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5
  • 4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23
  • 8
  • 6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魏晉忠孝觀之研究 / A stydy of views on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黃秋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忠孝觀」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有著重要的地位。「忠」明顯地表現在士人政治倫理上,即所謂的君臣關係。「孝」為倫理道德實踐的起點,即所謂父子關係,且可推廣至一切倫常關係。忠與孝分別用來判別士人在政治與家庭裡的道德實踐作用,也成為個人品德操守的評判標準。本來是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卻在專制體制的引導下,幾度混同,使得士人必須對忠孝的先後、輕重來做出抉擇,不同時代下的政治與文化面貌不同也使「忠孝觀」有所改變。 東漢到魏晉,是一個由統一到分裂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忠孝觀的矛盾衝突族繁可見,君父先後的問題也屢屢被提及。玄學的發展,儒道的會通、名教與自然的融合,使得「忠孝觀」不再沿循前代的原則,而有了不同的闡釋與抉擇。 本文從魏晉的政治發展與學術演變的脈絡下,對士人的「忠孝觀」做一深入研究辨析,以呈現魏晉時期「忠孝觀」的整體樣貌。
2

明代方志中的孝感神異:兼論其比較宗教之意涵

潘信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重點是分析、詮釋孝感事蹟的宗教意涵;取材的範圍,則大致以明代成書的方志為主,時間斷限大約是在萬曆以前。本研究首先梳理孝感此一宗教文化建構物,其中的感應論述——感應邏輯無疑是孝感敘事得以建立的基礎。中國宗教的感應觀從漢代成形以迄明代,所具有的一貫特徵,並結合明代善書功過格帶來的思想轉變,與孝感事蹟並置檢視,試圖解讀當時的宗教心態。其次,針對孝感事蹟,採取量化統計,以鳥瞰的角度掌握明人如何理解、定位孝感的知識分類。抑有進者,孝感的神異色彩與敘事特徵,是地方文人筆下的建構物,它具有一套「標準化」、「格式化」的敘事策略。此種業已形成體例的書寫形式,筆者將進行剖析與探討,從中可進一步地歸納出孝感事蹟的性質與敘事類型。其四,孝感所衍生出的諸多議題,包括中國人的命數觀、報應思想、氣感論、代償性的犧牲、孝道實踐的激烈性、幼教與親子關係等,本研究亦將進行審視。最後,本研究希冀帶入比較宗教的視野,更深入地分析孝感義行事蹟的性質。有鑑世界各宗教皆具奇蹟觀,筆者選擇《新約全書》,與中國的孝感義行事蹟參照,試圖呈現不同文化脈絡的宗教邏輯,對於奇蹟的認知、詮釋以及神異之出現,有何同異,並進一步地思考人與上蒼(或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連帶。有關奇蹟背後反映的宗教權威,筆者將以中世紀教廷封聖的情況與孝感的官方追認相比,藉由訴諸奇蹟個案的真實性,兩者呈現的態度上落差,顯露宗教權威的不同介入、滲透方式。
3

《孝經》孝治思想研究

林佩儒, Lin Pe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孝經》每每被視為一部談論家庭孝道之書,而被歸為純粹家族倫理之專著,然細觀《孝經》之篇章安排及內容,孝道在《孝經》的闡述脈絡中,似乎是被置於政治領域而得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更明確些,《孝經》真實的撰作要旨,其實是主張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前人對於《孝經》的孝治思想,鮮少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檢查,致使這支自漢代之後影響中國政治甚為深遠的孝治思想,不但無法得其應有之地位,同時也使得《孝經》在後人時以倫理、時以政治為標準的不同檢視下,始終無法有一致的評價。本論文便是這樣一種努力,期望透過對《孝經》孝治思想體系的釐清與探討,以還原《孝經》及其核心思想-孝治思想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公允的評斷。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及結論,第一章首先先從文體形式、概念演進的順序、分類標準以及後人徵引等方面,對《孝經》成書年代進行一個合理的範圍釐定。其次,在確認並拈出《孝經》一書的核心思想為孝治思想後,進一步將孝治思想納入儒家德治主義的範疇中,而確定孝治思想的根本性質。   接著,第二章分別從社會背景及思想淵源兩方面,論述《孝經》孝治思想之形成。《孝經》孝治思想之問世,是按著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路數,在周朝末年封建宗法制度崩潰、而民間社會仍重視親親精神的特定時代氛圍中,擇定自西周以來已逐漸隱含政治力量的孝德,發展而為孝治思想。   而在探討了《孝經》孝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外緣條件與思想淵源後,第三章則闡述孝治思想的實質內涵,這包括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的具體步驟。在理論基礎方面,《孝經》孝治思想基本上是立論於性善論,除此之外,《孝經》亦將孝道的根源推而歸於天道,使孝治主義有了形上論的基礎,並從天道的角度保障了孝治的成效。而在具體運作的步驟方面,《孝經》的孝治主義則是透過君王盡孝、實施孝德教化以及要求天下人行孝等三個步驟而得到完全的施展。   第四章則從天子孝道之重要性以及「忠」「孝」兩德目交互融滲等兩個角度,闡揚《孝經》孝治思想的重要特色,並由此剖析《孝經》之能受到歷代君王極端重視的根本因素。   最後,在結論部分,本論文除了提出「以孝治思想為核心思想的《孝經》,不是一部具有政治傾向的倫理性著作,而是一部具有倫理色彩的政治理論專著」的看法外,亦更進一步嚴格檢視孝治思想在當世的實際成效,以闡明《孝經》作者在戰國末期提出孝治主張的深刻用心,並冀望藉由此給予《孝經》孝治思想一個最真實的歷史定位及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1 第二節 《孝經》成書年代之釐定……………………6 一、《孝經》成書年代上限………………………7 二、《孝經》成書年代下限………………………10 三、《孝經》成書年代釐定………………………12 第三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基本考察………………13 一、《孝經》的核心思想:孝治思想……………13 二、《孝經》孝治思想與儒家德治主義…………17 第二章 《孝經》孝治思想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社會背景 ……………………………………24 一、周代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對「親親」精神的重視 ……………………………………………24 二、戰國時期對民間社會的正視…………………27 第二節 思想淵源………………………………………31 一、周代政治領域中之孝德………………………31 二、孔孟荀政論的孝治思想………………………33 第三章 《孝經》孝治思想析論 第一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43 一、人性論…………………………………………43 二、天道論…………………………………………50 第二節 《孝經》孝治思想之具體內涵………………54 一、確認明王為實踐孝治之主體…………………54 二、確立施行孝治之必然性………………………59 三、明王實踐孝治的具體內容及步驟……………62 (一)天子盡孝道 ………………………………62 (二)天子以孝德教化天下 ……………………70 (三)天子要求天下人行孝以配合孝治 …………85 第四章 《孝經》孝治思想之特色 第一節 凸顯天子孝道之至上性………………………108 第二節 「孝」與「忠」的交互融滲…………………116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5
4

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

陳大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時期動盪的時代背景帶給孝道傳統及喪葬文化極大的衝擊,戰爭、災疫、政局紛擾的時空環境造成了既有觀念的崩解與新觀念的興起。道家自然主義興起、佛教傳佈,都對士人思考解放提供助益,也對傳統孝道環境帶來新的思維空間。自漢代以至於魏晉時期,「以孝治天下」一直都是執政當局所採取的治國方針,而魏晉時期所採取的方式是以「清議」來約束孝行,以皇太子親講《孝經》來推廣孝道。在如此大力推廣孝道的背景之下,孝的風氣可謂十分興盛。然而,部分魏晉士人因東漢以來名教逐漸僵化之故,對朝廷所宣揚的「制度化」孝道不以為然,因此紛紛以自己獨有的舉措來展現孝行,故出現了「死孝」的應對方式。在重孝、重禮的時代背景下,又遭逢大環境的改變,因此魏晉時期對於喪服禮相當重視,因而展開許多討論。而魏晉時期的禮家們往往能突破前代禮書的限制,以理性的態度審視因時代動亂所造成的服喪問題,在兼顧禮意的前提下,展現重情、重孝的時代精神。其次,魏晉時期的喪葬逐漸由漢代的厚葬轉為薄葬,但這並不代表對喪葬的態度輕率,反而是以重視陰宅風水的方式來回應,在厚待先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為對生死雙方的照顧。在具體喪葬形式方面,魏晉的喪葬受遷徙流離、戰亂災疫以及士族興盛的影響,衍生出許多創新的喪葬儀式,同樣展現出魏晉時期有繼承、有權變、有創新的時代特色。綜觀魏晉時期魏晉時期喪葬禮儀與孝道的關係,往往能以「人」為主體,兼顧生死雙方,使孝行的範疇不僅止於有生之年,亦及於死後世界。
5

台北市新興地區居住環境品質之研究--忠孝東路四段之實例探討

薛惠珍, XUE, HU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都市環境品質乃是人類進入工商業社會所重視的,隨著經濟發 展和人口的增加,都市居住狀況起了極大的變化,尤其是住宅機能最為脆弱易遭到其 他機能的侵擾,導致居住環境品質的日益惡化,可能形成社區環境的低落,進而造成 整個都市地區的衰敗與人口的流失。因此可知居住環境品質的維護與提昇應是都市政 策與規劃工作之重要項目。此外,近年來都市計畫強調民眾參與的重要性。希望居住 在該地區的居民評價其居住環境,並對都市計畫提出建議,因此透過居民對其環境的 主觀意識評估,應是提供公共決策參考之依據。本研究之所以選擇台北市孝東路四段 為研究範圍,實因在都市計畫中,沿忠孝東路四段兩旁僅是商業區,街廓內仍是住宅 區,但由於商業勢力的擴張,再加土地使用管制未能嚴格執行,已使本區居住環境品 質日趨惡化,為避免新興地區環境加速頹敗的可能,故有必要對其居住環境深入探討 之必要,以研擬對策,裨供公共部門規劃之參考。 二、研究內容: 1.經由土地使用調查,瞭解土地、建物使用現況及實質居住環堈狀況。 2.瞭解居民對居住、購物、文教、交通、休閒、保健、治安等實質與非實質環境之 滿意程度。 3.藉由地區活動特性、居住環境滿意度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之相互比較,以發 掘居住環境課題,提出改善之建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由相關文獻著手外,並進行實地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 四、研究範圍:居住環境若依空間角度可劃分為住宅內部環境及外部鄰里環境,本研 究重點在於住宅外部環境,包括各種公共設施及環境寧適等實質非實質環境。因住宅 概念不只是住宅本身,亦應考慮其所在的鄰里環境,但此部分常被忽略,在住宅問題 上將是另一個討論的重點。
6

皇侃之經學

陳金木, CHEN, JIN-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八章,都二十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檢討以往研究之成果,並陳述研究之步驟與 論述之程序。 第二章:皇侃所處之時代。說明南北朝之政治現象與學術風尚。 第三章:皇侃之生平與著作。旨在參證皇侃之生平,考辨皇侃之著作。 第四章:皇侃之禮記學。對輯佚諸本提出檢討,析論禮記義疏佚文之形式與內容,並 評論其得失。 第五章:皇侃之考經學。重探敦煌本孝經鄭氏解義疏之作者,考辨與析論考經義疏之 佚文。 第六章:皇侃之論語學(上)。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流傳、板本、真貌三者。 第七章:皇侃之論語學(下)。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體例、思想,並加以評論。 第八章:結論。簡述本題之要點,皇侃治經之特色與經學之貢獻,並說明本題研究之 不足及今後研究之方向。
7

社會結構變遷中之孝道分析----一種個案訪談研究

李宓昀, LI, LI-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孝道」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在傳統一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中,家庭是中國 社會內最重要的運作單位,為維繫家庭的和諧、團結與延續,晚輩必須傳宗接代、奉 養父母、隨侍父母而不遠遊,乃有孝或孝道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結構已由農業轉變為工商業型態,吾人因有與趣了解:生活於 現代的人們如何定義孝道?其對孝道變遷的知覺為?又,其如何歸因個人孝行,對未 來孝道的持續有那些具體建議? 本研究由現象學派的角度出發,針對居住於城鄉的不同家庭類型(包括核心家庭、折 衷家庭與擴展家庭)成員,進行深入訪談,蒐集第一手資料。事後則依受訪者之陳述 ,進行歸類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1.受訪者一致認為「順從」是孝道的主要內涵,然而對「順從」的解釋,依個人所 扮演的角色而有差異。 2.今日孝道受到工商社會型態、小家庭型式、親子間關係的改變、傳播媒介的普遍 、社會風氣之開放……等因素的影響,已有顯著變化:例如由絕對性轉為相對性,由 獨益性轉為互益性,由單一性而多樣性……等。 3.個人之所以有孝行(或不孝行為)的產生,原因包括: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 因果循環、個人個性與父母做法、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等。 4.孝道在現代社會仍是重要的。原因包括:恩情回報、因果循環及對孝道功能的肯 定,使孝道能繼續維持的方法則有: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發揮大眾傳播媒介的 力量、改善社會風與制定有效之相關法律。
8

〈渡子歌〉研究

黃菊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渡子歌〉目前仍流傳於台灣北部客家聚落,為客家山歌中的一首長歌,其內容描寫母親撫育小孩的艱辛,目的則在勸人行孝。本論文根據所收集的十三個異本,除前言和結語外,共分五個章節討論,分別為「緒論」、「〈渡子歌〉考校」、「〈渡子歌〉的淵源」、「〈渡子歌〉的語言藝術」和「〈渡子歌〉的文學內涵與文化詮釋」。   本文在緒論部分簡單介紹了客家的歷史、文化、社會以及台灣的客家山歌和四縣客家話。而在第二章則比較了十三個異本的異同,並選擇一個討論本加以標音和校釋,做為往後各章節討論的基礎,同時交代〈渡子歌〉演唱的方式。 第三章探討〈渡子歌〉的淵源。本章分別從台灣北部客家山歌的演變及民間孝道文學的傳承兩方面討論〈渡子歌〉形成的脈絡。第四章從「語言旋律」和「語言技巧」兩方面討論〈渡子歌〉的語言藝術。第五章探討〈渡子歌〉的文學內涵與文化詮釋。在文學內涵方面,分別就「內容分析」、「敘事手法」、「主題思想」三部分討論;而在文化詮釋方面,則從「流傳的時代背景」、「反映的社會意義」、「女性在傳統客家家庭的地位」三部分探討。 前言 0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客家的歷史、文化、社會 05 第二節 台灣客家山歌簡介 09 第三節 四縣客家話 12 第二章 〈渡子歌〉考校 第一節 異本的比較 15 第二節 標音與校釋 43 第三節 演唱的方式 54 第三章 〈渡子歌〉的淵源 第一節 台灣北部客家山歌的演變 57 一、〈十想度子歌〉〈十報父母恩〉 57 二、〈勸世人〉 67 三、〈勸孝歌〉 68 四、小結 90 第二節 民間孝道文學的傳承 91 一、敦煌孝道歌讚及講經文 91 二、寶卷 111 三、佛曲 119 四、小結 129 第四章 〈渡子歌〉的語言藝術 第一節 〈渡子歌〉的語言旋律 131 一、聲調的組合 132 二、韻腳的安排 140 三、語言的長度 145 第二節 〈渡子歌〉的語言技巧 148 一、生動的修辭方式 148 二、特殊的方言辭彙 153 三、自由的虛字襯字 158 四、民俗諺語的融入 161 第五章 〈渡子歌〉的文學內涵與文化詮釋 第一節 〈渡子歌〉的文學內涵 165 一、〈渡子歌〉的內容分析 166 二、〈渡子歌〉的敘事手法 172 三、〈渡子歌〉的主題思想 177 第二節 〈渡子歌〉的文化詮釋 184 一、流傳的時代背景 184 二、反映的社會意義 186 三、女性在傳統客家家庭的地位 190 結語 197 主要參考資料 201 附錄一 215 附錄二 219
9

木戸孝允と明治維新-国家存続・発展の道を切り開いた大変革-

齊藤, 紅葉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20143号 / 法博第208号 / 新制||法||15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伊藤 之雄, 教授 唐渡 晃弘, 教授 奈良岡 聰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0

平安期物語における継子譚受容 : 孝子説話型の継子譚との比較を中心として / ヘイアンキ モノガタリ ニオケル ママコタン ジュヨウ : コウシ セツワガタ ノ ママコタン トノ ヒカク オ チュウシン トシテ

森 あかね, Akane Mori 31 March 2017 (has links)
本稿は大陸伝来の継子譚、特に継子が孝子の形式をとる継子譚である孝子説話型の継子譚を中心として、平安期の物語における表現を支える一つの素材としての関わりを検討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する。『落窪物語』、『うつほ物語』、『源氏物語』といった、継子譚が組み込まれている現存の平安期物語を取り上げ、物語の方法を新たな視点から再検討していく。 / 博士(国文学) /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Japanese Literature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Page generated in 0.02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