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95
  • 467
  • 95
  • 80
  • 47
  • 28
  • 2
  • 1
  • Tagged with
  • 677
  • 243
  • 186
  • 179
  • 159
  • 110
  • 94
  • 93
  • 92
  • 88
  • 81
  • 78
  • 72
  • 71
  • 7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山海經郭璞注研究

謝秀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山海經》郭璞注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郭璞之注加以梳理、分類,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山海經》郭璞注之特色,分析其與漢人對《山海經》的傳統認識觀點之間的聯繫與差異,探討郭璞如何既對漢人的《山海經》傳統認識觀點有所繼承,又在魏晉玄學興盛的歷史脈絡之下,開創出他對於《山海經》的獨特理解並從注釋中展現其博物觀。最末,則進一步探討明、清學者如何評價《山海經》郭璞注,而從明、清學者之評價中掌握《山海經》郭璞注之意義與價值。 在章節的安排上,本文第二章首先討論漢代學者對《山海經》的認識,以期在漢人對《山海經》的認識基礎上探討郭璞對《山海經》的注釋與詮釋;其後於第三章則以郭璞注文及圖讚為討論重心,探討從劉歆〈上《山海經》〉到郭璞〈注《山海經》敘〉之間的聯繫與發展,並就郭璞的基礎注釋工作及徵引書籍加以梳理、分類,說明郭璞注文之特色,並透過對《山海經圖讚》之內容之分類,釐清郭璞《山海經圖讚》形式與內容上的特色;第四章則就郭璞對《山海經》的詮釋與後世評價的討論為主,探討郭璞結合氣與玄理所展現出的達觀博物的詮釋觀點,將郭璞的博物觀歸納為苞覽宇宙的博物觀與實用的博物觀兩項;最末,則觀察明、清學者如何從考據校正與增廣異聞兩個面向,從各自的專業素養與治學方向對郭璞注釋《山海經》加以評價。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二、三、四章之研究成果,並提出可供進一步探討之論題。
32

21世紀西太平洋島鏈與中共海軍建軍戰略之研究

吳聲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太平洋島鏈把整個中國大陸海區環繞起來,阻斷中國大陸海區向大洋延伸,形成半封閉狀態。島鏈形成的特殊海洋地緣格局對中共的安全、發展影響利弊參半,既為中共的防禦屏障,亦形成對中共的封鎖鏈。新21世紀隨著美國亞太戰略布局調整,加強島鏈軍力部署,加大「太平洋鎖鏈」對中共封鎖力度,促使圍繞第一、第二島鏈鬥爭更加激烈複雜,已構成中共國家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更對以海軍為主體的海上軍事力量建設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21世紀後隨著中共經濟快速發展,海洋重要性尤其更加凸顯,周邊海域掌控成國家發展必備條件之一,中共為突破美國西太平洋島鏈封鎖,刻正朝遠洋海軍目標建軍,以確保國家海洋根本利益,促進強國目標實現。綜觀中共海軍戰略發展規劃係以「積極防禦」為主軸,以「區域型海軍強權」為目標,以組建「遠洋防衛力量」為重點。 目前中共海軍刻依據軍委主席胡錦濤2006年提出「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指導,規劃朝「海上維權防禦」戰略轉型,由「近海防禦」向「遠海防衛」轉變,更新兵力結構與部署,期創造控制近海、經濟海域戰力,擴大作戰防禦縱深,往第二島鏈延伸,另為構建遠海能源通道優勢,向南鞏固南海、麻六甲海峽及印度洋一線的戰略利益,致力達成遠洋海軍發展目標。由中共海軍戰略的實踐與轉變觀之,已凸顯其由內陸國家邁向海權國家布局。 探討後可得知西太洋第一、二島鏈影響中共國家安全甚鉅,21世紀中共海洋戰略規劃布局,首要爭取南海與台灣成為遠海安全地緣戰略的兩大支點,藉以突破美國西太洋島鏈封鎖,然後爭取籌設海上基地,逐步走向海洋,拓展遠洋影響力。目前中共戮力強化第一島鏈內綜合戰力,除完善兵力結構部署,並進行各項戰力整建,朝「區域型遠洋海軍」發展。另其積極擴充海軍職能與作用,加強非傳統領域的運用(如海上搜救、海上反恐、友好訪問與國際維和等),將有助提升對外影響力,並可藉此公開管道突破島鏈封鎖走向遠海。綜觀21世紀西太平洋島鏈制海權的爭奪不僅攸關中共海軍遠海戰略可否實現,亦將為區域內各海上強權競爭與衝突的關鍵,更是亞太區域強權國家角力的主戰場,島鏈的重要性與影響勢將持續發酵,不容小覤。
33

二○○○年後我國海巡政策與作為之研究:以兩岸關係面向分析

沈子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0年3月18日台灣的總統選舉,在多組競選人當中,民進黨的陳水扁得到了最高票,也終結了國民黨自1949年以來長期執政的現況,更是台灣民主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就在這一天,台灣人民用選票,決定了台灣政治邁向政黨輪替的里程碑,國民黨結束在台灣的長期執政,將中央政府的執政權交給民進黨。 2000-2008年期間,兩岸政府由於意識形態的僵持,對立氣氛升高,雙方互信不足,使得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機制幾近停擺。2008年政黨再次輪換,國民黨的馬英九順利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對兩岸關係立即採「擱置爭議」、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並在「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的前提下,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為區域的共榮發展創造條件。展現出國民黨沉浸八年脫胎換骨另人耳目一新的多項政策,除與大陸展開定期會談外,並簽定了多項攸關兩岸迫切需解決的協議,使台灣在世界性經濟風暴的環境中,漸漸恢復元氣,更使得世界各國正視我台灣的存在價值。 馬英九總統在其競選時亦強調,21世紀的海洋,是機會也是責任,是風險的來源也是新經濟的資產,他主張台灣應發展「海洋戰略」,跳脫「重陸輕海」的大陸思維,重申我國對於南海、東海的固有領域與傳統漁場之主權和權益,確認「沒有主權就沒有漁權」之原則。當2008年520馬總統就任後,又提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政策主張,包括成立海洋專責機關、提升國民海洋意識、加強海洋科技研發、明智利用海洋資源及永績發展海洋產業等。 我國海域執法機關-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也是自2000年1月合併了當時的警政署水上警察局、國防部海岸巡防司令部及財政部關稅總局緝私艦艇等執行海巡任務單位。海岸巡防署在人員方面,由軍人、警察、關務及一般公務人員四類人員組成;在裝備方面,係多由原機關一併移撥;在勤務遂行方面,亦以納編前原機關執勤方式遂行任務。迄今海巡署已成立9年多,無論是人員、裝備、任務遂行,甚至國際情勢,都在在顯示極需要改革。而且近年來隨著國人日益重視休閒活動,親水性的休閱遊憩方式亦是大多數人的最愛,因此各項海域活動也正蓬勃發展之中,而海洋也逐漸成為觀光旅遊或育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展望兩岸人民交流愈來愈密切,以及兩岸加入WTO後勢必擴大雙方人民的互訪往來,特別是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後,由於大幅開放大陸人民不限事由得申請來台,勢必衝擊現行多項機制,影響層面尚不得而知。 海岸巡防署面對上述種種問題,因應未來日趨複雜且多元化的任務導向,除積極評估、規劃各類海巡艦艇的整體需求,朝向船型種類精簡化、船舶噸位大型化與船舶功能多元化的方向,籌建新一代的海巡艦艇外,在維護國家整體海洋權益的角色上,應不再侷限於維護治安及國家安全,面對全球環境變遷,漁民權益保護,海上救生救難,海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及國人對海洋的親近,海岸巡防署應以新的思維,除應強化各項海巡編裝外,更應利用現階段兩岸和平共處時機,主動積極與大陸協商,簽訂相關共同維護海域治安、開發海洋資源協議,建立兩岸海洋事務互信機制。 / On Mar. 18th, 2000, the people of Taiwan selected Chen Shui-bian of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who won the most votes among the several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to be the new President of Taiwan. Also, the election ended the long ruling power of Kuomintang (KMT) since 1949. This is a fateful moment in the progress of Taiwan democracy. On the date, the citizens of Republic of China used their vote to push the shift of political power. This is a milestone of party alternation in power. DPP wo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became the governing party, while Kuomintang (KMT) lost the battle and was downgraded to an opposition party. From 2000 to 2008, th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between Taiwan Government and China Government almost were stopped and deferred because their opposing political opinions cause the conflicting and suspicious relationship. In 2008, again, DPP shifted their political power to KMT. Ma Ying-jeou won his presidency to be the 12th President of Taiwan. He hand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with the principles—“deferral of conflicts,” “putting Taiwan first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No unification, No independence, and No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nd “Maintain the Status Quo”—and is struggling for impro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maintaining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Taiwan Strait, creating a circumstance for the region’s prosperity. The eight years’ improvement and reformation have turned KMT into a new and vigorous party. These can be seen from its policies on China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They have recovered their regular meetings and contracted several urgent and vital agreements about Taiwan’s and China’s business interests. The new government is leading Taiwan to go through and recover from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meanwhile, displaying the spirit of Taiwan in the world. President Ma emphasized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at the ocean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n opportunity but a responsibility, is a cause of risk but a new business resource. He insists that Taiwan should develop the “Ocean strategy” and change business central from the island to the sea.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thought “The sovereignty of the sea is the key to get fishing right” and perform powerfully our sovereignty and fishing right in the south sea and east sea which belong to Taiwan. After his inauguration, President Ma advocated “Blue Revolution, Prosperity with Ocean”. The policy emphasize to establish the authority for marine affair, improve marine cognition, strengthen marine technologies and researches, use marine resources friendly and run marine business sustainably. In Jan. 2000, the national coastal low enforcement organization—the Coast guard Administration integrated the personnel from Maritime Police Bureau of National Police Agency of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the Coastal Guard Command of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Administration contains four respective categories of public servants as the military, police, customs, and regular civil services. All equipment from those organizations before integration is combined into the Administration. Their original duties are not changed after integration. After nine years runn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since that, there are lots of internal sections needed to improvement and upgrade, such as personnel section, equipment, task performance, and international tendency. In resent years, the people of Taiwan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recreation activities, and water activity is one of most popular. This trend flourishes many ocean amusement businesses and attracts many people in the coastal areas. To deal with the mentioned problems and increasing complex and diverse tasks, the Administration is attempting to estimate and consider the needs of all kinds of coastal guard vessels. The reduction of vessel amount and types is inevitable. The future coastal guard vessel should satisfy huge tonnag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therwise, the administration should take more responsibilities than its original role of protecting the order and security of Taiwan and its marine sovereignty. It should build new strategies and strengthen its accoutrements to cope with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protect our fishing right, perform marine rescues, develop and maintain marine resources, and maintain a safe environment for water amusements. Meanwhile, the Administration should take the time push communication with China and contract agreement and treaties to protect together the peace and order in the Taiwan Strait, develop marine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Confidence-building Mechanism in the marine field.
34

中小企業海外發展策略-以越南台商為例 /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Study of Taiwanese Firm in Vietnam

連浩成, Lien, Hao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以兩家台商企業在越南市場的發展為例,透過與兩家公司高階經理人的訪談,來比較兩家公司分別在選擇越南為海外進入市場的原因,以及進入模式選擇背後的影響因素,還有當地市場的經營模式等,透過文獻資料的驗證,來確認兩家公司在選擇的策略與經營方向上是否符合傳統文獻上的假設。 而在文獻的驗證中,確實證明了當企業是以 Asset Exploitation 為動機時,海外市場的選擇會傾向以較低度開發的國家為主,另外在進入模式的選擇上,雖然兩家公司採取一樣的進入模式,但影響的因素卻是完全不同,不過結果仍符合文獻中所提出的假設,最後,在市場經營模式上,更是完全符合既定的印象與理論,對於當地市場不同的策略定位確實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在當地市場的經營模式。
35

影響海外投資事業盈餘配置的決定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overseas earning allocation of Taiwan FD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張仁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利用經濟部統計處於2007年4月對有從事對外投資活動之製造業者進行實況調查所完成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結果之原始資料(有效樣本計1399家),運用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分析2006年我國製造業廠商,在不同公司規模、不同行業別、不同組織型態、技術密集度相異、最主要投資地區不同、對外投資動機不同以及各國稅率差異的情況下,其對廠商盈餘配置的影響,是「匯回」、「留在海外」或「兼有匯回及留在海外」。研究結果發現,廠商規模,當地市場發展潛力大,利用當地廉價勞工,是顯著影響海外投資事業選擇將盈餘配置傾向於「兼有匯回及留在海外」,而當地市場發展潛力大則是顯著影響廠商選擇將盈餘配置傾向於「留在海外」。
36

中葡澳門內海問題交涉(1875-1920)

陳志驅, Chan, Chi Ko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19年9月,澳門葡萄牙政府(以下簡稱「澳葡當局」)在澳門內港海域進行濬海工程,此舉馬上引起廣州軍政府嚴重抗議。軍政府認為一切濬海工程,皆違反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的規定,該條約明言澳門在「未經定界以前,一切事宜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彼此均不得有所增減、改變之事。」當時澳門邊界未定,因此澳葡當局無權實施濬海工程。不久,雙方代表就此事進行交涉,唯兩方立場差距懸殊,一時無法解決。就在交涉僵持不下之際,澳門內港又發生一件衝突事件,葡國水師越界盤查中國軍艦,並威脅該艦必須填寫港口入口冊,否則將驅逐出港。軍政府雖向澳葡當局嚴正抗議,但對方辯稱葡國水師是在葡國領海內執勤,是中國軍艦越界停泊,違約在先。兩國互不相讓,氣氛變得極為緊張。 上述衝突其實充分展現了「澳門內港問題」的兩大主軸,即船隻航行及濬海工程問題,皆屬於領海權的糾紛。糾紛的徵結,就在於領海界線未定。軍政府亦認知到內港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在當時交涉中一方面迫使澳葡當局停止濬海工程,另一方面則要求與葡國協商,以濬海工程為條件,換取葡國在內港領海上有所讓步。最終軍政府與澳葡當局在1920年9月簽訂《港口工程合約》及《澳門港口章程》,軍政府同意葡國進行濬海工程,葡國則不得干涉中國軍艦航行及停泊澳門內港的權利。雖然軍政府並未達成劃定澳門界線之目的,但在維護中國對澳門的領海權上,仍有實質的收穫。 但在過往研究中,大多以澳門主權爭議作為切入點,因此對1919年之衝突事件,多著眼於整體交涉中是否喪失了澳門主權的議題,不僅沒有深入了解內港問題的源起,更忽略了1920年交涉結果對維護澳門領海所帶來的實質幫助。 因此,本論文將運用中研院近史所的《澳門專檔》和相關資料,以澳門內港問題為核心,探討中國—包含清政府、北京政府及軍政府—如何處理內港問題,最終於 1920 年取得實質成果的過程。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三章。第一章焦點為內港的港口管理問題,此問題主要體現在葡國水師干涉中國軍艦於內港航行及停泊,及強迫中國漁船領照繳費等糾紛事件,本章探討該問題的起源,歷來糾紛交涉的過程及結果。第二章則探討內港的港口工程問題,討論相關糾紛的起因及交涉經過。第三章重點為中葡兩國就內港問題所作的兩次交涉,一是1909年的澳門勘界會議,從會議過程中可以了解兩國對內港問題的看法為何;二是1920年交涉事件的過程,從中檢視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的近因為何。透過以上三章,我們將了解澳門內港問題的起因,並從相關糾紛事件的交涉過程中,分析中葡雙方的立場,最終探討兩國最終能夠達成協議的原因。本文希望藉由相關討論,以釐清內港問題的始末,並重新探討中國在澳門問題上的外交成就,以補過去研究中不足之處。
37

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 rearch on the dispute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surrounding countries

劉劭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經濟快速成長後,為提升綜合國力並建立區域強權地位,積極往海洋發展並試圖擴張海權,惟隨著陸地資源的逐漸匱乏,加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布後對沿海國海洋權利的規範,使各沿海國家紛紛競逐海洋國土,引發區域內利益衝突,尤其亞太地區海洋形勢複雜,南海更因位居重要地緣戰略位置,各爭端國在南海的海權擴張使該區域成為亞太地區中最具安全疑慮地區之一,而中共的海權發展戰略更是未來安全形勢走向重要影響因素。本文研究內容即分析中共海權發展的歷程、企圖及實踐,並對南海地區安全之影響作一全盤性探討。 中共近年已積極在海軍現代化、加強海洋事務建設及參與相關區域組織等方面強化其海權發展,而南海是發展中共海洋戰略的關鍵,目前各爭端國仍不願放棄主權主張並持續開發海洋資源,甚至強化海權的發展以保護自身之海洋權益,美日等國亦加強對南海事務的滲透和插手,但為防範「中國威脅論」的發酵,及因應美日等大國介入及東協國家的結盟,基於長遠利益考量,為保證在不影響其穩定與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這一複雜爭端,中共將延續鄧小平時期「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為海洋爭議主軸策略,運用靈活而務實的方法,儘可能淡化與鄰國周邊的領土與領海爭議,以追求戰略機遇期的務實發展作為。而我國為南海聲索國之一,面對中共及南海爭端國的海權擴張,亦應有所作為,以務實彈性政策維持南海爭議的參與權。
38

人間活動がジュゴンに与える影響に関する音響学的研究

溝端, 紀子 23 July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情報学) / 甲第18531号 / 情博第535号 / 新制||情||95(附属図書館) / 31417 / 京都大学大学院情報学研究科社会情報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守屋 和幸, 教授 荒井 修亮, 准教授 小山 里奈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Informat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39

海瑞故事研究

曾淑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朝的海瑞(1514-1587)素有「南包公」、「海青天」之譽,與宋代的包拯同為我國歷史上清官廉吏的代表。海瑞字汝賢,一字國開,自號剛峰,廣東瓊山縣(今海南省瓊山市)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西元1514年1月22日),歷任福建南平縣教諭、浙江淳安知縣、江西興國知縣、戶部雲南司主事、通政司右通正、應天巡府、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職。明萬曆十五年十月(西元1587年),死於南京任上,年七十四歲。贈太子少保,諡忠介。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反對鄉愿,打擊貪污,不畏權勢,甚至敢於批評皇帝的缺失,置生死於度外,故以「直言敢諫」稱著於世。他為官清廉,不肯同流合汙的性格,使他無法被當時的官僚們所認同,亦無法升遷較高的職位,一展抱負,但他廉政愛民,為了減輕百姓疾苦,他主持清丈田畝,貫徹<一條鞭法>,興利除弊,秉公執法,平反冤獄,為人民盡心盡力,故深受人民的愛戴。 海瑞高風亮節的操守令人景仰,他的義行事蹟廣為人民所傳誦,也成為民間小說和戲曲等作家的創作題材,被後人渲染鋪衍,流播演唱。他剛毅正直的形象深深植入平民百姓的內心,人們把他當作正義的象徵,津津樂道其審案故事。海瑞故事的發展一直綿延至今,歷經明、清兩朝,並且延續至民國以來,其表現的形式,亦呈現出多元的樣貌--小說、戲劇、及曲藝等方面都有豐富的創作。從這些作品出版快速、流傳廣遠的情況,在在都可以讓我們了解到海瑞故事受到人民歡迎的程度。 今天能夠看到的《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最早刊本是萬曆三十四年(1606)序本,上距海瑞之死僅有十九年而已。由此可見海瑞當時名氣非常大,故小說家利用海瑞清廉不阿、仗義直言、廣得民心的形象,很快地將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公案故事拼湊修改成以海瑞為主角,塑造出海瑞斷案如神、為民除害的判官形象。《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全書七十一回,分為四卷,約十萬字。每回講一個獨立的審案故事,其體制為「書判體」,每回多由事由、告狀、訴狀、判詞四部分組成,並具備了當時公案小說輾轉互抄、人神混染、短篇體制、缺乏文藝性、獨位判官等特點。《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用「回」編目次是以短篇冒充長篇,這顯示一種向章回體長篇公案小說過渡的趨勢,果然到清代,《海公大紅袍全傳》、《海公小紅袍全傳》這些章回體小說便發展起來了。 清代出版的《海公大紅袍全傳》也是深受到讀者的歡迎,現在我們知道它在清代便有十一個版本,加上《海公小紅袍全傳》亦有兩個版本,由此可見,在清代時,海瑞故事受到市民的喜愛程度也是相當高的。《海公大紅袍全傳》共六十回,全書以時間為序,以海瑞與奸臣嚴嵩之流的一系列抗爭為中心,中間穿插了一些海瑞為官從政、勘查破案的故事,描寫了他清廉自守、除暴安良、剛正不阿、去奸抑佞等高潔的品格和言行,頌揚了他為官耿介廉潔、「以一紅袍始,以一紅袍終」的精神。 《海公小紅袍全傳》共四十二回,可視為《海公大紅袍全傳》的續集,它連貫地表現海瑞後半生七十二歲到一百歲的政治故事,而事實上海瑞只活了七十四歲,所以書中的故事是子虛烏有,完全虛構的。全書主要描寫海瑞與張居正兩人之間的衝突過程,張居正在小說中被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奸臣。 《海公大紅袍全傳》是敘述海瑞對抗嚴嵩的故事。由於海瑞的發跡較晚,所以他與嚴嵩兩人實際上並未有任何的政治衝突。這樣在故事中以海瑞為正派主角;以嚴嵩為反派主角的人物組合,早在清初的傳奇《吉慶圖》、《忠義烈》就出現了。又小說《海公小紅袍全傳》是敘述海瑞對抗張居正的故事。史實中張居正擔任首輔時,海瑞早已罷官回海南,張居正未曾起用海瑞,所以兩人也沒有正面衝突。這樣在故事中以海瑞為正派主角;以張居正為反派主角的人物組合在清初的傳奇《朝陽鳳》出現,可見《海公大紅袍全傳》與《海公小紅袍全傳》的創作應是受到當時通行的戲劇所影響。 在二十世紀時,范穩以海瑞的生平事蹟為創作題材,完成了《清官海瑞》這部傳記小說。《清官海瑞》是從海瑞初登仕途擔任南平教諭開始寫起,海瑞為了維護師表尊嚴,尊重憲綱,見官不跪,得「山字筆架」的稱號。在浙江淳安、江西興國做縣令時,為政清廉,愛民如子,視貪如仇,反抗權貴腐敗。在京師做下層官員時,面對昏瞶的皇帝和頹廢的朝政,毅然買好棺材上疏死諫,痛陳朝政弊病,言人之所不敢言。,贏得「敢罵皇帝」的美名,卻身陷錦衣衛大獄。在蘇州、南京做南直隸巡撫等高官時,雖威震三吳、彈壓百官,但仍清廉正直如初,嫉惡如仇,捕殺貪官豪強,救民於水火,深得江南百姓擁戴,卻得罪了滿朝文武,被迫罷官,歸耕老家海南,離任時南京的百姓痛哭流涕、沿街夾道送別。這些都是海瑞的真實故事,於史有據,范穩以通達流暢的文字將海瑞的言行舉止、品德風範,生動傳神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以海瑞故事為主題的傳奇有《吉慶圖》、《朝陽鳳》、《忠義烈》等,《吉慶圖》、《朝陽鳳》二部是清初蘇州派的作品,表現出出蘇州派作家對恢復符合道德理想的社會秩序充滿了信心,並堅信政治倫理和道德規範的治國功能。 以海瑞故事為主題的亂彈有《五彩輿》、《朝金頂》、《打差算糧》等,《清車王府藏曲本》中收錄的《五彩輿》共有十五本,故事的內容主要是描述海瑞與鄢懋卿之間的衝突,當時鄢懋卿巡查浙江鹽政,其夫人就搭乘「五彩輿」,故以此為劇名。《朝金頂》為亂彈單齣戲,故事是敘述海瑞護送皇糧受阻,請求真武大帝協助運糧之事。故事中海瑞是到金頂山朝拜,故名《朝金頂》。《打差算糧》為亂彈單齣戲,故事是敘述海瑞任淳安知縣時與定國公徐建楚之間的衝突。 《海瑞上疏》、《海瑞罷官》這兩部提倡海瑞剛正不阿、為國為民的精神的京劇,在1965年卻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海瑞罷官》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吳唅編著《海瑞罷官》、周信芳編演《海瑞上疏》,兩人都是為了響應毛澤東提倡的「海瑞的精神」,卻讓四人幫當作政治陰謀的活靶子,兩位傑出的劇作家成為一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他們為了捍衛「海瑞精神」而以身殉戲。 二十世紀的現代,以海瑞故事為主題的《海瑞鬥嚴嵩》、《海瑞》相繼在電視台演出,《海瑞鬥嚴嵩》電視劇於1998年於香港亞洲電視台首次播出,全劇共二十集。其故事敘述首輔巖嵩權傾朝野,勢力龐大,以權謀私,引發出連串冤案。清官海瑞目睹嚴嵩一黨敗壞朝綱,貪污舞弊,陷害忠良,遂立志剷除奸黨,與惡勢力周旋到底。最後,海瑞冒死揮書向皇上奏嚴嵩之十大罪狀,嚴嵩百詞莫辯,下獄而去。海瑞為君、為民除一大惡,成為千古歌頌,流芳百世的英雄。《海瑞》共十八集,在1999年開始拍攝,2000年春節首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故事以明朝這一中國歷史上朝政最混亂的時期為背景,以海瑞坎坷的一生為主線,突出刻畫了海瑞雖廉潔自律、秉公執法,但因「不識時務」而幾次被罷官,直到七十四歲重回官場,不久抑鬱而終的痛苦遭遇。 「說書」類中的福州評話及潮州歌這兩種曲藝,有以海瑞故事為題材的說本,現存的福州評話為數不少,中央研究所藏石印本中就有以海瑞故事為題材的故事,名為《大紅袍》。其故事大部分取材自《海公大紅袍全傳》,此小說在當時即是簡稱《大紅袍》,故以此為題。此評話共分為《海公大紅袍》、《打嚴嵩》、《一捧雪》三集。《大紅袍》的故事情節大部分取材自小說《海公大紅袍全傳》一書。 現存的潮州歌冊不少,據郭又陵所編的《稀見舊版曲藝曲本叢刊•潮州歌冊卷》便收錄有一百三十種。其中以海瑞故事為題材的計有《新造賜綠袍全歌》、《新造陰陽雙寶扇全歌》、《新造秦雪梅全歌》三種。《新造賜綠袍全歌》共有八卷,它的故事除了結局之外,其他部分的情節與小說《海公小紅袍全傳》的一至三十一回完全相同,可說是潮州歌冊版的《海公小紅袍全傳》故事。《新造陰陽雙寶扇全歌》、《新造秦雪梅全歌》、這兩部潮州歌冊中有海瑞的角色出現,雖然只是書中的配角,但仍可表現出海瑞公正無私、保國為民的形象。 歷來都把海瑞看作清官的典型。所謂清官,儘管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最基本的標準是「清」,即個人生活清廉儉樸,為官清正廉明。當官的不貪污,不受賄,不徇私枉法,潔身自好,就可以算是清官。如果要求高一點,還應包括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不畏強暴,打擊貪官污吏,為百姓伸冤做主等條件。無論根據哪一種標準,海瑞都是當之無愧的清官。海瑞一生提出過不少治國施政的意見和方案,但被採納的很少。他能夠大刀闊斧地實行自己的政見,只有在巡撫應天十府任上短短半年時間。除了疏浚江河的成果得以保持以外,其他的措施在他離任以後就被廢止了。所以我們如果用從政的實績來評論,海瑞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影響,但他剛正不阿、清廉正直的道德典範卻深深地植入人民的心中。
40

一九八二年海洋法公約深海海床開採制度之研究 / A Study on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82 Deep-Sea Mining System

金秀明, Jin, Xiu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4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