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2
  • 239
  • 90
  • 17
  • 13
  • 11
  • 1
  • Tagged with
  • 371
  • 371
  • 72
  • 69
  • 65
  • 60
  • 56
  • 55
  • 54
  • 53
  • 52
  • 50
  • 47
  • 45
  • 4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吳宓及其文學思想研究

陳碩文, Chen Shu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回首百年來的五四研究,我們將會發現五四文學革命作為一研究議題,在共時性與歷時性的交會點上,不但充滿了豐富的意義,也蘊含各面相與各角度的解讀。五四時期是一多元文化交盪,整合的時期,然而至今為數眾多的研究,不論是將五四運動視為一涉及政治、社會各方面發展的學生運動,或者純粹探討文學革命為主的新文化運動,都不免有將五四開放多元的文化思潮簡化的傾向,且缺乏與世界性思潮比較研究的視野。尤其普遍為許多研究者所習而不察的傾向是忽略了五四思潮除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外,尚包括了對西化充滿反省力量的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他們提倡以中正之眼光,在尊重中國傳統的前提下,促進東西文化的融合交流。其中,1922年創刊的《學衡》諸人,都以提倡保存固有文化以救國為職志,且對於研究發揚國學新知貢獻良多,其中,主編《學衡》的吳宓,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是過去的評論者討論這些論爭的出發點,還是多傾向於將吳宓與學衡派以五四新文化的反對者視之,並將他們兩派的論爭,看作是現代和傳統對立,以二元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因此《學衡》被當作是反對新文學運動的雜音,是大時代洪流裡的一條小支流。過去這種普遍的看法,往往不能對這些保守的國學學者的學術思想,提出具體的研究,遑論思考其作為激進思潮制衡器的重要意義。在五四人物與思潮的研究中,他們對於吳宓的看法,被研究者因襲沿用了數十年。這種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主流論述之所以形成,是在五四多元思潮的交鋒下,歷史選擇的結果,自有其複雜糾葛的因素,條件與機遇。但近年來,吳宓研究成為一門學術熱點,吳宓的評價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反而成為了反傳統到接續傳統的轉折點。在這一冷一熱之間,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有待我們的解讀。 本篇論文之寫作目的,主要乃從整理吳宓的日記、詩文創作及論文出發,試圖研究吳宓的生平、交遊、文學主張及其思想淵源。並透過對吳宓與《學衡》雜誌之研究,重新考察吳宓與《學衡》及新文學運動論爭之間的關係。此外,借由考察吳宓,筆者也希望能從吳宓研究開始,為學者研究五四時期紛歧思潮,及新文化運動的論爭史,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空間。 從吳宓這一極具矛盾性的人物身上,我們重新認識了這群在五四運動中,一向被忽略漠視的知識份子。這些「吳宓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撰寫中面目模糊,長期受到忽略,然而分析吳宓文學思想的形成及其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發現,透過對於文學革命的對立面之個案研究,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了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性質與意義。
72

彩色游泳影片中之泳姿分類

劉明哲, Liu, Ming-J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泳姿自動分類系統,利用電腦視覺中影像處理技術,輔以資料分析技術,即時且自動的分析在一段從岸邊水上拍攝,包含單一泳者向著鏡頭方向游泳的彩色影片中,泳者所進行的姿勢。首先我們利用膚色模型分離出影像中屬於游泳者手臂的區域。接下來,我們分析這些區域的特徵,例如長寬比以及斜率、面積等。最後,基於連續影像中每個單一畫面的手臂區域特徵,利用一個評分系統來判斷該泳者目前所進行的是哪一種游泳姿勢,分為蝶式、仰式、蛙式、自由式等四種泳姿。在實驗結果中,我們所提出的方法對於從http://swim.ee網站上下載的50段影片中,四種泳姿的分類達到了百分之百的正確性。 / In this thesis, we present a robust method to classify swimming styles from live color video sequences based on the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the upper-body of the swimmer. In our approach, potential body parts are first extracted using a simple skin color model. Next, the dominant components in the segmented region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quantitative measures such as the aspect ratio and the area. Regression analysis is then performed to calculate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constituent body parts. Finally, a scor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carry 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ur strokes, including butterfly, backstroke, breast stroke, and freestyl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validity and efficiency of our proposed approach.
73

原住民族語振興運動--環繞族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分析

陳誼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部為因應族語師資恐將不足的窘況,在2001年委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負責原住民族語師資的甄選工作。雖然,以族語師資的甄選為起初的目的,不過,在行政院原民會欲振興族語的積極行動,以及政大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推展中心朝族語運動的規劃企圖之下,首屆的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不僅促使了近三千名考生投入此號召,也讓族語的體質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檢視,並鼓動原住民社會開始重視族語的風潮。本論文即在檢視此次的族與運動,究竟對原住民族及族語造成了何種改變,而其影響之程度與層面又為何? 筆者以參與觀察為主要研究途徑,輔以第一手取得的試務文件、會議記錄及考生資料等,試圖以認證之命題、達成族語書寫系統之共識、三種認證管道之考生表現、小族語言振興之狀況等面向,於資料中耙梳出相關的討論片段;並整理龐大的考生資料,據統計所呈現的數據來探討考生表現的趨向,作為檢證振興運動表現,以及進一步論證的有力基礎。同時也針對族語認證委員,進行深度訪談,以參與者、宣傳者、抑或懷抱振興族語使命者等等人物的訪談,累積平實而生動的素材,是為論述的重要佐證基礎。 第一章的撰寫軸線,乃先針對語言政策的背景進行討論,由政策面切入,陳述國家語言政策形成語言強弱不平的現象,並對原住民族語使用情形加以描述,檢討國語政策所造成的族語流失狀況。第二章則是具體呈現族語振興運動的展開過程,由認證委員的參與即討論是提的經過,深度的呈現出推動認證考試的前置作業如何改造族語的體質,促使族語進入標準化、統一化、文字化的階段。第三章擬以認證執行後的成果,亦即考生的取向、成績表現,討論族語的振興是否有出現正向的效應。藉由通過狀況與考生背景分析,觀察小族語言在認證前後的變化,並試圖提供證據上的支持。在第四章,則是統計四屆考生通過的情形,並比較各屆參與人數的漲跌狀況,以各族語的參與程度與書寫系統的問題,作為本章討論的基礎。 在歸納本論四章的論述之後,筆者以為政大在推動族語認證考試的行動策略,是促使族語振興的理念得以實踐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對於族語的文字化、統一化、標準化等條件的建立、將原住民族語分類成38種話的考量、建議補助召開族語研習班進行書寫系統的教學、認證海報繪製的創意、考試管道與模式的建制、書寫系統達成共識、考前提供族語練習題等,皆為一場成功的考試建立穩固的基礎。在本論文中筆者也發現,經過一次大型的族語能力的檢測,不僅赤裸展現出來小族語言瀕危的現象,但也因此看出小族人士們是如何為振興族語付出行動;然而,藉由年齡層、居住地、職業等面向的資料分析,也再次的驗證了族語往低年齡弱化的情形,以及完整的分析了考生的取向分布,讓我們能夠更深一層的了解考生的狀況。 族語認證考試共辦理了四屆,為了能將四屆考試的成就與差異也併入討論,筆者嘗試藉由歷屆考生人數的統計,希望能在數字呈現上,提供一個整貌來探討此一政策的推動成效。 第五屆的族語能力認證考試並未如期辦理,也可能表示著族語能力認證的階段性任務已告一個階段,本論文的出爐,希望能讓此項視為族語振興運動的核心工程,提供一個深入觀察紀錄與研究分析論述。而首屆族語認證在民族學式的思考與規劃之下,不負期待的為族語振興運動立下一個里程碑,其所建立的初步成果,也帶動運動的風潮,為之後的三屆建立起穩固的基礎,不過,如何讓此波行動能持續加溫,是未來應再努力的方向。
74

台灣新時代運動者的靈性建構

陳惟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反映出“自我靈性”在台灣的發展,而在新時代運動重視個人的特質下,與其有所接觸但卻不積極參與的邊緣或個人參與者,其對於新時代運動的理解與接受的情形,有助於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情形的進一步理解。基於此種目標,本研究試圖以邊緣、個人的新時代運動接觸者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宗教與靈性經驗、探尋他們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與理解情形。 在本研究中,不同的受訪者呈現出了各自不同的經驗與觀念,個別的受訪者對於新時代運動的定義與接受情形也各自不同。有些受訪者遊走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並使用湊合術的方式建構自己的靈性觀念。有些受訪者則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以某一家之言作為自己靈性思想領域的主軸,但也可能還對其他的宗教思想體系保持開放的態度。相當多新時代觀念的追隨者具有類似於一般宗教改宗或皈依之後所產生出的靈性轉化經驗,說明新時代運動的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至少是類似甚或是相同於一般宗教的經驗滿足。 雖然由於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對於新時代運動的接觸,大多屬於較不積極參與、較為邊緣的接觸者,然而仍然呈現出與先前研究者針對新時代運動參與者的類型分析有可對話之處,故而顯示新時代運動的影響力不僅及於積極參與的核心參與者身上,而是也可以擴散到那些邊緣的新時代運動者、略有接觸的個人身上。
75

正式化有酬家務服務之研究--以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模式為例

王百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探討婉如模式下有酬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一方面從基金會的組織運作系統來理解有酬家務服務正式化的概念及操作方式,另一方面從家務服務工作者的工作動機、自身經驗與情境感受來探討此工作的意義與價值,兩相對照勾勒家務勞動服務正式化的面貌,並進一步探索此模式在家務責任的性別分工上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另外從婦女運動的角度來看,基金會作為早期菁英婦女主導的婦運及近期基層婦運兩股潮流的延續,在以婦女二度就業為媒介重新開拓、建立與這群婦女的組織網絡時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彭婉如基金會的家事管理系統及家事管理員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參與觀察及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訪談了六位於彭婉如基金會家事管理系統下培訓、媒合完成,目前仍從事家事管理服務工作的家管員。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一)婉如模式透過制度的設計將有酬家務管理工作由毫無保障地下經濟工作轉變為勞動市場具有穩定薪資與勞動保障的正式工作,提供家管員選擇、定義甚至提升其與使用者之間關係的保障,具有了勞動力去商品化的意義。(二)此份工作帶給二度就業婦女足以支撐家庭的經濟收入滿足其工具性的需求,但研究發現到家務勞動辛苦而勞累的本質並不會因為變成一個有酬的職業而有所轉變,且家務管理服務是在家戶環境中一人獨立完成,缺乏共同工作的伙伴關係,造成封閉、孤單的情境感受,因此此份工作在本質上挑戰性與與樂趣並不高,無法滿足工作者的情感性需求。另外婉如模式下使用者與家管員間的互動關係,雖已擺脫剝削關係模式,但仍呈現變動不穩定的狀態未達到理想的互助模式,使用者是互動關係的主導者。(三)基金會對於性別分工的議題避開直接衝撞的模式,改採溫和務實的方式,先扮演婦女的社會支持系統角色,提供家事、照顧服務或二度就業機會,解決目前最迫切的困境(婚育與工作衝突、就業與經濟困難),另外再透過組織、教育訓練的方式支持或鼓勵其擺脫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母職責任的枷鎖。(四)在婦女組織教育上,傳統的性別分工為最主要的障礙,在母職妻職責任下,婦女難以將關注的焦點擴展到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外的事物身上,建立女性間的學習支持網絡。因此參考過去草根都市社區運動的經驗,「母職」仍是現階段最有效的動員策略,需要更精準且細緻的規劃,才能在婦女組織網絡的建立上看到成果。然而整體而言非營利組織下的正式化有酬家務勞動模式從勞動與性別的角度來看,對於家務勞工的勞動保障,以及性別結構正義具有模式建立與倡導的雙重貢獻。
76

學生運動與臺灣自由民主發展之研究(1981-1992)

郭凱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遷至臺灣的中華民國,由於蔣中正政府在取得臺灣統治權的正當性充滿爭議,加上恐懼中國共產黨的滲透破壞,和蔣不願政治權力被分享的心態。以蔣中正為中心的「強人威權體制」在確立前後,對內便以動員戡亂、戒嚴法規結合情治機關,大肆搜捕異議分子,於是臺灣進入了「白色恐怖」籠罩的人權黑暗時期。 強人威權體制製造全面性的白色恐怖,影響遍及社會每個角落,校園自然難以倖免,而被當局建構了「校園控制體系」加以管控。校園控制的結果,不僅安定了校園,無形中亦延緩臺灣自由民主的進展,讓中國國民黨在1990年代巨大的民主潮流壓力下,還能繼續維持部分強人威權體制時期擁有的政治利益、從容地處理各項政治爭議。 不過,強人威權體制加諸於學生身上的言論、行動限制,引發了學生的反抗,最後形成1980年代初期臺灣學運重新出現的因素。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使得大學校園漸漸擺脫校園控制的枷鎖,進而成為臺灣自由民主改革思想、行動發展的根據地。 此外,學運參與者更逐漸投入爭取臺灣民主憲政改革的運動。由於學生擁有的良好形象,使得學生之主張常能受到較高的社會關注及支持。經由學生運動的努力,最終使臺灣人民對國會全面改選、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懲治叛亂條例、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等議題形成「全民共識」,因此加速了政府自由化、民主化的腳步,讓臺灣脫離非常體制,告別白色恐怖的時代。
77

我國山地管制政策之探討 / A Study on Taiwan,Policy of Mountain Control

洪振順, Hung, Chen 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山地地勢險要,對軍事、治安等均有莫大關係。每年6至10月間颱風頻仍,部分民眾於此期間,進入山地管制區從事登山活動,以致受困山區,造成生命危害,且因聯繫、搜救困難,動輒需動員大批搜救人員、裝備,致發生登山民眾傷亡之憾事,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山地管制政策」主要可以歸納如下: 一、 探討目前各相關單位之管制作為對民眾登山、旅遊活動的實際影響,並比較各國登山活動管制作為,以思考登山安全管理的改進方向,讓台灣的「登山管理」朝向更合理、健全的制度。 二、 尋找符合山地管制區內民眾治安需要,並適合觀光事業發展及便利民眾登山、旅遊活動的警政作為與改善方案。 本論文在研究方法上,包括第一部分文獻回顧,閱讀包括各公私部門之出版品、研究論文與網際網路電腦資訊,並蒐集入山管制歷史緣由等相關文獻資訊,也參酌各縣警察局歷年受理入山申請資料分析,第二部分尋找國內外相關的入山管制文獻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第三部分依研究結果的結論,提出可能的具體改進建議,提供負責山地管制作為相關行政機關制定政策之參考依據。 目前世界各國登山管理制度中存在許多相似的管理特色。均認為在鼓勵人民合理利用國土的同時,更必須做到自然生態系統保全、自然景觀保全、野生動植物保全、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自然保護、文化遺產保護和國土利用管理。因此,本論文對警察機關山地管制政策提出以下建議: 一、 山地管制政策:廢除現行之入山申請管理制度。 二、 山難搜救事項:建立專業搜救機制、對於相關之警察人員及山地義警人員則應因地制宜,加強相關搜救技能和體能之訓練課程。 / The geographic structure of Taiwan's mountain regions, which are precipitous and provide excellent safeguard, has profound relationship with military defense and public security. Some people remain zealous about mountain climbing activities in the controlled regions even during the period of June to October each year, which usually sees higher frequency of typhoons. Some of the mountaineers may become stranded or even encounter life-threatening accidents during the trips.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by th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and the search and rescue operations in the remote areas. It often needs huge manpower and tremendous equipment for such missions. It always grabs widespread public attention whenever there are mountaineers injured or even killed in the mountain climbing trips. The " policy of mountain control "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cover the following issues: A.A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mountain region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employed by variou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ir actual impact on the people's mountain climbing and travel activities, a comparison of the mountain climbing control systems adopted by different nations, and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mountain climbing safety so as to establish a more reasonable and sound mountain climbing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Taiwan. B.Helping to work out improved projects that do not only meet the safety needs of residents in the controlled reg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enable people to enjoy the convenient mountain climbing and other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olice administration. Several steps were taken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employed for this dissertation. They include: Part I: A thorough study of existing documents in the field, including reading the published works in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research reports, and relate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data gathered via the internet. The materials about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the controls over entering mountain regions and data about the applications for mountain climbing permits handled by the police departments of various county governments were also gathered and meticulously analyzed. Part II: Gathering, compiling,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document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governing entering mountain regions by public agencies in Taiwan and abroad to serve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ies in this research project. Part III: Presenting the governing authorities and agencies with the feasible and pragmatic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mountain administration derived from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so that they may use th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 for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measures. The mountain climbing control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implemented by various nations actually share some major common features. While all encouraging the people to make rational land use, all the nations also stipulate several requirements. They includ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e landscapes, the safeguard of the fauna and flora in the mountain regions,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he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sustaining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the efficient use and administration of national land. Based on the thorough 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provid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oncerning mountain region control measures presently adopted by police agencies: I. Mountain control policy: Abolishing the existing system that requires advance applications for permits to enter the mountain regions. II. Search and rescue missions involving accidents in mountain regions: 1)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al search and rescue mechanism, including giving adequate flexibility to the police force and voluntary police memb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rious situations in the mountain regions. 2) Providing training courses to strengthen the search and rescue skills and beef up team members' physical stamina.
78

個別勞工利益與工會集體行動的辯證:以華隆頭份廠的個案為例 / The dialectic of individual labor interests and union collective action:the case study of hualon company toufen plant

柳琬玲, Liu, Wa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華隆這個個案的具體狀況,是資方在掏空案爆發後,仍繼續以壓縮勞動條件的方式茍延經營:華隆公司掌握著四、五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問題作籌碼,持續向政府要求紓困;另一方面,又抓住工人擔心工作權與退休金不保的心理,對勞工予取予求,實行減薪、欠薪、利潤中心制等經營盈虧與工資連動的政策。華隆工會作為早期曾參與自主工會運動、至今也仍是苗栗縣產業總工會會員之一,近年來卻陷於工會幹部被開除、積極工會代表自殺抗議、工會對於資方的減薪裁員行為默不作聲之惡性循環。資方軟土深崛、工會步步退讓之表象下,工人有沒有過團結抵抗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又在過程中如何被解消?而台灣的自主工會運動在此場廠工會提供的協助為何?是我想要藉此個案研究加以釐清的問題。 / This thesis is about a plant trade union’s history. In this case, this company faced very serious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end of 1990s. The workers were owed salary for 3 months and then suffered serious salary-deduction problem after a failed wild-strike in Oct, 2001. It’s quite clear that the worker’s collective bargaining power is very weak in this plant and the internal democracy of this union is critical. I try to answer such problems such as, why can’t the workers unit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ir union committee members and fight back? How comes the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do nothing for this plant trade union?
79

都市行銷與運動行銷結合之研究-以中華職棒為例

李柏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內職棒市場一片低迷時,屬地權的經營成了球團拓展球迷的策略之一,目前中華職棒聯盟中的統一獅、興農牛及La New 熊皆選定單一城市做為主場城市,並積極耕耘主場城市內的球迷。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球團的屬地權經營及和地方培養的關係是否對建立球迷的忠誠度有所影響。 本研究以中華職棒中的興農牛隊為例,在電子佈告欄(BBS)中的棒球板發放網路問卷,以及至台中棒球場發放實體問卷的方式獲取資料,藉以分析探討球隊屬地權的經營、球員的可親性及球隊與地方之關係(與地方政府的品牌聯盟及主場城市居民參與感)對球隊滿意度認同感以及屬地聯想的影響,進一步了解對球隊忠誠度的影響,最後將球迷樣本分為台中球迷與非台中球迷來探究球隊的屬地權經營對於主場城市內外的球迷在忠誠度上是否有所不同。 研究結果顯示:在以整體興農牛迷為樣本下,球迷的滿意度會受到球隊屬地權經營之行銷努力及球員可親性的正向影響。認同感的部分,會受到屬地權行銷努力、球員的可親性及球隊與地方政府的品牌聯盟正向的影響。球迷對球隊的屬地聯想則會受到屬地權的行銷努力、球隊與地方政府的品牌聯盟及主場城市居民參與感正向的影響。而球員的可親性、主場城市居民參與感、球迷的滿意度、認同感及屬地聯想都會對忠誠度有正向的影響。此外,球隊的各種屬地權經營作為會使得認同感、屬地聯想、球員的可親性及主場城市居民參與感對主場城市球迷的忠誠度影響程度強過非主場城市內球迷知忠誠度。 從研究結果發現,球隊的屬地權經營確實隊主場城市內球迷的忠誠度有其影響力,所以利用屬地權的經營來培養球迷的忠誠度是可以被期待的。研究最後也提出管理意涵供各球團將來在進行屬地權經營時可參考的一些意見,並提出往後對此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未來的研究方向。
80

國際大型水壩建制之國內實踐和國際參與:以美濃反水庫運動為例 / The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Dam Regime- The 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and participation at broad

詹湘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近年來,中國對於大壩的建築,亦在大壩研究積極參與。台灣方面,則已有的石門水庫、曾文水庫、翡翠水庫等等,於二十世紀末,因南部資源工業用水的關係,希望籌建美濃水庫,所以出現了美濃反水庫運動,美濃反水庫運動到後來的吉洋人工湖開發案,在歷經約二十年幾年的抗爭後,於去年2013年3月在環評大會上以10比6遭到否決,短時間內要重新啟動是相當困難的,也為反水庫運動劃下算是相當圓滿的句點。美濃反水庫的非政府組織-「美濃愛鄉協會」,從致力於反水庫,到黃蝶翠谷生態保育,到推動南方社群的「南方水盟」和全國河川NGO會議,有眾多的貢獻,在反水庫的歷程中,轉變型塑很多正面的機制和議題,例如在水資源議題上的公民參與機制之創建,這從九O年代至2014年以來的演變,算是發展相當成功的。 另外,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全球在地行動的思維(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美濃愛鄉協會參與國際水壩相關的組織和互動,帶入和翻譯國外水資源相關文獻,實質了影響國內在水庫興建的資料和訊息,也透過邀請國外學者專家來台,影響國內反水庫運動、水資源保育,和水庫替代方案,至今成為全球在反水庫運動成功的案例,並受到相當的肯定,在東亞與東南亞的河流看守組織的國際領域,也反饋台灣的經驗。因此,筆者希望以國際大型水壩為大主軸,並以國內美濃反水庫運動的國內實踐和國際參與,作為本文之初探。

Page generated in 0.03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