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冷戰後中國的中亞政策:美國反恐戰爭後的影響黃心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在1991年的崩解,造成境內各加盟國的獨立,蘇聯南部的哈薩克與中亞其他四國也重新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蘇聯時期是以「中亞與哈薩克」(Srednyaya Azia i Kazakhastan: Middle Asia)稱呼該地區,中亞五國元首在1993年1月中亞五國首腦會議中,通過一致使用「中亞」(Central Asia)一詞做為地區統稱。 故以下本文所指的中亞五國是包含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塔吉克五個共和國。中亞五國宣佈獨立後,中國政府在1992年旋即承認中亞五國的獨立,並且派出高規格的政府代表團出訪,顯示中國政府相當重視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中亞地區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三國與中國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同時與中國的新疆地區邊界存在許多跨境民族,因此中亞地區的形勢變化與中國密切相關。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接合處,連接中國、俄羅斯、高加索與西亞,乃至歐洲,深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亞五國的獨立,外界首先注意到的是本地區的能源蘊藏豐富,據估計裡海(Caspian)地區的石油蘊藏約占全球8%,天然氣蘊藏量約占全球4.3%,其他例如水資源、稀有金屬等蘊藏量充沛,亦使得中亞地區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水漲船高。
分析未來中國的中亞政策,必須從政治軍事安全合作、經貿合作領域以及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政治軍事安全合作領域上,中國與中亞國家從上海五國定期會晤機制開始,便有良好之互動經驗,中國將中亞視為穩定後院,西部安全環境穩定之餘,將有利於中國早日實現邁向海洋的東進政策。此外共同反對三股勢力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重心之一,對中國新疆地區情勢之穩定與否具關鍵性影響。中國與中亞的經貿合作,主要分為能源合作與雙邊貿易關係,中亞地區蘊含豐富能源,若能為中國所用,將可解決中國在經濟蓬勃發展過程中能源吃緊之難題,而雙邊經貿關係的開展,一方面中國新疆地區經濟獲得改善,一方面中亞可從中國取得經濟體制平和轉換之經驗,創造雙贏局面。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在中亞地區取得若干軍事基地,此舉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戰略環境,美軍駐紮中亞接鄰中國新疆最近的距離只有數十公里,對中國西北邊界安全造成不小的壓力。但美中關係仍須加入衡量其他因素,相信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間,中國將不會直接挑戰美國在中亞的政策;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導人一向視中美關係為中國外交關係的「重中之重」。中國雖然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大國,但是綜合國力遠不及美國,不管是政、經、軍領域均與美國有相當差距,不宜貿然正面挑戰美國。故可以預期中國日後的戰略設計將致力尋求與美國發展穩定、協作的友好關係,不到最後關頭,必然不會輕易地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大環境沒有正面挑戰美國的能力;從區域層次分析,中美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共同利益,特別是反恐合作,美國憂慮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肆虐,危及美國本土安全,中國則不喜見到中國境內的疆獨勢力以中亞地區為庇護所,故中美以反恐為合作基礎,開啟在本區域合作之先例,對雙方均有益處。
|
2 |
能源因素在中國對外政策所扮演的角色杜仰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後,年消費量不斷擴大,產量卻無法大幅提升,石油供給不足的缺口正逐步擴大,且依國際能源總署評估,中國將是未來世界能源爭奪上的關鍵國家。 能源因素從1993年以來逐步地成為中國外交方面的思考。中國在處理外交事務越來越重視能源問題。在21世紀的石油價格不斷提升的趨勢對中國經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一旦能源供應短缺,享受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面將臨極大的危險。另外在軍事力量加強的同時中國需要建立石油儲備來因應軍事行動之所需。
從外交戰略而言,中國處於亞洲中心,東接太平洋,西與中亞產油地區接壤,南出巴基斯坦,具備非常有利的地緣戰略優勢。中國需藉助有利的地緣戰略位置,在不流血的「石油戰爭」中儘早規劃以為因應,方不致遭受其它國家的戰略的箝制。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以1993年至2006年能源因素影響中國外交政策和計劃的追蹤資料,搭配政治分析法, 探討以下問題: 一,分析預測將來中國能源方面的需求趨勢;二,探究能源需求促使中國政府採取何種外交手段。三,在中國外交決策中能源因素扮演何種的決定因素。 / Since 1993,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er of oil; the oil consumption has been growing. At the same time, China couldn’t increase the oil production, as the result, the lack of oil supplying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f we analyze from the point of international resource consumption, China comes to be the key country between those, who will struggle for the energy resources in the future. Since 1993, energy factor has been implemented to the consideration in the Chinese diplomacy. China has started t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nergy factor while dealing with its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21 century, the oil pri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rising, that has become a serious danger for Chinese economy. The sudden lack of energy resources will be the great threat for fast developing Chinese economy. Also, been increasing its military power, China needs to create strategic oil stocks in order to move effectively its military forces.
If we consider from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China is in the center of Asia, with Pacific Ocean on its East Coast, bordering with Pakistan on the South, China has very favorable geographical strategic advantages. China needs to use its strategic position for early planning strategy in its “non-blood war” for oil resources. Otherwise, China will face containment from the other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u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issues based upon the date for the influence of energy factor o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inten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3-2006: 1.Understanding the trends for the future growth of energy demand in China. 2.Investigating what kind of measures can be applying by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these trends. 3.Figuring out how big the role of energy factor in th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mplementation.
|
3 |
中共的「和諧世界觀」:當前中共對外政策的理念與實踐唐衡宇, Tang, H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以後,世界力量重組,全球化也隱含非常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崛起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政治與外交影響力逐步擴大,綜合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在國際社會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卻也越來越讓其他國家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911事件,撞破尚未成形的世界新格局,為中共「和諧世界」理念提供宣揚空間
中共歷代領導人的對外政策及施政理念,不外乎推進世界多極化,使中國不再受霸權主義的欺凌,謀求安全的環境實現現代化建設。「和諧世界觀」雖然是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對未來的世界的願景,但並未脫離中共歷代領導人的思考方式。
|
4 |
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中國的崛起蘇建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中國自2000年以後的外交戰略。除了分析中國的崛起之外,同時也探討在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所必須面對的質疑與挑戰。中國國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國的崛起究竟是採用何種方式?中國崛起之後帶給全世界的究竟是福還是禍?中國崛起之後,是否有意與美國爭取霸權地位?這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學者對此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也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然而,中國在面對崛起的過程中,面對西方國家的質疑時,中國究竟是如何面對這些懷疑呢?這些問題都是本文想要一一解答的部分。
本文從中國的國內經濟開始談起,觸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探討中國在經貿上如何面對美國。其次,從軍事的角度切入,除了瞭解中共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腳步以外,同時也將中共的軍備與美國做一比較,以便深入瞭解中美軍事實力的差距。最後,則是探討中國的外交戰略,除了早期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外,也深入探討中國在2000年以後所主張的外交戰略。藉由這三個面向,希望能夠對中國的崛起做一探討,瞭解中國在新的國際局勢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與國家地位。
|
5 |
從經濟侵略到軍事侵略 :1931-1945 年日本侵華政策的演變 / From economic expansion to military invasion :王曉冉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History
|
6 |
周遊列國抑文化滲透? 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剖析 /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r Cultural Penetrati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趙晧嵎, Chao, 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後冷戰時期開始,中國國內對於「柔性權力」的討論非常熱絡,對於北京來說,柔性權力是一項值得利用的外交政策工具,特別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明所轉譯而成的「文化」元素,近年來更被中國政治菁英視為最重要的柔性權力資源,尤其以一種不帶威脅、潛移默化的力量,朝國際社會投射。於是,這種以文化因素或文化底蘊為特色的柔性權力外交,旋即成為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藉著此一政策工具的推廣,中國希望利用「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負面觀感,而順著這樣的戰略思考所發展而來的實際政策便是「孔子學院」的推廣計畫。作為海外中國文化傳遞工具的孔子學院,特別在與中國具有地緣鄰近性與文化親近性的東南亞,更成為中國發展、擴張孔子學院之柔性權力外交效果的重要示範區。有鑑於此,本文的研究重點將放在東南亞區域,研究並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狀況,希望能藉此瞭解東南亞國家如何看待及理解孔子學院,並檢視東南亞國家孔子學院的在地運作情形,深入分析孔子學院是否會因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發展之關係,而有不同的運作模式。
本論文共分作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此章針對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與背景做一鋪陳,以開展出整篇論文所要呈現的研究圖像。第二章的重點主要是將第一章所呈現的中國柔性權力論述予以聚焦,針對中國近年來孔子學院推廣計畫做一完整的陳述。第三章開始,本論文將要以東南亞為研究區域,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概況。本文挑選三個國家(新加坡、泰國、柬埔寨)作為孔子學院發展類型的代表,並就孔子學院在這三個國家的發展做一深入的剖析。第四章則是順著前一章的脈絡,進一步根據孔子學院所分佈的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之關係,將孔子學院的發展方式與以歸納,以瞭解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關係中,孔子學院與該國的互動模式並與前章論述做呼應。最後,在結論部分,呈現出海外合作國對孔子學院的運作模式的「自主性」與「鑲嵌性」,並點出中國輸出孔子學院的真實面貌。
|
7 |
冷戰後中共石油安全與外交政策研究劉安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崛起如同現實主義對於國家間衝突的解釋,亦即國際間對於中國威脅的廣泛論述,不論其威脅是否真實存在,其對國際間的影響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淨進口國,這是自1963年以來中國首次出現的石油赤字,宣示了中國石油供應自給自足局面的結束,也開啟了中國能源政策對外擴張的開始。
中國正由計劃經濟朝向其所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對於在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而言,現階段的發展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的經濟發展計畫,預約了對於石油的消費,其能源消費結構的錯置與供應來源的單一性以及潛在的脆弱性,對於中國的能源安全來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負面因素。尤其是當增加石油進口成為解決中國能源安全矛盾的必要路徑時,對外的能源政策將是確保中國能源安全是否穩定的關鍵點。
國家為了能源的安全獲得確保,必然發展對內保護對外擴張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仰類進口能源的國家,其對外的能源政策將更具侵略性。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圍繞在多元化為中心的概念展開,包括能源的來源、種類、路線以及運輸與獲得方式的多元化。對內,中國透過多元管道強化本身的能源安全鏈,避免對於進口石油產生過度依賴。對外,中國領導階層積極的出訪,綜合外交的力量推展「能源外交」,全方位的在全球佈局,突破大國對中國軟性的圍堵,除了獲得實質的石油收益外,也開啟了中國外交的新趨向。 / China rises abruptly symbolizes the explanation of realism is on a collisi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Meanwhile the world make a popular discussion about they were threatened by China. Whatever it exist or inexistence, but it definitely influence the whole world. Until 1993 China became the petroleum importer that caused first deficit in China since 1963. It announced to end in self-contained petroleum and commence opening the extensive of energy resources policy.
The China is going to plan the economics that go forward and change into socialist marketing. For the 2050, they’ll expec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iddle-development country, and a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ing at this most important stage now. In their economics- development planning which bespeak the petrol expense is error of structures of resources expense, single-supply source and potential frailty. It was without doubt that potential negative factors for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of China. When they increase to import the petroleum, it becomes to solve the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was confusing with necessary method. An external policy of energy resources will ensure China to connect the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if it's stable.
They need safety of energy resources was assured so that they must develop the policies are internal protection and external extension. Especially the country depend on the resources imported, the external policy will more invasion. The safe policies of resources are around the conception of diversity are origin, kinds, channels, transportation and so on. For domestic policies, China use the diverse channels to strong the energy in Security and avoid to over rely on the imported petroleum. For foreign policies, China leaderships are highly active to make an official visit and diplomatic power combined to promote the “Energy diplomacy”. They operated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global and broke through soft containment of super state to them. Therefore China not only gains much benefit of petroleum virtually but opens the new tending of diplomacy.
|
8 |
糧食安全對中國參與國際建制之影響---以「東協十加一」為例 / Food security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 "ASEAN Ten Plus One" as an example林彥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其重要的著作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的基本思想 中提到,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最重要條件。並預言著人口增長超越食物供應,會導致人均佔有食物的減少,最弱者就會因此而餓死。因此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甚至是整體人類而言,都是攸成關生存問題的重要資源。所以糧食供應的穩定與正常與否,自然也為一個國家重要的課題。著名國際關係學者漢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也提到,「一個國家對糧食的缺乏,是其在國際政治當中永遠的弱點之一」以及「糧食的自給自足,是國家偉大力量的來源」。 可見糧食問題對一個國家在國際間與其它國家競逐之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直接影響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美國社會學家Brown開始向這個世界揭示了有關中國的糧食需求問題,首先是中國龐大的人口帶來的龐大糧食需求,將影響整個世界的糧食生產與供應,最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週邊的國家。諸如日本、印度或是東南亞國家等,都將因為中國龐大的糧食需求而受到影響。 其後繼續延伸發展此一論調,如中國與印度,即便在本國糧食生產上有逐步成長,但在二十五年內,便會被自己的人口成長率趕過去,形成仍是糧食缺乏的問題。 Brown的研究展開了在此一議題上的討論,也形塑了「中國滅亡論」的論調。在「中國滅亡論」之外,也有另一派學者對此一議題抱持著不同的看法。Gerhard K.Heilig,便認為Brown的分析當中錯估了中國的耕地狀況,以及忽略掉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科技的提升。 另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Sachs也認為中國的進步與成長將會是史無前例的個案,不會如同Brown說的走向滅亡,反倒會成為西方國家或是整個世界的新威脅,這也就形成了「中國威脅論」的出現。
|
9 |
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 / On China's "Peaceful Rise" Diplomatic Strategy黃奕龍, Huang, Yi-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外界流傳已久的中國威脅論,中國於2003年底開始推出「和平崛起」論述,主張中國以和平的方式崛起,並且旨在維護和平、以和平為目的。除了基於國際環境給予的動力與壓力之外,中國決策者對中國崛起的自信,以及期望建立一套新的國家發展論述促使和平崛起戰略的出台。中國建立了以和平崛起為目標的國家發展戰略,其中對外建構了一套和平崛起外交戰略,具體落實在大國外交、睦鄰外交、與發展中國家關係及多邊外交上。本研究自中國崛起的背景著手,從國際環境、國家實力與決策者認知理解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的原因、目的與特色,並觀察中國相應而生的具體外交作為。最後,本研究指出和平崛起外交戰略面臨到中美權力競逐與矛盾問題、中日安全困境與衝突利益問題、領海與資源爭議以及台灣問題的嚴格考驗。 /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peaceful rise” argument brought by China in the end of 2003. By contending that China will rise by peace, for peace, and peacefully, the so-called “peaceful rise” argument tried to counter “China threat” argument, which distributed for a long time. The making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national strategy is motivated and for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n top of that, the confidence of Chinese decision-makers for a rising China provides powe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national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expectation for a new national development discourse. Following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aims at a peacefully rising China, the “peaceful rise” diplomatic strategy was built by a series of concrete foreign policies, including “Big-power diplomacy,” “Good-neighboring diplomacy,” “Relation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ulti-lateral diplomacy”.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background of a rising China, comprehends the reason, goal and character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b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national power, and decision-maker’s cognitive approaches. Moreover, concrete foreign policies accompanying its national strategy are analyzed. Finally,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eaceful rise diplomatic strategy needs to deal with certain challenges such as Sino-U.S. power struggle with conflicting issues, Sino-Japan security dilemma with conflicting issues, peripheral territorial sea and land disputes, 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e Taiwan problem.
|
10 |
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之研究(2001-2009) / China's Strategy of Peripheral Diplomacy(2001-2009)楊宗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交戰略屬於總體戰略下的一項分類戰略,而周邊外交戰略則構成外交戰略中的一環。當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戰略,是採「以鄰為伴,為鄰為善」為精神的「睦鄰外交」,屬於周邊外交戰略模型中「有所作為」的型態。睦鄰外交的內涵已由早期單純強調政治層面的「睦鄰」,擴充為今天同時兼顧經濟層面的「富鄰」及安全層面的「安鄰」,其特點包括了尋求與周邊國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廣泛參與區域性多邊外交機制、以談判手段解決領土紛爭、加深與周邊國家的經貿聯繫、降低周邊國家對中國軍事威脅的疑慮等。影響周邊外交戰略形成的因素可分為內在的思維及外在的環境兩部分。中國周邊外交的戰略思維歷經了「和平共處」、「革命輸出」、「和平發展」、「和諧世界」四個階段,當前的周邊外交戰略思維,即是在這些概念下一脈相承的產物。中國周邊包括了東北亞、東南亞、中南及南亞四個次區域,而每個區域中的地緣政治因素、區域整合因素、以及美國的因素等,構成了影響周邊外交戰略的外在環境因素。在這些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今天的周邊外交戰略。透過中日的「暖春之旅」、中緬的新經濟合作關係、中俄的「和平使命」聯合軍演三個案例的印證,可幫助我們觀察及評估睦鄰外交戰略在政治、經濟、安全三個領域的發揮及成效。
|
Page generated in 0.027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