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7
  • 5
  • 3
  • 2
  • 1
  • Tagged with
  • 35
  • 21
  • 14
  • 10
  • 9
  • 7
  • 7
  • 6
  • 6
  • 6
  • 6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漢魏怨詩研究

高莉芬, GAO, L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怨詩,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極為突出的特點。孔子所謂「詩可以怨」即強調了詩歌可 以抒發怨情的功能。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個人時有挫折與不幸的遭遇,而這些由挫折 與不幸所引發的怨怒情緒,卻常因客觀因素的阻礙而不能外洩,古人往往藉由詩歌以 發抒被壓抑的怨情,因此「怨詩」在古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中國文學史上頗多 抒寫怨情的詩篇,就時代,而論,尤以漢魏為然。其時大量出現之怨詩,是頗值得注 意的現象。然歷來的文學研究,卻鮮有以怨詩為主題的論著。因此筆者擬以「漢魏怨 詩研究」為題,祈能對此問題做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以逯欽立所輯校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一書為主,旁乃漢魏六朝詩歌 選集,如<昭明文選>、<樂府詩集>、<玉台新詠>等,並以中外學者相關論著為 輔。 本文先界定研究對象-漢魏怨詩之範圍與意義,進而考察其產生因緣,再探索其精神 內涵與外現之藝術形式,最後說明怨詩承先開新之價值與其於文學史上的地位。 首章 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次及論題義界。第二章自時代背 景與文學思潮,哲學思想論漢魏怨詩之產生因緣。第三章則進入怨詩之內在世界,由 愛情失寵,懷才不遇與死生無常三端,析其精神內涵,呈現其思想意識。第四章論敘 漢魏怨詩作者之處世態度,分四節說明。第五章討論漢魏怨詩之藝術表現,首論其表 現技巧,究其意象之創造。第六章結論,敘述漢魏怨詩之影響與價值。 漢魏詩人對於抒怨詩內容的確立,引起後世文人的大量擬作。自此「怨」不再僅止於 詩歌的抽象情緒內容,而逐漸發展為詩體的一種,影響極為深遠。在中國詩歌史上, 實應給與一個正面的地位與評價。
2

魏晉時期之無君思想

黃滿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

魏德邁與中美關係

張家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四○年代的中美關係一直是學者所研究與爭論的焦點。由於美國方面官方資料公諸於世後,許多在當時備受爭議的事件與人物,才使後人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幾年在學者的努力下,使得中美關係的研究都有蓬勃的發展。1.但是學者的研究範圍都著重在當時比較重大的外交事件與政策上,其他的研究,例如人物等,都稍嫌不足。2.因此本論文即針對當時對中國有深刻影響的美國陸軍中將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作系統的研究,探討魏德邁在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主要是以歷史研究法與比較分析法二種研究方法為主。將中美雙方所公佈的歷史檔案與當時之報紙與人物所記載或口述之過程相互引證,再參考其他學者對某些事件的爭議或決策過程所提出之論點作為參考,以提出公正客觀之批評。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可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屬於前言部分,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限制,並對魏德邁的生平及其思想作簡單一介紹。 自美國宣佈加入同盟國以對抗軸心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亟欲使中國入強國之林,以填補戰後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中美關係即陷入糾葛(tangle) 之中。因此在第二章中欲分四個部分說明魏德邁與戰時中美關係,第一節是說明美國的戰時對華政策,以探討中美關係的理論基礎,再進而說明魏德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背景,以研究中美關係所存在的裂痕。第二節則說明魏德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後,他本人如何化解中美關係的裂痕,以及他為協助中國對日抗戰在軍事上所作出的努力。在第三節中,則針對魏德邁擔任美軍駐華司令時,有關指揮權的問題,探討魏德邁如何整合在華美軍人員,使其指揮系統不受阻礙。最後一節則說明魏德邁戰時對裝備中共軍隊的態度,以及後來他為何轉變了對中共的態度。 大戰結束後,各國首要的工作即在迅速復員,中國亦不例外。然中國在抗戰時所受的創傷巨大,而日本投降時間的迅速亦始料未及,加以共黨的叛亂等問題,中國因此在戰後的情況是一片混亂。魏德邁在這種混亂中,如何協助中國復員,對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乃是第三章所欲說明的重點。在第一節中,將研究魏德邁對協助中國接收失土的態度與美國矛盾的對華政策。第二節則將敘述美國對撤退陸戰隊的忐忑不安與其決策過程的轉變。第三節將說明魏德邁對馬歇爾調停國共任務的看法以及其被解除駐華大使之任命與在中國戰區之任務的經過。 馬歇爾擔任國務卿後,美國的對華政策轉為「觀望」(wait and see) 政策。美國許多對外援助計劃都未將中國列入,使得中美關係陷入另一個低潮之中。而當杜魯門總統宣佈魏德邁調查團將至中國尋求事實,以作為援助的參考,此舉對中國而言,帶來了許多希望。但是魏德邁離華聲明卻大大地使中國失望,對於已趨於惡劣的中美關係,無疑是雪上加霜。而魏德邁報告被美國政府列為最高機密,更使中國以及中國友人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大加抨擊。 為何美國會派魏德邁前來中國調查,魏德邁調查團在中國停留期間所發現的事實,以及魏德邁對美國政府的建議是第四章所欲說明的重點。本章的研究期限,以魏德邁調查團的發生迄於魏德邁報告被列為最高機密的原因為主,以說明魏德邁調查團在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魏德邁是中國的堅強友人,在他的生命中為中國做出許多的努力,因此在論文的結論部分,將討論魏德邁對中國做出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是否有裨於當時的中美關係與發展。 在研究限制上,因為四○年代的中美關係爭議極大,主要是許多關鍵資料無法取得,尤其是在中文檔案部份,加以英文部份檔案未在台灣出現,所以在考證事實上頗有遺憾。在寫作過程中,雖已盡力保持客觀立場,但由於中文檔案稍嫌不足,故較多引用的乃是英文檔案與學者著作,因此在論文的資料上可能較為偏重美方立場與其決策過程。
4

魏晉隱逸詩研究

沈禹英, SHEN, 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魏晉隱逸詩,全一冊,約十萬字,凡六章十四節,內容略為: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二節,首決探討隱逸概念之流變,次節研究隱逸詩之定義。 第二章:魏晉以前之隱逸詩。本章分二節,首節探討先秦以前之隱逸詩,次節研究漢 代之隱逸詩,以容易了解魏晉隱逸詩。 第三章:魏晉隱逸詩之分期及特色。本章分五節,以建安、正始。太康、永嘉、陶淵 明五時代,介紹作品及作家,討論分析魏晉隱逸詩之特色。 第四章:魏晉隱逸詩之外緣研究。本章分三節,探討魏晉隱逸詩之時代背景及與文學 、思想潮流之關係。 第五章:魏晉隱逸詩之內在研究。本章二五節,首節探討類型分別主旨及結構,次節 研究魏晉隱逸詩中之隱士。 第六章:結論。
5

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

劉鳳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代學風對王弼的思想造成影響,時代學風經由王弼的篩選、吸收而反映在他的《老子注》中。作者並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傳輸機器,不可能毫無選擇性地接收了所有的訊息,又毫無保留或篩檢地將它拋擲出去;作者在吸納時代風氣時,已因個人思想性格的好惡而對時代風氣有所選取、有所拋棄。因此,王弼的《老子注》所呈現的,除了他個人的思想之外,也反映了時代學術風氣的特色。而這樣的作品不僅在魏晉學術思潮中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也對魏晉學術產生影響。 「時代學風對個人著作的影響」和「個人著作對時代學風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循環:時代學風影響了個人著作,而個人著作完成後,又反過來對時代學風造成影響,為時代學風所吸收,成為其中的新要素,推動時代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即為此一想法之例證。
6

漢魏六朝辭賦中的遊仙題材研究

張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有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回顧、研究範圍界定、研究架構等四小節,為本論文之基礎研究。 三章首先探討的是「遊仙題材的運用」,由於篇幅較大,故分為(上)、(下)二章。本論文以收集賦篇最為齊全的《歷代賦彙》之類目為參考,筆者將運用遊仙題材的賦篇分為五大類,這五大類的分類標準,主要基於遊仙題材出現的場景類似,或者賦家的創作動機雷同:一.曠達、典禮、宮殿、都邑賦,此類賦多以君王為預設讀者,而遊仙題材主要用以描寫貴族的生活側面或居住空間。二.言志、性道賦,遊仙題材與表達個人失志不遇情懷有關,經常流露賦家的生命思考軌跡。三.地理、天象賦,遊仙題材的運用與自然山水有關,或感自然而興懷,或藉自然寄託情志。四.仙釋賦,其中的「仙類」涉及許多仙人、仙境、煉丹等遊仙題材的運用。五.其他,主要指音樂賦,及其他未歸入《歷代賦彙》卻實為賦體之作品。此章乃先釐清遊仙題材在不同賦類中的運用情形,以利於掌握遊仙題材的各種風貌。 第四章探討「遊仙題材的演變」,由於二、三章著重於遊仙題材如何運用,故第四章開始討論遊仙題材的演變。第一節聚焦於「遊的性質」轉變,筆者發現,從先秦歷經漢再至六朝,遊仙題材之「遊」大致呈現了從「神遊」到「盛遊、娛遊」到「玄遊」再到「仙遊」的變化,故此小節以「宗教氣氛濃厚的神遊」、「帝王貴族之盛遊、娛遊」、「憂思與玄遊」、「道教性質濃厚的仙遊」為敘述脈絡;第二節為「仙人、仙境與遊觀」,由於「仙人」、「仙境」及「遊觀」是遊仙題材的三大要素,故此節除了分析遊仙題材是由哪些元素組成?它們如何被組合、運用外,更重要的是以時代為軸線,分析賦家在書寫「遊」、「仙」、或「境」時,強調的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遞嬗?第三節分析遊仙賦與神女賦、紀行賦的異同。以神女賦、紀行賦為比較對象的主要原因,前者乃基於屈原〈離騷〉中「遠遊求女」的結構在後代辭賦發展史上分別開展了神女與遊仙二大書寫傳統,故藉由遊仙賦與神女賦的比較,可進一步探尋「求女」與「遊仙」之間的共通特質或互滲情形;後者則基於「遊」與「行」既做為遊仙賦、紀行賦的主要構成要素,故二者均強調時空轉移,且作品中的時空特質亦均遊移於虛實之間,甚值得相互參照、比較。藉著比較遊仙賦與其他賦類的異同,實有助於釐清遊仙賦本身之特色,此亦本節主要寫作目的。 第五章為「遊仙時空之探討」,此章為遊仙賦的深層動機分析。人活在時空的向度□,總是需要借時間的定量與空間的定位,以掌握自己現在身在何方?未來又將身往何處?故遊仙賦中涉及的時空轉移,經常與生命的安頓具有連帶關係。因此,本章主在分析遊仙賦中的時間、空間如何被建構?它具有什麼意涵?而「輕舉──回歸」之間,作者擬傳達什麼訊息?本章期藉由遊仙時空的討論,發掘遊仙賦深層的創作動機與精神內涵。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遊仙賦所蘊含的「文學意義」及「美學價值」。筆者以為漢魏六朝辭賦中,雖未見到直接標題為遊仙賦者,然而,遊仙題材著實是賦家十分青睞的一組符號,它不僅呈現豐富的面貌,也反映了許多遊仙詩或遊歷仙境小說較少涉及的生活側面,無疑具有它獨特的文學地位及美學價值。
7

嵇康: 一個衝突生命的開展

劉立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南北朝在歷史上是一個充滿困惑的時代。他歷經了價值混淆、崩潰與重建,但也因為處在激於世變與時代苦悶的氛圍下,因此激盪出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個體自覺與自我發現特質的一種高度思辨性學術,後人稱此為「玄學」。 玄學又稱「玄遠之學」,意旨「清遠」、「虛靜」,所探討的中心論題是「天人關係」。 到了魏晉時代,在「自然」與「名教」等範疇下,學者研究自然與人類社會的依存關係,而且對天道與人事、本體與現象…等方面作新的論證。 玄學憑清簡雋逸的語辭、精練名理的玄遠談風,掃卻兩漢時期的讖緯迷信與牽強附會的繁瑣經釋,開啟了有別於前代的哲學之風,故今日學界或以「新道家」稱之 ,而當時因「名教禮法」與「自然自在」衝擊下所產生的反思,也成為此一時期的重要課題。所以,「自然與名教」除了在現實生存方面形成衝突外,當理論本身落實於現實世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產生了矛盾,魏晉思想因此有了多元化的哲學問題與不同的論題核心。 魏晉時期所謂的「名教」係指人文設制,原來是以君臣父子之義為教,後來泛指整個人倫秩序。 因此,魏晉名士面對著,道德禮法構成的綱常名教世界與個體自然自在二者所產生的長久衝突下,除了將有限生命固著在由無數禮教織網所形成的矛盾中,也企圖以吸收佛教教義的方式,來消解兩者衝突,甚至於期望藉由超越道德性,而達到個體生命的自由性與深刻化。 其中,竹林七賢之一以儒家思想為內、道家思想為外的嵇康,當面對時代衝突時,個人生命情調是如何的開展?所以,本論題焦點鎖定於嵇氏,並將其生命衝突的歷程與轉折,除了聚焦於嵇康的思維背景外,進一步探論其玄理思維是如何形塑之?另外,現實世界中,嵇康在探索個人生命的過程中,又是如何定位自己?也是本論文核心關懷所在!
8

魏晉荀學 / Xunism in Wei-Jin

段宜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魏晉思想研究開始運用新視角與新議題切入,為數不少且多有所獲,然而在魏晉儒家研究上,仍是較為缺乏的。從學術思潮來看,漢魏之際重刑法之學,正始時期倡道家學說,故在某種程度上,儒家顯得相形失色。這種情況到了元康之時,則更為明顯,當時玄風大開,一些魏晉名士,即便談到儒家思想,卻也只是拉上儒學的旗幟而已。也因此,一般學術界所關注到的「儒道會通」之研究,實際上是站在道家的立場上,卻鮮少直接以儒家為主體的。不過本文則意在指出,魏晉儒家並未退出歷史舞台。因此用時代分期,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八位思想家:即荀悅、徐幹、杜恕、傅玄、裴頠、歐陽建、袁宏、王坦之。並用內在理路的方式,分析這八個人,將其哲學義理溯源到荀子,說明魏晉儒家的一些基本特徵都與荀學關係密切。也就是以荀學為進路,不但可以合理地解釋該時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同時還使魏晉儒家更深刻化與系統化。因此認為,魏晉儒學,其實是以荀學作為主要表現的思潮氛圍的。不難發現,從漢末政治社會的變動到魏晉士人崇尚自然的虛浮風氣下,勢必會更加強調一個重禮(禮教、名教)的世界。但他們不只是強調規範秩序,還嚴別禮法,凸顯出「禮」的精神與身國同構的概念;而在自然與名教的會通下,則提出兼顧「有」(名教、禮制)、「無」(自然、無為)的思想,以「執兩用中」的方式,在荀學脈絡下,收攝老莊之學。由此可知,魏晉儒家應自有其主體性與特色,不必只是淪為陪襯腳色,或只是對兩漢思想的反動而已。意即從整個思想史的脈絡來看,在魏晉階段,儒學自身也在思考著它應該如何前進。因此本文的研究,即是以「荀學」為主軸,審視這八位思想家的言論主張,探討他們的「魏晉荀學」。
9

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

孫瑞琴, SUN, RUI-G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間任誕之風流行,然而儒家之禮,非但未在此思潮下衰弱,反而藉由士人熱烈 之議論,益見發展.針對此一思想特色,故筆者乃思從史料、典籍著手,從社會、政 治、文化之角度作一通盤檢討,以明於魏、晉政局紛亂、社會失序之際,禮所顯現之 意義及其在人類群體綱紀中之適切性.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研討如下: 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方法,及外緣問題之概述. 第二章:共分為四節.從社會風氣,以及實際環境之需要,考察士人論議禮之背景. 第三章:共分為三節,就士人本身之意識型態及行為,探求禮於當時社會之定位. 第四章:共分為五節,就以喪服議為主之論題,作一內容分析. 第五章:共分為三節.據上述之肉容分析,探求魏、晉禮論之特質. 第六章:結論.
10

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

許瑞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玄學家思索的諸多問題,皆以「人」為中心,而「性」既為萬物存在變化的本體依據,亦是外在樣態之內在根源。魏晉時期著重的「才性」、「性情」等,皆是藉由探討「性」的本質、意涵,視其如何對「人」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人類殊異之外在表現。由於先哲的長久關注、探討,使得「人性」一詞更加顯題化,「人性論」進而成為中國哲學之重心。 較之於他朝思想家,魏晉玄學家更著重所謂「萬物之性」,郭象甚至提出「物各有性」之說。職是之故,相較於「人性」一詞,「性」更能涵蓋玄學家之論性範圍。「性」此一抽象名詞之意義豐富,素來為思想家所關注,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當「性」與其他名詞相結合時,如:才、情、心、命等,其意義雖更易透顯,然也容易因而限制討論焦點,使得「性」意涵之開發受到局限,以至於探討不夠全面。有鑑於此,本研究特以「性」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並旁及其他相應議題,以達凸顯「性」之意涵,亦不忽略與此相應探討的目的。 魏晉人重個性之思想,發展至玄學性論,則強調萬物以自然為性、物各有性與重獨性,此又與人之本質探討有關。玄學家論人性之特點在於:不封閉於人的主體,注意到自然之性、萬物之性,然又能回歸於人,藉以挺立人之主體。此種論性特徵又以王弼與郭象最為明顯,是故文下便以此二人為探討範圍,藉以突出玄學性論之獨特處。

Page generated in 0.0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