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拜月亭考述朱自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月球運轉對F2游離層之影響[不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月轉換效應劉威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許多實証研究發現股票市場存著月轉換期間效應,即每月最後幾個交易至次月前幾個交易日的報酬率顯著高於其他交易日期間,本研究將針對台灣股票市場於月轉換期間是否亦有此效應進行研究。
|
4 |
「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張麗珍, ZHANG,L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月月刊」的政治言論,全文共六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與限制;並介紹「新月月刊」的創刊經過、內容演
變及其政治言論的代表人--胡適、梁實秋與羅隆基。
第二章「新月月刊」的政論背景,以國民黨的建國理論與行動,知識分子的使命感等
來闡釋。
第三章對訓政時期政制的評論,首先針對理論層次,批評中山先生的訓政理論;再者
著眼實際層次,批評國民黨的黨治型態;最後即針對政制的缺失,提出替代性的看法
--廢除--黨專制、實行民主政治。
第四章探討人權的言論,首先介紹「新月月刊」的人權定義與中山先生的民權意義,
並加以比較;其次說明「新月月刊」重視思想、言論自由的原因;最後揭諸「新月月
刊」保障人權的方案。
第五章對訓政時期約法的評論,則從兩個方面來說明,第一針對人民權利方面;第二
針對政府組織方面。
第六章結論,並對研究的結果做評估。
|
5 |
徐志摩在台灣的接受與傳播葉淑美, Yeh, Shu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要在台灣票選一位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五四文人,徐志摩必是得票率最高者。何以一個距今已逾近八十年的民初文人,於台灣至今仍享有高知名度?且每提及徐志摩,總自然讓人聯想到其轟動一時的婚戀故事?徐志摩在台灣究竟是基於何種傳播機制及時代背景的因緣巧合,而得以享有盛名?為解上述層層疑惑,乃由此展開此論文的研究。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由《台灣民報》上轉載的中國新文學作品可知,徐志摩一開始是以其獨特的散文風格被引介至台灣文壇,其次才是其新詩作品,而由當時轉載的極少數散文作品看來,可謂是對徐氏散文成就的肯定與推崇。
1949年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隨即展開反共文藝政策。左翼作家的作品遭到查禁,具右傾思想的文人學者來台後則身居要職,主導當時台灣的學術、文化發展方向,而原本即對左翼思潮採取批判態度的徐志摩,其作品自然能於台灣廣為流傳。此外,由官方所掌控的中、小學教科書編審,由過去的統編制到近年來的開放民間各家版本,徐志摩的作品始終佔有一席之地,透過教科書的推廣,也形成了一股莫大的傳播力量。
徐志摩一生從事文藝工作雖僅有短暫的十年(1921~1931),但卻對後世有著極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新詩史上,徐志摩為新月詩派的主將,而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其散文亦是五四抒情美文的典範之一。二O年代於中國盛極一時的格律詩,於五O年代初期的台灣詩壇,猶可見其延續的痕跡;徐志摩浪漫的情懷及穠麗的抒情美文,於台灣文壇上亦隱約可見其沿襲的軌跡:遷台女作家張秀亞自徐志摩散文習得如何鍛鍊字句,再加上她自己的文學觀,進而將美文帶入一個新境界;艾雯善用排比、類疊以創作詩化的散文,而楊牧早期的散文作品,其浪漫唯美的情調及對自然的崇拜、歌詠,更可見濃厚的徐志摩風。
自六O年代起,即有多種版本的一冊《徐志摩全集》在台灣出版,但多屬斷簡殘編,未能盡窺徐志摩創作的全貌,若將較完整的版本(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徐志摩全集》)與梁錫華編著的《徐志摩詩文補遺》及2005年韓石山主編的八冊《徐志摩全集》並陳、對照,則可知早期一冊全集中所收錄的散文,多為徐志摩生前已發行的文集選文,偏屬抒情散文之作,而大量刊載於報刊雜誌的議論性的雜文,多未見於一冊全集及蔣復璁、梁實秋主編的六冊全集中,致使多數人對徐志摩只知其浪漫抒情的詩文創作,而忽視其理性批判社會文化及政治局勢的自由主義者形象,經由各版本選文內容的對照,可知徐志摩除了是傑出的詩人及散文家外,他也是一個深具批判精神的政治社會評論家。
早期於台灣流傳甚廣的諸多一冊《徐志摩全集》中,因選錄內容殘缺不全,而難以掌握徐志摩創作的全貌,但徐志摩經典的抒情詩文,多能見於此一冊全集中,因此其「濃的化不開」的詩文特色,早已為人所熟悉。若以這些抒情濃烈的詩文為起點,結合廣為流傳的《小曼日記》、《愛眉小札》及《眉軒瑣語》合而觀之,則一個勇於突破禮教束縛,追求真愛的浪漫詩人,乃成為眾人對徐志摩基本的認識,而這樣的形象,經由多年來談論、探討徐志摩愛情史的專書及期刊論文的流傳,也難怪徐志摩的文名會為其風流韻事所掩。時至2000年公視推出以徐志摩愛情故事為主軸的連續劇「人間四月天」,又再次掀起一股徐志摩熱潮。須知劇中徐志摩所被刻意凸顯的形象,只是人們所熟悉、樂道的局部真實,其崇尚民主,深富人道精神的自由主義者形象,更是吾人不能忽視的面向。
|
6 |
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曾錦華, ZENG, JI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月令之文,今所見而大體具在者,僅有「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
•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三篇,本文即欲就此三篇作一探討。
文獻:本文主要文獻為「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
」三篇,輔以「夏小正」、「詩•風•七月」、「管子」諸篇。
方法:本文以綜合比較之法,分析此類「月令」之基本設計,歸納出其共同思想及特
色。
內容:本文約十二萬字,第一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著
述考」,探討三篇成書先後,以追溯「月令」之來源。第二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
首之撰著」,乃在探討「十二紀」之淵源及特色。第三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之
內容結構」,由「天文星象」、「歷法節候」、「五行配當」、「明堂月令」四節,
以考其內容。第四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
由其材料結構之比較,以反映三者之關係及其增刪之跡,藉以考其思想特質及演進過
程。第五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影響及評價」,由
此探討其對兩漢學術政治之影響及評價,與未來發展。
成果:此三篇內容有大同小異之別,如各月之天文記事,五德轉移及各月政令之安排
,三篇類似;其小異者,則偶有用字之差異及文句之脫落,或因反映時代風尚而增刪
者。其部分內容,或出於牽強附會,但仍反映出陰陽家「與元同氣」之政治理想。
|
7 |
青少女的月經態度及其有關因素之探討黃琪瑜, HUANG, J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分五章,分別論述研究動機、參考文獻、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與建議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女學生的月經態度,並嘗試了解可能影響女學生形成月
經態度的各種原因。受試按地區社經地位高低,以隨機抽取方式,選取台北市仁愛國
中、弘道中國、和平國中、華江女中、萬芳國中之國一國二女女生共五二○、以問卷
調查方式收集資料。主要獨變項包括:個人行經年數、生理經驗、母女溝通關係、生
理知識、自我概念、性別角色、社經地位等,依變項則為月經態度。所有變項經因素
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後,所得之主要結
果如下:
ぇ受試之月經態度因素分析後,得到三個因素:干擾生活的事;成熟的象徵;不被期
待的事。
え已來月經與尚未來經的受試,在月經態度三個向度上的分數差異,雖未達到顯著水
準,但仍有若干可探尋的趨勢:已來月經者較認為月經是一件干擾日常生活的事件,
他們較希望自己最好沒有月經,雖然如此,他們仍較為肯定其對女性的成熟意義。
ぉ已來月經者的行經年數會影響其對月經的態度:行經年數越長者,越覺得月經干擾
了他們平常的生活,也越希望自己最好像男生一般沒有月經。但是行經年數越長者,
對月經的認,卻也越具有正面的評價。
お個人的生理經驗,亦會影響其對月經的態度;個人越經驗到月經所帶給其的生理不
舒服,對月經就越產生負向的評價,越覺得月經期間的行為受到干擾。
か母女之親的溝通好與否,確會影響子女對月經的態度;母女之間溝通越佳者,對月
經的態度越正向,他們較不認為月經干擾他們的生活,也越肯定月經在女性認知中的
正面意義。
が個人對生理知識了解的多少,似乎並不影響其對月經的態度。但在對於月經的認知
評價中,生理知識瞭解越多者,越能給予其更高的正面評價,但相對地他們卻又更希
望己最好沒有月經。
き在自我概念中,吾人所探討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自我認同、自我滿意度及自我
行動,都會影響其對月經的態度。自我概念越佳,個人對月經所表的態度也越為良好
。
ぎ個人的性別角色,對總體的月經態度,似乎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在對月經的認知評
價中,兩性化與女性化的受試,對其較具正向評價,而男性化與未與化的受試,萁對
月經的認知評價分數則較低。然而,兩性化的受試卻最希望自己沒有月經,而女性化
受試則最能接受「女性就應有月經」此一事實。
綜合上述幾點發現可知,這些國中女生對月經雖都抱持著高正面的認知評價,但在其
情感層面,內卻排斥此一事實的存在。因此,要如何使其的正面認知落實到情感層面
,使其有月經來潮期間身心同感舒適,則將是今後吾人所應努力探討的方向。
|
8 |
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侯美珍, Mei-chen H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採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歷史文獻的考察,知人論世。並佐以統計法,闡釋學、接受美學、語境說等理論,以作為論證的輔助。共計正文八章、附錄三篇。
第一章〈導論〉:澄清前人對明代經學的負面評價及因襲的成見,檢討明代《詩經》學及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的研究概況,並說明本論文主題的研究價值。
第二章〈評點概說〉:介紹評點的起源、發展、特色、與科舉密切結合的情形,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等。對「評點」的性質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有正確認識後,可作為吾人了解評經的表現方式、認識評經性質的基礎及正確地解讀前人對評經的種種論說。
第三章〈經書評點風氣興起的背景〉:何以晚明會有大量的評經著作產生,並受到時人的歡迎?筆者考察當時的學術風氣,解經態度,歸納明人文集、書序中的種種論說,加以說明。以為復古風氣的瀰漫、對經義紛紜的反動、明人慣以文學眼光詮釋古籍,以及王學流風遺韻的影響,使明人對經解抱持開放的態度、讚賞獨抒心得的別解等原因,都是造成評經興起的原因。
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別析論孫、鍾、戴三部《詩經》評點,由介紹其人之生平、文學主張入手,結合其文學主張及相關著作中的資料,說明其評《詩》動機、版本問題、評《詩》的態度、對《詩序》、《毛傳》、《鄭箋》、《朱傳》等舊說的取捨、《詩》評所透露出的好尚,並論其影響與評價。
第七章:〈晚明《詩經》評點的性質辨證〉:先前研究者有鍾評之類的《詩》評,其性質為科舉講章之屬,故遭來錢謙益、顧炎武等指斥的主張,故筆者設此章予以回應,除證鍾評等書其性質與科舉無關、是文學的評賞之外,並詳細析論錢、顧、四庫館臣等抨擊評經的深層心理。
第八章:〈晚明《詩經》評點之學餘論〉:用闡釋學到接受美學的轉變,來對照、解釋晚明將孟子「以意逆志」轉為「以臆逆志」的閱讀現象。並指出在尊經的思維下,「聖經」與「至文」間存在著衝突,故評經者常將論文的本質,用求經義、明道的外衣來包裹,今人不明其所處的語境,常為其飾辭所惑的。本章並通論民初對晚明《詩》評的肯定,及指出諸評刊落訓詁,用語模糊、簡略,造成今人解讀的困難,是其不足之處。文末結語,回顧本論文的寫作,筆者自省得失,並前瞻未來可繼續努力的方向。
附錄三篇,為正文的補充,分別為:
附錄一〈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探討明清士人支持評點、反對評點之故。
附錄二〈鍾惺《詩經》評點的版本問題〉:介紹鍾評三本初評本間的異同,比較初、再評本的出入,並澄清過去對於鍾評版本問題錯誤的論述。
附錄三〈陳繼揆《讀風臆補》引戴君恩《讀風臆評》原文的校勘〉:陳繼揆作《臆補》,雖自言全錄戴評,經筆者校勘,陳氏所錄與戴評頗有出入,未能如實呈現。
|
9 |
拜月亭戲文研究王湘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也稱“戲文”。“戲文”一詞在當時比較常見。南戲是先於元雜劇出現又隨著北雜劇在元明時期流傳並得到重大發展的戲劇。體制較為完整,角色分工較細,因此可說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成熟戲劇,也是根植於人民群眾之中的民間戲曲品種。它深受南方人民的喜愛,並且和民俗活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元統一後,雜劇的南移又輸入新的藝術養分,使南戲更加提升,為明代傳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宋元戲文即民間初創時期的傳奇,是明清文人傳奇賴以發展完善的母體。
而南戲“四大傳奇”一直是受人民歡迎的上乘之作,所謂的“江湖十八本”也以此四本為開頭,可見其受重視之程度。《拜月亭》是一部愛情的劇作,故事背景擺在金宣宗蒙古攻金時。除了歌頌愛情堅定的美德,在社會意義上也反映了離亂時代帶給人民的影響。本論文以南戲《拜月亭》為研究核心,輔以關漢卿元雜劇,探討其戲曲內涵、藝術層面以及其流變之情形。
本論文共分六章。首章是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作者、版本問題。將懸而未決之作者認定做一個釐清,採取大多數人的看法,一般定為元朝施惠所作。版本部分呈現兩種系統,在第三十五齣之後曲文有很明顯的不同。對兩系列的差異點也做了仔細的比較,由此可看出明人斧鑿的痕跡,並鑑定出世徳堂本比較接近古本。
第二章到第五章是主要本論。第二章情節主題,就其內容探討所呈現的意義與主題,其中亦牽涉到結構、排場設計、拜月原型神話的意涵等。第三章就幾位主要人物作深入的人格特質分析,以看出作者掌握人物的功力。本劇本人物的特色即在正面人物的發揚。第四章就語言的特色、科諢的諧趣、聲情的配合、以及戲劇的形式作一番欣賞,以見其巧思及藝術手法。第五章從曲譜、曲選的記錄與折子戲的保存看出《拜月亭》戲曲的流傳;從各種地方戲的表現觀察到戲曲曲文的變化,旨在爬梳出地方戲所蘊含的意義、民間意識的傾向、改編者的用心等等。
第六章餘論,是本論文延伸的部分。包括《拜月亭》在明朝中期所引發的《琵琶記》、《西廂記》、《拜月亭》高下之爭,作一個總結和補充。再者,就其愛情主題做現代的反觀和省思。在現代潮流的衝激下,《拜月亭》仍有其時代意義。不管歲月的遞嬗,愛情仍是人們生活的重心,它永遠有探討的價值,甚至更值得現代人來審視男女面對愛情不同的心態。最後是本論文未來可待開發的部分,欲做更廣闊、更精闢的研究和努力,比如改編的尺度、作者版本的考證、崑曲的蒐集、地方戲的了解,甚至“四大傳奇”的比較等等,有待挖掘的地方還很多。
|
10 |
價值型投資風格於台灣股票市場之研究陳巧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價值型投資法為主軸,探討民國71至91年間,該策略運用於台灣股票市場之有效性。爾後加入其他變數(股市狀況、月份、規模、貨幣環境等),以了解價值型投資法在各變數之控制下,是否仍然有效。最後加入成長型變數,探討價值型投資與成長特徵相結合能否創造績效之提升作用。研究結論如下:
一、分別依據低市價/盈餘比、低市價/淨值比及低市價/銷貨比所形成的價值型組合,績效表現均優於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又以市價/淨值比之價值型組合最為突出。
二、不論處於多頭或空頭市場,價值型組合均能一致地擊敗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空頭時期的價值效應較多頭時期明顯,此可能與價值型組合相對抗跌之特性有關。
三、台灣股市存在季節現象,且若運用前期季節特性構建投資策略於後期驗證,發現可獲得更佳之投資績效。此外,價值型組合之報酬不見得在每一月份均能擊敗成長型組合,其中在5、6月份時價值效應相對較為明顯,而在2月份則出現了負價值效應。
四、台灣股市之小型股績效表現優於大型股。而在控制規模因素下,價值效應於大型股中較為明顯,在小型股中則不太穩定,此可能因成長型組合之績效相對於價值組,較易受規模因素影響所致。
五、不論貨幣政策為寬鬆或緊縮,價值型組合之績效表現大多均較成長型組合為佳,其中又以貨幣寬鬆時期之價值效應較為明顯。
六、以過去一年每股盈餘成長率做為成長型變數,發現結合成長因子與價值型投資風格所形成的新投資組合,與單就市價/盈餘比所區分之價值型組合相比,前者並未帶來績效之提升。
|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