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1
  • 130
  • 21
  • 2
  • Tagged with
  • 153
  • 153
  • 65
  • 48
  • 45
  • 36
  • 36
  • 26
  • 26
  • 26
  • 24
  • 23
  • 22
  • 22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留學英美教師及國內進修教師:對英語教學之溝通式教學法的信念及教學行為 /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vs.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龔怡禎, Kung, Y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溝通式教學法在英語教學界蔚為主流已有數十年之久。過去的研究亦指出此教學法的實施成效與該實施國家一貫的學習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關係。本研究旨在瞭解曾至海外留學的英語教師,因其受到溝通式教學法的影響可能多於在國內進修的教師,他們的信念是否比在國內進修的教師更清楚地顯現在教室行為中。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選擇了三位曾至英美等國取得碩士學位的教師,以及三位在國內進修取得碩士學位的教師。二組教師中各有一位任教於高中一、二、三年級。資料收集主要來源為問卷、訪談及課室觀察。資料分析後比較(1)曾至國外進修教師之信念及教學行為;(2)國內進修教師之信念及教學行為;(3)兩類教師之相同處;(4)兩類教師之相異處。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有:所有教師,包括國外及國內進修者,對溝通式教學法都傾向認同,但在課室中卻不是經常用到此教學法,反而是融合傳統的及溝通式教學法的折衷現象較為普遍。至於在教學時,限制溝通式教學法的使用,主要因教學環境因素所致,例如來自考試的壓力、有限的教學時數、及班級人數。另外,海外留學經驗並未對教師信念有所影響。 本研究根據以上四個議題討論結果,在文末進一步提供建議,作為教育學者們參考。 /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has dominated the field of language teaching for decades. Previous research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LT has a lot to do with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in the country where CLT is implemente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explore whether foreign-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who are presumably under more influence of CLT than locally-trained teachers, have manifested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more explicitl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e participants are 3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and 3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who teach in a senior high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In this study, the instruments for collecting data included questionnair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follow-up interview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 (1) US/UK-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LT, (2)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CLT, (3) the similarities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etween US/UK-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and (4) the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between US/UK-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English teacher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ll participants, including both foreign-trained and locally-trained teachers, claimed to ho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CLT. However, CLT was not used frequently in class. It was an eclecticism that was mostly adopted, instead. As for the major constraints from applying CLT, all participants agreed the contextual factors, such as pressure of exams, limited teaching hours, class size, mattered a lot. In addition, the overseas educational experience made no difference to teachers’ beliefs. Finally,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22

不確定下的投票行為-以廉價溝通賽局分析

張家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政府面對關於揭露環境污染物的危險的爭論日趨嚴重。我們特提出政治經濟學中的二重要議題。一是對於在環境政策資訊不完全的情況,選民在考慮其做錯決策之機會成本後,將如何影響其投票決策;追求社會福利極大的政策制定者會如何制定最適的投票通過比例;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藉由專家的宣告來改變選民對環境政策的預期報酬,進而達到三方的均衡。二是我們將進一步討論關於選民政策與意識形態的策略動機。當有關政黨效率的資訊不完全時,選民在收到專家對政黨效率的宣告後,如何調解其政策及意識形態,以達到均衡。採用廉價談判的賽局 (cheap talk game) 理論提供解決的思考方向,探討政策制定者、選民、專家間的關係,政府的策略性溝通是否會有效,提供一理論模型的解釋。藉探討種種均衡存在的條件,盼能為議題甚或更一般化的政府政策,提供一理論依據,其能給予政府、社會一些參考與貢獻。
23

國際新產品上市之行銷溝通行為與績效之研究

林慕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市新產品所採用之行銷溝通行為,研究目的共有三個:1.瞭解不同行銷溝通行為之間的關係;2.研究行銷溝通行為與新產品績效之關係;3.探究國際市場環境對新產品績效之影響。易言之,本研究試圖透過對行銷溝通行為本身,以及對新產品績效影響之瞭解,探究如何透過操控行銷溝通行為以得到最佳的新產品的績效,而另一方面則是研究市場特性對於新產品績效之影響。  本研究的模型分為三大部分,包括行銷溝通行為、環境因素與新產品績效。其中行銷溝通行為劃分為五個構念,包括有溝通努力之相對程度、當地化程度、訊息一致性、訊息可見度與溝通組合廣度等,探討各個構念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對於新產品績效的影響;環境因素方面則分為市場競爭強度與市場變動性兩個構念,探究其對於新產品績效的影響。  根據本研究經由實證結果發現,行銷溝通行為對於新產品績效的影響包括:當行銷溝通行為的訊息可見度越高時,新產品的績效會越好。當行銷溝通行為的訊息一致性越低時,新產品績效會越好。  行銷溝通行為本身內部五個構念之間的相互關係包括:當訊息當地化程度越高時,訊息的一致性會越低;當訊息當地化程度越高時,訊息可見度會越高。當行銷溝通行為的溝通努力之相對程度越大時,其所選擇的溝通組合廣度會越廣。而當行銷溝通行為的溝通組合廣度越大時,訊息可見度會越高。  環境因素對於新產品績效的影響包括:當市場競爭強度越高時,新產品績效會越低;當市場變動性越高時,新產品績效會越高。
24

國際企業佈局策略與子公司溝通模式之研究 / The configurated strateg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ne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sidiaries.

杜世娟, Shih Chuan T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早期的國際分工到對外直接投資已有許多的理論提出,這部份多屬於宏觀面的探討,主要是說明為何要分工的理由與動機,為了更深入了解多國企業如何分工,本研究分為二部份討論:第一部份為母公司策略下的區位選擇,而本研究所謂母公司的策略是指佈局構想及產品標準程度二項,這在目前的文獻中,尚不多見,這也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部份;第二部份在以往有關多國企業的文獻探討中均著重在母公司對其子公司的控制及協調機制的研究,鮮少探討有關在國際分工中不同角色的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溝通模式,因此本研究第二部份也企圖就此一方面提出更細微的了解-即有關多國企業其生產與生產子公司之間或生產與行銷子公司之間的溝通模式的探討。本研究亦能探討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之間的關聯性,期望能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並能對實務界提供具體的建議。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流程 7 一、研究架構 7 二、研究流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區位選擇理論 9 小結 17 第二節 母公司的策略 18 一、佈局構想 18 二、產品標準化程度 28 小結 34 第三節 子公司之間的溝通模式 35 一、溝通的重要性 35 二、溝通的定義 36 三、組織溝通的模式 37 四、溝通的項目 37 五、組織溝通的途徑 43 六、影響子公司溝通的因素 47 小結 52 第參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概念說明 54 第二節 研究過程 57 一、研究樣本的選取 57 二、研究方法 57 三、訪談對象與內容 58 四、個案公司整理 60 第肆章 個案描述 62 第一節 A公司 62 一、A公司沿革 62 二、子公司概況 63 第二節 B公司 66 一、B公司沿革 66 二、子公司概況 67 第三節 C公司 69 一、C公司沿革 69 二、子公司概況 71 第四節 D公司 73 一、D公司沿革 73 二、子公司概況 74 第伍章 個案分析及命題發展 77 第一節 個案分析 77 一、A公司之分析 77 二、B公司之分析 83 三、C公司之分析 86 四、D公司之分析 90 五、個案分析彙總 95 六、研究發現 106 第二節 命題發展 111 一、母公司策略 111 二、母公司策略對區位因素選擇的影響 119 三、影響子公司之間溝通模式 126 第陸章 結論及建議 12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4 一、對業界的建議 134 二、對後續研究建議 137 參 考 文 獻 139 附錄:個案訪談大綱 142
25

企業Facebook粉絲專頁之公關策略分析 /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of corporate fan pages on Facebook

莊宜軒, Chuang, Y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企業透過Facebook粉絲專頁(fan page),如何與公眾建立並發展對話溝通關係,且對話溝通策略具體展現在哪些特徵之上。根據此目的,針對現有的企業Facebook粉絲專頁進行內容分析,分析類目主要參考Kent and Taylor(1998)提出的「介面易用性」、「資訊有用性」、「留住訪客」、「提高再訪率」及「對話迴路」五大對話性溝通原則,且將Facebook媒體特性一併納入考量,並新增第六大原則「使用者對話行為」,從使用者面向衡量其對溝通策略的反應。   本研究以美國《財星》雜誌及台灣《天下》雜誌調查的企業排名為主要樣本,並篩選出以一般消費者為主要顧客的產業。篩選後結果美國企業235家,台灣企業390家,共計625家企業。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研究樣本中約有五成的企業設置Facebook粉絲專頁,其中對話迴路是企業最常使用的溝通策略,其次則為資訊有用性。將本研究與過去網站、部落格研究結果相比較,發現企業在不同網路工具使用的溝通策略差異頗大。在網站、部落格中,資訊有用性一直是最主要的溝通策略。此外,在企業經營粉絲專頁的內容策略上,應增加專頁中的娛樂性內容,並多加回應粉絲的評論,以促進粉絲參與粉絲專頁,並增加粉絲與企業互動。依據本研究分析結果,期望能為網路公關後續研究,提供具參考性的理論架構,並希望為公關實務工作,提供未來溝通策略思考方向。
26

高科技行銷溝通策略:社群媒體之運用

吳盛光, Wu, Shen K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都在熱衷社群媒體,其中會員最多的 Facebook 每月活躍的會員更超過了十億人,這麼多活躍的人群聚在社群媒體上,吸引了國外很多企業行銷溝通改採用社群媒體,許多成功個案已經被傳頌許久。然而台灣使用 Facebook 的會員超過總人口的 58%,卻沒有相對比例的台灣企業改採社群媒體當作行銷溝通的媒介,若台灣企業採用社群媒體行銷是不是能和國外的個案一樣成功呢? 台灣高科技產業近年毛利逐漸減少,紛紛尋求轉型發展自有品牌來提高獲利空間,社群媒體行銷應該是可以借助的行銷組合,因為社群媒體用較少的行銷預算就可以讓目標客戶信任你的品牌並建立深厚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能夠幫台灣高科技找到經營社群媒體行銷最佳的方法與情境,因此採用多重個案分析的方式,深度訪談高科技代表公司英特爾以及華碩電腦的行銷負責人,分析他們所在的高科技產業特性以及公司內部特性如何影響他們的社群媒體行銷策略,希望從中發現可以供台灣高科技公司借鏡的結論。 本研究發現,台灣高科技公司應該學習英特爾公司運用Safko (2010) 歸納出的五個步驟,循序漸進的將社群媒體行銷三位一體模式整合到行銷溝通策略中,同時行銷溝通應該包括 Rogers (2011) 的行銷漏斗理論中的各個層面,目標是讓企業利害關係人所在社群能夠擁護你的品牌主張。此外研究發現,企業經營社群媒體行銷需要管理高層的同意與支持,分配必要資源,做好長期經營的準備,這是企業經營社群媒體行銷的成功關鍵因素。
27

策略性公關對品牌溝通影響之個案分析 / A Case Study on the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on Brand Communications

杜可雯, Tu, Ko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關是一種溝通的管理,主要是擔任組織與公眾間的溝通管理工作,因此若能將企業溝通導入組織策略管理之中,透過一致的訊息和溝通策略,增進內外部利益關係人和企業的互信和瞭解,將能提升組織整體形象和聲譽。Grunig and Hunt (1984)指出公共關係是一種管理功能,即組織與大眾間的管理,主要在評估公眾的態度,使個人或機構政策與程序合乎群眾利益,並在規劃及執行其行動計畫下,達成爭取群眾了解與接納的目的。 公關領域若再遇上了直銷,就更凸顯了關鍵利害關係人的重要。許多公關人員面對直銷產業時,由於不熟悉此產業特性,因此往往使用過往慣用的消費產業思維來處理直銷產業的公關工作,結果發現過往的以終端消費者為主要溝通對象的各種實戰策略或者經驗,其實都使不上力;或者說面臨直銷企業客戶的種種質疑與挑戰。而這困惑就來自於,直銷業的公關溝通對象到底是誰?是終端的使用產品消費者呢?還是直銷商呢?那麼直銷商到底算是內部溝通的對象呢?還是外部溝通對象?公關工作到底對於一家直銷企業的直銷商而言,又扮演了甚麼角色? 本論文透過文獻的研究、資料收集及整理,加上如新公司品牌調查研究數據,用具體實行五年的大中華個案來說明策略性公關管理在品牌傳播上所扮演的推波助瀾功效,如何運用事件行銷來對主要利害關係對象溝通以協助組織達成目標。 透過此論文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人能了解此行業,不再以刻板印象來評斷,直銷公司就跟所有其他行業的公司一樣,差別僅在通路,通路(人)就決定了直銷公司的所有起心動念。本人有幸進入如新公司工作,在一個保守謹慎的公司歷練,希望透過此論文的整理與分析,讓公關與直銷相互激盪創意無限。 / “Public Relations make organizations more effective by developing relations with stakeholders in the internal or external environment that constrain or enhance the ability of an organization to accomplish its miss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PUBLICS AND ISSUES, Grunig and Repper, 1984) In other words, “Everything done must be aligned with corporate vision or mission.” Actually corporate mission is the company’s reason for be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R (Grunig, J. E., & Repper, F. C. , 1992) set up 4 stages to define it, which are stakeholder, public, issue, PR/ communication programs and plans. In short, we have to identify whom to influence, what kind of messages to deliver, how to do, and evaluation. I work in NU SKIN since 1993 and before that I was a journalist. In fact, both rol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As a journalist, I have to dig out the truth and always need to deal with PR team. However, when I become a PR person, I have to face media to fulfil both media’s needs and company’s expectations. Especially I am in Direct Selling industry which is born with sin. The unique business model is easily manipulated by pyramid scheme illegal companie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Direct Selling companies put lots of efforts on image building. Public Relations in Direct Selling industry has to deal with government, media, general public to create a healthy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for internal communication, it also needs to provid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motivation programs to distributors who are the most productive sales force. I use NU SKIN master forum project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how important the strategic PR management on brand communications. The study can provide insight value for people interesting in both PR and Direct Selling.
28

大高雄地區高中英文教師使用溝通式教學法教科書教學實務之研究 / A study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with CLT-based textbooks in greater Kaohsiung area

余孟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用溝通式教學法所編寫之教科書對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實務之影響,並試圖了解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實務是否符合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英文教學要領。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對象為大高雄地區(高雄縣市)21所高中的254位高中英文教師,共計回收問卷205份,回收率為80.7%。問卷內容改編自Littlewood (1981)溝通模式及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英文教學要領。 本研究主要結果摘要如下: 1. 部份符合溝通式教學法的項目為授課語言、文法教學、課堂時間分配及溝通式活動等四項。 2. 多數高中老師花最多課堂時間在講授課程,練習活動次之,最少時間於英文說寫活動。 3. 多數高中老師的課堂活動主要為溝通前之練習,而非溝通式活動。 4. 老師的教學實務包括聽力、口說、閱讀及寫作較符合溝通式教學法之精神。 5. 和男性教師相較之下,女性教師的教學較符合高中英文教學要領且和溝通式教學法有正相關。此外,和未修過TESOL教師相較之下,修過TESOL之教師的教學也和溝通式教學法有正相關。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最後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know how English teachers conduct teaching activities concerning four skills in their classes with CLT-based textbooks. In spite of the popularity and prevalence of CLT approach, it is by no means applied and practiced without any impediments or constraints. In actual teaching practice, there exist a variety of differenc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when conduc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CLT-based textbooks. In this study, the focus will be o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s with CLT-based textbooks in greater Kaohsiung area. In addition,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the Instruction Guidelines is examined as well. The 254 participant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were English teachers from 21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s in greater Kaohsiung area. 205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argeted 254 respondents, yielding a return rate of 80.7%. The questions in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mainly adapted from the communicativeness model of Littlewood (1981) and the Instruction Guideline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struction language, grammar teaching, classroom time for PPP and the communicativeness of activities conformed only partially to the creed of CLT. 2.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spent most of the classroom time for presentation, less time for practice, and least time for production. 3. Most teachers’ classroom activities were mainly pre-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instead of communicative ones. 4. 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s, includ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of CLT. 5. Female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nform more to the Instruction Guidelines and correlated more positively in classroom practices than male teachers. Besides gender, teachers who had taken TESOL-related courses before correlated more positively in classroom practices than those who did not.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re mentioned as well.
29

線上社交網站之媒介溝通經驗研究 / Study on media communication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尤芷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究,在線上社交網站(Socail network site,簡稱SNS)風行的時代,網路社交行為將對社交生活、社會關係以及傳播互動造成何種影響,背後意涵為何。 本文選定機緣理論作為研究視角,透過文獻探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一方面探究SNS的傳播脈絡,另一方面尋查SNS的活動開展。循著機緣觀點的理路,奠定觀察準則在於:將SNS視為一處媒介空間,具有其特有「情境的空間性」,而此空間性來自媒介的科技特性、使用者對媒介的知覺、實際使用行為等的多方形塑,因而SNS的媒介溝通經驗為一循環互動的過程,緊嵌著使用者的個人脈絡而發展。 研究發現有三部份。首先,SNS以介面為據點、以有機成長的網絡為運作邏輯,因而形成具有一體兩面效應的媒介空間;且SNS所具備之「表達性網路」的媒介特性情境,結合個人的日常使用脈絡,提供了「短暫溝通」的可能。其次,SNS機緣彰顯出「規格化」、「若即若離」的溝通可能;另外,本研究歸納出六組不同的鑲嵌關係,揭示出,個人如何領略到SNS所能提供的溝通可能性,與個人心中對於「虛擬化與現實化之辯證」的光譜落點息息相關。最後,發現SNS之所以作為SNS的意涵有二。第一,人們對使用線上社交工具進行溝通有「雙重期待」:要能「拓展」關係又要能「縮減」關係、要能「短暫溝通」又要能「永續聯繫」。第二,溝通在此特定情境中具衝突本質:其一為「界線的挪移不定」,其二為「想溝通但不想對話,卻又無法擺脫溝通目的之束縛」,其三為「速度導致記憶感的缺失」。
30

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其他部門溝通和組織知識創造-工藝產業為例

金書帆, Chin, shu-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建會所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是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之一,工藝產業也列名其中,以文化創意的角度看待工藝產業,乃是將工藝產業傳統綿延下來的文化累積與涵養,以創意重新整合,讓工藝產業走創意的路,尋文化的根。 文化型企業在經營管理上常面臨到「質」與「量」的衝突,創作者重視作品的「質」,和管理者看中業績的「量」,往往取得天平兩端平衡的困難課題,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組織溝通顯得相當重要,要如何將一件件有如藝術作品的工藝品能夠量化,需要設計、研發、製造部門間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然而過去的研究大多放在工業設計與其他組織當中其他單位的互動,而較少討論工藝產業中的設計。因此本研究以此塊領域作為研究之基本方向,以個案研究方法,針對台灣工藝產業廠商,探討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如何藉由這樣的互動,創造組織知識。 本研究發現如下: 壹、 組織特性 1. 在工藝產業中,設計是建立差異化的關鍵因素,企業品牌風格經由設計理念傳達給消費大眾,讓設計成為最好的品牌識別。 2. 工藝產業,管理者的領導風格影響了整個企業文化精神。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3. 越願意給予設計師自由發揮空間的企業,則越能夠創造出繽紛多元的品牌風貌;不願意讓底下人員發揮的企業,則是強調個人的創作特色,但相對的企業風險也比較高。 貳、 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單位與其他單位組織溝通 1. 設計與研發溝通大多利用會議或共同工作(co-work)形式,以處理材料方面的問題。 2. 設計與製造單位合作關係最為緊密,設計的創新,背後需要工藝深度的支持,設計師藉由設計圖將理念傳達給藝匠,藝匠利用「原型」與設計師溝通。必須要緊密的溝通與協調,才能創作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 3. 設計單位與製造單位必須學習瞭解彼此的語言,才能更進一步的溝通,甚至有些設計師本身就是藝匠出身。這些A型設計師,在設計上有工藝深度的支持,更能夠將無限奔放的創意,落實在作品當中。 4. 工藝產業相當重視工藝深度的培養,目前台灣的工藝廠商開始重視藝匠的培育,但大多著重在公司內部的訓練,北歐的Georg Jensen卻是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內部的資源,更有系統地栽培工藝匠師。 5. 設計與行銷間互動是否密切,需端看產品屬性定位,若定位在藝術品與精品方面,則互動性較弱;若定位於生活工藝產業,則需符合消費者需求,則與行銷間的互動較強。 6. 工藝產業中設計與製造間的連結最為緊密,研發單位次之,而行銷單位,則需看不同企業定位,連結強弱有所不同。 參、 組織知識創造與流通 1.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與研發、製造單位有相當緊密的互動與溝通,傾向以「整合性問題解決模式」,以求在材料研發、工藝技法上有所突破,讓設計天馬行空的創意得以落實。 2. 藉由知識創造螺旋,讓企業得以不斷地自我突破,追求技法、材料上的精進,往未知的領域探索,成為企業的核心能耐。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共同化:師徒制的培訓,讓工藝技法得以深耕於組織內部。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結合:藉由企業的品牌理念,帶動整體設計概念以及公司文化 知識的擴散與流通-內化:產品開發過程,設計與製造、行銷透過共同合作,創造組織知識

Page generated in 0.01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