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網路論壇作資訊的語意擷取 / Information Semantic Extraction in the Web Forum雷嘉慶, Loi, Ka 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Web2.0的論壇界面不變為前題之下,增加語意網技術以達到資訊擷取及運用。利用RDFS作為資訊集成的藍圖,把需要收集的資訊以RDFS來表示,再透過我們的方法,轉換成一般使用者熟悉的輸入介面;我們並透過一個漸進式的方法,增加輸入界面新增資料時的提示內容。透過具語意化的描述資料,設計一個新的QBE的方法,並整合現有的QBE系統,定義出泛用論壇系統模型。 / We use information semantic extraction in the web forum which is fixed UI for web2.0. We define a method to generate the web UI by the information definition schema(RDFS) and define an algorithm to increase the info in the input form tooltip. Finally, we induce several query templates for web UI (QBE). Totally, we define a generic web semantic forum.
|
2 |
《中國論壇》有關臺灣政治發展的言論分析(1975-1990)陳重生, CHEN, CH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別於早年《自由中國》、《文星》和《大學雜誌》的「文人辦報」,《中國論壇》可說是首次由報團(《聯合報》系)結合一群知識分子,以企業化經營的方式論政。
本研究旨在分析其半月刊時代(1975-1990 )有關台灣政治發展的言論,進而對該刊與主導其內容的學者們作一歷史定位。
第一章為緒論,舉凡研究旨趣、研究方法,以及《中國論壇》的創刊背景、組織運作和內容流變,旨在探討之列。
第二至六章係就外交、反對勢力、國民黨威權體制、憲政改革、兩岸關係等問題,逐一分析《中國論壇》暨撰稿人的建言和立場。
第七章則是結論與評估。筆者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政治發展的動態模式,以檢視《中國論壇》十五年來的政論概況,將之分為「歌功頌德」、「回歸憲法」、「民主優先於統獨」三個時期;並提出「知識分子-政治-媒介」的三角關係圖,對「中國論壇派」的崛起和沒落進行評估。
|
3 |
事件行銷溝通效果之研究邱勝福, Chiu,S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藉由事件(會議)行銷活動,評估推動政府研發成果溝通效果可能性。如何透過事件行銷整體設計,提升事件本身的話題性吸引媒體報導及促進參與者良好溝通是事件行銷的成功關鍵所在。
本研究藉由了解紡織科技國際論壇暨成果展(TIFE)之實際事件行銷活動四年個案持續內容,透過不同構面分析及參與者調查結果,驗證完整事件行銷規劃,確實提升國內外產業溝通效果。歸納相關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1.活動區分研討會、論壇、靜態展三大部份,配合開幕專題規劃不但具有差異化也兼具整合效益,獲得所有參與者最大肯定與認同,也是事件行銷重要的成功關鍵。
2.開幕典禮專題演講主題規劃及諾貝爾得主邀請,及適當會前記者與主活動廣宣規劃策略,確實製造活動話題性並獲得媒體廣泛報導。
3.活動主題規劃貫穿研討會、論壇及靜態展子題規劃,聚焦活動主軸,使參與者能充分了解紡織產業技術及產品發展與研發成果,獲得國內外參與者的正面肯定與政府(主辦單位)的嘉許。
4.透過邀請學生參與活動使其了解產業發展現況,有助提升對產業永續經營之人才召募。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effect from research results of government supporting project, which is carried out by an event marketing。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ully event process planning which improve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n local and global textile industries, the study does focus on understanding the continuing promotion reality of TIFE (Textile International Forum and Exhibition) event during last four years and analyzing activity interfaces as well as results from participant’s questionnaires。Some conclusions are shown as follow :
1. The TIFE event includes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s、textile forums and static product shows, which is integrated by planning the opening theme and show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advantages of event program 。All these designs of TIFE event are the key issues of event marketing and the main agreement and support received from all event participants。
2. The talk of keynote speech planning in opening celebration, the invitation of the Nobel winners and the proper strategies of news report before the event and the promotion program for main activity are key issues to make the event become popular and reported by News。
3. The theme of TIFE event is connected by sub-themes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ymposiums、textile forums and static product shows, which is focused and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development of textile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easy to be recognized by event participants and appreci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ficers。
4. By inviting students who do join the event and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ies, the help of promoting human resource required by textile industries can be improved 。
|
4 |
從政策論證類型檢視審議民主實踐過程:以二代健保法人論壇為例施佳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審議民主在台灣日漸蓬勃發展。自2002年的審議民主公民會議開始以來,台灣以有過許多辦理審議民主之參與機制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審議民主「理性溝通」的理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落實的情況為何,以探究理性溝通的實際樣貌。
從文獻中發現,為了達成共識,「理性溝通」與「互惠」乃是審議民主的核心理念。所謂「理性溝通」,就是論證。最終共識應是由「較佳論證的力量」所促成的,而非其他內在或外在限制所造成。另一方面,「互惠」則是指:當討論過程中產生衝突或價值差異時,討論者會試著擺脫價值層次的爭議,尋求彼此皆可接受的協議。過去文獻對於這兩個概念主要聚焦於抽象層次的規範性探討。為了探究理論在實際的落實情況為何。本研究以William Dunn (2004)所發展出來的政策論證架構,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二代健保法人論壇參與者的發言內容,以及共識結論報告,探索參與者在審議過程中的說理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理性溝通」的部分,從發言特質之中可以看見,不論有無共識的討論,皆是以「分析」與「說明」類型居多。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為常用,顯示法人論壇的參與者,慣以「邏輯推理」來進行理性討論。而在有共識結論的討論中,其使用頻率高於無共識的討論。顯示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能引起在場的其他成員認同,因而成為討論的慣用形式,且其易使討論能出現共識。至於在「互惠」發言的部分,有共識結論的討論,慣用類型仍是「分析」類型為最多。此外在相異型互惠變化,是以擴張轉換為多。表示在對話中,發言者會以更進一步的推理方式予以支持。顯示支持者並非感覺式的認同,乃是能瞭解對方所說的話,並且明白其所支持的理由為何。另外在正反雙方交詰過程中,不同立場的成員也會依循對方的發言類型而轉換,形成一種理性溝通的循環,企圖尋求支持。
綜觀研究結果,在實際討論過程中,邏輯論述是審議民主所稱的理性對話中,相當主要且具說服力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審議民主重視參與者在公共審議的過程裡,彼此相互尊重和同理,允許合理的歧見,並且最終達成共識。對於審議民主而言,這正是表現了互惠的實現。從有共識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不同立場者不但將自己的理由內涵予以充實外,透過對話與兼容建議的提出,使參與者願意改變,接受新的提議,進而達成共識。此正為互惠性的表現。由此可見,審議民主確實展現有別於代議民主「算數目」的一種實質民主型態。對於民主政治的發展而言,深具前瞻性與盼望。
|
5 |
中國與埃及雙邊關係之研究─中國國家利益視角(1981-2009) / A study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Egypt: From the angle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China (1981-2009)林欣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中國在埃及的國家利益出發,在回顧了20世紀50年代至冷戰結束後中埃雙邊關係的發展之後,接著從政治外交利益、軍事與安全利益以及經濟利益三個面向深入探討,最後再歸納出中埃雙邊關係的特點、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展望。本研究發現,中國在埃及的政治外交利益主要有二:其一是藉由結合埃及共同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並在其他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互相支持;其二是中埃「面向21世紀的戰略合作關係」可做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典範。中國在埃及的軍事安全利益主要有二:首先,憑藉與埃及在軍事貿易上的合作經驗,中國打開了中東與非洲地區的武器市場;其次,中埃傳統的友好關係利基將有助於中國與中東伊斯蘭國家維持友好合作關係,這有利於中國對其西北地區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控制。中國在埃及的經濟利益主要有二:第一,在中埃戰略合作關係之基礎下拓展能源、通訊、交通、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交流與服務貿易等新領域,為中國與其他非洲國家發展合作關係提供可行的模式;第二,中埃油氣合作仍有擴大規模的潛力。中埃關係的特點方面,可以總結以下幾點來囊括,分別是:政治外交合作的「靈活性」;經貿、文教合作的「全面性」;軍事合作的「特殊性」;安全合作的「共同性」。另一方面,由於中國與包括埃及在內的所有中東國家拓展雙邊關係都會受到美國因素箝制;對此,中國試圖通過推動區域性論壇外交來解決此一困境,中非合作論壇和中阿合作論壇就是兩個具代表性的實例。
|
6 |
「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梁嘉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之中,美國的雙子星大樓垮了。一時間,帶給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而這樣的一個事件,再度將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帶到一個顛峰。早在一九九三年,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就曾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ng Affairs)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未來的衝突源,將會是來自於不同的文明之間,其中所指的便是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衝突。 在這樣的論調之下,類似「九一一」這樣的攻擊事件,似乎會一再的重演。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戰火也將越演越烈。美國在「九一一」之後,便將其國防重心放在全球反恐之上。幾乎所有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都被美國列為首要目標。美國也藉著這個機會大肆地在海外從事軍事活動。
在美國大張旗鼓的同時,東南亞地區,成了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第二個反恐重點地區。東南亞之所以會是美國的第二線,原因在於回教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十分龐大。在東南亞地區當中的印尼,可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回教國家,他有兩億一千兩百萬的人口,其中回教人口達一億七千萬 。自「九一一事件」以來,印尼也接連著發生了多起爆炸案。
菲律賓南部地區也為回教激進組織所苦。自一九七○年代始,回教分離分子就誓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莫洛國家(Moro Bangsa)。 而在菲律賓南部的回教分離主義團體中,共計有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MNLF)、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及阿布薩耶夫組織(Abu Sayyaf Group, ASG),在這三個組織之中僅有阿布薩耶夫組織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
因此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於汶萊舉行第七次東協高峰會時便聲明堅決對抗恐怖主義,並於二○○一年反恐聯合行動聲明(2001 ASEAN Declaration on Joint Action to Counter Terrorism)中對於反恐戰爭提出九點方案 ,在這九點方案之中,一開始就提到要加強並檢視東協會員國的反恐機制。這樣的一點建議對於東協來說是第一次就反恐這個議題來做一個內部的檢討,這是在過去所沒有的。且在此聲明之中也強調要加強多邊與雙邊的合作,除了東協內部會員國的合作之外,更注重的是東協組織及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的合作。
|
7 |
設計與實作一個針對遊戲論壇的中文文章整合系統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Chinese Document Integration System for Game Forums黃重鈞, Huang, Chu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網路發達便利,人們資訊交換的方式更多元,取得資訊的方式,不再僅是透過新聞,透過論壇任何人都可以快速地、較沒有門檻地分享資訊。也因為這個特性造成資訊量暴增,就算透過搜尋引擎,使用者仍需要花費許多精力蒐集、過濾與處理特定的主題。本研究以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英雄聯盟哈拉討論板為例,期望可以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全面且精要的遊戲角色描述,讓使用者至少對該角色有大概的認知。
本研究參考網路論壇探勘及新聞文件摘要系統,設計適用於論壇多篇文章的摘要系統。首先必須了解並分析論壇的特性,實驗如何從論壇挖掘出潛藏的資訊,並認識探勘論壇會遭遇的困難。根據前面的論壇分析再設計系統架構大致可分為三階段:1. 資料前處理:論壇文章與新聞文章不同,很難直接將名詞、動詞作為關鍵字,因此使用TF-IDF篩選出論壇文章中有代表性的詞彙,作為句子的向量空間維度。2. 分群:使用K-Means分群法分辨哪些句子是比較相似的,並將相似的句子分在同一群。 3. 句子挑選:根據句子的分群結果,依句子的關鍵字含量及TF-IDF選擇出最能代表文件集的句子。
我們發現實驗分析過程中可以看到一些有用的相關資訊,在論文的最後提出可能的改善方法,期望未來可以開發更好的論壇文章分類方式。 /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infrastructure, forum users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fast and easily. However, users can have information retrieved through search engines, but they still have difficulty handling the articles. This is usually beyond the ability of human processing. In this study, we design a tool to automate retrieval of information from each topic in a Chinese game forum.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ame forum, and refer to English news summary system. Our method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keywords in documents by TF-IDF instead of part of speech, and builds a vector space model. The second phase distinguishes the sentences by the vector space model built in the first phase. Also in the second phase,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exploited to gather sentences with the same sense into the same cluster. In the third phase, we choose two features to weight sentences and order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ir weights. The two features are keywords of a sentence and TF-IDF.
We conduct an experiment with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game forum, and find useful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experiment. We believe the developed techniqu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design a better system in the future.
|
8 |
知識翻新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表現之影響 / Effects of knowledge build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performance王靜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電腦支援合作知識翻新(knowledge building)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公立國小的兩班學生共53人。其中,實驗組(n=25)採知識翻新活動﹔控制組(n=28)採傳統講述教學活動。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在為期十八週的實驗期間進行前測、實驗處理及後測。
研究資料來源包含:(1)PIRLS閱讀測驗前後測成績;(2)教學科技平台討論內容;(3)教學科技平台活動參與量;(4)寫作表現分數;(5)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半結構訪談;以及(6)實驗組的段考學習成績。資料分析同時使用質性與量化兩種方式。質性分析內容包括半結構訪談與平台討論內容,量化資料分析內容包含閱讀測驗成績、平台活動參與程度、以及寫作表現分數。透過多元資料分析以瞭解經過不同教學方法後,兩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上是否有所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1) 知識翻新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理解,且使用知識論壇進行閱讀理解提問,也有助於提昇學生的提問能力;(2) 知識翻新有助於提升學生整體寫作表現,且知識論壇上的貼文與討論活動也有助於改善學生的寫作品質;(3) 知識翻新能幫助學生改進其想法概念,且實驗後期於知識論壇的活動量也有呈現增加的趨勢;及(4)經過知識翻新活動後,實驗組的低學業成就學生之閱讀理解表現優於控制組的低學業成就學生,但二組在寫作方面則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嘗試改變過去的學習模式,透過知識翻新:鼓勵學生產生並反思想法,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及鼓勵同儕間的互助與互動以改進閱讀想法,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的成效產生正向的成長。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ctivities on grade-four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dopted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the participants were 25 grade-four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rticipants were 28 grade-four students. The experiment class engaged in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ed ideational writing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writing performance (for 18 weeks). In contrast, the control group engaged in teacher-directed instruction.
Data sources mainly came from: (1) pre-post PIRL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2) students’ notes posted in Knowledge Forum; (3) students’ online discussion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Forum, such as number of notes contributed, number of notes read, and number of notes built-on to other’s notes; (4) pre-post writing test; (5)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6) student’ end-of-the-semester grades. To analyze, one-way ANCOVA, paired t-test and chi-square was employed to quantitatively examin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test after the course. In addition,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was also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notes and to understand how students changed their views of idea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knowledge building pedagogy wa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tudents’ high-level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encouraging more in-depth questioning activities in Knowledge Forum; (2) after being engagaed in Knowledge building for a semester, students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better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more active discussion activities in the Knowledge Forum; (3) Knowledge building pedagogy changed students’ views of ideas and improved their idea generation capacity; and (4) Low achiever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Overall,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knowledge building practice was able to help change the traditionally more authoritative and teacher-directed one-way instruction,
to an alternative, more student-centered, idea generation and improvement pedagogy, that helped students attain bette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
9 |
東南亞區域安全之研究周禮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ASEAN)自1967年成立以來,即有其獨特的安全觀。根據東協曼谷宣言,東協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區域安全與穩定」,並透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科技等各個層面的合作,達成未來形成共同體意識,而非透過組成軍事聯盟、以武力來解決彼此爭端。隨著「911事件」及「巴里島爆炸案」後,美國超強地位進一步向前推展,視東南亞為其全球反恐的第二戰場, 2001年東協與中共達成於10年內籌設雙邊「東協-中共自由貿易區」之協議,將成為涵蓋20億人口,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其影響極為深遠。本文主旨在探討東協具備成為亞太政治大國的必要條件,善用集體安全合作機制,提高身價,主導議事,及積極從事經濟與安全區域整合,目前為何沒有達到維持東南亞區域安全之目的。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揭示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探討及論文架構等。第二章為「東南亞概述」,從東南亞地緣政治及政經情勢變遷,經由區域主義的形成,探討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成立與發展。第三章「東南亞區域安全」,探討東協如何藉由新自由主義之互賴理論推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合作,並揭櫫「綜合性安全」的觀念,使成員國之間擺脫安全困境加強各項安全合作,如何利用東協區域論壇 (ARF)為核心和載台,展開與外部大國之間的多邊安全對話,逐漸擺脫其邊陲的地位,進而維護東南亞區域的和平與穩定。第四章「影響東南亞區域安全潛在的衝突熱點」,針對朝鮮半島、臺海兩岸及南中國海等問題,探討東協所主導東協區域論壇在亞太安全熱點的行為角色。第五章「未來的展望」,探討東南亞國家經由經濟區域整合,預定2020年前完成安全、經濟及社會文化的「東南亞共同體」的願景。第六章為結論。
近年來東協在區域整合的進展上頗有成果,2001年在汶萊的東協高峰會中,東南亞國家領袖與中共總理朱鎔基同意在2010年成立一個世界最大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2002年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的東協高峰會中,討論加強東南亞地區經濟合作以及加快東協形成共同體的問題。而東協高峰會議後所舉行的東協十加三高峰會議中,東協和中共在柬埔寨簽署一項關於中國南海有爭議地區內避免衝突的劃時代協議「南中國海各方行為宣言」。會議中另一個重要的決議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正式啟動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在2003年10月份召開的巴里島高峰會,東協領導人共同簽署「巴里島協定Ⅱ」,追求政治、經濟、安全及社會文化整體化的「東南亞共同體」,東協為東南亞地區及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政治整合畫出美麗的藍圖。
|
10 |
中國多邊外交的策略:以中非合作論壇為例石羽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8年,中國大陸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發展、現代化成為國家的首要目標,它對國家利益的考量不再偏重意識型態的對立,而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導向。冷戰結束後,蘇聯的瓦解使得原本緊張對峙的兩極體系趨於緩和,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外交行為也越來越豐富,多邊外交也成為其近年來的外交策略,如東南亞國協加一(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Plus 1,簡稱ASEAN+1)、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SCO)等等。在這些不同的區域、議題領域上都可見到中國大陸參與的身影。
而中國採行多邊外交的目的為何?本文將以新自由制度主義對於合作的觀點,看中國發展多邊外交的目的與行為。本文將說明中國多邊外交的轉折並說明中國發展多邊外交的原因,接著說明中國在非發展多邊外交之動機,並以中非合作論壇作為中國多邊外交在非洲實踐的重要案例,最後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特點檢視中非合作論壇。
其研究發現,中國透過多邊外交與非洲國家交往主要用以追求市場、政治、經濟等國家利益考量為主,雖然中國與非洲國家交往看似與美、歐等國存在利益衝突,但至今大體上中國與美、歐等國皆透過三邊會談方式避免可能造成之衝突。而就以新自由制度主義檢視中國多邊外交行為可以發現,雖然中國在追求國家利益同時,也盡量符合非洲國家利益;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也隨著論壇的舉辦更加深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採行多邊外交行動是以新自由制度主義為框架,卻具有現實主義考量與建構主義之內涵;中國在採行多邊外交時,亦輔以雙邊外交;除此之外,並透過多邊外交拓展與各國間之合作領域。未來,中國仍是國際政治中重要之行為者,其如何透過多邊外交策略、特徵達到其影響力與獲得實際效用,仍是觀察中國國際行為與對國際政治影響力的重要面向。
|
Page generated in 0.01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