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2
  • 49
  • 3
  • Tagged with
  • 52
  • 52
  • 23
  • 16
  • 14
  • 14
  • 12
  • 12
  • 12
  • 11
  • 11
  • 11
  • 11
  • 10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我國公庫審計制度之研究

林實春, Lin, Sh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下分三節,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方法文架構 。 第二章公庫制度,下分三節,敘述公庫意義及其範圍,我國之公庫制度,各國之公庫 制度。 第三章公庫審計與財務行政制度之探討,下分三節,敘述各國及我國之公庫審計與該 國財務行政制度之關係。 第四章我國公庫審計制度之演進及其時代背景,下分三節,敘述我國歷代公庫審計制 度及其時代背景,公庫法實施前及實施後之公庫審計制度及其時代背景。 第五章我國公庫審計制度之現況與評述,下分五節,敘述公庫集中支付制度、國庫集 中支付審計、國庫代庫收支審計 國庫收支綜合審計之現況與評述。 第六章公庫審計專題之研究,下分六節,分別就現行公庫審計有關的問,作專題式的 探討。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下分二節,係將本論文中各項研究作一彙總,並提出若干建議。
32

行動支付之探討-以電信運營商為例

陳忠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智慧型手機與各種手持裝置日漸普及,4G行動上網速度與行動支付安全性、便利性與即時性的提升,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在這幾年已然成為電信、金融、手機軟硬體製造產業之間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多樣化之支付型態因應而生。將個人行動裝置結合金融支付工具進行交易,讓使用者不需帶錢包出門即能輕鬆完成小額支付是未來趨勢,世界各國行動支付的比例逐漸提高,邁入無現金社會。 台灣電信運營商也積極在行動支付戰場爭取一席之地,陸續推出電信運營商帳單代付(Direct Carrier Billing,DCB)及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相關行動支付應用服務,以增加創新服務體驗及客戶黏著度,最終目標為提高客戶平均貢獻度(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次級資料蒐集、整理及分析,瞭解國外電信運營商之成功案例從中擷取鑑往知來的想法和做法,再深入觀察目前國內電信運營商在DCB的壞帳風險過高的問題及NFC電子錢包等行動支付之發展現況與窘境。最後提出建議,建議一為推動成立「電信聯合徵信中心」以共同降低壞帳風險,同時針對DCB用戶之消費項目進行分析以精準行銷並提升ARPU;建議二為推廣以「行動號碼」為數位身份認證(Mobile Connect)之行動支付平台,不僅可增加電信運營商之營收,更能夠滿足消費者追求快速、便利、安全性的需求。 /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smart phones and handheld devices, The 4G high mobility speeds and the security, convenience and real-time of mobile payment were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Mobile Payments have become a hot topic betwee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financial industry, mobile hardware and softwar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iversified payment patterns in response. It is the future trend to combine personal mobile devices with financial payments tools so that users can easily make small payment no need to bring their wallet. The proportion of the Mobile Payment b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moving towards a cashless society. Taiwan's telecom operators are also preparing to carve out a niche for themselves in the mobile payment battlefield by launching Direct Carrier Billing (DCB)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related mobile payment application service to increase innovative service experience and customer adhesion,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enhance their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ARPU). This research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by collect, collate and analyze secondary data to understand the ideas and practices of observ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foreign telecom operators to capture from the past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solutions. And in-depth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telecom operator’s highly bad debt risk in DCB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the NFC related mobile payments. Finally, suggestion one is to facil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elecom’s Joint Credit Information Cent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bad debts and then analyze the consumption items of DCB subscribers for precise marketing to enhance ARPU. Suggestion two is to promote “Mobile Connect” digital authentication solution with “Mobile Directory Number” in mobile payment’s platform. I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revenue of telecom operators, but also satisfy needs of consumer’s about seeking fast, convenient and safe.
33

信用狀條款與買賣契約關係之研究

劉必成, LIU,BI-CHEG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信用狀是國際貿易中最通用之支付價金與資金融通之便利工具,此種商業信用狀又以 跟單信用狀佔大多數,一般所稱之信用狀亦指此而言。當買賣契約當事人約定以信用 狀方式付款時,即在買賣契約中明訂「以跟單信用狀付款」或與此相同效力之字句, 以及應該如何開發信用狀,此等規定稱之為「信用狀條款」,信用狀交易由此而生。 信用狀交易的特性在於「確定性」與「迅速性」,銀行僅得依據受益人是否履行信用 狀上條件而決定兌付與否,此即植基於「嚴格一致」與信用狀之「無因性」兩法則上 。信用狀與買賣契約在法律上相互獨立,但是此並非意謂信用狀與其基礎原因關係或 其他牽連關係全然割捨,在信用狀上所載條款中承受原因關係之限度內,仍然受原因 關係之牽制,故買賣契約中之信用狀條款,對於買賣契約當事人或第三人之權利義務 關係,亦將有重大影響。 本文研究範圍分為四大部分,首先為在買賣契約中之信用狀條款下,買受人與出賣人 之特殊法律關係,買賣雙方對於信用狀適當地開發及使用均負有義務。其次,國際買 賣契約之履行,首重買賣雙方之誠信關係,他方之履約能力對於己方之利益具有深切 關係,在此即須就信用狀之「撤銷」與「轉讓」性質予以確定。此外,信用狀功能之 發揮有賴於「嚴格一致」原則與信用狀之「無因性」,自不應任意破壞,但亦不容藉 機濫用,為了維護交易之順順暢與分平,適用上須詳加區別及附加限制情形,故最後 分為兩部份針對此方面之意義加以探討。
34

電子支付工具發展趨勢之研究-以我國晶片金融卡為例

陳柳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商業活動以支付工具完成付款作業。時代變遷,支付工具亦隨之進化演進。科技進步,電子支付工具陸續興起,電子支付工具依照特性可有不同的分類,對於不同的使用對象,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依不同需求可選擇不同的工具。 金融卡是我國重要的支付工具之一,具有提款、轉帳、餘額查詢及繳稅費等功能,磁條金融卡因安全因素將全面轉換為晶片卡,晶片金融卡除具有磁條卡的交易功能,在安全性大幅提昇後,配合網路自動櫃員機在網際網路上已成為一項方便又安全的支付機制,未來可朝全方位金流工具發展。 本研究透過了解電子支付工具的分類及特性,並探討電子支付工具之國內外應用發展趨勢及相關失敗經驗,綜合研究資料及心得,分析晶片金融卡支付工具之優劣強弱,提出晶片金融卡支付工具未來發展建議,期能讓我國消費市場電子支付工具之發展更健全,以構建發展電子支付工具之完整版圖。 關鍵字:電子支付工具(Electronic Payment Tool)、晶片金融卡(Financial Chip Card)、網路自動櫃員機(eATM)、金流(Cash Flow) / The payment of business activity is done by the payment tool. As time goes by, the payment tool is improving. Electronic payment tool is coming throug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There are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users, environments, and demands for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nic payment tool. The ATM Car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yment tools in Taiwan with the function of Inter-bank Withdrawal, Balance Inquiry, Fund Transfer, and Tax Payment. The Magnetic Stripe ATM Card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Financial Chip Card for the security reason. With 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the Magnetic Stripe Card plus security control, the Financial Chip Card can be also worked with eATM on the Internet and becomes a convenient and safe payment tool toward all-around cash flow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e study not only the categories and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ll applications, trends, and related experiences of the electronic payment tool. We combine all the information and opinions about the Financial Chip Card as a payment tool to understand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e hop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ayment tool in Taiwan is progressing and look forward to its benefits in all sides.
35

中國財政支出的邏輯:發展、穩定或均衡? / The Logic of China’s Fiscal Expenditure:In Search of Economic Growth, Political Stability, or Regional Balance?

盧乃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中國1997~2003年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之淨移轉支付為研究對象,運用量化之研究途徑,分析中國近年來中央政府資源分配之財政目標變化,以及影響此財政目標之主要因素。依據本文實證結果分析顯示,在1997~2003年這段期間,中國中央政府的財政資源分配方式由過去以穩定社會環境、發展整體經濟為主要目標,轉以均衡各地情況為主,於此同時,影響此財政資源分配模式之主要因素為區域政策之轉折,並推論中國區域政策的產出與執行,並非如一般所論,僅是領導人安定環境、攏絡民心的口頭宣示和空頭支票。 / Through examining the transfer payment from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o provincial government, this study seeks to discover the logic of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China. It goes on to compare the modes of financial transfer in different years to see whether China has devoted more resources on income redistribution, and if so, which factor make that happen. My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a does adjust the logic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hifting from pro-growth to pro-balance through these years. And, the key that trigger such change is the modification of regional policy instead of reshuffle of top leadership.
36

決策的社會鑲嵌性及其影響:台灣中醫及牙醫健保總額支付委員會決策機制之分析 / 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the decision-making and its influence: The analysis of the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s in the Chinese medical and dental global budget payment committees in Taiwan

王光旭, Wang, Guang 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焦點主要圍繞在兩大主軸:社會鑲嵌性與決策,探討在行動者間社會網絡的關係結構下,決策的影響力與決策行為的社會性。換言之,本研究認為決策並非僅是理性的產物,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理性與非理性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決策必然鑲嵌在決策者間的社會網絡關係結構,任何的決策都無可避免的必須考量到決策者間的關係型態所造成的限制。本研究使用牙醫與中醫總額支付委員會作為研究的個案,除了讓社會網絡與決策網絡的邊界更清楚,更符合研究校度之外,也希望能夠進一步透過兩個案的分析,一方面透過社會網絡分析瞭解兩支付委員會可能的權力分佈與結構,二方面分析影響決策權力分佈與決策產出的關係機制為何,並藉此來驗證決策的社會鑲嵌性此一概念。 本研究使用事務討論、信任支持、法規諮詢與資源交換四個社會關係網絡來測量行動者在決策過程中的社會關係,並用以驗證決策者的決策影響力與決策的一致性是否鑲嵌在這四個網絡的結構當中。本研究透過社會網絡的問卷蒐集了牙醫支委會18筆與中醫支委會21筆資料(N=56),並透量化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的集中性指數、派系、網絡密度、區截模型與縮影矩陣、MDS分析與QAP的相關與迴歸分析等分析工具,從個體、小團體層次、與總體的結構層次,分析牙醫與中醫支委會的行動者在網絡中的關係型態與位置角色。此外,更透過上述分析中所獲得的集中性指數的分析結果當作自變項,並放入迴歸模型之中,藉以驗證是否對集體決策產出的觀感造成影響。 總的來說,本研究可歸納以下研究結論:一、在牙醫與中醫支付委員會的個案中,委員決策的影響力與決策行為,確實都受到四個社會網絡結構的影響,驗證了決策的社會鑲嵌性此一觀點;二、無論從個體、小團體或總體結構的分析層次,得到的分析結果都很類似,具有決策影響力並與其他行動者有密切的社會關係的行動者,在牙醫支委會有牙醫全聯會的H11, H16與健保局的A2,但中醫支委會的部分,就沒有健保局的代表,反而僅有中醫全聯會代表,顯見在牙醫部門當中,權力的分佈屬於公、私部門間二元的機制,但中醫的部分僅有集中在中區中醫師;三、委員的出席確實會受到委員個人政策影響力與資源交換網絡的顯著影響,顯示個人政策影響力愈大,與其他委員資源交換關係愈頻繁的委員,參與會議的意願較高;四、從影響集體決策產出觀感的因素來說,事務討論關係與在事務討論網絡的派系重疊程度對集體決策產出的觀感有顯著且正面的影響,個人的決策影響力與年資反而有負面且顯著的影響。 本研究大的貢獻,一驗證了決策的社會鑲嵌性此一觀點,決策必須將社會關係變項考量,二是在公共行政領域中第一本以系統化的方式使用社會網絡分析工具的論文,非但具有示範性的作用,也跨越了過去公共行政網絡研究過於喻象的分析缺陷。根據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四點政策建議:一、中醫支委會的健保局代表應當夠積極的與中醫全聯會的代表建立溝通的關係,以構築決策影響力的社會基礎;二、委員會中若不具決策影響力,又在社會關係上沒有跟其他行動者互動,則應考慮其存在的實質意義;三、由於年資長短對決策觀感會有負面影響,健保局應更積極的與年資較久的委員溝通請益,瞭解他們為何會對委員會的運作績效有負面的想法,藉以強化委員會的功能;四、加強委員之間的總額事務討論的交換意見的關係,有助於集體決策的產出。 / Decision making is a collective activity rather than an individual option. In literature, collective action can be symbolized as a network. The concept of network has emerged as an intellectual centrepiec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peedy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has facilitated “network research” to go beyond only a metaphor. However, most previous decision theor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ationality have not seriously considered a network’s impact on the policy process.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verif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decision-making by examining how policy elites’ personal interactions shape individuals’ decision-making behaviour, influential power and the collective decision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rational and non-rational factors. Two cases (the Dental and Chinese Medicine Global Budget Payment Committees) are discussed by applying quantitativ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order to systemically expand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these two decision making committees in 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omain. In regard to methodology, four participants’ social networks were designed not only to examine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committee members but also to analyse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embeddedness in these two cases. There are totally 39 successful respondents (apx. 80% response rate, N=56) and these raw data were analysed by the indicators such as network centrality index, cliques, network density, block model, image matrix, MDS and QAP correlation,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in order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s.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ree analytical level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dividual relationship”, “small group” and “global structure”, and not only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power exercise and decision-making behaviour between these committee members but also analyses their role and position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network structure. The research verifies the hypothesis “decision-making is embedded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actors’ interconnected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utilizes the quantitative social network analytical method systematically to let network study go beyond a metaphor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 conclud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behaviour are both influenced by the committees’ social networks. Furthermore, the power distribution in the dental committee is two cores between the dental association and the BNHI, but the 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just one core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association. With regard to attendance network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two factor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committee members’ attendance network: “decision-making influential network” and “resource exchange network”. Finally, the factors of “the NHI affair discussion network” and “the affair discussion clique centrality degree” have positi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ut relatively the factors of “personal decision making influence” and “seniority” have negati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interviewees’ perception of the collective policy outcome.
37

企業併購最適支付方式契約設計

朱建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併購的成敗,基本上應視其併購的策略性目標是否達成,然而策略性的目標往往只能從收購後整體的營運績效或投資收益來進行評估。事實上,企業併購即是一種投資活動,投資後的環境變化事先即難以掌握,如何有效的預防企業併購的風險問題,尤為進行併購規劃時重要的課題。本文嘗試以「代理問題」來解釋企業併購完成後的「雙方道德風險問題」,希望利用支付方式的財務規劃,有效的對企業併購完成後的道德風險作防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利用訊息理論中的代理模型(principal-agent model),研究企業併購雙方在「資訊不對稱」下,利用「雙方道德風險模型」(double-sided moral hazard model)的建立,規劃最適的支付方式設計,並對模型最適支付方式契約特性與影響因素作分析。設定企業併購的買方公司(the bidder)為所有人角色,目標公司(the target)為代理人角色,並且雙方公司皆為「風險趨避」的態度,以期望效用極大作為決策依據。買方公司基於「風險分散(risk- sharing)」與「契約誘因(incentives)」的考量,設計一種最適的「簡單線性支付方式」契約型態,綜合部分現金與部分股票支付的「混合性支付方式」,進行併購投資的要約行動。 模型的結果,買方公司所提出的最適目標公司持股比例,為雙方的風險趨避係數、公司價值的變異風險,以及雙方努力投入的成本係數所決定。並且進一步求出最適的努力水準,與最適現金支付金額,設計最適的股票與現金支付比例,以作為企業併購支付方式財務規劃的建議。 分析最適支付契約的比較靜態結果。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1) 若買方公司風險趨避態度增加時,買方公司將提高目標公司持股比例的契約設計,增加契約誘因強度,以避免承擔過多企業併購的不確定風險;(2) 當公司價值估計變異風險增加(外在不確定風險增加),若買方公司的風險趨避係數大於目標公司的風險趨避係數時,買方公司將增加目標公司持股比例作為要約;(3) 若買方公司的努力成本增加時,買方公司愈不願意付出努力水準,傾向於提高誘因機制給目標公司增加目標公司的持股比例作要約。 修正訊息結構的假設,引入契約中加入「承諾付出一定努力」的條款,加入「買方承諾」條款時,雙方道德風險的最適契約設計可以簡化為單方道德風險模型。加入「雙方承諾」的條款時,模型則可簡化成以「完全訊息」沒有道德風險問題的方式來分析。比較三個方面的差異:(1) 誘因強度大小的比較:在單方道德風險下,最適目標公司持股比例契約,將大於雙方道德風險模型下設計的最適契約;雙方道德模型則需視彼此道德風險問題的抵換,誘因強度不一定大於完全訊息模型。(2) 比較靜態結果比較:就影響方向而言,風險趨避係數變動,對不同訊息設計影響方向皆相同;外生誤差風險變動時,單方道德風險的影響則確定為負;至於努力成本的影響方向則不變。就影響大小而言,雙方道德風險模型誘因強度敏感性則恆小於單方道德風險模型的影響;與完全訊息的敏感程度大小則不一定。(3) 雙方期望效用總和比較:在雙方道德風險模型下,最適契約符合契約雙方期望效用確定等值極大的條件。 修正風險趨避特性的假設,探討風險中立假設下,最適的簡單線性支付契約適用性的問題。可得在風險中立情況下,只有雙方道德風險模型,混合性支付方式線性契約的誘因機制仍存在。最後,利用「制度性的比較靜態分析」,歸納出企業併購雙方道德風險問題下,當外生變數變動時,「完全現金支付」與「混合性支付方式」的選擇取捨。
38

信用卡當事人法律關係與風險管理 / Legal issues and risk management of credit card payment system

林育廷, Lin Yu-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信用卡交易制度乃發軌於買賣雙方記帳消費之商業行為,隨著信用卡業務之漸次發展,而逐步自地區性之記帳消費措施迅速擴張成全面性之支付制度,為使此種支付之制度建立明確之交易及清算規則,銀行業便共同組織成專業信用卡規畫、交易授權及清算機構,並分別由銀行加入成為發卡銀行或收單銀行,分別在信用卡支付制度中扮演信用卡業務推展與特約商店推廣之相關事務。故在現代信用卡交易制度所涉及之當事人包括:1.發卡機構、2.收單機構、3.特約商店、4.持卡人及5.專責交易授權、清算之機構,由此五造當事人形成十分複雜之交易關係。 對於此種複雜之交易關係,英、美、日等國在其消費者信用保護之立法中,僅有針對發卡機構與持卡人之法律關係設有關於消費者保護之若干規定,但迄今並無全面性規範交易當事人法律關係之規定。 在吾國立法亦無全面性對信用卡交易當事人之規範,且國際間亦無具法律效力之統一交易規則供業者遵循,僅仰賴信用卡組織與會員機構間以組織章程、會員規約等方式自律。但由於信用卡交易基本關係始終未能釐清,實務與學說見解亦莫衷一是,此不但時肇致交易爭議之發生、亦影響交易安全之維護,另關於新興網路科技與信用卡交易之結合,亦產生新型態之法律問題,此亦未見有明確之法律規範可資遵循,凡此種種皆使從事信用卡業務之業者於業務之執行有無所適從之慮,亦承擔較高風險。 蓋發卡機構從事信用卡業務既需承擔相當風險,基於企業經營在於追求穩健成長及獲利之目的此一原則,發卡機構自需對其於推行信用卡業務所可能產生之風險預作風險分析並進而採行風險管理措施,然信用卡交易制度法律關係之無法澄清界定,造成風險負擔之歸屬未明,現行法令於規範信用卡關係捉襟見肘之不足,凡此將造成發卡銀行為推行信用卡業務承擔過巨或非其當承擔之風險及管理上之困難。 故本文即擬就此支付制度中各當事人之法律關係於我國法律中定位為研究,嘗試為信用卡制度建立明確之法律架構,並進而確定危險負擔之責任歸屬,俾便發卡機構於信用卡業務之推行得預為風險分析與管理,並同時進而保障信用卡制度之交易安全、促進信用卡業務之發展。 由於信用卡相關法令規範之不足,學說見解對於信用卡當事人關係見解之莫衷一是,及無論實務或學說關於信用卡法律關係之見解之不妥致與信用卡實際運作之流程產生扞挌。故筆者擬求諸學者之見解,並以信用卡實際交易流程為基礎,自為發卡機構為從事信用卡業務風險管理確認與分析之角度,探討信用卡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 筆者擬於本論文中分六章論述: 首章概述發卡銀行從事信用業務所可能遭致之風險,並述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及範圍。 第二章則自信用卡之制度發展,分別介紹信用卡之性質、定義、交易行為之類型與相關支付工具之討論。同時並於此章中概述美、德、日等國家之信用卡制度與發展。 第三章則以信用卡交易流程為主軸,求諸學說見解,並輔以實務之運作,於第一節中,初探信用卡交易制度中所涉及之當事人,並於第二節中,探究其於信用卡交易制度之定位與基本權利義務;第三節則自發卡機構之角度,切入探討其與信用卡交易制度中涉及他造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第四節則進而討論信用卡交易制度中其他當事人間相互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以明其相互間之差異與關係。俾令信用卡交易制度此一涉及五造當事人龐雜之法律關係得以完整釐清。 第四章則以邇來蓬勃發展之網路交易為探究課題,淺探信用卡於網路交易之交易流程與安全機制,並以VISA及MASTER國際組織所積極推動之安全電子交易(SET)為主軸,輔以現行網路普遍之SSL交易方式之介紹。次概述信用卡網路交易之當事人架構與法律關係,並進而審慎研析信用卡交易於網路交易之運用所可能產生之問題與解決方案。 第五章則為法律規範層面之探討,首以信用卡交易十分普遍發展,相關法令規範體系相較完整,信用卡交易環境相當成熟之美國為討論主題,次再論及吾國就信用卡交易之相關規範與主管機關之監督。同時承接前開文中關於信用卡網路交易之探討,並於此章節中進而探究現行法令規範於信用卡電子交易可有之規範與保護。 第六章則綜合前述五章之相關爭點與討論,提出結論並嘗試為發卡機構提出風險管理策略,以竟全功。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 1 第一節 發卡銀行發行信用卡之風險 1 第一項 消費新寵兒-信用卡 1 第二項 發卡銀行所面臨之風險 2 第一款 營運風險 3 第一目 發卡機構之支出 3 第二目 發卡機構之收入 4 一、 年費 4 二、 手續費 4 三、 利息收入 5 第三目 小結 5 第二款 競爭風險 6 第三款 信用風險 7 第四款 信用卡犯罪 8 第五款 信用卡交易所生之爭議 9 第二節 研究動機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1 第二章 信用卡之性質及相關討論 13 第一節 信用卡之性質 13 第二節 信用卡交易之規範依據 18 第三節 信用卡交易之類型 19 第一項 外國之信用卡制度 19 第一款 美國之信用卡制度 19 第一目 美國信用卡之發展 19 第二目 美國銀行卡之交易制度 20 第二款 德國之信用卡制度 22 第三款 日本之信用卡制度 22 第二項 我國之信用卡制度 24 第一款 我國信用卡市場之發展 24 第二款 我國之信用卡交易類型 25 第一目 聯合信用卡 25 第二目 國際信用卡 26 第三目 其他類似之支付工具 28 一、 記帳卡 28 二、 簽帳卡 28 三、 支票卡 29 四、 銀行銷售點服務卡 30 五、 IC卡(智慧卡) 30 第四節 POS及電子資金移轉系統相關討論 33 第一項 銷售點交易服務(Point-of-sale Services, POS)之意義及發展 33 第二項 銷售點交易服務(Point-of-sale Services, POS)之功能 34 第三章 信用卡交易之當事人 36 第一節 信用卡交易之當事人 36 第一項 傳統學說上之當事人 36 第一款 二造當事人 36 第二款 三造當事人 38 第三款 四造當事人 39 第二項 信用卡交易之運作流程 41 第一款 現行實務運作之交易流程 41 第三項 傳統學說與現行實務運作之扞挌 54 第四項 管見 55 第一款 信用卡交易流程 55 第二款 信用卡交易之當事人 56 第二節 信用卡交易當事人之意義及相關事項 58 第一項 持卡人 58 第一款 持卡人之意義 58 第二款 持卡人之資格 58 第二項 發卡機構 59 第一款 發卡機構之意義 59 第二款 發卡機構之種類 59 第一目 一般金融機構 60 一、 聯合信用卡中心所屬會員銀行 60 二、 金資中心所屬會員銀行 60 三、 個別銀行 61 第二目 專業發卡公司 61 第三目 其他 61 第三款 發卡機構之業務 61 第四款 發卡機構應受之監督 62 第三項 收單機構 64 第一款 收單機構之意義 64 第二款 收單機構應受之監督 64 第三款 國內收單機構之市場現況 65 第四項 特約商店 66 第一款 特約商店之意義 66 第二款 特約商店之遴選標準 66 第三款 特約商店之種類 68 第一目 現場面對面交易 68 一、 CBL (Check Black List)特約商店 68 二、 CAT (Credit Authorization Terminal)特約商店 68 三、 EDC (Electronic Draft Capture)特約商店 68 第二目 非現場面對面交易 69 第四款 特約商店之基本權利義務 69 第五項 信用卡組織 70 第一款 信用卡組織之定位與意義 70 第二款 國內信用卡業務之運作 71 第三款 聯合信用卡中心定位檢討之管見 71 第三節 發卡機構與他當事人之法律關係 72 第一項 持卡人與發卡機構間之法律關係 72 第一款 當事人間法律關係定性 72 第一目 持卡人與發卡人之給付義務 72 第二目 契約類型判斷 74 一、 基本法律關係 75 二、 關於循環信用之法律關係 83 第二款 契約之成立生效 87 第三款 權利義務關係及相關問題討論 90 第一目 發卡人之其他義務 90 一、 發卡人之告知義務 90 二、 信用徵信調查與信用資料保密義務 91 第二目 持卡人之其他義務 92 第二項 信用卡組織與發卡機構之法律關係 95 第一款 信用卡組織與發卡機構之權利義務 95 第二款 法律關係之定性 97 第一目 學說見解 97 第二目 管見 97 一、 類似合夥關係 97 二、 類似社團關係 98 三、 小結--「類似社團關係」 100 第三項 發卡機構與收單機構之法律關係 100 第四項 特約商店與發卡機構之法律關係 102 第一款 信用卡交易所生之法律關係 102 第一目 授權交易之法律性質 104 一、 承諾附解除條件說 104 二、 承諾付款附有辨識持卡人同一性義務說 104 第二目 特約商店審核持卡人同一性任務之性質 105 第三目 管見 108 第二款 特約商店之直接給付請求權 109 第四節 其他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 110 第一項 持卡人與特約商店之法律關係 110 第一款 基本法律關係 110 第二款 持卡人之簽帳請求權 111 第一目 持卡人對特約商店之簽帳請求權 111 一、 第三人利益契約說 111 二、 附保護第三人作用契約說 113 三、 管見 114 第二目 特約商店之債務不履行責任 115 一、 採真正第三人利益契約說 116 二、 否認持卡人對特約商店之直接請求權者 116 三、 管見 117 第三款 特約商店之價金請求權 117 第二項 持卡人與收單機構之法律關係 120 第三項 特約商店與收單機構之法律關係 121 第一款 收單機構與特約商店之權利義務關係 121 第二款 法律關係性質討論 125 第一目 學說見解 125 一、 債權購買說 125 二、 債務承擔說 127 三、 保證契約說 128 四、 委任契約說 129 五、 類似於信用委任之法律關係 129 六、 行紀說 131 七、 類似保險契約說 132 第二目 管見 133 第四項 收單機構與信用卡組織之法律關係 133 第四章 信用卡於網路交易之運用 135 第一節 網際網路的發展與網路交易的勃興 135 第一項 網路交易之蓬勃發展 135 第二項 傳統法律在網際網路運用之扞挌 136 第二節 信用卡於網路交易運用之討論 138 第一項 支付工具的改變 138 第二項 SSL與SET的交易 139 第一款 SSL交易(Secure Socket Layer) 141 第二款 SET交易(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 144 第三節 信用卡網路交易之當事人 155 第一項 信用卡SET交易模式之當事人 155 第一款 持卡人(Cardholder) 155 第二款 特約商店(Merchant) 155 第三款 發卡機構(Issuer) 156 第四款 收單機構(Acquirer) 156 第五款 Visa及Master Card之國際組織 157 第六款 認證機構(Certificate Authority, CA) 157 第二項 CA之相關問題討論 159 第一款 CA之角色與功能 159 第二款 CA之架構 161 第三款 CA之法律責任 163 第一目 國際趨勢與發展 163 第二目 我國電子簽章法草案之規定 164 第五章 相關法令之管制與規範 166 第一節 美國信用卡交易相關法律規範 166 第一項 美國聯邦消費者信用保護法(The Federal Consumer Credit Protection Act) 166 第二項 信用卡交易相關規範 168 第一款 誠實借貸法(Truth-in-Lending Act) 168 第二款 信用卡發行法(Credit Card Issuance Act) 168 第三款 公平信用報告法(The 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 169 第四款 公平信用收帳法(The Fair Credit Billing Act) 169 第五款 平等信用機會法」(The 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 170 第六款 公平信用及賒帳卡揭露法(The Fair Credit and Charge Card Disclosure Act) 170 第二節 我國相關規範制度 171 第一項 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 171 第二項 相關法令 172 第一款 定型化契約範本 172 第二款 消費者保護法 173 第三款 結論 173 第三節 電子交易之相關法令 173 第一項 國際趨勢 174 第一款 聯合國電子商務模範法 174 第二款 新加坡電子交易法 177 第二項 我國之立法趨勢 180 第一款 電子簽章法 180 第二款 個人資料保護法 182 第三款 其他 183 第三項 商業發展與消費者保護之迷思 1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0 第一節 當事人之法律關係 190 第二節 發卡機構之風險管理 192 第一項 危險責任之歸屬 192 第二項 風險管理之策略 194 第一款 交易制度之建立 195 第二款 安全機制 196 第一目 危險規避之策略 197 第二目 損失控制之策略 197 第三目 非保險方式之危險移轉 198 第三款 保險 199 第四款 類似保險之制度 201 第三項 結論 201 論文參考資料………………………………………………………………………………202
39

保險價格之決定性因素分析--美國汽車保險之實証研究 / A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nsurance Price---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Auto Insurance in U.S.

鄭喬云, Cheng Chiao-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市場中商品的價格往往都是由供給與需求來共同決定的,同樣的,在保險商品的市場中,亦存在著保險商品的供給與需求,而我們一般在買賣保險商品時,保險商品的價格往往是以總保費(Total Premiums)的觀念來做為討論,事實上,我們可以將總保費看作保險單位價格(P)乘上市場上消費的保險數量(Q),並且將總保費分成保險價格與數量來分開討論。 本文中對保險單位價格的定義是從損失率(Loss Ratio)的觀點來導出,並假設損失機率(π)為固定下,將保險單位價格定義為損失率的倒數,且將總保費除上保險單位價格來得出保險數量。在定義出保險單位價格及保險數量之後,在保險市場中,保險單位價格與保險數量應是會隨著保險商品的需求及供給之變動而有改變,因此,藉由一些與保險需求及保險價格相關的文獻,來找出一些可能影響保險單位價格與數量的因素,並藉由實証的過程來探討這些決定性因素與保險單位價格及保險數量的關係,和其可解釋的程度。 因此,本文的實証資料是以美國汽車保險的自用客車與商業用車之碰撞與綜合險及責任險為主,並以1979年∼1994間年淨簽單保費收入持續排名為前五十大的產險公司為資料採用對象,因此,在自用客車方面,有33家產險公司為研究樣本,商業用車方面,則有28家為研究樣本。 在實証模型中,是以保險單位價格及保險數量為兩大模型的應變數(dependent variable)。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的選取則有每人國民所得(NI)、淨簽單保險費(NPW)、行銷制度(MKT)、通貨膨脹率(INF)及利率(INT)五個變數。並以複迴歸分析為研究方法,得出其實証結果。 本文的實証結果顯示,在保險單位價格的模型中,不論是自用客車或商業用車,其解釋程度皆不高;在保險數量的模型中,兩車種的解釋程度則很高。自用客車的利率(INT)及行銷制度(MKT)兩變數,不論在自用客車或是商業用車方面,與保險單位價格的關係是符合我們所預期的,分別為反向及正向關係。每人國民所得(NI)變數在自用客車方面,與保險單位價格為反向關係,和預期相反,且P值並不顯著;商業用車方面,則為正向關係且顯著。 略 / 略
40

追索權價值、負權益與違約房屋抵押貸款關連性在台灣之研究 / The study 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lue of recourse, negative equity and default mortgage in Taiwan

賴宗炘, Lai,Tsung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海嘯(financial tsunami)對全世界造成了相當大之衝擊,遭受最大損失者莫過於金融機構,其中房屋抵押貸款(mortgage)違約(default)產生之損失在銀行損失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本文認為深入研究影響違約之因素有其必要性。過去文獻於探討貸款違約時,主要可分為兩種學說,分別為權益學說(Equity Theory)與支付能力學說(Ability-to-Pay Theory),本文以台灣地區之實際房屋抵押貸款資料作為研究對象,以確認權益學說與支付能力學說於台灣房屋抵押貸款之適用程度。 本文採用二元羅吉特迴歸模型(Binomial Logit Regression Model, BLR)與比例危機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PHM),並於權益學說之驗證中,考慮台灣房屋抵押貸款契約中常見之貸款追索權(right of recourse),以了解是否因借款人考慮追索權價值(value of recourse)而較不易違約。 實際結果發現,由於台灣長期房價趨勢皆為上漲之緣故,且台灣之貸款成數(Loan-to-value, LTV)較國外為低,導致處於負權益(Negative Equity)之抵押貸款筆數較少,然本研究發現,在修正了過去研究所使用之借款人權益變數後,其顯著性於BLR模型與PHM中皆較佳,而考量了追索權之價值後,考量追索權之修正後權益變數的表現更優於修正後之權益變數,顯示本研究於權益變數上之修正與考量追索權價值有助於模型改善違約預測之能力。 就權益學說與支付能力學說而言,由於兩種學說之相關變數皆有部分變數顯著,顯示兩種學說於台灣皆有其適用性,故於違約模型中需將權益學說與支付能力學說之相關變數皆列入考慮。 / Financial tsunami caused considerable impact in the world, and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ffered huge losses in this crisis. Mortgage default losses accounted for a certain proportion in losses of financial institutes. It’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fault decisions. In the past, the literatures divided the theory related to mortgage default into two parts, the Equity theory and the Ability-to-Pay theory. This article use the mortgage data in Taiwan to confirm which theory is more applicable in Taiwan. To understand if the borrowers would consider value of recourse when they make decision of default, this study adopts Binomial Logit Regression Model (BLR) and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PHM), adding the right of recourse, which is common in the mortgage contract in Taiw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owing to the rising trend of Taiwan housing price and the lower loan-to-value (LTV) level than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are fewer mortgages in negative equity situation. However, we discover that after we modify equity variable, the modified equity variable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non-modified equity variable. Besides, if we consider the value of recourse, the modified equity variable with value of recourse performs best among three types of equity variable. The results above show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equity variable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recourse can improve predicting ability of default model. And it shows the clause of recourse in Taiwan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ecision of borrowers’ default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model illustrate the equity-related variables and ability-to-pay-related variables have certain explanation power on the behavior of default, which mean equity theory and ability-to-pay theory are applicable in Taiwan. We infer when carrying out the prediction of default, it’s necessary to take equity-related variables and ability-to-pay-related variables into consider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