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2
  • 47
  • 5
  • 3
  • 2
  • 2
  • 1
  • Tagged with
  • 60
  • 12
  • 11
  • 10
  • 10
  • 10
  • 10
  • 9
  • 8
  • 8
  • 8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mintháw ya minshpút? (做番抑是做人?)──邵族的祭祀體系與民族邊界

簡史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邵族在政治上雖然得到了身分的認定,但是其傳統文化的保存、維護和傳承卻正面臨著極大的危機,甚至於連民族邊界都可能在逐步消弭模糊之中,本論文嘗試從現今邵族新舊交揉的祭儀體系中,分析它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也就是說在邵族最基底的祭儀文化當中,支撐邵族之所以為邵族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邵族」有別於「非邵族」的邊界,除了最無爭議的語言條件之外,在於他的「傳統祖靈信仰」,如果邵族能夠守住「民族宗教」裡「祖靈信仰」的部分,則邵族的民族邊界就可以清楚界定,亦即:邵族不致於由thaw(邵)變成shput(平地人)。 邵族的祖靈信仰在外部為具體化的「公媽籃」,而在內部則由「祀拜的方式和場域」衍生出家族認同和民族認同,經由「先生媽拜公媽籃」、「公領域和私領域交替祀拜」與「婚入者擔任pariqaz」的儀式,不斷地銘印邵族的「家族身分」與「民族身分」,傳統氏族結構的社會組織也因此得以經常加以確認並維繫,邵族的民族邊界於是突顯出來:邵族仍然是邵族,不會模糊了他與別族之間的界線。 傳統的祖靈信仰是邵族的民族邊界,足以區隔出邵族和其他民族的不同,而祖靈信仰的具體依托是「ulalaluan(公媽籃)」和shinshí(先生媽)」,前者是具體化的祖靈,後者是執行祖靈信仰的人,如果能妥善保護「ulalaluan(公媽籃)」和shinshí(先生媽)」的傳承,鞏固並且確保邵族的傳統祖靈信仰方式,則邵族的民族邊界就不虞有消失的可能。
32

月稱對陳那量論的批判---[明句論-觀緣生品]藏譯本之譯注與研究 / Candrakī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 A Study and Annonated Translation of Candrakirti's First Chapter of Prasannapada from the Tibetan version

劉啓霖, Liu, Ch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皆知龍樹的《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乃為佛教中觀哲學派的根本文本,其梵文原版出現於月稱(Candrakīrti, 600-650)的《淨明句論》(Prasannapadā)中,而月稱的《淨明句論》是目前所知唯一注釋《中論》的梵文版。其中,《淨明句論》的第一品–––長久以來便被視為十分重要,因其含攝月稱自己本身最廣泛且最俱系統性的中觀思辯,特別地根據西藏傳統說法,第一品會成為最權威性的章節,乃因其分判了中觀自立論證(Svatantrika)與歸謬論證(Prasavgika)此二派別。由於在西藏傳統說法的影響下,當代學者們 亦有愈來愈關注月稱此篇之開場白的現象。然而,在第一品之中亦佔有1/5強之篇幅的「月稱對陳那認識論的批判」(Candrakirti’s criticism of Dignaga’s epistemology),卻較少為人所關注與研究,其有可能是受到了西藏傳統中Svatantrika - Prasavgika之特別強調月稱與清辦(Bhavya/ Bhavaviveka,約490-570)之論諍的影響。筆者以為此針對陳那批判雖佔《淨明句論》的篇幅大不,然足以窺視到中觀之反基礎主義(antifoundationalism)對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之知識論乃至形上學、倫理學或神學的歸謬論證式的批判,因此十分重要。由於中觀之歸謬論證主旨在破斥論敵的主張,故首要對論敵有深入性的了解,之後才能就其論述的弱點切入破敵。故於本論文中:(一)、首將略述陳那哲學思想,特別是對其晚年名著《集量論》(Pramanasamuccaya),作一概括性地介紹,(二)、其次將會特別關注於月稱如何針對陳那站在經量-瑜伽行派(Sautrantika - Yogacara)立場的「量論(pramanavada)/知識論」、「處理相(laksana)與所相(laksya)的關係」、「相(laksana)的Etymology」、「知(jbana)的作具性(karana)」、「自證(sva-sajvitti)」、「現量(pratyaksa)的定義」與「現量(pratyaksa)的Etymology」等量論的議題,從四句否定(tetralemma)、兩難論證(dilemma)、語言分析(language analysis)、詞源學(etymology)的探討…等角度切入令論敵陷入矛盾而達到應成過失(thal ’gyur ba)效果,而進行一種哲學性的反思。
33

中観派が説く諸法の体系―月称造『中観五蘊論』研究―

横山, 剛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0107号 / 文博第732号 / 新制||文||642(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宮崎 泉, 教授 赤松 明彦, 教授 横地 優子, 教授 船山 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4

《食貨半月刊》與現代中國史學

烏惟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陶希聖的背景與《食貨半月刊》的基本資料,並透過論文回顧的方式整理對於現代中國史學以及本論文相關研究主題的研究成果,說明研究架構。第二章敘述北伐之後對於革命與社會性質的討論,以《新生命》雜誌為主要史料,瞭解陶希聖如何運用歷史資料解釋革命性質,並敘述陶希聖研究社會史的淵源,解釋其解釋歷史之主張。第三章分析陶希聖與中國社會史論戰的關係,討論其於研究歷史的觀點轉變,導致創辦《食貨半月刊》,並整理《食貨半月刊》的創立過程、參與成員、其間的活動與刊物主題走向之演變;其中第三章第四節分析《食貨半月刊》的內容,依據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五個歷史時段歸納整理,說明《食貨半月刊》在學術層面的貢獻整理。第四章藉討論《食貨半月刊》在現代中國史學發展上的意義,分析這份刊物對於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影響,釐清對於社會史及經濟史的貢獻,說明現代中國史學於抗戰前後已經逐漸將研究焦點從以往的上古史轉移至中古史(魏晉南北朝到宋遼金元),並進一步討論《食貨半月刊》所著重之研究中國歷史整體發展為何無法成為現代學術的主流。第五章一方面總結第一章到第四章內容,另一方面從整個現代中國史學發展的角度探討《食貨半月刊》與其他史學家及史學流派之間的關係,並說明《食貨半月刊》與台灣史學發展的關係,以較長時間的視野思考對這份刊物在現代中國史學及台灣史學上的定位與意義。
35

晚清狹邪小說中的謫仙、謫凡結構---以《青樓夢》、《繪芳錄》、《花月痕》、《海上塵天影》為主

傅瀞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小說開花結果的時代,而晚清大量出現的狹邪小說卻因為內容敷寫豔情,文學技巧的不足,常遭受到被忽視的命運。一般研究者皆以能否反映「社會現況」,深具現實意義,來論定晚清小說的價值,如胡適與《晚清小說史》作者阿英即由此觀點出發,認為狹邪小說的內容無足可觀,缺乏文學的藝術價值與義蘊內涵,頂多只是「嫖界指南」,讀時無所用心,讀過毫無餘味。這樣的評價似乎不足以解釋狹邪小說大量出現的現象,也忽略作者的創作動機與讀者的閱讀心理。在晚清的狹邪小說中,有四部作品採用道教的謫仙神話,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透過道教謫仙框架與神話的角度,應當有許多待發掘的部分。期望透過本論文的研究過程,提供看待狹邪小說的多元視角,並試圖為其找到新的定位。 四部採用謫仙結構,即「溢美型」狹邪小說《青樓夢》、《花月痕》、《繪芳錄》、《海上塵天影》。歷來「溢美型」皆被認為是承「才子佳人」小說的寫作模式,來敷寫文士與青樓娼優間的情愛故事。然而,為何不單純的只以「才子佳人」模式敘寫,卻要扣上謫仙框架,這究竟是巧合,或只是描襯輪廓的裝飾手筆,還是作者的有意之作? 本論文包括緒論、結論總共有七個章節。第二章 謫仙、謫凡故事的出現與演變,第三章 晚清狹邪小說中謫仙、謫凡結構出現之背景,第四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敘事架構,第五章 四部謫仙、謫凡小說的義理架構,第六章 「狹邪文學」的顛覆性與性別意識的反思。 有罪謫降的仙人,為了償其罪過,必須到人間接受種種的試煉,並且在限期內完成任務,在人間的考驗乃是一種道行的修煉,因為,仙人犯過乃是因為其修行不足、道行淺薄,所以經由一切的試驗,悟得真性,德行臻於圓滿,則可重新回反天界。謫仙人相對於凡人,有其非常性,故通常有「非常人」的神異表現,或顯法術神通,或精於曆算,或有預言能力,此些能力乃便於度脫有緣或完成任務。但為了達到懲罰的效果,謫仙必須隱藏身份,以卑賤之身擔任賤役。 兩漢與南北朝階段,是道教剛形成的時期,此時的謫仙故事是以「筆記」的方式呈現,篇幅較短,描寫素樸,但將各篇歸納,謫仙故事的基本特點皆已出現。包括:「非常」人特質(仙緣、好道、特異能力)、謫降之罪(失職、失儀、殺人)、點化者、升仙過程、對天界的描寫與對人間(臭濁)的看法。唐朝立道教為國教,因此謫仙的傳說更加豐富。雖然仍是筆記式的短篇,卻增加許多特點。如「非常」人的描寫上有「異生譚」的模式,對女謫仙的儀容以特寫方式鋪陳,這應與唐朝狎妓風氣有關。此外,謫降之罪加入「思凡」一項,並衍伸出具有宿命思想的「情緣說」。對天界觀的描寫更加具體、鮮明。此些特點,讓唐朝的謫仙故事呈現濃厚的趣味性、庶民性與浪漫情懷。宋朝的謫仙故事,著重在試煉歷程的描寫。元代道教中的全真道盛行,以度化情節為主的度脫劇,成為此一階段謫仙故事的代表。戲劇的四折結構,讓謫仙故事的篇幅加長,內容更加複雜。度脫者形象鮮明,普遍使用「惡境頭」的度化手法。並出現渡江、渡船、船夫等「渡」的觀念,表現出「彼岸」的天界觀。 明朝到清朝《紅樓夢》以前的章回小說,有八部可視為謫仙故事。此一階段是謫仙故事的成熟期,由於章回小說往往長篇巨著,情節上除承繼前代謫仙故事的特點外,花費較多筆墨在敘述謫仙的非常人特質,最精彩的是人間試煉歷程的鋪寫,可能佔據幾十回的篇幅,是小說高潮所在。並有天榜、集體謫降模式的產生,顯現定命思想。謫仙故事從兩漢以來歷經各代不斷的發展,到了明清階段可說是進入開花結果的豐收期。 《紅樓夢》以前的這八部謫仙小說,奠定謫仙故事的典型,如:謫仙降生為 道教祖師,或降生為歷史上的名將、名臣、名僧,或降生為綠林好漢,或降生為才子佳人。這些素材將謫仙主題幾乎寫窮了,在文學創作求新求變的原則下,遂有將狹邪小說與謫仙故事融合的典型出現,也就是謫仙謫降為青樓中的名妓。這種「仙」、「妓」身份合一的典型,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唐朝敦煌曲辭中已有的聯想。唐朝文士狎妓風氣盛,將青樓中交遊的名妓想像為仙娥,表現在書寫語言中,以仙來隱喻娼妓,逐漸成為一種慣例。這樣的書寫模式,除了標榜自身的品味外,更富有誇豔的性質。以仙來隱喻娼妓,乃是因為娼妓是非常女性,有別於一般女子的外貌、才能、情感、命運,其美艷的容貌,傲人的才華,與豐富的情感思想,乃是狎遊士子眼中的理想女性,於是以仙取譬,不但顯示妓人之美好世間少有,更是狎遊者滿足自我心理的一種投射。 於是自唐朝以來,仙與妓的形象緊密相連,而謫仙的形象,更符合妓人的神秘性與命運多舛,於是晚清狹邪小說中便有這四本謫仙降生為妓的作品出現。這四本小說不但以謫仙為框架,在小說主角遊狹邪的過程中,更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運用遊仙的「觀」、「覽」書寫傳統,表現名妓與妓院的「非常」性,在語言與技巧的操弄下,遮遮掩掩地說出不足為外人道的狎遊經驗,達到「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效果,引起讀者對禁忌的好奇與遇豔的渴望。 狹邪小說在晚清相當興盛,但其與謫仙結構結合,並非偶然。也非只是單純的「溢美型」唯美寫法,或者如魯迅說的是才子佳人小說的餘流。因為以青樓為背景的狹邪小說,具有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事語言,不可單純如是觀。狹邪小說與謫仙結構的融合有其出現的背景。晚清處於外患內亂,動盪不安,新舊交替的混亂局面下,政治黑暗,官逼民窮。廣大民眾的內心必定是惶惶不安,此時道教的謫仙思想便有流傳的空間與需求,人民的願望藉由閱讀謫仙故事的投射而得到滿足。謫仙說的思想隨著道教的傳播,其隱含的宗教思維,已潛藏在廣土眾民的心中,成為一種集體文化心理,足以撫慰亂世中的心靈。 此外,晚清妓業、狎妓風氣興盛,一般人對不易接觸的上層名妓產生嚮往與好奇,而透過謫仙框架的美化,塑造出神秘、動人的仙妓形象,與富麗、風雅的妓家風月,滿足讀者的窺視慾望。這是小說作為一種商品之後,市場需求與讀者接受對作者的寫作影響。但不能忽視的是作者本身的經歷與創作旨趣,才是真正影響寫作題材與內涵的主要原因。 本論文所討論的四部小說,除了《繪芳錄》的作者西野冷樵,生平不詳以外,其餘的三位作者的共通點是:皆具有遊狹邪的經歷、皆為仕途不順遂的失意文人。在作者的生平資料與友人所著的書序中,皆可發現作者要闡揚的是「情」的深意,所以在小說中的主角皆被塑造為「情癡」,以「真情」的獲得為人生最高目標。這是在傳統觀念下被定義為失敗者的作者,企圖將功名利祿邊緣化,對傳統價值提出反動的創作概念。透過謫仙的框架與敘事語言,可表現青樓中見聞的「非常」性。而這幾部作品帶有自敘傳的意味,作者透過創作將自我投射為謫仙,具有治療與激勵的作用,且畏於越禮,經由謫仙框架的轉化,將自我經歷「陌生化」,不但有更自由的書寫空間,且能規避衛道人士的撻伐。 四部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罪譴與謫降、贖罪與試煉、劫盡與回歸。此結構類似西方神話理論中英雄歷險的「啟程---試煉---回歸」歷程,因此以西方啟悟理論與神話歷險歷程,輔助謫仙結構意涵的解讀。 四部小說中的謫仙人因罪而謫降人間,這跟西方英雄歷險歷程的開啟一樣, 都是源於一次大錯,而錯誤是慾望與衝突受到壓抑的結果。小說中謫仙犯的錯承襲謫仙故事中的謫因,分別為思凡、失職、起妄心。這些都與慾望有關,仙人動了慾念便是道性的減弱,須到人間歷練。 在第一部份(罪譴與謫降)著重謫降前因與謫仙「非常」人特質的分析。男謫仙的「非常」特性是有不凡的品貌、才華,不屑於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並以「情癡」自許。這些天賦與傾向都是謫仙的特質,讓謫仙到凡間受苦,接受試煉。謫仙謫因與情有關,承繼唐朝「情緣說」的慣例,需人間完成未了的塵緣,所以試煉以「情」的追求為主,這樣狎遊歷程的展開便具有合理性與浪漫性。情癡自許的男謫仙,非好色之徒,極其珍重女子。在他們的眼中,青樓中的女子有如仙姝一般的高雅動人,而進入妓院,彷彿入仙源一般的舒暢。作者在謫仙的框架中,加入「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在語言操弄與遊仙「觀」、「覽」動作的敘述中,表現妓人的神秘性,讓讀者心生豔羨,達到作者的誇豔目的。透過謫仙框架讓這些青樓女子具有雙重的「非常」性,第一層是妓女本不同於一般女子,有著「非常」的命運,再者,仙人非凡人,更增加一層神異性。這種前提之下所塑造的仙妓形象,滿足讀者對上層名妓的想像慾望,與對「非常」女性的渴求。 第二部分(贖罪與試煉)著重在人間試煉的分析。謫仙的試煉,來自於謫仙本質所帶來的衝突,如謫仙不屑仕進,滿腹不合時宜的思想,及以情為主要價值的生命追求,是其在人間受苦的前提。謫仙為了了結情緣的主要任務,受盡許多痛苦,以受苦作為贖罪的過程。在這個「非常」的人間,「非常」的青樓的「情」的世界,接受考驗。不管結局圓滿與否,謫仙終將有人生無常,良辰不再的色空感嘆,這是非常試煉中所得到的道性上的成長,開啟回歸「正常」的道路。第三部分(劫盡與回歸)著重分析謫仙如何了悟人生,與回歸天界的過程。為使謫仙能不迷於人間虛像,順利回歸,試煉歷程中會有仙人多次的度化。最關鍵的一次便是升仙前的度化,通常謫仙會大病一場,經歷生死關頭。或在病中、夢中遊歷地獄、天界,了悟色相皆空的道理,堅定向道決心。 謫仙結構,是一種「啟程(天界)---試煉(人間)---回歸(天界)」的圓形 歷程,也是「正常(天界)---非常(人間)---正常(天界)」的循環規律。謫仙觸犯天律,違反了「正常」的修行定律,必須謫凡,經歷情劫,完成婚戀,了斷塵緣,始能回返。相對於天界,人間是一個「非常」的夢,歷險者以「非真非假」的人間新身份,接受試煉,待其掙脫夢境,悟得本真,可說其修養層次獲得提升,如此才能回歸「正常」。 從作者的創作旨趣、內涵與讀者閱讀的「接受」過程,加上謫仙神話反射出的廣土眾民內心底層的集體潛意識,即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解讀狹邪小說中的謫仙結構,應該具有以下的義理意義: 一、社會向度: (一)對塵世的不滿:謫仙說將人間視為「臭濁」,將人生當成是一種懲罰,反映出對塵世的不滿,對人生的失望。在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作者,藉由謫仙說,表達塵世遭遇的無奈與塵世生活的不滿。動盪不安的局面下,讀者透過謫仙小說的閱讀,投射自我的願望並撫慰恐懼的心靈。期望從謫仙神話中尋求解脫,彌補現實人生的不足。 (二)情慾需求的不足:在禮教束縛之下,人們的自然情感受到禁錮,期待在虛幻的小說世界中得到情慾的滿足。四部狹邪小說中的男女,對於情慾的表達皆較為熱情、直接。尤其,男女主人翁都是鍾情之輩,將感情視為生命中的重要大事。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投射自我為小說主角,得到情慾想像的滿足。 (三)理想女性的塑造:傳統「正常」女子在禮教束縛下,遵循「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缺乏才華、情趣的呆板形象,甚為無味。謫仙架構下的青樓女子,具有「非常」之容貌、才華、情韻,活潑有趣,且兼有品德。這種融合「正常」與「非常」的女子,應是理想女性的典型。 (四)理想人生的典型:小說創造的主角能與名妓相戀,得到真情的滋潤,這是美好的「非常」生活。但這是在現實中失意的作者,期望透過創作為自己找到開脫的出口。作者真正希望的是「正常」生活能功成名就,「非常」生活能豐富有情。人們渴望出入「正常」與「非常」生活,於其中得到一個平衡點,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吟風玩月,盡情享樂,這樣才是圓滿的人生。然而,人生無常,引人恐懼,若能求得「永恆的保證」,才是至福。 二、文化向度: (一)命定論:謫仙歷程有一定的發展模式,事有前定,處處反映著定命思想,透過謫仙說所傳遞的定命思想,廣土眾民在面對人生命運時,都能秉持超然客觀與自我激勵的態度來面對。 (一) 色空觀:謫仙最後必須回歸天界,才算成功。以成仙的人生觀言之,人生 就是一場虛幻中的考驗,色相空空,只有成仙才是「終極真實」。 三、宗教向度: (一)仙界觀:四本小說反映的仙界觀中介概念清楚,仙界的描寫多為「名山洞府」,亦有天界,層次相當分明。仙界是人間秩序的折射,具有奇美的景色,且是人類慾望得以達成的地方。 (二)罪與解罪的觀念:四本小說中反映道教的罪意識是意志敗壞,道性減弱,貪情動欲就是罪。帶罪的謫仙,來到人世就是要藉由歷難而贖罪。謫仙說的解罪觀是將整個人生的經歷,視為解罪的過程。 從小說反映的義理內涵,顯示謫仙說反映出人們集體心理中已有「泛宗教意識」,指出宗教生活對人們的意義,也就是對修道生活的欽慕與終極真實的渴求。神話反映的是對信仰的需求與對永恆的嚮往,這種需求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謫仙神話的流傳,正反映出人們的「泛宗教意識」。 狹邪文學屢受壓迫,且被排拒於正統文學之外,但不應只將之視作情色文學,在狹邪文學流傳不輟的現象中,可反映出嚴肅的意義:對禮教與「正常」生活的顛覆。四部小說對「情」的追求,是對禮教的反動。 在小說世界中,讀者能暫時擺脫生活的壓力與禮教的壓抑,滿足「非常」的需求。小說可視為一種娛樂,補足正常時間的缺陷,取得心理上需求的平衡。由「非常」心理的滿足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如此,使得謫仙在道教傳統意義上,又多了「顛覆」的形象。 四部小說的作者皆為男性,而讀者也多為男性,在以男性需求為主的創作中,有可能產生性別意識上的偏差。檢討這四部作品,出現幾個問題。首先是「紅顏薄命」的概念,同樣是謫仙,女謫仙的命運較男謫仙悲慘甚多。在描寫名妓身姿儀容時,女人彷彿是被觀看的「物」,為滿足男性的窺視與想像而存在。名妓「儼如士人」的形象與妓院文人化的空間設計,都可看出女人的形象是男性的理想投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在「男性書寫」中,女性的自覺意識尚未完全覺醒。 以下提出幾點綜合式、觀念式的研究感想: 一、晚清狹邪小說中的四本謫仙小說,在謫仙文學的書寫脈絡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豐富地吸納各個階段謫仙故事的元素,並融合「仙妓合一」與「遊仙窟」式的遊仙模式,將謫仙與遊仙合而為一,這些文學情節的仿擬、承繼,讓小說內涵具有「互文性」,提升閱讀的深度。 二、謫仙框架與遊仙的合一,表現出遊狹邪的合理性、神秘性。謫仙為完成「情」的任務,進入仙妓所在的青樓---彷如仙源的「情」的世界,間接肯定青樓中「情」的價值,並對禮教產生顛覆作用。遊仙的語言與情節,遮遮掩掩地洩露狎遊的美好,這種「欲彰彌掩」、「欲掩彌彰」的手法,滿足作者的誇豔與讀者的窺秘心理。但是這些創作的技巧與視點,卻顯露出性別上的偏差。男性掌握社會權力,也掌控神話的詮釋,這個觀點在此得到鮮明的驗證。 三、四本謫仙小說可視為宗教文學的世俗化,反映出潛藏在廣土眾民心中的泛宗教心理。這是謫仙文學得以不斷流傳的條件,也是宗教對文學的影響。
36

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

林聆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軾是我國文壇巨擘。無論詩、詞、書、畫、文章都有非凡的成就,卻一生生活在逮捕、屈辱、貶謫中,明月往往是他心靈寄託的對象、內心寫照。本論文以蘇軾描寫月亮意象的詩詞為文本,結合作品主題內容與作者的經歷進行分析比對,藉此討論蘇東坡的內心世界,及其月意象藝術成就。 第一章針對目前研究意象、月意象及東坡月意象的研究論文做一檢討,希望可做為深化論文的借鏡。並對「意象」一詞的來源、定義作一探討,作為以下論文論述的基礎。 第二章針對東坡背景作一簡介:第一節介紹東坡當時的時代大環境,分文化思潮及政治變革與黨爭兩方面介紹;第二節則針對東坡生平及創作與思想轉變做一介紹。 第三章以蘇軾描寫月亮意象的詩詞作品背景與內涵做交叉比對,分析歸納蘇軾詩詞作品的主要月意象,分為思鄉懷遠、人格表徵、賞心樂事、時間意識、生涯際遇與哲理思考幾個方面探討。 第四章則討論蘇軾詩詞作品的表現方式:第一節就其表述的方式,分為意象的直接傳達、意象的間接傳達、意象的繼起傳達三種方式分析;第二節則分析蘇軾詩詞作品中月的型態與意象主題的感發關係;第三節分析蘇軾詩詞作品中月與其他意象的組構;第四節分析蘇軾詩詞作品中月意象「詩中有畫」的技巧運用;第五節分析蘇軾詩詞作品中月意象的「反常合道」設計。 第五章將東坡對於傳統文化的承轉加以分析,分為四方面:陰陽文化、神話傳說、歷史情境、文學典故。希望藉此歸納出東坡詩詞月意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轉關係。 第六章為結論,將本論文在分析研究過程中的發現作一總結。
37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

黃鈴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長期以來都是處於黨國一體的威權體制,一元化的政治體制在黨外政治改革運動風潮下逐漸被瓦解;台灣政治才逐漸走向自由化(liberalization)與民主化(democratization)。1987年解除戒嚴、開放大陸探親、解除黨禁和報禁,以及國會改革等都是影響台灣發展重要的運動;台灣第一個反對黨民進黨也在推動政治運動過程誕生,從此國會才逐步進入政黨競爭的年代。雖然1992年以降國會改革終結國會法統,乃至於經過第一次國會全面改選,但國民黨仍維持執政的優勢。 原住民立委長期以來都是國民黨所囊括,雖然自1972年開始就有原住民席次1席,到1992年第一次國會全面改選為止,將近20年100﹪都由國民黨所囊括,非國民黨是毫無空間可言,經國會全面改選之後才改變政黨一元化的局面;進入到第三屆民進黨以全國不分區立委名額提供1席予原住民。使得國會的原住民立委政黨也逐漸朝向多元化。即使到第三屆7席的原住民立委除了民進黨全國不分區有1席外,其他6席都屬於國民黨。歷屆原住民立委席次佔總席次平均仍不到2﹪,因此,長期受制於兩種因素所致,一為政黨;二為多數決,使得原住民立委問政頻遭瓶頸而難有突破。 1995年12月20日第三屆立委選舉結果,國會生態丕變,國民黨、民進黨、新黨三黨實質不過半,是台灣政治與國會史上的第一次,提供了民與新兩黨合作的空間,且早已在選前預測此一態勢,提出大和解共組聯合內閣的共識。國民黨的原住民立委蔡中涵(阿美族)、瓦歷斯貝林(賽德克族)不顧其政黨壓力,以政治生命作賭注對民與新大和解做出回應。當蔡與瓦主動回應在野黨大和解的同時,卻反而遭其他同黨的原住民立委抗議與反對,6席原住民立委未能如預期般團結合作,而失去提昇原住民族政治地位的機會。 1996年2月期間影響台灣政局的重大事件包括2月1日的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以及2月23日行使閣揆同意權等事件。在蔡與瓦同民進黨合作下僅以1票之差就贏得勝利。蔡與瓦為爭取原住民族權益法制化,掌握時局,運用關鍵少數對抗國民黨與左右朝野政黨,以成立行政院原民會作為交換閣揆同意權;在立法過程成功的運用策略與議事技巧成立行政院原民會。二月政改過程蔡與瓦扮演的角色,打破原住民立委向來給人溫順忠黨的觀感,始料未及的更成為動搖國民黨政權的關鍵少數。在第一次與在野黨合作之後,欣然接受國民黨黨紀處分,即使蔡遭開除黨籍,瓦停黨權一年的處份,2人為原住民族權益在所不惜。 國民黨為積極爭取蔡與瓦的支持,國民黨不得不以此承諾成立行政院原民會,但卻主張依「行政院組織條例」第14條,以臨時性任務編組來成立行政院原民會。在蔡與瓦等其他跟進的原住民立委的堅持下,以具有法律位階來成立行政院原民會,主張應修訂「行政院組織條例」第3條。但因修法緩不濟急,因而研議朝向依第6條作為草擬「行政院原民會組織條例草案」的法源依據。為能減少審查過程不必要的干擾與阻力,蔡中涵與巴燕達魯兩版本進而合併成為原住民立委共識版,與行政院版進行併案審查。審查過程從法源依據、組織位階、立法程序、首任主委任命、組織架構與各處室職權、人事任用等都有所爭議。民與新雖敗猶榮且信守對蔡與瓦之承諾與實質協助原住民立委審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立法工作,若非經民進黨與新黨信守對蔡與瓦之承諾與鼎力協助,原住民立委在有限的時間裡是很難獨力下完成立法工作。 根據歷屆原住民立委問政內容顯示,要求成立「原住民專責行政機構」是歷屆原住民立委提出最多,且透過各種問政管道突顯的質詢議題,自第一屆至第三屆2會期前,總計提出113筆,但從未受到當時執政者國民黨的重視。雖然也曾於1995年作出附帶決議卻無視其存在,也未進行具體研擬工作,顯示具執政優勢的國民黨對其黨內立委所提案漠視的事實,卻是在危及政權與朝野政黨競爭壓力下,才不得不向原住民立委釋出「善意」。自5月22日於立法院提案開始,到11月1日審查完竣三讀通過,歷時5個月又9天完成有史以來第一個由原住民立委提案的法案。訂定此法案的立法過程既繁雜又冗長,不僅涉及立法專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原住民族處境的體認,除了原住民立委本身積極參與之外,國會各政黨立委更協助提供其專業背景與立法技術等寶貴之意見。請參見下表: 國會各政黨立委審查院原民會組織條例草案發言次數表 排名 民進黨 發言次數 新黨 發言次數 國民黨 發言次數 總席次57席 總席次21席 總席次85席 --------------------------------------------------------------- 1 蘇嘉全 40 鄭龍水 07 劉光華 41 2 盧修一 林濁水 15 周陽山 05 林顯榮 02 3 翁金珠 08 陳癸淼 高惠宇 02 從上表顯示以人次來說有46﹪的民進黨立委參與;新黨立委有29﹪參與;國民黨立委卻只有5﹪參與。原住民立委此次可以說是100﹪。以個人來看,國民黨幾乎只有劉光華獨挑大樑;民進黨則以蘇嘉全第一名,新黨以鄭龍水第一名。明顯看出原住民立委受益最多,不論是專業領域或立法技術等問題都從各政黨立委的發言得到實質助益,順利完成屬於原住民族權之首部法案。由於過去都是由行政機關主導立法方向,由立法委員扮演領航角色也是創立了一個立法新例。選擇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作為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不僅意義深遠,同時也為台灣原住民族政策立下重要的基礎。筆者即透過長期參與國會的政治與立法過程,分析並提出對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的另一個視野。 關鍵詞:二月政改、原住民立委、立法過程、行政院原民會、原住民族權法制化
38

神諭與信仰-「亞伯蘭離鄉」研究 / Oracle and Faith - a Study on Genesis 12:1-9

鍾慧明, Chung, Hu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別於傳統詮釋亞伯蘭以信心蒙召,離開家鄉哈蘭,本文乃是由神諭與信仰觀點探討《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九節經文,並且提出兩點質疑: 1. 亞伯蘭離開哈蘭時,對於要往何處去,是否一無所知? 2. 「離鄉」與「信心」的因果關係: 亞伯蘭離鄉時,是否只是「信心的幼童」?對神的信心乃是漸次發展的, 後來成為「信心之父」乃是離鄉多年後的「果」,而非離鄉時唯一的原「因」? 由此,本文對「亞伯蘭離鄉」神諭提出一個新的說法。
39

資訊傳遞與企業價值之研究-每月營業額強制公告必要性之探討

黃能俊, Huang, Ne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國內資本市場多年來之發展,民國八十七年『金融風暴』,有超過四十餘家上市櫃公司陸續發生財務危機,對當時傳統產業造成非常重大之衝擊;而近年來『地雷股』、『禿鷹集團』等事件,則有近二十家上市櫃公司陸續發生財務危機,不僅讓投資人不安、對資本市場產生信任危機,也讓企業主感受到莫大之經營壓力;而在探討上述財務危機公司之案例中,本研究深刻體認到,以代工為主之台灣產業而言,若企業僅有追求營收成長之策略,將難逃『利潤微薄化』之宿命;故當時雖然企業主可以利用每月營業額資訊,傳遞營收大幅成長或成長可期之訊息,加上『增資、擴廠』題材發布,可以得到市場一時之掌聲;但是,企業主疏忽經營核心競爭力之發展下,最後終將自食企業價值降低之惡果。 分析宏達科、洪氏英、陞技及勁永等四家公司,發現上述公司在出事前半年,每月營業額不僅無惡化之跡象,部分公司持續創新高,但股價已現疲乏且融券餘額逐漸增加,而觀察上述公司每季揭露之應收款項、存貨變化趨勢,或進而分析該公司之毛利、稅前損益變化情形;不難發現,亮麗之營收資訊往往僅是假象而已。而彙整個案研究之共同特徵為:企業主追求月營收之成長、資源之錯誤配置、短期績效決策優於長期企業價值經營;故不僅疏忽核心價值之建立,且往往造成市場削價競爭與產業結構之惡化;可見禿鷹集團、地雷股等事件,並非股市生態中之偶然,乃是目前生態下之必然發展。 綜上本研究認為,相較於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每三個月面臨一次獲利報告及營收成長之壓力,我國公布月營業額之規定,更是企業主無比沉重之負擔;而實證說明每月營業額強制公告規定,不僅不足以保護善良投資人,甚至成為特定人士進行內線交易之幫凶。基於上述理由,本研究建議主管機關應全面檢討上述規定,並規劃相關配套措施,例如:改以自願性營收揭露之方式、鼓勵企業公佈合併營收資訊、舉辦法人說明會及加強投資人關係等;其次,提高會計師、承銷商、律師等專家之法律責任;並引導資本市場建置專業之資訊服務機制與獨立之資訊評鑑機制等,藉由外部市場之機制,強化企業資訊揭露之品質與內涵。最後,建議企業管理當局應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之經營,並積極進行投資人間之溝通、維持資訊正確性與可信度,以獲得較佳之財務透明度與企業評價。 總而言之,資訊之揭露與傳遞,對於企業價值與股東權益間存有密切之關係,故改善我國定期公開資訊體系中每月營業額公布之規定,強化企業資訊之品質與內涵,相信不僅有助於保護投資者及引導企業價值創造,並可達到『發展經濟、保障投資』之證券管理目的。
40

投資人情緒是否影響資訊解讀-以月營收揭露為例 / The effect on sales information on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張軒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投資人情緒與月營收資訊是否能夠解釋台灣股票報酬,以及投資人情緒是否影響對於月營收資訊的解讀。實證結果發現,前期月營收資訊、前期投資人情緒以及兩者乘積對當期股票報酬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示月營收資訊的揭露能帶給投資人資訊,作為交易時的考量,而前期投資人情緒能夠部分解釋當期股票報酬。兩者乘積表示營收資訊和投資人情緒為同期時,投資人對於資訊的解讀會受到情緒影響,進而影響股票的報酬。進一步探討,當投資人面對月營收成長率高、月營收波動低時,對於其月營收資訊的解讀傾向伴隨著情緒。 / This study wants to discuss whether sales information and investor sentiment could explain Taiwan stock market and whether investor sentiment affects their interpretation on sales inform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es information last period, investor sentiment last period and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se two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current stock returns. It indicates that the sales disclosure is informative to investors as a consideration while trading and investor sentiment can partially explain the stock returns. The estimate of multiplication which is positive indicates that when sales information and investor sentiment are in the same period, investors’ interpretation on sales information would be affected by their sentiment, and further affecting the stock returns. We further find that when compan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les growth rate and low sales volatility, their sales information tends to be interpreted by investors emotionally.

Page generated in 0.56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