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7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外交政策中「國家利益」與「意識型態」研究途徑之分析與比較

黃一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文 如文
2

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翻牌公司現象之研究--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分析

陳淑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於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三大」由趙紫陽首次提出以「轉變政府職能」為原則的機構改革新思路,並分別於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三年及一九九八年進行以「職能轉變」為主的機構改革,然而在一九九三年前後機構改革過程中,政府企業管理部門進行「職能轉變」實踐「政全分開」政策時卻出現政策扭曲的「翻牌公司」現象。由於極權/意識型態研究模式強調由上往下的領導運作,較無法完全解釋此一現象,本研究乃嘗試以理性選擇研究途徑來分析及解釋,期望能使得既定事實的呈現更加完整,並使理論風貌更加多元。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研究範圍與架構作一完整說明,並檢閱有關中共機構改革之研究文獻及說明其研究成果與限制。第二章理性選擇研究途徑的探討旨在說明理性選擇途徑的基本內涵與思辯、與極權/意識型態研究途徑之比較及為何運用理性選擇途徑來分析「翻牌公司」現象。第三章中共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背景旨在說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法律基礎、機構改革的概念與特點。第四章機構改革過程中的「翻牌公司」現象旨在應用理性選擇理論中有關個人自利、效用極大化及期望值利益團體的概念,來說明自一九九三年以後大量出現之「翻牌公司」現象的各個分析單佳,並說明「翻牌公司」現象中各分析單住約互動過程。第五章結論部分則說研究發現加以說明,並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及前瞻未來展望。 經由本研究整理論述,由理性選擇研究途徑所建構出來的架構,似乎可以更真實地解釋一九九三年前後機構改革過程中所出現的「翻牌公司」現象,及各分析單位的效用偏好與行動策略,跳脫既定的解釋模式並得出更真切的觀察,對於長期以來多以極權/意識型態模式解釋及研究中國大陸的方法提供了另一個分析架構。「翻牌公司」的現象顯然與機構改革方案、政府職能轉變、實現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等構想相違背,根本不符合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企業角色定位,也根本扭曲了中國大陸機構改革的初衷。解決「翻牌公司」的根本途徑,除機構改革外,還有賴整個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完備的產權制度,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競爭性市場機制和體制,以及完備民主與法制,才能有效地結束利益主體的行為。 關鍵字:國務院、機構改革、職能轉變、政企分開、翻牌公司、理性選擇研究途徑、極權/意識型態研究途徑
3

中國大陸個人電腦產業之政治經濟分析

李偉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比較中國個人電腦產業裡,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產業的發展途徑。 採取的研究架構是國家中心研究途徑與科技體制觀點的結合,認為中國個人電腦 產業的發展,受到國家介入經濟活動的影響,同時桌上型電腦產業與筆記型電腦 產業的發展成果存在差異,是受到產業技術特性與全球產業環境的影響。
4

Hannah Arendt政治思想的途徑 / The Approach of Hannah Arendt's political thinking

楊麗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希望以鄂蘭的政治思想的研究途徑作為討論的對象,試圖從方法論的角度循著鄂蘭自己的反思歷程,來釐清鄂蘭對政治理論的貢獻。首先在第二章中說明她在極權主義的研究中所產生的理解問題,以及鄂蘭如何對政治哲學傳統以及現代社會的科學化努力進行強烈地批判。第三章我們將看到鄂蘭對實踐生活的重新考察,藉由重新找回政治行動的意義與重要性,鄂蘭同時也發現了行動難以消解的困境,成為了新的政治思想亟需克服的重要問題。第四章則是聚焦「說故事」(storytelling)的討論上,將討論說故事的主要功能以及以說故事為政治思想途徑的一些問題。
5

選區規劃對選舉競爭影響之研究

游清鑫, YOU,QING-X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探討選舉制度之設計及其政治效果時,選舉區的規劃常被單純地視為選舉行政的一 部份而忽略其重要性,本文的目的便在於探討選舉區規劃的問題及其對選舉之影響, 希望透過此種研究能進一步肯定選舉區規劃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對歷年來選舉區規 劃情形的檢討,能對我國目前政治民主化過程中有關制度的設計上,提供一些建議。 本文基本上採取制度研究途徑(institutional approach),來探討選舉區在整個選舉 制度及選舉過程中的角色,并配合既有的選舉資料及選民的投票的取向來印證其影響 結果。內容共分五章十五節。首章論述研究架構及相關文獻之探討。第二章論述選舉 區規劃的理論,第三章論述選舉區之政治效果,第四章論述我國目前選舉區的安排及 其可能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檢討與建議。 在研究成果上,主要有以下六點結論與建議:(1) 任何型式的選舉制度都會產生相當 程度的偏差(bias),此種偏差影響了正黨的命運,而且也沒有任何完全符合各項標準 的選舉區類型;(2) 常選舉區規模(magnitude) 愈大時,較小政黨或少數獨立人士在 選舉競爭中傾向於以較極端的政見作訴求;(3) 在目前所實施的選舉制度下,在選舉 時,並非只有政黨間的競爭,也有同黨候選人之間的黨內競爭,而且後者有時常較前 者更激烈;(4) 由於選舉制度強調候選人個人特質,使得政黨的組織與紀律受到挑戰 ;(5) 未來民主化的過程中極需要一套健全的選舉制度,而制度的選擇必須與現實政 治社會環境相配合才能有效運作;(6) 如欲兼顧選舉的公平性與維護政黨紀律以建立 健全的政黨政治,以大選舉區為主的比例代表制是一項可欲的選擇。
6

新制度理論之研究-以瑠公農田水利會為例 / A Case Study of Liou-Gong Irrigation Association

謝偉智, Shie, Wei 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朝向多元的發展與範圍的擴大,就前者而言,學術上的多元雖引起學科認同危機的疑慮,卻開啟了學派與科際交流的大門,為行政學術注入活水,也為理性論辯提供制度性的基礎;就後者而言,在有效治理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要求下,政府必需尋求非政府部門組織與行動者的合作以共同承擔公共責任。另方面,在經過行為主義的浪潮後,社會科學界再度對「制度」(institutions)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審視,這主要表現在「制度」界定並影響社會互動的過程及結果。這股研究風潮在「新制度理論」(new institution)的名稱下並無一體系性的研究立場與策略,但都分享了對制度研究的高度興趣的共識,值此時刻,上述公共行政學術與實務的趨勢,提供了新制度理論引介的契機。基此,本論文乃針對新制度理論內涵作一引介,並提出一多元制度分析架構以為個案分析用。第一章部分: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與方法,並對多元分歧的〞制度〞定義作一說明與界定,此外,針對現行農田水利會的性格與特質作一簡述。第二章部分:在於對社會科學領域中新制度理論的發展作一歷史性的分析,分別探討其科際發展背景,並引用核心假設、主要論題、政策意涵與相關問題四個面向來對此思潮內部分歧的二大研究途徑:理性選擇途徑與社會文化途徑的差異作一比較,並進而探討二者是否有共量與對話的可能。第三章部分:有鑑於新制度理論內部的分歧,學者們曾提出不少理論模式以為整合,本文則分別從知識旨趣、理性概念與行動邏輯的概念探討提出另一研究途徑--溝通理性途徑,加上前述二途徑而成為多元的制度分析架構。而在分析層次方面,在就制度論制度的前提下,根據其活動範圍大小、時間歷程、客觀強制力大小而區分為制度變遷、制度改革與制度設計三層次,彼此以鑲鍖的方式存在而具有內在連繫性。第四章部分:本章依多元制度分析架構對塯公農田水利會作一個案分析,從灌溉系統的問題本質、系絡特性、與實際運作規則對其制度的源起、發展維持、轉型替代作一說明。而在農田水利會制度改革過程中,相關行動者彼此的策略性結盟、隱喻使用及論証的提出等各項行動,不僅有其自利的動機,更有其象徵意義。最後分別由交易成本、社會文化與溝通對話面向,對於改革過程中所提出的改制案、現行案及水利聯盟案作一比較分析,而塯公水利會的組織特色又適合何種制度架構亦有必要探討。第五章部分:在於對新制度理論目前發展作一評估,探討其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進步的意義,及水利會的改革歷程所透露出的訊息為何?最後,則是對新制度理論未來研究方向提出一說明。
7

普欽對大眾傳播媒體政策之研究,2000~2005

王嘉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透過克里姆林宮政治研究途徑,來探討俄羅斯總統普欽對媒體政策之走向。本文認為普欽的媒體改革,為其鞏固政權的一環。 本文認為,1990年代俄羅斯媒體帝國崛起的主要驅動因素,乃是葉里欽企圖藉助於金融寡頭及其所掌控的媒體,以掃除蘇聯遺留下來的保守勢力,從而鞏固其政權;而普欽任內致力解構媒體帝國的主要驅動因素,則是普欽企圖以打擊經濟犯罪為名,打擊金融寡頭,藉以收攬人心,並從而解構葉里欽遺留下來的 「家族」集團勢力,建立以國家安全團隊為主幹的執政團隊,鞏固其政權基礎。 因此,本文認為: 一˙府會之爭導致「震盪療法」改革迅速失敗,繼之而起的執政團隊推動以大型企業為主軸的民營化改革導致金融工業集團應運而生。而官僚派系掠奪國家資產以擴張政治版圖,導致金融寡頭坐大進而建立媒體帝國。葉里欽為了鞏固政權競選連任與金融寡頭建立聯盟進而收編媒體帝國。 二˙普欽於2000年當選總統後,藉由剷除金融寡頭來收回國家資產以收攬人心;藉由剷除金融寡頭以鏟除葉里欽人馬所憑藉的權力堡壘;藉由剷除金融寡頭以接收媒體帝國從而鞏固政權。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rough the Kremlin politics approach, the orientation of Russia’s policy on media under Vladimir Putin.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utin’s media reforms constitute an indispensable link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his power. It is hypothesized in this study that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rise and fall of Russia’s media empire are the efforts by Boris Yel’tsin and Vladimir Putin to consolidate their power respectively. Allying with the financial-industrial oligarchs, who had controlled Russian mess media, Yel’tsin strove for wiping out the conservative forces left by the Soviet regim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power. On the contrary, Putin has sought to wipe out the oligarchs and restructure the media empire, in order to rally the popular support, to wipe out the “Family” forces left by Yel’tsin’s regime and replace them with a new ruling command of national security elite, and, consequently, to consolidate his own power. The above-mentioned hypothesized proposition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to the following logically consequential sub-propositions: First of all, in the wake of the “shock therapy” ruined by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arliament and the Kremlin, the following privatization reforms orienting on the creation of big enterprises gave rise to the creation of financial-industrial groups. Consequently, the corruption committed by bureaucrats who preyed up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oligarchs’ strength so as to establish influential enormous media empire. Thereafter, aiming at consolidating his power and winning the com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 Yel’tsin formed an alliance with the financial oligarchs and thus put the newly-established media empire on his orbit. Secondly, after Putin was elected president in 2000, he strove for wiping out the financial oligarch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three tasks: to renationalize the state properties in order to rally popular support; to wipe out Yeltsin’s power base; and, to take over and restructure media empir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his regime. Key words: Kremlin politics approach, Oligarchy, Putin, Russia’s media
8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之走向分析::以《反分裂國家法》個案為例 / Mainland China’s policies toward Taiwan: trending analysis by using the case of “Anti-Secession Law”

劉性仁, Liu, Shing 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問題意識: 1. 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法制化是否是必要性?中國大陸對台政策過去停留在人治的時代,透過各種政治性文件的宣示,顯然從台灣各項反應,並沒有達成中共預期的目標,因此對台政策法制化實有研究的必要性。 2. 反分裂國家法的原因、過程、內容及所產生的效果究竟為何?值得深入的探討。 3. 反分裂國家法在出台時引發軒然大波,但出台後就刻意低調與淡化處理,其間原因值得探究。 4. 探討反分裂國家出台後對於兩岸關係政策走向之探討。 研究價值: 1.從法制化的角度來探討反分裂國家法,有別於過去研究者單就反分裂國家法本身來探討。 2.從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法制化前後來探討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以突顯對台政策法制化的重要性,不同於法制化前或法制化後單方面討論。 3.從法律層面與政治層面來探討反分裂國家法這部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法律,而不是單純一方面來檢視反分裂國家法。 4. 本論文在資料收集上,作者透過親身至北京大學學習的經驗,得到第一手的書面資料,並透過兩岸學者專家之接觸與訪談,以釐清關於反分裂法之諸多爭議問題,不同於在兩岸任一方來看待反分裂國家法。 研究動機: 1. 作者自身個人的興趣與學科背景。 2. 適逢對台政策法制化的關鍵點。 3. 善盡研究者的學術及社會責任 。 4. 不負兩岸求學的機會。 研究目的: 1. 希望能夠瞭解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法制化的意義與必要性。 2. 藉由反分裂國家法制訂的動機、過程、內容探討,以瞭解較接近真相的反分裂國家法。 3. 使台灣民眾能真正瞭解中國大陸對於《反分裂國家法》之看法,使助於釐清一些流於政治認同之想當然爾之偏見,對於一些爭議性的條文與不確定的法律概念,能夠有更客觀之學術分析。 4. 透過《反分裂國家法》的研究,以觀察中國大陸對台政策之走向。 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訪談法(Interview Research)。 研究途徑:法律研究途徑〈(Legal Approach)〉、系統理論〈System Theory〉 研究內容:本論文計分六章,約二十五萬餘字。 章節內容: 第一章部份前言,主要討論的問題包括問題緣起與研究價值、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檢討、研究方法、研究途徑與研究架構、研究設計這其中又包括研究假設、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研究限制及概念界定,第一章是本文的核心重點部分。 第二章部分主要探討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法制化前之分析,首先在第一節中,探討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前中國大陸對台政策;在第二節中,探討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前中國大陸對台政策所存在的問題;在第三節中主要探討對台政策法制化的意義。 第三章部分主要探討法制化下中國大陸對台政策,第一節主要探討反分裂國家法的制訂原因與過程;第二節主要討論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第三節主要探討反分裂國家法的執行與相關問題探討。 第四章部分主要探討反分裂國家法與國際社會反應,在第一節中主要討論西方國家處理國家分裂問題之法制化實例;第二節主要討論國際社會對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的態度;第三節主要討論台、美間的台灣關係法與台、中間的反分裂國家法。 第五章部分主要探討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對台灣的影響分析,在第一節中,探討反分裂國家法的規範意義;第二節中探討反分裂國家法的主要爭點;在第三節主要是對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對台政策走向探討 第六章部分是本文結論,包括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 【關鍵詞】:反分裂國家法、法制化、法律研究途徑、系統理論、一個中國 / Problem Consciousness: 1 Is legislation of Taiwan policy a necessity? The policy towards Taiwan was formerly manipulated by persons in-charge; through enunciation of political vision, but producing less expected clout. It is, therefore, pushing for a more decisive legislation. 2.What is the reason, process, content and effect about 「Anti-Secession Law」? Try to find out the actual answers on causes, involved procedures, content and its repercussion. 3.「Anti-Secession Law」results in discussing and disagreement. But after drawing up, What is the reason why PRC deals with it silently. 4.What is the trending Analysis towards Taiwan of Mainland China? Research Value: 1.Focused the mainly on legislation, lest discussing 「Anti-Secession Law」itself. 2.Expanding both stages: 「Pre- Anti-Secession Law」 and 「Post- Anti-Secession Law」 3.Emplasizing the legal and public 「Anti-Secession Law」, lest the unilateral 「Anti-Secession Law」itself. 4 On Collecting data: By studying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personal contacts with experts and scholar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Research Motivation: 1.Presonal interest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2. As if on one, it was time where legislation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and police took place. 3.Research responsibility in academic and social. 4.Opportunity available for the cross-strait study. Study Goal: 1. Understanding Mainland China’s Taiwan policy formulation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 legisl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ts means and imperatives. 2. Understanding the actual stage of affairs under the Anti-Secession Law pertaining to its motivation, procedure, and content. 3. Assisting the Taiwan public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s of the Anti-Secession Law, lest the political bias from its statutory articles. 4.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its logic applied . Study Method:Literature analysis & study method、Historical study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Study Approach :Legal Approach、System Theory Content of Study : There are six chapters of the Thesis, in total of about 250000 characters. Key Words: Anti-Secession Law、Legislation、Legal Approach、System Theory、One China
9

「行政院組織法」修正過程之研究:由政治生態環境看修法過程之演變(1987-1993) / Researdh on the Amendment Process in " The Executive Yuan Organization Law" An Political Ecology Approach to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Reform Prpcess (1987- 1993)

陳進郁, Chen, Jinn-Yu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以「行政院組織法」修正過程之「個案分析」,配合「歷史面向」-民國76年至82年,以及「生態面向」-台灣政治環境變遷,歸納出修法過程中的重要因果連結關係。全文共分七章,分別簡述如下: 第一章導論旨在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整理與探討、以及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先介紹台灣解除戒嚴後的政治環境變遷,包括以「重大事件」和「內閣更迭」為分期的不同階段描述。 第三章介紹民國76年以前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之背景分析,其中分成憲法公布(民國36年)前後兩大階段,並簡略探討各階段中央行政組織架構變遷之原因。 第四章描述行政院組織法修正之第一階段(民國76年至79年),其中又以行政院研修小組研擬過程、行政院院會決議過程、立法院委員會審查過程、立法院院會審議過程等分成四段進程。 第五章描述行政院組織法修正之第二階段(民國79年至82年),分成停頓期、郝內閣時期、連內閣時期等三段進程。 第六章則結合第二章的政治環境變遷背景,和第四章、第五章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的兩個大階段,綜合歸納在此修正過程中,其影響進程的因素分析;此章係筆者連結前述各章所作的全盤性研究成果。 第七章結論部分,除了總結發現與建議(包括行政院組織架構之個人芻議)外,並對未來發展作一些前瞻性的期望。
10

俄羅斯遠東石油管線爭議案之研究-- 國內、決策層次分析

吳子維, WU, TZU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事件後,阿富汗戰爭與第2次海灣戰爭改變國際石油能源板塊,激化大國間的能源爭奪。遠東石油管競標案之爭議,顯示中日積極尋求海灣國家以外之替代來源,中日爭奪遠東石油管線的過程,可視為21世紀亞洲的石油戰爭。該政策之發展勢將影響東北亞各國能源政策之走向,與區域國際關係。 本文乃層次分析法之個案研究,分別從國際層次、國家層次、決策層次等面向切入,探討遠東石油管線案峰迴路轉之深層因素。就國際層次而言,遠東石油管爭議案是日本與中國爭奪石油管線的角力過程;就國家層次而言,遠東石油管爭議案是俄羅斯官方打壓金融寡頭的過程;就決策層次而言,遠東石油管爭議案是俄羅斯行政內,不同派系政爭的過程,以及克里姆林宮內經濟顧問派與安全顧問派爭奪國家發展方向的過程。 / This article is a case study of levels of analysis. It is a researching about Russian pipeline dispute in North East Asia from the view of nation state and decision-making levels. The case offers a step in direction to realize power struggle between 2 families in Russia After 2000. For the long-time, Russian politics has hassled for the national develop line: Security or Economy. Under the policy argument, different groups struggle to control the politic right to speak,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country. As a top leader of security system, President Putin(Putin Vladimir Vlaimirovich,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has no chose but incriminated into the ero-sum struggle. The result can affect Russian domestic affair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eve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ine after 2008 and the order of CIS and Eastern-North Asia. We hypothesize that: (1) Power struggle during Yeltsin Period: Power transition in Russia after 2000 is not the change of Russian president, but also the substitution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The war has started even before Putin came to power. And, it is still on going now. (2) State Duma: In state duma, in the election in the end of 2003, United Russia party draws much of its strength from administrative resources. Duma become legislative bureau of Putin. (3) In executive administration, Putin controls Kremlin after fall of Aleksandr S. Voloshin in 2003, and, controls administrative system after fall of Kasyanov in 2004. Finally, controls military system after fall of Anatoli kvashnin in 2004. And, the pipeline is the victim of political struggle.

Page generated in 0.0332 seconds