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1
  • 61
  • 14
  • 1
  • Tagged with
  • 76
  • 76
  • 34
  • 28
  • 23
  • 23
  • 17
  • 15
  • 15
  • 15
  • 13
  • 13
  • 13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澳門學校輔導員角色認定情況之研究 / Role identity of school counselors in Macao

陳思恆 January 200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2

澳門地區學校輔導人員輔導工作效能及工作特質之探究 / Career effica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guidance counselors and staffs in Macau

袁詠華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3

單親青少年喪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敍事之研究 / Grief and recovery experiences among teenagers who have lost one parent, narratives of life stories

馬佩雲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4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

董華欣, DONG, HUA-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15

我國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政策之研究

周唯中, ZHOU, WE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 緒論,分三節,第一節題目界說;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範圍;第三節研究加構 與方法。 第二章 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政策的決策環境,分四節,第一節決策環境的分析架構 ;第二節社會福利思想的基本認識;第三節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需要;第四節我國政 治軍事因素的考慮。 第三章 政策的形成與內容,分四節,第一節政策形成的剖新;第二節政策的目標與 演進;第三節政策的規劃過程與法制體系;第四節政策規劃過程的特質。 第四章 政策的執行,分五節,第一節執行機構與經費;第二節執行情況;第三節職 業訓練;第四節特種考試;第五節資訊系統。 第五章 政策檢討,分四節,第一節檢討架構;第二節問題認定的檢討;第三節規劃 檢討;第四節執行檢討。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

臺灣地區中小企業輔導實施之研究

李延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

商學院學生職涯發展輔導體系之研究-策略矩陣之應用

蔡佳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名校企業管理碩士學位 (MBA)收費高昂、課業要求嚴格,仍吸引眾多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申請。許多人看重的是MBA學位在個人在職涯發展上「鍍金效益」,商學院在經營MBA學位時,視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表現為重要的經營項目。本研究動機即是一探名校MBA的經營理念與方式,以了解其學位設計值得令人仿傚之處。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提供國外商管學院職涯發展輔導體系運作情況之資訊供國內商學院參考;(二)延伸「策略矩陣」之應用,分析國外商學院職涯輔導體系之實際作法;(三)提高國內相關機構對於職涯發展輔導體系之重視。本研究探討範圍為國外商管學院中,配合MBA學位計畫所發展出的職涯發展輔導體系。   在研究設計方面,主要透過訪談法以及次級資料蒐集,了解12所地處台灣地區以外的MBA學位計畫之實際作法。再依據職業輔導相關文獻,以及各校資料蒐集的結果,歸納出就業導向的商管學院為學生提供較重要的20項價值單元,分類為前置準備、教學工作、職涯發展輔導、其他單位參與、以及策略資產共五大類。此20項價值單元,與策略形態的六大構面交叉排列後,即形成本研究之分析架構-「商學院策略矩陣」。   本研究分析各個案學校間共通的作法,以掌握完全就業導向商學院之經營策略。分析結果列舉出六項共通作法,包括求職學生及學生社團亦擔任價值提供角色、導引學生累積職場競爭力、維護學生對外的求職表現、創造並爭取求職優勢、積極經營公共關係、以及建置MBA專屬的求職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國外名校MBA學位計畫秉持完全就業導向經營理念,執行完整的職涯發展輔導體系,並引進校友資源,再配合積極主動的求職學生,共同打造出名校MBA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本研究亦針對國內商學院、求職學生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期能為國內MBA學位提供更多元的想法與觀念。
18

微型企業輔導模式個案探討 / A Case Study on the Consultant Models of Micro-enterprises

李金揚, Lee, Chin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經濟架構中,為數眾多的中、小、微型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所具備的資源優勢,總是缺乏足夠的能力進行企業經營與體質的改善提升。事實上,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於中小企業輔導工作上,但在執行過程上卻仍存在許多待調整之處;在此一情形下,不論從政府輔導資源合理分配與有效利用的觀點論之,或是就中小企業經營特性與資源需求的角度而言,針對中、小、微型不同規模企業實施分級輔導,在政策上的確有重新評估的必要。 台灣東部因經濟規模不大,工作機會較西部地區缺乏許多,嚴重面臨人口外流及高齡化與城鄉沒落的問題。提升東部產業發展,除善用政府的資源、借力使力,引進先進技術與創新營運模式外,更應結合在地特色自然資源與多元社會文化優勢。而且東部大多數的業者均為5人以下之微型企業,規模小、產值低,很難自行投入技術升級或創新研發,缺乏互相連結交流的資訊平台,更不瞭解政府輔導方案及法人研發能量,形成難以跨越的死亡之谷,很難與西部業者競爭。 本研究逐一檢視政府目前的相關產業輔導方案,找出最適合東部微型企業的輔導模式。同時試圖找出政府輔導資源如何與東部微型企業者的專長結合,找到利基市場,取得適用資源,創造新價值。 研究發現,主動訪視、深入瞭解、客制化輔導是微型或特色產業輔導的關鍵成功因素。而本研究之實務貢獻,則是期望透過對東部微型企業輔導模式的建立,幫助全台灣更多需要的小型或微型企業。
19

政府基金運用績效指標建構之研究-德菲法之應用 / A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government fund: applying the delphi method.

楊惠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女性婚配觀念的改變、台灣弱勢男性覓偶不易和產業外移等影響,跨國婚姻、外籍配偶家庭成為台灣男性成家的另一項選擇,因此「外籍配偶」已成為台灣社會第五大族群。根據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與戶政司的統計,自1987年1月至2009年12月止,在台的外籍配偶和大陸配偶人數共計429,495人。 外籍配偶來台後,通常會面臨到一些問題,如:生活適應不良、社會歧視問題、家庭暴力問題、子女教養問題、語言溝通問題及就業問題等,為協助外籍配偶與台灣社會融合並保障其權益,政府自民國92年起即訂定「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擬具56項具體措施。為更進一步強化新移民協助體系,爰規劃10年籌措成立30億「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以有效整合各界資源,完善外籍配偶照顧輔導網絡。 然而,「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運作是否達成預期的效益與績效?基於基金管理運用績效的考量,實有建構基金運用績效評估指標之必要。參考其他政府機關所主管的基金,指標的建構與績效的評估早已經成為一常規。據此,本研究即針對「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建構績效指標,並據以用於日後評估「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運用的績效。 本研究藉由文獻的蒐集、探討與分析,作為研究之依據,並且採用「德菲法」(Delphi Method)建構「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績效評估指標。首先,先探討「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成立之背景;其次,透過CIPP評鑑模式規劃出指標初步構想;再者,經由3個回合「德菲法」問卷調查方式彙整出12項已達成專家共識之指標。 最後,本研究提出5項研究建議,以供相關單位未來評估「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績效之參考。研究建議包含:設計指標評分表、徵求專家學者意見修改評分表、指標需經過實際試測、指標尚不足應另新增指標項目,以及部分指標執行不易,須再做進一步考量。
20

輔導原理與實務課程對教育系學生輔導概念及心理資本影響之個案研究 / Effects of a “ Guidanc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 course preservice Teacher’s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 A case study

吳志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某國立大學教育學系所開設之「輔導原理與實務」課程作為研究個案,探討大一學生在修習該課程後,其自覺輔導概念與心理資本的變化情況。該門課大一學生共有44名,其中包含男性13名及女性31名。資料分為量化及質性資料兩類,量化部分使用「心理資本量表」,用以了解學生心理資本的變化概況,並據之找出心理資本變化較大的六位學生進行訪談。質性資料則包含學生課程週記與訪談內容,用以分析學生輔導概念與心理資本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修習課程後,學生自覺其輔導概念獲得提升。心理資本方面,雖量表前、後測結果並未達顯著差異,然而在質性資料中,仍可看到學生自述其心理資本提升狀況。研究者亦由質性資料中,歸納出有助於學生提昇輔導概念及心理資本的七項特點,包含1.課前分組提問助於學生學習及省思;2.上課方式多元,取材貼近生活;3.不以考試領導學習、透過議題討論印象更深;4.知識非單向灌輸,強調從做中學;5.分組學習、激發學生創意;6.善用回饋增強信心、提供改進建議;7.注重學習歷程記錄,幫助學生反思。最後研究者據此提出建議,以供相關課程在教學設計時參考。 關鍵詞:輔導概念、心理資本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ir perceptions of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after they took the course of Guidanc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Participants were 44 freshman students, 13 males and 31 females, who took the course of Guidanc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for 18 weeks.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Psychology Capital Questionnaire (PCQ),” which was given to the stud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one-semester-long clas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ir changes in psychology capital. Qualitative data included (1) interviews with 6 participants wh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results of the PCQ, and (2) student weekly class journals. Both of th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for understanding student changes in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and their views regarding the course. No significance was found in quantitative data, but the qualitative data (i.e., the interviews and weekly class journal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were enhanced obviously.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student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c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the course. Moreover, 7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at were likely to enhance student guidanc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capital were identified: (1) Students proposed questions before class would help their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2) Multiple pedagogies and practical contents increased student interests. (3) Discussion would deepen student impression. (4) Learning by doing would increase knowledge attainability. (5) Group learning inspired student creativity. (6) Teacher’s and peers’ feedback enhanced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inspired their thoughts. (7) Learning process records helped student reflection.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made attempting to benefit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uidance knowledge, psychology capital

Page generated in 0.0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