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7
  • 155
  • 65
  • 38
  • 12
  • 2
  • Tagged with
  • 273
  • 273
  • 93
  • 56
  • 53
  • 51
  • 43
  • 42
  • 42
  • 39
  • 39
  • 38
  • 38
  • 36
  • 3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之探究 / A Stud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ounselors

黃禎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為:其一,分析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內涵,發展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量表;其二,瞭解諮商心理師之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之現況;最後,探究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與預測力。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採用「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量表」與「工作滿意度量表」做為研究工具,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臺灣地區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67份,經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Cronbach 信度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該量表包含「專業知能認同」、「專業理念認同」、「專業倫理認同」與「專業服務認同」等四個因素,共計15題,是可測量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程度之適當工具。 二、整理而言,諮商心理師具有高程度的專業認同,以及中高程度的工作滿意度。 三、諮商心理師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有顯著相關,而專業認同對工作滿意度有部分預測力,分別為「專業理念認同對工作成就滿意度的預測力」、「專業倫理認同對工作業務滿意度的預測力」與「專業服務認同對於進修管道滿意度的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
12

ワーク・ファミリー・コンフリクトとメンタルヘルスの関連性に関する心理学的考察

金井, 篤子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2) 課題番号:09610113 研究代表者:金井 篤子 研究期間:1997-1999年度
13

國民中學教職人員之心理契約研究

陳美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中學教職人員之心理契約內容與架構。具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 一、探討國民中學組織的心理契約內容; 二、探析國民中學人員的心理契約內容; 三、比較組織心理契約與人員心理契約之異同; 四、分析不同人口與環境變項在心理契約內容上的差異。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學校機關和學校領導人對學 校經營管理與人力運用之參考,並盼對學術界提出意見,以供後續 研究探討之用。 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和問卷調查法。實徵研究部分以全國708所公立國民中學的教職人員為對象,共抽取80所學校,820教職人員為受試者進行調查,並使用自編之「國民中學教職人員之心理契約量表」進行施測,計回收有效問卷為617份。所得資料以SPSS/PC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ANOVA)分析並以LISREL8.5進行潛在因素驗證,再對各項分析進行討論與解釋,所得主要結論如下: 一、國民中學教職人員之心理契約分為組織心理契約和人員心理契約兩 類。 二、組織心理契約有四條共二十款內容,第一條「體恤教職部屬」、第二 條「形塑組織願景」、第三條「提供環境支援」、第四條「建立人情 關懷」。人員心理契約有三條共二十四款內容,第五條「維護教育專 業」、第六條「促進組織興革」、第七條「認同組織發展」。 二、組織認為最重要的組織心理契約條款為第三條「提供環境支援」、人 員認為最重要的人員心理契約條款為第五條「維護教育專業」。 三、組織組明顯在第二條「形塑組織願景」、第四條「建立人情關懷」、 第五條「維護教育專業」、第六條「促進組織興革」、第七條「認同 組織發展」高於人員組,顯示組織和人員對心理契約的看法有很大的 差異。 四、職務愈高者和學校職員在教職人員心理契約的看法上明顯高於其他職 務的教職人員。 五、本校年資愈久者在教職人員心理契約的看法上明顯高於本校年資淺的 教職人員。 六、在他校(單位)工作經驗愈久者在教職人員心理契約的看法上明顯高 於沒有他校(單位)工作經驗或其他學校(單位)工作經驗淺的教職 人員。 七、男性教職人員對心理契約的看法上在第四條「建立人情關懷」和第七 條「認同組織發展」明顯高於女性教職人員。 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者在教職人員心理契約的看法上明顯高於大學以 下教育度的教職人員。 九、東部及離島地區的教職人員在心理契約的看法上明顯高於北部地區的 教職人員。 另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參考。 / This study use two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one is literature review another is survey method. The survey instrument is called 「The questionnaire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teaching staff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survey samples are 820 teaching staffs from 80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wan, R.O.C. There is 617 effective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way ANOVA using SPSS/PC13.0 program. Additionally, the potential factors were verified using LISREL8.5 program.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teaching staff in junior high schoo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taff two parts. 2.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organization includes four items: 「Be considerate of the staff」、「Bring up the organization’s envision」、「Provid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 humanity car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staff includes three items: 「Enhance the expertise of education」、「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3.「Provid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is the most item for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organization. 「Enhance the expertise of education」is the most item for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f staff. 4.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s and staffs in 「Bring up the organization’s envision」、 「Establish humanity caring」、「Enhance the expertise of education」、「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5.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6.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niority staffs and the junior staffs. 7.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ffs with more experiences in other school and the staffs with less or no experiences in other school. 8.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le staffs and the female staffs in 「Establish humanity caring」 and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9.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ffs with Master or above Master and the staffs with Bachelor or below Bachelor. 10.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affs locate in the eastern of island / offshore island and in northern of isl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here com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14

ケアを職業とすることがもつ心理臨床的意味-看護師の心理的疲弊とその支援から-

坂田, 真穂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19441号 / 教博第185号 / 新制||教||158(附属図書館) / 32477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皆藤 章, 准教授 髙橋 靖恵, 教授 岡野 憲一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AM
15

心理臨床の専門性に関する一研究-聴き手の内的体験過程の検討を通して-

鈴木, 優佳 26 March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0843号 / 教博第216号 / 新制||教||17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桑原 知子, 教授 皆藤 章, 准教授 髙橋 靖恵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6

心理學質的研究的探討

洪錫井, Hong, Xi-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觀察→假設→推論→命題→收集資料→實驗→檢証→結論→預測」這個過程便是科學的標準格式,任何想要從事科學活動,探求新知識,莫不以此為 集;如果有人想要挑戰這種說法,莫不被視為邪說、異端、離經叛道、因為這過程正是科學文明、器物發明,所賴以發展的金科玉律。 誠然,由於這種科學,學術界得以發現諸多現象與知識。但是,我們是否應將它視為唯一的律則?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引領我們進入知識的世界與真理的殿堂?實際上,對於「經驗科學(Empirical Science) 可以獲致真理」,已經有不少學者提出了質疑,不論在哲學、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與心理學界,都有不少學者了解到傳統的方法論的確有其不足與限制。因此,在這樣的反省中,遂產生了另一種研究取向––質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這就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主題。 所謂「質的研究」到目前為止,它所指涉的概念仍極為分歧,一般將個案研究、自然探究、紮根理論、田野研究、俗民誌、俗民方法學、詮釋的研究都包括在質的概念之下。雖然如此,它是涵蓋不同研究策略的名詞,而這些策略都共有如下特質 (Bogdan &Biklen,1982,p.2): (1) 研究收集的資料,是人、地和會談等所謂「軟性」資料的豐富描述。 (2) 研究問題並非由操作定義後的變項來界定,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形成。 (3) 研究焦點可在資料收集中發展而成,而非在一開始就設定待考驗的假說或待回答的問題。 (4) 了解行為必須由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出發,外在因素僅居次要地位。 (5) 傾向於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與被研究者做持久地接觸,以收集資料。 本研究的目的與計畫如下: 第一章:結論 探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研究方法 分兩部份。其一,以文獻探討之方式,介紹質的研究取向。其二,以三十位國內心理學者進行「質的研究」之現況調查。 第三章:結果 整理並分析國內心理學者對質的研究的看法。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17

康有為政治人格之研究

楊開雲, Yang, K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是運用心理研究法中之政治人格理論,以及佛洛伊德 (S. Freud, 1856--19 39) 心理分析理論,作為研究的概念架構,並且參考拉斯威爾(H。D. Lasswell)所提 出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 及權力(Power) 概念,將康有為氏的一生作一整體之研 究,透過其表現的政治行為以及發表過的文字,對其政治人格特質、形成過程及原因 ,做一嘗試性的分析論述。 全文分為七章,一冊,約五萬字左右。
18

邁向未來:大學生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 Head for futur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陳柏霖, Chen, Po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多變的時代,如何邁向未來,正向心理學所提及的心理特質,可以幫助大學生達到身、心、靈的安適。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在邁向未來人生中,其「用心」、「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其研究目的之一:瞭解「用心」與「心理資本」能否影響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狀態。其研究目的之二:探討「用心」、「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及「憂鬱」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大專院校學生共1,540位為對象,採用「用心評估量表」、「心理資本量表」、「主觀幸福感量表」、「臺灣憂鬱症量表」及「社會期許量表」為工具。經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 考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區別分析、結構方程式模型,得出研究結果如下: 1.大學生在用心的得分上,以「新奇產生」因素得分最高;在心理資本的得分上,以「希望」因素得分最高;在心理健康狀態的人數分布上,「大眾型」共425人,占27.6%。 2.不同性別受試在「用心」與「心理資本」有顯著差異。男性大學生在「新奇產生」與「變通性」的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女性大學生在「復原力」與「樂觀」的得分顯著高於男性大學生。 3.不同年級受試在「心理資本」有顯著差異。大一學生在「希望」的得分顯著高於大四學生。 4.不同主修領域在「用心」有顯著差異。理工醫農學群的大學生在「新奇產生」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社會科學學群的大學生。 5.「擔任志工的時間越長」與「擔任社團領導者或班級幹部」的大學生在「用心」、「心理資本」及「心理健康」上的得分顯著高於「擔任志工的時間較短」與「未擔任社團領導者或班級幹部」的大學生。 6.「幽谷型」的學生在自我效能、希望、復原力、樂觀、自我反省、體驗情緒、包容自我、新奇追求、參與、及新奇產生的得分上,顯著低於「顛峰型」的學生。 7.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扮演用心對憂鬱完全中介的角色。 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結果進行討論,並對高等教育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Facing a changeful time how to head for the future, the relate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reach the comfort in their physical, mental,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first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whether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n eff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or not. The second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depression. This study adopts a survey, comprising “Mindfulness assessment scale”,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Taiwan Depression scale”,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 of five questionnaire scales. Participants were 1,540 colleges’ students in Taiwan. The collected data a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MANOVA,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Novelty producing” factor was the highest score on “mindfulness”; while “hope” factor gets the highest score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 and “popular type” has 425 persons, occupies 27.6% on “mental health status” distribution. 2.“Different genders” of the testing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capital”. For 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ir testing scores on “novelty producing” and “flexibility” categories are higher than female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female student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females’ on “resilience”and “optimistic” categories. 3.“Different grades” of the testing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however freshman students’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senior students’ on “hope” category. 4.“Different major field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mindfulness”; however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medical and agriculture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students’ on “novelty producing” category. 5.Students as volunteers, club or class leaders get higher scores on “mindfulnes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mental health “. 6.“Languishing type” students score much lower than “flourishing type” students on self-efficiency, hope, resilience optimism, soul searching, experience emotional, self tolerance, novelty seeking, engagement, novelty producing, and flexibility. 7.“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 play full mediator role for “mindfulness “to “depression”. This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data analyses and discussion, and finall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19

風景構成法における彩色過程の心理療法的意義に関する研究

清重, 英矩 23 May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4774号 / 教博第292号 / 新制||教||21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松下 姫歌, 教授 田中 康裕, 講師 梅村 高太郎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0

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因素探討

董華欣, DONG, HUA-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Fishbein和Ajzen (1975,1980)的理性行為論為依據。此模式認為一個人 是否會採行某一特定行為乃決定於其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則同時受到態度(包括情 感性與認知性)與常模(包括主觀與認知性)的影響。本研究之目的除了驗證理性行 為論應用至預測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之適切性外,並探討大學生之求助意願 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十二所公立大學院校二、三、四年級學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有效樣 本為1386人,其中男生638 名,女生748 名。研究工具為「鄭氏憂鬱量表」,自編之 「求助意願量表」,包含「認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認知性常模」、「主 觀常模」和「行為傾向」,以及受試的性別、有無求助過專業心理輔導的經驗、求助 時間、求助次數、求助時數,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等基本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常模、認 知性態度、情感性態度、有無求助經驗及性別,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1.6% 。對有 求助經驗的大學生而言,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 知性常模及對諮商結果的評價,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45.5% 。對無求助經驗者而言 ,影響其尋求專業心理輔導意願的因素依序為認知性態度、認知性常模、及主觀常模 ,其解釋力佔總變異量的21% 。 其次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輔導的意願相當低。受試中有求助過專業心理輔 導的經驗者佔20.6% ,而其中對諮商結果的評價為「有效」的佔67.3% ,且求助意願 較高。 根據本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輔導機構應加強宣導,建立一般人對心理輔導的正確觀 念外,並加強與學生老師、親人、同學及朋友聯繫,提供大學生更多傳遞輔導訊息的 管道,對學校輔導工作之推展將有所助益。

Page generated in 0.04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