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95
  • 467
  • 95
  • 80
  • 47
  • 28
  • 2
  • 1
  • Tagged with
  • 677
  • 243
  • 186
  • 179
  • 159
  • 110
  • 94
  • 93
  • 92
  • 88
  • 81
  • 78
  • 72
  • 71
  • 7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青海和碩特發展史(1637-1724) / The History of Qosot Ulus in Qinghai (1637-1724)

隋皓昀, Swei, Haw Yi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清之際,各個類型的遊牧勢力團體逐步屹立於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形成了許多民族政權並存的時代,這些政權雖然彼此間的政治結構迥然有別,但在立國的基礎中,農業始終擔負著相當的比重;揆諸當時的局勢,吾人似乎不可將此僅僅視作一般人所謂的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競賽,而應體認是各個政權存或滅的競奪時代。本論文除前言、結語外,分四章十四節,計八萬餘言。前言敘述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及相關的學術研究和資料介紹。第一章敘述青海和碩特政權形成及剖析其政權結構。第二章序述和碩特政權的擴張,討論其政權構成的基本要因。第三章從內外環境的變遷,略言和碩特由興盛而衰亡的契機。第四章探討和碩特滅亡的因素:政權結構的缺失、內外勢力的交衝,致使和碩特喪失其競爭的長處而淪亡。結語略述本研究的作者心得。本文的主要限制在於缺乏青海和碩特自身所撰述的記載,必須透過消化現存史料中的立場,爬梳出青海和碩特的角度與認識。未來的發展是運用本論文經探究而得的遊牧政權結構, 用以檢視其他遊牧社會的政權結構,釐清原始共主制與汗王制之間的蛻變關係。
62

上市公司發行海外存託憑證意願與價格之研究 / The issue Volition and Price of 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

連榮華, Rong-Hwa 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由本研究的實證結果顯示,獲得以下七大結論: 1.有意願發行海外存 託憑證之公司佔30.8% ;有意願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之公司佔46.2% 。 2.發行動機主要可分成五大類:ぇ增加資金籌募彈性(56.2%)。 え提 昇國際知名度(43.7%) 。ぉ國內市場胃納量有限(37.5%) 。お發行價格較 高 (31.3%) 。か資金成本低(31.3%) 。 3.有意願採用海外存託憑證及無 意願採用海外存託憑證的兩群上市公司,在產資總額、海外投資額等構面 上有顯著的差異,顯示公司規模及海外投資額較大者,有較高的發行意願 ;在產業別上則無顯著差異,原因為很多公司紛紛進行多角化,使各產業 間的差別並不那麼明顯,並且國際貿易為多項產業的重心,均對外資有相 當的需求,加上樣本數不足等原因,使發行意願在各產業間並不明顯。 4.選擇海外存託憑證與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的兩種公司,在負債比率、獲利 能力、成長率、發行額上皆無顯著差異。再根據深度訪談發現,決策者與 主要股東的心態、現行法令、資金用途的性質、國際資金市場之榮枯、其 他籌資工具特性等多項變數,皆綜合影響企業海外籌資決策。 5.在最合 宜的兌回設計上,有75% 的公司認為以退回現金最好,另有56.2 % 的公 司認為兌回部份不用再發行,總合而言,有43.7% 的公司認為現行的做法 很好。 6.發行海外存託憑證能取得較高發行價格的原因,主要有三:ぇ 國內外承銷制度的不同,使能獲得較高的發行價格。え提供國際投資者交 易的便利性。ぉ看好台灣股市發展。 7.訂價時主要的考慮因素,有75% 的公司認為現行股價最重要。
63

海上保險有關「全險」(All Risks)概念之研究 / All Risks in marine insurance

蔡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危險因素不斷增加與變異,海上保險人為因應被保險人要求擴大承保 範圍之趨勢,除增列保險事故之項目外,亦逐漸於海上保險領域內運用所 謂「全險」(ALL Risks) 概念以資配合。本論文即就「全險」概念於海上 保險之定位與各險別實際運作情形加以探討,全文概分為六章: 首章 為緒論,說明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研究範圍及大綱。 第二章為「全險 」概念於海上保險之定位,自其發展沿革闡明意義、可能之範圍及舉證責 任之分配,以有別於一般特定危險(Specified-risk)型保單。 第三章 為貨物保險關於「全險」概念之運用,除比較英、美二國協會貨物條款運 用「全險」概念之差異外,並探討我國使用貨物「全險」保單時可能遭遇 之問題。 第四章論及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UNCTAD)就船體保險草 擬「全險」建議條款,除介紹其內容與市場反應外,並試與現行倫敦保險 人協會船體時間條款作一比較。 第五章則為探討防護與補償保險中是 否有「全險」概念之運用,及其實際運作之情形。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 議,將全文作一總結,並就海上保險「全險」概念於我國法律定位與實務 運作提出若干建議。 all risks
64

我國海洋事務發展與海域執法研究

孫晋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位居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央地帶,地處遠東至北美航線的樞紐,扼控台灣海洋、巴士海峽及鄰近太平洋海域,為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聯絡要道,故其地理位置與戰略地位相當重要。由此特性來看,台灣的國家安全與海洋是密切相關的,其作為重要緩衝空間,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屏障和門戶。 台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對於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相關海域的有效管理,關係著台灣的生存、安全與發展。尤其我國屬海洋國家,數十年來倚賴全球性的海上貿易,創造了蓬勃的經濟發展,並藉此擴大國際活動空間,與世界各國建立了實質的經貿關係;其中,進出口貨物絕大多數是透過海上的交通線來進行,因此海上的交通線堪稱「生命線」。不論是平時或戰時,維持這條生命線的暢通,不僅是保護我國的生存空間,同時也是維護全球經貿所必須。 有關海洋事務除海軍外,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亦為一重要力量,海岸巡防署自2000年1月28日成立以來,以現有的人力約21,453人,各式巡防艦艇160餘艘,岸際雷達77座;平時除擔任海岸管制區之管制、防止滲透及槍毒走私、防疫等攸關國家安全事項,戰時則依據「國防法」及「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組織法」規定,依行政命令納入國防軍事作戰體系;另自「911事件」後,為維護我國海域、海岸安全,依行政院反恐怖行動小組指示,協力執行反制海上及漁港船舶遭受劫持或破壞等恐怖攻擊事件。 2008年馬英九先生當選總統,在海洋政策領域中提出了「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口號與願景,欲成立海洋事務部,雖是根本解決之道,由於海洋事務範圍廣泛,涉及機關眾多,為避免現行各部會反彈,採循序漸進的可行方式,而先成立「海洋事務委員會」之協調規劃機關,共同與各相關部會推動海洋事務工作。期能匯集國力,維護海洋權益,加強海域防衛能量,以遏止海上威脅,確保國家安全。 / Geographically located at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 of Western Pacific Ocean, Taiwan is regarded as the pivotal point of the navigation from Far East to Northern America as well as the channel linking the Pacific Ocean with Indian Ocean, holding the reins of Bashi Channel, the sea surrounding Taiwan and the neighboring Pacific Ocean, all of which manifest itself as one significant role geograph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View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affairs in Taiwan not only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the maritime law enforcement, but serves as a valve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also. The appropriate advances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neighboring sea areas has proven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 a country blessed with rich and diverse marine resourc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aiwan’s economy has relied heavily on international marine commerce, creating prosperous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thereby expanding its space o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rough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links with other countries. Most of these exports and imports have transported through sea, hence the marine transportation should be seen as the line of life and should be kept workable at the period of peace as well as at wartim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tatus of Taiwan and maintai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ulses all over the globe. Apart from the Navy,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Executive Yuan (shortened as Coast Guard) has been an essential source of power in addressing marine affairs. Founded on January 28, 2000, Coast Guard is currently staffed with 21,453 persons, equipped with more than 160 patrol frigates and 77 coastal radars. Coast Guard takes charge of coastal-area regulation tasks and national safety matters including preventing the smuggling of guns、 drugs and curbing epidemic spread in the time of peace. During the period of war, Coast Guard sha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crees from the National Defense Law and th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s of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911 incident, Coast Guard has cooperated in counterattacking the terror attacks such as hijacking or destruction of boats or vessels at sea or near fishing por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nti-terror team of Executive Yuan, so as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our coast and sea areas. As Ma Ying-jeou was elected as President in 2008, he proposed a vision with the campaign slogan of “Blue Revolution, Ocean Nation”, promising to establish Maritime Affairs Ministry. Although such ministry might be the solution for creating an ocean country, but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marine affairs, which involve a wide range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agencies; what is more, probable protests may arise from existing government offices.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nduct such relevant maritime affairs,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itime Affairs Committee” is to act as ccoordinated institution across departments and offices. We hope to maintain our marine rights, strengthen marine defense capabilities and gather our national momentum so that marine threats can be contained while national security can be preserved.
65

一九五0年代美國與台灣關係之探討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and Taiwan in 1950's

張加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國民黨失去中國的大片江山。面對中國內戰局勢的變化,美國政府公佈中美關係白皮書,將國共內戰失利的責任歸責於國民黨的腐敗,並採取等待塵埃落定的袖手旁觀政策,避免被捲入中國內戰的漩渦當中。 但1950年6月25日韓戰的爆發,改變了美國對台的政策,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防台灣海峽,讓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隔海分治的局勢成形。美國政府也對台灣進行軍事、經濟上的援助,改變了國民黨政權岌岌可危的情勢。同時,韓戰的爆發加速了對日和平條約的簽訂的時程,美國也居中促使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日和約。 1954年以及1958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兩次對外島炮擊的軍事行動,引起台灣海峽的危機。美國為支持國民黨政權,保衛台灣、澎湖的安全,與國民黨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經由國會通過台灣決議案。同時,美國與中國共產黨在華沙藉由大使級的會談,展開了外交的對話。 在第二次台海危機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為避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情況產生,放棄攻下外島的計畫,台灣海峽情勢因此趨於緩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相隔台灣海峽分治的情勢也確告定型,形成今日美國、台灣、中國三方關係的樣貌。
66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併購國際車廠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Chinese automotive M&A overseas

陳姵君, Christy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0年起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不久,中國政府就開始了解中國企業要具備全球競爭力才能生存,自此宣布實施「走出去」政策,開始容許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收購。經過十年的發展,原先以為可以運用低成本的中國製造能力搭配受高成本阻礙的西方公司,藉由併購連結西方公司的全球品牌和配銷關係,達到擴充全球銷售量的目的,事後證明往往是噩夢一場。 隨著金融海嘯重挫西方企業及2009年中國的外匯存底超過兩兆美元,第二波的中國海外併購風潮似乎再起。比起舊策略,此波併購採取了一些新策略:收購者將眼光放在中國內需市場,而中國複雜而成長迅速的市場正是測試和了解被收購公司資產和能力的好環境,在收購者熟悉的本地市場整合發展透過併購取得的新技術、產品及關鍵知識較在被收購者所處的國外為容易,更因為被收購公司有機會技術應用到全球最有希望的市場,減輕了收購過程中所受到來自被收購國政府乃至內部員工的阻力。本研究即以不同時期二個中國汽車業海外併購個案「上海汽車工業集團併購南韓雙龍汽車公司」與「吉利控股集團併購福特汽車集團內的瑞典Volvo汽車公司」,探討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之路,解析中國汽車業如何由前次併購失敗經驗中汲取教訓,以及藉由併購國際大廠提昇品牌形象及技術,著眼於內需市場的發展策略能否奏效。
67

山海經神人與鳥關係研究:以帝俊為主的討論 / 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Deities and birds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楊靜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神人」與「鳥」歷經中國文化蘊涵與積累,多被賦予自由穿梭、翩然越界的象徵,然而,若追溯《山海經》神話,「神人與鳥」則以更豐富的面向折射出初民的生命態度。以氏族先祖與神祇化身所衍生的神人帝俊,在〈大荒經〉中以「使四鳥」以及「使四鳥:虎、豹、熊、羆」的行文方式成為神話敘事套語。若連綴《山海經》、《楚帛書》對於帝俊的記載以及原始信仰中以鳳為風的古老觀念,可推知帝俊使四鳥神話應是受殷商文化影響所孕育而生。殷商先祖帝俊驅使四鳥,象徵了至上神驅使鳥形日神與鳥形風神巡遊四方,頗有創制四方空間的意味。這類神話呈現出人們尋求重現創制空間所帶來的秩序與安穩,尋求生活於神聖中心的渴望。 同為神人驅使靈鳥的關係,西王母與三青鳥則表達出人們對永恆生命的追尋與探索。西王母兼具了生命與死亡的雙重神聖意義,展現大母神神性特徵,但若從神話空間意識所蘊含的意義分析,與西方空間密切相關的西王母,即然代表了凋零與死亡,卻也同時意味著生命得以新生,醞釀另一種生命形式。這種象徵意涵在西王母結合昆侖山樂園意象後更為彰顯,在絕地通天後,昆侖山成為人們登昇天界的唯一途徑。西王母神話也因其與昆侖山的緊密連結,由原始神話所隱含的「再生」特質,逐漸發展成引領人們通往天界的特殊神職。 此外,本文亦探討《山海經》中以人鳥同體的異形形貌體現神異的鳥形神人。具有神祇性質的鳥形神人,其神狀均為人面鳥身並且能珥蛇、踐蛇或乘龍;至於經文類屬為人的殊方異人,皆為以人為主體,輔以鳥類特徵。者神狀的微妙差異,應隱藏某種特殊意涵。 本文即嘗試系統性地總結《山海經》神人與鳥所建立的對應關係及合體意象,探討其與原始意涵的關連,以期發現神人與鳥的敘事話語如何在神話脈絡中建構人與宇宙間的永恆秩序,從而對於人的存在價值,能夠有更客觀的認識。
68

中共南海政策演進與實踐

王治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南海位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咽喉地帶,是亞洲和大洋洲中繼站,也是中國大陸通往印度、非洲和歐洲各國海上路線的重要門戶。南海連接東北亞和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和中東,跨越南海的國際海上航線,每年全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航運量行經南海;超過80%輸往中共、日本、南韓與我國的石油均通過此海域。對中共地緣戰略價值而言,是未來決定走向藍色海洋,掌握海上交通線,填補美蘇撤離後權力空隙的關鍵位置。 貳、中共建政初期忙於內鬥,無暇顧及海洋發展及權益,周邊國家覬覦南海戰略地位重要及經濟資源豐富,終導致長期紛爭;中共至改革開放後始改變政策,重視海上權益,積極發展海軍。周邊國家除侵佔南海島嶼,並企圖聯合國際力量將南海問題國際化,以制衡中共的強權作為。 參、中共一本慣用之「和戰兩手策略」,對南海地區在戰略考量上主要有二,一是以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希望藉著推行睦鄰外交,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甚至藉著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深化彼此間共同利益來排擠其他外國勢力介入地區事務。二是以維護中共在主權、主權權利為目標,希望藉著強化軍事力量來威嚇各國,使區域內國家除在經濟合作外,不敢在主權爭議問題上挑戰中共。 肆、表面上,中共是以「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為其南海問題的政策立場,甚至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來隱藏堅持主權毫不妥協的堅定政策。從中共的南海政策的實踐,可歸納為:「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拒斥強權,掌控區域,和戰兩手,漸次規復。」 伍、當「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這一理念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時,針對南海石油資源而展開的交鋒,己經超越了主權爭端本身,成為南海爭端中最主要出發點。南海主權爭端終極目的是為了爭奪南海石油資源;而南海石油資源的最終佔有是以解決主權爭端形式加以保證。
69

《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

蔡寶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道咸年間遊宦詩人劉家謀來臺四年所作的《海音詩》百首七絕,首首有註,體例特殊。但其詩卻相當艱澀難讀,如同陳香所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若將劉家謀《海音詩》置於清代臺灣宦遊詩人的系統之下,甚至是整個臺灣清代詩歌作品底下,那麼它的確有其特殊之處:1.在他之前,未有百首詩首首作註者。2.大量「俗語」入詩。然而若擺放在整個清朝詩歌體系之下,卻並非其特色。因為我們在《清代海外竹枝詞》中,就發現很多首首作註的詩歌,記錄諸多海外事蹟,不過像《海音詩》般大量將俗語入詩的雖有,卻仍為少見,可說是《海音詩》的特出之處。俗語的直接使用雖然是《海音詩》的特色,卻也造成了「雖俚俗卻艱澀」的詩歌風格,所以陳香才會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然而,造成其詩艱澀難讀的原因除了俗語的入詩之外,也不能忽視《海音詩》中大量「典故」的使用。因為使用俗語和許多深奧陌生的典故,造成讀者閱讀視境中斷,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不同文化對應的隔閡。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海音詩》,當一個「合格的讀者」,就必須打破俗語、典故的雙重隔閡。因此本篇論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詩句中所使用的俗語與典故,探索典故來源,以及俗語、典故這兩種作為一種有機質料的特殊詞匯在詩中所扮演的內涵意義。
70

論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我國法與英國法之比較

蘇意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避免道德危險並貫徹損失填補原則,全賴保險利益制度之存在,尤其在海上保險中,因海上危險深基於不可測性與異常性,加以船貨危險及價額集中,常有保險標的發生全損(total loss)之情形,故較諸陸上財產保險而言,其射倖性色彩更為濃厚。惟我國目前就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相關規定明顯不足,本文因而以英國海上保險法為借鏡,參考其對於保險利益之規定以及相關判決,以期彌補我國保險法及海商法規定之缺漏。 本論文在架構上,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討論「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蓋海上保險中之保險利益原則,係由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所衍生而來,欲瞭解保險利益原則之重要性,必先由海上保險契約特性之研究入手,如此方能建立一完整之概念架構。故本文於進入正題之前,先於第二章中分成二節討論保險利益所由根基之海上保險契約兩大特性—損失填補性、射倖性,再於各節中,分別針對英國法及我國法之規定作探討,盼得透過比較法之方式,使對海上保險契約之特性有更進一步之認識。 本文於第三章起開始進入正題—海上保險之保險利益。從第三章以下至第六章為止,分別針對保險利益之定義、具有保險利益者之各種類型、保險利益之存在時點、保險利益之轉讓等議題作研究,在每章中皆以英國法為中心,於章末再介紹我國法之規定,並加以比較,以對我國法之規定提出修正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