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ドイツ連邦共和国東部諸州における労働市場の変化とその政策対応里上, 三保子 24 July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甲第20600号 / 経博第549号 / 新制||経||28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現代経済・経営分析専攻 / (主査)教授 溝端 佐登史, 教授 久本 憲夫, 教授 黒澤 隆文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2 |
「6か国のヨーロッパ」の確立 ――欧州諸共同体対外関係の変遷 (1945-1963) ――能勢, 和宏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827号 / 文博第757号 / 新制||文||65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現代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野澤 透, 教授 永原 陽子, 教授 杉本 淑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23 |
大学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マネジメントに関する研究 / Studies on Acces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清水, さや子 26 November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情報学) / 甲第21435号 / 情博第686号 / 京都大学大学院情報学研究科知能情報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岡部 寿男, 教授 森 信介, 教授 緒方 広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Informatic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24 |
德國再統一問題之研究黃烈修, HUANG, JIE-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六章十五節,約十萬字。以第一章和第六章為全文的重點,第二章、第三章
、第四章、第五章則是「德國再統一問題」發展過程之討論。現在分別將各章要點敘
述如下:
第一章:界定「德國再統一問題」之內涵,並且闡述「統合理論」。
第二章:說明「德國再統一問題」的由來,敘述二次大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的歷史背
景。
第三章:討論一九四九年東西德各自獨立建國後至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前,對立時期
的東西德關係,重點包括東西德分別加入華沙、北約集團、西德艾德諾政府時期的德
國政策,及對立時期東德政權對「德國再統一」的看法。
第四章:討論自一九五八年柏林危機至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發生前,轉型時期的東西
德關係。重點在敘述柏林危機時期美、蘇及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的立場。並說明柏林
危機對東西德決策者之德國政策造成之影響。
第五章:討論一九六八年捷克事件後,東西德在談判時期的關係。重點在說明捷克事
件對西德的影響,敘述西德布蘭德政府的政策轉變,探討西德在一系列「東方條約」
的談判過程中,東西德對德國問題目標和現實環境間的妥協折衝。並敘述東西德基礎
條約簽訂後的東西德關係。
第六章:結論。對「德國再統一問題」做一綜述,歸納出影響「德國再統一問題」的
內外因素,最後做成結論。
|
25 |
七○年代的西歐經濟與政治統合之關係林啟銘, Lin, Q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九萬字,分導論、本論、及結論三分,本論分三部分,本論分為五
章十七章。
道訥簡述西歐統合之問題之概況。
本論第一章:探討國際統合之意義、發展過程、及目前統合之理論策略。
第二章:說明西歐統合前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之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三章:討論七○年代西歐統合的內外因素、目標與策略、及實質進展。
第四章:述述七○年代西歐統合之發展,包括經濟與貨幣同盟之建立、共同體機關之
加強、及其他目標的發展情形。
第五章:則就西歐統合狀況加以評估,包括原訂目標達成之程度與目前仍存在的困難
,將來的狀況(政治形式、新形象),西歐統合中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及國際統合理
論及實際之評價。最後,將本論作一簡單總結。
|
26 |
統合主義(Corporatism)之研究----理論層面之探討姚文智, Yao, Wen-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對80~90年代政治社會學或利益團體研究中的統合主義(cortoratism)或新統合主義(neo-corporatism)進行理論層次的討論,對其日見紛雜且模糊的定義、特性、結構、操作模式及研究趨向,進行整理、分析與檢證,整理出其作為政治經濟系統、國家型式、利益中介體系、政策形成與執行模式、甚或作為一種政治結構等不同面向的組成結構與運作模式,並以文獻研究的方式,對照統合主義理論在不同解釋層次的運用問題。最後,更嘗試對統合主義與民主、統合主義與多元主義之間的辨證,提出基本的看法。
|
27 |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天主教發展研究王敬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中共政權對社會控制的放鬆,中國大陸的宗教現正經歷一個前所未有的勃興時期,原本在文革時期被迫害的宗教活動日益繁榮起來。但是中共雖已放棄消滅宗教的激進路線,卻還是透過所謂「愛國宗教團體」掌握著對中國各種宗教的控制。但因為與羅馬教廷之間的關係,使中國大陸天主教所面臨的局面比其他的宗教更為特殊。針對中國大陸天主教特殊之處境,本論文欲探討問題如下:中共的宗教政策與天主教政策在改革開放前後有何不同?中國大陸天主教的發展在目前面臨什麼樣的困境與挑戰?中共、梵蒂岡、官方教會與非官方教會四者的互動對中國大陸天主教發展的影響為何?
|
28 |
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網絡分析 / Plolicy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olicy Making in Construction of Mei-Nung Reservoir葉蓓華, Yeh, Pe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台灣地區地形陡峻,雨水蓄積並不容易,再加上近來全球氣候變遷,致使台灣地區降雨型態轉變,豐枯季節降雨不均,枯水期河水短缺,豐水期則任由洪流入海,上述因素使得南部地區民眾長期以來深為用水問題所苦。
為了解決用水問題,技術官僚咸認為開發水庫為當今謀求水源之不二法門,因此計劃於美濃地區興建水庫,以滿足南部地區用水需求。其認為興建美濃水庫一方面不僅可解決長期以來南部地區民眾無水可用之苦,另一方面則藉由供應工業園區用水,進而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可謂立意良善。然而此立意良善之政策,卻屢遭美濃當地居民抗爭,延宕至今仍無法動工。究竟在美濃水庫興建決策的研擬過程,出現了什縻問題?其造成爭議的論點何在?而相關政策參與者間又如何互動?以上種種問題則引發筆者對於美濃水庫興建之政策網絡型態研究的動機。
對於美濃水庫興建政策之研究,首先要思考的,即是採取何種研究之途徑,較有助於分析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及其對政策結果的影響?筆者檢閱相關文獻後發現,傳統論述國家與社會互動關係之途徑大致可分為社會中心論與國家中心論,而社會中心論又以多元主義為核心,國家中心論則以統合主義為核心。然隨著國家事務之日益繁雜與多樣化,政策問題似已無法藉由傳統多元主義或統合主義之單一模式來獲得有效的解決。相對地,強調不同行動者之間為遂行其目的,透過具策略性與複雜性的互賴互動過程而作成公共政策之政策網絡概念應聲而起,儼然成為多元主義與統合主義之外,研究國家與社會在決策過程中互動關係之另一途徑。因此,筆者在從事我國美濃水庫興建政策之研究時,則試圖以新興之政策網絡概念取代傳統論述,從不同角度觀點來進行分析。
在章節安排上,本論文共分五章,茲將其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目的、問題、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政策網絡之文獻探討
主要係探討政策網絡概念之緣起、理論基礎、意涵與類型,以明政策網絡概念之輪廓。並對政策網絡相關之實務應用文獻作一檢視與批判,以建構出適於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研究之分析架構。
第三章: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網絡之系絡分析
主要係介紹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網絡產生之歷史背景以及政治、經濟、社會與其他相關環境因素對該政策網絡之影響。同時從政治資源、利益需求與價值規範等面向來探討相關參與者之意識型態與信念系統,以瞭解其涉入決策的理由及所持立場之論據,進而分析該政策之爭議所在。
第四章: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網絡之互動分析
主要係將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發展過程劃分為政策潛伏期、政策發展期、政策合法化時期及政策後續發展期等四期,逐一探討政策網絡中相關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情形,以瞭解美濃水庫興建政策網絡之互動模式。
第五章:結論
最後總結全文,分別說政策網絡概念與美濃水庫興建政策提出個人若干研究發現、建議及未來研究展望。
|
29 |
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 / State Corporatism and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1949-87)沈宗正, Sheen, Tzong-j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台灣近代的發展過程,學者主要將焦點放在國家(State) 對經濟場
域的干預或控制,尤其多著重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的策略操導,至於維繫
生產活動的兩大族群:資本家和勞工,則明顯地沒有在「經濟發展」議題
上被同時納入來進行討論;換言之,在發展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及‘
國家與勞工’的關係為何?國家透過何種方式來掌握資本家和勞工?國家
對‘個別資本家’和‘資本家聯盟’的態度是否一致?這些問題當在解讀
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時,顯然地並沒有被同時放在分析網絡中進行思考,
因此本文在解釋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時,除了探討國家的角色扮演外,還
嘗試分析國家與資本家、國家與勞工的關係,期能週延地解讀台灣經濟的
「發展經驗」。本論文以國家統合主義檢視台灣的經濟發展,藉由‘攏絡
性統合主義’和‘排斥性統合主義’兩組概念可發現,國家在追求經濟成
長的前提下,和資本家維持著‘利益的合夥關係’:此不僅體現在生產過
程中國家以財政和金融政策來施惠於資本家,國家更配合資本家來提供生
產要素(土地、資本)以利生產活動的持續進行,而在特定時空下國家亦
扮演生產者(如委託商、上游獨占廠商)的角色,和資本家構築彼此合作
的生產型態。對國家而言,施惠於資本家的目的在求國內的經濟成長。另
一方面,國家對勞工階級的排斥則體現在其長期未調整勞工的基本工資基
數,藉以避免因工資上揚而抵消了資本家的投資意願,影響經濟成長;而
工資基數的長期凍結,除了使資本家能盡量壓低勞動所得外,亦使勞工所
得遠落後物價波動,導致勞工消費能力薄弱和偏低的生活水準;此外,國
家還透過法令編織強力禁制罷工活動,在此情況下造成勞工無法藉集體行
動來改善勞動條件。 儘管如此,國家與資本家的合作關係,似乎僅止
於在生產活動的個別授受,本文從「意識型態」、「組織設計」、及「組
織控制」等三個面向可發現,國家不管是對資本家聯盟抑或勞工聯盟,事
實上都有著強烈的干預現象--即國家企圖將二者‘轉化’為整合及動員
機制。由於聯盟本質上蘊含龐大的動員力量,基於對聯盟的疑懼和防堵,
國家並不允許有組織的聯盟擁有真正的實力,進而藉此實力來挑戰或分享
國家在政╱經資源的分配權。於是種種干預措施使得聯盟力量被真正地化
整為零,無法壯大來抗衡國家。此不僅反應在資本家聯盟身上,在勞工聯
盟方面,亦同樣可見;在國家的強控制下,資本家聯盟和勞工聯盟僅具有
象徵意義而已。
|
30 |
我國商銀歐體進入策略之研究 / The Study of EC Entry Strategy of ROC's Commercial Banks林賢斌, Lin, Hsien 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周知,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已是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本研究即以歐
體金融統合此一環境的變遷,探討商業銀行在其海外市場進入目標之指引
下,權衡所有權因素及區位因素,以決定其歐體的進入策略──包括進入
方式、組織型態及經營的業務,並輔以臺灣銀行業之個案,藉此瞭解實務
界的作法。歐體金融統合主要的影響是:互惠原則、單一銀行執照、母國
監管原則、綜合銀行制度以及對銀行批發與零售業務的衝擊。銀行海外市
場的進入目標可分為市場擴張、資源尋求及政治性目的;進入方式則有獨
資新設,併購及策略聯盟;組織型態主要是代表辦事處、分行、子銀行、
代理行與財團銀行等。根據個案研究結果發現,歐體金融統合加速我國銀
行業國際化,而影響進入策略的所有權因素主要為規模及多國營運的經驗
,區位因素則為雙邊貿易及投資額、國際金融中心、申請設立難易程度。
若非形格勢禁,分行是主要的進入組織型態,所從事的業務為傳統的批發
性銀行業務。在拓展海外據點的目標上則兼具經濟性與政治性,且國際化
程度不同目標亦有差異。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