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3
  • 233
  • 10
  • 2
  • Tagged with
  • 245
  • 245
  • 77
  • 71
  • 63
  • 57
  • 50
  • 48
  • 43
  • 36
  • 36
  • 35
  • 34
  • 34
  • 3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中的國家角色分析

管中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三年七月,有線電視法在各方力量的角逐下完成立法,九七年二月交通部頒發了第一張有線電視系統的營運執照,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正式走入了合法營運的階段。然而,有線電視的萌芽至今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該媒介在台灣發展的型態,隨著歷史情境的不同而多所變化,此過程中包括國家、市民社會甚至國際經濟在內的各類力量,都企圖對其有所影響與控制。本文除了透過歷史資料來了解我國有線電視發展歷程,以及國家機器在面對社會轉變時所採取的態度,同時也將有線電視視為社區的公共論壇,作為活絡地方文化,凝聚社區意識的基石,並以此標準來檢視國家機器所展現的行動,是否符合媒介公共領域的規範。 本文認為,國家、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之間是一種相互滲透的動態關係,國家為公權力的執行機關,透過行政、立法、軍事等機構,以監督和管理民間社會,另一方面,市民社會不但是國家權力的來源,同時亦當經由各種公共的管道來表達自身意見。而媒介是公共領域的一環,意見形成的論壇,因此,國家必須對其有所保障,提供韌度化的空間及法律的保障,讓不同意見與文化者得以平等享用此一公共領域。 本研究發現,在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及社會的各種力量都會影響國家機器的作為,對有線電視的度態亦是如此。國民黨早期為能有效的控制國家機器,因此將媒介視為意識型態的工具,同時也因其對於媒介有較大的控制力,以及傳播政策缺乏長遠及公共性的規劃,因而對新興傳播科技-有線電視取漠視態度。但隨著第四台普及率的上升,社會力量的興起,國家機器開始重視有線電視系統存在的問題,展開各項的取締行動,並著手規劃有線電視的未來發展,最後有線電視法在各方的角力下完成立法。九三年後國家對有線電視的態度亦有所改變,隨著國家發展的需要,將該媒體視為經濟性的產品,採取放任的態度,企圖營造一個自由化的投資環境,以利國內外資本的投資。 然而,從國家機器規劃有線電視發展的歷程來看,如何使其發揮社區公共性的特質,並非其規劃的目標與原則。早期規劃與取締的目的主要在於有效的控制非法第四台的發展,同時防止政治反對人士將第四台當作異議言論的出口,另一方面,則是配合電信發展的需要,使其成為電信事業的一部份。而有線電視法的立法過程,也突顯出各個角逐團體希望能滿足其在政治與經濟上利益的目的。從目前有線電視的發展來看,有線電視的放任態度也成了國家在傳播政策規劃的一部份,主要在於配合「亞太媒體中心」自由化的政策,將其當作可讓渡的資源,建構通暢的投資管道,以藉此掌握進軍國際市場的高利潤產業。 本文也提出對有線電視未來規劃的看法,首先在本質上需確立有線電視為社區公共領域,在產業結構的規範上,則需保障經營者的多元組成,限制政黨與外資經營的比例,並防止媒介經營的壟斷。另外,在節目內容規範方面,最重要的是公民文化的體現,以及公益頻道的實施,初期應由國家機器主動提供獎勵措施,並在媒體及學校教育中大力宣傳,使民眾得以得知此一訊息並方便使用,如此有線電視的社區公共性才有發揮的可能。
12

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中相關重要問題之研究

朱靜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在民國八十年二屆國代選舉時開始實施,施行迄今不過數年,卻已產生許多問題。問題的焦點主要在於電視競選廣告使用對象的設計、使用時的費用問題以及播出頻道的問題;此外主管機關權責不明的現象以及電視競選廣告採行事前審查制,均使得制度的施行充滿阻力。本研究即要針對上述問題,對我國現行電視競選廣告制度進行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採取 「文獻調查法」,而在分析途徑上採行歷史資料分析以及比較制度的途徑。在歷史資料分析部份,主要從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的發展歷程,探究上述幾個重要問題在制度設計時的主要考量及影響因素,並探究制度實際施行時所產生的問題及原因。而在比較外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的部份,主要則欲藉此尋求我國未來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修正時之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的發展歷程受到政治力極大的影響,而上述電視競選廣告的使用對象、使用時的費用及播出頻道等重要制度問題的設計,均是政治妥協的結果,因此其設計與選舉時的實際需要不符,因而造成違法電視競選廣告的需求。而在制度實際施行時,更由於主管機關權責不明,以及法令規定不明確,而助長違法電視競選廣告行為的存在。至於比較制度的結果則發現,世界各民主國家其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中關於使用對象、使用時是否必須付費以及在什麼頻道播出等問題的設計上,主要配合各國所採行的選舉制度及電視制度。 選舉制度主要影響電視競選廣告使用對象的設計,一般說來,在選舉制度中的競選主體以政黨為主者,其電視競選廣告的使用對象設計即為政黨;反之則為候選人。而電視制度對於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的影響,則在於使用時是否必須付費以及在什麼頻道播出。歐洲各國盛行公共電視制度,因此主要提供免費的電視競選廣告時間,至於採行商業電視制度的美國,其電視競選廣告的使用亦是依循其商業電視制度的市場經濟送輯。 本文認為,雖然我們無法斷言,什麼樣的選舉制度,加上什麼樣的電視制度,一定會得出什麼樣的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然而這三種制度之間必須相互配合的制度設計概念值得參考。 事實上,我國現行電視競選廣告制度的主要問題即在於:電視競選廣告的使用對象與選舉時的競選主體不能配合,而使用時的費用問題及播出頻道的設計,亦與我國現行電視制度的商業運作邏輯不相符合。因此調和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實為未來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修正時的首要之務。至於主管機關的問題亦應參酌國外的作法,讓主管機關的權貴分明以利政策的推行。而事前審查制度則因有侵害言論自由之虞,而應予以廢止,改採事後審查的作法。
13

我國電視媒體外人所有權政策之研究

藍麗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4

實現公車即時電視經營架構之研究 / Bus operators framework to achieve real-time TV Study

李世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戶外廣告日漸風行,走在街道上隨處可見廣告訊息的蹤跡,除了建築外牆、戶外看板或車體廣告外,裝置在公車內部的車內電視媒體也屬於戶外廣告應用的一環。審視公車內現有的電視節目,其播放模式仍採用固定時間循環播放的方式,此種方式是否能夠將車內電視媒體的效用完全發揮出來,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本研究認為,公車電視是一種特殊的戶外媒體,它能夠在封閉的公車空間內,有效地將廣告訊息推送給觀眾,並處在移動的環境中,不單是觀眾會批次流動,且會依據車輛行走的路線及時間點的不同,所接觸到的群體亦不同,此種「多元性」會引起各類廣告主前來刊登廣告的興趣。 為更進一步貼近觀眾及廣告主的需求,本研究建議可利用3.5G無線傳輸技術改善現行廣告播放模式,讓節目製作能跳脫傳統預先錄影的框架,藉由即時傳輸的技術背景,讓創意能夠發揮的空間更廣闊,節目內容將能更有互動性及吸引力;在媒體刊登方面,採用分時分區的概念,將公車電視的播放單位做細分,以迎和廣告主之間地域性及時段性需求相異的情形,更能達到落實分眾行銷的效果。
15

電視新聞所受主客觀壓力及其內容之研究

胡毋意, HU, WU-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視新聞浮光掠影,假事件、「機會」新聞充斥,久為人所詬病,所以我們不但批評 它,更要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但是電視新聞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它受傳播組織內外 許多因素的交相影響,不是一個人力量能一一探討的,所以我以媒介社會學為經,新 聞守門行為為緯,針對國內目前特殊環境,研究電視新聞單位主客觀(內外在)的兩 個因素:成本和環境壓力,對電視新聞內容之影響,屬小規模研究。本研究共分九章, 六萬餘字,以問卷調查、內容分析為主、輔以觀察、訪問法。
16

歐洲主要國家公共電視研究

莊正安, ZHUANG, ZHENG-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電視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明之一,而「公共電視」,則是人類善於運用此一偉 大發明的智慧結晶。 目前,我國的電視大體上是一種半官方的商業電視制度。商業電視節目易流於低俗, 各國皆然,我國自不例外,因此政府決定於七十三年四月成立公共電視,以高品質的 節目,充實國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欣賞水準,滿足求知慾望,並期消除商業電視之流 弊。 俗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公共電視乃三十年代典型的歐洲產物,至今已累積有數 十年的經驗,設若我們能作一通盤性了解,正可以擷長補短,提供我國公共電視發展 極有俾益之參考。 本文即朝此方向努力,一方面挑選歐洲實行公共電視有成國家,介紹其電視制度演變 發展及特色;另一方面則試圖作一通盤性的比較分析,以探究公共電視的精義。 本論文擬分八章: 第一章 先就本文主題的各項名詞予以界定,並申述研究目的範圍。 第二章至第七章 分別介紹英、德、法、義、瑞、荷六國公共電視制度。 第八章 結論,乃綜合比較歐洲六國公共電視,歸納其現今發展政策,以為我國公共 電視參考。
17

美國公共電視系統原理及其發展之研究∼從公共電視到公共電訊傳播

黃絹絹, HUANG, JUAN-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系統研究法探討美國公共電視系統的背景、現狀和未來。內容分為七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途徑及限制。 第二章探討美國公共電視系統之原理,從多元主義政治文化的觀點來瞭解美國公共電 視形成及發展的背景。 第三章探討美國公共電視系統中的傳播來源結構,及其與其他因素互動的關係。 第四章探討美國公共電視系統中的傳播訊息,從上層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爭論著眼。 第五章探討公共電視系統中的傳播通道,論述新傳播科技對公共電視所產生的衝擊以 及其結合之道。 第六章討論公共電視系統與其受播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從受播者的人口特徵看它對公 共電視系統運作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綜合以上六章得知,未來美國的公共電視將會與現代新傳播科技密切結 合,成為一個公共電訊傳播系統。
18

電視數位化後收視調查機制之研究 / Research to Digital TV Audience Measurement Methodology

許玉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奠基於目前台灣電視收視調查運用狀態,聚焦電視數位化後的收視行為,援用國外電視收視調查機制為例,希冀為台灣電視數位化後電視收視調查機制及運用探尋可能的發展方向。 文中援用英國、美國及南韓為國外案例,整理上述三國的數位電視發展現況以及針對數位電視的相關電視收視調查。以深度訪談法,訪問傳播學界、數位平台業者、頻道業者以及媒體購買業者,了解傳播各領域專業人士對於台灣現有電視收視調查本身以及相關資料運用現況的看法,並以上述三國發展為例,探討台灣電視數位化之後,因應科技發展電視市場可能產生的變化,在電視收視調查發展的可能方向。 研究結果發現電視市場自有線電視開放以來,頻道增多速度大過電視廣告量成長速度,頻道競爭欲趨激烈,頻道經營業務導向凌駕一切,電視收視調查資料運用亦如是,而目前電視收視調查質量不平衡,收視量的數據挪用為解釋節目品質的指標是一大誤用,對整體電視產業為一大傷害。因此收視質電視收視調查的催生,以及對市場上電視收視調查資料解讀能力的提昇為要事。 進入數位電視時代,因新科技而衍生的新型收視行為,首要應是瞭解該新型收視行為的普及程度及發展態勢,待市場成熟始可開始順應市場需求及市場規模建置常態性調查。數位電視特有的Return Path Data,可運用至電視收視調查,且無論接收裝置為電視機、電腦、手機,在運用過程中,有媒體市場調查經驗的市場調查公司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數位電視的雙向傳輸特性,提供頻道與觀眾之間直接互動的平台,亦為台灣收視質電視收視調查開一扇窗。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提出透過數位電視雙向傳輸特性進行電視收視調查兩種可能的調查流程:一為具有回傳路徑且接收裝置為電腦或手機的收視量電視收視調查流程、二為透過雙向傳輸特性進行收視質電視收視調查流程。
19

台灣電視新聞鏡面設計改變之研究 1962-2005

位明宇, Wei, M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看電視新聞,到底看哪裡?除了聽聲音之外,我從電視新聞鏡面裡,可以看到什麼我想要得到的訊息?有天氣、有時間、有不斷在往左跑的跑馬燈、有新聞大標、新聞說明、和播報這一則完全無關的新聞畫面、新聞標題、還有讓人誤解的新聞鏡面(以為下大雨或失大火了);同一個主播忽換左,忽然右,甚至轉來轉去,一會兒坐一會兒站,台灣電視新聞鏡面,繽紛萬千。   這些繽紛萬千的鏡面,產生的原理原則為何?影響產生的動機又是什麼?從1962年台視成立開始,到2005年有線電視多樣的鏡面,電視鏡面又做了什麼樣的改變?形成的生態為何?生態改變的當中,主要環境是如何形成?   透過資料的整理和深度訪談,發現,「競爭」是左右鏡面一項重要的因素;台灣鏡面發展的五個時期,與「競爭」息息相關,三台時期因為競爭因素,開始創造辦公室背景、單雙主播播報;1993年有線電視法通過後,也因為SNG和跑馬燈的廣泛運用,鏡面開始出現不同的元素;到了2003年,更因為媒體環境的激烈競爭,讓新聞鏡面不只充滿服務的元素,更多促銷自己與主播特性明顯的鏡面。只要可以「預告新聞」「留住觀眾」的任何元素,都可以塞進鏡面裡:一則新聞兩個鏡面以上、鏡面像四格漫畫一樣說新聞、把鏡面變成火焰或任何主題等,整個電視鏡面,滿滿都是訊息,超過九個以上的資訊,要在鏡面出現的一分鐘以內,讓觀眾吸收。   這樣繽紛鏡面的生態,主要來自於科技支援下的巿場競爭,因為收視競爭,製作人就必需「創造」新的鏡面元素(像是天空標、訊息框等),而新的鏡面元素呈現之後,只要收視率不出現下降的趨勢,各台迫於競爭壓力,開始形成「模仿」與流行,而一旦模仿與流行成為趨勢,製作人或主管,又得為了收視率開始想辦法,創造新的鏡面元素。   所以,在本研究,整理出電視鏡面的改變趨勢與時間進程,分析目前電視新聞鏡面的構成元素與產製流程,透過資深電視人的訪談,找出電視新聞鏡面的設計原則、動機與生態系統,希望透過本研究,除了提供業界人士鏡面的缺失和思考的方向以外,能夠為將來鏡面研究,累積資料數,進而發現閱聽人接收端對鏡面的接受程度與態度。 / What do we look at on TV news reports? In addition to audio presentation, what else is presented on the television? Weather reports, current time, continuously updated crawls, news title, news content, as well as the scene, title, and confusing television graphics of a piece of unrelated news (such as about a sudden downpour or a fire accident). The anchor changes his camera angle from left to right, right to left; being seated in one second, and standing in another. The television graphics in Taiwan are really versatile.   What is the principle and ru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se versatile graphics? And what is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production?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TV (Taiwan TV Enterprise, Ltd) in 1962 to the development of versatile graphics on cable TV channels in 2005, what has been the change of television graphics and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And how the main environment was formed amid the change of the ecosystem?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competi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elevision graphics. There are 5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graphics in Taiwan, 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ompetition. During the 3-channel stage, the background of an office, single and duo anchor reporting were innovated. After the CATV Law was passed in 1993, due to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s of SNG and crawls, different elements of graphics were created. By 2003, under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 in media, television graphics were not only filled with multiple service elements but also self-promotion messages and features of the anchor. Any element that “previews news” and “retains the audience” can be stuffed into the graphics. A piece of news may contain more than 2 graphics in 4 boxes, like a comic book. The graphic can be a fire or any theme, making the whole television graphic filled with messages. Sometimes, more than 9 messages are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in just one minute.   This ecosystem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supported by technologies. Because of the competition for reception, producers have to "create" new graphic elements (such as sky bar, message boxes). And when the new elements are presented, as long as the rating does not decline, bowing to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every channel starts to "imitate" and prevail the creation. When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TV producers or managers have to brainstorm again for new graphic elem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organized the trend and evolution of television graphics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elements and procedure of p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television graphics.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senior television producers, it aimed to find out the design principles, motivation, and ecosystem of the television graphics. It was hoped that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the industry with the flaws of television graphics and a direction of thinking as a reference, accumulate data for future studies, and further discover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and attitude of the audience toward television graphics.
20

有線電視業者在新收視率系統演變下之因應策略分析

吳竹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數位有線電視的發展中,收視率系統從以往的統計調查方式得以進入到普查計算的方式,因此新收視率系統可以更精細。而在新的收視率收集調查中,有線電視業者有了全體收視戶的詳細收視行為資料,更可以有更多的應用方式。 本研究認為有線電視業者得以運用上述的資訊,再加上數位匯流下的其他用戶屬性的交叉分析後,產生出具有個人化推薦效果的新廣告平台;這樣的新廣告模式可為現有的廣告業者與廣告主所接受而採用。 同時,對於有線電視業者與新收視率系統公司的合作,或是現有有線電視產業中其他角色業者的合作關係改變,本研究也提出了可能性的分析與探討。 /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able television, the ratings system evolves from the statistical based approach into full audience based approach. So the new ratings system can be more precise. Cable system operators will have all subscribers’ detail viewing behavior information in the new rating collection process, thus they can have more applications accordingly.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ystem operators could combine above information with other user information from their digital convergence business landscape to produce new advertising platform with personalized recommended capability. This new advertising model will be accepted and be used by existing advertising companies and advertisers. Also the study has elaborated about the partnership possibility between system operators and the new ratings system company,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change among companies in existing cable industry.

Page generated in 0.02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