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初探BLOG在企業內部溝通的可行性 / BLOG feasibility study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黃國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以BLOG精神所創造的網路工具機制,逐漸開始被企業重視──除了受到若干訴訟案例與公關危機事件的影響外,運用在企業內部的溝通上,既可能藉由新興媒介增加知名度與影響力,但又須在保障公司利益下防範負面效應。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討BLOG在企業內部溝通的可行性,瞭解國外十個企業的觀點與作法,並探訪國內二個企業在面向的意願,以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的個案研究進行質化分析。
研究推論:企業採行BLOG互動溝通模式,受到企業認知態度、體制文化開放性、媒介特性瞭解度、管理制度完善性、組織功能需求以及目標效益的考量限制;其次在軟體介面尚須建立管理規範、網站維護、教育宣導、諮詢審核仲裁等機制。而架構內部BLOG,更須考量功能設定、防護措施、技術支援、網路頻寬與主機容量等硬體條件,如此使工具應用的可行性提高。
歸納分析亦提到企業如何因應BLOG趨勢潮流,運用BLOG溝通的利益與可能流弊、內部設定及外部連結的運用作法與優點,以及如何建構優質的溝通內容。最後,本研究期望能以初步深討的基礎,提供未來針對此領域的企業溝通管理、公共關係、傳播效益與媒介創新應用的研究參考。 / In recent years, the system of web-tool created by BLO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business world. The Corporate, which would like to pay a close attention to BLOG, is not only shocked by other companies’ lawsuits or PR crises, but also wants to improve brand awareness and image to public. The question is: how do we know that using such new media can avoid from notorious communication but create value for each company? The researcher will discuss this issue which collects 12 cases of blog guidelines or interviews, and then will analyze the latent construct or meaning of contents by Qualitative study.
The research infers that the corporate BLOG system can be operated by the prerequisite involving with managers’ attitude, culture acceptance, media understanding, functional request and object efficiency, etc. Then, it should be set well in software environment including web management, internal training, examined or arbitrative institution. It also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uild in hardware structure, technical support and web protection.
Further more, the conclusion contributes some ideas of how corporate faces BLOG trend, what advantages for BLOG using are, what differences in inner-built or outside-linking of BLOG are, and how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communic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make a feasibility figure of business BLOG communication, hoping that fundamental research will provide further study in business management, public relationship and new media efficiency or application.
|
32 |
縣政府與民間溝通之研究嘉義縣政府對農民溝通之個案研究林怡岑, Lin, Yi-C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主要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探討政令宣導的理論基礎,並依據前
人的文獻研究,提出本文的假設,以為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是研究方法:採用社會調查法設計問卷抽樣選定嘉義縣梅山、義竹、太保、民
雄等鄉鎮三○二位農民訪問,並採卡方檢定、相關係數之簡單統計方法來分析。
第三章是調查結果:依分析資料來說明嘉義地區農民使用傳播媒介的習慣,出席村里
民大會的情形及對村里民大會的評價;接觸村里幹事的情形,及實例訪問結果得知農
民消息最先來源及與個人基本因素的關聯性。
第四章是結論:就本文資料調查結果予以檢討並提出各項建議事項,以供基層單位從
事政令宣導工作人員之參考。
|
33 |
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的影響李佳倫, Lee chia-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1)主管與員工之「認知風格」與「溝通風格」的關係,(2)主管之認知或溝通風格,對員工態度與工作表現的影響,以及(3)主管與員工認知、溝通風格之相似性,對員工態度與工作表現的影響,以期增進主管與員工的溝通,進而增進組織效能。研究採「主管-員工」配對問卷調查的方式,共計有效樣本214對,其中包括主管74位,員工214位。研究結果顯示:
(一)「分析型」員工確實較「直覺型」員工,在「支配性」和「好辯性」上的表現較多,至於其他向度則無顯著差異。
(二)員工工作滿足會受到不同認知風格主管的影響;主管的「注意性」和「生動性」與員工溝通、工作滿足有顯著正相關,其「開放性」與員工工作滿足有顯著正相關;主管的「支配性」和「精確性」與員工工作績效有顯著負相關;以及主管的「友善性」與員工離職傾向有顯著負相關,至於其他變項之間則無顯著相關。
(三)主管與員工認知風格一致性,與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
工作績效和離職傾向均未達顯著關係;主管與員工「友善性」
和「輕鬆性」溝通風格一致性,與員工工作績效具有顯著正
相關。
最後本研究進一步指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後續相關研究建議。
關鍵詞:認知風格、溝通風格、相似性、員工溝通滿足、工作滿足、工作績效、離職傾向、員工態度、工作表現
|
34 |
審計報告沿革及其溝通功能之研究陳怡成, CHEN, YI-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審計人員的查核報告書為研究範圍,旨在追蹤查核報告書的發展程,討論大
眾對查核報告書內容的認知差距,介紹AICAP
為縮短此一差距所作的努力,以期尋求最適合我國情沿的查核告報書內容。
查核報告書乃會計師對公司財務報表之允當性表示其專業意見所簽發之報告書。社會
大眾在從事投資或授信決策時,常須藉助會計師的查核報告書,來判斷作為決策依據
之財務報表是否可靠。然而,查核報告書之內容篤措詞是否能夠有效地將資訊傳遞給
使用者,卻備受質疑。AICPA
針對此一情形,於1988年4月發佈了第58號審計準則公報(SAS NO.58),
對自1948年沿用至今的查核報告書內容作了相當幅度修改。
本論文的第一部份,對查核報告書之發展歷程依年代作一有系統的整理,探討各時期
發生變革的原因。第二部份說明現行查核報告書所欲傳達的資訊內容,以及報告書使
用者對資訊內容的認知差距。第三部份介紹SAS NO.58制定的背景以及修改重點。
本論文實證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採實驗室實驗,以學生做受試者,旨在探討不同用
語之查核報告書的溝通效果。第二部份採郵寄問卷調查,受試對象為會計師與銀行人
員,旨在了解此二團體對於修改現行查核報告書的意見。
|
35 |
創新性產品之溝通策略--以雷射唱盤為例陳石城, CHEN, SHI-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技的進步對市場一項很重要的影響是:產品創新的加速。影響產品創新成敗的因素
很多,本文僅就創新擴散的觀點,試圖經由行銷溝通的努力來助長創新性產品擴散的
速度和成功的機會,並以雷射唱盤為例,加以說明。本文各章按資訊流程的先後排定
順序:
第一章導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架構;研究方法;雷射唱盤開發的經過和功
能;雷射唱盤在台灣的市場現況。
第二章創新性產品之擴散現象;創新性產品的定義及分類,雷射唱盤的歸類;且般溝
通模式及創新採用過程,後者對創新擴散現象、各類採用者的特質、產品認知的特性
與意見領袖的功能加以探討。
第三章衡量工具:介紹兩種衡量創新性的方法;四種衡量意見領袖的方法;一個溝通
資訊搜集流程模式,以之做為策略設計之參考。
第四章研究問卷之設計:說明問卷設計的大意及資料分析的架構。
第五章資料處理––消費行為之比較分析:資料分析之結果。
第六章溝通策略:由前章比較分析之結果賦予策略上的含意。包括目標聽眾的選擇、
溝通目標的設定、溝通媒體的選擇及溝通訊息的製定。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評估研究的結果、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改進的重點。
|
36 |
組織溝通, 決策參與, 個人特質與角色壓力相關之研究王青祥, WANG, G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壹冊,全文分為:一緒論((一)研究動機與目的,(二)文獻探討,(三)研究
問題與假設,(四)有關名詞之操作定義。)二、研究方法。三、研究結果與討論,四
、結論與建議。共計四章,約五萬字。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一、探討組織溝通與角色壓力及工作滿足間之關係,二、探
討決策參與與角色壓力及工作滿足間之關係,三、探討個人特質對組織溝通、決策參
與及角色壓力之調和影響。
本研究是以中國造船戈司基隆總廠、太子汽車土城廠及東元電機公司中壢、淡水、觀
音、新莊四個廠的 305位員工為研究樣本。同時採用「組織溝通量表」、「決策參與
量表」、「角色壓力量表」、「成就動機量表」、「工作描述問卷」為研究工具。並
運用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部份相關、因素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
量表之修訂及本研宄各項假設之考驗。
本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組織溝通向度與角色壓力及工作滿足間有顯著相關存在。
二、決策參與程度與角色壓力及工作滿足間有顯著相關存在。三、個人特質對組織溝
通、決策參與及角色壓力之關係有調和效果存在。
|
37 |
事件行銷溝通效果之研究邱勝福, Chiu,S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藉由事件(會議)行銷活動,評估推動政府研發成果溝通效果可能性。如何透過事件行銷整體設計,提升事件本身的話題性吸引媒體報導及促進參與者良好溝通是事件行銷的成功關鍵所在。
本研究藉由了解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成果展(TIFE)之實際事件行銷活動四年個案持續內容,透過不同構面分析及參與者調查結果,驗證完整事件行銷規劃,確實提升國內外產業溝通效果。歸納相關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1.活動區分研討會、論壇、靜態展三大部份,配合開幕專題規劃不但具有差異化也兼具整合效益,獲得所有參與者最大肯定與認同,也是事件行銷重要的成功關鍵。
2.開幕典禮專題演講主題規劃及諾貝爾得主邀請,及適當會前記者與主活動廣宣規劃策略,確實製造活動話題性並獲得媒體廣泛報導。
3.活動主題規劃貫穿研討會、論壇及靜態展子題規劃,聚焦活動主軸,使參與者能充分了解紡織產業技術及產品發展與研發成果,獲得國內外參與者的正面肯定與政府(主辦單位)的嘉許。
4.透過邀請學生參與活動使其了解產業發展現況,有助提升對產業永續經營之人才召募。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effect from research results of government supporting project,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an event marketing。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ully event process planning which improv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n local and global textile industries, the study doe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ing promotion reality of TIFE (Textile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Exhibition) event during last four years and analyzing activity interfaces as well as results from participant’s questionnaires。Some conclusions are shown as follow :
1. The TIFE event includ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s、textile forums and static product shows, which is integrated by planning the opening theme and show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advantages of event program 。All these designs of TIFE event are the key issues of event marketing and the main agreement and support received from all event participants。
2. The talk of keynote speech planning in opening celebration, the invitation of the Nobel winners and the proper strategies of news report before the event and the promotion program for main activity are key issues to make the event become popular and reported by News。
3. The theme of TIFE event is connected by sub-themes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s、textile forums and static product shows, which is focused and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development of textil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easy to be recognized by event participants and appreci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ficers。
4. By inviting students who do join the event and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ies, the help of promoting human resource required by textile industries can be improved 。
|
38 |
從政策論證類型檢視審議民主實踐過程:以二代健保法人論壇為例施佳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審議民主在台灣日漸蓬勃發展。自2002年的審議民主公民會議開始以來,台灣以有過許多辦理審議民主之參與機制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審議民主「理性溝通」的理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落實的情況為何,以探究理性溝通的實際樣貌。
從文獻中發現,為了達成共識,「理性溝通」與「互惠」乃是審議民主的核心理念。所謂「理性溝通」,就是論證。最終共識應是由「較佳論證的力量」所促成的,而非其他內在或外在限制所造成。另一方面,「互惠」則是指:當討論過程中產生衝突或價值差異時,討論者會試著擺脫價值層次的爭議,尋求彼此皆可接受的協議。過去文獻對於這兩個概念主要聚焦於抽象層次的規範性探討。為了探究理論在實際的落實情況為何。本研究以William Dunn (2004)所發展出來的政策論證架構,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二代健保法人論壇參與者的發言內容,以及共識結論報告,探索參與者在審議過程中的說理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理性溝通」的部分,從發言特質之中可以看見,不論有無共識的討論,皆是以「分析」與「說明」類型居多。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為常用,顯示法人論壇的參與者,慣以「邏輯推理」來進行理性討論。而在有共識結論的討論中,其使用頻率高於無共識的討論。顯示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能引起在場的其他成員認同,因而成為討論的慣用形式,且其易使討論能出現共識。至於在「互惠」發言的部分,有共識結論的討論,慣用類型仍是「分析」類型為最多。此外在相異型互惠變化,是以擴張轉換為多。表示在對話中,發言者會以更進一步的推理方式予以支持。顯示支持者並非感覺式的認同,乃是能瞭解對方所說的話,並且明白其所支持的理由為何。另外在正反雙方交詰過程中,不同立場的成員也會依循對方的發言類型而轉換,形成一種理性溝通的循環,企圖尋求支持。
綜觀研究結果,在實際討論過程中,邏輯論述是審議民主所稱的理性對話中,相當主要且具說服力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審議民主重視參與者在公共審議的過程裡,彼此相互尊重和同理,允許合理的歧見,並且最終達成共識。對於審議民主而言,這正是表現了互惠的實現。從有共識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不同立場者不但將自己的理由內涵予以充實外,透過對話與兼容建議的提出,使參與者願意改變,接受新的提議,進而達成共識。此正為互惠性的表現。由此可見,審議民主確實展現有別於代議民主「算數目」的一種實質民主型態。對於民主政治的發展而言,深具前瞻性與盼望。
|
39 |
從訊息整合面向探討整合性廣告之整合傳播效果廖明瑜, Liao, M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在學術界和實務界皆蔚為風潮。廣告業者和公關業者紛紛改變、或整合其原有的組織和資源運用方式,提供企業整合行銷傳播服務。但企業界對整合行銷傳播的效用一直抱持懷疑的態度;本研究期望透過對整合行銷傳播的研討,一方面深入了解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和執行重點;一方面提供給實務界在執行整合行銷傳播時的參考價值。
本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整合性廣告是否有達到其整合傳播效果;以及整合性廣告中的行銷溝通要素應該如何搭配與運用會達到較佳之效果。本研究主要引用Nowak & Phelps所提出的觀念性架構,以其中之「整合溝通」層次作實驗驗證,而以"廣告"作為研究標的。其對整合性廣告的定義為同時使用形象取向溝通要素與行為取向溝通要素者,當一則廣告中同時擁有這兩種取向的訊息,即表示此廣告達到此層次的整合。在整合傳播的效果評估上,以「形象面」效果與「行為面」效果作為衡量整合性廣告效果的依據。
本研究結果證明「整合」在整合傳播層次是有效的,整合性廣告的效果的確較非整合性廣告為佳。這或可提供給企業界對執行整合性廣告或者實施整合行銷傳播之信心。而在執行整合性廣告時,所整合的訊息不要太多,太多的訊息反而會造成消費者接收上的困擾。本研究結果顯示,較適當的整合數量為兩個-即一個行為取向溝通要素加上一個形象取向溝通要素,即可達到最佳的效果。而非整合性廣告在增加另一取向之溝通要素時,會在不影響原有之效果下增加另一取向的效果,造成整體傳播效果的提升,同時達到形象建立與影響行為反應的目的。而在行銷溝通要素的搭配使用上,本研究並未找出可依循的原則。若由成立的假設檢定來作粗淺的判斷,「品牌╱促銷廣告」在形象面效果、行為面效果、與整體溝通效果的表現上都是最好的。而「公關╱促銷廣告」在行為面效果與整體溝通效果上的表現良好;「公關╱直接反應廣告」在形象面效果的表現亦可。
|
40 |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林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背景變項、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行為表現(行為困擾、身心健康、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台北市國中學生64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及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親子溝通量表、行為困擾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偏差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子溝通品質。
2. 女生自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男生。
3. 老大自覺的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中間子女。
4. 國一、國二學生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國三學生。
5. 父母婚姻和諧的青少年,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母婚姻不和諧者。
6. 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畢業及大專以上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親為小學以下程度者。
7. 家庭社經中等及中上地位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社經地位中下者。
8.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行為困擾愈少。
9.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愈好。
10.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愈少。
11. 性別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
12. 性別及父子溝通的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焦慮失眠」與「憂鬱」表現。
13. 家庭社經地位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整體行為困擾。
14.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預測力為20.7%。
15.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預測力為12.7%。
16.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預測力為12.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親子溝通的理論探討 10
第二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2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間溝通的差異性 67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的親子溝通 68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之關係 75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影響 77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預測力 108
第五章 討論 118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親溝通差異性之討論 1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親子溝通之討論 11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關係之討論 123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影響之討論 125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預測力之討論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分 153
西文部分 159
附錄-研究工具 167
個人基本資料表 167
父子溝通量表 168
活動經驗量表 169
母子溝通量表 170
身心健康量表 171
行為困擾量表 172
圖 表 目 錄
圖2-1 溝通模式圖 13
圖2-2 開放式溝通之過程 14
圖2-3 婚姻與家庭系統的圓形模式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表2-1 孩子的錯誤目標及行為模式 49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57
表3-2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9
表4-1-1 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母子溝通
之差異考驗表 68
表4-2-1 背景變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2 性別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T考驗摘要表 70
表4-2-3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4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0
表4-2-5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1
表4-2-7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T考驗摘要表 72
表4-2-8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3
表4-2-10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母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1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2-12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4
表4-3-1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行為困擾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5
表4-3-2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身心健康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6
表4-3-3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偏差行為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7
表4-4-1 背景變項、父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8
表4-4-2 性別、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4-3 出生序、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4
表4-4-4 年級、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5 父母婚姻、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4-4-6 父親教育程度、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4-4-7 家庭社經地位、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 背景變項、母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3
表4-4-9 性別、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4-4-10 出生序、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4-11 年級、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4-12 父母婚姻、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4-13母親教育程度、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5
表4-4-14 家庭社經地位、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7
表4-5-1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行為困擾之多元迴歸分析 109
表4-5-2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身心健康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表4-5-3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17
表5-5-1 預測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5-5-2 預測青少年身心健康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7
表5-5-3 預測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0
|
Page generated in 0.01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