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國政府執行台灣關係法之軍售政策分析王奐寅, WANG, HUAN-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從美國現實國家利益及機構利益的追求、妥協,對於美國政府執行台灣關係法
的軍售政策加以分析、探討,希望能有助於了解今後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及謀求美
國對華軍售政策的有有效因應之道。
全文計一冊,約五萬餘言,分為六章二十節,各章的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戰後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的演變,台灣關係法的制定背景,研究目的、
範圍、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執行理論。政策執行研究的產生背景,政策執行的主要模型及主要論點,本
文的分析架構。
第三章:軍售政策。美國對華的國家利益,單後美國對華軍售政策的演變,軍售在美
國對華外交政策中的角色,美國對華軍售的程序。
第四章:軍售機構。總統,國務院,國防部及中情局,商務部,國會。
第五章:軍售檢視。卡特及雷艮政府對華軍售政策的比較,FX戰機銷售的個案研究,
美國解決對華軍售爭議模式的「八一七公報」。
第六章:結論。研究發現,研究建議。
|
2 |
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備轉移之研究--1993~2002王宿農, Wang, Su - N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歷年來的中美軍備轉移過程中,不同的時空環境下有不同的結果,在國際體系的變化,現實主義的前題,國際權力的結構下都一再的証明,中華民國在軍備獲得上有著不可預知的現象,相對的也增加了國防安全上的不穩定性;究竟何種原因所造成上述情況,以及影響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因素為何;美-中-台三角關係的互相牽引所產生出來的問題,是主導美國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的主要考慮,而美國國內因素亦穿插其中產生一定性的影響,本文主旨在探討美國在「政策」與「現實」中的何種關連會造成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結果,並研究中華民國在爾後不同的國際環境與美國的兩岸政策牽動下,如何先期準備、預判情勢、掌握契機,以便在對美爭取軍備轉移的過程更為順利,結果更為理想。
本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研究方法架構等。第二章為「美國對外軍備轉移之回顧」,分述自二次大戰後至一九九二年美國對國際間、及對中華民國的軍備轉移政策,對其形成的背景、不同時期的政策、對國內外的影響及美國與中共建交前後的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第三章探討「影響美國對華軍備轉移政策的因素」,分別由美國的全球及亞太戰略、兩岸政策、國內因素及中華民國的軍備需求等四方面探討這些因素的形成及由來。第四章藉由「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實踐與影響」,來分析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的實質內容對美國現役及中共相對裝備的比較,並顯示在兩岸軍力平衡上的變化,最後由中華民國的軍事實力來闡述軍備轉移後對亞太地區安全的意義。第五章為對本篇的「研究心得與發現」,其中將針對美國對華軍備轉移相關因素逐一分析並歸納重點,並就軍備轉移對美中台三角關係提出正、負面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與走向,最後提出軍備轉移契機的研判與掌握。第六章為結論。
中華民國的安全究其根本,應是維繫在一個良好、穩定、可以預測的兩岸關係上,而非建立在武力相向的局面下。我們必須瞭解所處的國家安全環境為何,主要威脅與可用之利為何,對於何者操之在我,何者取決於人更應有所認識,對於軍備轉移構建的軍事力量外,兩岸之間應再運用其他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層面來加強互信和平基礎的建立,如此,台海兩岸在未來始可存在彼此的信賴,相互之間產生良性的互動、消彌對立,兩岸政府在政治議題上求同存異,以誠意與智慧化解問題,如此才能拉近彼此距離,共創兩岸雙贏的局面。
|
3 |
一九七九年以後美國對華軍售政策--決定因素及過程之研究林文程, LIN. CN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茲簡述內容如后:
1.第一章緒論。分研究的動機及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範圍等三節。
2.第二章美國的軍售政策。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軍售政策之演變、軍售與美國
的外交政策、美國的軍售過程等三節。目的在研究美國對外軍售在美外交政策中之角
色。
3.第三章影響美國對華軍售之內外環境。分國際體系之變動與美國國家利益、東北
亞區域體系與美國國家利益、美國在中共之利益、美國在中華民國之利益、及美國對
華軍售內環境之分析等五節。目的在了解國際環境與美國內環境之變遷,對美國決策
者決定對華運售過程中有何影響。
4.第四章美國對華軍售過程之分析。分美國對華軍售決策角色之分析、中共所扮演
角色之分析、中華民國之角色分析、FX戰機案個案分析、八一七公報等五節。目的
在研究美國對華連售決策過程及政策之產出。
5.第五章結論。
|
4 |
小布希總統時期美國對台軍售之研究-以售台潛艦為例 / Study on the Us-Taiwan military sales program during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erms - case of submarine acquisition趙建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基於整體國家利益,在外交政策上運用對外安全援助來協助盟邦及友邦維持、獲得和平與安全。在美國對外安全援助中「軍售」是最大的計畫單元,美國藉由軍售來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與安全目標,同時達到友盟合作,以強化區域安全,亦使美國與盟邦及友邦間物資、教範及訓練建立標準化的模式,更有助於美國提升國防工業產能、增加美國就業業機會與降低武器裝備研發、生產的成本。
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美國對台灣提供防衛性武器就從軍援變為軍售,美國對台軍售雖遭中國大陸不斷阻撓,但美國基於國家利益與全球戰略布局下,仍持續對台軍售,然隨著國際與國內情勢的轉變,美國亦隨之調整對台軍售的政策。小布希總統2001年1月就任後,即於4月份宣佈同意軍售柴電潛艦等多項武器裝備,並停止行之有年的軍售會議,但受到此期間美國整體反恐戰略的布局及美中、美台與兩岸關係的劇烈變化,使美國對台軍售立場再度修回保守的立場。
小布希總統2001年同意循軍售方式供售台灣8艘柴電潛艦,因美國已不生產柴電潛艦,遂積極展開協商第三國的協助,卻在台灣立法院質疑美國報價合理性、構型不明確,與堅持推動「潛艦國造」的狀況下,使美國遭遇前所未有的推動阻力,是美國始料未及的。雖然台灣在2008年通過柴電潛艦第一階段首年預算,然而小布希總統直至卸任仍未向國會申請授權,對台灣而言,實已錯失籌獲潛艦的最佳時機。
本論文主要探討小布希時期對台軍售由最佳的時期轉變為最壞的年代,其中國際與國內的變化及轉折,並以美售台潛艦之個案研究來驗證文中闡述的變數。
|
5 |
俄中軍火貿易醜聞之研究—以北方造船廠與波羅的海造船廠的競標為例 / A study on the Scandal of Russia's Arms Sales to China-A case study on the competition over tenders between Northern shipyard and Baltiyskiy Zavod shipyard陳冠宇, Chen,Gua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以北方造船廠與波羅的海造船廠競標軍售中國「現代級」驅逐艦訂單之個案為例,透過國家安全研究途徑、國際戰略研究途徑以及決策研究途徑 ,檢視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之形成,從而探討俄羅斯軍售政策在普欽鞏固政權過程中之角色,並研析該項發展對台海安全之意涵,研究1991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並且探討其對亞太暨台海安全之衝擊,本文將闡釋從政治、經濟以及戰略層面,探討1991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的內外在驅動因素,及其對亞太和台海安全之衝擊。
本文認為,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乃是普欽鞏固權力過程之重要一環,2000年普欽上台後,俄羅斯葉里欽幫與聖彼得堡幫互相角力,競逐政經資源,以本案為例,波羅的海造船廠之最後勝出,乃是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形成之主導權從葉里欽幫 (經濟優先派/葉里欽人馬/莫斯科幫:卡西亞諾夫˙佛洛申派) 轉移到聖彼得堡幫 (國安優先派/普欽人馬/聖彼得堡幫) 手中之必然結果,因此,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顯然有其政經與安全之考量,而其政商互動關係則為政策形成之關鍵,至於該項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派系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而該項政策之執行結果,勢將影響亞太地區之區域安全;從而,勢將影響台海安全之均衡情勢,因此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乃是由於克里姆林宮政治勢力在內外在環境環節關聯下互動形塑而成的。
上述假設命題衍生出來下列邏輯相關的子命題:
(一)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派系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在軍售中國訂單的決策過程 (Decision-Making Process) 中,波羅的海造船廠(Baltiisky Zavod shipyard;Балтийский завод) 之最後勝出,乃是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形成之主導權從葉里欽幫轉移到聖彼得堡幫手中之必然結果。
(二) 軍售弊案中的派系與兩個造船廠之間政商互動關係則為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形成之關鍵。
(三) 俄國軍售中國訂單的俄國決策階層在決策考量上及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顯然有其政經與安全之考量,2000至2004年期間,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的政策,主要是受到俄羅斯國內政治互動,經濟發展考量,以及戰略三角互動等內外在因素的驅動,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乃是普欽鞏固權力過程 (Consolidating Power Process) 之重要一環。
(四)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執行結果,勢將影響亞太地區之區域安全;從而,勢將影響台海安全之均衡情勢。 / 本文將以北方造船廠 (Северная верфь; Severnaya Verf) 與波羅的海造船廠(Балтийский завод;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競標軍售中國「現代級」驅逐艦訂單之個案為例,透過國家安全研究途徑 (National Security Approach) 、國際戰略研究途徑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pproach) 以及決策研究途徑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檢視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之形成,從而探討俄羅斯軍售政策在普欽鞏固政權過程中之角色,並研析該項發展對台海安全之意涵,研究1991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並且探討其對亞太暨台海安全之衝擊,本文將闡釋從政治、經濟以及戰略層面,探討1991年至2006年期間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的內外在驅動因素,及其對亞太和台海安全之衝擊。
本文認為,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乃是普欽鞏固權力過程之重要一環。2000年普欽上台後,俄羅斯葉里欽幫與聖彼得堡幫互相角力,競逐政經資源。以本案為例,波羅的海造船廠之最後勝出,乃是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形成之主導權從葉里欽幫 (經濟優先派/葉里欽人馬/莫斯科幫:卡西亞諾夫˙沃洛申派) 轉移到聖彼得堡幫 (國安優先派/普欽人馬/聖彼得堡幫) 手中之必然結果。因此,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顯然有其政經與安全之考量,而其政商互動關係則為政策形成之關鍵,至於該項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派系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而該項政策之執行結果,勢將影響亞太地區之區域安全;從而,勢將影響台海安全之均衡情勢。 / 因此,本文認為:
(一)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派系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在軍售中國訂單的決策過程中,波羅的海造船廠之最後勝出,乃是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形成之主導權從葉里欽幫轉移到聖彼得堡幫手中之必然結果:
2001年4月,北廠把公司的控股賣給了俄羅斯國際工業銀行(Межотраслев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банк; Mezhprombank) ,進而使俄國造船局 (Российск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по судостроению; Russian Shipbuilding Agency) 在北方造船廠的事先運作下而受到影響,因此俄國造船局屬意由北廠得標,由於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俄國武器出口公司與國防部內且加強國防部在對外軍售與武器輸出管制上的權力,並且克里姆林宮在2001年底前就已宣布有關軍售中國訂單的醜聞的計劃,根據最早的計劃,俄克里姆林宮掌握了中國造艦案訂單的最早決議是由俄國造船局與北方造船廠之間所共同做出的決定,在2002年1月3日契約簽訂之前是由俄國造船局擔任訂單招標的決定機構,但在2002年1月3日契約簽訂之後,訂單招標的決定機構就變成俄國武器出口公司擔任訂單招標的決定機構,於是波羅的海造船廠的主張與策略是透過團結黨在國家杜馬議員別赫金 (Владимир Пехтин; Vladimir Pekhtin) 審查北廠漏繳國庫案,打擊北廠,並且透過對克列巴諾夫副總理的遊說,而使克列巴諾夫重新重啟招標,因此聖彼得堡幫與波廠獲取這次爭食訂單的勝利。
2000年普欽上台後,俄羅斯葉里欽幫與聖彼得堡幫互相角力,競逐政經資源。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聖彼得堡幫及葉里欽派(Yeltin bloc)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在波羅的海造船廠對聖彼得堡幫的遊說下且北方造船廠在葉里欽派的支持下,雙方相互爭奪俄國軍售中國武器的訂單,對兩大派系而言是爭取軍售及軍售決策政府單位的決策主導權,因此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產生北方造船廠與波羅的海造船廠爭食訂單之重大弊端,葉里欽親信在葉里欽總統下台後頓失舞台,葉里欽親信為了保其殘存勢力的延續而與新寡頭結合,葉里欽親信與新舊寡頭結合後與普欽的親信派爭權奪利導致了俄中軍售弊案的發生。 / (二) 軍售弊案中的派系與兩個造船廠之間政商互動關係則為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形成之關鍵:
俄國造船廠與克里姆林宮政治派系利益掛勾,在對中國軍售上為了贏得訂單而運用其政商關係,在軍售弊案中,沃洛申 (Волошину Александру; Alexander Voloshin) 集團與北方造船廠 (Северная верфь; Severnaya Verf) 之間的政商互動關係以及聖彼得堡幫 (St. peterburg bloc) 與波羅的海造船廠 (Балтийский завод;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之間的政商互動關係則為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形成之關鍵,沃洛申集團 (Voloshin clan;Yeltin clan; Economic Advice bloc (經濟優先派/葉里欽人馬/莫斯科幫:卡西亞諾夫(Касьянов 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Mihail Mihaylovich Kasyanov)與沃洛申派) 的形成與成員是以葉里欽時期金融寡頭及軍企寡頭等的親中勢力為主,聖彼得堡幫是普欽總統的人馬與派系,聖彼得堡幫的成員遍及軍企、媒體、俄國武器出口部門、國會及政府內閣與總統辦公廳內部,經濟顧問派的龍頭則為總理卡西亞諾夫:安全顧問派的龍頭則是克列巴諾夫 (Клебанова Ильи; Ilya Klebanova) ,在這兩大派系的背後,又都各擁有一個龐大的財團支持。與卡西亞諾夫聯盟的財團與公司則是波塔寧 (Потанин Владимир Олегович; Vladmir O.Potanin) 與謝爾蓋‧普加契夫 (Sergey Pugachev) 支持的北方造船廠;與克列巴諾夫聯盟的財團與公司是波羅的海造船廠。 / (三) 俄國軍售中國訂單的俄國決策階層在決策考量上及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顯然有其政經與安全之考量,2000至2004年期間,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的政策,主要是受到俄羅斯國內政治互動,經濟發展考量,以及戰略三角互動等內外在因素的驅動,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乃是普欽鞏固權力過程之重要一環:
1.經濟因素影響了俄國對中國軍售政策的形成:
在普欽的認知與觀點上,俄中戰略夥伴關係是用來賺錢的工具且是在俄中戰略夥伴關係架構下軍火貿易的平台上而有賺錢的機會,俄羅斯在經濟領域的國家利益是最主要的國家利益,只有在穩定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才能解決與俄羅斯國家利益有關的問題, 俄羅斯軍售中國賺取外匯挹注經濟發展,才有可能達成軍事現代化且使俄羅斯賺取外匯以準備發展新一代核武器和高精尖武器裝備。
為了國防工業轉產、國內經濟大幅衰退、賺取外匯挹注經濟發展:軍售中國是為了因應俄羅斯國內政治生態與經濟發展互動的需求。普欽希望能爭取到軍事工業集團的支援,特別是軍工企業旗下的大批工人;因為軍售中國可以創造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
因為俄國總統普欽希望能夠爭取到軍火利益團體的支持,在俄國國內政治勢力與俄國軍工企業向俄國政府的要求下,所以普欽政府大量的軍售中國,普欽的目的是要換取俄國軍工企業的支持, 扶持軍事工業以收攬軍工複合體(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勢力是普欽經濟發展的策略之一,事實上,軍售中國是為了因應俄羅斯國內政治生態與經濟發展互動的需求,普欽希望能爭取到軍事工業集團的支援,特別是軍工企業旗下的大批工人;因為軍售中國可以創造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
在政治因素上,俄羅斯國內的軍火工業從業人口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普欽為了贏得下一屆總統選舉,勢必要為軍火工業製造利多消息,藉以換取軍火工業人口的選票,因此普欽企圖以軍售中國爭取軍工集團的支持,以爭取軍工企業工人選票,普欽企圖以軍售中國賺取外匯挹注經濟發展,才有可能達成軍事現代化的目標,以此訴求爭取軍方支持,軍售中國是俄國國內政治的要求,因為俄國總統普欽希望能夠爭取到軍火利益團體的支持,特別是軍火業雇用大批工人,對俄國經濟來說非常重要,此外,它也能資助俄國軍力的現代化,而這正是普欽的另一重要意圖, 普欽認為軍售中國能資助俄國軍力的現代化,因此普欽及其親信為了要擴大權勢以及要控制軍工領域而使普欽可以徹底而確實的推動一系列的的國防工業體制改革與軍事改革而須掌控軍工企業,俄羅斯希望經由對中國的武器出口交易及軍事科技轉移,來吸取中國在軍轉民用政策上的經驗,以有效掌握其技術和資金,積極推動俄國龐大的軍企在民用化方面的成效,從而改善人民的生活,增加俄軍財源,以補充其軍費, 緩解軍工企業困難,為其進一步發展積累啟動資金,增加外匯收入,緩解國內經濟危機。
2. 國家安全因素是俄國軍售中國訂單的俄國決策階層在決策時的考量:
普欽軍售中國的國家安全考量乃是為了挽救俄羅斯衆多的軍工企業與科研機構不致於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且減少對於俄羅斯國防實力和國家安全上的直接威脅,普欽為了減低軍方在國家安全方面的疑慮,承諾軍售中國將會有所限制,中國在採購大量的俄制軍備後,有可能反噬俄羅斯,再加上中國威脅論的推波助瀾,俄羅斯未來在對中國的軍售上勢必會多加考慮。
3. 國際戰略因素是俄國軍售中國訂單的俄國決策階層在決策時的考量:
就戰略觀點來看,俄國決定銷售精密複雜的武器 (sophisticated weaponry)給中國,乃是基於俄國的國家利益 (national interests) ,及俄國的整體國家經濟 (overall economic) 和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等因素制約驅使所致。
俄中軍火貿易是俄中戰略協作的一環,俄羅斯當前的外交策略是東西並重,而非過去的一面倒向西方,藉由對中國的軍售來拉攏中國,以增加俄羅斯對西方世界談判的籌碼,提高國際地位,增加對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俄希望在國際軍事衝突中,交戰雙方都使用俄製武器,這樣在解決國際事務過程中手中就多了一張可討價還價的政治籌碼,有利於俄對國際事務施加影響。俄羅斯對於印度與中國兩國的軍火交易有相當大的差異,相較於印度並未與俄羅斯直接相鄰,中國與俄羅斯有相當長的國界相鄰,俄羅斯再出售武器給予中國的同時必須顧及到將來若與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俄羅斯出售軍備給予中國,但不可避免的,必須去面臨日益強大的中國在俄羅斯東部所形成的威脅,因此俄羅斯在出售武器給予中國的同時也出售軍火給予印度,俄羅斯提供武器給與印度具有很大的戰略考量,俄羅斯提供給印度的武器較中國先進,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樣的差異,是基於考慮到提供印度較為先進的武器可以牽制中國的勢力,俄羅斯聯合中國互為奧援,對於俄羅斯提昇國際地位的努力,不失為是一項最佳的選擇,此外,近年來俄羅斯求在經濟上有所作為,把中國視為主要的軍火銷售對象,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The Russia-China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Treaty) 的簽訂,無疑將有助於增進雙方的軍火交易, 同時由於俄國政府採取親美以削弱親中勢力的政策,2002年簽訂俄美削減攻擊性戰略武器條約 (Strategic. Offensive Reductions Treaty, STORT) ,並建立了美俄戰略夥伴關係,俄國此舉乃是為了要擺脫中國之戰略羈絆。
4.克里姆林宮政治 (Kremlin politics) 影響了俄國軍售中國訂單的俄國決策階層的決策:
俄羅斯聖彼得堡幫及葉里欽幫互相競逐俄羅斯軍售中國政策形成之主導權,雙方為了要削弱對方的勢力,普欽時期的軍企寡頭 (Arms sale oligarchy) 嚴重影響了軍售中國訂單的決策,安全體系官僚 (National Security bloc) 與經濟體系官僚 (Economic Advice bloc) 兩個派系與軍企寡頭在軍售弊案中的政商關係及利益交換影響了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普欽整肅葉里欽遺留下來的軍企寡頭勢力,建立以國家安全團隊為主幹的軍售中國的決策執政團隊,以鞏固其政權基礎,普欽上任後有計劃得為了擴大鞏固權勢而整頓國防體制與整肅寡頭,因此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俄國武器出口公司 (Рособоронэкспортом; Rosoboronexport) 與國防部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обороны, РФ; Ministerstvo oborony, RF) 內且加強國防部在對外軍售與武器輸出管制上的權力,在普欽於西元2000年當選俄國總統後,克里姆林宮政治勢力與新興的財團勢力相結合,成為主導莫斯科決策動向的新寡頭,普欽作為一個成功的權力平衡者,必須隨時掌握派系政治的動向,以合縱連橫的政治藝術,來鞏固其政權,普欽上任後有計劃得為了擴大鞏固權勢而整頓國防體制與整肅寡頭,因此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俄國武器出口公司與國防部內且加強國防部在對外軍售與武器輸出管制上的權力:普欽的親信人馬正在積極搶奪葉里欽派系人馬所控制的政經資源,雙方鬥爭激烈,與中國的驅逐艦合約也變成了這場鬥爭中的一個籌碼。
普欽在2000年高票當選俄國總統,普欽高票當選,地位鞏固;普欽手腕靈活,讓國家杜馬 (Gosudarstvennaya Duma;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Дума) 形成親政府的穩定多數派,並使其人馬進駐國家安全強力部門;從而普欽可以順利推動對外政策方針與對中國軍售決策,兩家造船廠後面的財閥集團和官方幫助兩家造船廠積極對承辦軍售案的相關人員進行關說活動,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形成與執行過程,則往往產生派系之間爭奪資源交換利益之重大弊端。
俄國出售先進武器給中國似是違反俄國國家安全,但是普欽的主要目的是藉此取得國內軍火利益團體的政治支持,因為軍火業可製造較多的就業機會,有助於強化俄國的經濟以及軍事現代化, 對外軍售對於普欽 (Путин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Vladimir Putin) 而言,也是振興經濟的選項之一,出售軍火具有經濟以及政治上的利益,在經濟上可以藉由出售軍火快速獲得大量的外匯,以此便可以暫時舒緩經濟上的困境,而在政治上,普欽以軍售挽救俄羅斯軍火工業將可以贏得軍火工廠員工的支持,而支持也將會在選舉中化為選票,同樣的,提振了經濟也有助於普欽及團結黨 (Unity) 在大選時的支持度,但是出售軍火給予中國首先必須面對軍方的強烈反彈,為此,普欽進行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及經改與軍企改革,進而普欽可以用軍售中國賺取外匯挹注經濟發展,才有可能達成軍事現代化的目標,來爭取以此訴求爭取軍方支持,普欽藉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以鞏固政權 (Consolidating Power) 。 / (四)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政策之執行結果,勢將影響亞太地區之區域安全;從而,勢將影響台海安全之均衡情勢:
由於俄國決定軍售給中國高科技武器的決策,並且在普欽政府的控制下,包括該訂單在內的所有高科技武器將引起亞太各國的不安與影響台海安全,從而使兩岸關係進入軍備競賽且使俄國得以藉由軍售中國制衡美中關係,從而牽制中美兩國。我國的因應必須是加強我國在國防軍購上加強對美國及他國的武器購買,同時要求各國對俄國大量軍售中國一事的重視。 / The main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rough National Security Approach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pproach and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explore Russian arms sales scandal. The main level of The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study scandal on sino-Russia arms sales b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ystem level of analysis, National system level of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level of analysis.The method of The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study scandal on sino-Russia arms sales with a case study which Northern shipyard and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struggle for order of tender for arms sales Sovremenny Class destroyers--Project 956 toward P.R.C in 2002 and the main seco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ro-China clan and pro-USA clan of Russia struggle for leading right of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and explore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the main third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inner-extra cause and Context of Vladimir Putin’s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and explore what role and funcation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in Consolidating Power process of Russia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the main fourt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n Taiwan Strait security by Russia–Chain’s military exchange.
It is hypothesized in this study that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a part of Consolidating Power process of Russia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pro-China clan and pro-USA clan of Russia struggle for leading right and resource of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and each public policy,in the case study that Northern shipyard and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struggle for order of tender for arms sales Sovremenny Class destroyers--Project 956 toward P.R.C in 2002, That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final get the tender is leading right of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transfer to pro-USA clan (National Security bloc/ Putin Bloc/ St. Petersburg Bloc) from pro-China clan (Economic Advice bloc/ Yeltin bloc/ Moscow bloc: Kasyanov and Voloshin Bloc),therefore, Considerations on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including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trategic and relations between business, oligarchy and politican in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the key-point,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 of activity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gives rise to abuses which struggle for money and political power and economy interests and exchange and collective self-interest, the final ending of the decision- activity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ought to effects regional security in Asia Pacific area and effects Cross- Straits Security ,therefore , cause of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that interaction of clans of Kremlin politics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under Vladimir Putin.
This hypothesi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to the following logically consequential sub-propositions:
1.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 of activity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gives rise to abuses which struggle for money and political power and economy interests and exchange and collective self-interest,in decision-making of tender in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Baltiisky Zavod shipyard final get the tender is leading right of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in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transfer to pro-USA clan (National Security bloc/ Putin Bloc/ St. Petersburg Bloc) from pro-China clan (Economic Advice bloc/ Yeltin bloc/ Moscow bloc: Kasyanov and Voloshin Bloc).
2. Clans of arms sales scandal and relations between business, oligarchy and politican of two Shipbuilding plant is the key-point of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3. Considerations on formation of decision-making of decision-making level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including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trategic, During 2000-2004,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has been driven by Russi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of strategic triangle politics; Kremlin poli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is a part of Consolidating Power process of Russia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4. the final ending of the decision- activity of Russian arms sales policy toward P.R.C. ought to effects regional security in Asia Pacific area and effects Cross- Straits Security.
|
6 |
美國與中共戰略關係之研究( 一九七九∼一九八四)李中偉, LI,ZHO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第二次大戰后原希望將中國塑造成一強大統一之民主國家,作為美國安定亞洲
力量之盟邦。中共勢力坐大后,美國亦曾尋求與中共接近,以維持其在中國大陸之勢
力,但中共向蘇聯「一面倒」,以及隨後韓戰爆發之結果,使美國與中共關系冷凍廿
余年,珍寶島事件后,中蘇共反目成仇,美國與中共逐漸發展戰略關系,維當時雙方
戰略僅建立在對蘇聯威脅之共識,以及美國對中共可能遭受蘇聯攻擊所表示之關切上
。蘇聯在七十年代積極建立核武及傳統軍力,并不斷進行對外擴張之行動,使美國與
中共共同感受到蘇聯之威脅。阿富汗事件更促使美國與中共進一步將戰略關系發展到
軍事人員互訪及軍事合作之層面,在中共之推動下,美國、日本、中共、西歐聯合對
抗蘇之態勢逐漸形成。雷根政府初期,美國與中共因「臺灣問題」發生齟齬,惟美國
在維持與中共戰略關系之考慮下,同意與中共就「對臺軍售」問題達成協議,雙方訂
定「八一七公報」。美國與中共爭執之際,蘇聯向中共表示願改善雙方關系,一時之
間,使中共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中共為尋求和平環境,進行其「四化」政策,遂調
整其對外政策,建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與美、蘇同時維持良好關系。美國則與
中共在歷經一連串意見不合後,逐漸發展出穩定之關系。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討美國
與中共戰略關系在國際環境改變下演變之過程,以及美國與中共決策者推動雙方戰略
關系之構想,尤其注重雙方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一直到雷根第一任任期結束為止,
由這一段雙方自建交初期彼此相互適應到建立較成熟之交往模式之過程,檢討美國與
中共戰略關系之演變。
|
7 |
俄羅斯對亞太地區軍售政策(1992~2002)李祥裕, Lee,hsi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俄羅斯在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對於亞太地區軍售的政策及其制定過程,並探討軍售對於亞太地區的影響。並分析俄羅斯自冷戰結束之後,如何藉由軍售議題取得在亞太區域影響力的槓桿。
本文以層次理論作為分析基礎,將俄羅斯軍售政策的形成分成三個層次來探討,這三個層次依次為國際環境因素、區域因素以及國內因素。並且在三個層次中同時以經濟與政治因素去分析軍售政策在分析層次中所受到的影響有哪些。
|
8 |
冷戰後俄國軍售蘇愷戰機之研究:1992-2011 / The Study of Russian Sukhoi Fighter Sales after Cold War:1992-2011王洪謙, Wang, Hung 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蘇聯的解體導致冷戰結束,原本由東西兩方所撕裂的世界對立已然消
失,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本用來阻止敵對勢力侵犯的軍隊自然面臨大量裁軍與刪除鉅額預算的困境。這種情況在冷戰剛結束後的世界各國皆如此,美國四個軍種都各自終止諸多高科技武器的研發項目,並大量裁減軍隊規模,歐洲亦然,而俄國的情況更惡劣,金融方面不僅缺乏稅收,盧布也巨幅貶值,不僅軍隊的薪餉無法發放,連裁退老舊武器的資金都還得靠西方國家資助,俄國軍隊面對前所未遇的巨大難關。
同時,俄國的軍工複合體也缺乏資金,面臨無以為繼的情況。不過此時有
個巨星從破敗的俄國軍工複合體中出現,就是-Su-27 家族戰機。
由上述假設命題衍生出來下列邏輯相關的子命題:
(一)為何蘇愷戰機能得到冷戰後國際軍火市場的青睞?
(二)冷戰後外銷蘇愷戰機所得之外匯對於俄國經濟有何影響?
(三)冷戰後外銷蘇愷戰機所得之外匯對於俄國航空工業之影響為何?
(四)蘇愷戰機的外銷在冷戰後的俄國對外政策中扮演何種角色?
(五)綜合以上,可得到什麼結論?
Su-27 家族戰機是蘇聯在解體之前所完成開發的兩種第四代戰機之一,而且Su-27 家族是屬於重型戰機分類,所以無論在航程、武裝搭載量上都遠勝輕型戰機甚多,同時又因為Su-27 的先天不穩定設計,使Su-27 家族的機動性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Su-27 家族來自幣值與消費水準相對低的俄國,使的造價也相對低廉,再者,俄國相對於美國在出售武器方面的政治限制也較低,在以上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Su-27 便暢銷世界,成為冷戰後俄國軍工產業對外軍售最成功的產品之一,俄國軍機產業也因此保存了下來。因此本文將探討為何Su-27 能在如此艱困的大環境下還能如此逆勢成長。 /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means the Cold War end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had been disappeared. There is so called " when the fish is caught ,
the net is laid aside." So all the arming forces of each country were facing the reduction inquantity and in the budget. For example, all types of American arming forces were ended a lot of R&D plans and disarmament,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were facing the same situation. In Russia, the situation became much worse than the West. Not only lack of financial taxes support, the depreciation of the ruble was also huge. Let the salary of the military troopers could not be issued. And the Russian government was also lack ofmoney to retire the expired weapons. Russian troops faced an unprecedented dilemma.
Meanwhile, the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of Russia was also lack of funds. Butthere was a super star rising from the ashes, it was the Su-27 Flanker family.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why the Su-27 family could become one of the best-selling fighters of the world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Propositions derived from the above assumptions the following logical propositions:
(A) Why the Sukhoi fighters could be one of the best-selling fight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ms market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B)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from the selling the Sukhoi fighters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to the Russian economy?
(C)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from the selling the Sukhoi fighters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to the Russian aviation industry?
(D) The export of the Sukhoi fighters in the post-Cold War plays what kind of role in the Russian foreign policy?
(E) What can we conclude from the above questions?
The Su-27 Flanker family belongs to the class of heavy fighter, it has high performance and less cost compare to the Western product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 Russia could sell it to all countries which wants to buy it. Russian government realized the potential political power of the Su-27 family so it decided to put it into the international arms marke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the technicaladvantage of the Su-27 family makes the Su-27 family become one of the best-selling fighters in the world.
|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