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
  • 15
  • 1
  • Tagged with
  • 16
  • 16
  • 13
  • 9
  • 8
  • 7
  • 6
  • 6
  • 5
  • 4
  • 4
  • 4
  • 4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霸權的剛性與柔性權力:從英美歷史看中國崛起

陳文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國際關係中的權力理論探討歷史上霸權的崛起,並關注當代中國的崛起與未來。透過檢視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權力理論與奈伊(Joseph Nye)的柔性權力(soft power)理論,本文試圖填補國際關係理論中「傳統剛性權力與柔性權力相互關係」的不足,發現兩者相互建構的密切關係與互異的權力性質。奈伊的柔性權力理論相對於傳統剛性權力雖然是九0年代的新概念,然而在摩根索的權力理論當中也可窺見其影,這說明柔性權力並非當代美國的專利,其存在可透過歷史驗證。 霸權是國家權力尋求極大化的結果。本文的兩組案例: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與二十世紀的美國的崛起歷史即是剛性與柔性兩種權力的交互作用結果。上述兩國的軍事、經濟、科技與其他文化力量在其崛起過程中逐步累積,其規模與速度的優勢是導致兩國脫穎而出的關鍵,其中較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力量對英美兩國而言,其重要性遠超越想像,這也就是說,柔性權力對一國的重要性遠大於目前國際關係學者的認識,而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發現。 當前的中國因其崛起現象而被視為下一個領導世界的霸權候選人,因此本文著重檢視中國的柔性權力狀態以觀察其崛起動能,發現中國的文化與外交力量正透過中國官方的扶植與支持而快速增加。相較於英美崛起的歷史經驗,中國的柔性權力展現高度的國家戰略性,也因此形成「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中國仰賴其「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做為國家戰略以尋求國家地位的提升則是本文的第二項主要發現。 上述「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大舉吸引世界目光說明她以柔性權力為崛起戰略的意涵,然而這項歷史發展也與英美霸權的崛起軌跡產生差異,主因仍在其國內政治體制與西方的差異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響程度差異。面對上述衝擊,一個逐漸崛起的中國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未來想定(scenario):堅持現有路線(維持國內政治穩定,但減損對西方國家的柔性權力)、轉向英美崛起軌跡(國內政治改革可能引發衝擊)、超越歷史終結(尋求比目前西方民主體制更為廣泛接受的政治體制),本文對中國未來的預測偏向第三種想定。
2

權力與信任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 : 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為例

夏侯欣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各方對探討「知識」(knowledge)的興趣方興未艾「知識」乃為一種「流量」的概念,即知識可以在知識的擁有者與接受者之間相互交流;對知識擁有者而言,是一種選擇性「推」的過程,對知識接受者為「拉」的過程,當二者平衡時,則產生最適的流量。也就是說,知識擁有者並非完全願意將知識傳授給予知識接受者,即使接受者一味的想學習知識,但若擁有者不願將知識傳授給接受者時,也無濟於事;反之,即使擁有者願意傳授知識給接受者,但接受者沒有任何學習意願時,也無法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學者認為日本企業的成功來自於傳播新知的共識,即將知識在企業內廣泛的分享,供參與者取用;正是這種雙重的內部與外部活動不斷刺激日本企業持續創新,而形成日本企業的競爭優勢。所以,組織宜透過一些機策來激勵員工去吸收外界的知識,並能提昇成員分享知識的意願。因此,對「知識分享意願」課題的深入探討有其相當的重要性。 本研究是在探討組織內知識擁有者個人分享的意願,因此分析單位界定在「個人」。一般而言,從事主管職位者,多半是因為具備多年經驗,並充分了解部門的專業知識,且可以將之傳承與部屬,所以,本研究假設,部門中較具備知識與經驗者為「部門主管」;因此,理論架構建立是以「主管」做為探訪對象,即以部門主管的角色(「知識擁有者」)來探討對部屬(「知識接受者」)知識分享的意願。但因各產業與各部門所涉及的知識迥異、產業特性差別甚鉅,所以在實證上為了降低上述因素的干擾,擬將以「單一產業與部門-銀行業的放款部門」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根據相關理論的探討與實務的觀察,發現影響分享意願的因素應該可以歸整為三種層次來探討;第一層次為個人層次的影響,其次為人際層次的影響,第三層次則為組織層次的影響。依據上述三種層次建立影響知識分享意願的理論架構。 個人層次的影響是認為主管的人格特質決定主管的行為特性與思維方式的特性,因此,影響主管知識分享意願。人際層次的影響則從人際間的「信任」與「權力」的長期互動觀點來探討。若以長期觀點來探討部門主管對部屬的信任感時,發現部門主管對部屬的信任感影響該主管對部屬的知識分享意願,即當信任感越高,則對部屬的知識分享意願越高,進而影響未來知識分享的行為;而該行為則對主管的權力會造成影響,一旦此影響為正面時,即對部門主管有利,則主管對部屬下一時點信任感程度會提高;反之,影響為負面時,則主管對部屬下一時點的信任感程度會降低。而部門主管對部屬下一時點的信任感會影響下一時點的知識分享意願。因此就縱斷面的探討,本研究認為影響部門主管知識分享意願的因素可以分由兩部份來加以討論,一為當部門主管考慮是否分享知識予部屬時,該「主管對部屬的信任感」會影響主管對部屬的知識分享意願;另一方面,部門主管在考慮是否分享知識予部屬時,該主管會「預期知識分享後對主管權力的影響」;當部門主管預期知識分享對其權力的影響為正面時,則對部屬知識分享的意願會提昇,反之,當預期對其權力的影響為負面時,則為部屬知識分享的意願會降低。本研究並進一步探討「主管對部屬的信任感」與「預期知識分享後對主管權力的影響」前因變項。組織層次的影響則認為文化藉由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而影響我們的工作行為,組織的文化與其組織成員息息相關;其中「組織文化」界定在該部門成員的行為模式與該企業組織可以觀察的制度為主。 本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作為研究對象的實證結果發現,雖然人格特質的差異造成個人行為的差異,但行為是由情境所決定,即有時會因為雙方的互動行為,形成行為的差異,故分享性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意願的影響效果並不顯著,而主管與部屬互動中所產生的信任感與知識分享對主管在公司地位的影響是形成主管對知識分享意願差異的主要因素,前者之影響程度甚過後者。因此,即使該主管並不具備分享的特質,但因與部屬的互動關係良好,則主管仍願意分享知識予部屬。 因此主管將知識分享予部屬,雖會危及主管在部門中之地位,但當部門主管認為部屬行為一致性越高,該部屬對主管所做所為皆是有利,使得主管越願意對部屬抒發個人情感,則部門主管認為該部屬會對其造成不利影響的機率越低,因此主管願意承擔將知識分享與該部屬後,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所以部門主管越願意將知識分享予該部屬。而影響主管是否信任該部屬的首要條件為該部屬與主管的親近程度,其次,影響主管信任該部屬的條件是對主管絕對的服從、盡力維護主管利益,因為此類型部屬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皆會以主管的立場與利益來考量。至於工作能力與工作態度越佳的部屬,則工作績效越佳,能全力以赴完成目標,因此主管可以放心將工作交付與該部屬,所以主管對該部屬信任感高。 影響主管願不願意分享知識予部屬另一考慮因素為知識分享後是否會對主管在組織中的地位有所影響,包括能使主管被部屬認同的程度、使高層主管對部門主管重視的程度或主管被部屬取代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容易找尋其他替代的部屬。其中,主管最重視的是預期知識分享後,部屬處理事務態度越積極者,則可加速問題的解決,進而越能提昇部門績效,使得該主管越會受到高層人士的重視,越能提昇主管在銀行的地位,即升遷機會增加,則主管越願意分享知識予該部屬。至於組織制度對於主管知識分享意願的影響方面,根據銀行授信部門主管為研究對象的整體影響結果顯示,組織層次的影響效果雖與理論一致,但相較於主管與部屬人際關係對知識分享意願的影響效果,其影響效果並不顯著。
3

清代台灣寡婦的他力與自擇 / Widows In Qing Dynasty: Exterior Force and Rational Choice

陳品妤, Chen, Pi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尚未被併入清國領土範圍前,本地居民是以部落社會為主,尚且有平埔族與高山族。目前我們熟諳的貞節牌坊、旌表與匾額,皆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所推崇的節操理念與漢人思維,然而,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始的台灣。清代台灣婦女因守節而受到表揚一事是根據旌表律令,為能理解此制度是如何生成於台灣,必須追溯制度的起源、演變與對台灣婦女的影響。 本文欲從明清的律令,探討旌表辦法、規範及名稱之差異,與此制度如何演變並施行於清代台灣,並以清代台灣志書中〈列女〉之名稱與紀錄作為佐證旌表一制在清代初期、中期、後期之演變,了解彼時台灣婦女是如何被納入儒家規範與漢人價值觀的體系之中。此外有別於以往關注寡婦弱勢與同情憐愛的面向,本文將以《淡新檔案》和《台灣私法物權編》中的民事訴訟與契約簽署等案例,分析婦女選擇守寡一途之因素,包括她們須面對現實經濟環境與家庭成員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守寡」實為婦女幾經機會成本考量後之選擇。台灣女性權力是如何從優勢轉為劣勢,再經由身分的轉變展現其母權亦是本文觀察之課題。
4

軟性權力之概念與應用:以台灣的外交實踐為例 / The Im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ft Power: a case study on Taiwan foreign affairs

傅筱琳, Fu, Hsiao-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年,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S. Nye)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期刊中發表〈軟性權力〉(Soft Power)乙文,指出權力可分為硬性(hard)與軟性兩類。前者屬強制性質,包括軍事攻擊、武力威嚇與經濟制裁;後者則主要以吸引力作為內涵。國家可以藉由本身的價值、文化或特定的外交政策,在國際間設定議程(agenda),讓其他國家認同,舉止符合軟性權力施行國的利益。 本文主張可沿用奈伊軟性權力之概念,尋求國際合作空間:首先界定台灣的軟性權力得分為以下三方面:知識經濟、民主與人權價值、以及「主要以非政府間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作為主體的」社會交流;並列舉以軟性權力開創銜接國際平台的實證。 奈伊在相關著作中指出,應假「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方式來宣揚軟性權力,學者亦有將「軟性權力」與「公共外交」視作「商品」與「行銷策略」之說。本文拆解「公共」(publicity)的意涵,說明台灣的公共外交可從三個層面進行:針對外國群眾(to public)、新參與者(by public)與公開管道的與時俱進(by public)。 繼而闡述我外交部相關的外交活動,包括「人權外交」、「全民外交」、發展「NGOs外交」與國際援助。人權外交即我內政價值的向外展現,因此許多涉外問題將同時接受國際檢視。全民外交則主要涵蓋三項措施:「台灣獎學金」、「外交替代役」與「無任所大使」。 研究結果,本文嘗試釐清「經濟是否屬於軟性權力範疇」的爭議,認為奈伊係將「經濟」緊縮定義為「制裁與酬庸」兩者;筆者另外舉出以「人類安全」(human security)為目的之「經濟援助」與「經濟研發、合作」得納入軟性權力。在其他非傳統外交方面,筆者揭示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 )的「文化產業」角色,在亞洲國家有逐漸增強的跡象,值得我國借鏡。
5

越戰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

黃榮護, HUANG, RONG-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超強的特質使其步入「全球干預」的國際主義途徑,處 處偏向以「壓倒性權勢」(Preponderance of power)來解決世界問題;經歷越戰的消 耗與創傷後,美國雖然無法一時回轉至傳統「關閉自守」的孤主主義老路,但亦在尼 季「和解」的架構中,走向「均衡」(Balance of power)政治。本文的目的,旨在藉 探討越戰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以「權力」以「絕對積極」、「絕對消極」或「二 者之間」的形式持續捍衛其國家利益的理論與實際。 本文共分六章、十五節,約十二萬餘言。除第一章導論及第六章結論外,主文以四章 撰成。第二章論美國越戰誤導的經驗,第三章論越戰支持共識的瓦解及其演變,第四 章論國會外交權的伸張,第五章論武力的使用。全篇兼顧時間的推演性與空間的代表 性,期能對影響美國對外政策的某些因素、運作過程、結果作一重點的瞭解。
6

紀錄片:《一伴》 / Documentary :《The Better Half》

洪辰嫣, Hung, Chen-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3年,台灣本土出現第一個關心身障者「性」的義工團體-手天使,其組織免費提供重度身體障礙者性服務。當身障者「性權」議題逐漸檯面化時,來申請手天使服務的人卻皆為男性,經過手天使的努力,才終於在2016年9月出現第一位女性受服務者。本片記錄三位不同年齡的女性身障者,以及手天使團隊成員們,試圖從個人生命經驗,及社會「性」實踐,交織出女性障礙者在當今社會如何完成生命的渴望。 / In 2013, Hand Angels was founded. It is the first Taiwanese NGO with a focus on sexual rights, providing sexual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severe physical disabilities. However, even amidst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sexual relief as an aspect of human rights for the disabled, all applicants for Hand Angels' services remained male until September 2016, when the organization serviced its first female applicant. Through the personal stories of three women with disability, and through following the work of the Hand Angels team, this documentary paints a picture of the struggles faced by disabled women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ir efforts to coexist with their physical disabilities and experience all that life has to offer.
7

無 / How a Man Reshapes the Image of a Country?: Analysis of President Ma’s Image among Shang Hai City from the Soft Power Perspective

詹偉伶, Chan, Dore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was popularized by Joseph Nye’s works in the 1990s. It is then often referred to the ability of a political body, such as a state, to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r interests of other political bodies through cultural or ideological means. This paper seeks to apply this idea to the study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to see whether Taiwan might exert soft power against China. As we know, it is not just Taiwanese that are highly concerned with the 2008 election of Taiwan. We take this election and especially President Ma as an example to see whether Ma can help facilitate the image of Taiwan and democracy among Chinese. After interviews on several doze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we found that Ma’s image, as the soft power, does make the difference. And if Taiwan can make best use of its soft power, we may not need so much military buildup to defend Taiwan.
8

國家形象再造之研究:以中國設立全球孔子學院為例 / The research of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e - a case study of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

鄒雨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化的高度發展促使國際格局逐漸產生改變,中國作為一新興國家,已相當明白當前國際間的競合關係應以良性發展為導向,致力於改變過去給予國際社會過度擴張剛性權力的既定印象,方能提供其綜合國力穩定發展的平台。透過觀察中國一連串有計畫的國家文化行銷活動,可見中國過去數千年的溫和、中庸的文化印象遺產成了柔性權力發展的最佳載具,其中又以中國官辦官營的孔子學院在全球長期性、有組織且有計畫的設點最受到關注。   國家如同商品,需要量身打造最適的計畫及管道來定位及行銷,本文透過結合學者Kotler及Olins的行銷理論,使用文獻分析法、歷史比較研究法以及內容分析法,配合國內外主要報業對於孔子學院之報導及評論作次級資料分析,(資料蒐集區段自2004年孔子學院成立以至2010年7月)探討國家形象建構之重要性及中國選擇孔子學院為扭轉其國家形象之途徑因素及成效。 / In recent year, blooming of globalization catalyzed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s an up-and-coming country, China realized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the globe should have the common goal of working toward a healthier development. China also recognized that the need of transform its stereotype image of being the over expanded hard power would be the solution to create platform for steady growth of national power. As soft power becoming the trend of today, how to create a positive national image is one of top priority policies for China. By studying China’s stream of well-planned marketing events for its national culture, we could see how the mild and mean culture of China in the past thousand years materialized. Out of all the events, the government managed Confucius Institutes organized expansion globally is the most followed event. A nation is very similar to a product, which need customized plan and channel for marketing. By combining Kotler and Olins’s marketing theory, this research paper discus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image.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in detail about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China using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modify its national image.
9

周遊列國抑文化滲透? 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剖析 /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r Cultural Penetrati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

趙晧嵎, Chao, 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後冷戰時期開始,中國國內對於「柔性權力」的討論非常熱絡,對於北京來說,柔性權力是一項值得利用的外交政策工具,特別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明所轉譯而成的「文化」元素,近年來更被中國政治菁英視為最重要的柔性權力資源,尤其以一種不帶威脅、潛移默化的力量,朝國際社會投射。於是,這種以文化因素或文化底蘊為特色的柔性權力外交,旋即成為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藉著此一政策工具的推廣,中國希望利用「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負面觀感,而順著這樣的戰略思考所發展而來的實際政策便是「孔子學院」的推廣計畫。作為海外中國文化傳遞工具的孔子學院,特別在與中國具有地緣鄰近性與文化親近性的東南亞,更成為中國發展、擴張孔子學院之柔性權力外交效果的重要示範區。有鑑於此,本文的研究重點將放在東南亞區域,研究並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狀況,希望能藉此瞭解東南亞國家如何看待及理解孔子學院,並檢視東南亞國家孔子學院的在地運作情形,深入分析孔子學院是否會因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發展之關係,而有不同的運作模式。 本論文共分作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此章針對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與背景做一鋪陳,以開展出整篇論文所要呈現的研究圖像。第二章的重點主要是將第一章所呈現的中國柔性權力論述予以聚焦,針對中國近年來孔子學院推廣計畫做一完整的陳述。第三章開始,本論文將要以東南亞為研究區域,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概況。本文挑選三個國家(新加坡、泰國、柬埔寨)作為孔子學院發展類型的代表,並就孔子學院在這三個國家的發展做一深入的剖析。第四章則是順著前一章的脈絡,進一步根據孔子學院所分佈的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之關係,將孔子學院的發展方式與以歸納,以瞭解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關係中,孔子學院與該國的互動模式並與前章論述做呼應。最後,在結論部分,呈現出海外合作國對孔子學院的運作模式的「自主性」與「鑲嵌性」,並點出中國輸出孔子學院的真實面貌。
10

論競爭法對生物科技研究工具專利授權之規制—以延展性權利金(reach-through royalty)條款為中心

焦子奇, Chiao, Tz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延展性權利金(reach-through royalty)條款的競爭法規制。首先,本文對於研究工具專利及延展性權利金條款的意義及概念作一說明,接著簡介目前各國之競爭法制與專利法制的權衡概況,並探討一些與延展性權利金條款有關之授權條款,以了解目前競爭法對於延展性權利金條款所可能導致之相關效應的評價,作為後續分析該條款適法性的基礎,再來整理美國實務及學說對於延展性權利金條款的看法,最後綜合檢討相關論述,提出本文見解。經研究後,本文認為,延展性權利金條款有其促進競爭效應(如提供風險分攤機制、幫助起始公司解決現金壓力問題以及提供授權雙方較佳的協商估價基礎)亦有其限制競爭效應(如降低被授權人研發誘因而有限制研發的效果及權利金堆疊效應),因此一概禁止或一概允許此種條款皆非適當,而應視個案情形依合理原則的標準加以權衡,以決定系爭行為的適法性。 / The present article discusses the antitrust regulation for reach-through royalty provisions which mainly used in biotechnology research tool patent licensing. Firs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of research tool patent and reach-through royalties. Second, it illustrates antitrust regulations for patent licens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specifically in U.S., European Union, together with R.O.C. and, furthermore, it also discusses provisions similar or related to reach-through royalties. Thir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iscussions about reach-through royalty provisions in U.S., including the NIH Guideline, case law regulations and other related discussions by scholars. Finally, the present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reach-through royalties more deeply based on the mentioned discussions and makes a sugges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reach-through royal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since reach-through royalties have both anti-competitive and pro-competitive effects, a total ban or allowance is not appropriate and a “rule of reason” inspec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such provisions for better efficiencies.

Page generated in 0.0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