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Tagged with
  • 14
  • 14
  • 10
  • 7
  • 7
  • 5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地區經濟政策之政經分析

王文玲, WANG, WE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之研析(一九四九∼一九七0)

林猛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兩國近在比鄰,唇齒相依,休戚做關。安危與共;在歷史的淵源上,兩國關係極為密切。尤其戰後,我中華民國在蔣總領導下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大政策,支持日本的傳統政治制度,放棄賠償與駐罩軍佔領的權利,使日本得免於遭受瓜分之厄運。這都是日本所以能在戰後迅速復興而躍昇為經濟大國,今日並具有政治大國抱負的基本原因。 惟自一九四九年中共根據大陸後。在日本國內,竟有不少不識大體的人,存著對中共友好與打開對中國大陸貿易市場的幻想。日本政府因而以「政經分離」作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即根據中日和平條約,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的外交關係,保持友好,而與中共則在「政經分離」原則下,謀求民間經濟、文化 和人事的交流。 日本政府當局非不知中共對日貿易活動,為中共開展對日工作的主要環結之一。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的拓展,使中共不時以貿易當作政治滲透的手段,陰謀離間華日和日美的關係,分化日本自由民主黨,以達成赤化日本的最終目的。 然而日本不欲放棄大陸市場,其理由安在?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演變的情況如何?中共隱藏在對日貿易旗幟下的政治陰謀是否得逞?日本「政經分離」政策是否面臨嚴重的和考驗而破滅?今後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的發展方向如何?……這一連串的疑問,皆引發筆者探討的興趣,相信亦為國人所深切關懷者,撰寫本文的動機即在此。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綜論日本與中共貿易的演變過程。劃分為五個時期,針對每第一個不同的時期。對日本與中共貿易演變的背景及原因。作一概述。 第二章日本與中共貿易研析。從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額的變化情況及貿易商品構成中,測知雙方貿易關係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日本與中共貿易動向。茲就日本與中共互設貿易聯絡處問題,日本對「吉出書簡」的論爭、中共的「商展」攻勢,日共與中共分裂及中共「文化大革命」對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影響等重要問題,作重點式的剖析。 第四章日本中共「友好貿易」和「綜合貿易」比較。目前日本與中共貿易是透過兩大巨輪的方式進行,一是「友好貿易」,其組成的日本友好商社,皆需經過中共核準如能加入,受中共一手控制,友好貿易額的比率逐年在增加中。另一是半官方性質的「備記錄貿易」,其前身為「日中綜合貿易」,如今其地位不但日漸低落,而且政治意味日趨濃厚,殊堪注意 。 第五章著重於日本與中共貿易基本性格的探討。旨在說明雙方究竟採取何種貿易政策?以及日本與中共貿易在雙方關係上所佔的地位如何?以便從中窺知中共貿易政策和貿易活動的手段,進而探究中共於貿易活動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圖,對日本產生甚麼影響? 第六章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展望。就本文前述各章節做一個總結,以探究日本與中共貿易在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並提管見。 本文的一章至第五章就論事時間,起於一九四五年戰後的日本,迄一九七○年止。最後一章日本與中共貿易展望,部份援引目前所獲知的有關資料。 撰寫此一貫穿二十餘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問題,因牽涉範圍極廣,問題複雜,本想選擇其中一個重要階段加入深入的論述,但缺點是無法窺知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全貌,而作罷。為了對全盤問題有一概略的瞭解,筆者曾經花費很長的時期摸索這一問題,嗣後在搜集資料方面又遇到困難,因中共封鎖經濟統計數字,對外貿易實際情況亦極少透露。既使有零碎的發表,亦因中共慣於誇大宜傳而失去真確性。加以涉及的日文資料不少,筆者的日語文程度不很高明,所以在資料的應用,分析與比較方面,皆倍感艱雞。 本文所引資料,大部份取材於國際關係研究所圖書的藏書及剪報室的剪報。在撰定的過程中,深得沈師觀鼎的大力指導。不時給與思想上的啟迪及資料書籍的提供;本所吳主任叔心師的關懷與勉勵,給與莫大的信心;國際關係研究所張棟材和朱少先兩痊老師在重要章節的安排及資料的搜集上,提供極為寶貴的意見;以及本所日本留華研究生野口五十六君,在日言語的翻譯上,多方給與協助及指正,此皆深表感激者,在此一併謹致最高的謝意。 本文因受資料零碎,蒐集不全的限制,加以筆者才學淺陋,又係初次從事論文寫作,觀點舛誤及文章缺漏之處,必定在所難免,祈望各位師長與先進不吝賜教指正,俾日後有所改進。
3

政經現代化與兩岸前途

翁昇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論文之寫作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及架構等。特別就理論部份有較深入的闡述,對於現代化理論與整合理論的應用、兩岸政經互動與中國統一之關係架構的建立等均有說明。 第二章 、海峽兩岸內部政經改革與現代化進程 分成兩大部分,一方面從中國大陸現代化進程加以說明;另方面從台灣內部現代化進程加以瞭解。兩岸現代化進程的探討又分成現代化歷程與現代化內涵加以闡述,以求對歷史脈絡。 第三章 、海峽兩岸政經互動與整合問題 分別從中國大陸與台灣間之經貿互動與政治互動兩個層面加以探討。在兩岸經貿互動層面上,分成兩岸經貿互動歷程與兩岸經貿整合的相關問題等兩部分加以說明;在兩岸政治互動層面上,亦分成兩岸政治互動歷程與兩岸政治接觸、談判乃至整合等諸問題。 第四章 、海峽兩岸政經與中國統一問題 探討兩岸政經關係的深層結構關係及其與中國未來走向統一的相關性。在前面幾章所討論的兩岸政經關係前提下,進一步從政經結構的角度探尋其與中國統一的關係及其可能影響。並進而建立一套有關兩岸政經互動與中國統一關係的理論體系,以作為通篇論文的主體架構。其搭配經濟成長階段論對兩岸現階段成長的說明後,可提供當局對兩岸關係施政決策的參考,並進而預測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 第五章 、結論 綜觀全文,乃以宏觀角度,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探討兩岸關係與中國未來前途問題。文章的特色在於以理論的角度,創新的研究方法探究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問題,以期開闊研究視野、洞察問題之本質。
4

楚河與漢界:台灣民眾的兩岸政治經濟態度對國家認同影響之分析 / The two sides: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ttitude

陳正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找出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如何看待雙方「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台灣民眾的背景條件、政黨傾向以及身分認同等對兩岸的「政治」與「經濟」態度又可能有哪些影響;而本文研究問題意識在於觀察台灣民眾的人口學背景這些事實條件、內在的心理因素與政治經濟態度對自我國家認同有無影響,以期有助於釐清兩岸複雜的交往脈絡,並期望本文所呈現的研究結果,能在當前兩岸關係如此曲折的道路上有「截彎取直」之效,換言之,透過本文研究發現或許能將複雜的兩岸來往脈絡加以簡化,找出哪些是影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的內容將分為五個章節。在本文的章節安排中,在本章先敘明研究動機、研究問題意識與目的後,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對於何謂「認同」做出解釋以及「國家認同」的產生,接著對可能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進行理論的整理與爬梳,以及回顧兩岸關係發展至今的一些理論文獻,而主要理論基礎則是整合理論,再依序陳述整合理論中的「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聯邦主義」三種派別。第三章則將前兩章的研究問題意識以及兩岸關係文獻、整合理論等基礎形成一個整合性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並建立起變項建構與測量。第四章進行資料的量化分析驗證研究假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資料分析,並說明本文研究發現。第五章整理歸納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以及提出研究限制檢討改進,提出未來可能繼續研究探討的方向以供參考。
5

中共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二;關於農村與工商業所有制的政策分析

李守正, LI,SHOU-Z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歷史研究及文件分析為基礎,用以述明下列兩項主題: 一、陳述中共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內,其財政經濟政策與制度的建立、調整 (轉變 ) 和影響;基本上,中共的財經政策以中央集權為根本發展方向,而在面對政經環境的 改變下在策略上有不同的調整與轉變。本文以當時政經環境、政權領導者的認知與政 策暨相關聯民間部門反應之互動影響為研究焦點。 二、探討中共對待農、工、商部門在土地與工商業所有制政策的變化;中共在恢復時 期的所有制政策以發展集體所有 (農村) 與國營 (工商業) 為要,筆者嘗試探討其制 定政策之基礎,執行的過程及其與民間部門的互動影響。 關於中共的財經政策方面,集中管理財經工作是財經政策的目標,這其中並涵及對政 權權力的分配與制度的集中管理,這是共產主義制度之必然與實行計劃經濟之必要發 展方向。中共集中管理的財經政策 (制度) 常因為完成財政稅收的目標而調整,形成 權力的收–放、寬–鬆之現象,這是本文探討的重點。關於政策的基本發展脈絡,在 政權鞏固後,中共立即實行『統一財經工作』,而在韓戰時財政支出大幅增加,遂有 放權地方分享財政收入以利稅收工作進行之舉,在韓戰趨於平穩之際,中共中央即又 將財政大權收回中央掌理,這其間,中共亦逐步建立集中管理財經工作,包括貨幣管 理、經濟核算、預算決算、基本建設進行諸方面。 關於所有制方面,所有制政策表現在農村土地的擁有型態與工商產業之經營管理與控 制的所有型態。農村土地從土改後的個體所有轉向農業生產合作社之集體所有發展, 這其中包括有鞏固政權的策略、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爭論而涵及毛澤東和劉少奇 的路線鬥爭等變數。在工商業所有制方面包括過渡時期理論、經濟政策,決策環境的 討論,其轉變的脈絡是『統一財經工作』後工商蕭條,『七屆三中全會』逐步恢復, 韓戰期間工商業的發展到『五反』後視資產階級為主要對立階級,這樣的發展結果是 將工商業逐步納入國營與中共政權的管理控制底下,做為其實行計劃經濟的基礎。 上述財經政策與所有制變化的討論,是為本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6

臺灣戰後政經環境變遷與國土發展之硏究--台灣經驗分析(1949-2000) / A Study on Taiwan's Post-War .Political-Economical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Land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aiwan Experience (1949-2000)

梁又文 January 199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台灣與歐盟關係之研究 / Relation of Taiwan and EU

鄭世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國際局勢各項客觀因素,台灣的外交政策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均是以「美中台三方關係」為主要政策考量,然而歐盟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影響力日漸增加,尤其是歐盟東擴,其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勢必使歐盟成為日後的國際政治強權之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等,探討台灣與歐盟自天安門事件後雙方關係的變化及發展,同時透過資料整理及研析,驗證歐盟對台灣在採取「政經分離」之原則下,雙邊關係之發展及變化,主要研究面向共計三項,第一,雙邊在官方層級之關係發展,第二,台灣與歐盟的經貿交流發展,第三,非官方領域的台灣與歐盟關係,希望藉由這三個研究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其他可行與精進方案,以供未來台灣在研擬與制定對歐盟外交政策時之參考資料,以期雙邊可達更深化與更廣化之全方位外交關係。
8

臺灣戰後政經環境變遷與國土發展之硏究 --台灣經驗分析(1949-2000) / A Study on Taiwan's Post-War .Political-Economical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Land Development--Analysis of Taiwan Experience (1949-2000)

梁又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IMF的援俄計劃與俄羅斯政經發展關係之研究(1992-1999) / The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MF’s Aid Program and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張瀚心, Chang, Han-S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底蘇聯的解體,使得俄羅斯的政治體制由一黨專政走向多元民主,其經濟體制也從過去以社會主義所有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在俄羅斯進行政經轉型的初期,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下均簡稱為IMF)以龐大的金援為後盾,介入俄羅斯的政經發展,對俄羅斯的制度抉擇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旨在透過剖析IMF1992年至1999年間援俄計劃的形成過程、內容、俄羅斯決策當局對IMF援俄計劃的回應,以及影響俄羅斯決策當局的因素,探究IMF援俄計劃與俄羅斯政經發展的互動關係。 本論文主要採用「系統理論」(the Systems Theory)的研究途徑,探討IMF的援俄計劃與俄羅斯政經發展的互動關係。其中,以「議價模式」(the Bargaining Model)說明在IMF援俄計劃的形成過程中,IMF的組織成員,主導IMF政策走向的美國、英國等已開發國家,以及俄羅斯當局三者的角力過程。最後,再以「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Kremlin Politics approach)敘探俄羅斯決策當局回應IMF要求時的考量因素。在此研究架構下,本論文第一章除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架構與途徑、研究限制外,還介紹與研究題目相關的文獻,並指出過去文獻所未考量之處,以做為論文研究之基礎;第二章續述IMF的運作概況,探討影響IMF援俄計劃形成的可能因素;第三章闡述俄羅斯的初始條件、IMF援俄計劃的內容、俄羅斯當局的回應,以及IMF援俄計劃所帶來的成效與弊端;第四章則論述1992年至1999年俄羅斯的政經發展,並指出IMF的援俄計劃對俄羅斯政經發展的影響;第五章為結論。 本論文的結論是,雖然俄羅斯的政經發展會相互影響,但是對俄羅斯的決策當局而言,政治的穩固比經濟發展路線的選擇更為重要。IMF在1992年至1999年間許多關鍵時刻對葉爾欽表示支持,使葉爾欽在多次的政爭中仍得以保有政權;而葉爾欽為獲得IMF的金援,自然會推動其所要求的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儘管俄羅斯的經濟改革迭有波折,但是市場經濟體制在俄羅斯生根已是無庸置疑。 /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has led Russia from one-party dictatorship to plural democracy in politics and from socialistic ownership to free-market system in economy.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of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transformat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backed up by the huge-amount loans, interfered with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giving impact upon the choice of institutions in Russia.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IMF’s aid program and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by analyzing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content of IMF’s aid program toward Russia from 1992-9, the response of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toward IMF’s aid program,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to make their policies. The thesis adopts the Systems Theory as its research approach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MF’s aid program and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Meanwhile, I use the “Bargaining Model” to explain the wrestling process among IMF’s staff and personnel, the countries dominating IMF’s direction of policies, like the US and the UK, and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Finally, I further focus on the factors that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considered in response to IMF’s demands.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the research motives and objectives, the research frameworks and approaches, the research restrictions, an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econd one mention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IMF and th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forming of the IMF’s aid program toward Russia. The third one specifies the initial conditions in Russia, the content of the IMF’s aid program,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responses, and the effect and the problems that the IMF’s aid program may bring out. The fourth one points out the impact that the IMF’s aid program put upon the Russi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The fifth one is the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ough politics and economy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Russia, the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 for the Russian authorities. IMF’s support for Boris N. Yeltsin on many key occasions from 1992 to 1999, allowed him to retain his power. And Yeltsin naturally promoted the market economy that IMF required for getting its loan. Therefore, despite the continuing difficulties in Russia’s economic reform, it’s no doubt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has taken root in Russia.
10

中共與蘇聯在安哥拉的競爭

張炳玉, Zhang, B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 一、中共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中共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 一、蘇聯對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理論基礎 二、蘇聯對非洲政策的運用 第二章 安哥拉概況 第一節 安哥拉危機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主要民族運動組織 第三章 葡萄牙政變與安哥拉的獨立 第一節 葡萄牙政變的背景 第二節 安哥拉的獨立 第四章 中共、蘇聯在安哥拉競爭的要素 第一節 政治要素 第二節 經濟要素 第三節 軍事要素 第五章 安哥拉內戰與中共、蘇聯的對立 第一節 蘇聯與古巴傭兵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二節 中共參與安哥拉內戰 第六章 中共、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一節 中共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二節 蘇聯對非洲政策的檢討 第三節 展望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