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05
  • 2439
  • 381
  • 162
  • 72
  • 32
  • 5
  • 3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092
  • 657
  • 505
  • 461
  • 434
  • 421
  • 417
  • 414
  • 411
  • 394
  • 383
  • 359
  • 356
  • 353
  • 32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強制性財務預測揭露對法人投資機構交易量之影響 / Effect of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announcements on the trading volum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楊金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達學術研究與實務結合、及研究更深入本土化,本論文結合證券專業經理人訪談、個案分析與訪談與實證研究三種方式,探討強制性財務預測揭露對法人投資機構交易量之影響。 一、證券專業經理人訪談 訪談對象為國內法人投資機構之專業經理人,訪談內容主要在瞭解,法人的投資行為、憑藉的資訊來源、及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當前財務預測制度。經由訪談,本研究得以初步地建立問題、確定問題的可研究性。訪談結果:受訪者認為國內法人投資者對強制性財務預測之交易量反應會較外資強,至於散戶是否會參考此項資訊則持懷疑態度。 二、個案分析與訪談 整理、彙總國內自民國80年「公開發行公司財務預測資訊公開體系實施要點」實行以來,因違反規定而招證券暨期貨管理委員會處罰的案例進行訪談。藉由訪談,本研究得以確定研究問題、建立研究假說、及使用之研究方法,而訪談所觀察到的現象更可為實證研究結果,提供解釋的方向。訪談結果:大部分的受訪者認為法人較會參考財務預測資訊。 三、實證研究 以國內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蒐集民國八十三年一月(自營商之分析自民國八十五年一月)至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的資料,實證結果: (一)原始強制性財務預測資訊揭露時,市場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且其異常交易量與公司規模大小呈正相關,與未預期盈餘則沒有顯著關係。 (二)原始強制性財務預測資訊揭露時,外資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且其異常交易量與未預期盈餘、公司規模大小呈正相關。 (三)原始強制性財務預測資訊揭露時,自營商沒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其異常交易量與未預期盈餘、公司規模大小無顯著關係。 (四)正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市場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且其異常交易量與正向更新幅度、公司規模大小呈正相關。 (五)正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外資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且其異常交易量與正向更新幅度呈正相關,與公司規模大小則沒有顯著關係。 (六)正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自營商沒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其異常交易與正向更新幅度、公司規模大小無顯著關係。 (七)負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市場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且其異常交易量與負向更新幅度呈正相關,與公司規模大小則無顯著關係。 (八)負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外資沒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其異常交易量與負向更新幅度、公司規模大小無顯著關係。 (九)負向之財務預測更新資訊揭露時,自營商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其異常交易量與負向更新幅度、公司規模大小無顯著關係。 四、三種研究方法之研究結果說明: 經由證券專業經理人訪談、個案分析與訪談以及實證測試,本研究得出下列綜合性結論: (一)國內法人投資機構,外資與自營商對強制性財務預測之反應確實有很大不同。 外資在原始、正向更新資訊有顯著之異常交易量;而自營只對負向更新資訊有異常反應。外資有異常交易量的部分跟未預期盈餘/更新幅度有關,但自營商則否。可能外資的投資決策較重國際情勢,看法較客觀;相較之下自營商有短期績效壓力,而其資訊取得也較便利而多元,因而促成兩大法人在資訊的反應上有很多不同。 (二)除正向更新外,原始預測、負向更新資訊市場整體的反應時點,都較有顯著異常交易量的法人慢。 法人投資者在資訊取得成本與速度都較散戶低而快。一般來說,法人會主動瞭解營業狀況,不會等到訊息發佈時才注意該資訊;而散戶大部分仰賴公司公告的數字與小道消息,在資訊的接收上較被動,促使一般投資者與法人投資者在反應的時間上有所差別。 (三)市場對更新資訊確實較法人投資者易受強制性財務預測調高、調低幅度的影響。 在更新資訊上,外資只對正向更新有顯著異常交易量,且與更新幅度有關;自營商則只對負向更新有顯著異常交易量,但與更新幅度沒有顯著關係;然市場整體對正、負向更新均有異常交易量反應,且與更新幅度也都有關聯性存在。依據市場供需法則,交易量會影響股價,因此一公司對財務預測的調高、調低確實可能帶動股價的變動;而受影響最大的可能便是一般投資者。 (四)自營商為國內本土的法人投資者,且有自己的財務分析師,確實較市場、外資在強制性財務預測資訊發佈時,沒有異常交易量反應。 國內法人投資者極重視自己內部分析師所做之研究。另外,經常拜訪公司及同業也是他們資訊取得相當重要的一環。雖然自營商極重視財務預測資訊,但因取得管道與時間上較多元與彈性,因而造成其對資訊的反應有別於外資與整體市場。 / The thesis combined case study and field visi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announcements on the trading volum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t links up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an issue of significant local interest. I. Field Visits Visits were made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managers. The purposes of these visits included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he source of their information, and their views on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The visits also helped to ensure that the subjects for the study had sufficient experience to shed light on the topic. Most of the managers interviewed deemed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of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during the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o be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foreign investors. They also expressed doubt that the general investors refer to the financial forecasts information. II. Case Study and Visits Visits were made to managers of companies that had violated the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Theses visits helped to define and focus the thesis, developing the hypotheses, and selecting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visits also provided insights useful for interpreti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Most of the managers interviewed considere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ore likely to refer to the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information than general investors. III. Empirical Results The data included earnings and trading volume of all domestic listed firms between January 1, 1994 (securities dealers from January 1, 1996) and December 31, 1997.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re: 1.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for the stock market as a whole during the first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 larger the firm,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volum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unexpected earnings. 2.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foregin investors during the first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 larger the firm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unexpected earnings,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securitites dealers during the first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re also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bnormal volum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unexpected earnings with firm size. 4.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for the stock market as a whole during the posi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 larger the firm size and the higher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d,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5.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foreign investors during the posti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 greater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volume and firm size. 6.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securities dealers during the posi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re also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bnormal volum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 with firm size. 7.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for the stock market as a whole during the nega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 greater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 the greater the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the abnormal volume and firm size. 8.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foreign investors during the nega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re also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bnormal volum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 with firm size. 9. There is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by securities dealers during the nega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bnormal volume and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update with firm size. IV. Combined Results form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of combining visits with the securities investment managers,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re: 1. Foreign investors and securities dealers react differently to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announcements. Foreign investors have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to the first and posi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information. Securities dealers have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to the nega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information. 2. General stock market investors react more slowly tha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who have significant abnormal trading volume during the first and positive updated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3. General stock market investors react to a great extent tha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o the absolute value of updates. 4. Securities dealers who are domestic local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have their own analysts have smaller reactions than foreign investors and general stock market investors during the mandated financial forecasts disclosure period.
72

美國對中共的人權外交--布希總統之案例

黃伊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73

外國法人機構投資國內股市之研究--以摩根股為例

張朝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際金融高度發展之潮流,政府加快腳步大幅開放國際資金來台投資股票市場。國際知名的美商摩根史坦利國際資金公司所選樣國內七十七家股票樣本之指數,具有國際性之參考指標作用(Bench mark),將吸引後續接踵不斷的外國法人機構來台直接投資國內股市。 本文以摩根選樣之七十七家股票為範圍,從財務基本面著手,收集八十年到八十五年總共六年的十五項財務比率變數。首先進行因素分析,萃取出四項財務因素﹔其次,一方面藉由集群分析建立股票分類模式,另一方面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構財務性總指標,所得結論如下﹕ 一、由十五項財務比率分析變數,可萃取出四項財務性投資因素,依影響程度大小分別為獲利性因素、效率性因素、安全性因素以及流動性因素,其變異解釋能力高達八成以上。 二、經由集群分析,將摩根七十七支選樣股區分成五大類群,其中以「獲利性豐富群」包含二十五支個股為最多,另有五支金融股另成一類特殊族群。 三、經由主成分分析構建股票基本面財務性總績效指標,產生綜合績效最佳之前三名,包括開發、永大、台積電等,均為「獲利豐富群」,績效最差的後三名,包括台紙、中紡、新紡等,均屬「無顯著性群」。
74

「文革」時期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

李厚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從共軍擁有的權力、意識型態的影響,以及表現的行為等三個面向,探究在此期間(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共軍在地方上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同時以此為出發點,說明共軍與中央的互動、「軍人干政」的爭議,與共軍在派系衝突中的立場。 本論文共計約九萬字,分為五章。茲就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一、筆者基本上是將共軍視為一個利益團體,以角色理論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共軍地方政治角色改變的過程與影響因素、其他社群成員對於共軍的要求與期望,以及化解共軍角色衝突的方法。 二、第一章探討自中共建軍以來至建政初期,毛澤東如何樹立個人在軍中的權威,以及五○、六○年代「紅」與「專」的建軍路線之爭。分別說明以上對「文革」時期共軍在地方的政治角色的影響。 三、第二章分作四個部份,首先說明「文革」產生的背景,回溯自中共「八大」起,黨內反毛勢力的抬頭與毛澤東的挫敗,毛如何聯合林彪反撲,從中央到地方全面奪權;其次分析「文革」爆發後,共軍在地方奪權鬥爭中的立場,尤其是「三支兩軍」引發的衝突;接著敘述「武漢事件」的經過與影響;最後說明軍人如何掌握臨時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並且結束動亂。 四、第三章時間範圍集中於一九六九年中共整黨建黨至一九七六年「十六政變」發生,主要是探究共軍在地方的權力,並兼顧說明「林彪事件」與「四人幫事件」中共軍的立場。 五、權力、意識型態與政策常混合影響菁英的衝突;而三者彼此間又會相互影響。因此,筆者在第四章探討權力、意識型態與政策如何決定共軍與其他社群成員的關係;並且將共軍與其他社群成員在這三方面的關係當作個別探討的對象,分析它們如何各自受到本身以外其它因素的影響。 六、以「黨指揮槍」原則為出發點,假設黨中央,或者說是文人政權,與軍人在本質上有衝突,且因各自具有不同的利益而引起摩擦與緊張。換言之,文人與軍人往往一方所得即對方所失;文人視軍人在地方的特權與權威的增加,即為黨本身在這方面的損失和威脅。顯然地,「文革」時期衝突的解決是以文人佔上風而告一段落,但文人亦付出相當代價。筆者在第五章前半部,將對此作進一步探究。 七、第五章後半部,首先敘述鄧小平時期的中共黨軍關係,從「三支兩軍」政策的評價與建軍路線的調整,分析共軍政治角色的變與不變,尤其是在地方上。最後,筆者說明「改革開放」對共軍的影響,以及鄧後「軍閥割據」的可能性,認為關鍵在於黨內的團結程度。
75

台北基隆都會區人口遷移類型之分析

廖怡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台灣都會發展日漸成熟之際,我們不但希望了解西方發展已久的遷移理論是否適用於台灣,更希望能夠藉此發掘出台灣特有的遷移類型,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在此研究中,使用民國七十九年台閩地區人口暨住宅普查的資料,以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都會區-台北基隆都會區,作為研究對象,使用交叉分析的方式,驗證既有的遷移理論,同時利用驗證的結果,建立台北基隆都會區本身的遷移類型,並探討其形成的可能原因。 在分析結果中,大致上符合既有之遷移理論中的假設,即遷移者與未遷移者乃是不同的群體,而在遷移人口中,遷移距離長短的不同亦為異備不同特徵的人口,且是以居住選擇相關因素、以及就業相關因素作為篩選的機制。 但是,台北基隆都會區仍有其獨特之處,研究中引用上述的分析結果,進一步建立台北基隆都會區的遷移類型,列出各遷移類型中人口的代表性特徵,並探究之所以形成各遷移類型的可能原因。藉由各遷移類型中遷移人口的特徵、以及各遷移類型主要的遷移原因,發現在台北基隆都會區之中,台北市、基隆市、與台北縣,分別扮演著截然不同但卻又彼此依賴的角色。
76

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

黃登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從網路使用者行為來探知網路色情的傳佈現況,以閱聽人研究的主流「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探討網路使用者對網路色情的看法與評價,並得出在網路上接收色情資訊之使用者的人口特徵、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和使用經驗等。 色情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網路以各式各樣、大量的色情文本滿足人們對色情資訊的需求,其媒介特性顛覆了以往大眾使用媒介的方式,諸如匿名性給予網路使用者更多的保護、互動性和參與感讓使用者樂於彼此分享色情資訊,這都使得網路色情快速地變成一個眾所矚目的社會現象。 本研究利用全球資訊網(WWWW)調查法之綱頁問卷進行調查,經過25天宣傳和收集問卷的過程,總共回收934份問卷,扣除廢卷得到605份有效問卷樣本。在這些受訪者當中,男性佔73.3%,女性佔26.7%,15-35歲的受訪者佔全部的93.9%,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亦高達90.2%。 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受訪者當中,接觸過網路色情的佔全部的86%,為未接觸過的6倍;有意地接觸網路色情的佔80.7%,為無意間接觸網路色情的4倍。可見本研究之受訪者大部份曾經接觸過網路色情,並且是主動接收網路色情的閱聽人,其中以男性居多為主要特色。 經由因素分析,有意地接收網路色情的受訪者其動機可歸納為:「心理滿足」,「社交學習」和「感官刺激」,包括了心理、社會和生理三個層面。在使用行為方面,受訪者最常去WWWW接收網路色情資訊,其次是BBS、網路芳鄰和FTP。問卷調查結果與深度訪談的結果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會主動接收網路色情的受訪者當中,有近九成不願意付費給商業性的色情網站。在評價上,對網路色情抱持正面感覺的受訪者有48.4%,然而卻有58%的受訪者認為網路色情的存在是好壞參半,而認為其有壞處的也比認為其有好處的來得多。 檢驗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發現有五個研究假設成立,分別是:受訪者認為網路色情相當普遍、主動尋求網路色情資訊的人比被動的來的多、接收網路色情的男性多於女性、性別對受訪者的使用評價有影響、造成網路色情普遍的原因與網路特性相關、網路色情的內容與其它管道所提供的色情資訊一樣。
77

工資與人力資源配置的關係--中國大陸實證分析

李黃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改革目的是要克服原有制度所造成的「低、平、亂、死」等弊病,藉以改善物質誘因,激勵勞動者的工作意願,促進勞動生產效率,加速經濟成長。本文的目的,在探討中國大陸地區於改革開放後,新的工資制度與勞動力資源配置的關係。 本文以迴歸估計大陸工資的決定因素,發現工資與企業經營效益掛鉤的結果,使得代表企業支付工資能力的上繳利稅能適當地解釋職工工資變動。勞動生產力不論在改革前後均未能達到統計顯著水準,表示勞動者顯然在生產過程中,並未分配到應得的工作報酬。代表制度面因素的虛擬變數均達到統計顯著水準,表示政府的行政干預力量仍大於市場機制的運作。 本文進一步以Granger casaulity驗證工資與物價之間的關係。發現在改革之前,工資與物價之間並不存在任何因果關係。改革之後,物價水準則直接影響到工資的變動,但工資推動物價上漲的情形則不明顯。 1978年以前,大陸地區各經濟部門貨幣工資之調整有惰性存在,而經濟景氣變動對貨幣工資的影響則微不足道。改革之後,儘管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仍受到政府較多的干預和控制,但在其他所有制經濟部門中,職工的雇用數量和工資的發放可說是完全享有自主權,如此較能表現出勞動市場的工資機制,人力資源可以獲得較適當的分配。
78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以台閩地區國民教育發展為例

王延煌, Wang, Yan-W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人口數量及結構對教育的影響, 並透過人口學之人口組成法推估技術, 進行台閩地區八十五學年度至八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學生數及教師數之推估 壹 研究發現 一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為 (一)人口數量直接制約教育發展 (二)生育率及死亡率影響教育需求數 (三)人口影響教育之縱向結構,橫向結構及地區佈局結構 (四)人口影響教育規模及教育經費 二 台閩地區之 國民教育過去四十七年之發展主要受到就學率及出生人口數的影響 (一)國小: 民國四十二年以前主要受到就學率之影響, 其後主要受到人口 數的影響
79

關務人員人事制度之研究

游瑞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海關人事制度過去係以單行規章訂定,自成一體系,其早期吸收優秀人才原因為何?民國八十年二月一日海關人事制度法制化,惟此制度仍屬特種人事制度,與一般公務人員人事制度不同,改制後產生了一些問題如高資低用、俸級核敘等問題,乃引發研究之動機。   本研究目的在於:一、研究關務人員人事制度歷經三個演變期之重要沿革。二、研究關務人員人事制度之特色,及與其他人事制度之不同。三、研究關務人員人事制度運作情形,探討其可否回歸一般公務人員人事制度。   本研究之分析架構係以生態理論、人事革新理論、激勵理論及相關人事制度之理論為基礎,將關務人員人事制度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自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至民國六十年之海關早期人事制度,第二個時期為民國六十年至民國八十年之海關職資分立制,第三個時期為民國八十年迄今之關務人員新人事制度,探討各時期有關官制結構、任用、俸給、考績、退休等人事制度之內涵、特色,並將關務人員人事制度改制前後作比較,及將關務人員人事制度與一般公務人員人事制度作比較,再就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分析,進一步提出檢討與建議,以作為學術研究及實務界之參考。
80

債權人代位訴訟之研究

戴世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Page generated in 0.03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