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10
  • 10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上櫃股票市場系統流動性風險訂價之實證探討 / The pricing of systematic liquidity risk on Taiwan OTC stock market

沈士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1997年6月至2016年7月臺灣上櫃股票市場做為研究樣本,透過建立一Bivariate Diagonal BEKK GARCH (1,1)-in-mean模型,並以大盤週轉率形成之總合流動性指標與大盤超額報酬率之共變異數做為系統流動性風險之衡量指標,觀察系統流動性風險在臺灣上櫃股票市場是否有被訂價。結論除發現系統流動性風險有確實被訂價外,系統流動性風險溢價還兼具穩定性,且對市場超額報酬率有顯著的影響力。 / By constructing a bivariate diagonal BEKK Garch (1,1)-in-mean model and using the covariance between the excess market return and turnover rate as aggregate systematic liquidity proxy, the study tries to examine whether systematic liquidity risk was priced on Taiwan OTC stock market during the period of June 1997-July 2016. Based on monthly data,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ot only the systematic liquidity risk was well priced on Taiwan OTC stock market, but the phenomenon also possessed stability and could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ock returns.
2

債券型基金之風險分析及控管

羅湘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台灣債券型基金一直存在收益率(Yield)與流動性(Liquidity)的迷思。在國際巿場上,收益率(Yield)與流動性(Liquidity)存在某著的扺換(Trade Off)關係,欲享有倩券型基金高收益,可能必須犧牲某種程度之流動性,反之亦然。而在台灣巿場上卻是硬將兩者置於同向,為達到此目的,透過作價讓淨值不跌,是其一之方法。而作價問題由來已久,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殖利率曲線,也就是沒有一個公平巿價評價基礎。主管機關規劃以九十四年底為界限,自九十五起,所有的債券新投資必須採取公平巿價評價,但不溯及既往。但在解決最終問題的過渡期間,債券型基金所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呢?以50%持債投資組合觀之,20%的結構債,自九十三年九月以來,因六個月期LIBOR已上揚一三○個基本點,是問題的主要根源,也正因為如此,存在著所謂的流動性風險及利率風險。 基於上述,為研究近期以來債券型基金所面臨之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投信業者對於債券型基金的風險控管如何具體落實,故為此篇研究報告並進行分析。 再者,對於債券型基金面臨可能買到地雷債、利率自谷底緩步走揚、債巿空頭來臨等巿場因素,主管機關、投信、投資人之於債券型基金,為一建議。
3

考慮流動性風險下的投資組合最佳執行策略 / Portfolio selection under optimal execution strategies : considering liquidity risk

林琨哲, Lin, Kun C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灣境內共同基金規模不斷成長及證券市場鉅額交易的比重逐漸擴大,大額的成交量對於台灣證券市場的影響日益值得關注。Perold & Salomon (1991)、Indro(1999)與Beckers & Vaughan (2001)等學者皆提出大規模基金在持股調整及大額交易時,對於市場上資產價格會產生明顯的衝擊,同時,也會導致交易所伴隨而來的執行成本增加。因此,本研究便考慮在鉅額交易的情境下,流動性風險如何反應至執行成本上,並且分析、比較不同的市場情境、規模、產業類別下的執行成本差異。   本研究透過Almgren and Chriss(2000)所提出的交易執行策略模型,將市場衝擊、手續費…等因子考慮至交易執行模型中,推導出不同特性之市場參與者的執行成本及變異數。針對不同的市場情境、企業規模大小、產業類別…等進行流動性風險反映執行成本的程度及執行成本期望值、變異數進行分析。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在鉅額交易下,流動性風險藉由對資產價值產生不同程度的衝擊而反映在執行成本上。由買賣價差進行流動性分析得知,規模較小之標的樣本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較大,但規模較大者較易出現大幅波動。在危機發生期間,各標的樣本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皆提升,其中,又以規模較小者及金融產業最為明顯。在危機發生期間,各標的樣本之執行成本反應流動性風險而大幅增加,其中流動性風險較高之金融產業增加較明顯。在執行成本成份裡,規模較小者受永久性衝擊影響較大。在危機發生期間,永久性衝擊對不同規模之標的樣本影響差異較明顯。在危機發生期間,承擔相同風險單位的增額所降低執行成本期望值較低,又以規模較小者變動最大。由於,執行成本受到流動性影響劇甚,因此,應該受到投資人的關注,特別是持有鉅額部位者。
4

金融機構流動性危機之挑戰與因應

黃銘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流動性危機的風險是金融機構主要的核心風險,如何避免發生流動性 危機這是風險管理的新趨勢。風險管理文化必須是由上而下才能有效建 立,獨立於業務指揮體系,建立一條獨立的報表呈核機制,以有效地與 各單位及決策高層溝通,風險管理的職責從董事會到基層的業務單位都 應參與,董事會對公司經營負最終責任。 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發生是一連串的擠兌,造成金融機構倒閉的連鎖效 應,使金融支付體系紊亂,危及信用秩序、清算功能與金融安定,甚至 影響經濟的健全發展,這時需政府出面穩定金融秩序。安全網涵括健全 金融法規與監理、保障補償制度、資金最後融通者及系統安全機制。 金融集團監理的基礎財務報表合併有國內外銀行、證券、保險與相 關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及資產負債表外部位,視同單一營業主體,進 行跨國的合併、透明和聯合監理,這是金融監理改革新趨勢。 金融機構要瞭解金融商品的風險屬性,不懂的商品不賣、不投資,不 了解的公司行業不予授信。銀行家應悉心維護顧客品質,迴歸傳統核心 業務,重視信譽和客戶的價值。金融機構需嚴肅面對此一議題,此波國 際金融危機還視下,才能跨足國際與歐美先進金融機構競爭,這是我國 金融發展的新契機。
5

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 / The stress test of liquidity risk in Taiwan`s banking system

張雅婷, Ya,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次貸風暴發生後,各國金融監理當局對於金融機構壓力測試益發重視,本文以香港金管局研究員Wong and Hui(2009)所建立的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為主要架構,根據本國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加以修改,以台灣上市銀行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壓力測試。測試銀行在金融資產價格大跌的壓力情境下對於流動性風險的忍受能力。另外,本文嘗試以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建立一個總體壓力情境,並以違約迴歸模型連結銀行放款對象的違約率與總體風險因子,再將其與此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結合,觀察總體壓力情境下,各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忍受能力。
6

考量死亡、利率、脫退與流動性風險下生死合險契約之盈餘分析 / Surplus Analysis for Endowment Contracts Considering Mortality, Interest Rate, Surrender and Liquidity Risks

林偉翔, Lin, Wei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保險契約被發行時,保險公司必須被要求盡可能的具備承擔未來不可知的風險的能力。本文將死亡風險、利率風險、脫退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引入,並針對生死合險契約進行盈餘分析。在此以 Vasicek (1977) 所提出之隨機利率模型、根據被保險人理性行為作為基礎之脫退模型以及引入簡化後的 Longstaff、Mithal與Nies (2005)流動性風險債券價格來描述各種風險。根據上述模型假設下計算保費及準備金,遂以蒙地卡羅模擬法量化源於各種風險之盈餘。最後,本文計算保險公司之盈餘對各風險參數之敏感度分析,並計算各期破產與發生流動性問題之可能性。 / Once insurance contracts are issued, the insurers should be capable to deal with the unknown conditions in the future as possibl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interest rate, surrender and liquidity risks on the surplus of endowment contract. We model the interest rate risk by Vasicek model, the surrender rate based on the rational behavior of policyholders and introduce the discounted price of zero coupon bonds as the liquidity risk. Under such assumptions, we compute the premium and reserve, demonstrate the simulated insurance surplus, and finally exhibit the statistics of the surplu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urplus to the parameters of the risk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show the probabilities of insolvency and illiquidity of the insurer before the maturity date of the contract due to the fluctuating surrender rate and liquidity risk resulting from the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
7

後QE時代的國際金融市場 /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Post-QE Era

李丹青, Lee, Tan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日歐等先進國家在傳統貨幣政策提振經濟的效果逐漸失靈後,開始大膽啓用量化寛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等非傳統貨幣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本研究以此為背景,透過大量數據蒐集、整理與分析,比較國際金融市場在量化寛鬆貨幣政策前後的變化。 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FED於2008年開始實施密集、快速的QE政策,全面利用央行資產負債表與獨特而絕對在貨幣價格及數量的無限權力。本研究試圖從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信貸與投資市場、各部門負債與去槓桿化程度與全球通貨膨脹現況等不同面向切入,嘗試以較長時間的統計資料比較並說明QE的有效性與侷限性。 在美日歐相繼實行規模程度不一的QE政策後,研究發現美國市場的各個層面已有顯著的改進,特別是在就業市場部分,其中失業率已逼近自然失業率的充分就業狀況,代表美國將逼近升息的時間點,並且不是只有單次調高基準利率(Fed Fund Rate,FFR),而是一個升息循環的開始,預期FFR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漸調高到正常經濟的水平。 與此同時,開發中國家則在資金外流回到美元體系的大環境下,呈現匯率貶值、股市表現不佳與主權債利差變大的金融現象,反應出國際金融市場風險正移轉至新興市場;尤其令人不安的是新興市場持續累積相對龐大的負債,以及國際商品大跌,嚴重衝擊以出口這些商品為主的新興經濟體與生產製造商。在各國央行貨幣政策趨於分岐,特別是美國啟動升息周期將成為美元持續走強的驅動力,龐大國際資金的流動亦會顯著帶來市場風險的移轉。 本研究蒐集各種不同領域的報告及資料,進行分析,主要結果整理如下: 一、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將在一開始造成實施國的貨幣明顯貶值。 二、量化寬鬆政策將造成實施國的股票市場持續走揚。 三、量化寬鬆政策將造成實施國的主權債券殖利率明顯下跌,特別是短天期的部分(short-end)。若實施國進一步採行負利率政策,短天期主權債券收益率亦會由正轉負。 四、量化寬鬆政策帶動全球通貨膨脹脫離偏低水準的效果不明顯,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仍深陷通貨緊縮的壓力。 五、在美日歐相繼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後,全球各商品(市場)的波動趨於一致,呈現越來越高的關聯性。 六、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有逐漸降低的趨勢(受到各國管理金融業法規趨嚴影響),對照市場波動性時大時小,流動性風險影響國際資金的資產配置與流動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8

後海嘯新巴賽爾資本協定對公營銀行的挑戰與對策-以L銀行為例 /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Basel III on Challengers and Countermeasures State-Owned banks-as example to Landbank of Taiwan.

邱天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違約衍生國際金融市場之流動性危機,造成金融商品與資產價格下跌,銀行業損失擴大,流動性危機擴散成為健全性危機。導致2008年9月雷曼公司倒閉,引發全球金融經濟危機,蔓延到全世界,百年難得一見。歸納金融危機的緣由,主要為英美大型金融機構利用國際監理裁定,進行營運套利,並從事高槓桿操作,無視於資本適足性的不足。 此外,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未能確保,表外交易特別是店頭衍生性交易,揭露不透明,監理未能落實。導致金融市場機能失序,顯見國際金融監理核心基準的巴賽爾資本協定,已無法因應金融創新與金融環境的巨變。 為處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所凸顯的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解決銀行部門的脆弱性問題,因此,2010年11月12日G20各國領袖通過『新巴塞爾協議』(Basel III),提高銀行資本適足率與流動性的標準。 本文係以國內某家公營銀行在後金融海嘯『新巴塞爾協議』(Basel III),提高銀行資本提列要求與加強銀行流動性管理的 Basel III規範, 將自 2013 年起分階段逐步實行,2019 年起則正式全盤施行;屆時更為嚴格的規定,可能會促使銀行改變投資組合、影響銀行的準備金需求與流動性管理策略,強化自有資本比率規範,並訂定槓桿比率、流動性覆蓋比率等相關規定,對其資本適足性及流動性要求的挑戰與對策。
9

市場風險值管理之應用分析以某金融控股公司為例 / The analysis of Market Risk VaR management :the case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周士偉, Chou, Jack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次貸風暴橫掃全球金融市場,Basel II制度歷經多年的實施,卻無法有效防阻金融風暴的發生。觀察2008已採用內部模型法之主要國際金融機構之年報,亦發現採用蒙地卡羅模擬法之代表銀行『德意志銀行』於該年度竟發生了35次穿透,市場風險管理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是被極度關心的現象,產官學界也對此現象提出了許多議題。2012年的現在,次貸的風暴尚未遠去,新的歐債危機也正在蔓延,若金融風暴再次來臨,市場風險管理是否能克服次貸風暴後所凸顯的缺失,市場風險管理的價值除被動管理外,是否還可以進階到主動預警,以作為經營決策的重要參考資訊?這些都是國內金融機構需積極面對的急迫的市場風險管理議題。 個案金控的市場風險管理機制致力於解決次貸以來所凸顯的市場風險管理議題、提升市場風險衡量的精準度、擴大市場風險管理之應用範圍,並將市場風險管理的價值由被動管理角色進階到主動預警角色,以期作為經營決策的重要參考。經過多年的淬煉,其發展理念與經驗應具相當參考價值,故本論文以個案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個案金控)之實務經驗進行個案研究,除分析個案金控市場風險管理機制的基礎架構外,也將研究重心放在個案金控如何在此基礎架構下,開發多種進階市場風險量化管理功能。 本論文除研究個案金控如何完善市場風險值量化機制外,也對各量化功能的實施結果進行分析,以期研究成果可更客觀的作為其他金融控股公司未來發展進階市場風險衡量機制之參考。
10

從美國次級房貸談台灣金融業可能遭受之影響及省思 / How Could We Succeed In The Aftermath of U.S.Subprime Crises

徐雪蓉, Hsu, Hsueh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次級房貸在1990年代中期曾經十分興盛,不過之後因LTCM危機,加上Fed採取連續升息政策,許多次級房貸放款的業者面臨資金流動性問題,以及次級房貸利潤不夠高,迫使許多業者退出這個市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美國雖未受波及,然自2000年開始因網路科技泡沫影响及2001年911恐怖攻擊,經濟衰退連續降息後,次級房貸在美國持續降息期間再度大幅成長,原因包括當時美國房價上升速度快、不動產市場流動性充裕,投資人增加對收益率較高產品的需求,導致更多次級房貸需求。 國際資金游動頻繁,衍生性產品及不動產證券化盛行,信用卡債、擔保債權憑證(CDO)、資產抵押證券被分割、包裝成證券或基金產品賣出,次級房貸風暴發生,間接亦影響到全球投資在上列產品之銀行、避險基金、機構法人、退休金等等…導致全球股票市場大跌,引發整個金融信用環境惡化,可能引發不良金融連鎖反應,從而導致更大的經濟金融危機。 美林證券、花旗銀行、歐美各大銀行相繼宣布資產減損,台灣國內銀行、保險公司亦陸續出現認列資產減損金額,只要一有次級房貸不利之消息出現,全球股市應聲而倒,截至目前問題所在雖略知一二,然國外金融業界因資訊較透明,其影響已漸公佈及擴大中,國內金融業則仍多採取保守態度,但亦逐漸依規定認列財產損失,然而問題是否已近尾聲,風險是否完全受控制則說法不一。 次級房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相關金融商品證券化,層層包裝成各種衍生性產品,於次級房貸風暴發生後,信用風險連鎖反應造成相關產品無流動性,被隱藏的風險暴露後原有的信評機制幾乎全部失效,層層包裝的風險因事先未被定價,風暴後更無法估算其所會波及之影響,Mark to Market及34號公報迫使全球企業對次級房貸投資相關產品之損失提列資產減損,更加重各項產品流動性之停滯,信用危機造成信心危機,層層結構性產品及再轉投資,造成信用無虞的公司也遭魚池之殃,次級房貸衍生之金融商品,因主要購買者多為金融業或保險業或再包裝後出售予投資客,其後繼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本論文內容除探討美國次級房貸定義、對美國國內及全球之影響、美國政府及各國政府的因應政策、截至目前影響及預計可能還會再出現影響,及因次級房貸之崩潰及衍生之金融產品之跌價所影響的層面與近年來國內外銀行爭相推展個人金融事業及財富管理事業的成立,是否有相當之關係,信用評等、風險控管、及定價在此風暴是否扮演重要角色,但卻又明顯失控?為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應如何因應與防範?進而以提出個人對此事件探討之結論及省思後之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