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
台北市興建國民住宒土地取得問題之研究林燕山, Lin, Ya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針對台北市之發展情形,住宅問題之特質,於現行土地政策、國宅政策影響下
興建國民住宅土地取得之問題加以探討分析,提出可行途徑,以作為立法及行政之
參考。全文共分六章十四節,約六萬餘字,主要內容摘述如下:
第一章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對現行國民住宅政策之檢討。
第三章敘述台北市之住宅問題。
第四章敘述台北市歷年興建國民住宅概況,國民住宅興建計劃與土地取得問題。
第五章論述台北市興建國民住宅土地取得之途徑。
第六章建議與結論。
|
552 |
台灣市地改良與資金配合問題之研究劉籐, LIU, T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首揭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就市地改良之意義、內容、資金來源
等作一般性敘述,進而確定本文之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主要以我國各級政府財政收支情形為討論對象,先就預算制度與財政結構
加以說明,進而分析市地改良經費在政府支出中的比率。
第三章 係以市地重劃為主要內容,蓋重劃方式之市地改良目前甚受矚目,除就台
灣辦理情形加以分析外,並以個案方式作較具體的探討。
第四章 則以區段征收為主要內容,征收方式之市地改良,除了需由公共部門支付
龐大經費外,阻力亦較大,台灣辦理數量不多,本章亦以個案方式作較深
入的探討。
第五章 則提出幾項市地改良與資金配合應遵循之原則,包括預算制度與財政原則
、計劃與管制、土地經濟利用原則、社區建設及住宅規劃準則等,以為下
一章問題檢討之基礎。
第六章 計分市地改良、市地改良資金來源、市地改良與資金調配等三方面分別檢
討其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553 |
大眾傳播與中共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趙壽星, Zhao, Shou-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政治社會化的定義
第二節 政治社會化的理論
第三節 政治社會化的機構
第二章 共黨理論與大眾傳播的運用
第一節 馬列主義中的有關理論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與群眾路線
第三節 統一戰線與大眾傳播利用
第三章 中共的大眾傳播機構和政策
第一節 大眾傳播機構演變
第二節 大眾傳播的政策(1 )
第三節 大眾傳播的政策(2 )
第四章 大眾傳播工具-文字性的工具
第一節 報紙與大眾傳播
第二節 出版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大字報的運用
第四節 文字性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五章 大眾傳播工具-視聽性的工具
第一節 廣播與大眾傳播
第二節 電視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視聽性的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六章 大眾傳播工具-藝術性的工具
第一的 戲劇與大眾討論
第二節 電影與大眾傳播
第三節 藝術性工具與政治社會化
第七章 結論
#2810463
#2810463
|
554 |
新青年雜誌對中國文化和政治發展問題的言論分析陳國祥, Chen, Guo-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主旨。第二節:研究方法。第三節:新青
年雜誌的演變及本研究結構。
第二章:新青年雜誌的時代背景。第一節:國內政治和國際環境的變動。第二節:
國內社會條件和經濟狀況。第三節:民初中國知識份子的若干特性。
第三章:歐美文化為主導的階段。第一節:中西思想文化的差異和新思潮的意義。
第二節:個人的解放和新精神的建設。第三節:傳統思想文化的批判。第四節:政
治制度和中國政治問題。第五節:科學、宗教與迷信。第六節:文學革命。
第四章:從歐美模式到馬列模式的轉變歷程。第一節:對列強的失望與憤恨。第二
節:蘇俄革命的刺激。第三節:對西方文化和國內政治的失望。第四節:馬列思想
的理解和接受。
第五章:馬列主義為主導的階段。第一節:共產國際的革命哲學和革命戰略。第二
節:中國革命的戰略和策略。
第六章:總結。新青年雜誌先欲以歐美文化救治中國,後以馬列主義搞革命,是中
國現代史上影響最深遠的雜誌之一。
|
555 |
組織中人際溝通方式與員工滿足關係之研究侯禮義, Hou, Li-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我國工業組織中主管、員工的人際溝通方式與員工工作滿
足的關係。共一冊,約七萬言,內分五章: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及依研究
問題而擬之假設。第二節是本研究專有名詞的操作界定。
第二章 有關文獻探討,第一節說明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人
格理論,就其理論基礎,人格特徵等加以敘述。第二節探討因不同人格特質,而產生
的溝通方式及人際溝通的意義。第三節就人際溝通分析理論中有關動機與需求部分作
一介紹,並與各家學說綜合探討。第四節為員工工作滿足的意義與測量。
第三章 研究方法。包括受試者,本文研究調查對象是來自我國勞力較密集的工業:
紡織業、塑膠業、電子業等。第三節測量工具,本研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共兩種:一
為「人格特質形容詞檢定量表」;一為「工作說明量表」,其次為統計方法,本研究
係用多因子變異數分析、交互作效果,測度自變數與應變數的關係。
第四章 研究結果。就本研究所作的假假設、分析。驗證後的描述及統計結果分析。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對研究結果的討論及筆者的一些建議,並敘述本研究的限制。
|
556 |
臺灣省第六屆省議員背景之研究姜命相, Jiang, M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筆者係韓國在華留學生鑒於韓國依憲法而產生的地方自治,是在五、十六軍事革
命以來一直保留至今(實際上尚未實施)。因之,對於不亞於任何開發國國家的中華
民國台灣省的地方自治制度甚有興趣,將中華民台灣省之地方自治作為研究之對象,
以第六屆台灣省議員之背景,以及議員選舉之情況等作為研究範圍。全文約六萬字。
其內容為:
第一章 研究之動機、研究之範圍、研究之方法。
第二章 地方自治之意義。
第三章 台灣省議員選舉之沿革。
第四章 第六屆台灣省議員背景之分析。
第五章 結論。
|
557 |
臺灣工業區管理機構之研究楊臺, YANG, 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採資料分析、問卷調及實地訪問三種方式進行。論文共計壹冊,分為五章,
約七萬餘言,除緒論外,分別就工業區管理機構之起源與發展、組織型態、人事、管
理服務等問題加以研討,並於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中,提出若干改進意見,俾供有
關單位參考。茲將其中重要幾項略述如後:
一、工業區管理中心(站)既屬台灣省建設廳,似宜在建設廳下設置「工業區總管理
處」,或就目前該廳工業區管理小組擴充員額編制,強化功能,統籌各管理中心(站
)之業務。
二、建議工業區管理機構內之聘僱人員,除總幹事及主任幹事採用遴選方式選拔外,
其餘人員應經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甄選之。
三、工業區開發基金之運用應詳加規劃,除降低開發基金之定期孝款數額外,並建議
採用預收土地價款方式開發工業區。
四、推動當地縣市政府積極參與工業區管理維護工作,並酌列工業區公共設施維護費
,以便整修工業區內之道路。
五、宜從速訂頒「工業區管理條例」及「工業用地建築管理條例」,以資應用。
六、今後開發工業區之主管機關,應主動協調電信局、電力公司、自來水公司,於工
業區開發完成後立即充份提供各項設備及服務,以免影響建廠之進度及廠商之生產活
動。
七、工業區之開發應配合社區發展,以便能解決區內員工住宿及通勤問題。
八、主管工業部門對於具有污染性之工業,今後除規定其設於特定工業區外,並應督
促工廠自作技術評估,並抽驗覆核,以維護公眾安全。而各綜合工業區內,各工廠污
水流放標準更應嚴格執行。
九、建議修正獎勵投資條例第五十九條、第七十一條之規定,以符合實際之需要。
|
558 |
從權變途徑論領導型態劉向上, Liu, Xiang-S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乙冊,約十二萬字,分七章共三十節撰寫,其內容大抵如下:
第一章 緒論,敘述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並對於有關領導的各個名詞與要題(
領導的基礎、條件、功能),作扼要澄清。
第二章 權變研究的基本理論。包括權變研究途徑的產生背景、理論要旨,對領導理
論的基本主張、對組織與管理理論的基本主張、以及簡要評價等共五節。
第三章 領導型態的各家學說。將從傳統以來,至權變途時期,有關領導型態的各種
分類學說,分節列舉介紹,並作簡評。
第四章 影響領導型態的情境變項。計大要分為四大變項:領導人人格特質、部屬們
團體動態,職務上工作特質、特定的情境狀況,分別為四節探討,期望有助於自領導
人觀點,確切掌握情境變項。
第五章 領導型態與情境變項的相對關係。本章首先將前述領導型的各家學說綜合歸
納,再將情境變項綜合探討,而後對費德勒「有效領導的理論」提出評述,最後則探
討相對關係。
第六章 實例研究。爰引國內外實例,依本文架構作個案研究,提出診斷情境的辦法
,並試作解答。
第七章 結論。以領導態為中心,自權變途徑,研擬提高領導效能的可行途徑。
|
559 |
勞資關係中集體協商過程之研究劉宏基, Liu, Hong-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一冊,扮五章二十七節,共十五萬餘言。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勞工問題探源:討論工業革命之流弊及勞工與管理科學的關係
。第二節討論集體協商的定義,第三節介紹集體協商的發展階段。第四節為名詞闡釋
;第五節結語。
第二章 介紹各有關因素的影響;第一節介紹工會的觀點;第二節論述資方的態度;
第三節討論中美勞工立法;第四節介紹公眾的反應;第五節為結論。
第三章 協商締約的運程;第一節引言,介紹協商與支配觀念的不同;第二節討論協
商關係的類型;第三節介紹集體協商的代表,單位及內容;第四節介紹勞資雙方從集
體協商的技巧;第五節討論集體協商的功能;第六節為公務員集體協商;第七節為結
語。
第四章 隻體協商的延續(勞資爭議),第一節引言;第二節為調節的運用;第三節
仲裁;第四節評斷;第五節申訴體系;第六節爭議破裂時;第七節結語。
第五章 結論,第一節討論勞資合作衝突?第二節為檢討;第三節為建議。
|
560 |
企業組織型態發展趨勢之研究劉高得, Liu, Gao-D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影響企業成敗的素甚多,組織型態有極大的決定作用。本文深感在動不安的環境□,
固守傳統組織原則,並非適應時代挑戰的良策,必須針對環境需要,設計出新的組織
型態、機動性、彈性化的適應環境,才能在營運上產生良佳的績效。
前言:研究動機;方法、名詞界定等等。
第一章 回顧傳統式組織型態的特點、優、缺點,分三節。
第二章 環境變動甚為激烈,巳由單純、平穩轉變為動盪不安,不可預測,影響企業
組織作業活動。分三節。
第三章 說明織為何要變更的理由、方法,分三節。
第四章 針對傳統式組織型態,加以修正、改良,而形成新的組織型態。分四節。
第五章 說明傳統式機械體系差異的有機適應性組織之類型,分四節。
第六章 將傳統式組織與有機適應性組織混合而成的統合式組織型態之類型。分四節
第七章 新型組織在企業實施效果、影響,並建模型以利理論、實務上之用。分三節
第八章 往昔我國中小企業皆採用傳統式組織,而少許大型企業採用修正式官僚組織
,皆屬靜勢化,無法應付環境要求,須向彈性化適應性的組織發展。
|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