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8
  • 28
  • 6
  • 5
  • 1
  • 1
  • Tagged with
  • 41
  • 41
  • 26
  • 18
  • 18
  • 13
  • 12
  • 8
  • 8
  • 8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 / The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parental rights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focus on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Ta-Li-Yuan

黃琴唐, Huang, Chin 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中國法制為一種「出乎禮則入於刑」的「禮教立法」,而禮教的核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人倫。在三綱之中,「父為子綱」常被視為「君為臣綱」與「夫為妻綱」的樞紐,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由於傳統法制的首要目標在於維繫三綱人倫,而三綱中的「父為子綱」涉及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故傳統法中的親子規範,成為整體法制中極為核心且不容輕易動搖的部分。然則,晚清民初時期對於歐陸親權制度的繼受,即是就既有親子法規範進行的一項變革。由於這項變革直接挑戰傳統法制的核心價值,因此,其間所呈現出的現象究竟為何,不免令人感到好奇。 傳統的親子法規範,以清代《大清律例》的內容觀察,係以「父為子綱」作為立法原則,其規範的形態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厲求子孫順守父母的教令與懲罰,(二)禁止子孫專擅自行,(三)嚴懲子孫的不孝惡行。而規範運行的基本原理,是要使父祖子孫各自恪守其分,以達成家內秩序的長久和諧。時至晚清,由於國外勢力的壓力與國內社會經濟情勢的變更,清廷展開了繼受近代歐陸法律的工程,進行新法與舊律的修訂。關於親子規範的變革,一方面藉由編訂新刑律以褪除「父為子綱」原則在法律上的支配力,同時又編纂民律草案,試圖將近代歐陸的親權制度引進中國。不過,由於中西親子規範的指導理念根本不同,遂導致禮教派與法理派之間的激烈論爭。因清廷頃間覆亡,故近代歐陸的親權制度並未獲得施行,傳統「父為子綱」式的親子法規範仍然存續在脫胎於《大清律例》的《大清現行刑律》這部有效律典中。 民國初年,新式民律草案未能頒行,經參議院決議,以《大清現行刑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作為民事審判時的明文法源依據。然在此情形下,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大理院」,仍透過解釋例和判決例,逐步實現了一套頗具規模的親權法制。 藉由整理、分析大理院判例、解釋例中的相關法律論述,首先,本文試著呈現出大理院親權法制的形貌與精神,並分析大理院實踐親權法制的具體方法。其次,必須說明的是,無論《大清律例》中的「父為子綱」相關條款,或者大理院判解中表達的各項親權法律規則,皆屬於「國家法」的法律形式。而國家法在本文中的特殊意義,在於它代表了統治權威的某種「價值宣稱」,亦即統治權威在各種競逐的價值取向間,做出具體衡量的最終結果。在此認知下,本文希望進一步探討的是:晚清民國時期,傳統親子法規範與大理院親權法制的爭峰消長,從國家法變遷的角度來看,其間蘊含的法文化意義究竟為何?又能帶給今日何種的啟示?
32

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爭議問題之研究

李仁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及釐清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之民事爭議問題,包括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之爭議、契約定性及適用法律之爭議、廠商服務缺失責任之爭議、廠商服務酬金請求權之爭議等。 首先,依據民法第二四七條之一規定,判斷公共工程定型化技術服務契約條款是否對廠商顯失公平而無效時,本文認為,應就個案為全盤考量及實質審查,以誠信原則及公平互惠為上位概念,併參考消保法規定,俾達保護弱勢契約一方、對抗強勢契約他方、節省締約成本及實現契約正義之目的。 其次,經本文分析、歸類及定性,實務上存在十種一般性之公共工程技術服務契約類型,其中,提供「辦理規劃」、「辦理設計」者,為承攬契約;提供「協辦工程招標及決標」、「辦理監造」者,為委任契約;同時包含前項及後項者,為承攬及委任之混合契約,其適用法律之道為,前項與「協辦工程招標及決標」混合者,整體適用關於承攬契約之法律規定;各項與「辦理監造」混合者,則分別適用各該部分給付所屬契約類型之法律規定。 再者,關於廠商服務缺失責任,本文探討規劃或設計廠商瑕疵擔保責任之「工作物完成前之瑕疵擔保責任」、「瑕疵發見期間」、「修補瑕疵」、「解除契約」,監造廠商受任人損害賠償責任之「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受任人逾越權限行為之損害賠償責任」,以及債務不履行與侵權行為責任之「瑕疵擔保責任及不完全給付責任之競合」、「契約責任及侵權責任之競合」、「第三人與契約責任之關係」、「僱用人與侵權責任之關係」、「侵權行為舉證責任之緩和及減輕」等具體爭議。 最後,關於廠商服務酬金請求權,本文探討規劃或設計廠商依約完成工作之「瑕疵擔保義務與承攬報酬義務之同時履行抗辯」、「工作是否完成與對價平衡之關係」、「採委任契約之可能性」,規劃或設計廠商辦理變更設計之「實務見解」、「屬規劃或設計瑕疵所致之變更設計」、「屬機關需求變更所致之變更設計」、「屬非可歸責於雙方情事所致之變更設計」,以及監造廠商工期展延之「情事變更原則」、「棄權條款之適法性」等具體爭議。
33

La règle de droit en Chine : d'un concept hybride à une application judiciaire pragmatique /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 from a hybrid concept to a pragmatic judicial implementation / 中国法律法规:从混合概念到实用司法适用。

Courtois, Julie 24 October 2018 (has links)
L’étude de la règle de droit en Chine dans le cadre étatique met en valeur une première forme de son hybridité. Qu’il s’agisse de la mixité constatée entre un héritage de droit impérial - assez difficilement évaluable -, et l’incorporation de structures, de concepts et de techniques de droit étranger dans le système juridique chinois, la règle de droit chinoise est le produit d’une dynamique évolutive marquée par l’adaptabilité du système juridique chinois aux nouvelles exigences contemporaines. À ce titre, la matière civile incarne par excellence les problématiques de la modernisation du système juridique chinois et l’adoption du tout premier Code civil de la RPC en est un parfait témoin. Plus particulièrement, il ressort de cette étude que cette mixité résulte d’une approche pragmatique du droit que l’on retrouve notamment dans le déroulement du procès civil. Abordé sous l’angle de la procédure civile, le procès chinois incarne un idéal de justice qui ne se réduit pas à l’activité juridictionnelle du juge. La mobilisation des différents modes de résolution des conflits au service d’une justice qui se veut efficace s’inscrit dans l’évolution, plus largement constatée, d’une justice de moins en moins contentieuse. Outre la présentation d’une culture juridique et judiciaire étrangère encore trop souvent méconnue des juristes français, la présente étude a pour objectif de mettre en valeur les particularités du système juridique chinois au regard du système français tout en recherchant, dans la mesure du possible, leurs possibles points de convergence. / The study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Chinese State structure highlights their hybridity. This hybridity is a mixture of imperial law – whose legacy’s assessment is not without difficulties –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foreign structures,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in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Current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product of this dynamic evolu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adaptability to new and modern legal requirements. As such, the civil law field represents, par excellence, the issues of moderniz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and the first Chinese civil law code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This study especially shows that this hybridity is a result of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law,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civil trial. Civil trial is studied h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 law procedure and shows an ideal concept of justice, which cannot be reduced to the judge’s power of adjudication. The mobilization of different ways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 order to serve justice efficiency is part of the more global evolution of justice, which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contentious.Apart from presenting of a foreign legal and judicial culture, which is still not widely known in Fra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mphasize particularities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compared to the French one while searching for their potential points of convergence. / 在国家法的层面研究中国的法律规则会让我们看到其中的混合性。一方面是难以[用今天的价值观]评价的帝制时期法律遗产,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已经融入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外国法律结构、概念和技术,中国法上的规则结合了这两种不同的因素,并成为法律体系不断适应时代要求的那种进化动力的产物。在此视角下,民法最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现代化中呈现的问题意识,其中《民法总则》的颁布就是最好的见证。本研究尤其希望证明,中国法律的混合性与实用性相联,在民事诉讼中尤为明显。从民事诉讼来看,中国的诉讼所表现出的正义理念绝不仅限于法官的判决活动。以发展多样纠纷解决方式为正义效率服务的目标也最终来源于追求“无讼”的正义理想。除了给法国法学家介绍还不太知道的外国法律和司法文化以外,本研究的目的还有在与法国体系的对比中呈现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并同时找到两者之间可能的相似之处.
34

經濟犯罪被害人財產權保障之救濟--從憲法觀點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之修改方向 / The remedies for the victims protection of the economic criminal property right—the legislative revision opinions upon adhesionprocess in our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viewpoint

黃士元, Huang, Shih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經濟犯罪之範圍,係由司法機關(司法院)與行政機關(法務部) 分別以作業性之行政規則頒訂,仍以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金融犯罪為 規範對象。 就經濟犯罪所得,由於其性質屬於準不當得利之衡平措施,自應予以 追繳或抵償(再發還被害人或充公收歸國有)以修復正義,該行為只要 與法規範對立矛盾(即具有不法構成要件該當之違法性)即足,無庸探 究行為人之罪責要件。我國將犯罪所得規定為從刑,須待行為人(即 被告)受有罪科刑判決方能併宣告沒收,緩不濟急。 建議將犯罪所得追繳後發還被害人之個別法律,移置於刑法總則一體 適用,定性為強制處分,並將沒收、追繳、追徵或抵償自從刑之規定 刪除,另於刑事訴訟法宣示判決之條文增加發還被害人或得請求損害 賠償之人,且得由法院依職權或依檢察官之聲請權單獨宣告。 我國附帶民事訴訟受請求之被告,不限於刑事訴訟進行中之被告,尚包括「其他依民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刑事庭法官遇有此種情形,因對渠等並無確定刑罰權有無及範圍之權限,在刑事訴訟程序的操作上格格不入,有仿襲德國刑事訴訟法第403條規定,被請求人應以刑事被告為限。 由於附帶民事訴訟規範之目的在避免雙重工作負擔及二次裁判,惟依 現行刑事訴訟法之規定,法官除刑事判決外,另需製作一份民事訴訟 判決,如此顯違反前揭附帶民事訴訟規範之目的;故正本清源之道, 乃無庸另製作一份附帶民事訴訟之判決,就犯罪不法利得,逕於刑事 判決主文中諭知發還被害人或給付若干金額予被害人。 被害人與加害人間共同參與之修復式司法近年來在世界各國實務及 學說均肯定其實踐層面之重要性,為具體落實憲法訴訟權應保障犯罪 被害人公平且有效的權利救濟途徑及程序主體性之地位,本文建議在 審理刑事案件之前階段即擴大強制調解及和解制度之運用,由被告及 被害人共同參與決定採取何種途徑最有利於促成實質修復正義之結 果,俾利被害人程序主體性之建立及擴大紛爭解決一次性之要求。 / Economic crime in Taiwan is defin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f the Judicial Yuan and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respectively. Such regulations are aimed at financial crimes that damage personal property. Because the proceeds of economic crimes are “quasi-kondiktionelle Ausgleichsmaßnahme”, the courts should seize the profits, and then use them to either compensate victims or confiscate them in the name of serving justice. So long as this offense is contradictory to criminal law (i.e. constituting the penal code and finding no specific legal cause for that offense), the courts need not review the problem of offender's guilt. As ill-gotten gains are stipulated as “Nebenstrafe” in the Taiwan penal code, the courts cannot confiscate those gains unless there is a simultaneous conviction, which seems too slow.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The individual laws regulating “Verfall” and compensation to the victims should be reorganized in the penal code and characterized as “maßnahme”. The legal effect of these laws as “Nebenstrafe” should be deleted. The articles relating to the compensation of criminal proceeds to the victims should be increased as well. In addition, the courts should be allowed to announce verdicts either alone by its authority or according to the prosecutor’s request. In Taiwan, defendants accused during the adhesion process are not limited to being defendants in the process of criminal litigation, but also include other persons who should bear da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civil law. When criminal court judges face this situation, since it is not certain whether there is a right to impose criminal punishment, or what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should be, there are inconsistencies in the operations of the criminal litigation procedure. There have been attempts to imitate Germany’s Criminal Litigation Law Clause 403, in which the accused should be limited to criminal defendants. The purpose of the rules on the adhesion process is to prevent a double workload and multiple judgments. However, according to existing requirements for criminal litigation, in addition to criminal judgments, judges must also make civil litigation judgments. This violates the aforementioned purpose of adhesion process rules. Thus, the way to rectify this situation is to create another adhesion process judgment based on the proceeds of crime, in order to assign restitution or to pay a certain amount to the victim, inside the main text of the criminal judgment. Restorative justice, in which the victim and offender jointly participate, has recently been affirmed in its import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all over the world. In order to concretely realize the principle that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 rights should protect crime victims, as well as provide fair and effective remedial paths and procedural subjectivit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in the stage prior to judging criminal cases, there should be expanded use of enforced arbitration and mediat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defendant and the victim jointly participat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best course for promot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o satisfy the demand for victim procedural subjectivity, and to expand the one-time character of dispute resolutions.
35

涉外繼承相關問題之研究-以準據法之決定適用為中心 / Study of issu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inheritance----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pplicable law

蔡文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意義下的繼承法制,雖可用超越世代間之財產法上權利義務清算與移轉加以描述,但在大陸法系國家幾乎以概括繼承為原則的背景下,仍無法否認在此項兼具身分法與財產法兩面性質的制度中,大陸法系國家乃趨向前者;英美系國家則更偏重繼承制度之財產法面向,因而在衝突法則之立法理念上產生繼承統一主義與分割主義之區別。此項制度歧異倘涉及複數國籍人,或財產不在一國之內的繼承事件時,將成為一項棘手的問題。而在現代國際交流頻繁的情況下,舉凡勞動人口之海外派遣、國際投資,乃至於留學、旅遊等,皆可能增加涉外繼承案件的發生。因而在規範面有所不同、事實上有發生涉外繼承案件機會等因素下,建構完善之繼承準據法,乃成為國際私法上一項重要的課題。 在考量統一主義與分割主義之利弊後,並參考國際公約及其他國家關於繼承準據法之立法例,本文贊同以統一主義作為繼承準據法之立法原則,並在其追求以單一規範作為適用原則的前提下,使涉外繼承案件之處理盡可能簡化。至於我國現行之規範,因設有對我國籍繼承人特留分保護之例外規定,此就自國民之利益保護而言雖無不當,但在此項例外存在之下,應如何定位我國繼承準據法之立法主義?且本項但書規定制定之時空背景早已變遷,解釋上又存有爭議,凡此皆令人質疑我國現行規範,是否足以因應當代之涉外繼承紛爭。再就無人繼承財產之現行規範,文義上僅針對外國人於我國遺有財產且無人繼承之情形加以規範,對其他可能發生之無人繼承則未明文,故在規範設計上仍有改進的空間。 接下來,本文進一步探討繼承準據法之適用範圍及與其他準據法之關係。首先,在定性問題上,由於其僅為涉外案件準據法選擇及適用上之初步階段,故本文認為與其在此階段便將自國法所無之實質法繼承制度排除,毋寧透過國際私法上其他法技術,如反致、適應問題、公序良俗條款等,解決法庭地法院在處理涉外案件上之困難。其次,本文參照實質法層面之繼承制度架構,依序從繼承開始、繼承人、繼承財產、遺產管理,乃至於無人承認繼承等問題,探討各該部分在牴觸法層面之問題。針對繼承開始,雖然我國民法於二00九年六月修法後,將繼承法制之原則變更為「概括繼承限定責任為原則,拋棄繼承為例外」,但在拋棄繼承之實質內容仍與大陸法系國家之典型內容極為相似的前提下,以我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五條第一項關於法律行為方式之準據法作為形式要件之依據,不僅在法律明確性上有所本,又可避免行為地法和被繼承人本國法之爭議。其次,繼承人之相關議題上,本文之重點在處理以繼承為本問題之先決問題,以及其他關於繼承人能力、順位,繼承權之得喪變更等純由繼承準據法處理之問題。另就繼承財產之部分,主要重點在於遺產之構成與移轉,究竟應受何種準據法支配之問題。對此,外國學說上有所謂「個別準據法突破總括準據法」,使如不動產繼承、侵權行為所生損害賠償債務之繼承等問題,累積適用各該權利義務之準據法及作為總括準據法之繼承準據法。此項議題在外國經過多年的討論,至今仍無定論,故本文對此部份,僅整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供解釋或立法上之參考。此外,由於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對所謂「遺產管理」之認知不同,故也造成抵觸法層面上之衝突。此問題不僅牽涉概念界定之爭,尚因其多半涉及實體法與程序法交錯之事項,如遺產管理、遺囑執行等,故於準據法的選擇與適用上更形複雜。為使討論方便,本文以「廣義遺產管理」之概念涵蓋大陸或英美法系下認知之遺產管理及遺囑執行等事項,並納入英美法系中牽涉繼承開始與否,且作為遺囑執行前提要件之檢認制度。而就廣義遺產管理之抵觸法選擇,本文於結論上亦秉持一貫脈絡而採統一處理之模式。關於無人承認之繼承,爭議多集中在法律性質與準據法之適用範圍。雖然世界各國幾乎皆將此類遺產歸屬國庫,但在歸屬權法律性質上仍有先占權主義與繼承權主義之爭,並在抵觸法上形成適用財產所在地法,或繼承準據法之歧異。本文對此,贊同將無人承認繼承理解為繼承和先占以外之公益說,並將其與先占主義結合,使無人承認之繼承成為保護內國公益之必要設計。至於準據法之適用,考量到無人繼承遺產之本質,仍有若干同於一般繼承之需求,且遺產之種類亦未必限於有體物,故以財產所在地法作為無人承認繼承中遺產歸屬之準據法,應屬最能早日終結遺產於法律上處於不安定狀態之選項。 我國法上對反致之適用前提乃需準據當事人之本國法,而我國之繼承準據法係以被繼承人本國法為準據法,故在形式上應肯定我國涉外繼承案件有適用反致的可能。而在反致與涉外繼承之關係中,本文僅就適用反致條款對繼承準據法之影響,以及廣義遺產管理上之隱性反致加以探討。前者透過對日本法制演變脈絡的檢討,啟發了統一主義國家,究竟應對繼承準據法統一處理之要求堅持到何等程度的質疑。而廣義遺產管理上之隱性反致,本質上乃外國法之解釋問題。對大陸法系國家而言,此種以追求統一處理為原則,卻在法規範技術操作下得出分割處理的結論,正可作為其與英美法系制度衝突下,追求統一處理遺產管理事項之配套措施。 本文基於立法理論、現行規範、適用範圍,以及反致與繼承準據法之關係所呈現的問題意識上,進一步從連結政策的角度探討繼承準據法之問題。於客觀連繫因素之部分,討論傳統上於繼承準據法常見之國籍、住所,以及財產所在地等客觀連繫因素,同時也就晚近新興之常居所,和一九八九年海牙公約所建構之階段適用立法模式加以研究。而在主觀連繫因素之部分,則從理論依據和實際立法上,研究繼承準據法之範疇中,應否允許被繼承人於生前事先選擇繼承準據法,並在最後得出現行之繼承準據法應有修正必要之結論。最後並於結論上從立法目的、準據法之立法理念、主客觀連繫因素之採擇,以及修正幅度等面向,提出我國繼承準據法未來可能的走向。
36

從證交法第二十條之一論發行人及其負責人、會計人員及會計師之民事責任

黃婷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交法修正案於2005年12月2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2006年1月11日總統正式公佈,其中增訂了第二十條之一,規範違反證交法上「公開原則」的民事責任,而「公開原則」的貫徹是實現證交法目的最重要的基石。民事責任由於具有填補損害及嚇阻違法的功能,在證券管理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有必要對財報不實民事責任規範的妥適性深入探討。 雖然新法的增訂明訂責任主體、確認財務業務文件的範圍、明訂損害賠償請求權人以及責任主體的舉證責任,然而還是有不少尚待解決的問題。諸如:證交法第二十條之一之董事長、總經理負無過失責任是否過重?財務業務文件是否過於廣泛?會計師應否負擔舉證責任?原告調閱工作底稿是否因此具備足夠的舉證能力?美國判例經常採用之「對市場詐欺理論」以達到「交易因果關係之推定」效果,我國法應如何適用? 本論文首先從公開之主要工具,財務報告的功能、編製及簽證,瞭解實務運作情形;其次,探究證交法第二十條之一的責任性質、構成要件,相關法條包括證交法第三十二條、民法第一百八十四條及會計師法等;同時,由於繼受美國法,將美國證券法相關規範、判例一併比較分析。 從上述層面觀察,本論文對法條提出相關建議,包括:建議董事長及總經理負擔推定過失責任、舉證責任的訂定由法條明文規定、健全會計師責任保險制度、成立會計師責任鑑定機構及會計師工作底稿保全等。期盼藉由上述建議,落實財報不實的民事賠償法制,以期建立一個健全公正的證券市場。
37

論公開發行公司財務報告不實之民事責任--以董事責任為中心

吳啟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公司財報不實之案件屢見不鮮,如美國的安隆(Enron)、世界通訊(WorldCom)、全錄(Xerox)、默克藥廠(Merck)等一連串公司爆發財報不實之情形,二○○四年日本的西武鐵道、日本テレビ放送網公司也傳出財務報表虛偽記載的消息,而我國從早期的丸億案到近期引起軒然大波的博達案,也都涉及到虛飾財務報表以掩飾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的問題。鑑於公司董事依公司法第228條為財報之編製主體,其能否善盡其職責攸關財報之正確性與否。復考量到相較於刑事責任,民事責任之成立與否與廣大投資人求償的可能性較具關連,故本文限縮研究重心於公開發行公司董事就財報不實應負之民事責任。 由於我國證交法或公司法上關於公開發行公司董事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規定,多係參考美國法或日本法之規定,故本文於架構上於第二章及第三章部分先行探討美國法、日本法上董事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規定,最後再藉比較法觀點,於第四章部分檢討我國現行公開發行公司董事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規定。 本文以為我國法上公開發行公司財報不實董事之民事責任,可分為第三人責任與對公司責任兩個面向予以觀察。就對於第三人責任,主要規範於證交法第20條第1項證券詐欺規定、同條第2項資訊不實規定,以及第32條公開說明書不實規定。惟此等規定賠償義務人範圍、主觀要件、請求權人、適用範圍,甚至是請求賠償時之因果關係證明及損害賠償範圍,學說及實務判決上常有不同看法,應有確立該等規定構成要件內涵之必要性。另外公司法第23條第2項公司負責人之侵權行為責任、民法第28條法人之侵權行為責任規定,亦涉及董事於財報不實時對第三人之責任。 董事於財報不實時對公司之責任方面,主要檢討董事有無違反公司法第23條第1項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此外,關於美國、日本法上之董事責任減免機制,我國法上僅有公司法第231條股東會承認會計表冊規定及董事責任保險制度較為相關。惟本文以為在現行股東代位訴訟制度尚未修正前,並無引進與其配套之董事責任減免機制之必要。 至於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責任應否區分?本文考量到獨立董事依公司法規定仍為執行業務者,且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現實運作上難以劃定責任區分之標準,認為於我國現行法下,獨立董事與內部董事就財報不實所負之民事責任並無區分之必要。
38

論航空事故之侵權行為責任-以飛航管制員之過失為中心- / On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negligence

吳政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航空產業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發展一日千里,搭乘航空器在世界各國穿梭,已成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運輸方式之一,尤其是當今航空運送過程層層關卡中,飛航管制無疑是對航機間安全最能直接掌握風險的一環,也因此探求飛航管制員業務上作為與不作為之注意義務,是進一步探討飛航事故中其民事過失損害賠償責任的核心。本論文架構為第一章為序論,第二章比較我國法與日本法在民事過失責任概念異同,第三章就從事航空運送第一線的飛航管制員工作內容注意義務進行探討,第四章則分析飛航管制員過失案例,最後一章則提出結論與預防建議,歸納可能誘發航空事故之人為過失因素,並提出若干預防措施作為參考。 / In the process of air transportation, take the Cheese theory for an example , the air traffic control is by all mean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 layer of risk control.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dos and undos” of the air traffic controller is the key to the tortious liability of the air traffic control. The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as follows: The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two compares the civil negligence concept between the law of our country and Japan. The chapter three indicates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liability of the air traffic controller. The chapter four analyses a series of negligent air traffic controllers’cases. The final chapter ends up with personal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al references.
39

論TFT LCD 產業之專利挑戰與因應-以LCD Monitor Controllers 之專利爭訟為例

許雅芬, Hsu, Ya-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九九年投入大型TFT LCD之生產以來,台灣的TFT LCD產業急速成長為全球僅次於南韓的重要生產地。隨著產業聚落的形成,更引發零組件市場就地取材的驅勢。台灣控制IC廠商挾其研發經驗與半導體產業在產能上的支援下,甫一投入控制市場便造成主要大廠Genesis的嚴重威脅。為迫使台灣廠商安於已無利潤可言之低階產品市場,Genesis針對台灣之晶磊、晶捷、創品以及晨星等四家廠商提起一連串的專利訴訟行動,除於聯邦地院提出民事之侵權告訴,復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連續提出兩件侵權控訴。 臺灣被告廠商因連續訴訟而疲於奔命,除在業務上因此侵權疑慮而大幅滑落之外,亦有因支付龐大之律師費用而延誤研發投入時程,使其領先地位互易者。究其涉訟之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為對專利法制之認識不足,就專利屬地性之限制以及侵權救濟程序之發動要件之認識有所欠缺;其二則為專利部署情形欠佳,不論在數量以及所屬國上均不足以保障其研發成果於他國實施之正當性。 因在TFT LCD產業的下游產品中,美國仍為最重要的市場地,為使業者能避免再蹈覆轍,本文除就控制產業之競爭環境做基本說明外,即以美國之專利法制為主要介紹目標。內容包括專利之申請、維護以及救濟程序之因應策略。希望能有助於相關業者於專利規畫以及侵權爭議因應方式上之考量。
40

涉外離婚事件國際裁判管轄權之研究

陳書帆, Chen. Shu-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鑑於現今國際間各國人民往來互動頻繁,表現在身分關係上,異國聯姻逐漸增多,因此,對於應如何妥善處理其可能衍生之涉外離婚訴訟問題,勢必將成為各國法院責無旁貸之任務。然而,正如同處理內國婚姻事件般,各國法院須以該內國身分法之規定作為判斷基準,然而,在涉外離婚事件,對於應如何決定其所應適用之準據法,便成為各國法院所關注之焦點,因此,各國紛紛開始制定國際私法以便求其解決,故伴隨著各國國際私法立法化的腳步,使得關於涉外事件之準據法選擇部分,或多或少已達成初步共識。然而,法院在審判時,除須具備實體法外,還須有相關訴訟法與之配合,始能有效解決紛爭,因此,在審理涉外事件時亦然,故除需具備上述決定涉外案件法律關係所應適用之實體法外,尚須相關配套之程序法,亦即訴訟制度存在,故國際民事訴訟法之概念便應運而生。影響所及,使得各國法院在審理涉外離婚事件時,其將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國際裁判管轄權」歸屬之議題,亦即應如何決定系爭涉外案件之國際裁判管轄事務之分配。惟,若就我國目前之狀況觀察,對於涉外離婚事件準據法之決定,已有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為其依據,但對於如何決定其「國際裁判管轄權」之歸屬,則不但欠缺法律明文規定,亦屬學者較少討論之領域,然而,此一問題卻對於有效解決涉外離婚事件而言,著實為一重要領域。 誠如上述,由於較少我國學者涉入本問題之討論,但在實務審判上卻是有不少相關見解存在,故本文主要係以整理外國學說、實務以及我國實務見解為主,並且藉此檢視我國實務是以何種方式解決相關問題,進而透過兩者之比較整理分析,檢討我國實務見解。同時,亦嘗試透過對外國學說與實務見解之整理,期能替將來我國實務於處理涉外離婚事件之相關問題時,提出參考的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30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