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4
  • 1
  • Tagged with
  • 15
  • 15
  • 8
  • 6
  • 5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銀行辦理授信如何找出借款戶虛列營收資產風險及確保債權之對策 / Banks’ countermeasures to borrowers’ false accounts --- For example, bank A, B ,C grant credit to corporation A

洪曉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借款戶A公司與授信銀行往來多年,在財務及繳納利息尚稱正常下,93年6月無預警向法院聲請重整,引起社會震驚,銀行授信金額近百億元,評估債權損失近八成約80億元,為何未能事先察覺而採取防範措施呢?探究其主要原因為A公司高層集體串通舞弊,虛列營收資產(俗稱作假帳),隱瞞財務經營困難,於境外虛設公司從事不實進銷貨,透過衍生性商品交易操作,竟連簽證會計師也被矇騙,其手法為以前發生問題企業所少見。 多數授信銀行於A公司聲請重整時,始知其營收資產涉有作假,然而,亦有極少數授信銀行警覺到其營運及財務存有偏差,重整前已採取緊縮授信與收回債權措施,終能避開損失。對於授信銀行在授信決策上的差異,以及徵信、核貸、覆審追蹤等風險評估作業到底有何不同,予以探討與分析比較,並試圖歸納出儘早發覺借款戶掩飾弊端之對策。 本論文選取甲乙丙三家授信銀行與借款戶A公司作為研究架構,並以下列問題為主要探討方向: 一、剖析A公司隱瞞財務營運惡化的手法及虛列營收資產之類型。 二、比較甲聯合貸款主辦銀行、乙非聯合貸款銀行、丙外商銀行,分別對A公司徵信、審核及貸後管理等風險評估之實務作法,並分析其差異。 三、歸納授信銀行找出借款戶虛列營收資產,以確保債權之對策。 最後獲致結論為授信銀行要找出借款戶虛列營收資產及確保債權,授信審查過程僅依5P原則(Personal、Payment、Purpose、Protection及Perspective)評估,似仍有不足,須進一步認識借款戶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s Customer),增加「5R」查證,以瞭解借款戶與主要進銷貨(或重大交易)對象之交易往來情形,及銀行具備良好配合機制,將使授信風險評估更臻周延,本文試圖歸納「5R」主要內容為: 1.Relationship-查證借款戶與主要進銷貨對象有無存在特殊關係。 2.Risk-查證借款戶與主要進銷貨廠商交易之風險集中程度。 3.Reality-查證借款戶與主要進銷貨廠商交易之真實性。 4.Reason-查證借款戶與主要進銷貨廠商之產銷、資金流程等是否具合理性。 5.Recognition-查證借款戶與交易對象之行業特性已有高度認識。 此外,授信銀行應具備之配合機制如:須擁有專業授信人才、建立完善授信評等及徵授信審查制度、落實現場勘察與覆審,不宜太過依賴會計師簽證財務報告作分析,週轉金授信應配合自償性交易憑證撥款,設計有利於銀行風險掌控之授信契約,發揮銀行內部單位聯繫與稽核功能等。同時,授信有權決定行員必須與失敗授信案負較大連帶責任,並有健全即時檢討改進制度等。
2

月營收宣告資訊移轉效果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為例

利浩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盈餘資訊之研究,早期多研究其資訊內涵(影響盈餘宣告公司本身),近年來則研究資訊移轉效果(影響非盈餘宣告公司)。月營收之宣告雖非盈餘之直接資訊,但公司收入與成本比率短期間內變化不大,所以月營收之宣告能有效預測盈餘。根據國內學者近年來的研究,大都肯定月營收之宣告具有資訊內涵,但有關月營收宣告的資訊移轉效果國內卻無相關研究,又上市公司股票市場的成交金額大部分集中在資訊電子業股,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資訊電子業月營收宣告的資訊移轉效果,以了解資訊電子業月營收資訊是否受投資人重視,進而影響其投資組合。 本文的主要探討:一、資訊電子業月營收宣告是否有資訊移轉效果,二、資訊電子業中同產業內是否具有資訊移轉效果,三、探討好壞消息的差異是否影響資訊移轉效果,四、以資訊電子業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非優勢公司其資訊移轉效果是否較強烈,以及五、月營收宣告時間的先後是否影響資訊移轉效果。經由實證與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整個資訊電子業、IC製造、印刷電路板、主機板及筆記型電腦產業皆有正向的資訊移轉效果。 2.以好壞消息分組,資訊電子業在市場模式下壞消息組有較強的資訊移轉效果,而IC製造及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好消息組有較強的資訊移轉效果。 3.以宣告時點分組,資訊電子業的第一家宣告組具有較強的資訊移轉效果,而在IC製造產業中,第一家宣告組在兩項指數模式下有較弱的資訊移轉效果。 4.優勢公司的資訊移轉效果較弱。 5.檢定移轉效果的同時,亦觀察出行業共同因素與個別公司因素的影響情形,顯示當投資者投資資訊電子業時,其行業指數的漲跌及個別公司的現況皆對其投資決策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3

營業稅率調降對銀行業營收管理之影響

廖佳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十二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營業稅法第十一條修正條文,將銀行、保險等七大行業的營業稅率由5%降為2%,此次營業稅調降對於政府營業稅稅收影響重大(政府每年的稅收損失約420億元,占當年營業稅收16.9%),並引發後續之稅率調降風波(三大工商團體要求金融業之營業稅稅率降至為零)。本研究的主旨是探討該降稅事件對於金融業營收管理之影響,首先以T統計量檢定八十八年度第二季之營業收入是否存在非預期之波動,其次,以迴歸分析解釋該季之非預期波動的可能原因。實證結果顯示; 1.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實際變動顯著低於預期應有之正常波動,而上述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於民國八十八年第三季及第四季並不會重複發生,支持本文之推論,即因營業稅率調降之營收管理現象僅存在於八十八年度第二季。 2.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與自有資金比例有負向關係,而與買賣票券利益(淨額)有正向關係。此外,公營銀行民國八十八年第二季營業收入的非預期波動大於非公營銀行。 過去一般研究企業之盈餘管理,較著墨於盈餘與股價之實證關係,而對於金融業之研究範疇也多侷限於資本適足率等議題,本文藉由此次營業稅稅率之調降,針對該稅率調降前之八十八年度第二季進行實證研究,金融業者是否利用稅率變動期間進行營業收入之管理,及其解釋因素之探討,研究結果有下列參考之價值(1)提供財政部賦稅署估計稅率變動所產生之潛在稅收損失,(2)提供投資人與債權人關於金融業季報表之可靠性評估,(3)提供稅率改變之租稅動機對於盈餘管理相關議題的實證研究。 / June, twenty-second, 1999,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the law reform of Operating Tax, and lowered the operating tax rate of banks, insurance, and other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from 5 percent to 2 percent which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s revenue of operating tax and gave rise to the following incident of tax rate lowering. This study’s main object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operating revenues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re manag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 in the operating tax rate. First, testing if there exists any unexpected fluctuation in the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by T-test. Second, using regression model to explain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at quarter’s unexpected fluctuation. The result of empirical tests show that: 1. The actual fluctuation of 1999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obviously lower then the expected normal fluctuation while the mentioned unexpected fluctuation is not repeated in the 1999 third and fourth quarter, which 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deferring operating revenues in response to a large decrease in the operating tax rate only exists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1999. 2. The unexpected fluctuation of the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negatively relat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self-held capital and positively related with the net gain of securities transactions. Besides, government-held banks’ unexpected fluctuation of the 1999 second quarter’s operating revenu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private banks.This study takes interest in the change in the operating tax and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tax rate change provides the financiers a substantial incentive to defer their quarterly operating revenue. It also tries to identify situations in which incentives to manage operating revenue exist. The result of this possesses the following contributions:(1)it provides government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loss of operating tax revenue when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tax rate changes, and(2)it also provides the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mea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quarterly financial statements. Finally,(3)it provides the tax motivation of empirical study to enlarge the related subjects of earning management.
4

台灣股市營收動能策略之實證研究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ales Momentum Strategy in Taiwan Stock Market

甯正宇, Ning, Ch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有眾多實證研究支持若隨持有期不同,而能適時調整投資策略,便可獲取超額報酬,且月營收資訊具有相當程度的資訊內涵。因此,本研究延伸傳統動能策略的概念,而改以三種當月營收成長率做為篩選投資組合的條件,進而形成營收動能策略(sales momentum strategy),研究主要目的為欲確認此策略於台灣股市之有效性,並同時印證『強者恆強』與『漲時重勢、跌時重質』觀念是否適用。再者,亦提供利用市場公開訊息建構投資組合之選擇,以協助彌補一般投資者無法與專業機構法人同步取得領先資訊之劣勢,進而改善投資績效。 本研究投資組合建構之方式為,於每月11日,上市公司月營收全數公布,並可自TEJ資料庫取得完整資料時,依照當月營收月增率、當月營收年增率及當月累計營收年增率等三項篩選條件,分別將所有上市公司進行排序,排序方式則區分為十等分(10%)及五等分(20%)兩種。其中,成長率排名前10%或20%的群體稱為贏家組合,排名後10%或20%的群體則稱為輸家組合。當贏、輸家組合篩選完成後,買入贏家組合,同時賣出輸家組合,即可產生一零成本營收動能策略投資組合。 綜合本研究各項實證分析的結果推斷,營收動能策略於台灣股市確實具有其效果,亦即台灣股市的投資人對於營收成長率訊息普遍存在反應不足現象,且印證營收宣告存在資訊內涵,惟各種投資組合績效將因篩選條件與持有期不同而產生差異。其中,尤以當月營收年增率為篩選條件,所建構之營收動能策略投資組合可獲得最佳的績效表現,且獲利並非來自於承擔市場系統性風險。此外,營收動能策略投資組合之元月效應並不明顯,而『強者恆強』與『漲時重勢、跌時重質』的觀念,則的確存在一定的參考價值。
5

價值股與成長股財務資訊宣告效果之研究

楊秋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價值股與成長股在面臨不同成長訊號時,其股價表現會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以過去文獻中最常用的分類指標「市價淨值比」做為分類價值股與成長股的依據,並依據營收成長及ROS(Ratio of Earnings to Sales)成長指標將樣本分為四大類:分別為高營收成長高ROS成長、低營收成長低ROS成長、高營收成長低ROS成長、低營收成長高ROS成長。 而本研究欲探討價值股與成長股在此四象限下之成長特性及宣告日前後之報酬表現,並探討價值股和成長股之報酬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主要以宣告日前後一日及當日之三日平均異常報酬率為衡量基準。 實證結果顯示: 1、 在高營收高ROS象限下:價值股及成長股三日平均異常報酬皆顯著為正,而成長股的報酬率雖大於價值股,但大多情況下並不顯著。 2、 在低營收低ROS象限下:成長股與價值股的報酬大多是顯著負向的表現,尤其是價值股,在八種分類下,價值股都是顯著負向的反應,這可能是因為當價值型股票其公告的營收盈餘都是處於低成長或衰退的情形時,投資人會預期價值型股票淪為危機公司的可能性愈大,故投資人對於宣告低營收低ROS的價值股其看法是相當負向的。而成長股的報酬率雖大於價值股,但有一半的情況下並不顯著。故本研究亦無法推論兩者有顯著差異。 3、 在高營收低ROS象限下:價值股短期的報酬表現為負向,不過報酬率並未都顯著異於0;而成長股其報酬率有正有負,不過全都未顯著異於0。而在八種情況下價值股的報酬率都低於成長股,不過因只有三種情況下有顯著差異,故亦無法強烈推論在此象限下價值股與成長股因釋放的訊號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4、 低營收高ROS象限下:價值股的報酬表現在此象限下為顯著且正向的反應,且顯著大於成長股,而因價值股在此象限下宣告的成長率並未較成長股來的高,故本研究推論這可能顯示投資人對「價值股」宣告低營收高ROS指標時,投資人的解讀是:「控管成本良好,導致盈餘上升」,故只要價值股的盈餘成長上升,即便其營收為衰退,其股價會有正向反應,且顯著大於成長股。
6

商業銀行跨業經營利潤與風險的全球實證分析

張雲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特別針對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及轉投資是否有助於銀行績效,進行實證分析。其次探討在不同的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之下,限制度的提高或降低,對於銀行利潤以及風險的影響,將發生何種影響。本文使用46個國家,共計8113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5年至1999年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發現,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較差的國家,應該盡可能解除其商業銀行在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的限制,以免造成銀行利潤的損失。此外,一國如欲限制其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則此國之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否則提高限制度將加速其銀行利潤的減少。 本文也針對跨業限制對大、小銀行績效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並探討在不同的政府效能下,跨業限制對大、小銀行利潤及風險的影響是否會有所不同?本文在利潤面提出「多餘容量假說」,在風險面提出「大銀行追求獲利穩定假說」及「多餘容量假說」,並針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在這個章節,本文使用44個國家,取各國銀行資產額前5﹪的銀行為大銀行,後5﹪的銀行為小銀行,共計792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5年至1999年進行實證研究。本文發現,降低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業、保險業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之限制,並不會對小銀行的利潤造成任何影響,但降低金融機構從事保險業、不動產及持有非金融相關事業都會對大銀行的利潤造成顯著的影響。此外,銀行風險似乎與能否跨業經營及轉投資無關,而是與銀行的大小有關,即不論大、小銀行能否跨業經營及轉投資,大銀行的風險似乎均較低,而小銀行的風險均較高。 最後,本研究也針對銀行營收結構對獲利與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究竟非利息收入比的提高,對銀行的利潤與風險將產生何種影響?並針對「利息收入比」及「非利息收入比」等變數,給予明確的定義。這個章節的研究對象包含49個國家,共計4915家銀行,樣本期間為1994年至2002年進行實證研究。我們發現,非利息收入比重與銀行的獲利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換言之,增加銀行業非利息收入比重,似乎有助於提高銀行的獲利。而非利息收入比重與銀行的風險則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若進一步探討非利息收入的四個細項對銀行獲利的影響。我們發現,手續費收入似乎有助於銀行獲利的提升。至於增加非利息收入中的交易收入比重及其他營業收入比重,也有助於降低銀行的風險。
7

我國上市公司月營業收入與股票交易量關聯性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evenue Per Month and Trading Volume

蔡醒亞, Chua, Shing-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探討我國上市公司每月營收額對於市場交易量之影響,以瞭解每月營收額是否具有資訊內涵。我國證券交易法第36條規定,依證交法發行有價證券的公司所必須提供的財務資訊中,以每月營運情形最具即時性,但由於並未經過會計師查核、核閱等程序而缺乏可靠性。故本研究驗證缺乏可靠性的每月營收公告額,是否會影響市場投資人的投資決策。 本研究選取國內209家上市公司于民國84年至民國86年間的5395個每月營收公告為樣本,根據相關之理論及實證文獻找出可能影響市場交易量的因素─未預期營收大小及公司規模,以t檢定法及迴歸分析法檢視每月營收公告期間之資訊內涵假說是否成立。此外,本研究亦檢視在每月營收公告期間交易量的變化,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有所差異。實證結果顯示: 一.每月營收公告期間,交易量的變化會因為未預期營收的大小而有顯著的差異;未預期營收絕對值越大,異常交易量越大,符合幅度假說。 二.未預期營收絕對值越大者,在每月營收公告期間,其異常交易量的持續期間也會越長,符合持續期間假說。 三.每月營收公告期間,交易量並不會因為公司規模的大小而有明顯的變化,公司規模並不能解釋該期間交易量的波動。 四.將每月營收公告依月份細分發現,當公告月份屬於第一、第四季時,該月的營收公告較會被投資人所重視;反之,當公告月份屬於第二、第三季時,月營收而並不會被投資人利用作為投資時之依據。 / both
8

資訊傳遞與企業價值之研究-每月營業額強制公告必要性之探討

黃能俊, Huang, Ne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國內資本市場多年來之發展,民國八十七年『金融風暴』,有超過四十餘家上市櫃公司陸續發生財務危機,對當時傳統產業造成非常重大之衝擊;而近年來『地雷股』、『禿鷹集團』等事件,則有近二十家上市櫃公司陸續發生財務危機,不僅讓投資人不安、對資本市場產生信任危機,也讓企業主感受到莫大之經營壓力;而在探討上述財務危機公司之案例中,本研究深刻體認到,以代工為主之台灣產業而言,若企業僅有追求營收成長之策略,將難逃『利潤微薄化』之宿命;故當時雖然企業主可以利用每月營業額資訊,傳遞營收大幅成長或成長可期之訊息,加上『增資、擴廠』題材發布,可以得到市場一時之掌聲;但是,企業主疏忽經營核心競爭力之發展下,最後終將自食企業價值降低之惡果。 分析宏達科、洪氏英、陞技及勁永等四家公司,發現上述公司在出事前半年,每月營業額不僅無惡化之跡象,部分公司持續創新高,但股價已現疲乏且融券餘額逐漸增加,而觀察上述公司每季揭露之應收款項、存貨變化趨勢,或進而分析該公司之毛利、稅前損益變化情形;不難發現,亮麗之營收資訊往往僅是假象而已。而彙整個案研究之共同特徵為:企業主追求月營收之成長、資源之錯誤配置、短期績效決策優於長期企業價值經營;故不僅疏忽核心價值之建立,且往往造成市場削價競爭與產業結構之惡化;可見禿鷹集團、地雷股等事件,並非股市生態中之偶然,乃是目前生態下之必然發展。 綜上本研究認為,相較於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每三個月面臨一次獲利報告及營收成長之壓力,我國公布月營業額之規定,更是企業主無比沉重之負擔;而實證說明每月營業額強制公告規定,不僅不足以保護善良投資人,甚至成為特定人士進行內線交易之幫凶。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建議主管機關應全面檢討上述規定,並規劃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改以自願性營收揭露之方式、鼓勵企業公佈合併營收資訊、舉辦法人說明會及加強投資人關係等;其次,提高會計師、承銷商、律師等專家之法律責任;並引導資本市場建置專業之資訊服務機制與獨立之資訊評鑑機制等,藉由外部市場之機制,強化企業資訊揭露之品質與內涵。最後,建議企業管理當局應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之經營,並積極進行投資人間之溝通、維持資訊正確性與可信度,以獲得較佳之財務透明度與企業評價。 總而言之,資訊之揭露與傳遞,對於企業價值與股東權益間存有密切之關係,故改善我國定期公開資訊體系中每月營業額公布之規定,強化企業資訊之品質與內涵,相信不僅有助於保護投資者及引導企業價值創造,並可達到『發展經濟、保障投資』之證券管理目的。
9

企業國際化與經營績效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馬冠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許多學者針對不同國家、產業等企業進行研究實證,探討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兩者的關係,但並無具體且一致的結論。 本研究以2004年台灣上市公司共649家廠商為樣本,並以海外投資金額佔總投資金額的比例衡量國際化程度,實證其與績效(以資產報酬率衡量)間兩者的關係,並加入國際化範疇與企業資源作為調節變數,探討是否存在有其他因素影響兩者之關係;國際化範疇以海外投資國家數衡量,而企業資源則以是否隸屬集團之企業、負債比率、及企業營收成長率作為衡量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當投資國家數愈多、企業負債比率愈高、以及企業營收成長率愈低,則對國際化程度與績效間的關係有弱化的影響,而是否隸屬集團企業則在本研究實證中,影響效果並不顯著。 最後,由於國內外文獻對於國際化程度與經營績效兩者之間的關係之研究結論並不一致,因此本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樣本,欲探討國際化程度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關係,實證發現兩者呈現U型相關,亦即在國際化初期,由於存在許多因不同文化、環境所產生的障礙,導致經營績效的下降,然而隨著國際經驗的提升、規模經濟效益的顯現,使得績效漸入佳境。
10

投資人情緒是否影響資訊解讀-以月營收揭露為例 / The effect on sales information on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張軒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投資人情緒與月營收資訊是否能夠解釋台灣股票報酬,以及投資人情緒是否影響對於月營收資訊的解讀。實證結果發現,前期月營收資訊、前期投資人情緒以及兩者乘積對當期股票報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示月營收資訊的揭露能帶給投資人資訊,作為交易時的考量,而前期投資人情緒能夠部分解釋當期股票報酬。兩者乘積表示營收資訊和投資人情緒為同期時,投資人對於資訊的解讀會受到情緒影響,進而影響股票的報酬。進一步探討,當投資人面對月營收成長率高、月營收波動低時,對於其月營收資訊的解讀傾向伴隨著情緒。 / This study wants to discuss whether sales information and investor sentiment could explain Taiwan stock market and whether investor sentiment affects their interpretation on sales inform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es information last period, investor sentiment last period and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se two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urrent stock returns. It indicates that the sales disclosure is informative to investors as a consideration while trading and investor sentiment can partially explain the stock returns. The estimate of multiplication which is positive indicates that when sales information and investor sentiment are in the same period, investors’ interpretation on sales information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sentiment, and further affecting the stock returns. We further find that when compan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les growth rate and low sales volatility, their sales information tends to be interpreted by investors emotionally.

Page generated in 0.04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