指出期末各會計項目的變異程度大於期中各會計項目的變異程度;在淨利方面,美國淨額法變異程度最小,IAS38重估法次之,IAS38成本法最大。透過相關係數分析結果指出,排放量與淨利並無顯著相關。
|
17 |
促進污染土地再利用之探討 / The research on stimulating the reuse of contaminated land邱建頴, Chiu, Chie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2000年土污法公布施行以來,至今(2012年)已逾12年,但綜觀環保署之國內場址列管情形統計資料可知,目前我國正面臨污染土地整治推動遲緩的問題。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可知污染土地整治有其必要性,其原因在於如果污染土地持續閒置且不整治重新利用,不僅導致污染土地所造成的問題無法解決,另一方面也會使污染土地因整治而帶來的效益無從實現。而污染土地整治遲緩可能來自污染土地市場存在外部性難以內部化的情形,因此如何解決市場失靈之現象為其關鍵所在。
國外解決污染土地市場失靈的作法,主要分為「誘因給予」與「處罰」二大方式。本研究進一步將其概念透過問卷調查與實際訪談之方式,探討我國污染土地地主及承租人於整治污染土地實務上所面臨的困難,及對促進污染土地再利用相關作法之看法。
實證結果顯示,整治污染土地所面臨的最主要困難為整治經費過高、環境顧問公司市場混亂。於促進污染土地整治再利用的作法上,絕大多數地主及承租人偏好誘因給予方式,例如補助整治經費與減免相關稅負;相對地,較不贊成處罰方式,其原因在於增加財務負擔可能提高污染行為人放棄整治的風險,進而阻礙污染土地的整治再利用。此外,公開污染土地相關資訊供污染行為人參考、引進環境保險相關制度等作法,對未來污染土地整治之推行亦有極大助益。
從實證結果進一步歸納可知影響污染土地整治的因素包含「個別因素」與「總體因素」,並將其發展出一套污染土地分類模式。實際應用我國污染土地統計資料於該模式可知,放棄整治此類型的土地占我國污染土地總面積相當低之比例。因此,政府如能有效推動全面性基礎制度的建置,並搭配相關作法,我國在污染土地的整治推行上應能達到不錯之成效。 / It has been over 12 years since the announcement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Act in year 2000 in Taiwan. However, statistics revealed by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suggests that the progress of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land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 that if contaminated land continues to be idle, not only can contamination not be solved, but also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remediation are lost. The market for contaminated land suffers from the external effects that in turn lead to a slow pace of remediation.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arket failure is the key to promotion of reusing contaminated land.
There are two major approaches to alleviating the problems of market failure for contaminated land; they are incentives and liabilities, respectively.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into landowners and tenants of contaminated lan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e intend to discover the difficulties they have encountered in practice and also their views in respect of the approaches that might stimulate the reuse of contaminated land.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difficulties on remediation are the excessive costs and dissatisfactory service of environmental consulting firms. Besides, among the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hat are expected to accelerate remediation, interviewees tend to prefer incentives over liabilities. They argue that if the government imposes liabilities upon landowners and tenants, their possibility of giving up remediation will be raised. Furthermore, supply of 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insurance are thought to be able to facilitate remediation in the future.
Overall, the empirical evidence highlights a number of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an effective remediation. To take a step further, we develop a model to classify the contaminated land in term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cation, land values…etc. Application of this classification model to two cities suggests that contaminated land that needs direct governmental subsidy only accounts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contaminated areas. As a result, we urge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platform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This information platform shall be able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ress of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land largely through the reinstatement of market mechanism.
|
18 |
臺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之研究馮明德, Ping, Mi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首先區分「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的觀念,說明研究動機與目
的,並限定研究範圍於工業廢水的管制:最後說明本文研究方法與所受限制。
第二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背景與問題的形成」。以系統理論之「外環境」及
「內環境」為背景資料的架構,簡述美、日、新加坡等國水污染防治情形,因本文將
其視為影響我國政策的主要「外在環境」,並認為足資我國借鏡,其次,探討台灣在
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特殊情形及問題形成的幾個階段。
第三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規劃與合法化過程」。首先簡述有關政策規劃的理
論,再說明該政策的參與者,隨後進一步分析該政策的制訂和審議過程,以對整個政
策能有清楚的了解。
第四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執行」。於說明執行理論後,即探討執行機構的行
政體系,人員、經費、技術及監督情形。
第五章「台灣區水污染防治政策的檢討」。政策內容方面:針對前述制定過程中的缺
失,予以檢討;政策執行方面:從組織、人員、經費等方面加以檢討。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先論述環境保護中的三個困境,其次倡導環境人權的觀念,
最後就研究所得,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當局參考。
|
19 |
移動污染源空氣污染減量之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 台灣地區實證研究梁瀞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機動車輛已成為空氣污染的首要污染來源之一,其所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對地方乃至於全球環境皆造成不利的影響。為了因應環境污染與溫室效應,各國除了採取行政管制措施外,亦引進經濟誘因工具來落實污染者付費的原則。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討,台灣地區目前所實施的政策工具對於減少來自移動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量的有效性。
本文利用台灣地區二十三個縣市 1998 年至 2006 年共九年的追蹤資料,以兩種模型進行實證:第一個模型採用的是一階差分後的普通最小平方法迴歸模型,可避免假性迴歸的問題發生;第二個模型為似不相關迴歸模型,藉由誤差項間的關聯性來結合北部、中部、東部、南部四個地區的迴歸式,觀察政策工具在不同區域間對污染減量的效果。
實證結果顯示,管制與稅費這兩種政策工具確實會對移動污染源產生的空氣污染有相當的抑制效果;但是相較之下,管制措施的影響力相對於稅費的徵收來得明顯。因此,已知管制工具具有環境保護的政策有效性外,若欲使得稅費政策對空氣污染減量也有更明顯的成效,便應實施綠色租稅改革,以期能夠對生活環境產生良好的改善。 / Due to its high share in total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mobile pollution source is an issue of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Vehicles produce large volumes of emissions such as CO, CO2, and so on. These gases can be detrimental to local, region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cern over rising pollution levels and greenhouse effe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which are used to reduce mobile source air pollution.
For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Taiwan is demonstrated for the estimation. Using the first-differenced panel data collected from 1998 to 2006, we use two models, namely “Ordinary least square model” and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policy or the economic-incentive tax strategy is better for emission abatement. The first-differenced ordinary least square model can be used to avoid spurious regression, and the 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ystem integrates four sub-equations by assuming their disturbances are correlated, explaining some phenomenon in different areas.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control and tax strategies are worthwhile to be adopted. However, regulation policy results in cutting down much more CO and CO2 than using the excise taxes and fuel fees as an environmental instrument.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it is required to implement the green tax system reform in order to create beneficial changes in our life.
|
20 |
從環境權論受污染土地整治及再利用 / A study to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right洪淑幸, Hung, Shu 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於擔任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組長之過程中,因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責任議題未能清晰於環境作用法中明確規範其範疇,致使被論列污染行為人之責任分擔產生公平性上之危機,亦深切感受到,執法過程諸多窒礙。本諸職責所在,於民國93年起開始著手研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修正草案,並辦理研商、座談與公聽會議,廣納各界意見,終於於99年1月8日完成二、三讀之程序,並於99年2月3日由總統公布施行。亦將過程中所收集到之資料,由實務及理論之角度切入探討現階段之實務困難以及學理上各國之理論納入可能性分析,再進而闡出落實受污染土地整治再開發之必要以及提出相關配套之修法建議,完成本論文。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主要交代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環境權之論述:由該權限發展之歷程、各國立法例之參酌以及我國實務上案例中附近居民及環保團體之主張,確認環境權存在之價值。第三章為國家對於環保之憲法義務:第四章為受污染土地再利用法制上之研析:針對國外立法例之褐地制度及規範統合成國內未來得以參酌之制度,第五章為我國受污染土地行政管制規定及相關問題之說明:除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行政管制之手段逐一作說明外,探討違反責任之論述,區隔狀態責任以及行為責任,並且援引國外立法例及我國實務上之判決釐清及說明責任歸屬,第六章為結論。
|
Page generated in 0.01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