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OLED產業的式微與再起歷程之研究-複雜理論的觀點張惟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CRT從1940年代開始就主宰著整個電視機的市場,開啟顯示技術的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為追求高品質、更貼近人性化的生活,顯示器已從傳統的陰極射線管(CRT)進入平面顯示器(FPD)時代。在最新的平面顯示技術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問世後,此平面顯示新技術更是吸引了產業及學術界的關注,進而從事開發與研究。
但是OLED歷年的產值與年成長率不如市調機構所預期,甚至在2006年發生了產業崩跌的情形,年營收成長率首度出現負成長,許多國際大廠在這段期間結束了OLED事業部門。不過這個下滑趨勢在2007年止住,且就此之後產值又開始向上攀升。OLED面板在2008年的產值年成長率甚至高過整體平面顯示器,使得整個產業似乎有逐漸抬頭的跡象。同時,知名的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也指出,儘管2008年全球OLED顯示器產值佔全球整體平面顯示器產值比重不到1%;但預估到了2015年時,OLED產品產值佔整體平面顯示器產值比重將提高到5%,各界對於這項新世代的顯示技術又再度抱持樂觀的看法。
有鑑於上述的產業發展現象,本研究回顧以往對於OLED的研究,研究重點往往放在OLED產業的發展策略、關鍵成功因素的分析,對於探討產業發展歷程的研究少有著墨。故本篇論文針對OLED產業發展的興衰進行研究,透過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國內外OLED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探討,希望能夠找出產業衰弱與重新站起的原因,並供實務界參考。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的探討,瞭解用以分析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其中包括「產業分析理論」、「擴散理論」、「複雜理論」等相關理論,並最後以「複雜理論下的動態創新過程」,結合部分產業分析理論與時間因素,發展出一套用以描述產業發展歷程的研究架構。本研究的命題整理如下:
1.在產業發展歷程中,產業內正向與負向驅動力之間的消長,會決定產業最終的表現。
2.產業有如複雜適應系統,有著非線性的發展,各自獨立自主但受其他個體的影響,因應市場不同變化,彼此互相學習模仿,並尋找有利的方向,共同演化。
3.產業環境如同處於混沌邊緣(the edge of chaos),一種介於有序與無序、現況與創新、穩定與轉型之間的狀態;而OLED產業就在這混沌邊緣不斷演化成長。
4.產業的擴散過程中,因為新的技術、新的應用領域等,都使產業內產生突現的現象,而突現現象的產生,有的會引發正回饋效果,有的引發負回饋效果,都對產業的擴散產生影響。
5.在產業的擴散過程中,具有較明顯自我組織現象的發展階段,比起自我組織現象較不明顯的階段,具有比較理想的擴散效果。
6.產業初始狀態的差異影響日後產業擴散的結果,同時產業內的創新領導者或意見領袖也會引領產業的發展。
7.產業發展初期,體制開放程度越高,可吸引越多的新進者,愈有利產業發展;相反的,體制開放程度低,則不利於產業發展;但若要產業蓬勃發展,產業內需要有規格化的標準。
8.技術突破的難易程度影響產業的擴散。
9.具成本與技術成熟度優勢的競爭性技術,會影響到新興技術的擴散。
10.當新技術進入產業化階段時,對於新技術的需求端,其採用與否會影響到產業的擴散。
11.政府的角色對於一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降低進入障礙,提高產業體制內自由度的助益。 /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40s, CRT was the key to the entire TV market. When the 21th era began, mankind were in pursuit of high-quality, closer to human life, so it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display of the cathode ray tube (CRT) to the flat panel display (FPD) era. As the latest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was first published, this flat panel display was a new technology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concern of industry and academia, and then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Nevertheless the production value of OLED was lower than the well-known forecast agent like DisplaySearch predicted, hence man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in the 2006 ended OLED business sector. However, this downward trend stopped in 2007, and it began to take-off. OLED panels in 2008,its annual growth rate of output was even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flat-panel displays, making the whole industry seemed to be prosperous again.
From the above descrip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past for OLED research, the focus was often on the OLE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or on the analysis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OL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rarely written. Therefore,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rise and fall of OLED industry, using the way of case study.
This study first try to understand some relevant theories which are about industry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industry analysis", "diffusion theory", "complexity the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nd finally combined "the complex dynamic process of innovation " with some factors of industry analysis and the time factor,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OLED. Finishing this study comes out some findings such as following:
In the cours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riving forces which affect the growth of industry, will determine the ultimate performance of industry.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diffusion , which showed more obvious self-organization than the others will get more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some other findings in the thesis, I hope the study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about OLED industry will be useful for practical reference.
|
112 |
臺北市市民健康卡社會行銷策略之研究:創新擴散觀點鄭百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多年來台灣的公共衛生政策重醫療,輕公衛,如何鼓勵民眾重視個人健康,改變健康觀念與行為,建立維護健康的自主行動,有賴具新思維的政策規劃與制定。筆者挑選臺北市市民健康卡政策作為研究個案,除了其係源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文祥局長之個人創意之創新政策外,亦欲了解該「創新」藉由社會行銷策略擴散之過程與現況。
本研究除應用「文獻探討法」整理創新擴散及社會行銷的相關理論,作為個案探討的分析架構外,另以「個案研究法」了解本研究個案之背景系絡,輔以「次級資料分析法」以及「深度訪談法」,除透過現有針對使用者具信效度之問卷調查結果加以分析外,亦選擇與研究個案密切相關的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以取得多元、詳盡、真實的資料,試圖自受訪者的經驗與感受,並透過理論架構的檢視,一方面給予實務或相關個案接續推動的參考,一方面透過理論與實務的對話,試圖增益理論在詮釋上的豐富性。
經由次級資料分析,在針對市民健康卡使用者的調查結果中,可以得知在「健康卡集點情形」方面,未集點或未集達兌換門檻的民眾仍然偏高;在「健康卡認知情形」方面,整體而言集點數高之民眾相較於集點數少者更加瞭解市民健康卡之集點、兌換項目及相關政策內容;在「得知訊息來源」方面,超過半數的使用者獲知市民健康卡的來源均是透過各區健康服務中心,其餘管道的宣導成效較為不彰;在「參與情形」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健康點數集點項目太少、計點方式太嚴、集點時間太短,集點項目兌換率之高低與民眾期盼兌換項目有所落差;在「集點活動滿意度」方面,集點數較高者滿意度較集點數低者來得高;而在「是否持續參與集點活動」方面,與前述滿意度所得之結果相近。
另外經由訪談分析後,可以發現北市府衛生局在行銷擴散市民健康卡政策時,雖運用許多社會行銷管理步驟之技術與方法,但顯然未臻成熟,例如並未探討民眾有無需求、未達到針對不同性質的標的人口施以不同策略之「差異化行銷」、目標目的設定所造成的反效果、預算經費不足及道德考量不周延等,均為政策執行所遭遇之問題。而在市民健康卡政策的創新擴散部分,該政策的相對優勢、相容性、複雜性即可試用性未充分凸顯,導致多數民眾的採納度不高,且就創新決策模式面向加以探究後,亦發現該政策的誘因尚嫌不足,同樣也造成市民健康卡使用率低、空卡量高之情形。
|
113 |
工業區產業再發展與創新網絡之研究-以大甲幼獅工業區為例 / The study of industry re-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and innovative network –take the DaJia Youth industrial district for example蔡峰億, Tsai, Fe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區之製造業一直是台灣和各國的經濟命脈及競爭優勢所在,工業區可因應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需求,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生產用地,以滿足廠商生產用地需求及加速產業發展,惟經過時間變動、全球化競爭及新產業發展,部份工業區無法再維持過去的開發目標,產生逐漸老化與轉型的需求,因此,為因應企業生產技術的創新需要,進行研究發展(R&D)便是提升並達到技術創新的主要途徑。然R&D要如何有效執行呢?根據前人研究探討,涉及不同行動者間學習與互動的「創新」活動,係維持競爭優勢及廠商存活的關鍵因素,此外,對廠商而言,「網絡」則提供了區內互動學習和知識傳遞的機會,廠商也可透過網絡的連結取得外部的資源補強本身的內在條件,以增進創新能力與成效。因此,結合創新概念與網絡架構的「創新網絡」模式,將能促使各層面行動者建構共同合作研發平台,進而達成工業區之產業再發展。
緣此,本文即從廠商之角度,藉由問卷及深入訪談區內主領廠商之方式,試圖找出組成創新網絡結構的廠商、政府、教育機構與研究機構四個行動者間的網絡關係如何形成,並選擇97年全國二個再生示範工業區之一的台中縣「大甲幼獅工業區」為實證調查案例,期能藉之解析出引發廠商創新發明之因素及創新網絡各面向之建構方式。經實證分析後發現,對台中大甲幼獅工業區內廠商而言,影響廠商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增加外來廠商進駐工業區」;影響學術研究機構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鄰近地區大專院校畢業生技能」;影響政府和廠商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產業網絡的形成由政府主導」;影響公司內部間之創新網絡建構因子為「新產品或新製程的開發」,有關單位若能針對此四項因子進行加強改善,當能有效引導大甲幼獅工業區內廠商建構起創新網絡,進而促進產業再發展。本文實證分析之模式及方法運用過程,亦可複製套用於我國其他有再發展需求之工業區,俾提供具體建議以作為政府制定相關管理法令制度之參考。 / Sinc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has been Taiwan and economics lifelines and competing for advantage of various countries all the ti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and of period that but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should be different, offer the industr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e area, produce area demand and accelerate industry's developing with the satisfication manufacturer. Change,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and new industry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some development goals unable to maintain in the past again of industrial district, produced the demand for wearing out and making the transition gradually. So, carry on research and develop (R&D) because of needing in conformity with 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production technology Improve and reach the main w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how should R&D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forefathers’ discussion, to refer to the interdynamic of 'Innovate' activity among the persons who involves different actions, is the key factor that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manufacturer survive. In addition, as to manufacturer, the network has offered the chance that the interdynamic study and knowledge transmit in the district, the manufacturer can be also through linking obtaining external resources to mend strong one's own inherent terms of the network, promot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ffect. So, combine the innovative concept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network way, can impel the persons who will take action of every aspect to build cooperate in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platform together, and then reaching industry re-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istrict.
Because of this, this text is from the angle of the manufacturer, by the way of deepen interview with the manufacturer in the district with the questionnaire, attempted to find out how the network relation among four actions person of manufacturer,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who make up innovative network structure takes shape, and choose to investigate the case for the real example in Taichung – DaJia Youth industrial district, one of the two recycled demonstration industrial districts of the whole country 2008 to be issues of analysis, that can make use of what cause the factor of manufacturer to create and invent and whom innovative network’s respectively face of the way how to constructing. Find after the real example is analysed, as to DaJia Youth industrial district's manufacturer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of Taizhong, Influence manufacturer and innovative network of manufacturer build factor of constructing is 「Increase outside manufacturer garrison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Influence the innovative network among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manufacturer to build the factor of constructing is 「Graduate's skill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neighboring area」; Influence the innovative network among the government and manufacturer to build the factor of constructing is 「The forming of industry's network is by government's leading factor」;Influence innovative network of company build factor of constructing i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or new process」, If government concerned can strengthen improving to this four factors, it would be able to lead the manufacturer of DaJia Youth industrial district to construct innovative network effectively, and then promote the industry to re-develop. The model of real example analyses and the process of method using in this text, also can duplicate and apply in other industrial districts which have the re-development demand. In order to Offer the concrete suggestion to make the relevant reference which manage the system of the decree as the government.
|
114 |
從工作塑造看工作創新-以台灣大車隊為例 / Job Innovation from Job Crafting- A Study of Emergent Practice of Taiwan Taxi Cabbies吳昭怡, Wu, Jau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題為從工作塑造觀點來看計程車司機的工作創新。
過去的組織學觀點裡,工作是由管理人來定義,組織需要什麼功能,就依此去打造職缺,所以是因事就人。這樣的做法,往往造成員工對現況不滿,消極者繼續待在原職,卻發揮不出最大效力。更有甚者,選擇直接離開組織,造成人才流失的危機。因此,西方管理學界主張,讓員工自行塑造工作樣貌,而在重塑的過程裡,也有機會為組織帶來創新。
在本研究裡,我們以計程車司機做為研究對象,觀察理論在現實的工作現場究是如何實踐出來。在第肆章所描述的六個個案,皆來自台灣大車隊的別緻社群。這是一個自發性成立的司機社群,從生理及心理層面,在在填補司機因職責或社會認同上而引發的不滿足。
從源頭來看,在六個個案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司機,在不同的時空,會產生不同的工作塑造動機。由此可知,「個人脈絡」對司機進行工作塑造的影響力。再從結果來看,社群在工作塑造的過程裡,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透由社群,資深成員得以傳播對工作、對自我的正向態度與行為,而新進成員也因此有了工作塑造的動機與方向感。本文認為,社群在計程車司機所處的「工作脈絡」裡,的確有促進工作塑造的效用存在。
基於上述發現,本研究建議台灣大車隊可透過這六個工作塑造的實務,重新省思現有營運策略。意即,除了從經濟目的影響司機行為,亦可從心理需求著手。
在隊員招募上可加重對其人格特質的評量,以篩出有潛力的工作塑造者。訓練部分,除了車機使用和公司規範的教導,亦可循序漸進導入服務概念。工作塑造的結果,若是沒有得到組織回應,恐會造成員工士氣低迷。是故,台灣大車隊應加強和隊員間的溝通與互動,及時給予表現出正向態度與行為的司機肯定與支持。另外,也可鼓勵成立如別緻般的非正式社群,促成更多元的工作創新。
|
115 |
創新管理作為運用於公部門組織之研究─以台北市民政團隊提案制度為例 /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a case study of the suggestion system for the civil affairs team at Taipei City劉嘉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茲因公部門正處於追求行政效率提升及作業流程改造之趨勢中,於組織中推行創新管理作為乃屬刻不容緩,復鑑於創新管理議題之研究,絕大部分皆是聚焦在私部門企業範疇,爰此,本研究乃聚焦於公部門組織推動創新管理作為之探討,並以台北市政府民政團隊所推行之提案制度實務個案研究以為成效檢視,本研究採質化分析方法對區公所、戶政所及民政局人員進行訪談,而為利探討,並以組織結構、激勵誘因、人員屬性及制度設計等四個研究構面進行研究分析。
從本研究之訪談資料分析結果發現,為能確實提升公部門創新提案制度績效,應有以下作為:(一)在組織結構方面,應成立跨課室之任務小組及落實分權化之組織設計;(二)在激勵誘因構面,應強調正面獎酬之誘導、避免結果導向之激勵作為、並審酌差異性需求,訂定彈性激勵;(三)在人員屬性構面,應培養提案帶動者,形塑組織創新氛圍、持續學習激發屬員創造力、建立公務人員自身的成就感與責任心、轉換管理者之創新提案干預角色;(四)在制度設計構面,應於提案審查小組委員中納入區公所及戶政所人員代表、改善提案審查機制、規劃合理的提案獎酬制度、落實提案回饋追蹤措施。
本研究認為公部門推行創新管理作為需因應自身組織特性,許多公部門管理者認為其所處的環境與私部門截然不同,因此往往對專家、學者所建議公私部門皆可適用的創新管理作為,經常先入為主的予以否決,然而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公部門雖然是提供公共服務的獨占組織,但鑑於公部門未來所處的環境系絡是更具挑戰性的,爰其管理方法實應朝更具彈性,更具實益之創新作為規劃,惟須確實正視並因應自身之特質因素,尤其是公務人員永業保障屬性所產生之限制性。
|
116 |
點石「成」金── 創新教學策略的運用與國中高年級學生成語學習成效之研究 / Application of Cre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Idiom Learning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孫于蘊, Sun,Y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創新成語教學的行動研究,目的在透過創新教學的實際行動,提高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並使學生能了解成語的真正意涵,進而能正確的運用成語。本研究活動進行時間為民國104年(一學年),以研究者任教學校內、常態分班下的某一九年級班級全體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利用創新成語教學問卷調查表、成語前測、座位觀察表、成語學習狀況調查表、創新成語教學活動後測為研究工具,與觀察法、前後測、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的研究方式進行研究。由研究者統計分析後,
此次的研究結果:
(一)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
(二)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使學生了解成語的真正意涵
(三) 創新的成語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的成語運用能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建議與省思,以及研究發生的困難。所得研究結果可供未來教學與相關研究參考。
|
117 |
產業轉型與創新策略— 以T物流公司進行國際併購為例 /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a case study on the global M&A strategy of T logistics company萬心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企業明顯感受到來自區域間鄰近國家強烈的市場競爭與淘汰循環,新競爭者群雄並起,許多企業已面臨「不轉型,就淘汰」的關鍵時刻。但企業轉型是一條無止盡漫漫長路,轉型的策略及方向必須明確,才能逐步立新汰舊,無法取捨往往會進退失據,固守原地更無法突破困境,若能善用併購策略聚焦產業鏈之強項,轉換事業組合、掌握產業變化趨勢,發展出新的企業核心能力,才能持續維持企業前進的動力。
企業的成長有內部成長與外部成長兩種方式。當所處產業面臨成熟期或衰退期,為求分散產業風險,開始將觸角延伸至其他業種來分散產業風險;或是為求競爭力之提升而去研發特定技術,或是去經營特定通路…等;然而當企業已無法再透過內部有機成長因應時,或是在市場競爭壓力下顯得緩不濟急時,採取外部成長策略將會是另一有效可行的方式,因此併購就成為企業追求外部成長的方式之一。
本研究以個案公司為實例,以五力模式分析其所屬物流產業環境變化趨勢,及個案公司本身的競爭優劣勢,在面對景氣循環及市場變化快速時,為追求永續經營,以向外採行多角化併購方式改善經營結構為例。透過SWOT分析理論,探討該公司轉型時的併購策略、轉型後的競爭力、與經營績效的關係,並依據研究,對產業提出應積極思考併購策略之建議,昐能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有所貢獻。
|
118 |
兒童產業之經營創新個案研究探討 / A case study on strategy innovation of children industries劉芳伶, Liu, Fang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現有的兒童產業界,採取策略性長期投資經營的企業為數並不多,在市場日益競爭及營運規模調節之間,商業利益與身負兒童紮根教育使命的考量經常難兩全,以致兒教經營業者極少數會長期投資建置客戶資訊管理平台及定期提升企業管理優化的解決方案。本論文將以日商個案公司之海外合作為個案,探究個案公司自有的經營模式以及結盟開展的商業互補策略合作模式,朝企業創造最大合作經營綜效方向尋找合作夥伴,讓原有自營的傳統模式,產生了突破性的新會員與營收拉升效益,形成海外子公司之異業通路結盟創新個案模式。與結盟廠商互蒙其利的合作架構與理念下,個案公司期許要在中國市場開展新形態會員服務模式,成為最佳兒童教育服務業的領導品牌。
本研究擬以個案分析法來研究日商個案公司之海外經營策略,了解現行公司面臨的市場競合問題,運用司徒達賢教授之「策略矩陣分析法」策略型態六大構面為分析基礎,藉策略矩陣的形成,來闡述產業價值鏈與經營績效管理上的策略涵義及競爭優勢,提出企業的問題關鍵點,探討企業轉型變革思考。在面對全球景氣循環不穩及日本人口紅利快速下降環境下,兒童產業的多角化經營,讓個案公司重新思考海外市場的通路創新經營,以最佳商業模式、競爭策略來創造其幼兒市場新契機與整合價值。
|
119 |
個人創造力與網際網路創新之關聯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on Internet顏如妙, Yen, Ju-Mi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網際網路產業的興盛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最不可檔的潮流,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它一樣,帶給全人類如此多的震撼,而「創造力」便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欲以國內外網際網路成功創新的網站經營者為研究對象,以其個人創造力特質為主題,深入研究個人創造力與網際網路創新間之關連。
本研究為一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結合了個案訪談與問卷訪談,希望透過對實際經營網站者與網路使用者的訪談,瞭解在各個網站由創意發想、網頁編寫到實際經營的過程中,關鍵的創造力影響因素到底有哪些。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 網際網路創造力特質
(一) 喜歡挑戰的:因網際網路產業,在技術與經營模式上和傳統產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須識喜歡挑戰並願意承擔風險的人。
(二) 有洞察力的:因經營邏輯尚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況,因此必須洞察需求之所在,以吸引網友的進入。
(三) 豐富的專業知識:幫助工作者實現自己的理想並加速學習能力。
(四) 興趣廣泛的:對充滿人文色彩的主題必須有相當程度的興趣。
(五) 見解獨到的:能不被傳統所束縛,並且勇敢的實現自己的見解。
(六) 夢想與熱誠:因對網際網路的熱愛,而不斷地投入
(七) 喜好學習:必須不斷地學習以增加自己的能力並跟上最新的技術與營運方式,才能跟得上網際網路的腳步。
(八) 毅力與堅持::在經營過程中,常會遇到技術、資金、人力等資源取得的困難,因此對網路理想的堅持是必須的。
二、 先天雨後天影響因素對網際網路創造力的影響
本研究認為不管是先天或者是後天的因素,對創造力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兩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使個人在網際網路上有創造發揮的空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章節結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創新 9
第二節 網際網路(INTERNET) 12
第三節 網際網路的創新 16
第四節 創造力 18
第五節 結語 28
第三章 網站創新 31
第一節 創新營運模式 32
第二節 專家評鑑之最佳網站 33
第三節 最熱門網站 40
第四章 國內外網站個案 44
第一節 網際網路與WWW的初生 44
第二節 國外網際網路創新個案 48
第三節 國內個案網站選取 56
第四節 國內網際網路創新個案 58
第五章 問卷訪談結果 104
第一節 問卷設計 104
第二節 問卷結果分析 107
第三節 創造力特質比較 117
第四節 先天特質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與網站創新之關連 120
第五節 其他人格特質與網站創新的關連 122
第六節 專業知識與網站創新的關連 124
第七節 家庭背景因素與網站創新的關連 126
第八節 學校教育與網站創新的關連 127
第九節 社會環境因素與網站創新的關連 12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0
第一節 網際網路創造力特質 130
第二節 網際網路相關管理議題 13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8
第四節 對後續研究建議 139
|
120 |
跨組織資訊系統採用模式的研究--以臺灣製造業為例 / A study of the adoption mode in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in Taiwan陳大誠, Chen, Da-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跨組織資訊系統」(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OS)為不同組織間建立了彼此資料流通的管道,也增強了組織間的合作關係。隨著網際網路(Internet)應用的盛行,使得跨越不同組織界限,甚至穿越國界的資訊交流更加便捷。本研究主要是收集國內外對於跨組織資訊系統採用的相關文獻,建構跨組織資訊系統的採用模式,以臺灣一千大製造業為研究對象,以瞭解現行臺灣製造業在跨組織資訊系統的使用情形,並特別比較不同採用因素(組織、跨組織、環境)對扮演角色(主動促進、被動接受)與採用目的(交易需求、決策支援)的影響及對未採用跨組織資訊系統的原因探討。
經過問卷的設計、預試、修改、發放到回收,總共寄發一千份,回收二百三十一份,回收率23.1%。結果顯示共有42.9%的製造業採用跨組織資訊系統,主要是透過電子資料交換、電子郵件的方式來進行資料交換,其中汽車及零件業的採用比率較高。就採用模式而言,屬於主動促進者與被動接受者的比例相當,而採用目的多為交易需求(63.6%);權力關係較大、組織策略較著重IOS,及高階主管的支持會影響建置跨組織資訊系統時扮演主動促進者的角色,反之則扮演被動接受者的角色;而依存關係較大則會促使組織在建置跨組織資訊系統時,同時兼具交易需求及決策支援的功能。而在未採用跨組織資訊系統的原因,依重要性順序包括工作流程不重要、不著重IOS投資、不影響市場的競爭性、權力關係不足、無公會推動、信任關係不足、無政府推動、無特定依存關係。 /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IOS) build the channel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With the wider ap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 , they make the information flows across the border of the organizations or nations more convenient and fast. To begin with the study,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IOS was conducted to build a conceptual research model. Then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pretested, modified and then mailed.
It surveys the managers of information departments of the top 1000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n Taiwan and reports status of IOS. Two hundreds and thirty-one in this study, giving a response rate of 23.1%. There were 42.9% of these companies which adopt IO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using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 electronic mail or extranet. The automobile and accessories industry has higher adoption rate. Among this companies, the proactive companies are nearly equal to the reactive ones, and most companies adopt IOS for transaction processing (63.6%). More power ' the organizational stratgey on IOS with emphasis, and the support of top managers can make companies proactive to adopt the IOS; and more dependent relationship would facilitate companies to adopt IOS for both transaction processing and decision support. The factors for not adopting IOS are that the IOS is unimportant to work, it is not scheduled for investment, it don't affect market competitiveness , the company don't have enough power, the unions never promote the IOS, the partners don't have enough trust, the government don't advocate the IOS, and the partners don't have deeper dependency relationship.
|
Page generated in 0.01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