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58
  • 1380
  • 78
  • 51
  • 12
  • 3
  • Tagged with
  • 1525
  • 1525
  • 585
  • 527
  • 500
  • 402
  • 329
  • 319
  • 250
  • 223
  • 213
  • 197
  • 193
  • 181
  • 17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作業策略導引保險網路服務下,進行企業流程再造之研究—以某壽險公司核保流程為例

賴麒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能大幅提升營運效率以及推出高效率之網路服務,企業資訊化已是必然趨勢;然而,企業資訊化的努力,卻未必能帶給企業有效與明顯的績效提升;其中主要原因,乃未能考量流程的改變,僅將過時的人工作業改以電子化進行,以致影響成效,這也造成企業流程再造的風潮;然而企業流程再造需要新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組織原則,所耗資源非一般企業專案可比擬,企業必須有強烈的執行動力以及明確的目標方能順利進行企業流程再造。 本研究以個案公司作為人壽產業以及資訊化落後者進行個案分析,從個案公司之市場定位以及營運資源分析切入,探討兩者之差距後擬定績效目標以及作業策略,並探討個案公司如何依據所擬定之作業策略以及績效目標設計新網路服務規格以及進行企業流程再造。 研究結果顯示,個案公司應以推出高品質與快速度之保戶服務作為績效目標,並以推出高效率保險網路服務以及進行企業流程再造為作業策略,後續依據作業策略設定保險網路服務規格以及產生企業流程再造之必須,並依據績效目標設定企業流程再造的改善目標、分析重點、關鍵成功因素以及關鍵績效指標,各項環節自上而下互相契合,確保個案公司企業流程再造以及後續資訊化績效衡量與企業績效目標的契合。
42

外資銀行併購本國銀行勞動權益之研究

邱瀚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於民國89年公布金融機構合併法,民國90年開始陸續公佈了企業併購相關法令,民國91年企業併購法頒佈施行,再加上公司法修法完成,一般企業併購與金融機構合併相關法制成形。 合併與收購,是企業達成企業目標或進入不同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之最佳方法,不論在時間或成本之花費皆優於企業內部之成長。再加上「全球化」一詞之出現更使得企業併購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企業併購時,員工常常會因為企業成本或是營運的考量而遭遇到工作條件上的改變或是裁員的可能,在集體勞動權益中,企業與工會的互動以及團體協約的效力關係到員工的權益,工會在併購過程中的權利以及角色,團體協約在併購後效力的延續以及繼承,再者團體協約因併購而可能造成當事人一方消滅,而使效力消滅,若要訂立新協約,有何規定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重點。在個別勞工權益中,新舊雇主商定留用、工作權保障與年資結算問題更與員工息息相關,而員工對於併購過程中之感受以及實際所獲補償,亦是本研究所要研究之重點。 本次藉由渣打銀行與新竹商銀併購案、荷蘭銀行與台東中小企銀併購案、星展銀行與寶華銀行併購案以及匯豐銀行與中華商銀併購案從勞動三權之團結權、集體協商權與爭議權角度來探討,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個案分析和深度訪談以得出研究結論。 依據工會法第42條規定,工會因應企業的併購必須做合併或分立。我國在相關法令上並沒有給予協商權以及資訊權的,僅讓雇主與個別勞工單獨商訂留用。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大量解僱規定雇主必需與工會協商。而實務上我國的銀行併購案也因此工會要爭取資訊權就相當困難,而協商也在雇主被動的狀況下進行。現行團體協約14條以及第27條規定必需由新雇主概括承受團體協約,但是在分割上卻完全沒有規定。在我國關於工會資訊權以及協商權是需要加強的部份,其內容可以不涉及營業機密,僅對於勞工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及員工之後的安置方案進行資訊的提供以及協商,這方面可以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給予相關的資訊權;而協商不必全盤接受工會的意見,而是勞資進行協商,取得雙方的共識。而勞基法11條、第20條以及企業併購法第17條,對於企業轉讓可合法解僱員工以及新舊雇主有權商議留用勞工的部份,應可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應該讓勞工於企業轉讓時擺脫如商品一樣買賣的弱勢地位。
43

從企業外交到企業外交官 / From Business Diplomacy to Business Diplomats

毛慕生, Michaël MARDYK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企業外交到企業外交官 / The quest toward competitiveness, legitimacy and sustainability in our globalized world involves a growing number of factors; not only financial, marketing or commercial (called market parameters) but also political, legal, social, environmental (non-market parameters). That is where “business diplomacy” (such as stakeholder management, issu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scanning) comes in. This unique concept has been coined to ensure the link betwee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eir non-market environments. As a matter of fact however, a position of “business diplomat” does not exist yet. The domains of business diplomacy are horizontally splited between different business departments and vertically decentralized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 levels.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resulting from this siloed approach are likely to be inconsistent, inefficient and even counterproductive. My model is designed to fill this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create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ward the non-market environments. The central argument is to superimpose the domains and layers of business diplomacy, instead of displaying them side-by-side. The ensuing intersections give rise to new areas which form a new domain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horizontal overlaps and vertical interdependencies of the non-market context. I propose that this domain should be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new business position: the “business diplomat”. Keywords: Non-market environments, Public Affairs,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vities
44

網路企業評價—以亞馬遜網路商店為例

詹韻如, Chan, Yun-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5

論中國大陸加入WTO對其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

洪郁莉, Hung Y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1978年以前,係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居經濟主導地位,而其稅利的上繳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五O年代中期至七O年代末期,中共當局對國有企業之調整,大多僅侷限於中央權力向地方政府的下放,截至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企業實行統分統配、統收統支、統一計劃、直接管理的體制沒有多大變化,因此,國有企業始終處於政府部門附屬物的地位。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進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後,才開始展開國有企業之改革,改革的過程中,有些措施窒礙難行,有些則衍生出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在經濟改革探索中,不僅經濟改革的方式推陳出新,思想觀念也逐漸轉變,這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具有深切意義。 中共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以產權制度和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改革為主。就理論與實際情況而言,產權改革是大陸經濟改革的核心,而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則是整個國有企業改革成敗的關鍵,兩者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目前,國企改革已取得了一些進展,然而,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陸續顯現出來。由於傳統體制的長期影響,仍有相當一部份國企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機制不活,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虧損嚴重,債務和社會負擔沈重,富餘人員過多,經濟效益低落,職工生活困難等問題相當突出,國有企業嚴重的冗員問題成為近年來一直困擾國企發展的一大難題。機構改革與國企改革,所釋出的下崗幹部和下崗職工的數量,將形成社會巨大的壓力與不安。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是當前國際上最重要的經貿組織,目前已有134個會員國。目前,中共領導者正計畫著利用開放的外在壓力,迫使沒有效率的國企加速改革;更具體地說,就是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以幫助非國有部門的發展,進而帶動這些領域的發展,接著帶動全面經濟的效率水準。大陸為了符合WTO的基本體制規範,以順利加入WTO,確實也朝透明化、自由化等方向實施了一連串改革。加入WTO對大陸產業的影響,決定於加入WTO之後所承擔的國際義務,因為該義務與國際規範會對國內經貿法規造成調整壓力,並影響國內相關產業在國內市場之營運。由於個別產業之體質與調適能力不同,自然有部分產業會因此受到較大之衝擊,因此大陸加入WTO對其總體經濟的影響是利弊互見的;在WTO的背景下,大陸之國有企業改革也同樣存在著機運和挑戰。 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例,在WTO確立的市場經濟運作體制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尚未完全褪除傳統計劃經營的運行模式,與市場經濟經營運行模式還相差甚遠。另外,由於產權主體不明確,政企尚未真正分開,致使大多數國有外貿企業形成了一種行政干預下的經營者主導型治理結構。再者,國有外貿企業大多仍是分散、小型的企業,各自分散經營,無法建立、形成穩定的出口貨源和出口主導產品,質量意識和競爭觀念有待提升。 改革以來,大陸各生產及貿易單位逐漸變成真正具有經營性質的獨立經濟實體,但除了取得外貿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外,外貿經營主體還是主要限於處在純流通領域的外貿企業。外貿企業、生產企業各自經營的情況,在國際市場上會大大削弱競爭力。外貿企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滯後,已經制約著大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故應加強此一領域的改革。目前,大陸透過國有大型企業外貿經營權實行登記備案制的試點工作,逐漸取消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的審批制度(即特許制度),改為登記備案制,並決定在加入WTO後三年內,完全實行進出口經營權依法登記制,此將有助於與國際市場的融合。 大陸之國有外貿企業改革的重心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落實資產經營責任制,由過去的重創匯、追求數量增長,逐漸轉變為強調效率、提升產品質量,逐步形成貿工農技商結合的綜合性集團。在WTO的要求下,大陸的國有外貿企業更要努力擺脫在計劃經濟下進行貿易的框架,依據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新的對外貿易體制,才能使國有外貿企業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法則下,有壯大、發展的機會。 為因應加入WTO,大陸在外貿體制的改革勢必會加快步伐,在未來的改革方向上,應加速機制轉變,為國有外貿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另外,應進一步建立科學、規範的管理體制,政府不應過多干預企業的內部經營,否則反而會扭曲市場經濟競爭的樣貌,對企業造成傷害。 中共對大型國企進行機制解構重建的做法,以強化大型企業市場競爭機制,並扶持使之參與國際競爭,其目的是為加入WTO做準備。而加入WTO的前提正是開放市場,容許國際大型財團跨進市場核心,中共為了能順利加入WTO,只有加緊培養自己的財團,以提升國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由此可知,中共為了提高規模效應和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將以資本為扭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此做法將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趨勢。然而在改革上,不應該只是一味強調大,應該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否則反而是揠苗助長。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架構.............................................5 第二章 國有企業改革理論.....................................8 第一節 產權改革理論.........................................8 第二節 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理論................................20 第三節 小結................................................39 第三章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況.............................40 第一節 國有企業的經濟地位與發展困境.........................40 第二節 國有企業改革之歷程與現階段問題.......................50 第三節 加入WTO對國有企業改革之影響..........................79 第四章 WTO與國有外貿企業改革................................91 第一節 傳統外貿體制與國有外貿企業...........................91 第二節 加入WTO對國有外貿企業改革提出的要求..................99 第三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進展..............................101 第四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16 第五節 國有外貿企業改革之未來方向..........................122 第五章 結論................................................134 第一節 主要發現..........................................134 第二節 撰寫經驗與檢討....................................137 參考文獻....................................................139 圖 表 目 錄 圖1-1 研究架構圖............................................7 圖2-1 外部效果的成本與利益.................................15 圖2-2 政府調控與經濟效果...................................27 圖3-1 不同所有制工業企業產值比重的變化.....................44 圖3-2 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虧損額...............................46 圖4-1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之變化趨勢圖...........108 表2-1 政府的職能劃分表.....................................25 表3-1 1949-1978年各類型工業產值比重.......................42 表3-2 1978-1998年不同經濟類型的工業總產值比重..............43 表3-3 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資金利潤率和利稅率.............45 表3-4 大陸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47 表3-5 股份制試點政策法規...................................66 表3-6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之主要內容..69-70 表3-7 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總體狀況...........................71 表3-8 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的總體情況...............74 表4-1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1)........................97 表4-2 中國大陸出口商品構成比重(2)........................98 表4-3 1978-1998年中國大陸外貿進出口統計...................107 表4-4 大陸自1992年以來所採取的貿易自由化措施..........109-110 表4-5 中國大陸加工貿易比重的變化..........................113 表4-6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比重的變化..........................115
46

台灣地區企業福利之探討--政府與企業之責任劃分

黃財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總共分為六章,在第一章中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並透過簡要的文獻分析,說明國內相關文獻對此問題的思考方向及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 在第二章中嘗試對企業福利的內容進行瞭解,針對企業福利組成性質的不同,將企業福利的定義與內容類型化,進而探討企業福利與勞工福利、勞動條件之間的關係,最後針對企業福利發展過程作一介紹與瞭解。 在第三章對美、日企業福利進行探討,由於我國勞工福利制度深受美、日兩國影響,但兩國的企業福利在內容上與發展上仍有差異,各有所長,因此分別探討美國、日本企業福利發展的情形與運作狀況並比較其中的特色與差異。 在第四章中提出台灣企業福利發展現況金問題,先就台灣企業福利的歷史發展過程作一介紹,再藉由相關法令與實行現況,提出我國企業福利實行上雇主與政府責任劃分不清所造成的問題。 而在論文第五章中就台灣地區企業福利提出改革與建構,根據企業福利的相關理論、美日企業福利制度的現況以及我國的勞資關係發展狀況,界定政府與企業在企業福利上的角色、責任劃分以及企業福利未來發展的規畫。 在第六章中針對文中的論述,提出兩點整合性的結論,(一)針對企業福利的不同性質,提出不同的制度設計與規範方式,在法定福利項目上應予以社會保險化,而在非法定福利項目上則應該勞資協商化;(二)建立政府、企業與勞工工會分工的福利保障制度。並且依據政府、企業、勞工角色之不同,提出個別的建議,以作為將來政府與企業推行企業福利的參考,以增加企業福利施行的效果。
47

新事業投資策略之研究—以科技集團為例 / New Business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a High-Tech Business Group

陳承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成長可能基於外部的機會或內部的資源能耐,需要有適當的配合條件才能成功。集團企業基於共通的能耐資源與經營邏輯,動態回應外部機會,若無法回應,需尋求外部資源或建構新的能耐,以延伸企業核心能耐來制定成長及新事業的投資策略,讓企業建立起持續成長的動力。企業藉由轉投資成立子公司帶來本業或新事業的發展機會,本研究以持有控制權的子公司為研究範疇,包含產銷型態之新事業、策略性投資的新事業及以財務獲利為目的的新事業,但排除控股型態的新事業。 另外,隨著公司股票上市,資本市場對企業有高成長動能的期望,因此,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新事業投資策略。本研究以國內製造業前一百大的技嘉科技企業集團為個案探討,針對其過去二十餘年的新事業發展歷程,進行深度的個案分析,期能對影響新事業投資策略的決策原因提出適當的解析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投資方向受到本業未來的成長空間、過去的經驗、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科技產業以本業相關的投資為主,國際化多數的原因為尋找新市場及服務當地客戶,強調內部資源能耐的運用與建立,若結合原有的顧客關係,可降低新事業設立的風險。設立新事業有助於蒐集更多新產品與相關產業的機會、取得外部的資源能耐、強化與上下游的關係及呼應競爭對手的策略等。 本研究根據命題歸納,建議企業勿過度重視策略性價值而忽略對新事業獲利的要求,做好內部資源規劃,提早投入新領域研發的工作,自行培養人才,以利加速多角化進入新產品市場。強化對新科技能力的培養與通路及品牌的經營,改變產品服務的實用性、價值,貼近實際的社會與經濟需求。
48

企業併購之評價方法研究 -以IC設計公司為例 / Evaluation Method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 A Case Study of IC Design Companies

黃琲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成熟,企業間為了在短期內提高營運獲利,帶動企業併購成為市場的一種趨勢。企業併購風潮吹向科技業,在台灣素來引以為傲而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的IC設計產業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併購的機會。然而,併購之後所帶給公司的一定都是有益的嗎?在有關企業併購的研究中可見,併購後企業可能有產生綜效或者向下沈淪的不同表現,而併購案是否成功,目標公司的價值評估精確與否為一重要的因素。 有關企業組織應否進行併購之利弊考量分析,本論文擬針對併購企業之資產評價進行分析探討。以聯發科併購雷凌(包括雷凌併購誠致)和晨星為案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去計算被併購公司之企業價值,並與個案之實際成交價格做比較,評估該成交價格是否合理,分析之間的差異原因,也可歸納出IC設計產業是否有其較為適用的評價方法。 一般而言,常用的企業評價方法包含有資產基礎法、市場基礎法以及收益基礎法。由於企業評價需針對評價標的之特性,選用適當的評價方法以合理反應評價標的之價值。本文採市場比較法(市場基礎法)和現金流量折現法(收益基礎法)來評價個案公司。 本研究之計算結果低於市場價格,根據產業及個案分析的結果,本文最後將會說明差異之原因。併購由於涉及產業、財務、稅務、勞資關係…等各個面向,其中的任何一個面向,皆可能影響評價的結果,而市場價值是否真實反映企業價值以及未來數據估算不易等問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之課題。
49

銀行的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風險控管

李坤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支柱的,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民國99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佔全體企業家數的97.68%,顯示中小企業對台灣經濟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但是,本國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餘額卻僅占全體企業放款餘額的比率為45.39%。這顯示本國銀行約五成的企業放款集中於不到3%的大型企業,對中小企業之放款金額比率偏低。 由於中小企業因規模較小、經營體質較差、財務資訊透明度較低,且欠缺抵押品及信用條件較不足等原因,銀行對中小企業授信普遍態度上較為謹慎保守,造成中小企業不容易從金融市場取得資金,直接影響中小企業成長速度。近年來,政府透過各種融資輔助機制鼓勵銀行加強對國內中小企業的融資,使中小企業的融資比率有逐年上升之跡象。 銀行對中小企業之授信審核重點常常聚焦於擔保品的有無與擔保品的價值,既使是政府政策性專案貸款,其貸款內容仍然直接或間接涉及擔保品的徵提,如購置廠房或辦公室不動產需設定抵押權;或營運週轉金搭配信保基金的融資保證,對於缺乏資金的中小企業而言,雖有政府美意,但實質幫助卻不大,尤其是新設企業或仍處於草創期階段的微型企業。 本篇論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分析銀行如何架構中小企業之融資政策,文中闡述中小企業經營模式與中小企業財務金流,尤其是新創時期的中小企業及跨境產銷分工的台商企業。本文的結論是銀行可以輔導中小企業善用政府的各項資金融通輔導機制或是各項信用保證機制,利用風險移轉方式,減少銀行授信風險;另外,銀行應深入研究中小企業之經營模式,確實掌握「資金流」與「還款來源」等方式來架構授信額度、條件,協助中小企業的融資,並降低銀行的授信風險。
50

金属加工業の成長モデル : 技能イノベーションを中心として / キンゾク カコウギョウ ノ セイチョウ モデル : ギノウ イノベーション オ チュウシン トシテ

松本 輝雅, Terumasa Matsumoto 21 March 2014 (has links)
日本の中小製造業は、為替問題や現地生産の促進のために急速に力を落としつつあるのは事実である。この様な実情の中で、安定的に高収益を維持している企業も存在する。これらの企業は基本的にB TO B企業なので一般的には観察しにくい物である。本論文はこの金属加工業の中で、安定的高収益企業が存在し、かつそれを合理的に分類する事により、金属加工業の高収益を企業として、生き方の数種の選択を実証から提示した論文である。 / The topic of my study is the analyses of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the the growth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of the Metal Processing Industries. It the intent of my study to focus primarily on the issue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hopefully, to provide a  generalization for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growth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 博士(技術・革新的経営)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Management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Page generated in 0.04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